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快升了我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六年级用到的文具会比较多,所以想自己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我该上六年级了,女生 该买什么文具呀 买多少 几个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语文数学英语笔记本,作业本,数学计算本,作文本,暗线作业本,铅笔,铅笔芯,橡皮擦,圆珠笔,尺子,三角板,圆规,大概就这些了…给分吧!谢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这不应该是需要什么买什么吗?
ok,我是刚刚大学毕业的,你们写作业是用圆珠笔的,还是自动铅笔的?如果有铅笔的话,那是要佩一块橡皮的,如果你都是用圆珠笔或者钢笔的话,那只需要准备一支笔,一把尺子就ok了,6年级,学几何了吧。。
扫描下载二维码六年级叙事作文 :我的文具盒_700字_小学生作文_无忧考网
六年级叙事作文 :我的文具盒_700字
07:54 来源:无忧考网
小学生作文网权威发布六年级叙事作文 :我的文具盒_700字,更多六年级叙事作文 :我的文具盒_700字相关信息请访问小学生作文网。
在我的书包里,有一个陪伴了我五年的文具盒。由于长时间的磨损,这个文具盒的盒身已经缺了一个小角,但我仍然很珍惜它,喜欢它。  文具盒是个长方形,长十八厘米,宽十厘米,高三厘米。盒盖上印着一副可爱的卡通画,画中有一只黄色的小鸟和一只小花猫。瞧,小鸟立在枝头上,嘴里好像在'叽叽'的叫着,似乎是在给小花猫带路,小路旁的花、草儿正冲着他俩笑呢。这其乐融融的画面的文具盒增添了许多乐趣。  文具盒不光外表可爱,内部结构也很合理,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我只要轻轻一按,文具盒就打开了。它的内部就像一栋三层的楼房,第一层放橡皮擦、涂改液,第二层放尺子、削笔刀等,这些小伙伴在里面可舒服了。  住在文具盒里的'居民'都为我的学习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做作业的时候,水性笔一马当先从文具盒里跳出来了,让我轻松自如地完成各项作业。上数学课的时候,只要老师叫我们画图,自动铅笔就从文具盒里蹦到我的面前,说;小主人,该到我大展身手的时候了。'当我写错字的时候,橡皮擦就一丝不苟地为我抹去错字…瞧,这些'居民'们多么尽职尽责呀。它们真是我学习上的好帮手。  在学习上,文具盒就是我的好伙伴,我喜欢我的文具盒。 六年级:朱一波时间: 19:15:52&&作者:&&来源&&查看:0次
武汉市武昌区实验小学六(A)班 薄康旭
在我的笔袋大哥的肚子里,住着一个大部落,那就是我的文具朋友们了。
在玩具中,与我交情最深的就是身影斑驳的钢笔大叔了。我的作业全是他包,今天他都在我的手里飞舞着,把他累得连气都喘不过来了。他解决了我不少作业问题,不过他也需要补给,不然他也不能再帮我了,他最喜欢就是吃墨水了,它吸一大口墨,吸满气,等我要写的时候,就一股脑喷出来,就叫白本变蓝本。有时候因为忘了给他带上他的护头,他让他摔个头破血流,可怜他啊!甚至还有一次我急着做事,还没套笔帽,就扔进了笔袋里,第二天早上,笔袋大哥的肚子早已撑破了,笔袋被染成蓝色,无法复原,只好让笔袋下岗领退休金了。
魔力擦小姐和复写笔小哥
他俩住在我的笔盒里是一对儿,每次魔力擦小姐出场,复写笔小哥也会随之出现,只要少了谁另一半就没有用了。要把钢笔大叔写错的地方给消掉,再补上正确的,像错字没有发生过一样。这叫做“男女混合擦补效果”,对我来说作用大着呢!
说他帅,不一定。虽然他身上的花纹可有千种,他有一张血盆大口,不论我有什么撕不破的东西,他都会帮我解决掉。但他最近有点调皮,两张大口一天不咬东西就痒痒,有次还把我的手咬流血了,这张血盆大口,被文具部落的人叫做“见血封喉”,无人能比呀!
我们这一大家子就这么和和睦睦的生活在一起,离了谁都不行哟,喜欢我的玩具部落吗?
精彩点评:康旭的文具部落充满人情味,就像是接力互助一样,帮你减少学习上问题的一些烦恼。每样文具都是家人,性格各异,又调皮可爱,但要注意有详有略,挑选最合适的写哟!
上一篇:没有了
猜您感兴趣您现在的位置: >> 六下我的抒情 >> 我所向往的天地,你何时展开六年级抒情作文(共4篇)
我所向往的天地,你何时展开六年级抒情作文(共4篇)
来源: 时间:
喜欢被风猛吹,让黑发变得凌乱,拍打着我的脸颊,不认为这样很唯美,很浪漫。或是在需求一丝安慰吧,那一刻总能够让我觉得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大概是因为懂得多了,人就变得复杂了,心也被囚禁了。尽管如此,假如有个机会让我回到有更多纯真的时候,并且永远都不深入世俗,做个单纯快乐的少女我却也不愿意,强势的我忌讳尊严被踩在地上。我不愿往回走,但,我会去寻找一片新的天地,去寻找崭新的生活,寻找美好的自由。 我不愿往回走,但我可以停下来,停下奋斗的脚步,去为人生寻得一些欢乐的瞬间,不需要像富家子弟一般花费大把钱财寻求乐趣,却一定要触摸到那片天堂。过腻了繁琐的生活,内心被囚禁得久了,我可以停下来,沿着小溪一直走到尽头,享受悠闲时的美好。看惯了世俗的纷争,我可以停下来,与天真无邪的孩童随心所欲地玩耍。闷久了自己,我可以停下来,释放心中的梦魇,轻装上阵。 是的,我可以停下来,放眼四方,看看大千世界的美好,寻找平凡间的感动瞬间。任凭一切像是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播放。 一直以来我向往一片神秘的天地,那里是一个自由的世界,在那里我的心不会受到囚禁。我不愿往回走,因为纵然走回天真,我无法让自己找到自由,只会污染了祖国活泼的明天。 人世间的纷争杂闹,让人们的心受到囚禁,我没有能力,不能够为他人找寻他们的天地。微薄之力,我只能以文代言,祝愿被囚禁的人们,早日走到自己向往的天地。 我愿停下奋斗的脚步,也必须让着不长的人生,活成我渴望的样子。我所向往的天地,我一直追寻你,你何时展开?
【我所向往的天地,你何时展开抒情(共4篇)第一篇】:六年级材料作文(三)材料作文 所谓材料作文,是要求写作者根据所给的一文字或图画等具体材料,按照作文命题要求,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它的特点是读写结合。写作者要经过阅读材料、理解分析、提炼主旨、联想想象、筛选甄别、文字表达等步骤,才能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材料作文的类型有:根据文字材料作文、看图作文、扩写、缩写、改写、续写等。例如 2005 年中考作文题。材料作文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是: 1.要读懂材料。认真阅读材料,理清材料思路,明确材料指向,归纳材料要点,把握材料寓意,最终提炼写作中心。这 是材料作文写作的关键,也是考场作文能否及格的第一步。提炼中心练习。阅读所给文字,归纳写作要点: 小时候妈妈经常教育我们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别人对你的恩情,这才是做人的根 本。”现在我也用妈妈这话教育我的孩 子,希望他做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激的人。2002 年 6 月的某一天,儿子放 学回来,一进门就说:“妈妈,我们要给受灾地区捐款,这一次我捐 100 元。”“为什么?”“因为这次受灾地区有陕 西省,我很担心周至县枣春小学的孩子们,还有我住过的老乡家是否被水淹了。妈妈,他们会被水淹死吗?还有那些 可 爱的小狗。”说着说着儿子的眼圈红了起来,我也被他感动了,于是从包里拿出 100 元递给他。他所说的地方是他 2001 年随星星河记者团采访过的地方。这则材料只要找到点题句――希望儿子做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激的人,即“感恩”,中心内容就迎刃而解了。2.要联系实际。确定写作中心后,内容构思是要选择切入点,从身边小事、眼前情境、街头见闻等入笔,徐徐展开生活 画卷,联系作者的学习、生活实际,写实事、抒真情、谈看法、说。3.要力求出新。在文章观点无误的前提下,展开多角度的思考,突破思维定势,克服从众心理,独辟蹊径,力求写出人 无我有、人有我新、摄人心魄的好文章。还是“感恩”的材料,一位同学的作文是这样开头的: family,家庭。F 代表爸爸,father;a 代表和,and;m 代表妈妈,mother;i 代表我,I;l 代表爱,love;y 代表你们, you。把汉语的意思连在一起,就是“爸爸和妈妈,我爱你们”。那晚,我和一个语文课代表,为了帮老师查点什么,晚上八点左右,才在同学们的关心声与道别声中,走出了校门。也就在此时此刻,我才想起我忘记把晚归的事情告诉给这个世界上最爱我,最疼我,最关心我的人――我那恩重如山 的家人。4.要锤炼语言,巧用修辞,力求使文章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5.避免材料作文跑题的方法是要注意开头、结尾的写法,做到首尾呼应,反复点题。(冠华作文网) 如何写好给材料作文?只需三大绝招 第一个,就是如何审读给材料作文题,寻找到合适的写作点。第二个,就是如何围绕写作点展开写作。第三个,就是如何用最基本的方法,完成给材料作文的议写作。既然是给材料作文,那么作文就一定要与材料关联。关联得越紧,你的作文就可能越得题旨。关联得越深,你的作 文就越能够击中要害。所以,我们就是要在阅读材料的时候,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到那个关联点,能够关联得很深、很 紧的这个点。一:四步审题找到写作点 四步审题,第一步,梳理材料的主要信息。忘记或者不习惯这一步,就可能偏题。第二步,找到材料隐含的方向。有的命意比较隐蔽,有得命意比较显豁。如果找不到写作方向,则偏题的可能性就更大。第三步,分析“关键” 。找 到方向了,还要分析“关键词”“关键词”它将带给我们在后面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启示。第四步,确立写作点。。三:给材料作文的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 首先是“述” ,述材料。然后是“引” ,引观点。第三是“析” ,析材料,分析材料,证观点。第四是“宕” ,宕开去, 由此及彼,论证观点。第五是“总” ,扣住材料,和上文的主要内容。其次,如果给材料作文,这个材料里面,它具有比喻性,具有象征性,我把它叫做“象喻性”的题目,是“象喻性” 的题目,那你就将“象喻”还原,找到本体。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刚才讲到了,方向、道路、蒙蔽;讲到这个美丽 的红叶;讲到这个风,还有蝴蝶,以及蝴蝶的翅膀,这都具有象喻的意义,找到这种象喻意义,我们去写作,就轻松 得多。所以,我们要将象喻还原,或者是将比喻还原,这非常重要。 写作指导:话题作文“等待春天”写作导引【作文题目】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年冬天,爸爸需要一些柴禾,孩子找到一棵死树,把它砍掉了。到了第二年春天,令人惊愕的是, 树干周围生出了新芽。爸爸看了看说:“孩子,别在冬天里砍树。” 是啊,大自然有四季,烂漫的春、绚丽的夏、丰硕的秋、萧索的冬??人又何尝不是呢?有时心情好,诸事顺,春风得 意;有时坎坷、挫折接踵而至,让你仿佛置身寒冬。朋友,当你突遇寒流,请记住:不要在冬天里砍树,更不要忧郁地哭泣。等待,耐心地等待,把心望向太阳升起的地方!你看,暴风雪已经过去,春天正翩然走来?? 请以“等待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题目解析】 “等待春天”意蕴丰厚、耐人寻味。“等待”是一个内涵深邃、极具张力的词语。它可以是一份鲜活复杂的心情, 既有默默等待中的美好希冀、 强烈渴盼,又交织着孤寂苦闷、 怅然失落,在真切的煎熬与无奈中伴有甜蜜和梦想; “等待” 更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等待是积蓄力量、孕育新生的过程,是坚守目标、不断奋争的经历等等;当然要等待到春天,更 需要许多条件,比如身处寒冬的耐心、走出冬天的坚毅、迎接春天的勇气?? “春天”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美妙动人的词语,实指自然界草长莺飞、姹紫嫣红、生意盎然的春天,虚指一切美好、 幸福、成功的事物,如人生、事业、爱情、理想的春天,政治、经济、文化的春天等等。“春天”也可小可大,既可 是、家庭等待的某一春天,也可是集体、民族甚至人类社会期盼的春天。【构思指导】 “等待春天”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命题。谁在等待?等待什么样的春天?如何等待抑或怎样等待?要拓宽思路、广泛 联想、巧妙构思。要使文章与众不同,可从以下三点着手:一是求真,我手写我心,真切细腻地描摹再现“等待”的心情; 二是求深,对“等待”的过程、“等待”的内涵和现实意义进行深入发掘;三是求新,就“谁在等待”“等待什么样的春 天”来思考容易出彩。无论写什么,都要重在关照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表现真性情。角度一:写记叙性文章,“我”在等待着某个春天。“我”既可是真实的自己,比如写正跋涉在高三漫漫冬夜的“我” 怎样等待理想的春天;抑或因父母婚变而烦恼,致信父母写“我”在等待家庭生活的春天;也可针对“毒奶粉事件”、金 融风暴等社会热点写出自己的独特思辨和真情实感。“我”也可以是其他对象,以第一人称抒写呼唤、向往、期盼等真 情实感。角度二:写抒情或记叙性。谁在等待?等待什么样的春天?这里的“谁”可以是自己熟悉的人,如亲人、朋友等, 或是自己喜爱的体育界、文学艺术界的明星、名人等;也可是自己关心的一类人,如农民工、留守儿童等,甚至是学校、 企业、民族、社会等各个领域。用第三人称,以开阔的视野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时代的关注和思考。角度三:写议论性文章。等待春天是怎样的过程?应如何等待春天?精选典型鲜活的材料,深入阐释“等待”的内涵 和意义。比如“等待春天”需要坚守理想、需要沉潜、需要毅力等。【素材库】 1.应邀访美的女作家在纽约街头遇到一位卖花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穿着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很虚弱,但脸上满 是喜悦。女作家挑了一朵花说:“你看起来很高兴。”“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你很能承受烦恼。”女作 家又说。然而老太太的回答令女作家大吃一惊。“耶稣在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那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 三天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不幸时,就会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等待春天,正需要这样一颗普通而又 不平常的心。人生并非总是莺歌燕舞,四季如春,总是伴随着几多不幸,几多烦恼,但只要耐心地等待,春天必将到来。2.自从 2007 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世界经济日渐萧条。当金融危机的寒冬在全世界投下一片阴霾,当“国家破产” 开始被载入词典,世界各国人民齐心协力,以坚定的信念、积极果断的行动,共同等待着明媚的春天:美国“7000 亿美元 的救市”应运而生,中国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利用宏观调控着力恢复本国经济,积极配合世界经济复苏?? 3.戈壁滩上有一种植物,只要一场雨,它就立即抽芽,急速地生根,长叶,开花,结果,仅在 8 天内就能完成一株显花植 物生命周期的全部过程。此后,新一代种子又会重新安静地等待。在一年也未必能下场透雨的戈壁滩上,也许等待了两 年时间就是为了这历时 8 天的生命辉煌。对这些沙漠植物来说,等待生命的春天,反倒是生命的主要存在方式。4.人生会有许多冬天,跑起来吧,不要停下,跑过冬天,春天就不远了!我捡回了节约的美德(材料作文) 文地镇中心小学 六年级 黄华洲 材料:“六一”儿童节,妈妈买了许多新文具,我把它们带到学校,同学们很羡慕我。课间,我把以前的笔、橡皮等统统扔了。第二天, 被我扔掉的文具又回到我的课桌上。我陷入了沉思…… 要求:围绕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记叙文,题目自拟。“六一”儿童节,妈妈送给我一份精美的礼物――一套漂亮实用的文具,样式新颖时尚,让我爱不释手。节后,我雀跃般地来到学校,哼着流行歌曲走进教室,顾不上早读,便将我的新文具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一一摆放在课桌上炫耀给同 学们。同桌看了这些文具赞不绝口,其他同学也用羡慕地目光打量着我的文具,不时地发出几句感叹。“真新颖啊!”“好漂亮呀!”我听了 心里美滋滋的,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不觉油然而生。课间,我把自己原来用的旧文具统统扔进了废纸篓里。这一举动,恰好被几个同学看见了。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大家七嘴八舌 地议论开了:有的说,好好的文具,扔了多可惜啊!有的说,有了新文具,谁还稀罕旧的?而更多的同学则批评我太不注意节约了。真是的,我扔我自己的文具,管你们什么事?我鼻子里“哼”了一声,旁若无人地走出了教室…… 第二天,我像昨天一样,兴冲冲地步入教室。同学们都在早读,没人理会我的到来。我走到自己的座位前,霎时愣住了――我昨天扔 的旧文具又奇迹般地回到了我的课桌上。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正想问问同桌,只见王老师迈着轻盈的步子朝我走来。她指 着课桌上的文具问我: “这是你的吧?”我理直气壮地说: “是呀。这些旧文具我用不上了, 昨天刚刚扔了, 今早又回到了桌子上, 真奇怪! ”“是 我让同学给你捡回来的。”见我疑惑地看着她, 王老师语重心长地劝导我: “这些文具虽不值钱, 但都还可以继续使用, 怎么想扔就扔了呢? 老师不是经常教育你们要注意节约吗?节约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咱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这一点,你应该懂得啊……” 王老师的一番话,如同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让我深受启发。是啊,自己在扔掉那些旧文具的同时,分明也扔掉了节约 的美德;值得庆幸的是,老师和同学们帮我重新又把它捡了回来。我为书狂 福建省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 六年一班 姚岚 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书,是我饥饿时享受的丰盛晚餐;书,是我寂寞时陪伴我的好友;书,在我少年时代对我循循引导,将我引入 正确道路,让我懂得许多深刻而又耐人寻味的哲理。“妈妈,书!”这是妈妈记录在我的成长册里我说的第一句话。那时的我,捧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虽然我不识字,但我还是 喜欢看着图片,幻想着故事里的情节。“咔嚓”一声,我一副小大人的模样,被家人用照相机拍摄下来了,成为永恒的瞬间。长大的我,已经认识许多字了。一天,我去雅玲家,雅玲家还真是书香阁第,我找了许久才找到一本我没“啃”过的《三国演义》,于是, 我迫不及待地带这个新朋友回家了。“姚岚,把门关上,怪冷的。”妈妈对我说。“哦。”我漫不经心地回答了一下,继续沉浸在《三国演义》的世界里。过了一阵子,妈妈见 我没动静,便催我:“快点啦!”我雷打不动,岂能那么容易放下心爱的书?“你别催我,等我把这一小节看完了。”我的口气里带着厌烦。老妈见我那么痴迷,吼了起来:“老妈跟你说的话,你没听见啊?找扁啊?”声音估计超过了 100 分贝。尽管我心里一万个不情愿,但我又 放不下书,只好一边看书,一边关门。突然,我喊了起来:“啊!”原来是我的手指被门夹到了,疼痛感立刻刺激我的大脑,把我从《三国 演义》那精彩世界里硬拽回来。Ohmygod!皮都掉了一层,鲜血只往外渗。妈妈连忙拿来创可贴贴在伤口上,才止住血。老妈教训起我 来:“叫你做事小心一点,不要三心二意,看看!都是书惹的祸,手指被夹到了吧?”说完,用手指刮了一下我的鼻子。哎,在我的世界里,看书的时间总是不够!爸妈催我睡觉的时候,我总是说:“只剩下最后一点点了,让我看完吧!帅哥(帅哥图片)老 爸,美女老妈。”为了多争取点看书的时间,我总是昧着良心这么讨好地说着。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看书的时间那么少, 后来才知道,是我把自己的感情都融入到书中的世界里了,所以才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书!不是我的生命,胜似我的生命。我与书不做好朋友,而是要做更好的、更亲密的终生伴侣! 我有一个坏习惯 贺州市昭平县一小 六年级五班 叶可可 人无完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变为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如果不将坏习惯改正,必将带到社会上去,给你的一生带来 不良影响。每天早晨,我们都要进行晨读,为的是在阅读中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涵。我最讨厌晨读了,这会让我感到厌烦,因此总是心不在焉, 虽然人挺得直直的,两眼目不转睛地盯著书,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嘴巴不停地动,可是,心里却满不在乎,想到别处去了:放假到世界 去旅游;星期天和同学开开心心地玩;到地心旅行碰见了火星人;我们在学校未来的伸缩操场尽情地蹦蹦跳跳……尽做白日梦,所以,大 略了解文章的观点,但细节却忽略了。有时,老师读了一段,让我接下面内容,我总不知所措,回答不上来。每一天,老师布置给我们的任务多种多样,然而我们很难一件件有序地完成。特别在写家庭作业时最糟糕!巧得很,在我写家庭作业 时精彩的电视节目接连不断地上映,真让人目不暇接,我被电视迷住了,本想静下心来写作业,可一想到那扣人心弦的电视节目,就令我 心乱如麻,就给自己找了个理由:电视那么好看,错过了岂不可惜?再说了,看电视也有许多好处的麻!既可开阔实视野,又……我不知 所措,不知是先写作业还是先看电视,写完了作业,那接踵而来的电视节目都结束了;而先看电视又会耽误学习,完成不了作业,又得吃 顿“竹笋烤肉”。所以,我干脆“一口吃个麻花”:一边看一边写,这不就“一举两得”了嘛!于是,我常常边看电视边写作业,因而,我能看 到的是断断续续的节目画面,更严重的是,往往 30 分钟的作业,却花上两个钟头甚至更长的时间,且做题慢,效率低,错误多,一塌糊 涂。我简直是毛病缠身啊!如果不改掉这个坏习惯,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荀子曾说:“耳不能两听而聪。”不错的,一心二用,就会一事无 成。要想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改掉这做事拖拖拉拉、一心二用的坏习惯,非下苦功不可!因此,我给自己定下一条规定:无论是读书 还是做其他事情,都给自己定个目标,以目标约束自己的胡思乱想,在读书时作到思想跟着内容走,思维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转;有计划、 有规律有秩序地做事情,不要因其他因素的干扰而乱了阵脚,而要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地做好第一件事再做第二件事,做到一心而不二用; 并持之以恒地按照这规定去做,去约束自己,最后我自己锻造成了一个办事果断高效、思维敏捷 、逻辑性强的好学生。我知道,世界上有两种人:空想家和行动者。行动,就是锁定目标后,全力以赴地完成任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做行动者,发扬优 点,改掉自身的坏习惯,以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美好的秉性点亮心中的灯,起航吧! 读《社戏》 浙江省绍兴县孙端镇安桥头小学 六年级 马超 虽然我只是个小学生,但我很喜欢读鲁迅公公的作品,特别是《社戏》这篇文章,因为书上写得大多都是反映农村景物的,因此读起 来就显得特别亲切,使我读了还想读。每当我翻阅时,一幅美丽的“农村夜景图”仿佛映入我的眼帘:蓝蓝的天空、圆圆的明月、石板型的 小桥、小巧玲珑的划船。“我”和一群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来到河边,他们下船、点篙。飞一般的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呀!“豆麦 散发出草香味,河边的小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群山、依稀的赵庄、婉转悠扬的笛声,还有点点渔火等等。这些本来是农村中很普通的 景色,也是我们农村孩子很熟悉的,但经过鲁迅公公的一番艺术加工,看上去简直变成了人人向往的神仙美景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鲁迅 公公对农村的怀恋,对他小时候在外婆家的眷恋之情。同时更激起了我和农村孩子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在鲁迅公公笔下,一些普通的农家孩子,都是那么可爱,纯朴,他们的思想又是那么高尚无私,真切体现当时农村孩子的风貌。在这 些孩子中我更喜欢双喜和七斤,他们勇敢无私,热情活泼,热爱劳动。双喜更是个讲义气的人。七斤也常和小鲁迅玩抓蟋蟀的游戏,他们 从不计较,和睦相处,成为了真正的好朋友。而我曾为了一点小事和同学闹矛盾,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惭愧,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觉得作为 七斤的后代也应该有谦让精神,和同学搞好关系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我反复地读者这篇我最喜欢的小说《社戏》,仿佛感到整篇作品中的每一个词都倾注着鲁迅公公对农村孩子深深的爱,我真切地感受 到农村孩子也是很幸福的。
【我所向往的天地,你何时展开六年级抒情作文(共4篇)第二篇】:高考抒情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高考抒情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 一、三色荞麦 耿翔 (1)不因是泥土的守望者,才热爱每一种庄稼。面对大地上的万物,我一向 以为,真正的智者应是那些具体而抽象的粮食。它们全部来自土里,它们简朴单 一的形象,会让我心情突然复杂地想些什么。(2)进入陕北后,这种感觉更是无遮无拦了。那时,我几乎是不知疲倦地把 目光放出去,在这片千沟万壑罗织出的大莽原,一心一意地搜寻着:究竟在哪一 种作物身上,负有这决土地的真魂呢? (3)有一次,在一座浑圆的土峁上,看羊群在坡地里吃草。我的初衷,是想 让这群似乎不计年月,只知缓缓移动的活体,来稳定一下十分浮躁的内心。等我 无意识地回过头,却有一片雪白的荞麦花,在我经不住骚动的身后,很热烈地开 放着。(4)这突如其来的画面呵。我想,这是陕北对我的一种神示。我也就决意从 荞麦的身上,剥认这个活得艰难而欢畅、贫穷且富有的地方。那一瞬,要不是农 家子弟天生对庄稼的爱心,我的不安分的手脚,早将我拖进荞麦地里了,说不定 会用不地道的腰鼓舞步,腾起一天的粉尘呢。也就在这时,我才把它当成这片天 地中的一种灵物。(5)让我一眼看中的,正是荞麦的色彩,并自认为它是陕北的圣物,应该在 万民之中,万物之上。想想,它一钻出地皮,就是一坡的嫩绿。对于沉积很深的 黄土来说,这点绿太单薄了,几乎敌不住黄河上几个浪花的冲刷。于是,它在寸 把高的时候,就挣出一坡白色的小花,就让你明白,黄土可以淹没它的绿,但这 最单一的白,却是怎么也埋不住的。陕北的亮色,或许就在荞麦开花的月份里。(6)我第一次看见荞麦花,是在一个沾带着露水的早晨。一坡连一坡的白, 一沟接一沟的白,这是北方的雪也落不出的情节呀。听见花间嘤嘤的蜂声,真不 知该怎么颂扬了。(7)对于荞麦,我一直叫它黑麦。在我的诗中,能找到好些关于它的诗句。我也一直把它结出的黑色的颗粒,当作纯情的眼睛去描摹。这是荞麦捐献给黄土 的第二种色彩呵。(8)每每临近成熟的季节,都想从它的枝叶间,找到熟悉或不熟悉的眼睛。有时暗想,这一片荞麦,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人睁得很生动的眼睛。老实说,不是 我分不清,而是记不住他们一律土黄的肤色和衣着。想起陕北人。我的印象就是 一片黄土。唯有他们的眼睛,才像这些熟透的荞麦,闪动在走不完的山坡上,并 让人觉出日子在这里,还很坚硬地活着。(9)雨中的荞麦,更是感人。因为这时在陕北,几乎所有的草木,都失去了 往日的风范,面对灰黄的侵袭,它们不抗不争。唯有荞麦,又从头到脚,挣出一 身的红色。其实, 过不了多久, 在经受一场刈割和碾打的痛苦后, 也要离开土地, 被堆在一个破败的角落里,成为旧年的风景。荞麦不管这些,荞麦要以一种铁红 之色,为被秋雨浸淫得太冷清的大地,裹缠上一圈温暖的腰带。(10)面对雨中的荞麦,我的眼前幻化出一坡击打腰鼓者。白色的头巾和褂 子,黑色的布鞋和裤子,红色的腰鼓和腰带,这是他们一身的色彩呵,这也是荞 麦的色彩,也是这块被黄土和黄风,吹刮得十分苍老之地的几种最生动的色彩。 (11)荞麦呵,你是我与陕北对话的唯一的选择。面对一次次人心与地心的 交合,面对一场艰难的灵肉之旅,谁能阻挡我摒弃众多的俗物,接受你花雨般的 淘洗?此刻,站在被五谷覆盖着的山坡上,我渴望倒进荞麦初熟的怀里! (12)荞麦,当我从情感的档案里,拣出这些方正的汉字时,我知道,你黑 色的眼睛,就落在我捏笔的手指上。1. 第(2)段中的“这种感觉”指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4 分) 答:2.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 分) (1)让人觉出日子在这里,还很坚硬地活着。答: (2)我知道,你黑色的眼睛,就落在我捏笔的手指上。答: 3. 文章第(4)段说作者因为爱惜庄稼而控制住自己没有跳进荞麦地,第(11) 段却说渴望“倒进荞麦初熟的怀里”,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6 分) 答:4. 作者说“我也就决意从荞麦的身上,剥认这个活得艰难而欢畅、贫穷且富有 的地方”, 结合文意,概括说说作者最后从三色荞麦身上“剥认”到了些什么? (6 分) 答:二、燃烧的月亮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的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 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 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对它骂几声。看来过于光明 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 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 而养精蓄锐。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 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 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 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 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 能睡睡醒醒了。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 似乎也带着股绿意, 有一种说不出的嫩; 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 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 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得 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④春天,一个满月的日子,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喝酒聊天。晚饭后,我回到 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我就熄灯睡了。凌 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 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 作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 无比畅快。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 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啦,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 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 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 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 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 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⑤看过了这样的月亮, 我再回到床上时, 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 虽然接着睡了, 可是往往眯上二三十分钟的样子,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 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 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 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⑥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 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 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 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 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 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⑦我怎么能想到, 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 情景呢。在那个时刻,那团月亮,无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假使我 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 切在黎明与黑暗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节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10,有改动) 5. 仔细阅读第①段,回答: (1) 联系上下文, “看来过于光明了, 也是不好”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2)谈谈你对“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这句 话的理解。答: 6. 请赏析“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 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这句话。(2 分) 答: 7. 仔细阅读第⑦段,“那团月亮”为什么会“美得夺目”? 答:8. 从全文来看,标题中的“燃烧”一词有哪些含义? 答:三、扁担颤悠悠 ①扁担,无论来自深山野林的杂木,还是取之峡谷溪涧的翠竹,就其外形特 征来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简朴:直溜溜的一根,不枝不蔓,没有任何刻 意的装扮与修饰,如同那个最简单的“一”字。. ②然而, 一根优秀的扁担却得之不易。并不是世上所有的材料都可以制作成 扁担的,坚韧、轻巧、弹力强,是它最基本的品质。扁担身上的每一条木纹,每 一个劲节,不光要受冰雪磨砺风雨敲打,更离不开烈火的烘烤,热扑扑汗水的浇 淬,方能屹立于天地之间,去承载千钧重压而不摧不折。也正因为如此,扁担才 会成为我们这个崇尚简朴、 勇于忍辱负重的民族的“国粹”,成为人生一座恒久 的标高。③在“伐木丁丁”的古老歌谣里,在唷唷嗬嗬震天撼地的号子声中,扁担从 它诞生的那一天起, 就一头挑着汗水淋漓的喘息和呻吟,一头挂着坚忍不拔的意 志。尽管小扁担不过三尺三,却历经了千万年的时光,一步一移地挑走了挡道的 王屋山,劈开了千帆竞发的古运河,筑高了一片片巍峨瑰丽的皇宫庙宇,挑落了 数不清的日月星辰,挑矮了望不断的盘山险道。④质朴的扁担也曾经挑过陶渊明的秋菊、素月和豆苗,挑过这位归隐诗人的 田园风光和陶然自乐的心境。凝结在扁担上那种清贫自守的贞操,熔融成世世代 代文人的傲骨和向往、。⑤而朱德的扁担却深含着另一种意义,“铁肩担道义”。总司令的扁担挑出 了伟人的精神与风范。他的扁担上闪烁的是对革命忠贞不渝的品格,以及与人民 群众鱼水相依的信念。尽管在那荒唐年代,有人曾偷梁换柱,企图刮掉那根扁担 上的名字, 但铸入人心铸入岁月的名字是刮不掉的,这正像铸就的历史永远无法 抹掉一样。“朱德的扁担”,其独特的风姿,竖立在红色井冈山,增添了中国革 命史的厚度和力度,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⑥其实,使用扁担最多的当然是农民。那些面向黄土背朝蓝天的农民,他们 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身无分文, 之所以能够世世代代自立于荒原,就因为手中有一 根挺直刚毅的扁担。有了扁担就有了主心骨;他们就敢于上天揽月下海擒龙,身 背扁担闯荡天下,让稻麦的清香和鸡犬的欢声驱散饥谨。常常,扁担还是农民自 卫和反抗恶势力的武器。你看,当杨白劳高高举起愤怒的扁担,呼啸着向逼债的 黄世仁头上砍去,那不可一世的恶魔不也抱头鼠窜了吗? ⑦当我挑着沉甸甸的禾苗稻谷, 挑着臭气熏天的粪便土灰, 跟随在母亲身后, 沿弯弯山道, 走向那一层层陡峭的梯田,那一闪一闪的扁担常常利刃般勒进我稚 嫩的肩膀,累得我气喘如牛,腿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开步。那一刻,我是多么地 恨扁担啊!一气之下,竟把它扔得远远的。母亲发觉后,总是默默把扁担拣回来, 用她那被汗水打湿的衣袖小心翼翼拭去扁担上的泥土、草屑,一边抚摸着我血肉 模糊的肩膀,一边含着眼泪说:孩子,别怪扁担,山里人的命就是靠它压大压硬 的呀! ’ ⑧望着母亲的眼神, 我羞愧了, 后悔了。母亲的扁担不单挑过一家人的生活,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头还挑着我们兄弟姐妹,冒着纷飞的炮火死里逃生。母亲是那 样珍爱自己的扁担,从不轻易丢掷,甚至不肯当歇息的坐垫,每天用完之后总是 擦拭得一尘不染,高高挂在墙壁上?? ⑨如今, 扁担在一天天离我们远去, 许多人已渐渐从扁担的重压下解脱出来。而人的意志和精神也似乎随之淡化、 软化。在追名逐利的滚滚潮流中, 投机钻营, 豪取巧夺,正泛滥成一种时尚。也许,这时候更需要我们常常怀想扁担,甚至常 常抚摸肩上那消退的老茧,保持人格的清醒。9. 结合①②小节,说说“正因为这样,扁担才会成为我们这个崇尚简朴、勇于 忍辱负重的民族的‘国粹’,成为人生一座恒久的标高”这样说的理由。答:10. 结合③~⑧小节, 用自己的话概括扁担“成为‘国粹”“‘成为‘人生恒久 的标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1. “尽管小扁担不过三尺三,却历经了千万年的时光,一步一移地挑走了挡道 的王屋山,劈开了千帆竞发的古运河,筑高了一片片巍峨瑰丽的皇宫庙宇,挑落 了数不清的日月星辰, 挑矮了望不断的盘山险道。”这句话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 手法?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的?(4 分) 答:12. 你是如何理解“扁担颤悠悠”中的“颤悠悠”的意思的?在谋篇布局方面, 作者独具匠心,他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何现实意 义?(6 分) 答:四、归于泥土 耿 立 ①泥土是乡村的娘家,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②好长时间没回家乡了,麦收时看到父母,回到城里,胳膊、肩肘、脚踝都有红 红的隆起的斑点,一如乡村泥土堆起的岗子。也许这就是警示,把故乡记在皮肤 上,这是泥土给的。即使皮肤过敏也是乡村的徽章,让我对故乡充满眷顾。你离 家久了,对故乡生分了,故乡就成了一种疼痛。正如我们的身体,某个部位不疼 不痒,我们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哪个部位不适,哪个部位就有了问题。故乡给 你皮肤的红点和瘙痒亦是如此, 疼痛使你知觉故乡的存在。故乡以另一种方式呼 唤你。③农民和庄稼都是从泥土里生出来的,庄稼是泥土给农民的礼物,农民是泥土给 庄稼的礼物, 他们是默契的厮守者。有时一茬庄稼熟了, 与泥土厮守的人也熟了; 有时庄稼不熟,与泥土厮守的人也会熟。几千年几万年了,有谁知道有多少茬庄 稼熟透了?又有谁知道有多少人熟透了?应该说泥土是沉默的, 总不会絮絮叨叨 说三道四,熟了就熟了,没有那么多文人的牵扯。④惊蛰了,那么一个响雷陡然在泥土上喊话,泥土经不住这样大的诱惑,于是不 管黑土黄土,都不再矜持,先把自己的身子软下来,让一切生灵在自己的怀里蠕 动。惊蛰了,枯了一年的野草又重返人间,那天羊的嘴突然感到了草的多汁,羊 的蹄子突然感到了泥土的粘脚。连囤里的粮食种子也知道了泥土的喊话,于是一 垄一垄的种子开始告别储藏,到泥土里,像褪掉衣服洗澡。节气到了,该释放的 就释放。⑤我曾看到父亲用手扒开泥土, 看泥土的成色,有时他竟然把泥土放在嘴里尝尝 咸淡。故乡的泥土不能说每一寸都有父亲的脚印,但每一寸土地都有他注视的目 光。对泥土和节气,父亲一直敬畏,即使他老年病了。有一次在田野里,我看到 父亲用抓钩在地里敲砸土垃,一下一下那么专注,有时砸不开,他就蹲下,用手 把那土块攥在掌心,一下一下揉搓。太阳就在头顶,泥土被晒得白花花。我不理 解父亲,就埋怨说把最后的这地给人算了。但他固执地说:“没有了土地,那怎 算农民。到泥土里转一转, 薅一把草, 捉一下棉花和芝麻上的虫子, 也比闲着强。” ⑥不能亏待土地,你亏待了它,它就报应你,收成不好,炊烟不起。与土地厮守 的人,高三语文质检(Ⅰ)第6页 (共8页)彼此都清楚对方的脾气秉性。哪 块泥土性硬,你就多掺和点肥料,多给些水;哪块泥土面软,你就让它歇一茬歇 一季。泥土也是有灵魂有记忆的。你伤了它,它就给你脸子看。⑦父亲用抓钩敲砸土块,说: “到挪不动了,再说不种庄稼的事,能种一茬是 一茬。”是的,故乡是用一茬一茬的庄稼来计量生命的长度。有了一茬庄稼,就 多了一茬念想;送走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次沉稳的收获。⑧庄稼的茬子是无穷尽的, 人的一生是有尽头的,而在泥地上劳作的人是无穷尽 的。即使乡村都起了高楼,即使乡村的路面都铺成了柏油,农民也还是和土地亲 近。那时, 庄稼还是一茬一茬, 还有播种还有收获。真的没有了播种没有了收获, 大地上没有了农民,没有庄稼,那大地还会留存什么呢? ⑨霜降了,庄稼叶子颜色慢慢发暗,没了精神,树的枝条开始删繁就简。“删繁 就简三秋树”,那删繁就简的手,是霜降,是节气。⑩霜降过后,父亲说:“泥土也该躺倒睡一会,谁不累呢?泥土也要歇息一下筋 骨。与泥土厮守的人要讲良心,让泥土安静地睡一觉,不要打搅。”泥土睡觉的 时候,连故乡的狗也会噤声。有时土地有了鼾声,那雪就会覆盖下来,鼾声就成 了白色。(选自 《藏在草间》,贵州人民出版社,有删改) 1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第2段中划线用身体的部位不适引发疼痛类比,说明故乡在人心灵中打 下的烙印,通俗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 6段中 “报应”“它就给你脸色看”等词语, 第 表明泥土有灵魂有记忆的, 也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人不能亏待土地。 C.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懂得感恩、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身上集中体现 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土地观。D.这篇散文以泥土为中心,托物寄情,抒写了泥土、庄稼、人三者之间水乳交 融的关系,抒发了对泥土的热爱,表达了在经济大潮下土地逐渐萎缩的,呼 吁人们要呵护土地。E.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从自身经历和审美形态等层面融叙事、抒情、议 论为一体,对泥土进行了述写和认识,情感真挚,富有哲理。14. 简要分析作者用大量篇幅叙写父亲 “敲砸土块”一事的作用。(6分) 答:15. 联系全文,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整体赏析第4段和第 10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 答:16. 《庄子?在宥》 有这样一句富于哲理的话: “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意思是,而今万物都生长于泥土而又复归于泥土。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 对 “归于泥土”内涵的理解。(6分) 答:五、雪域青稞 次旦多吉 ①久在江南读书,一日独坐阳台,竟忽而想起家乡的青稞地来。那苍茫的图 景,连带着一些许心绪,竟一股脑儿地填满胸壑,不能得解。②也许你会觉得奇怪, 青藏高原上的青稞地,不就和北方的麦子地是一模一 样的吗?不就是如此平淡吗?看上去不如南国的稻田秀丽,不如西北的胡杨壮 观,我只能这样告诉你,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登上过巍峨的青藏高原,在如此恶劣 的环境看它们是如何坚强地生长。③在我老家的东面,就有一块不大的土地,每到播种季节,母亲都会找人把 青稞播种到地里。这块土地的土质很差,而且已经让先前的作物生长了一季,营 养早已被上季的作物用光, 再种青稞不是白白地浪费种子吗?有时,我会禁不住 向母亲提出这样的问题,不过母亲每次都是微微一笑。说:“青稞可不像你想的 那样,只管种下去,不论怎么着,到了明年也能收,这样咱们就可以做青稞饼, 也可以做青稞酒了!”原来如此!就像母亲对我说的,青稞真像她小时候一样,养 孩子和养牲口一样, 只要有能吃的东西, 哪怕是糟糠窝窝头, 只要有能穿的衣服, 哪怕是几片破布头,他们一样可以长大成人。现在想起来,可不是吗,青稞不就 是庄稼中的牲口吗! ④于是,渐渐地喜欢上了青稞,这种低调却又顽强的草本植物。闲暇时候, 我仿佛是受到了某种诅咒似的, 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漫步中,走进齐腿深的青稞田 之中。那些青稞刀切似的整齐,看上去异常壮观,偶尔地会有几株从整齐的队伍 中冒将出来,饱满的果穗倔强地想要触摸天空。也许是因为贪婪生长,所以它们 才会这么突出,而我更愿意将它们看成是田中的佼佼者。⑤严冬过后,正是青稞返青、继续生长的时候,然而这个时候却是高原多风的季 节。强劲的北风一旦吹起, 就连杨树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植物都要断条手臂下来, 可是青稞呢,它们凭借根须,紧紧地抓住脚下的土壤,在猎猎北风中集体舞蹈! 我似乎正在慢慢参透这其中的玄机,飞翔并不单单那么一种,鸟儿张开翅膀,翱 翔于蓝天白云之上的,叫做飞翔;然而像青稞这样,乘着劲风,在地面上恣肆舞 蹈的,也是一种飞翔。只有一个完全的自由者,才会拥有这种飞翔。怪不得,会 有那么多诗人热衷于描写青稞, 这其貌不扬的青稞,真倒像极了海明威笔下的圣 地亚哥,活脱脱的一个硬汉,活脱脱的一个精神象征。⑥犹能记起初见稻子时的情景。因为读书的缘故,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离 开生活了二十年的西藏。火车一路驶向江南的土地, 当我还沉浸在长江的壮观时, 一抹重重的绿色映着敞开的车窗扑进来。我心想,这就是稻苗吧。它们整整齐齐 地拥簇在一起,绿得发亮,绿得耀眼。如果说家乡的青稞地是一尊富有内涵的雕 像,那么初见江南的稻田,真觉得它们像极了由色彩取胜的泼墨画。雕像凝重, 饱含着思想的力量,而泼墨画则精致,细腻,让人想起“草长莺飞二月天”,让 人想起那争抢暖树的几只早莺。⑦如今,久在南国,我已切身感受到江南文化的典雅和细腻,然而不论它是 多么迷人,即便是每天都在看那一片片的稻田,我却总也忘却不掉西藏的青裸。虽然没有那么精致、典雅,却也别有一番率性而为的美。⑧某一个暑假,我专程赶回老家,想去看看久违的青稞。这个时期青稞和油 菜花一样长得茂盛而碧绿。回到家后,母亲先为我打点好餐饭,我心里就一直默 默念叨: 我已经有一年的时间没有吃上青稞。我一口气吃了四个热乎乎的青稞饼。紧接着就独自一人跑向青稞田。当我爬上一座山头,一边啃着母亲做的青稞饼, 一边放眼辽阔的青稞田时, 我的情绪变得有些难以控制,仿似一下子扑进了母亲 的怀里。⑨到这里,我觉得,我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不但孝顺生我养我教诲我的母 亲,而且更加孝顺生我母亲养我母亲教诲我母亲的青藏高原。17. 联系全文,作者为什么说青稞是“低调却又顽强的草本植物”?(4 分) 答:18. 结合文本,说说“像青稞这样,乘着劲风,在地面上恣肆舞蹈的,也是一种 飞翔”的含意。(4 分) 答:19. 赏析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技巧和作用。(4 分) 答:20. 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抒情是多余的, 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 探究。(6 分) 答:六、岳桦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 1995 年的夏天。也只有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 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那时的长白山, 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 点”, 许多人去长白山, 只有一个目的, 就是去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 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汽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 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 后, 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 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 没有对准的照片。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接近山顶时,我无意地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 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地沿着山体将身躯匍 伏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 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 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 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本来, 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 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 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 伏, 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 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或许叫做 “阵”及“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 队伍?它们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 但我坚信, 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课白桦 树上的同一颗种籽。白桦树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 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 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地难逃 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却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苍桑。有人断言: “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预人是否准确, 但用到树上, 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 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残酷。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 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 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 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 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 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 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 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 选择了调头向上。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 予岳桦, 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 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 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 桦到岳桦, 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 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场风;与那 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有删节) 21. 第二段中, 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4 分) 答:22.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 分)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 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答:(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 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答:23. 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 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 要概括。(6 分) 答:24.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答:七、故乡的槐树 孙守名 再过几个月,煦暖的春日就会蹒跚而至。站在逼仄的庭院中,留恋地打量着这棵 虬劲苍然的古槐,一片茫然;我决计在冬末春初开解她。古槐移栽至此已有百年历史,沧海桑田,犹然春萌夏华,枝叶丰茂。槐根盘根错 节,破土兀立,穿屋基而出。枝干侧仰,右侧有碗大空洞;枝条旁逸斜出,贴墙 而上。槐体枯干葱茏,枯干处,树洞存贮清水斗许,澄澈可鉴,至冬日而不枯; 葱茏处郁郁苍苍,参天而立,槐叶随风飘逸可人,花朵串串,清香四逸,满园春 色。秋风萧瑟处,遍地秋叶秋蕊,脚踏上去,松软沁骨,心神俱静,秋的韵致便 清清爽爽地驶入眼底。这时,泡一壶酽茶,夜坐槐树下,听秋风穿墙而过,听槐 蕊落地有声,听秋虫鸣唱心曲,仿佛进入一个通灵的天地。庭院暗狭,前后被大伯、二伯两家院墙夹堵,拘谨而急促。父亲几欲搬迁,但又 对老屋恋恋不舍,安土重迁。后来家中人口渐次增多,院落更显得捉襟见肘。最 后,家人反复磋商,决定伐掉古槐,挪开一片天地,备兄弟姐妹舒腰展足。不过, 父亲后来还是改变了初衷。父亲讲,就在当晚,一位布衣布袍、手拄龙头木拐的 老者进入他的梦乡。老人神情黯然,面容憔悴,自言身为槐神,历陈功过是非, 只说得父亲心酸凄怆,欷[不已,难以自持。飒然惊觉,竟是南柯一梦。父亲披 衣出户,但见月色如洗,清幽苍凉,古槐枯叶,飘落满地。自此,父亲打消了开 解它的念头。古槐屡遭困厄祸灾,想来令人凄悲。日军入村,各家搜寻,凡能值钱的物品尽被 掠夺。祖母拿不出像样的东西,一个军官模样的人挥舞着军刀向槐树猛砍,借此 恐吓祖母。日军离 去后,浑身颤栗的祖母用厚厚的棉布把槐树的伤口裹了又裹,心疼流泪,担心她 会枯萎而逝。国军驻扎在离村子不远的高山上,经常进村骚扰。母亲养了几只下蛋的老鸡,国 军饿虎扑食,进家猛追,可鸡偏偏飞上了槐树,几个兵端起步枪一阵猛扫,那只 母鸡自然难以幸免,就连槐树也枝断叶残,伤痕累累。母亲急得哭天抹泪,对槐 树全然是内疚和心疼。破四旧那些年, 村里揪人批斗, 斗来斗去, 没有什么花样, 不知怎地就扯到我家的百年古槐。队长出语惊人,没有比这更旧的了,不破它破 谁?天才的构想自然是悲苦的结局,一村人将我家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槐树被用 粗麻绳捆绑起来, 村长拿着几张破纸煞有介事地胡说了一通, 三十八条罪状成立, 随之,山呼海啸,三五个彪形大汉用粗壮的狼牙棒对树猛击,可怜那棵古槐转眼 间皮开肉绽。我就站在惊魂中的母亲背后,满眼含泪地看着这惨烈的场面,脑中 一片空白。对于这棵槐树,我觉得它对尘世已然倦怠,必不会复活。谁知,来年 开春,嫩芽从枯枝下悄无声息钻出,绿油油,嫩青青,给这尘世顿时带来些许暖 意。对这棵百年古槐,我充满万千感激。艰难岁月,她向困窘中的全家无私地献 出槐叶槐蕊,让我们渡过难关;在我精神极度消沉时,她以昂然的姿态和溢眼的 绿意给了我精神的慰藉。我的决计开解古槐,其实是私心在作祟。古槐百年,天灾人祸,沧桑岁月, 磨折不断。千难万险中, 她可曾有过伤心苦痛的泪水?可曾想寻得一丝温心的安 慰?可曾有清风细雨、 雨露甘霖?我将以刀砍斧削这种最残酷的方式让她得以解 脱对今世的愁肠百结,或许,她将在春意盎然中像凤凰涅般获得永生。站在院落里,仰望古木参天,肃然中有点愧疚和不安。再过几个月,又会春意浓 浓,对这棵生死相依相伴的古槐,我会改变开解她的初衷吗? (节选自 2011 年 5 月《新华副刊》) 25.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在全文当中的作用。(4 分) 答:26. 简要分析本文塑造的槐树形象, “我”全家对它的情感又是怎样的? 分) (5 答: 27. 这篇散文的主旨内涵丰富,请从语言应用、艺术手法、作品结构中任选一个 角度入手,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篇散文主旨的理解。(6 分) 答:八、走向胡杨 刘醒龙 (1)去新疆,第一个想起的便是胡杨。(2)小时候,曾经有一本书让我着迷。那上面将塔里木河描写得神奇而美丽。当年苏联专家曾经否定这儿可以耕种。沿着天山山脉脚下的公路往喀什走,过了 达坂城不久,便遇上了大片不知名的戈壁,活着的东西除了一股股旋风,剩下的 就只有趴在四只轮子上的汽车了。往南走,左边总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右边永远 是天山雪水冲积成的漫坡和一重重没有草木的山脉。(3)汽车跑了两千多公里,总听见兵团人说,只要有水,这儿什么都能种出来。兵团的人还告诉我,胡杨也分雌雄,母的长籽生絮时像松花江上的雾凇。胡杨的 花絮随风飘散,只要有水它就能生根发芽,哪怕那水是苦的涩的。爱垦荒的王震 将他的部队撒到新疆各地, 随着一百二十个农垦团的成立,荒漠上立即出现了一 百二十个新地名。在墨玉县有个叫四十七团的地方,那是一个几乎完全被沙漠包 围的兵团农场, 农场的生存条件已到了不能再恶劣的程度。农四十七团的前身是 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九团, 进疆后这一千多名官兵便留下来,为着每一株绿苗每 一滴淡水,也为着每一线生存的希望而同历史抗争。从进沙漠,五十年过去了, 许多人已长眠不醒, 在地下用自己的身体肥沃着沙漠。活着的人里仍有几十位老 八路至今也没再出过沙漠。另外有一些老战士,前两年才被专门接到乌鲁木齐住 了几天。老人们看着五光十色的城市景象,激动地问这就是共产主义吗?对比四 十七团农场,这些老人反而惭愧起来,责怪自己这么多年做得太少。在他们中从 没有人后悔自己的部队没有留在北京,也不去比较自己与京城老八路的不同之 处。他们说,有人做牡丹花,就得有人做胡杨;有人喝甘露,就得有人喝盐碱水。(4)兵团人有句名言,活在自己脚下的土地上,就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在那 些除了兵团人再无他人的不毛之地,兵团人不仅是活着的界碑,更活出了国家的 尊严和神圣。他们放牧着的每一群牛羊,都无异于共和国的千军万马。兵团人耕 耘着的每一块沙地,都等同于共和国的千山万水。(5)在新疆的最后一天,周涛赶来送别。我们没有谈到诗。我们谈酒。(6)被谈到的当然还有胡杨。(7)和田是绕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折返点。塔克拉玛干在维吾尔语里是“进 得去出不来”的意思。独自站在沙丘后面,来时的足迹,像时钟上的最后一秒, 又像身临绝顶时最后的绳索。仿佛在与末日面对面,人很难再前行一步。兵团人 在车上悄然睡去, 他们曾经从沙漠这边进去那边出来,塔克拉玛干神话在他们的 脚下改写得很彻底,成了日常的起居生活。车行十几个小时后,重又出现的戈壁 上突然冒出几棵树干几乎粗过树冠的大树。兵团人说这就是活着一千年不死、死 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烂的次生胡杨林。活的、死的、倒的胡杨零星地散 布在戈壁上,没有其他草木做伴,一只鹰和两只乌鸦在高处和低处盘旋。地表上 没有一丝水的迹象。胡杨们互相间隔都在十几米以上。作为树,它们是孤独的; 作为林,它们似乎更孤独。希望里有雨露,希望里有肥沃,处在半干枯状态下的 胡杨, 用粗壮的主干举着纤细的枝条和碎密的叶片,像一张张网去抓住没有云的 空气中的每一缕潮湿与养分。白云晨雾这种亘古的印象,成了盐碱烙在胡杨树上 的灰白色的苍茫与沧桑。(8)一种树为了天地,长在它本不该生长的地方。(9) (10)一种人和树的沙漠戈壁有尽头。(11)一种人和树的沙漠戈壁没有尽头。28. 文章第六段“被谈到的当然还有胡杨”单独成段,其作用是什么?(4 分) 答:29. 题目是“走向胡杨”,行文中直接写胡杨的笔墨并不多,忽而写戈壁滩,忽 而写兵团人, 忽而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是为什么?请从内容和写法的角度加 以赏析。答:30. 本文语言精炼而意蕴丰富, 耐人寻味,请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兵团人不仅是 活着的界碑,更活出了国家的尊严与神圣”这句话的内在含意。答:31. 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和形式,试拟写本文的第(9)段。答:32. 面对五光十色的城市, 有人怨天尤人, 有人纸醉金迷, 甚至有人为了“追星” 而家破人亡, 而我们在沙漠中生活了一辈子的兵团老八路却“激动地问这就是共 产主义吗”, 进而“惭愧”地“责问自己”。读后你有何触动和感想?请结合对 文本内容的理解谈谈你的触动和感想。(不少于 50 字)(4 分) 答:九、故乡的炊烟 郭宗忠 ①清晨,走到颐和园南门的船营村时,突然被从树林里飘出的炊烟惊住了脚步: 多么亲切的炊烟啊!我似乎很多年不见了,它缥缈似梦,此刻让我不知道身在何 处何时,恍惚让我回到了故乡。②故乡的炊烟是最早生起的一缕温暖。每当冬夜里鸡叫过三遍,母亲起身点亮煤 油灯,为去集市卖菜的父亲做一点面汤。擀面杖响起时,炕炉子也点燃了,那一 道蹿出烟囱的炊烟,慢慢氤氲地覆盖在故乡的池塘、树林上空,升腾起乡村的第 一缕炊烟。③父亲要早早地起床, 把自留地里秋天种的菠菜、芫荽等蔬菜送到八里之外的天 宝集,或者六里地之外的宫里集,或者十六里之外的楼德集,然后以最快的速度 卖掉赶回家来,还耽误不了去生产队参加劳动。赶集卖掉蔬菜,是为了补给一个 个长大的孩子上学的费用。④麦苗上的霜,沟沟坎坎中的雪,河沟里厚厚的冰,增加着冬天的寒冷。喝下一 碗葱花和白菜炝锅的面汤, 星光砭人的寒夜也会温暖一些。远处村庄里的狗叫声, 此起彼伏的鸡叫声, 谁家的烟囱也跟着升起了一缕带着火星的炊烟。半路上生产 队的牛棚里燃烧的火光, 知道今夜又有小牛犊降生了,喂牛的老人又是一夜守护 着小牛犊,为这幼小的生命烤火取暖。一边的炉火上烧着沸腾的茶炊,父亲推着 独轮车吱扭吱扭经过牛棚前时, 打盹儿的老人也惊醒过来,叫住父亲喝上几杯热 茶,故乡的炊烟是温馨的。⑤每当我们儿时撒欢儿玩,常常不知道跑到了哪儿。是去河边捉鱼,还是去树林 里捉鸟,还是去场院里玩游戏?慢慢笼罩下来的黄昏也没有打消我们的忘情和快 乐。只有母亲的唤归声,和炊烟一样升起,我们会来不及穿上鞋子,边跑边看屋 顶上的炊烟,才感到肚子已经饿得扁扁的。回家来不及洗手,就端起黑瓷大碗喝 着有豆粒的粥, 玉米或是地瓜面的贴饼子也能美美地吃上三五个,吃得肚子圆鼓 鼓的,然后又到热闹的大街上疯跑疯玩。后来我在外地读中学,有时候一个月才 回家一次,每次回家,远远地看见村庄周围的树林里弥漫的炊烟,那种思乡之情 和接近故乡的感觉是如此迫切,故乡的炊烟是甜蜜的。⑥黄昏后,故乡的炊烟都飘到了村外的树林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年轻 人会悄悄来到有炊烟的树林里沙滩上约会自己心爱的人儿, 单身汉大虎叔又在河 坝上吹起了那支竹笛, 幽怨的笛声迷离, 能传到对岸的邻村, 增加着夜晚的幽深。我们又在炊烟和月光里玩着百玩不厌的各种游戏,故乡的炊烟是浪漫的。⑦当兵离开了故乡,最想念的是故乡的炊烟。无论走多远走到哪里,故乡的炊烟 总是牵着我的思念。每一次离家前,母亲在低矮的柴火棚里给我煮鸡蛋,给我炒 花生米, 我都蹲在母亲的身边, 故乡的炊烟飘满了四合院, 炊烟的味道是呛人的。此刻, 不知道我的泪水和母亲的泪水是被烟火呛出来的,还是用烟火来掩饰心里 的离别忧伤??故乡的炊烟是深情的。⑧一次次离家归家,如今我在外漂泊了二十几年,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每一次再 回家时,总是怯怯的。离开故乡再回去时,奶奶已经长眠在故乡的河边,看着我 长大的乡亲老人们, 每次回去都一个个永远不能再和我蹲在墙角下聊天,冬日暖 暖的墙根下显得有些落寞。从前那种盼着数着日子回家的心思不再像从前一样强 烈了。这时我才体会到唐代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境,故乡的 炊烟又是如此让人揪心。⑨船营村的炊烟又袅袅地升起,是从故乡飘到了我寄居的地方?让我情思绵绵, 如梦如幻。此刻,我也想变成一缕轻柔温馨的炊烟,飘在故乡的上空,浸染在故 乡的树林和暮色里,沉醉在故乡的怀抱。 (选自 2012 年 3 月 27 日《中国文化报》) 33. 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答:34. 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答:35. 文章第②、第⑦自然段都写到母亲,请概括母亲的形象,并分析两次所写的 内容情感有何不同。答:36. 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经验,就“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谈谈你的 理解,并写出自己的感悟。答: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l5 题。十、炊烟的味道 余继聪 ①“很喜欢炊烟的味道!”一位萍水相逢的朋友说。她说出了我心底的话。炊烟 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②我爱曲曲弯弯从村落农家升起的炊烟,更爱炊烟的味道。③每次乘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 总是会经过很多村庄。我总是会睁大眼睛, 很惬意地欣赏村庄。④我羡慕这些庄户人,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炊烟,就是守着幸福。离开一座 城市,我总是很激动,因为我又可以靠近一缕缕温暖的、香喷喷的炊烟。每当接 近一座城市时,我总是会不断地回头,目光总是不愿离开那远去的炊烟,就好像 每次离家时,总不愿放开母亲温暖的手。⑤十三岁以前,我曾拥有过一缕炊烟。那是从滇中的一个小村庄里升起的炊烟。守住一缕香喷喷温暖暖的炊烟,当然也就守住了一个温暖幸福的家。⑥青涩的少年时代,贫穷与欢乐共存。每到农忙,学校都放假回家,即使上学作 业也寥寥无几,没有任何负担,给了我们这些“半截缸”疯跑玩耍的机会。记得 最清的是,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酷夏,一连几天的雨下个不停,我们几个小伙伴 在村里玩游戏玩腻了,不知谁出了个主意,何不趁着下雨去偷黄瓜吃,于是一呼 百应。看菜园的于老头因为雨天也没有出来t望,坐在屋里发呆,我们几个毛孩 子趁机下手,黄瓜架不高,尽管小心翼翼、蹑手蹑脚,但不知谁不小心“扑腾” 一声把黄瓜掉在地上,惊动了于老头,他疯一样从屋里出来,边骂边追,我们不 管三七二十一背起自己的猎物撒腿就跑。慌不择路,从小河里窜过去,身上、脸 上布满了泥水。他毕竟是上了岁数的人了,哪是我们的对手,眼看追不上就停了 下来。于是我们带着胜利的果实回到了家。 ⑦从十六岁开始,我离家到更远的城里读书,就离我所熟悉的炊烟越来越远了。上大学的时候, 尽管庞大的食堂里有几十种菜,只有角落里那位大妈常摆的一小 盆腊肉最受我的青睐,它久经炊烟熏炙,自然有了炊烟的味道。吃着腊肉,我可 以暂时忘记孤独,会想到炊烟,想到家乡的村庄和亲人。⑧工作后,一个人孤零零生活在这冷冷的城市,我常常会怀念小时候扶着灶头, 一边添柴,一边煮腊肉的日子。腊肉香,炊烟也香,我知道这只是我心理上的感 觉。那时家里有时烧辣椒秆、烤烟秆,烟常常熏得我眼睛生疼,鼻涕涟涟。于是, 每隔一段我都得回家一趟,否则我就会无心做事。那是因为我离炊烟、离村庄、 离家、离母亲太久了。我急切地赶回村庄,随着村庄和一缕缕炊烟越来越近,浑 身就有一种温暖踏实的味道。我一踏进家门,母亲就会急急地去拾柴,生火,为 我做饭, 尽管我一再表示自己吃碗开水泡饭就行了,但她仍旧会急急地到地里去 拔蒜苗,因为她知道我爱吃腊肉炒蒜苗。⑨山一程,水一程,身向天涯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故园炊烟 梦里萦,心乡有此影!也许,在各种清洁、高效能源走入了千家万户的今天,已 很少有人对炊烟有什么感情,但我对炊烟的情感依然如故,万分牵挂。炊烟是乡 村的丝巾,炊烟是母亲伫立街头呼唤儿女的回音,炊烟是古典田园诗的韵脚,炊 烟是流传在土地深处的民间摇篮曲的一部分。⑩如今我的笔下,炊烟依然是天下苍生的一根命脉,血液一样写在土地上。行书 叫温暖、楷书则叫骨架一样凝重的古训,明明暗暗,昭示千秋万代。没有炊烟, 我魂魄里总有种漂泊无依的感觉。在故乡的袅袅炊烟里,做个黄粱梦,也美在心 头! (摘自《流行哲理小品(中国卷)》中国三峡出版社,有删改) 37. 下列对“我爱曲曲弯弯从村落农家升起的炊烟, 更爱炊烟的味道”这句话的 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守住炊烟,就是守住幸福。B、炊烟里有童趣、童真的美好味道,更有对故乡朋友深沉的怀念。C、炊烟里有饭菜的香甜的味道,侧面反映出作者对城市饮食的不习惯。D、炊烟里有故乡温暖踏实的味道。E、炊烟里有老母亲浓浓的关爱之情。38. 文章题目是“炊烟的味道”,第六节却花大量笔墨写童年趣事,请分析作者 为什么要这样写。答:39.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答:0. 答案解析 一 1. (1)“这种感觉”指作者想寻找到负载着陕北这块土地真魂的某种作物的强 烈愿望。(2)①表现了作者对陕北的热爱之情②为下文表现作者从三色荞麦身上 感悟出的象征意义做铺垫。2. ①在这块贫穷而艰难的黄土地上,陕北人还顽强坚韧地生存着口②陕北人淳 朴、乐观、坚强的精神世界,让我禁不住要写文章歌颂他们。3. 第 4 段想跳进荞麦地的念头,表现作者因找到负载土地真魂的作物而无比欣 喜的心情。第 11 段表现的则是作者被荞麦身上负载的意义“淘洗”后产生的热 爱之情和归属之感。4. ①白色的花、黑色的实、红色的秆,象征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 精神。②三色荞麦, 是顽强不屈地生活在艰难而贫穷的土地上的陕北人民的象征。二 5. (1)过渡作用(承上启下),(1 分)暗示月亮的有圆有亏才是恰到好处的。(2 ) ① 该圆时就要圆, 该亏时就得亏, 盈亏交替才能体现生命的张力。② 圆 是由亏换来的,亏损是为圆满做准备的,没有低谷何谈巅峰,没有奉献哪来生命 的繁茂。(每点 1 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6. 示例:运用拟人手法。(1 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光的动态之美,赋予 月亮以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1 分)(答到一个方面,意 思相近即可得分) 7. 示例: ① 因为哪一刻,它居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 盏明灯。(1 分) ② 我是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看到这一切的。(1 分) 8. 示例: ①“ 美得夺目” 的月亮是在“故乡” 感悟到的,所以要抬爱家乡, 热爱大自然。②“ 燃烧的月亮” 美得夺目,所以要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美。③ 盈亏交替,恰到好处,所以要理性对待生活中的起伏盈亏。④“ 圆满,总是由 大亏小亏换来的” ,所以“ 亏” 时要充满希望,乐观向上,“ 盈” 时要关 爱众生,绽放生命的精彩。⑤ 燃烧才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人生因付出而精彩,生活因造福他人而美妙。(每点 1 分,答对三点就可得满 分,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意的回答) 三 9. 因为我们的民族是崇尚简朴的,而扁担的外形如同最简单的“一”字,是简 朴的;我们的民族是勇于忍辱负重的,而扁担的每一条木纹,每一处劲节都要受 到冰雪磨砺、风雨敲打、烈火烧烤、汗水浇淬才能屹立于天地间,承千钧重压而 不折。所以作者这样说。10. (6 分,每点 2 分,答满 3 点能满分) ?千百年来,扁担体现着坚忍不拔的意志。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扁担精神。?千百年来, 扁担凝结着世世代代文人清贫自守的贞操,熔铸了他们的傲骨和向 往。?千百年来,扁担体现着革命家“铁肩担道义”的精神的风范。?千百年来, 扁担伴随着身无分文的农民艰难的生活,个体的精神是在扁担的重 压下变得坚韧。11. ?运用了对比、排比的手法。(2 分) ?扁担虽然不起眼,但是它历经千 年,伴随着这个古老而苦难的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2 分) 12. ?“颤悠悠”形象地体现了扁担在重压下坚忍不拔的精神。“悠悠”两字还 有“不间断”的意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扁担精神能被永远地继承下去的愿望。(2 分) ?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2 分) ?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要 呼吁“扁担精神”。因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的生活优裕了,而人的意志和 精神也似乎随之淡化、 软化了。在追名逐利的滚滚潮流中, 投机钻营, 豪取巧夺, 正泛滥成一种时尚。(2 分) 四 13. 【答案】BD 【解析】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梳理和内容的把握。解答此题首先要有整体意识,然 后逐项根据涉及区间思考其与上下文和文章主旨的关系甄别比较。B项 “土地 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说法过于夸大,加点词语意在强调人如果亏待了土地,土 地也不会给人带来沉稳的收获;D项 “表达了在经济大潮下土地逐渐萎缩的伤 感”文中无此意。14. 【答案】①父亲敲砸土块的言行,写出了他对泥土敬畏与依恋,形象表现在 泥土中劳作已成为父亲这一类农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他们已 离不开土地(2分),这样写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变得具体可感,同时增添 了泥土对乡村、对生命的美好意义 (2分)。② “敲砸土块”的故事,为下文 的议论阐发文章主旨作铺垫 (2分)。【解析】考查重要句段的作用。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对内容主旨的表达、 结构层次的推进或转折、 运用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等方面来思考。句段的作用包 括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答题时可以借鉴以下模式:(1)概括内容+对内容主旨 的作用 (2)结构上的作用。一方面是丰富文章内容,具体阐释了文章开头的 “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另一方面是为下文做铺垫。15. 【答案】 ①第四段划线部分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泥土禁不住诱惑时单纯 可爱的动态美; 第10段划线句子用夸张和拟人写出泥土睡觉时的成熟安详的静 态美。(2分)②动静结合,节气的对比写出了泥土让人热爱与依恋,使文章节 奏张弛有度。(2分)【解析】本题考查领会作品艺术魅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 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等能力。答题既要单独分析其表达技巧,又要结 合起来整体考虑。16. 【答案】要点:①我回故乡,泥土把故乡记在皮肤上,在我的皮肤上刻上乡 村的徽章, 故乡的泥土、 故乡的一切永远让人眷顾; ②惊蜇回归, 泥土释放生命, 送走一茬庄稼,泥土就多了一次沉稳的收获,深情赞美泥土的无私奉献精神。③来了霜降,泥土回归宁静,人对土地应心存感激,亲近和敬重生长收获、养育 生命的泥土; ④生命归于泥土, 人与土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谁也离不开谁, 农民以在泥土的收获来计量生命的长度,启示人生应辛勤耕耘,不懈努力,才能 收获如泥土般沉稳、宁静与满足。(每点2分,答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体察与阐发能力,考查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 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能力。答题应当注意审题,“归于泥土”是文题,理 解应从全篇入手,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同时又要联系生活体验作适当的阐发; 组织答案时,要注意格式,讲究层次,观点突出。五 17. “低调”是指青稞看似“平淡”却“伟大”,看似“其貌不扬”却是个“硬 汉”,看似只是“率性而为”却充满了美感;(2 分)“顽强”是青稞能在“土 质很差”、环境恶劣、多风季节里蓬勃生长。(2 分) 18. 青稞在劲风中左右摇摆,与鸟儿张开翅膀在空中飞翔的姿态相似;(2 分) 青稞不畏劲风, 坚韧顽强、 自由自在的精神与鸟儿顽强自由翱翔于天空的精神相 契合。(2 分) 19.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2 分)表现了江南稻田的与家 乡的青稞地的差别,(2 分)突出青稞率性、粗犷、富有内涵的美。(2 分) 20. 不同意。本文通过对故乡青稞的描写,表现的是作者对故乡西藏的依恋和热 爱之情,(3 分)结尾由爱青稞拓展到对母亲、对故乡的孝敬,升华了主题,并 不多余,不能删除。(3 分) 或:同意。本文通过对故乡青稞地的描写,表现的是作者对故乡西藏的依恋和热 爱之情,(3 分)而从前面的描写中,读者已能体会到作者的这种感情,如果以 “我仿似一下子扑进了母亲的怀里”一段作结,这样全文戛然而止,余味无穷。(3 分) 六 21. (4 分) 答案: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22. (6 分) (1)答案: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 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 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 注意联系段落和全文中心)(3 分) (2)答案: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 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③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3 分) 23.24.七 25. 内容方面: 点出本文写作对象“故乡的槐树”,交代古槐的生长环境“逼仄 的庭院”; 暗示“开解”古槐的原因是庭院的局促;“一片茫然”交代了“我” 对古槐的矛盾心理。(2 分)结构方面:“开解她”和结尾照应,为文章讲述古 槐的历史做铺垫。(2 分) 26. (1)古槐历经沧桑却枝繁叶茂,兀然挺立; (2)古槐屡遭困厄却勇敢面对, 生命顽强;(3)古槐几乎遭弃,但仍然无私奉献,斗志昂扬。“我”全家都无 比珍爱古槐,古槐是全家的精神寄托。(形象每点 1 分,情感 2 分) 27. 【提示】抓住一个角度展开论述,主旨应为对古槐所代表的无私无畏精神和 顽强生命力的歌颂。(点出角度 2 分,主旨 2 分,分析 2 分) 八 28. (1)承上启下,从上文写兵团人、写与周涛谈酒过渡到下文在塔克拉玛干 沙漠看到的胡杨。(2)单独成段,起突出强调作用,突出本文的写作对象“胡 杨”,点明主旨。29. (1)从内容的角度看,写戈壁滩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交代胡杨生存环境的 恶劣, 突出表现胡杨和像胡杨一样的兵团人令人震撼的、 顽强的生命力与意志力。 而写像胡杨一样的兵团人正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所在。(2)从写法的角度看,这 样写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无论写戈壁滩还是大沙漠都是为写胡杨和 像胡杨一样的兵团人服务的。30. 在那片荒凉、渺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兵团人顽强地生活着,创造着,是祖国 大地上的奇迹; 兵团人的顽强与伟大正代表中国人的意志和精神,彰显着祖国的 尊严和神圣。31. 一种人为了历史,活在本不该他生活的地方。32. “触动”是兵团老八路的言行、思想和精神给自己的印象和震撼,“感想” 是联系现实生活和自身经验,谈谈青年人该建立怎样的价值观。九 33. ①内容上:写出了眼前炊烟引发的亲切感觉,触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思,点明 了题目;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故乡的炊烟”的回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 可) 34. 这篇散文以“故乡的炊烟”为线索,开篇点题,(2 分)接着围绕着炊烟的 温暖温馨、甜蜜浪漫、深情揪心的特点展开叙述抒情,(2 分)最后表达了对故 乡的怀念与挚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35. ①形象:刻画了母亲勤劳爱家、吃苦耐劳、贤淑质朴的形象,表达出作者对 母亲的敬爱之情。(酌情给分)②不同点:第一次写母亲为父亲做面汤,由此引 出冬夜里的炊烟,表现母亲为家庭的操劳,突出炊烟的温暖。第二次写母亲为 “我”做吃的,由此引出离别时的炊烟,表现“我”和母亲离别时的忧伤,突出 炊烟的深情。(酌情给分) 36. 理解:①“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的是既急切盼望回家,又怕到家 的矛盾心理, 是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可能会被无情的现实粉碎而造成的 精神痛苦。②文章中“我”在外漂泊了二十几年,过了不惑之年,回到故乡,亲 人离世,乡亲老人们也一个个离开,故乡的落寞景象使“我”精神痛苦。(每点 2 分,共 4 分)(意恩对即可) 感悟:①乡情普遍存在。②乡情最易打动人,最能引发共鸣。③乡情是文学的永 恒主题。④乡情是人类最柔软的情感。(答出两点,表述合理,即可得 4 分) (酌 情给分) 十 37. B C 38. 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就是幸福温暖的味道; 分)写童年的趣事, (1 突出了童年的快乐(1 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生 活的怀念之情。39. 不是。文章有怀旧的情绪,但并非全文的主旨;(1)城市太现代了,也太 冰冷, 需要那一缕炊烟温暖心灵。作者笔下的“炊烟”被赋予了非常丰富的内涵, 表达了作者思乡爱家、歌颂母爱的情怀。2013 届高考模拟状物散文阅读精选(二) 江苏徐州铜山茅村中学 刘成俭 一、黄河入海流. 1 二、时间的残雪. 2 三、北京声音. 4 四、大明湖之春. 6 五、滋 润. 8 六、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10 七、严冬,荒野,松柏. 11 八、姑苏看水. 13 九、父 爱. 15 十、荷 叶. 17 一、黄河入海流 李康美 冰雪融化成水滴,水滴聚成了河流,一滴一滴的水珠,竟然汇成了滔滔流淌的大 河,在人类生活的舞台上,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导演。我曾经去过青海高原, 虽然未到黄河真正的发源地,但流经的河水也是幼年的黄 河。那里的黄河清澈见底,甚至一直到兰州,都还算不上波澜壮阔。在宁夏虽有 了波澜壮阔的味道,但是同样算不得汹涌澎湃。实际上,黄河也有着自己的成长过程,如果说它是一条主动脉,那么,依附着它 壮大着它的,还有许许多多的支动脉或者叫做毛血管。在我们渭南的土地上,黄 河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奇特景观:在那个人称“三河口”的地方,渭河和洛河几 乎同时注入了黄河,从而使黄河一下子变得那么地浩淼。很早以前,我总以为渭河和洛河在临汇入黄河时,都会因为落差,而腾起冲天的 水雾, 并且是波浪翻卷, 发出日夜不息的水与水的冲击声。后来, 我多次去过“三 河口”,遗憾的是,它们似乎永远保持着一种十分友好的姿态,从未听见过哗哗 的冲击声,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进行了短暂的倾诉后,又一同相依 相偎向东而去。前年去山东,驱车看遍了胶东旁边的大海,我突然想到,任何东西都可能有着生 命的尽头,世界上的每一条大河都会注入大海,最终也就在大海中消亡了。河流 和大海的交汇,也是河流的荣耀。回程经过山东东营市, 我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要去看看黄河的入海口。真该看一看, 终年冰雪的喜玛拉雅,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那里冰雪融化成的一滴一滴水珠, 到头来却仍然在这里融入了海洋,巍然屹立的世界屋脊,竟然以水为使者,贯穿 了中国的土地,再通过海洋,和世界连为一体,飞溅起自己的声音。还应该包括 我们的渭河、洛河,尽管它们在“三河口”之后就已经隐名埋姓,默默无闻地随 着黄河的水流涌动,但是黄河能注入大海,它们的动力功不可没。未到目的地之前, 我又做了一次错误的判断,仍然以为黄河和渤海有着一定的落 差,说不定还形成了一面宽大的瀑布,很远就可以听见惊涛拍浪般的响声。从东 营市始发的路程上,我总是侧耳倾听,心里还是继续着想象,只要听见那种万马 奔腾的水击声,那里就一定是黄河的入海口。可是那样的咆哮声一直没有出现。也许是年深历久的冲刷,也许是流经万里的黄 河太疲惫了,在这里,别说听见什么声音,就是黄河的流速也变得非常迟缓了。乘游艇而下,我一直企盼的声音也始终没有到来。只是水面越来越宽,两岸的芦 苇荡遥远得只能望见一缕绿色。黄河入海口原来也和我们的“三河口”一样,只 是像扇面儿似的铺展开来,慢慢地,慢慢地和前边的渤海衔接,走向了无边无际 的浩瀚,最终也就消亡了自己。当然, 黄河入海的景观绝非我们的“三河口”可比, 那样的博大更是无法想象的。当游艇的主人告诉我们, 真正的黄河入海口就在那一片水域时,我们早就看不见 两岸的边际,可以想见,黄河临入海时的河面有多么宽广!何以见得这片水域才 是黄河和渤海的衔接处?其实, 我们已经从异样的空气中得到了鉴别,一边是黄 河还未经过大海洗礼的泥土气息,扭过头去,那边却是略带咸味的海风拂面了。游艇继续驶入了大海,为了黄河的消亡,或者说为了黄河和世界的衔接,我们也 该送她一程。(选自《散文》2010 年第 2 期,有删 改) 1. 第一段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4 分) 2. 文中说“河流和大海的交汇,也是河流的荣耀”,作者这样表述的理由是什 么?(6 分) 3. 联系上下文,请分析文中第二处画线文段的表达特色。(4 分) 4. 请探究“黄河入海流”的生命轨迹蕴含了哪些人生启示。(6 分) 二、时间的残雪 瘦 谷 ①去年冬天的残雪其实也是时间的残雪。我们眼看着它们像一朵朵地上的云团被 时间风干, 被在温度计中一天天向上爬行的季节吞敛??雪融化的声音从房檐上 滴落下来,真是很像古老的以水计时的钟漏。每一下声音都在提醒我们:覆水难 收, 时间一去不返; 逝去的岁月留下的只是充满想像、 幻觉的记忆, 而不能再现、 重逢。②关了一个冬天的窗户已经打开,初春的阳光径直射进屋来。我们看见石头壁炉 中的火苗正在熄灭, 松香的气味在阳光中像是陈旧的灰尘,在归来的故人的眼中 徐徐缭绕、 升腾。这一切都予人时间停留的感觉――其实只有在现实中生活得情 绪沮丧的人才有这种幻觉。除此之外还有多情善感的诗人、作家、艺术家,他们 耽于幻想, 热爱童话的气质使他们喜欢做梦。他们以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做这种他 们称之为“艺术”和“创造”的赌注。他们与时间拔河,与时间作战。看见壁炉 中火苗最后的情景, 我似乎看到了这种努力的结果。这些最顽强的火苗即使在生 命濒临死亡的最后一刻,它们仍然伸直身体,做一个最后的腾跳。③这些最后的焰舌即使在阳光中也仍然可以把我们的眼睛照亮。当火焰熄灭,我 们就感到我们所处的屋子、 世界、 时空突然一暗。但是, 即使是这种辉煌的结束, 即使火焰完成了这最后的挣扎, 时间仍然会毫不留迹地匆匆走过。我们可以暂时 保留火焰后的灰烬,但却无法保留火焰原本的音容和身体。④火焰后的灰烬其实就是时间的残雪。这些美丽的、 白色的翅膀安静地垂落下来, 然后消失?? ⑤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描述火焰曾经的、真实的样子了。 ⑥我从冬天末尾的黑屋子中走进春天最初的山岗。早晨灿烂的阳光中,满山岗都 是残雪被阳光烧灼时发出的轻轻的、咝咝的声音。残雪卷着身体,在湿漉漉的山 岗上三五成群地晒着太阳。⑦如果闪电已经横空出世, 那么雷声是不是就要滚滚而来?地壤下冬眠的虫子是 不是就要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是六年级的学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