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纳粹德国新纳粹最终没能造出原子弹

播出时间:日 21:10播出频道:CCTV国防军事武器装备背后的故事—纳粹德国为什么没有研制出原子弹
纳粹德国为什么没能造出原子弹?战后几乎人人都在问这个问题,引发了数不清的跨国界的争论。使这一问题演变成了二十世纪军事科技史上最大的谜题。众所周知,纳粹德国早在他们的科学家奥托o哈恩和弗里兹o斯特拉斯曼发现原子裂变现象的第二年,即1939年4月就开始组织力量研究原子能的军事应用,成立了“铀俱乐部”,或曰“铀计划”。在技术上,虽然德国的反犹政策赶走了几乎一半的科技精英,其中甚至包括爱因斯坦、薛定谔、费米这样最杰出的人物,然而他们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科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这两人都还在德国,还有1914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劳厄;1954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波特;盖革计数器的发明者盖革、魏扎克、巴格、迪布纳等,尤其是还有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德国原子弹计划的总负责人—海森堡。在资源方面,德国占领着捷克斯洛伐克世界上最大的铀矿,还有着世界上最强大的化学工业。
反观盟国这边,当一些深知德国研制原子弹的严重后果的科学家,积极奔走呼吁美国尽快开始研制原子弹时,美国军方领导人却难以理解这一新生事物,对他们的建议嗤之以鼻。最后,科学家们不得不推举德高望重的爱因斯坦作为代表,直接建言罗斯福总统,才使美国下决心于1939年10月设立铀顾问委员会,研究原子能用于军事目的。而直到美国参战后的1942年6月,才正式全面启动“曼哈顿工程”。结果已是众所周知,美国于1945年春天成功地制造3枚原子弹――其中,一枚用作爆炸试验,另外两枚分别于日、9日投了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
德国之所以没有保持住自己在核武器研制方面的先发优势,而让入后来者美国抢了先,人们听到的最多的说法是:德国的核科学家们出于道义,延缓了其研制进程,并误导了纳粹上层的决策。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本期节目将为您详细解读。“小男孩” (广岛原子弹) “胖子” (长崎原子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国防军事更多精彩节目ps 新版节目单已经上线,想看哪个频道就来搜,精彩不容错过!输入频道名称,如:CCTV综合或综合即可获得该频道节目单中国电视网(wwwtvcn)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wwwtvcn中国电视网(TV.cn)是中央电视台旗下付费频道门户网站,这里总有一个频道适合你,欢迎在此尽享“精品电视”。热门文章最新文章wwwtvcn中国电视网(TV.cn)是中央电视台旗下付费频道门户网站,这里总有一个频道适合你,欢迎在此尽享“精品电视”。&&&&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二战德国为何没造出原子弹?
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在一战和二战中,德国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始作俑者,人们不禁会问,德国何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掀起两次大战?
经济、地理、民族等方面固然有许多原因,但是德国在军事技术上的领先不能不说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战争的某些阶段,先进的武器甚至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谁也不会想到,风光秀丽的德国竟然是众多杀人利器的生产之地,像杀人如麻的毒气弹、巨大火炮,先进的冲锋枪、火箭弹,以及灭绝人性的焚尸炉、重型坦克,等等,这些技术先进的武器,在战场上就像死神手里的镰刀,大片大片地收割着鲜活的人命。
事实上,如果不是阴差阳错,差一点原子弹也会第一个被德国制造出来。
幸亏这种事情没有发生,否则战争狂人希特勒还不知道会犯下多少令人发指的罪行,也许人类会因此毁灭在他的手中。
希特勒当初为什么最终没有造出原子弹呢?要知道“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爱因斯坦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原来都是德国人或者曾经生活在德国的。
二战开始前的德国小城哥廷根,冬暖夏凉,是一座环境优雅,学术氛围相当浓厚的城市。这座小城里有一所大学,以小城的名字命名,就叫哥廷根大学,是欧洲的著名的学府。这在所大学里,产生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后来享有“原子弹之父”美誉的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本来是德国人,后来随着家人移居美国。1924年,奥本海默又回到德国,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物理。1927年春天,奥本海默要求参加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考试,但是被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他缺乏一系列本应在入学时就必须办好的手续。古板的教育制度让他碰了钉子,不得已,他只好回到了美国。
近代物理学界的泰斗、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和原子弹也扯上了不大不小的干系。爱因斯坦生长在德国小城乌尔姆。小时候谁也没有看出长大后他将是一个科学发展史上的巨人。爱因斯坦也来过哥廷根,在这个大学城里,他和其他的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开始了人类开发核能的设想。
当时德国纳粹高层官员中大多数人认为:“爱因斯坦的那套理论只在黑板上有意义,在现实中没有实用价值,远不如费迪南·波舍博士的大众牌汽车给我们这个帝国带来的实惠。”爱因斯坦在他们心中,就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学术骗子。
在这种愚蠢想法的指导下,他们从一开始就冷落爱因斯坦,到最后彻底把他驱逐出境。1933年的秋天,爱因斯坦来到了美国,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开始了他的新生活。一位物理学家曾经用很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件事:“其重要程度就像天主教把罗马的梵蒂冈搬到了美国。”爱因斯坦到美国的时候,奥本海默也早已经回到了美国。设想和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两个关键人物终于走到了一起,来到了当时世界上唯一能够给这个庞大的工程“埋得起单的国家”。
1940年以前,德国形势是一片大好,根本不必用原子弹来代替坦克师去征服世界,所以,德国对失去两位人才,也漠不关心。
这一时间的爱因斯坦还沉迷在他的教学与科研中,爱因斯坦认为,阻止德国抢先一步制造出原子弹还不是一个那么紧迫的问题。
爱因斯坦的分析很正确,不过在美国还有一些比爱因斯坦性子急的欧洲科学家,他们坚信德国的同行们已经走到了自己的前面。他们一直试图用联名上书的方式直达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告诉这位对原子武器的了解还处于小学水平的“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事态的严重性。
1939年,移居美国的匈牙利科学家希拉德通过在欧洲的朋友,得知了一个消息,德军将禁止铀出口,另外,德国又迅速地控制了一个掌握铀的国家—比利时。希拉德和少数科学家认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他们认为德国肯定在为制造原子弹做准备,他们一致认为最好赶在敌人之前造出原子弹,或者至少是不能让敌人抢先一步“将理想变为现实”。
与此同时,希拉德也已经在给罗斯福的信件中征集到了几个大科学家的签名,并且争取到了爱因斯坦的支持。爱因斯坦随后在一封较长的信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或许爱因斯坦当时并没有想到,这个足够让他后悔一辈子的签名使美国真的走上了加紧制造原子弹的不归之路。
爱因斯坦后来说过一句话:“如果当时我知道德国人在制造原子弹方面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话,那我连手指头都不会动一动。”就这样,虽然德国最终也没有制造出原子弹,但美国却不仅造出了原子弹,还直接用这样两个恐怖的武器毁灭了长崎和广岛。当蘑菇云在日本上空升起,几十万平民瞬间化为灰烬的时候,当年参与研制的科学家们是否也像爱因斯坦一样在心里重复那句话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德国就拥有庞大的核物理研究机构和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家。在核裂变研究方面,德国物理学家更是远远跑在美国前面,早在1938年3月,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恩·斯特拉斯曼就在柏林成功地进行了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的实验,终于出现了物理学界期待已久的裂变效应。从原子核裂变中获得无比巨大能量的实验证明,哪个国家能够首先把它转为实用,就有可能利用核裂变制造出威力无比的原子弹。
1939年4月,纳粹德国召集六位最出色的核物理学家,在柏林讨论了利用原子弹科学成果制造核武器问题。如果数百万豺狼之师的德国钢铁军团,再装备当时绝无仅有的核牙齿,那么,希特勒就能统治世界或者毁灭世界。为了抢在希特勒前面赶制出第一颗原子弹,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上书罗斯福,提请美国注意来自德国的原子威胁。罗斯福立即采纳了爱因斯坦的建议,组织制订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命令全力以赴地研制原子弹,抢在德国的前面。
1944年年底以前,同盟国的科学家普遍认为,按当时德国科学发展水平,德国在1942年就应该能够造出原子弹。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1944年11月23日,当佩顿将军攻克德国重要的核研究基地——斯特拉斯堡时,从斯特拉斯堡大学实验室获得的核计划档案中了解到,纳粹德国在原子弹方面的研制工作仍停留在实验室。从而使美国领导人确信,来自德国的突然性的核袭击的可能性是没有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当时的德国未能造出原子弹呢?以往人们总是强调以下几个原因:1.法西斯当局大肆推行种族歧视,迫害不同政见的科学家,致使像哈恩·施特拉斯曼、爱因斯坦等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纷纷逃往国外。2.在研究方面,德国没有统一的目标和全面的指导。希特勒对要花很长时间来研制新武器不感兴趣,他把相当大的科技力量用来研制“V-2”型导弹。3.美国的“曼哈顿计划”是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就连当时的副总统杜鲁门也毫无所知。因此,希特勒被蒙在鼓里,没有紧迫感。4.由于经常遭到空袭,所以,德国研究小组总是不断搬家,试验设备常常是装好又拆,拆完又装,妨碍了德国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以上是美、德两国科学家的共同看法。但是,1984年,波兰《是与非》周刊记者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他认为,战时纳粹德国未造出原子弹,只是由于波兰爱国者的破坏而引起的一个差错造成的。
该文写道:德国物理学家布雷格教授根据自己的理论推断和计算结果,认为最理想的减速剂是碳的一种——石墨。为此,布雷格教授研究所的领导机关请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这种减速片。该公司把这项任务下达给位于拉齐布日的“普拉尼亚工厂”。
工厂领导在接受这项“罕见的”订货时,感到十分意外,具有强烈反法西斯思想的总工程师施密特,决定“破坏”这些碳片的化学成分。结果,这些“不纯净”的减速片被按时送到了研究所,很快投入了粘结电子试验,其结果是多次试验全部失败。于是认为碳不适宜作减速剂,便着手从其他途径探索新的减速剂,这样一来,纳粹德国原已临近制成原子弹的日期被大大推迟了。
与此同时,美国正在全力以赴加紧实施“曼哈顿计划”。有趣的是,著名物理学家费米的试验同布雷格的试验一样,也是使用石墨作减速剂。然而费米成功了,只不过他使用的是纯净的石墨而已。
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后来写道:“本来布雷格教授是会比美国早两年造出原子弹的,只是由于他的差错,才使人类免遭一场全面的浩劫。”(《细说世界历史36大悬案》向思鑫 著,湖北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3月第1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微信书店,更多好书在线阅读等你来!扫一扫,立刻关注湖北人民出版社微信书店:购买本书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分享给好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第一步 打开微信底部扫一扫
第二步 扫下面的文章二维码
第三步 右上角点击转发
相关文章Relevant
■ 点击上面蓝字一键关注 ▲QIBU生活微刊建议在WIFI下观看,土豪请随意~~1、每一次接吻 会消耗体内至少12个卡路里科学家指出:...
我是主播 贝妮~(微信号:Voaoao)每天提供最热门、最火爆、最精彩的视频!口味有点儿重喔~笑死!笑死!笑死!如果觉得这些还...
【最费脑力的14部电影】《盗梦空间》、《记忆裂痕》、《生死停留》、《死亡幻觉》、《禁闭岛》、《穆赫兰道》、《蝴蝶效应》、...
现如今,飞机以舒适、方便与节省时间等原因成为出行首选的交通方式之一.可你是否知道,为何不能喝飞机上的冲泡茶饮,又为何在...
感知CG,感触创意,感受艺术,感悟心灵 在CG世界的一期中我们展示了 Vince Low的一部分作品,今天再次翻看CG网站时发现他的...
因女儿未出世便患肿瘤,柴静离职后首发雾霾调查.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看完这些,才知道雾霾的真相.震撼!震...希特勒为啥没造出核弹?外媒:德国核技术已落后
  【环球军事报道】智谋者网站1月26日发表题为《希特勒的物理学家与核弹》的文章,作者为斯文&费利克斯&克勒霍夫,全文编译如下:
  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维尔纳&海森堡1948年在给数学家巴特尔&伦德特&范德瓦尔登的一封信中说:&如果给希特勒造原子弹,我绝对认为这是一种犯罪。&
  海森堡和其他若干位物理学家1957年共同发表了著名的&哥廷根十八人&宣言,反对西德研制核武器。但是,对于为希特勒研制这种终极武器,海森堡真的没有任何内疚吗?新闻频道N24正在播放纪录片《希特勒的科学家与核弹竞赛》,作为其《斯特凡&奥斯特带你时间旅行》系列节目的一部分,这部纪录片总结了德国研究核弹的确认事实。结果,海森堡的形象并不好。
  核反应堆的首次试验发生在1940年初夏的汉堡大学,当时德军正在西欧乘胜挺进。但保罗&哈特克和他的核化学家团队没有足够氧化铀往下进行试验。他们理解连锁反应的理论,但从未在实践中做到。但是,德国陆军武器局当时认定,值得投入几支科学家团队研究这种新的超级武器。这些德国科学家并不担心敌国可能也在开展类似研究。因为难以描述的自大和无知,海森堡、卡尔&弗里德里希&冯魏茨泽克和其他德国科学家以为他们远远领先于任何潜在的竞争对手。
  这并不奇怪。一战前后,柏林都是全球理论物理学的中心。最精英的学子和年轻科学家纷纷涌向达勒姆郊外富人区的威廉大帝研究所,那里号称&德国的牛津&。谁要是想在核物理学领域有所建树,进入一所德国大学被视作必经之路。除柏林之外、卡尔斯鲁厄、莱比锡和哥廷根的大学也都享有盛誉。像阿尔贝特&爱因斯坦、马克斯&普朗克乃至海森堡也都极具吸引力。
  纳粹1933年上台并驱逐所谓的&犹太&物理学家以后,这一切都结束了。很多杰出的年轻学者离开德国,比如爱德华&特勒离开了哥廷根,汉斯&贝特离开法兰克福。用纳粹的术语来讲,汉斯&贝特属于&半&。他俩都到了,加入罗伯特&奥本海默的团队,专门开展称作&曼哈顿计划&的美国绝密核武器研究。
  但是,德国的核物理学研究仍在持续。海森堡在1939年12月写给德国陆军武器局的一封信中总结了他们打算实现的目标:&浓缩铀235是确保机器体积小(约1米)的唯一办法。此外,要制造出比目前最强大的炸药威力还要强大成百上千倍的炸药,这也是唯一的方式。&海森堡后来全程参与这方面的研发。他属于&铀俱乐部&小组,并且考虑了军队可以如何使用它。但是,美国有几乎无穷无尽的资源,德国物理学家从纳粹领导层那里得到的资源却非常有限,因为他们确信自己马上就能获得胜利。
  不过,德国科学家从未接近造出可使用的核弹大概并非出于这个原因。德国战败之后,这些物理学家被关在&农园堂&并受到监视;当时,他们仍然没有弄清核裂变武器的理论原则。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周扬
环球时报系产品
用手机继续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纳粹德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