寺庙做佛事有什么好处的禁忌

游览寺庙的禁忌有哪些,4大点需谨记! - 第一星座网游览寺庙的禁忌有哪些,4大点需谨记! 16:45:00来源:第一星座网作者:匿名  不管是不是信奉一个宗教的人,总是会有人喜欢去游寺庙,可能有的人是因为没有去过,想去看看寺庙的风景,有的人是非常诚心的想要去寺庙烧香。那么在中,去游览寺庙是有很多禁忌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可能感兴趣》》  一忌称呼不当。对寺庙的僧人应尊称为“大师”、“法师”,对道士应尊称为“道长”,对住持僧应尊称为“长老”、“方丈”、“禅师”。对喇嘛庙中的僧人应尊称“喇嘛”,即“上师”之意。  二忌礼节失当。与僧人见面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十,微微低头,或单手竖掌于胸前,头略低,忌用握手、拥抱、摸僧人头部等不当之礼节。  三忌谈吐不当。与僧人、道人交谈,不应提及杀戮之辞、婚配之事,以及食用腥荤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四忌行为举止失当。游览寺庙时不可大声喧哗、指点议论、妄加嘲讽或随便乱走,不可乱动寺庙之物,尤忌乱摸乱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同时也要照看好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无知而做出失礼的事。  寺:创字会意即寸土之地,表示精确,不容猜疑变化。寺通“侍”(侍候)与“是”,原为皇帝(圣贤位)下的最高—级办事机构(三卿九寺,如大理寺)。寺位,寺处,做事,只需敬顺旨意,如理即化,亦表示不容置疑与改变,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佛陀入世中国教化世人的办事管理机构,系皇帝直接接引并侍服于宫廷,故亦称佛寺。所以宫延、寺院建筑与园林之相,系出—脉。佛寺就表示敬信佛陀教化,顺理即化。  庙:世间达贤位逝者,亦可依律建庙,如孔庙,二王庙等,皆是敬顺真如,仰止贤圣,即得妙法之地,故称庙,庙通“妙”也。  寺庙:寺和庙的通称。所以寺庙,包括祠堂皆是敬顺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当顶礼。寺庙庄严,神圣不可侵犯,寸土之间,可随顺而不可随意更改,敬顺即得妙法。你可能也喜欢:星座测算子时23点子23-0丑1-2点寅3-4点卯5-6点辰7-8点巳9-10点午11-12未13-14申15-16酉17-18戌19-20亥21-22男白羊座男白羊座男金牛座男双子座男巨蟹座男狮子座男处女座男天秤座男天蝎座男射手座男摩羯座男水瓶座男双鱼座女白羊座女白羊座女金牛座女双子座女巨蟹座女狮子座女处女座女天秤座女天蝎座女射手座女摩羯座女水瓶座女双鱼座男子鼠男子鼠男丑牛男寅虎男卯兔男辰龙男巳蛇男午马男未羊男申猴男酉鸡男戌狗男亥猪女子鼠女子鼠女丑牛女寅虎女卯兔女辰龙女巳蛇女午马女未羊女申猴女酉鸡女戌狗女亥猪男:A型血男:A型血B型血O型血AB型血女:A型血女:A型血B型血O型血AB型血copyright &
www.d1xz.net 第一星座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号-1返回顶部择日禁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0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进入寺院有九件事一定要注意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寺院是清净圣地,进入寺庙有九件事情一定要注意。
进入寺院要注意九个问题(图片摄影:单宗)
佛教寺院是清净的圣地,所以,非佛教徒进入寺庙一定要注意以下九个问题:
一,衣服要整洁,不能只穿背心、短裤、打赤膊、穿拖鞋。
二,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时,不能高声喧哗干扰。
三,未经寺内执事人员允许,不可随便进入僧人寮房(宿舍)等地方。
四,为了保持佛地清净,严禁将一切荤腥及其制品带入寺院。
五,对僧尼称呼,可称&师父&,或在他们的职称后加&师&字,如当家师、维那师、知客师等。习惯上可称法师或师太,如需书写,一定不能写成&师傅&,应该是&师父&。
六:不能问僧尼的尊姓大名。因僧尼出家后一律姓释,出家入道后,由师父赐予法名。受戒时,由授戒师赐予戒名。因此,问僧尼名字时,可问:&法师(师父)德号上下?&上就是他的派别,下就是他的名字。恭敬师父不敢直接称名,就用上下。
七,寺院的钟、鼓等法器,是做法事或者集众专用的,绝不可私自随意敲击,景点的那些敲一下收费的那是丧钟,寺院的钟鼓是则是唤醒蒙昧众生的神圣法器,不可亵渎。
八,如果要在寺院斋堂用斋,要听从过斋义工或者寺院师父的安排,整齐有序,不可出声,斋前随众念诵,不会念可以双手合十聆听,加菜时不能出声只能用手势,具体手势可以请教身边的佛教居士,饭菜吃多少加多少,不可浪费,用斋完毕,亦应随众念诵,不会念可以双手合十,万勿以为吃个饭还这么繁琐,这是佛教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优秀传统,可以增长我们感恩他人、明了付出的意义。
九,非佛教徒也不要主动与僧尼握手。因这不符合佛教的礼节,僧尼往往以&合十&为礼。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于发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寺院做佛事收费明码标价, 如法吗?
问:为了建设,大做,各种价钱不等,请问是否合乎? 答:里头没有建,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建过寺院,都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佛讲经说法都是在野外,树林底下,没有这些房舍。你问合不合乎佛法?那就很难讲了。但是佛法传到中国之后,佛法就寺院,这什么道理?中国的风俗跟印度不一样。中国是帝王把佛法请到中国来,请到中国来之后,皇帝都是法师的学生,皇帝住在皇宫,怎么能叫老师住在野外?这是怎么讲都讲不过去的,所以也建宫殿。佛教寺院的形式,跟皇宫是相彷佛的,这是尊师重道。但是从前这些宫殿是国家拿钱的,也有长者居士他们把自己的土地、田宅布施给佛教。在以后,也有些出家僧人自己去化缘募捐,建一个,这也有。但是总而言之,不要勉强,勉强就不好了。佛陀的精神我们要知道,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帮助别人,自己先要做到,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帮助别人?像这些地方都要多去想想,我们建寺安僧、弘法利生就如法了,否则的话,就不如法。 问:尤其这次四川大地震,寺院的许多居士每个人都出钱来写超跋疏、挂牌、诵经来超度那些亡灵。若直接把钱寄到灾区援助是否更好?做这些佛事是否应是义务的? 答:这就要看各个道场道风不相同。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一定要认清楚,现在时代是民主自由开放,只要不触犯法律,他都可以做。是义务去做,还是收钱去做,这是寺院自己决定。像我们在汤池做护国息灾法会,我们就免费的,以后人太多了,听说寺院里面也收一点钱,收得不多。这个事情我之后才知道,知道之后我也不干涉。总而言之,我们做佛事的这些法师们,我们是义务的。道场,因为法会的时间很长,七百天,也许收一点费用做道场的补助,也情有可原。我不是道场的住持,我不能管道场这些事,所以我们也尊重道场。总的来说,佛法当中常讲,各人因果,各人承当,这就对了。
查看: 6193|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五台山僧尼的生活礼仪及禁忌 - 佛教文化 - 一圈旅游网
一圈旅游网
欢迎您到来
··················································
五台山僧尼的生活礼仪及禁忌
]   作者:
 五台山是全国唯一的汉化佛教与藏传佛教共居一山的佛教名山。汉化佛教所驻寺庙称青庙,藏传佛教在五台山为宗喀巴派,俗称黄教,所驻寺庙叫黄庙或喇嘛庙。青庙、黄庙所持戒律不同,要求各异,其僧俗称谓生活礼仪及禁忌亦不相同,但万过归一,都可统一于佛规。佛门称谓  佛教是有严密组织与的宗教团体,其信徒按所受戒律约束之宽严和男女之区别,各有不同称谓,不能随意乱呼。  寺庙僧尼之称谓有:  沙弥,7岁以上18岁以下受过口戒的出家男子,青庙俗称“小和尚”,黄庙俗称“小喇嘛”。  沙弥尼,7岁以上20岁以下受过口戒的出家女性,青庙俗称“小尼姑”,黄庙俗称“小喇嘛尼”。  比丘,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性,青庙俗称“和尚”,黄庙俗称“喇嘛”。  比丘尼,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女僧,青庙俗称“尼姑”,黄庙俗称“喇嘛尼”。  居士,受“三皈依”、“五戒”的男女在家信徒,男的称男居士,女的称女居士。  住持,是一寺之首,其所住地方称方丈,故住持亦称“方丈”,俗称“堂头和尚”、“方丈和尚”。一般在大寺院中,由道高德隆的和尚担任。但其地位崇高,一般不负责实际工作。  监院,俗称“当家的”,负责全面事务所综合管理,主管全寺经济收支。  法师,本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讲解且致力传法修行的人。精通经、律、论三藏者,普称三藏法师。现在对僧尼都称呼法师,以示尊敬。  五台山青庙中,又有子孙庙、十方庙之分。子孙庙实行家传制,存在师承关系。徒弟称师傅为师父,称师父的师父为师爷,称师父的师兄弟为师伯、师叔,同辈称师兄师弟。  十方庙吸收四方来僧,不收徒传代。拜师后称师傅。  僧尼受戒之后,按排辈授以法名,多为两字名,如慈荫、悟空、觉明、悲会等。僧众之间互以法名称呼。  僧尼出家年限称为法腊,从受具足戒算起。受戒10年以上者可称上座和长老。法腊更长者可称大上座、大长老。  衣着服饰  根据佛教制度,僧尼出家后,必须剃去须发,穿衣必染衣,称为“落发染衣”。染衣颜色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杂色。历代相沿,五台山僧尼一般穿青灰色和棕褐色衣服,故称青衣僧。喇嘛则穿近于红或黄色衣服,称为黄衣僧。日常衣服有大褂、中褂之分,中褂为对襟开裳,一般在劳作时穿用。大褂为大襟袄,襟长过膝,长而肥大,领为宽边斜领,俗称和尚领,为日常衣着。  僧尼在念经参加法会时穿法衣。法衣分五条衣、七条衣、九条有衣,通称三衣。五条衣由五条布缝成,又称下衣。七条衣由七条布缝成,又称上衣。九条衣由九条至二十五条布缝成,又称大衣或祖衣。因由多条碎布组成,又称百衲衣,多在节日和法会时穿用。僧裤为中式宽档,袜为长筒布袜,可将裤筒装入袜内。鞋为单提角一道岭鞋。帽为绒线条编织的圆形帽或用布缝制的元宝帽、船形帽,但只在天冷时戴。一年四季,冬春寒冷时穿棉衣,夏秋穿单、夹衣,但样式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僧人服饰亦有改变,常有穿毛衣毛裤,秋衣秋裤及尼龙袜、球鞋、皮鞋的。  僧尼拜见长者和在佛事活动中,均需穿袈裟,即由25条布缝成的法衣,多不用扣,用勾环相系。此外,僧尼还有偏衫,也称摆衣,披于左肩,将右臂裸露于外,以表示对佛和菩萨的虔诚。  僧尼服装过去川布料居多,现在多用绦棉、绦卡和毛织品。历史上破烂不堪的百衲衣,已不多见。  喇嘛服饰以穿大衣为主,左臂穿袖,右臂裸露,腰间常系一黄色布带。  斋堂饮食  僧尼们受佛教戒律的约束,过着清苦禁欲的生活。和尚与尼姑饮食清素,称为斋戒,吃饭称为用斋。吃饭的地方称为斋堂。斋堂多设在东廊房或厢房中,厨房称为香积厨。斋堂前常悬挂一种挺直的鱼形木鱼,吃饭时击之为号。旁悬云朵状金属“云板”,亦称“扁钟”,为报时、报午斋之用。  和尚与尼姑对肉、蛋、葱、蒜、韭菜等,皆视为荤食,绝对禁用。饭菜品种,多为大烩菜,用植物油,杂以山药、茴子白、豆角、白菜等,并佐以金针、蘑菇、粉条等,称为罗汉菜。主食以白面、小米、莜面、玉米面为主,食品花样有馒头、花卷、包子、莜面河捞、小米粥等,同当地居民的素食无多大分别,大庙大多实行集体伙食,开饭以敲扁钟、击鱼鼓为号,僧人齐集斋堂,坐于凳上。用斋前,僧众一律端坐于案后,双手合十。由一人统一分配菜肴食品,默然念经,然后默然就食,不许交头接耳说话嬉笑,不许碗筷碰撞发声。斋前斋毕,僧值师居中站立,维那师领众同念供养咒和斋偈。和尚尼姑坚持一日两餐,过午不食,但现在已逐步改变,许多僧人已改为一日三餐。  黄庙饮食与青庙不同。喇嘛们烟酒不忌,可喝酒、吃肉、抽烟。  僧人同俗人一样,逢年过节都要改善生活,菜肴中加粉条、豆腐、油炸山药、豆腐丸子等。僧尼吃饭用具,称钵盂,要求终身使用。起居出行  僧尼生活规律,起居有序,坚持早起早睡,一般凌晨三点起床,洗手净脸后,即打坐念经。四点上殿,做早课,念诵《楞严咒》、《大悲咒》等。日落后,于七点钟做晚课,念《阿弥陀经》。在寺庙中,方丈可独占一屋,其余大多几人合睡一屋。依照戒律,僧人不得卧高贵华丽之床,故被褥简朴,一被一褥。睡觉时不许赤身露体。坚持苦修的和尚长年不脱衣服,只和衣而卧。戒行较差者也坚持不脱内衣。僧人睡觉,需右侧身而睡,头枕右臂,大臂附于腿上。僧尼居室用具简单,一般炕头置一小桌,供放置经书和读经之用。按照戒律,僧人不涂香装饰,不观听歌舞。但现在亦有改变,僧人常有收音机随身携带。住持家中或办公室内,每有置电视机者,可观看新闻。  僧尼外出云游,称为飞锡。住于一寺,称为驻锡。到寺院临时参佛居住称为挂单。长期驻锡,称为长住。僧侣外出,一般不许一人单独外出,须结伴而行。但现在已不那么严格。  生计来源  按佛制讲,僧人生活住食由居士供给。五台山寺庙,在土地改革前,僧人生活来源主要靠寺庙地租收入、自耕土地和施主布施。土地改革后,寺庙土地大部分给当地农民,僧人只留少量土地自耕自种,并饲养牛驴骡马,驮炭运货,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1978年后,五台山僧尼大多为老弱病残者,丧失了劳动能力,通过落实党的宗教政策,被全部转为非农户,实行粮油定量供应,并每人每月补助20至40元生活费,有了可靠的保障,僧尼生活安定舒适。随着五台山旅游事业的发展,全山寺庙实行门票收费制度,进一步增加了寺庙经济收入。此外,常有信男善女,布施钱物,寺庙僧众生活亦无困难。按照戒律,僧尼不得私蓄钱物,多数僧人攒钱后,用于做功德善事,维修寺庙。  戒律禁忌  佛教戒律是五台山僧尼修持的主要约束纪律。凡戒律皆为禁忌。五台山青庙中,佛教宗派以华严、净土、律宗为主。其戒律按修持程度分为以下数种:  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五项基本戒条,一切佛教徒均应严格遵守。受此戒,即为信士、信女或在家居士。  十戒,即五戒之外再加不涂饰香鬓,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饮食,不蓄金银财宝。这是沙弥和沙弥尼必须遵守的戒律。  具足戒,是佛教中的大节。按照《四合律》受戒,比丘戒为250条,比丘尼戒为348条。沙弥年满20岁,才能受此大戒。  五台山寺庙僧众一般礼仪中,佛教徒出家后,经师傅传法受戒,赐以法号法名。受戒后,从受戒日起至七月十五,算一法腊。僧人之间,不以年龄分大小,而以法腊论长幼。僧尼也不许俗人打问年龄的大小。按照戒律,僧尼出家后一般不与家人来往,以示六根清净。僧尼一般不许询问其籍贯家人。僧人见面,需双手合十,口念阿弥陀佛。一般比丘尼见到长老,需脱去鞋子,偏袒右肩,然后祈祷。居士见比丘,亦需礼拜。僧人礼节中,最普遍的为双手合十,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僧尼逝世,称为圆寂。圆寂后,一般都由本寺僧人念经超度,然后再作法会,举行葬仪。住持长老等有地位者圆寂后,需制作本龛,把遗体端坐安放于内,然后火化。一般僧尼即将遗体架干柴烧化。火化后,拾遗骨称为舍利子。有地位者建墓塔保存,以永久纪念。一般僧尼大部埋入山上墓地。岁时节日,僧众亦去祭奠。
山西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在中国宗教文化园地里;山西地区格外光辉夺目。佛教是西汉末、东汉初逐步由印度传入中国的,道教是东汉末年在中国本土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民族宗教。无论佛教还是道教,都不是起源于山西地区的宗教,但是,在中国封建时代,山西地区的佛教和道教文化异常繁荣兴盛,是中国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这种现象,在一定意义上也和山西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一、山西地区的佛教文化&&&&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隋唐时代达到鼎盛,其间,大体经历了佛教经典在中国大量传播、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步融合以及建立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这样几个发展阶段。在这几个阶段,都显示出由山西出家的著名高僧的历史贡献,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法显、慧远、昙鸾等几位高僧。&&&&法显是东晋时杰出的佛经翻译家和旅行家。俗姓龚,平阳武阳(今临汾市西南)人,平民出身。他的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折,父母唯恐他不能成人,在三岁时就送他到佛寺当了沙弥(小和尚),希冀依靠“神佛”的保拓,免除夭折之难。法显从小对佛很虔诚,20岁时受了“大戒”,信仰更加坚定,行为更加严谨,众僧称誉他“志行明敏,仪轨整肃”(《高僧传·法显传》)。&&&&法显生于南北分裂、社会动荡的东晋十六国时代,佛教在北方广泛流行。当时,北方地区先后建立起众多少数民族政权,他们与汉民族隔阂很深,尤其是在思想信仰上,汉族信奉儒家教义,认为“佛,外国之神,非诸华所应祠奉”;他们则主张“佛是戎神,所应兼奉”(见《晋书·佛图澄传》),把佛看作是自己民族的宗教。因此,为了从思想上统治汉族广大民众,他们大力宣扬佛教,政治上扶植佛教发展。如石勒建立的后赵国百姓,在印度高僧佛图澄的宣传下,“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见《晋书·佛图澄传》)。但是,佛教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不少混乱。主要是僧人受统治者支持享有特权,于是“真伪混淆,多生愆过”(见《晋书·佛图澄传》),出现大量不法行为,引起民众不满,严重削弱了佛教;同时,佛教自身的规章制度,尤其是戒律也很不健全,当时虽有不少西域僧人翻译的佛经在中国流传,但很不系统,且多是口授相传,辗转流行,不免讹误增损,而戒律的翻译又极为缺乏。戒律的松弛和僧人特权的加大,更造成佛教界的混乱。&&&&这种状况,对于正直笃信的法显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为了保卫佛教的纯洁性,以利于佛教的发展,他决心西行印度,到佛教发源地找回完整的戒律,由此建立一套维持僧众团体及僧众个人的规章制度,作为佛教团体和个人的行为准则。于是,东晋隆安三年(&399),法显与同学数人从长安出发,“至天竺寻求戒律”(法显《佛国记》,又名《法显传》),登上了西向印度取经的征途。&&&&法显从长安出发时已是65岁高龄,他们一行数人,西经戈壁,越葱岭,周游天竺,后经印度洋到山东半岛登陆,最后回到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市)。在外历时15年,历经30多个国家,包括今日我国的西北和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以及我国南海、东南沿海等地,归来时已是80岁老人。他是当时中国走得最远的人,“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此”(《佛国记》)。&&&&法显在印度刻苦勤学掌握了梵文梵语,把大量口传佛典记录下来带回中国,归来后,又亲自译成汉文,从此,中国内地佛经结束了西域的中转,直接沟通了东方的两个文明发源地,中国佛教更系统地发展起来了。同时,法显撰写的《佛国记》不仅是一部佛教典籍,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也是我国最早记录中亚、印度、南洋各国历史、地理、科学、艺术和文化的伟大旅游撰著。唐代高僧义净指出:“自古神州大地,轻生殉法之宾。(法)显法师则创辟荒途,(玄)奘法师乃中开正路。”(转引自靳生禾:《旅行家法显》,第19页)就是说,法显是我国西天取经的开山大师,唐代玄奘进一步开拓了取经道路;而且,法显的《佛国记》也可以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相与媲美。&&&&由山西出家的另一位著名高僧慧远,在使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方面做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慧远也是东晋时高僧,本姓贾,雁门楼烦(今宁武县附近)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故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老庄”(《高僧传·慧远传》)。说明慧远少年时代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对当时流行的道家老、庄思想也很精通,但还未形成确定的志向。东晋永和十年(&354),慧远21岁,深慕江东范宣子,便偕同其弟一道“欲渡江东”,拜师从学,因北方战乱,道路不通,未能如愿。这时,正值高僧道安在太行恒山(今河北省阜平县北)立寺传教,“声甚著闻”,他又与其弟“遂往归之”。听了道安讲经说法后,十分敬佩,惊叹说:“真吾师也!”认为以前十分喜爱的“儒道九流,皆糠比耳”,毅然与其弟削发出家于道安门下。“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思讽持,以夜继昼”,深为道安赏识,&24岁便开讲佛经(见《高僧传·慧远传》)。从此,终生皈依佛门,坚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东晋太元六年(&381),48岁的慧远来到庐山,深感“庐峰清静,足以息心”,便在这幽静秀丽的庐山定居下来,开始了他富有特色的传教生涯,从此足不出山,直至83岁逝世(见《出三藏记集·慧远传》)。慧远在庐山的活动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著书立说,阐释佛理,宣扬佛法。他一生“所著论、序、铭、赞、诗、书,集为十卷,五十余篇”(《高僧传·慧远传》),绝大多数作于庐山。通过著书立说,形成了他的以佛教义理为核心,又广泛吸收儒、道各家学说的中国化的佛教思想。他明确主张“内外之道,可合而明”(《沙门不敬王者论》),儒、释、道三教思想可以融合一体。在东晋,一再发生过关于沙门(佛门)该不该礼敬帝王的争论,其实质也就是佛教与中国传统礼教的关系或者说佛教在中国是否合法的争论。为此,他写下了《答桓大尉书》、《沙门不敬王者论》等名篇,一方面主张在家信徒(居士)必须遵从世俗,礼敬君亲,尽忠尽孝;另一方面,出家僧人又必须保持佛门的独立性,不礼敬君亲,无所谓忠孝。他指出,从表面看,沙门不敬君亲是“内乖天底之情”,“外阙奉主之恭”,违反了封建礼教,但这样可以使沙门以其高尚其志的榜样影响民众,从根本上维护了统治者的最高利益。总之,“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沙门不敬王者论》)。佛教信仰与封建礼教不过是殊途同归,终极目的是一致的。这样,慧远通过融合儒、释、道思想,从理论上阐明了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一致性,不但成功地解决了关于沙门是否礼敬王者的争论,而且也保证了佛教在中国的合法地位,从而在佛教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开了决定性的第一步。&&&&慧远在庐山的又一主要活动是建立僧团,壮大佛教势力。他培养组织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庐山僧团及居士群,从而使庐山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的两大中心之一。另一个中心是印度僧人鸠摩罗什所在的长安,是主要的译经中心;慧远在庐山除译经传法之外,则努力使佛教中国化。同时,僧团周围还有以上层社会名流为主体的居士群,它是慧远与世俗世界联系的纽带,既能沟通上层统治阶级,又避免了僧侣奔走官府而引起人们的厌恶心理,也有效地壮大了佛教的势力。&&&&慧远的另一主要活动是广泛接触社会,扩大佛教影响。他居于庐山30余年,虽然“影不出山,迹不入俗”(《高僧传·慧远传》),但并没有绝离尘世,而是不分华夷南北,朝野顺逆,皆与交往,对谁也不亲不疏。从地方官员到朝廷重臣,从著名文学家、道土到农民起义军首领。举凡来访者,无不广泛结交。而且,居于统治阶层的上层人物,大多数是主动与慧远结交的。慧远以其超然出世的态度,周旋于复杂的政治斗争之间,并赢得双方的尊重,这样不但扩大了佛教对社会的影响,而且通过广泛接触上层人物,也使佛教进一步获得了统治者的支持。&&&&与此同时,慧远还从理论上结合道家“以无为本”的出世主义,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并把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命运主宰权从天、上帝、鬼神手中夺回,交给每个人的“心’,引导人们从主体自身内部加强修养,积德行善,提倡通过念佛投生西方净土,从而对中国佛教净土宗思想的产生起了先导作用,也因此,唐宋以后的一些净土宗僧人尊奉慧远为中国净土宗初祖。&&&&继法显、慧远之后,由山西出家的又一位著名高僧是昙鸾,他对中国净土宗的形成起了直接促进作用,可以说是净土宗的实际开创者。“北方大宏净土念佛之业者,实为北魏之昙鸾,故常推为净土教之初祖”(汤用彤:《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下册)。&&&&昙鸾是北魏雁门(今山西代县)人,他“家近五台山,闻其神迹灵怪,幼即往寻之,便出家”(《续高僧传·昙鸾传》),可见他是在幼年时代怀着对佛教的神奇向往而出家为僧的。出家之后,“广读经籍,尤研四论与佛性”(《续高僧传·昙鸾传》)。一方面广读博览佛教经书和儒道典籍,同时更深入钻研鸠摩罗什所译的大乘佛教中观派的四种基本著作《中论》、《十二门论》、《百论》、《大智度论》和有关佛性的学说。&&&&昙鸾于南朝梁大通元年(&527)来到建康(今南京市),曾与梁武帝谈论佛性,很受梁武帝赞许。后又拜见著名道土陶弘景,陶弘景授予他《仙经》十卷,他便准备携经返回北魏故地,从事修行;但在途经洛阳时遇到印度名僧菩提流支,便问:“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意思是佛经中有没有胜过道教的长生不老之法。菩提流支很不高兴地“唾地相斥”回答他:道教哪配与佛教相比?靠道教的《仙经》是不能摆脱生死轮回,达到长生不老的。随之即把佛教的《观无量寿经》授予他,说:“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说明长生不如解脱的道理,引导他信仰净土(见《续高僧传·昙鸾传》),这使昙鸾深受教益,当场把《仙经》烧掉,此后他便主要传播净土信仰了。&&&&昙鸾回到故地后,大力弘扬净土念佛,民众纷纷皈依,名声大振。北魏分裂后,东魏开国君主孝静帝对他十分崇敬,尊称他为“神昙”,并下敕令要他住持并州大寺。他后来又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今属交城县),在这里讲经授徒。从此,玄中寺成为传播净土信仰的重要中心。到唐代,昙鸾的再传弟子、山西文水人道绰继续在玄中寺传道;后来,道绰的弟子善导来到长安,建立起了完备的净土宗派,使净土宗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极盛时期。&&&&净土宗在印度佛教中也没有形成宗派,却在中国得到发展并连绵不绝地流传了下来,主要是因为它的教义和修行方法简便易行,得到平民大众的信奉,所以如同禅宗一样,称得上是真正中国化了的佛教。净土宗的发展,与山西地区和由山西出家的高僧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它是由慧远开创、昙鸾奠基、道绰与善导完成的,主要是在山西大地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昙鸾在净土宗的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净土宗在唐代正式形成后,进而传入了日本,日本僧人“依据善导一师开创净土宗”(日·村上专精:《日本佛教史纲》),使净土教在日本得到广泛流传,成为日本众多佛教宗派中的一个重要宗派,也因此,日本的净土宗一直尊奉昙鸾、道绰、善导为净土三祖师,尊奉玄中寺为净土宗开山祖庭。历代日本净土名僧,多来玄中寺朝拜,视为“圣地”,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桥梁作用。&&&&以上,从法显、慧远到昙鸾使我们看到,由山西出家的佛教高僧大多集中在十六国北朝时期,这个现象很值得重视。十六国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一个高峰期,在这个时期,山西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而再度成为多民族活动的大舞台及多民族文化的大熔炉;这个时期,也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繁荣期,山西在这个时期一直处于北方民族统治之下,这些民族的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统治汉族人民,在不断学习吸取汉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大力宣扬和扶持佛教文化发展,这就为山西出现为数众多的佛教高僧,以及佛教文化能够在山西获得比较高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特定的和相当有利的社会政治背景和历史文化氛围。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山西佛教文化之所以格外光辉夺目的基本原因了。&&&&同时,山西地区不仅佛教思想比较活跃,在传播和发展中国佛教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山西也是佛教文物、艺术的宝库,是全国佛教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如五台山位居佛教四大圣地之首;玄中寺为中日净土宗摇篮;云冈石窟文化可与敦煌媲美;广胜寺稀世罕见的金版藏经《赵城金藏》为当今整理出版《大藏经》的主要底本;以及遍布全省各地的斑斓多姿的佛教建筑、雕刻、绘画等等。这些说明,山西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摘自《三晋古文化源渊》,李元庆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五台山千僧斋&& 五台山的千僧斋法会由来已久,据《清凉山志》记载:北魏年间,大孚灵鹫寺每年春都要举行“无遮斋”。在“无遮斋”济贫时,不分僧俗贵贱,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是赶斋的人,都要得到一顿饱餐。现在的千僧斋也叫全山斋,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相传,在每一千个前来应供的出家人中,就有一位是罗汉,只是凡人之俗眼不识而已。因此,供养千僧的功德也很大。每年到了农历的四月初八以后,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出家人到五台山结夏安居。所以每年到了夏季,也会有很多信士来这里供千僧斋为自己祈福。由于千僧斋要集结一千名以上的出家人前来应供,要举办如此规模盛大的法会,在一般的小寺院识无法举办的。五台山也仅有显通寺、塔院寺、碧山寺等少数规模较大的寺院才能举行。
【】【】【】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版权所有:
 桂ICP备号 更新时间: 02:50:40
旗下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间禁忌和阴阳常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