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种投资,第一种投资500,5年后莫名收到500的话费600。第二种投资500,利率4%。问如何用这两种投资套利?

(莫非非非)
(莫非非非)
(莫非非非)
(莫非非非)
(莫非非非)
第三方登录:持有至到期投资 【范文十篇】
持有至到期投资
范文一:持有至到期投资
例:正保公司于日购入中原公司发行的2年期债券,支付价款41 486万元,债券面值40 000万元,每半年付息一次,到期还本。合同约定债券发行方中原公司在遇到特定情况下可以将债券赎回,且不需要为赎回支付额外款项。甲公司在购买时预计发行方不会提前赎回,并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该债券票面利率8%,实际利率6%,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问甲公司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为多少万元? (单位:万元)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
借: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
1 244.58(41 1486×6%/2)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41 486+1 244.58-1 600=41 130.58(万元)
借:应收利息
1 600(40 000×8%/2)
贷:投资收益
1 233.92(4 %/2)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66.08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41 130.58+1 233.92-.50(万元)
借:应收利息
1 600(40 000×8%/2)
贷:投资收益
1 222.93(40 764.50×6%/2)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77.07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40 764.50+1 222.93-.43(万元)
[例题总结与延伸]
因为在计算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实际利率时,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问题,即在题目中的利息是半年付,还是在整年付,是分期付息还是一次还本付息,利息收到的时间不同产生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做题时一定要审清题目的付息方式。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对于投资者而言,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期初摊余成本;对于债券发行方而言,期初摊余成本意味着自己实际承担着多少债务。对于双方来说,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不一致时,表面上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即根据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或应付利息,本身并不是双方实际得到的收益或承担的费用,而实际利率法摊销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实际利率法下根据期初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得出的金额即为债务人应该确认的财务费用,同样,它也是投资者应该确认的投资收益。在债券市场上,这个投资收益是要形成债券的公允价值的,也就是债券必需要反应投资者应得的报酬率,因此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增加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形成了现金流入,那么对于债券来说就是公允价值的下降,这个下降同时也反应了投资者的风险要求,现金流入等量的降低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公允价值。另外如果债券发生了减值损失,说明债券的摊余成本大于其公允价值,此时要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减至公允价值的水平。综上,因此期末的摊余成本计算公式如下:
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现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
实际利率法摊销就是上面的思路,当实际利率大于票面利率时,人们宁愿把资金存入银行或进行其他投资,而不愿购买债券,从而债券的发行受阻,发行方只能折价发行,折价的金额作为发行方将来少付利息的代价和投资方少收到的利息部分的补偿;同理,当实际利率小于票面利率时,人们争相购买该债券,债券供不应求,发行方适当提高发行价(即溢价发行)也仍然有人购买,此时溢价的金额作为发行方将来要多付出利息的补偿和投资方将来多收到的利息部分的代价。实际利率法就是目的就是将溢价和折价金额在持有期间逐期确认调整投资方的收益和发行方的费用。
实际利率法的运用在后面章节中还会出现,主要体现在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的摊销,以及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购买或者出售产品涉及到的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它们在原理上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的摊销的原理是一致的,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角度来理解:
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付债券的摊销可以将摊余成本理解为本金,而每期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可以理解为包含了本金和利息两部分。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现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其中“现金流入-实际利息”可以理解为本期收回的本金;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其中“支付利息-实际利息”可以理解为清偿的本金。而未实现融资收益和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原理是类似的,未确认融资费用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未实现融资收益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这很好理解,长期应付款和长期应收款的余额理解为本利和,而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理解为利息,所以用“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或“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就是本金的期初余额,然后用本金×实际利率,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因此,从本质上说,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原理是相通的,掌握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处理,之后的贷款、应付债券、融资租赁、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购买或销售商品涉及到的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处理就迎刃而解了。
[知识点理解与总结]
1.持有至到期投资主要是债权性投资,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2.实际利率的计算由于涉及到财务管理的知识,做一般了解,比如债券的面值为1000万元,5年期按年支付利息,本金最后一次支付,票面利率10%,购买价格为900万元,交易费用为50万元,实际利率为r,则期初摊余成本=950=1000×10%×(P/A,r,5)+1000×(P/F,r,5),即:
采用插值法,设r=11%,代入上式,则期初摊余成本=963.04;
设r=12%,代入上式,则期初摊余成本=927.9,则:
(11%-r)/(11%-12%)=(963.04-950)/(963.04-927.9)
可以计算出企业的实际利率r=11%-(963.04-950)/(963.04-927.9)*(11%-12%)=11.371%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000
贷:银行存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在分期还本的方式下,摊余成本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调整折现率,不调整期初摊余成本;另一种是调整期初摊余成本,不调整实际利率。从理论上来讲,调整实际利率是更加合理的,因为未来现金流量发生了变化,相应地风险水平也发生了变化,那么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调整折现率是比较合适的处理方式。教材中的处理方法是假定实际利率不变而调整期初摊余成本,主要考虑到调整实际利率计算比较烦琐,但这种处理思路本身是与实际不符,考试时候调整摊余成本的思路比较容易一些。
4.摊余成本的计算:
(1)持有至到期投资为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投资: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金)+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现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
(2)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金)+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
5.持有至到期投资期末发生减值迹象的时候要进行减值测试,发生减值时:
借:资产减值损失(账面价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的价值已经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减值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原已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计入当期损益: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6.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转换: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债券面值)
——公允价值变动(债券公允价值与面值的差额,或贷记)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债券面值)
——利息调整(该明细科目余额,或借记)
——应计利息(或借记)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债券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或借记)
债券公允价值与面值的差额应该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明细科目存在争议,准则也没有明确,以上处理是徐老师的观点。
注:上述贷方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应当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借:资本公积——其资本公积
贷:投资收益
[容易犯错的地方]
关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率法摊销,需要区分是一次还本付息,还是分期付息、到期还本两种付息方式。两种计算方法的原理是一致的,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金)+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现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如果是一次还本付息,现金流入为零,所以期末摊余成本的计算不考虑现金流入即可。
范文二: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界定及特征
(一)如何界定持有至到期投资
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固定利率国债、浮动利率公司债券等,都属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通常具有长期性质,但期限较短(一年以内)的债券投资,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资条件的,也可以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企业不能将下列非衍生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1)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2)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3)符合贷款和应收款项定义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如果企业管理层决定将某项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则在该金融资产未到期前,不能随意地改变其“最初意图”。也就是说,投资者在取得投资时意图就应当是明确的,除非遇到一些企业所不能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件,否则将持有至到期。
如果企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到期前处置或重分类,通常表明其违背了将投资持有到期的最初意图。如果处置或重分类为其他类金融资产的金额相对于该类投资(即企业全部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出售或重分类前的总额较大(达到或超过总量的10%),则企业在处置或重分类后应立即将其剩余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即全部持有至到期投资扣除已处置或重分类的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且在本会计年度及以后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不得再将该金融资产(包括新购入的债券)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例如,某企业在2007年将某项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出售了一部分,且重分类或出售部分的金额相对于该企业没有重分类或出售之前全部持有至到期投资总额比例较大,那么该企业应当将剩余的其他持有至到期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且在2008年和2009年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不能将任何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注意:这是惩罚性规定)。 但教材上注明了例外的情况,要注意理解这些内容。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特征
1.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
2.有明确意图持有至到期。
3.有能力持有至到期。有能力持有至到期是指企业有足够的财务资源,并不受外部因素影响将投资持有至到期。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
(1)初始计量: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利息调整 (差额,或贷记)
应收利息(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
(实际支付的金额)
(2)后续计量:
1)资产负债表日,计提债券利息:
①持有至到期投资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
借: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贷: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或借记)
此时,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金)-[现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这里可以将期初摊余成本理解为本金,而每期的现金流入可以理解为包含了本金和利息两部分,其中“现金流入-实际利息”可以理解为本期收回的本金。
②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贷: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或借记)
此时,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金)+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因为是一次还本付息,所以此时的现金流入为0,则实际利息增加期末摊余成本。
③发生减值时:
借:资产减值损失(账面价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的价值已经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减值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原已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计入当期损益: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2)处置持有至到期投资:
借:银行存款(实际收到的价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账面余额)
——利息调整(账面余额)(或借记)
——应计利息(账面余额)
投资收益(差额,或借记)
(3)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转换: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债券面值)
——公允价值变动(公允价值与债券面值的差额,或贷记)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债券面值)
——利息调整(该明细而科目余额,或借记)
——应计利息(或借记)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或借记)
注:上述贷方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应当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借:资本公积——其资本公积
贷:投资收益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的摊销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对于投资者而言,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期初摊余成本;对于债券发行方而言,期初摊余成本意味着自己实际承担着多少债务。对于双方来说,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不一致时,表面上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即根据面值乘以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或应付利息,本身并不是双方实际得到的收益或承担的费用,而实际利率法摊销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实际利率法的原理是用财务管理中的资金时间价值为基础的,出题人在设计一道题目时,首先会将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得出现值,这个现值就是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支付的价款。
【例题1·计算题】正保公司于日购入中原公司发行的2年期债券,支付价款41 486万元,债券面值40 000万元,每半年付息一次,到期还本。合同约定债券发行方中原公司在遇到特定情况下可以将债券赎回,且不需要为赎回支付额外款项。甲公司在购买时预计发行方不会提前赎回,并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该债券票面利率8%,实际利率6%,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则甲公司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为(
A.40764.50
B.41130.58
C.40387.43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贷:银行存款
借: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
1 244.58(41 1486×6%/2)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41 486+1 244.58-1 600=41130.58(万元)
借:应收利息
1 600(40 000×8%/2)
贷:投资收益
1 233.92(4 %/2)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66.08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41 130.58+1 233.92-.50(万元)
借:应收利息
1 600(40 000×8%/2)
贷:投资收益
1 222.93(40 764.50×6%/2)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77.07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40 764.50+1 222.93-.43(万元)
借:应收利息
1 600(40 000×8%/2)
贷:投资收益
1212.57(倒挤)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87.43(-366.08-377.07)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借:银行存款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这个题目中“支付价款41486万元”这个金额是怎么确定下来的?它实际上就是未来现金流量折现计算的结果,本题的未来现金流量是每半年收到的利息/2=1600万元,以及最后一期收到的本金40000万元,将这些现金流量折现:
%)+%)^2+%)^3+%)^4+4%)^4=41486.84(万元),即支付的价款41486元,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是每半年付息一次,而题目中给出的利率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是年利率,所以折现的期数为4期,利率为半年的利率3%。说明这些目的是想告诉大家,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实际上是折现的反向处理。
【例题2·单选题】正保公司于日购入中原公司发行的2年期债券,支付价款41 486万元,债券面值40 000万元,每半年付息一次,到期还本。合同约定债券发行方中原公司在遇到特定情况下可以将债券赎回,且不需要为赎回支付额外款项。甲公司在购
买时预计发行方不会提前赎回,并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该债券票面利率8%,实际利率6%,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则甲公司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为(
A.40764.50
B.41130.58
C.40387.43
[答案解析]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贷:银行存款
借: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
1 244.58(41 1486×6%/2)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41 486+1 244.58-1 600=41130.58(万元)
借:应收利息
1 600(40 000×8%/2)
贷:投资收益
1 233.92(4 %/2)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66.08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41 130.58+1 233.92-.50(万元)
借:应收利息
1 600(40 000×8%/2)
贷:投资收益
1 222.93(40 764.50×6%/2)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77.07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40 764.50+1 222.93-.43(万元)
借:应收利息
1 600(40 000×8%/2)
贷:投资收益
1212.57(倒挤)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87.43(-366.08-377.07)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借:银行存款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例题3·单选题】甲股份有限公司于日以20420万元购入乙公司发行的面值总额为20000万元的公司债券确认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该债券系5年期,按年付息,票面年利率为6%,实际利率5.515%,甲公司对债券的溢折价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日应确认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为(
B.20346.16
C.20268.25
D.20186.05
【解析】2007年末摊余成本=×5.515%-20000×6%=20346.16(万元)
2008年末摊余成本=46.16×5.515%-20000×6%=20268.25(万元)
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单选题类型。
范文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务处理
【考情分析】
2013年单选题
【所属章节】:
本知识点属于《初级会计实务》第一章资产第五节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内容
【相关考点通】:
2015年《初级会计实务》考点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内容和账务处理
【高频考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务处理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应设置的会计科目
为了反映和监督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取得、收取利息、出售等情况,企业应当设置“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收益”等科目进行核算。
企业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的,还应当设置“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进行核算。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取得
企业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所发生的交易费用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
企业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不构成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持有
企业在持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期间,所涉及的会计处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债券利息收入,二是在资产负债表日核算发生的减值损失。
1.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债券利息收入
企业在持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期间,应当按照摊余成本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计量。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债券利息,应当作为投资收益进行会计处理。
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实际利率在相关金融资产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的实际利率计算的各期利息收入与名义利率计算的相差很小,也可以采用名义利率替代实际利率使用。
2.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
持有至到期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减值,其账面价值高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企业应当将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减记的金额应当作为资产减值损失进行会计处理,计人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的,应当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予以转回。转回的金额计人当期损益。
(四)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出售
企业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应当将取得的价款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投资损益进行会计处理。
如果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计提了减值准备,还应当同时结转减值准备。
范文四:第五节 持有至到期投资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内容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通常情况下,包括企业持有的、在活跃市场上有公开报价的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
第一,权益工具投资不能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第二,“有明确意图持有至到期”是指投资者在取得投资时意图就是明确的。
第三,“有能力持有至到期”是指企业有足够的财务资源,并不受外部因素影响将投资持有至到期。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务处理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应设置的会计科目
企业应当设置“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收益”等科目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核算。
“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核算企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企业可以分别设置“成本”、 “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1)“成本”,借方核算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面值,贷方核算处置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面值。
(2)“应计利息”核算一次还本付息时,资产负债表日按面值和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计入该明细科目的借方,到期收回时计入贷方。
注意:分期付息应在计息时直接计入“应收利息”科目。
(3)“利息调整”核算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初始确认金额与面值的差额,以及资产负债表日计算确定的摊销额。
摊销额=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应收利息或应计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取得
企业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取得时所发生的交易费用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
企业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不构成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
企业取得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按照该投资的面值,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科目,按照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照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
【例题】2×12年1月1目,甲公司支付价款2 000 000元(含交易费用)从上海证券交易所购入C公司同日发行的5年期公司债券12 500份,债券票面价值值总额为2 500 000元,票面年利率为4.72%,于年末支付本年度债券利息(即每年利息为118 000元),本金在债券到期时一次性偿还。甲会司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该债券投资的实际利率为10%。甲公司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C公司债券一一成本
贷:其他货币资金一一存出投资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C公司债券一一利息调整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持有
企业在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期间,所涉及的会计处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债券利息收入,二是在资产负债表日核算发生的减值损失。
1.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债券利息收入
企业在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期间,应当按照摊余成本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计量。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债券利息收入,应当作为投资收益进行会计处理。
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①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第一,实际利率在相关金融资产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
第二,如果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的实际利率计算的各期利息收入与名义利率计算的相差很小,也可以采用名义利率替代实际利率使用。
资产负债表日计息的会计处理: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面值和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应收利息”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科目,按照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照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
2.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
资产负债表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高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企业应当将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将减记的金额作为资产减值损失进行会计处理,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的,应当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予以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四)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出售
企业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应当将取得的价款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投资损益进行会计处理,如果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计提了减值准备,还应当同时结转减值准备。
企业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照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余额,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科目,按照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己计提减值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减值准备。
【例题·单选题】2012年A公司以500万元购入B公司同日发行的五年期每年付息到期还本的公司债券,准备持有至到期;债券面值总额480万元,票面利率5%,另支付交易费用5万元,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金额为( )万元。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企业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取得持
有至到期投资发生的交易费用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企 业取得的持有至到期投资支付的价款中包含了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
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应收项目,不构成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确认
范文五:例、20×0年1月1日,XYZ公司支付价款1000元(含交易费用),从活跃市场上购入某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250元,票面利率4.72%,按年支付利息(即每年59元),本金最后一次支付。合同约定,该债券的发行方在遇到特定情况时可以将债券赎回,且不需要为提前赎回支付额外款项。XYZ公司在购买该债券时,预计发行方不会提前赎回。
XYZ公司将购入的该公司债券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且不考虑所得税、减值损失等因素。假设初始确认时确定该债券的实际利率为10%:
**数字考虑了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尾差。
根据上述数据,XYZ公司的有关账务处理如下: (1)20×0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50 (2)20×0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59 (3)20×1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
l04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59 (4)20×2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
l09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59 (5)20×3年l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
ll4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59 (6)20×4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和本金等: 借:应收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9(250-41-45-50-55)
贷:投资收益
ll8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59 借:银行存款等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范文六:【例题1】日,甲公司支付价款100万元(含交易费用)从上海证券交易所购入A公司同日发行的5年期公司债券12500份,面值125万元,票面利率4.72%,于年末支付本年利息(即每年125×4.72%=5.9万元),本金最后一次偿还。合同约定,该债券的发行方在遇到特定情况时可以将债券赎回,且不需要为提前赎回支付额外款项。甲公司在购买该债券时,预计发行方不会提前赎回。不考虑所得税、减值损失等因素。
实际利率r =10%
账务处理(以元为单位):
(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A公司债券--成本 1 250 000
贷:银行存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A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2)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
59 000(1 250 000×4.72%)
持有至到期投资--A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
100 000(1 000 000×10%)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3)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A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
104 100[(1 000 000+41 000)×10%]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4)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A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
108 610[(1 000 000+41 000+45 100)×10%]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例题2】如果上例假定甲公司购买的债券不是分次付息,而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且利息不是以复利计算。此时甲公司所购买债券的实际利率r≈9.05%。
(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A公司债券--成本 1 250 000
贷:银行存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A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2)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A公司债券--应计利息
59 000(1 250 000×4.72%)
--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
90 500(1 000 000×9.05%)
(3)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A公司债券--应计利息 59 000
--利息调整 39 690.25
贷:投资收益
[(1 000 000+59 000+31 500)×9.05%]
(4)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A公司债券--应计利息 59 000
--利息调整 48 621.72
贷:投资收益
[(1 000 000+59 000×2+31 500+39 690.25)×9.05%]
【小结】1.分期付息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两种情况下,计提的利息计入不同的科目。
2.应计利息明细科目影响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而应收利息科目不影响其账面价值。
范文七:持有至到期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概述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在理解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应注意:
1.如果企业管理层决定将某项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则在该金融资产未到期前,不能随意地改变其“最初意图”
2.企业应当于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意图和能力进行评价。发生变化的,应当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处理。
3.企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到期前处置或重分类,通常表明其违背了将投资持有到期的最初意图。如果处置或重分类为其他类金融资产的金额相对于该类投资在出售或重分类前的总额较大,则企业在处置或重分类后应立即将其剩余的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且在本会计年度及以后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不得再将该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即违背承诺要遭惩罚,在2年多时间里资产负债表中不能出现持有至到期投资)。
但是,遇到以下情况时可以例外:
(1)出售日或重分类日距离该项投资到期日或赎回日较近(如到期前三个月内),且市场利率变化对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没有显著影响;
(2)根据合同约定的偿付方式,企业已收回几乎所有初始本金;
(3)出售或重分类是由于企业无法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件所引起。此种情况主要包括:
①因被投资单位信用状况严重恶化,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②因相关税收法规取消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税前可抵扣政策,或显著减少了税前可抵扣金额,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③因发生重大企业合并或重大处置,为保持现行利率风险头寸或维持现行信用风险政策,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④因法律、行政法规对允许投资的范围或特定投资品种的投资限额作出重大调整,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⑤因监管部门要求大幅度提高资产流动性,或大幅度提高持有至到期投资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的风险权重,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从以上可以看出,持有至到期投资作为一种承诺,表示一种信用与能力,对资产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对信息使用者作决策产生影响;如果改变,则可能意味着违背承诺,必须作出合理的解析才能免除惩罚。
值得说明的是,如出售或重分类金融资产的金额较大而受到的“两个完整会计年度”内不能将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的限制已解除(即,已过了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企业可以再将符合规定条件的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实务中,一般企业都没有持有至到期投资,如果有,就属于比较重大的事项。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包括取得投资时、持有期间和处置时三个步骤:
(1)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确认时,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入账金额。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括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
(2)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确认时,应当计算确定其实际利率,并在该持有至到期投资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
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
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企业在确定实际利率时,应当在考虑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所有合同条款(包括提前还款权、看涨期权、类似期权等)的基础上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但不应考虑未来信用损失。
(3)金融资产合同各方之间支付或收取的、属于实际利率组成部分的各项收费、交易费用及溢价或折价等,应当在确定实际利率时予以考虑。初始计量时的账务处理是: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即面值)
借(或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贷:银行存款
2.持有期间
持有期间主要有两件事:期末计提利息和期末计提减值准备。
(1)资产负债表日,应当计算应收利息和利息收入 企业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后续计量。其中,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
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①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企业应在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即持有至到期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应计算两个利息:
①应收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票面利率×期限
②利息收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期限
具体账务处理是:
持有至到期投资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应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 ,借记 “ 应收利息”科目,按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
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
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的,应于资产负债表日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科目,按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
(2)期末计提减值
如果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大于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该差额应计提减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处置持有至到期投资包括出售、到期收回和转换。
(1)出售、到期收回
处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应将所取得价款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例4】溢价购入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甲公司日购入某公司于日发行的三年期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该债券票面金额为100万元,票面利率为10%,甲公司实际支付106万元。该债券每年付息一次,最后一年还本金并付最后一次利息,假设甲公司按年计算利息。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1)日购入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即面值)
——利息调整
6 (即溢价)
贷:银行存款
(2)日计算应收利息和确认利息收入
①应收利息=票面金额100×票面利率10%×期限1=10(万元)
②利息收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期限
a.先计算该债券的实际利率 r=7.7%。计算过程如下:
该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现值[10÷(1+r) + 10÷(1+r)2+110÷(1+r)3] =实际投入资金106
当r=8%时:
10÷(1+8%) + 10÷(1+8%)2+110÷(1+8%)3 =9.4 +87.42
当r=7%时:
10÷(1+7%) + 10÷(1+7%)2+110÷(1+
7%)3 =9.4+89.3
8% 105.1542 r 106 7%
(r -8%)÷(7%-8%)
=(106-105.1542)÷(107.873-105.1542)
r=(106-105.1542)÷(107.873-105.1542)×(7%-8%)+8%
=0.8×(-1%)+8%
=0.3111×(-1%)+8% =8%-0.3111%=7.7%
b.再计算各年利息收入
应收利息和利息收入计算表
日,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收利息
10(本+息)
贷:投资收益
8.16(利息收入)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84 (即溢价摊销,还本额)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3)日计算应收利息和确认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
8.02(利息收入)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98(即溢价摊销,还本额)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4)日计算应收利息和确认利息收入,并收回本息
借: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
7.82(利息收入)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18(即溢价摊销,还本额)
借:银行存款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即面值)
(2)持有至到期投资转换
企业因持有至到期投资部分出售或重分类的金额较大,且不属于企业会计准则所允许的例外情况,使该投资的剩余部分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企业应当将该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重分类日。该投资剩余部分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例2013年3月,由于甲公司资金紧张,于4月1日对外出售该持有至到期债券投资10%(比重较大),收取价款120万元。该债券出售前的账面余额(成本)为1000万元,公允价值为1200万元。不考虑债券出售等其他相关因素的影
响,则甲公司相关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10%)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200×9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假定4月25日,甲公司将该债券全部出售,收取价款1180万元,则甲公司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投资收益
注:把其他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是把未计入损益的业绩转为计入损益的业绩。
范文八: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取得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
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支付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或借记)交易费用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投资收益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期间的主要账务处理有:
未发生减值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如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
借: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或借记)
未发生减值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如为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贷:投资收益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或借记)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处置
处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应将所取得对价的公允价值与该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
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
借:银行存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
投资收益(或借记)
按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在重分类日按其公允价值: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或借记)
按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采用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应在重分类日按其公允价值: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四)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对拥有的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所拥有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的,应当根据其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差额计算确认减值
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确定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的,: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1.【例题】(单选题)(2007年)丁公司20×7年1月3日按每张l 049元的溢价价格购入财政部于20×7年1月1日发行的期限为5年、面值为1 000元、票面固定年利率为12%的国债800张,发生交易费用800元。票款以银行存款付讫。该债券每年付息一次,最后一年归还本金和最后一次利息。假设实际年利率为l0.66%,公司将其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则20×7年l2月31日,该批债券的摊余成本为( )元。
A.828 480.00
B.832 658.72
C.833 544.00
D.839 200.00
【解析】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入账价值=1 049×800+800=840 000(元)
应收利息=1 000×800×l2%=96 000(元)
实际利息=840 000×10.66%=89 544(元)
利息调整金额=6 456(元)
20×7年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840 000-6 456=833 544(元)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80.08(80+0.08)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3.92
贷:银行存款84
借:应收利息9.6(80*0.12)
贷:投资收益84*10.66%=8.9544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0.6456
2.【例题】(多选题)(2007年)企业持有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包括( )。
A.按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和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
B.按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
C.持有至到期投资取得时发生的折价的摊销额
D.持有至到期投资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在以后持有期间得以恢复的部分
E.持有至到期投资处置时所取得对价的公允价值与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答案】BCE
【解析】投资收益是企业的实际利息收入,由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计算确定,故选项A不正确;选项D,恢复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不通过投资收益核
第一种情况:初始投资成本高于债券面值
[例1]M企业于日以价款80000元购入L公司当日发行的3年期面值80000元、年利率10%的每年年末付息、到期一次还本公司债券,另支付经纪人佣金等附加费用4136元。设该债券投资的实际利率为r,则可得出下式:(见附表)
根据上述数据,M企业的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80000
——利息调整4136
贷:银行存款84136
(2)2007年年末计息调整
借:应收利息8000
贷:投资收益6730.88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269.12
(3)2008年年末计息调整(略)
(4)2009年年末债券到期
借:应收利息8000
贷:投资收益6503.77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496.23
借:银行存款80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80000
上述分录中省略了每年年末收到8000元债券利息的会计分录。
第二种情况:初始投资成本低于债券面值
[例2]乙企业于日用银行存款购入c公司于当日发行的5年期、年利率6%
的每年末付息、到期一次还本债券,债券面值为100000元,实际支付价款90000元,另支付经纪人佣金等附加费用2058元。设该债券投资的实际利率为r,则可得出下式:
根据上述数据,乙企业的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00
贷:银行存款92058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7942
(2)2007年年末计息调整
借:应收利息6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364.64
贷:投资收益7364.64
(3)2008年至2010年每年末计息调整(略)
(4)2011年年末债券到期
借:应收利息6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792.78
贷:投资收益7792.78
借:银行存款100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00
以上分录中省略了每年末收到6000元债券利息的会计分录。
二、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核算
与上述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相比,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的投资报酬收回方式不同,其实际利率计算方法同会计核算方法均有较大差异。
第一种情况:初始投资成本高于债券面值
[例3]承例1,假设该债券于2009年年末到期一次还本付息104000元(×10%×3),其他资料不变,则
M企业的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80000
——利息调整4136
贷:银行存款84136
(2)2007年年末计息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8000
贷:投资收益6158.76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841.24
(3)2008年年末计息(略)
(4)2009年年末债券到期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8000
贷:投资收益7095.66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904.34
借:银行存款104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8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24000
第二种情况:初始投资成本低于债券面值
[例4]承例2,假设该债券于2011年年末到期一次还本付息130000元(000x6%×5),其他资料不变,则
用内插法,可计算出实际利率r=7.15%。
乙企业的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00
贷:银行存款92058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7942
(2)2007年年末计息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6000
——利息调整582.15
贷:投资收益6582.15
(3)2008年~2010年每年年末计息(略)
(4)2011年年末债券到期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6000
——利息调整2652.67
贷:投资收益8652.67
借:银行存款130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30000
通过以上实例分析可得出,由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和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投资报酬回收方式不同,导致二者在实际利率的计算、计息调整表的编制以及会计核算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差异。(1)实际利率计算方法不同,进而导致债券投资计息调整表中的“账面价值”计算方法不同。对前者,由于每期按票面利息金额收回投资报酬,每期期末账面价值等于上期期末的账面价值加上当期的实际利息减去当期收回的票面利息,即每期期末的账面价值等于上期期末的账面价值加上当期“利息调整”额(“利息调整”额等于当期实际利息与当期票面利息的差额);对后者,由于平时没有收到票面利息(到期一次收回),因而每期期末账面价值等于上期期末账面价值加上当期实际利息,即每期期末的账面价值不受当期“利息调整”额影响。(2)计息调整表的编制存在差异。两类债券投资的编制方法基本相似,计息调整表都包括票面利息、实际利息、利息调整、未调整余额、账面价值等五栏,且二者前四栏计算方法完全相同,但第五栏账面价值的计算方法存在差别。(3)核算方法存在差异。二者
取得债券投资的会计分录完全相同,每期期末计息调整时都要根据“实际利息”金额贷记“投资收益”,根据“利息调整”金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利息调整”金额若为正数记借方,若为负数则记贷方),但根据“票面利息”金额,前者借记“应收利息”,后者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范文九: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计量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
应收利息(实际支付的款项中包含的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也可能在贷方)
贷:银行存款等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后续计量
借:应收利息(分期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到期时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贷: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如何理解“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见下图。
本期计提的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本期期初摊余成本即为上期期末摊余成本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期计提的利息-本期收回的利息和本金-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
【提示】就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摊余成本即为其账面价值。
【例题6·单选题】日,甲公司自证券市场购入面值总额为2 000万元的债券。购入时实际支付价款2 078.98万元,另外支付交易费用10万元。该债券发行日为2010年1 月1日,系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期限为5年,票面年利率为5%,实际年利率为4%,每年12月31日支付当年利息。甲公司将该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回答下列第(1)题至第(2)题。(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该持有至到期投资日的账面价值为( ) 万元。
A.2 062.14 B.2 068.98 C.2 072.54 D.2 055.44
【解析】持有至到期投资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本期收回的本金和利息-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时支付的交易费用应计入期初摊余成本。该持有至到期投资日的账面价值=(2 078.98+10)×(1+4%)-2 000×5%=2 072.54(万元);日的账面价值=2 072.54×(1+4%)- 2 000×5%=2 055.44(万元)。
(2)2012年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 )万元。
A.83.56 B.82.90 C.82.22 D.100
【解析】应确认投资收益=%=82.22(万元)。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转换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日公允价值)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四)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
借:银行存款等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投资收益(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提示】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持有至到期投资余额-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余额。
【教材例2-5】20×0年1月1日,XYZ公司支付价款1 000元(含交易费用),从活跃市场上购入某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 250元,票面年利率4.72%,按年支付利息(即每年支付59元),本金最后一次支付。合同约定,该债券的发行方在遇到特定情况时可以将债券赎回,且不需要为提
前赎回支付额外款项。XYZ
公司在购买该债券时,预计发行方不会提前赎回。
XYZ公司将购入的该公司债券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且不考虑所得税、减值损失等因素。为此,XYZ公司在初始确认时先计算确定该债券的实际利率:
设该债券的实际利率为r,则可列出如下等式:
59×(1+r)-1+59×(1+r)-2+59×(1+r)-3+59×(1+r)-4+(59+1 250)×(1+r)-5=1 000(元)
采用插值法,可以计算得出r=10%,由此可编制表2-1。
* 数字四舍五入取整;
* * 数字考虑了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尾差。
根据上述数据,XYZ公司的有关账务处理如下:
(1)20×0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250
贷:银行存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20×0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3)20×1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4)20×2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5)20×3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6)20×4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和本金等: 借:应收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50-41-45-50-55)59
贷:投资收益
118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59 借:银行存款等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假定在20×2年1月1日,XYZ公司预计本金的一半(即625元)将会在该年末收回,而其余的一半本金将于20×4年年末付清。遇到这种情况时,XYZ公司应当调整20×2年年初的摊余成本,计入当期损益。调整时采用最初确定的实际利率。
*×(1+10%)-1+30×(1+10%)-2+655×(1+10%)-3(四舍五入)
**114=1 139×10%(四舍五入)
***30=625×4.72%(四舍五入)
注:由于教材对尾数的处理有误差,表2-2中20×4年的:实际利息为59,现金流入为655。
根据上述调整,XYZ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2年1月1日,调整期初摊余成本: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
(2)20×2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回本金等:
借:应收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借:银行存款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3)20×3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4)20×4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回本金等:
借:应收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
注:由于教材对尾数的处理有误差,该题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为29元,“投资收益”为59元。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借:银行存款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假定XYZ公司购买的债券不是分次付息,而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且利息不是以复利计算。此时,XYZ公司所购买债券的实际利率r,可以计算如下:
*考虑了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尾差2.85元。
根据上述数据,XYZ公司的有关账务处理如下:
(1)20×0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20×0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
(3)20×1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
(4)20×2年12月31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
(5)20×3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
(6)20×4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本金和名义利息等: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利息调整 71.83
(250-31.5-39.69-48.62-58.36)
贷: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应计利息
本讲小结:
主要掌握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务处理。
【教材例2-6】20×7年3月,由于贷款基准利率的变动和其他市场因素的影响,乙公司持有的、原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某公司债券价格持续下跌。为此,乙公司于4月1日对外出售该持有至到期债券投资10%,收取价款1 200 000元(即所出售债券的公允价值)。
假定4月1日该债券出售前的账面余额(成本)为10 000 000元,不考虑债券出售等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则乙公司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1 200 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000 000
投资收益 200 000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0 800 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9 000 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 800 000
假定4月23日,乙公司将该债券全部出售,收取价款11 800 000元,则乙公司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11 800 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0 800 000
投资收益 1 000 00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 800 000
贷:投资收益 1 800 000
【例题7·单选题】20×7年1月1日,甲公司从二级市场购入乙公司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12万张,以银行存款支付价款1 050万元,另支付相关交易费用12万元。该债券系乙公司于20×6年1月1日发行,每张债券面值为100元,期限为3年,票面年利率为5%,每年年末支付当年度利息。甲公司拟持有该债券至到期。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回答下列第(1)题至第(2)题。(2009年新制度考题)
(1)甲公司购入乙公司债券的入账价值是( )。
A.1 050万元 B. 1 062万元
C.1 200万元 D.1 212万元
【解析】甲公司购入乙公司债券的入账价值=l 050+12=1 062(万元)。
(2)甲公司持有乙公司债券至到期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是( )。
A.120万元 B. 258万元
C.270万元 D.318万元
【解析】甲公司持有乙公司债券至到期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现金流入-现金流出=100×12×(1+5%×2)-(1 050+12)=258(万元)。
【例题8·单选题】20×7年1月1日,甲公司自证券市场购入面值总额为2 000万元的债券。购入时实际支付价款2 078.98万元,另外支付交易费用10万元。该债券发行日为20×7年1 月1日,系分期付息、到
期还本债券,期限为5年,票面年利率为5%,年实际利率为4%,每年l2月31日支付当年利息。甲公司将该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该持有至到期投资20×7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为( ) 万元。(2007年考题)
A.2 062.14 B.2 068.98
C.2 072.54 D.2 083.43
【解析】该持有至到期投资20×7年12月31
078.98+10)×(1+4%)-2 000×5%=2 072.54(万元)。
=(2 日的账面价值
范文十:持有至到期投资习题
一、单选题
1、甲企业于日,以1200万元的价格购进当日发行的面值为1100万元的公司债券。其中债券的买价为1190万元,相关税费为10万元。该公司债券票面利率为6%,期限为3年,一次还本付息。企业准备持有至到期。该企业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的金额为(
2、企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部分出售,应将该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将其账面余额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
A、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B、投资收益
C、营业外收入
D、资本公积
3、M公司于20×9年1月1日,以600万元的价格购进N公司当日发行的面值为550万元的公司债券。其中债券的买价为595万元,相关税费为5万元。公司债券票面利率为8%,期限为5年,一次还本付息。M公司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则M公司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的金额为(
4、20×8年1月1日,甲公司购买了一项债券,剩余年限5年,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买价为90万元,另发生交易费用5万元,每年末按票面利率可获得固定利息4万元。该债券在第五年末兑付(不能提前兑付)时可得本金110万元,债券实际利率为6.96%,该债券20×9年年末的摊余成本为(
5、在已确认减值损失的金融资产价值恢复时,下列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的是(
A.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损失
B.可供出售债务工具的减值损失
C.可供出售权益工具的减值损失
D.贷款及应收款项的减值损失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应确认投资收益的事项有(
A.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获得现金股利
B.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C.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期间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的利息收入
D.可供出售债券在持有期间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的利息收入
2、关于金融资产的计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取得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B.交易性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和相关的交易费用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C.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期间应当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的交易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3、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具有的特征主要有(
A.到期日固定
B.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
C.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
D.有活跃市场
4、下列有关持有至到期投资,正确的处理方法有(
A.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固定利率国债、浮动利率公司债券等,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资条件的,可以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B.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单独作为应收项目确认
C.持有至到期投资通常具有长期性质,但期限较短(1年以内)的债券投资,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资条件的,也可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D.购入的股权投资也可能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5、下列有关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正确的处理方法有(
A.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的,应当根据其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计算确认减值损失
B.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
C.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较大幅度下降,或在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后,预期这种下降趋势属于非暂时性的,可以认定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应当确认减值损失
D.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三、判断题
1、采用实际利率法对分期付息的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核算时,如果摊余成本逐期递增,则每期“利息调整”摊销额也是递增;如果摊余成本逐期递减,则每期“利息调整”摊销额也是递减。(
2、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相同点是都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且交易费用计入初始入账金额。(
3、企业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既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也可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
4、企业拥有的可以在市场上出售,但企业准备持有至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应该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
四、业务题
1、20×7年1月1日,M公司从活跃市场购买了一项N公司债券,年限3年,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支付款项为1 010万元(含交易费用为10万元),债券的本金1 100万元,到期还本、分期付息,每年1月5日按照票面利率3%支付利息。合同约定债券发行方N公司在遇到特定情况下可以将债券赎回,且不需要为赎回支付额外款项。M公司在购买时预计发行方不会提前赎回。假定实际利率是6%。
要求:编制M公司的相关会计分录。(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20×7年1月1日,甲公司自证券市场购入面值总额为2 000万元的债券。购入时实际支付价款2 078.98万元,另外支付交易费用10万元。该债券发行日为20×7年1月1日,系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期限为5年,票面年利率为5%,年实际利率为4%,每年12月31日支付当年利息。甲公司将该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
要求:编制甲公司的相关会计分录。(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莫名收到500的话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