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有什么禁忌禁口

基督教的禁忌
基督教的禁忌
范文一:佛门的禁忌1.?对一切学佛者的普遍禁忌(1)皈依佛教对一切学佛的人,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都要求皈依三宝,即确信佛、法、僧为自己终生身心依靠之处,这是入佛、学佛的第一步,表现了佛教中对三宝不可分离的观点。按照佛教制度,不皈依三宝,就不是真正的佛教信徒。三皈依庄严而神圣的仪式,既体现了佛教的神圣,也表达了佛教信仰者的宗教感情,所以凡进入佛门的人,要郑重履行佛教三皈依。(2)持戒皈依佛教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了发慈悲心,增长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最基本的是“五戒十善”,“五戒”是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戒;“十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愤、不邪见。2.对出家僧人的基本要求和禁忌出家修行是佛教的传统,从印度到中国,都有男、女二众出家。出家修行的两大任务:一是自度,为求得自己的解脱,为证得阿罗汉果而出家修行;二是协助他人和护持众生修学佛法,帮助众生得度和觉悟。出家僧人的禁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方面的禁忌①素食:素食成为汉传佛教区别于其他佛教宗派和其他宗教的重要标志之一。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②不饮酒:酒能麻醉神经、能乱性,所以要绝对禁酒。不饮酒也包括不饮一切能麻醉人的饮料,包括粳米酒、果酒、大麦酒、啤酒等。能够麻醉神经与分泌系统的各种“毒品”,更在禁止之列。③不吸烟:吸烟虽然不是五戒范围的内容,但是吸烟是一种精神依赖的不良习惯和嗜好,体现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贪欲,同佛教要求清净无我的境界不相符,因此也在佛教的禁忌之内。④过堂:僧人在寺院过集体生活,吃饭要过堂,不能三三两两或个人在住处私自搞小灶,乱做饭菜。过堂是出家人一项重要的仪规和修行生活,是出家团体修行的一项重要制度,作为出家僧众,要坚持进行,不能偏废。⑤过午不食:这是佛陀在世时的制度,上座部佛教坚持较好。汉传佛教不注重,但近年来也有不少汉僧把过午不食作为自己修行生活的重要内容,甚至有的寺院晚上不开火。⑥不吃零食:这是佛教对僧人的要求,既是僧人威仪的需要,也是僧人修行的需要。(2)着装和修饰方面的禁忌①僧衣:出家人平时必须穿着佛教规定的出家人的服装。②剃发:又作削发、祝发、落发、净发等,剃发是僧人出家最基本的条件,留发是僧人最大的禁忌。③剃胡须:留胡须也是佛教的禁忌,要求出家人皆不得留胡须。④香疤:香疤即僧人受戒时在头上燃香烫戒疤,出家人在受戒时,为了表示发菩萨的大宏誓愿,以期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以燃顶香来显发自己的心迹。(3)个人生活方面的禁忌主要有:不结婚,不蓄私财,不着香花幔,不香油涂身,不自歌舞,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级豪华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不做买卖,不看相算命,不显示神奇,不禁闭、掠夺和威吓他人,禁止比丘、比丘尼同住一寺等多方面。(4)居士的禁忌在家居士,即不出家而信仰佛教、学修佛法的男女二众,一般将这些信众称为居士。居士的禁忌一般有:①皈依三宝。皈依即身心归向依靠之处,皈依三宝即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自己终生身心依靠之处,学佛者不能皈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和神庙。②必须奉行前面所述的五戒十善八正道。五戒,即不杀生、不伦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含欲、不瞋恚、不邪见;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③持斋。在每月特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制的生活,即不涂香装饰,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日。(5)佛教交往中的禁忌①同僧人交往的禁忌:一般人见了出家人,可以合掌问讯,以代替俗人间的握手礼。同出家人共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因僧人不吸烟;在同出家人同桌就餐时,不宜向僧人敬、劝酒,或者劝吃肉,不宜提议同僧人干杯(包括茶、饮料等);与僧人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例如排骨、鸡、鳝鱼等;对僧人不宜问是否吃肉、是否已经结婚之类的话,更不要议论或者讥讽,不要学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之类的话;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的娱乐活动。②同比丘尼交往的禁忌:男性公民到比丘尼寺院,不能进尼众的寮房,同比丘尼说话时要有另外的人在场;所有男性,包括小男孩,都不能在比丘尼寺院过夜住宿,到晚上都要离开;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齐,特别是不要赤身露体;不要唱流行歌曲;不要主动同比丘尼握手。③参观寺院的禁忌:到寺院勿大声喧哗,高谈阔论,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应衣冠整洁;勿到寺院里谈情说爱;勿乱动乱敲寺院的法器,以免影响僧人的修行生活,影响寺院的宗教活动;如果到殿堂拜佛,要在两侧拜垫上进行,不可占据中央大拜垫,这是寺院主持所用;勿强行要求参加僧人的传戒、诵戒活动等,也不要有意无意偷听僧人传戒和诵戒;如果应邀参加佛教界举行的大型庆典活动,在活动中可以不参加拜佛;到寺院观光旅游的人,不经允许,最好不要到寺院禅堂里面去,也不要随意到僧人闭关的地方去,特别是女士到寺院,更要注意;尊重佛教的丧葬习俗;尊重佛教关于处理僧人遗产的制度等。?(1)藏传佛教的佛事禁忌一般人需要接触某一僧人大德法师时,必须尊重僧伽礼仪;禁止在佛前或殿内吸烟、饮酒或酒后进殿;更不得喧哗、放屁,越穿僧队;佛像经典不能够随意搬拿,更不可放在床凳及坐垫上;灯水镜乐和香花果食等供品类、宝瓶铃杵与腰鼓曼达等法器类、坛城面具与彩缎法具类等,禁忌乱动摆挪,更不得对之近面喘气使供品受污;在集体念经或喇嘛修诵时,禁忌瞪眼或直视久看喇嘛的脸;举行法会期间,禁忌越过僧人队列和与喇嘛攀谈闲聊;高僧大德处,禁忌谈论与佛教有关的文物生意,禁止用庙中文物作成交谋利之言论和行为;执行公务或采访期间,未得允许之前,禁忌在殿内或僧团中间摆放采访器材,也不能直接与喇嘛和主持访谈;代表政府向僧团发布施时,一般应先持香熏排污气——转香后再进殿发放或委托僧人发放。接触高僧大德时,首先应献哈达以示尊敬,哈达只许献在手中,忌献在脖子或头上;高僧互为拜献,也在手中交换。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敬献,须先致至高敬礼,然后躬身献于手中,绝不能把哈达献在领导人的脖子上,这是对领导人的一种不敬。只有父母或长辈、师傅给自己子女、晚辈或徒弟哈达时,才能挂在脖子上。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而与各地文化融合,形成形状和大小各异的佛塔文化。当我们处在佛塔周边时,禁忌取用信徒献在佛塔上的任何供品;在塔前诵经或磕长头、绕塔,禁忌拥挤和争抢先行,应循序而进;路过寺庙、佛塔以及玛尼堆、经旗杆时,都应按顺时针方向绕行;对塔前烧施的桑烟,禁忌扔投污食或其他物品;手中的转经筒不得逆时针方向转动和打开筒盖等;寺庙以内,禁忌吸烟等不净行为。藏文、汉文或其他任何文字中带有佛法内容的字纸都应妥善保护,禁忌撕碎抛弃,更不得作卫生纸用;禁忌携带佛像、佛经以及有关法物上厕所等。(2)与藏传佛教有关的民俗禁忌杀生是整个佛教禁忌的主要内容。而西藏由于地处青藏高原的地理现实,宰杀牛羊又是维持生活所必需,很难禁忌。雪鸡的羽毛色彩艳丽,被认为是贤劫千佛之灵鸟,杀一只雪鸡,就有毁千佛之罪,因此,当地特别忌杀雪鸡。天葬。西藏一直把老鹰视为神鹰,有的地方还认为是无量光佛的一种化身。天葬时,请喇嘛念经并请有经验的天葬师,按照仪轨将整个尸体肢解,骨头砸碎,和起来喂老鹰吃,表示死者最后还把自己仅有的肉身布施给了其他生灵,必获无量功德;而且神鹰还能把他的灵识带到极乐世界,从而摆脱轮回之苦。其他民族对这种葬礼方式一般很难理解,但从西藏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从佛教思想来看,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自然行为。民俗文化中,禁忌围观天葬和伤害神鹰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因而西藏自治区政府已明令禁止参观和拍摄天葬活动,禁止猎杀和伤害鹰鹫。对天葬师赠送给我们的任何物品,不能产生厌恶或疑念;尤忌讳在采访或与天葬师交谈时,有不符葬礼仪轨和不尊重其人格的各种言论。在西藏南部峡谷地区,山高谷深,加上气候炎热,鹰鹫很少,因而多采用水葬,将尸体肢解喂鱼。但在多数藏区,水葬只是经济条件十分困难者才采用。有名望的大活佛和高僧采用塔葬(建灵塔),一般活佛、高僧和社会名人采用火葬。恶性传染病患者和重大罪犯,死后只能挖坑掩埋,不立墓碑,以示惩处。还应该说明的是,西藏的门巴族和夏尔巴人虽也信仰藏传佛教,却不流行天葬。夏尔巴人和僜人多实行火葬,门巴族和珞巴族多实行水葬。藏族婚姻,也有许多讲究,几乎各地区都有不同的婚礼方式。在一般情况下,男女双方相爱,除了解家庭经济状况等外,还要观察双方的属相是否对合,双方家庭供奉的护法神是否相合,若发现家中供奉不一、属相不合时,一般双方父母不会同意他们交往,更忌结婚。僧尼出家以后,均需起教名,不再沿用俗名。多年患病或家庭不和等常遇灾难之男女老少,除正常治疗外,也有请喇嘛做法事并改换名字的做法;改名以后则禁忌称呼前名,否则会令人不快。藏族人在13、25、37、49、61、73等虚岁时,处在本命年,也是厄年,一般不出远门,禁忌参加娱乐活动,尤其忌讳参加婚礼或葬礼活动。藏族人平常在家中做饭时,禁忌用勺子尝味,尤忌用勺子直接喝水后将剩下的水再倒入缸中,以免因给护法神的供水不净而导致灾难。吃饭、喝茶、喝酒,一般忌讳大口猛喝和发出响声,而且忌讳自己去取用,应由主妇酌入。喝茶、喝酒时不能只喝一杯,认为一杯成仇人,须喝三杯以上才吉祥。家中供奉的佛堂,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观看,以免触怒神佛而带来灾难。西藏一般禁忌借他人衣帽,尤其寡妇、鳏夫之衣帽。若必须借用,则需在借和还时先熏香去污,否则会带来晦气。借用别家扫帚后,归还时只能当面摔在地上,切忌直接递入人家手中。南传佛教1.来自佛教的禁忌来自佛教的禁忌主要与佛教的教义、教规和戒律有关。其中,云南上座部佛教无比丘尼,只有终身受持十戒的沙弥尼,而且十戒是云南上座部佛教中最基本的戒律。它们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不歌舞观戏;不涂香水、不戴花;不卧高广大床;不持金银。此外,云南上座部的僧侣还受到教规的限制和教化,这些教规是:要尊重和严守佛教教义、教规,尤其不能用新的礼教来代替原有的教义、教规。要言行一致,不守规矩、犯戒的要还俗,偷过东西的甚至只是有过偷东西念头的僧人要还俗;僧人不能私自乱拿佛寺的佛衣穿用;不能听闻、过问和参与地方与寨内的事情,不能对到佛寺中玩的人谈论有关婚姻、丧事、牛马牲畜之类的话;不能随便到寨子上去,不能晚上不回寺;太阳落山后不能外出;长老、比丘如果夜间有事到寨子去,不可打开手电筒,只能点火把,意思是行为光明正大;不能与姑娘嬉笑谈情,不能调戏妇女;不能回家劳动;雨安居期间,僧侣必须集中在全勐总戒厅忏悔,不得任意回家住宿或走亲串寨;不能养鸡、猪或杀鸡、猪等;不能不念经;不能做生意,不能放债收利;不能在未升为比丘之前披比丘的毯子,说自己升为比丘了;也不能未还俗就穿普通人穿的衣服;在没有人接替主持佛寺以前,佛寺主持不能私自还俗;除了叫“格米”、“格波”外,不能叫父母或其他人别的名称;洗澡时不能在河这边脱衣服到河那边去洗澡;沙弥不能控告比丘,因为徒弟不能告老师;不能歧视外来的僧侣等。除了以上戒律外,当地还有其他一些禁忌,如:盖过佛寺和佛塔的地方,或是空城子、空寨子、空房子,都不能开垦为田;盖过佛寺、佛塔的地方不能盖房子,否则就要遭殃;不论是做婆婆还是做媳妇的,怀孕时不能布施,也不能像男子一样修桥、挖水井、盖佛寺、建佛塔;青年人不能用搭桥修路来作布施,也不能领导布施,否则命不长;在入雨安居、出雨安居及其他重要佛教节日或举行大型佛教活动之日,不能造新房、砍木料、结婚,也不能下地劳动,否则会遭殃;不能用生长在山坡上、水边、水中和倒在地上的木料建造新房,也不能用祭祀神的山地上的树来盖佛寺,否则寺中的和尚会死,如果用来布施,土司会死;不能用佛寺的砖头、木料盖房修仓;不要坐着或踩着佛塔的影子;走路时不能踩踏僧侣的影子;不能歧视和看不起僧侣;俗人不得死在佛寺中;不满一百户的寨子,其佛寺中不能选僧侣升“祜巴”;不得侵占佛寺的财产;不能毁坏佛殿、佛像等。2.傣族等民族与宗教相关的禁忌在行为方面的禁忌。傣族等民族早在信仰上座部佛教以前,就已经有自己本民族的各种神灵,所以禁忌也与这些神灵有关。如傣族人忌讳坐寨心神、脚踏寨心神,不能在寨心神上拴马,不能骑马进寨子,不能在神树附近骑马、拴牛、打枪和大小便,尤其不能砍伐,地方祭神时封闭路口,关闭寨门,禁止本寨成员外出,也忌外寨人员闯入;到别人家不能吹口哨(吹口哨被认为会把鬼怪引进屋子内),不能剪指甲;竹楼上部的中柱不能靠,竹楼下部的中柱不能拴牛;家堂神龛除家人外,外人一概不能动。这些禁忌行为也被应用到佛寺和与佛寺有关的活动和事项中。与禁忌相关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当地有不少有关妇女的禁忌,如妇女不能住楼上,盖房时女子不许上高处,妇女不能犁田,不能从犁头及其他农具上跨过;女子的衣裙不能晒在高处,也不能晒在男人过往的地方;女人不得跨男人的头,也不能摸男人的头,在男人面前走过要拉着衣裙,弓腰慢步,忌讳直腰而过,男人在一起妇女不能从中间走过;妇女不能坐在门槛上;忌讳进入产妇未满月的人家;有产妇未满月的人家忌出去串门;佤族妇女不能与土司或头人一起吃饭,或坐在一起、住在一起等。同样,上座部佛教也禁止妇女在经期或者刚刚生过小孩时进佛寺;佛殿置高低不同的台地,妇女只能在比较低的台地就座,高处是僧人坐的地方;妇女不能走近佛像供台;在佛事等活动中,妇女只能坐在下方位置或坐在寺外;妇女不能接近僧侣,不能与僧侣同坐,不能单独与僧侣在一起;德昂族妇女甚至不能与长老谈话,不能坐在家中招待僧人,也不能穿草鞋,因为德昂族中据说只有比丘才能穿草鞋。与禁忌相关的物。上座部佛教徒的滴水器不能摸,这是最主要的禁忌之一。另外,像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样,当代的傣族等民族把人的头部看得特别神圣,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见面时都不能拍摸对方肩膀和头部,任何人摸其他人的头部,都被认为是严重的冒犯。如果有任何东西高挂在他所经过地方的上空,他便不从底下走过,或不走进那个地方。所以,人们不能触摸妇女头上的发髻,不能摸妇女的两肩,不能摸别人的头、耳朵和肩膀,这是上座部佛教地区各民族都有的禁忌。同样,人们不能摸任何一个僧侣的头或肩膀以上的部位,僧侣不住在楼下,尤其是在楼上有人住的楼下,更不喜欢通过上面有人住的地方等,这都源于傣族等民族的风俗习惯。原文地址:佛门的禁忌1.?对一切学佛者的普遍禁忌(1)皈依佛教对一切学佛的人,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都要求皈依三宝,即确信佛、法、僧为自己终生身心依靠之处,这是入佛、学佛的第一步,表现了佛教中对三宝不可分离的观点。按照佛教制度,不皈依三宝,就不是真正的佛教信徒。三皈依庄严而神圣的仪式,既体现了佛教的神圣,也表达了佛教信仰者的宗教感情,所以凡进入佛门的人,要郑重履行佛教三皈依。(2)持戒皈依佛教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了发慈悲心,增长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最基本的是“五戒十善”,“五戒”是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戒;“十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愤、不邪见。2.对出家僧人的基本要求和禁忌出家修行是佛教的传统,从印度到中国,都有男、女二众出家。出家修行的两大任务:一是自度,为求得自己的解脱,为证得阿罗汉果而出家修行;二是协助他人和护持众生修学佛法,帮助众生得度和觉悟。出家僧人的禁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方面的禁忌①素食:素食成为汉传佛教区别于其他佛教宗派和其他宗教的重要标志之一。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②不饮酒:酒能麻醉神经、能乱性,所以要绝对禁酒。不饮酒也包括不饮一切能麻醉人的饮料,包括粳米酒、果酒、大麦酒、啤酒等。能够麻醉神经与分泌系统的各种“毒品”,更在禁止之列。③不吸烟:吸烟虽然不是五戒范围的内容,但是吸烟是一种精神依赖的不良习惯和嗜好,体现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贪欲,同佛教要求清净无我的境界不相符,因此也在佛教的禁忌之内。④过堂:僧人在寺院过集体生活,吃饭要过堂,不能三三两两或个人在住处私自搞小灶,乱做饭菜。过堂是出家人一项重要的仪规和修行生活,是出家团体修行的一项重要制度,作为出家僧众,要坚持进行,不能偏废。⑤过午不食:这是佛陀在世时的制度,上座部佛教坚持较好。汉传佛教不注重,但近年来也有不少汉僧把过午不食作为自己修行生活的重要内容,甚至有的寺院晚上不开火。⑥不吃零食:这是佛教对僧人的要求,既是僧人威仪的需要,也是僧人修行的需要。(2)着装和修饰方面的禁忌①僧衣:出家人平时必须穿着佛教规定的出家人的服装。②剃发:又作削发、祝发、落发、净发等,剃发是僧人出家最基本的条件,留发是僧人最大的禁忌。③剃胡须:留胡须也是佛教的禁忌,要求出家人皆不得留胡须。④香疤:香疤即僧人受戒时在头上燃香烫戒疤,出家人在受戒时,为了表示发菩萨的大宏誓愿,以期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以燃顶香来显发自己的心迹。(3)个人生活方面的禁忌主要有:不结婚,不蓄私财,不着香花幔,不香油涂身,不自歌舞,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级豪华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不做买卖,不看相算命,不显示神奇,不禁闭、掠夺和威吓他人,禁止比丘、比丘尼同住一寺等多方面。(4)居士的禁忌在家居士,即不出家而信仰佛教、学修佛法的男女二众,一般将这些信众称为居士。居士的禁忌一般有:①皈依三宝。皈依即身心归向依靠之处,皈依三宝即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自己终生身心依靠之处,学佛者不能皈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和神庙。②必须奉行前面所述的五戒十善八正道。五戒,即不杀生、不伦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含欲、不瞋恚、不邪见;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③持斋。在每月特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制的生活,即不涂香装饰,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日。(5)佛教交往中的禁忌①同僧人交往的禁忌:一般人见了出家人,可以合掌问讯,以代替俗人间的握手礼。同出家人共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因僧人不吸烟;在同出家人同桌就餐时,不宜向僧人敬、劝酒,或者劝吃肉,不宜提议同僧人干杯(包括茶、饮料等);与僧人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例如排骨、鸡、鳝鱼等;对僧人不宜问是否吃肉、是否已经结婚之类的话,更不要议论或者讥讽,不要学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之类的话;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的娱乐活动。②同比丘尼交往的禁忌:男性公民到比丘尼寺院,不能进尼众的寮房,同比丘尼说话时要有另外的人在场;所有男性,包括小男孩,都不能在比丘尼寺院过夜住宿,到晚上都要离开;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齐,特别是不要赤身露体;不要唱流行歌曲;不要主动同比丘尼握手。③参观寺院的禁忌:到寺院勿大声喧哗,高谈阔论,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应衣冠整洁;勿到寺院里谈情说爱;勿乱动乱敲寺院的法器,以免影响僧人的修行生活,影响寺院的宗教活动;如果到殿堂拜佛,要在两侧拜垫上进行,不可占据中央大拜垫,这是寺院主持所用;勿强行要求参加僧人的传戒、诵戒活动等,也不要有意无意偷听僧人传戒和诵戒;如果应邀参加佛教界举行的大型庆典活动,在活动中可以不参加拜佛;到寺院观光旅游的人,不经允许,最好不要到寺院禅堂里面去,也不要随意到僧人闭关的地方去,特别是女士到寺院,更要注意;尊重佛教的丧葬习俗;尊重佛教关于处理僧人遗产的制度等。?(1)藏传佛教的佛事禁忌一般人需要接触某一僧人大德法师时,必须尊重僧伽礼仪;禁止在佛前或殿内吸烟、饮酒或酒后进殿;更不得喧哗、放屁,越穿僧队;佛像经典不能够随意搬拿,更不可放在床凳及坐垫上;灯水镜乐和香花果食等供品类、宝瓶铃杵与腰鼓曼达等法器类、坛城面具与彩缎法具类等,禁忌乱动摆挪,更不得对之近面喘气使供品受污;在集体念经或喇嘛修诵时,禁忌瞪眼或直视久看喇嘛的脸;举行法会期间,禁忌越过僧人队列和与喇嘛攀谈闲聊;高僧大德处,禁忌谈论与佛教有关的文物生意,禁止用庙中文物作成交谋利之言论和行为;执行公务或采访期间,未得允许之前,禁忌在殿内或僧团中间摆放采访器材,也不能直接与喇嘛和主持访谈;代表政府向僧团发布施时,一般应先持香熏排污气——转香后再进殿发放或委托僧人发放。接触高僧大德时,首先应献哈达以示尊敬,哈达只许献在手中,忌献在脖子或头上;高僧互为拜献,也在手中交换。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敬献,须先致至高敬礼,然后躬身献于手中,绝不能把哈达献在领导人的脖子上,这是对领导人的一种不敬。只有父母或长辈、师傅给自己子女、晚辈或徒弟哈达时,才能挂在脖子上。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而与各地文化融合,形成形状和大小各异的佛塔文化。当我们处在佛塔周边时,禁忌取用信徒献在佛塔上的任何供品;在塔前诵经或磕长头、绕塔,禁忌拥挤和争抢先行,应循序而进;路过寺庙、佛塔以及玛尼堆、经旗杆时,都应按顺时针方向绕行;对塔前烧施的桑烟,禁忌扔投污食或其他物品;手中的转经筒不得逆时针方向转动和打开筒盖等;寺庙以内,禁忌吸烟等不净行为。藏文、汉文或其他任何文字中带有佛法内容的字纸都应妥善保护,禁忌撕碎抛弃,更不得作卫生纸用;禁忌携带佛像、佛经以及有关法物上厕所等。(2)与藏传佛教有关的民俗禁忌杀生是整个佛教禁忌的主要内容。而西藏由于地处青藏高原的地理现实,宰杀牛羊又是维持生活所必需,很难禁忌。雪鸡的羽毛色彩艳丽,被认为是贤劫千佛之灵鸟,杀一只雪鸡,就有毁千佛之罪,因此,当地特别忌杀雪鸡。天葬。西藏一直把老鹰视为神鹰,有的地方还认为是无量光佛的一种化身。天葬时,请喇嘛念经并请有经验的天葬师,按照仪轨将整个尸体肢解,骨头砸碎,和起来喂老鹰吃,表示死者最后还把自己仅有的肉身布施给了其他生灵,必获无量功德;而且神鹰还能把他的灵识带到极乐世界,从而摆脱轮回之苦。其他民族对这种葬礼方式一般很难理解,但从西藏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从佛教思想来看,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自然行为。民俗文化中,禁忌围观天葬和伤害神鹰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因而西藏自治区政府已明令禁止参观和拍摄天葬活动,禁止猎杀和伤害鹰鹫。对天葬师赠送给我们的任何物品,不能产生厌恶或疑念;尤忌讳在采访或与天葬师交谈时,有不符葬礼仪轨和不尊重其人格的各种言论。在西藏南部峡谷地区,山高谷深,加上气候炎热,鹰鹫很少,因而多采用水葬,将尸体肢解喂鱼。但在多数藏区,水葬只是经济条件十分困难者才采用。有名望的大活佛和高僧采用塔葬(建灵塔),一般活佛、高僧和社会名人采用火葬。恶性传染病患者和重大罪犯,死后只能挖坑掩埋,不立墓碑,以示惩处。还应该说明的是,西藏的门巴族和夏尔巴人虽也信仰藏传佛教,却不流行天葬。夏尔巴人和僜人多实行火葬,门巴族和珞巴族多实行水葬。藏族婚姻,也有许多讲究,几乎各地区都有不同的婚礼方式。在一般情况下,男女双方相爱,除了解家庭经济状况等外,还要观察双方的属相是否对合,双方家庭供奉的护法神是否相合,若发现家中供奉不一、属相不合时,一般双方父母不会同意他们交往,更忌结婚。僧尼出家以后,均需起教名,不再沿用俗名。多年患病或家庭不和等常遇灾难之男女老少,除正常治疗外,也有请喇嘛做法事并改换名字的做法;改名以后则禁忌称呼前名,否则会令人不快。藏族人在13、25、37、49、61、73等虚岁时,处在本命年,也是厄年,一般不出远门,禁忌参加娱乐活动,尤其忌讳参加婚礼或葬礼活动。藏族人平常在家中做饭时,禁忌用勺子尝味,尤忌用勺子直接喝水后将剩下的水再倒入缸中,以免因给护法神的供水不净而导致灾难。吃饭、喝茶、喝酒,一般忌讳大口猛喝和发出响声,而且忌讳自己去取用,应由主妇酌入。喝茶、喝酒时不能只喝一杯,认为一杯成仇人,须喝三杯以上才吉祥。家中供奉的佛堂,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观看,以免触怒神佛而带来灾难。西藏一般禁忌借他人衣帽,尤其寡妇、鳏夫之衣帽。若必须借用,则需在借和还时先熏香去污,否则会带来晦气。借用别家扫帚后,归还时只能当面摔在地上,切忌直接递入人家手中。南传佛教1.来自佛教的禁忌来自佛教的禁忌主要与佛教的教义、教规和戒律有关。其中,云南上座部佛教无比丘尼,只有终身受持十戒的沙弥尼,而且十戒是云南上座部佛教中最基本的戒律。它们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不歌舞观戏;不涂香水、不戴花;不卧高广大床;不持金银。此外,云南上座部的僧侣还受到教规的限制和教化,这些教规是:要尊重和严守佛教教义、教规,尤其不能用新的礼教来代替原有的教义、教规。要言行一致,不守规矩、犯戒的要还俗,偷过东西的甚至只是有过偷东西念头的僧人要还俗;僧人不能私自乱拿佛寺的佛衣穿用;不能听闻、过问和参与地方与寨内的事情,不能对到佛寺中玩的人谈论有关婚姻、丧事、牛马牲畜之类的话;不能随便到寨子上去,不能晚上不回寺;太阳落山后不能外出;长老、比丘如果夜间有事到寨子去,不可打开手电筒,只能点火把,意思是行为光明正大;不能与姑娘嬉笑谈情,不能调戏妇女;不能回家劳动;雨安居期间,僧侣必须集中在全勐总戒厅忏悔,不得任意回家住宿或走亲串寨;不能养鸡、猪或杀鸡、猪等;不能不念经;不能做生意,不能放债收利;不能在未升为比丘之前披比丘的毯子,说自己升为比丘了;也不能未还俗就穿普通人穿的衣服;在没有人接替主持佛寺以前,佛寺主持不能私自还俗;除了叫“格米”、“格波”外,不能叫父母或其他人别的名称;洗澡时不能在河这边脱衣服到河那边去洗澡;沙弥不能控告比丘,因为徒弟不能告老师;不能歧视外来的僧侣等。除了以上戒律外,当地还有其他一些禁忌,如:盖过佛寺和佛塔的地方,或是空城子、空寨子、空房子,都不能开垦为田;盖过佛寺、佛塔的地方不能盖房子,否则就要遭殃;不论是做婆婆还是做媳妇的,怀孕时不能布施,也不能像男子一样修桥、挖水井、盖佛寺、建佛塔;青年人不能用搭桥修路来作布施,也不能领导布施,否则命不长;在入雨安居、出雨安居及其他重要佛教节日或举行大型佛教活动之日,不能造新房、砍木料、结婚,也不能下地劳动,否则会遭殃;不能用生长在山坡上、水边、水中和倒在地上的木料建造新房,也不能用祭祀神的山地上的树来盖佛寺,否则寺中的和尚会死,如果用来布施,土司会死;不能用佛寺的砖头、木料盖房修仓;不要坐着或踩着佛塔的影子;走路时不能踩踏僧侣的影子;不能歧视和看不起僧侣;俗人不得死在佛寺中;不满一百户的寨子,其佛寺中不能选僧侣升“祜巴”;不得侵占佛寺的财产;不能毁坏佛殿、佛像等。2.傣族等民族与宗教相关的禁忌在行为方面的禁忌。傣族等民族早在信仰上座部佛教以前,就已经有自己本民族的各种神灵,所以禁忌也与这些神灵有关。如傣族人忌讳坐寨心神、脚踏寨心神,不能在寨心神上拴马,不能骑马进寨子,不能在神树附近骑马、拴牛、打枪和大小便,尤其不能砍伐,地方祭神时封闭路口,关闭寨门,禁止本寨成员外出,也忌外寨人员闯入;到别人家不能吹口哨(吹口哨被认为会把鬼怪引进屋子内),不能剪指甲;竹楼上部的中柱不能靠,竹楼下部的中柱不能拴牛;家堂神龛除家人外,外人一概不能动。这些禁忌行为也被应用到佛寺和与佛寺有关的活动和事项中。与禁忌相关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当地有不少有关妇女的禁忌,如妇女不能住楼上,盖房时女子不许上高处,妇女不能犁田,不能从犁头及其他农具上跨过;女子的衣裙不能晒在高处,也不能晒在男人过往的地方;女人不得跨男人的头,也不能摸男人的头,在男人面前走过要拉着衣裙,弓腰慢步,忌讳直腰而过,男人在一起妇女不能从中间走过;妇女不能坐在门槛上;忌讳进入产妇未满月的人家;有产妇未满月的人家忌出去串门;佤族妇女不能与土司或头人一起吃饭,或坐在一起、住在一起等。同样,上座部佛教也禁止妇女在经期或者刚刚生过小孩时进佛寺;佛殿置高低不同的台地,妇女只能在比较低的台地就座,高处是僧人坐的地方;妇女不能走近佛像供台;在佛事等活动中,妇女只能坐在下方位置或坐在寺外;妇女不能接近僧侣,不能与僧侣同坐,不能单独与僧侣在一起;德昂族妇女甚至不能与长老谈话,不能坐在家中招待僧人,也不能穿草鞋,因为德昂族中据说只有比丘才能穿草鞋。与禁忌相关的物。上座部佛教徒的滴水器不能摸,这是最主要的禁忌之一。另外,像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样,当代的傣族等民族把人的头部看得特别神圣,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见面时都不能拍摸对方肩膀和头部,任何人摸其他人的头部,都被认为是严重的冒犯。如果有任何东西高挂在他所经过地方的上空,他便不从底下走过,或不走进那个地方。所以,人们不能触摸妇女头上的发髻,不能摸妇女的两肩,不能摸别人的头、耳朵和肩膀,这是上座部佛教地区各民族都有的禁忌。同样,人们不能摸任何一个僧侣的头或肩膀以上的部位,僧侣不住在楼下,尤其是在楼上有人住的楼下,更不喜欢通过上面有人住的地方等,这都源于傣族等民族的风俗习惯。
范文二:禁忌起源甚古。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在死者身撒红色铁矿粉粒,反映了我国原始人群的禁忌行为。到了殷代,甲骨卜辞中常常有为了征伐、狩猎、祭祀而占卜的记载,其中所说某事不吉就是禁忌的一种。《周易》里也有关于禁忌方面的记载,其中小畜上九爻辞就说:“月几望,君子征凶。”《礼记·礼义》中说:“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这就是说,忌日是亲属的死日,这天不做其他事,不是因为以死为不祥而避。所以禁忌并不一定就是否定其事,而只是规定忌日不做超越规定的事。道教禁忌继承和发展了汉代以前有关禁忌的宗教迷信,并把它贯穿于道教信仰者的日常生活中。道徒的行住坐卧、饮食起居以及各种仪式都有禁忌,诸如暮莫远行,卧莫燃烛,勿居崇奉六天及事山川魔神者之室,供水忌汲井泉,须于夜半子时取河水,或特忌斩衰孝子、新婚妇人、月信未断及疥疮废疾者升斋堂庭坛。但就其涉及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原始的自然崇拜。道教禁止北向便溺、北向理发、北向唾骂、北向解脱衣裳,或仰视三光,怒视日月星辰。道教有《五斗经》,特别重视北斗,认为北斗“为造化之枢机,作人神之主宰,……有回死注生之功,有消灭度厄之力。”说明道教禁止北向做污秽事是出于对北斗的崇奉神化。其实,在我国,崇拜日月星辰之神起源很古,殷墟卜辞就是“宾日”、“出日”、“入日”等的记录,这可能源于殷人对日神有朝夕迎送的礼拜仪式。成书于春秋或战国时期的《尚书·舜典》有:“肆类于上帝,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记载。所谓类、望是指对不同神灵的不同祭法。“六宗”是被祭的对象,包括“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泰山)。原始的动物或图腾崇拜。道教禁止食父母本命兽肉与自身本命兽肉。认为牛有功,犬有义,雁有序,鲤鳝朝北斗,故不得食用。《上清黄庭内景经》梁丘子注释叙说:“忌食六畜及鱼臊肉,忌五辛。”所谓六畜,即牛、马、猪、羊、鸡、犬。鱼臊即生臊。五辛,即生葱、蒜、薤、韭、葫、荽。但是,道教禁荤辛的限制并不十分严格,这反映出:禁食父母本命兽肉是原始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思想的融合。道教饮酒食肉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道教提倡禁酒,但认为飞禽走兽“能立治病”,“飞鸟步(按:当作走)兽,水中生亦然,使民得用奉祠及自食”,《广弘明集》卷十二也说张陵时“杀牛祭祀二十四所”。可见早期道教并不禁食荤辛。南朝刘宋陆修静的《道门科略》才有三会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不得饮酒食肉”的规定。道教禁忌与药物学、养生学有关,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云笈七签》、《杂戒忌禳灾祈善》和《禁忌篇》认为:“性调乎食,命延乎药”,提倡养性为主,辅以药物、饮食。在他们看来,人年四十以下,阳气尚盛,不宜全食补食,与中医对不同年龄的人用药不同的观点一致。同时还提出一些治病防病措施,诸如“冲热汗出,不宜洗身”;“冬夏不宜枕冷物铁石”;“久忍小便脉冷兼成冷痹”;“凡新哭泣讫便食即成气病”;“凡欲见死尸,皆须先饮酒及咬蒜辟毒气”;“凡大汗勿脱衣,不慎,多患偏风半身不遂”;“长生之要,其在房中”,即要注意节制性欲,反对远行归还、大疲劳及醉酒、生病行房事,以上这些规定都有合理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道教禁忌反映了道教学者重视量变,力求不破坏身体各部分运动平衡的思想。《云笈七签·禁忌篇)主张“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疲,卧不至极”,“不欲极饥而食,不欲极渴而饮,食不过多”,“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凉”,“五味不欲偏多”,做到“不欲甚劳,不欲甚逸”,反对久视、久卧、久立、久行、久坐。在一般正常情况下,这当然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总的看来,道教禁忌严防“病由口入”,一方面十分注意公区卫生,规定:洗菜要三次易水;汲水要先洗手,并视水中有虫无虫,而且水须过滤方用;做饭时爪甲不准带垢;扫地当先洒水,不得扬尘,不得聚灰土于门扇后。另一方面又忌食大量食物,影响身体吸取营养。例如,旧历正月禁食生葱;二月三月禁辛,勿食蒜子、蓼子、肝、肺,宜食麻子、巨胜子、李子;四月勿食大蒜;五月禁咸味,勿食薤、心、肾;六月禁酸,勿食茱萸;十月勿食椒;十一、二月勿食鲜鳞甲之物。四季勿食脾、肝、羊血。道教禁忌渗透了佛教仪规。早期道教没有对吃饭时辰做过规定,但全真道却规定“过午不食,菜禁兼味”。这说明道教在进餐时间上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也对道教徒有所约束。据说,早期佛教本来是:见相(能看见手纹)吃早饭,还有中、晚餐。由于一比丘至一俗家化缘,施主孕妇开门,恰逢雷电交加,被惊吓流产。后来,释迦牟尼知道此事,遂禁止晚餐。当然还有纯属于宗教神学方面的一些禁忌。诸如夜卧留灯令魂六神不安,举足向火对灶则召祸;竖膝坐而交臂膝上,头发覆面,皆不祥;夜作恶梦,早起含水向东异之即无咎;衣服有光振动三次,并说殃去殃去则无害;龟蛇灵异不可杀,……等等。由上述可知:道教禁忌的目的,一是神化崇奉对象,严格教规教仪;二是逆反人们的正常心理,强制培育道徒的宗教情绪。同时,由于道教禁忌与药物学有关,有的禁忌之法后来还变成了民间风俗流传下来。如端午喝雄黄酒就是一例。
范文三:青年团契六忌你要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 4:23随着青年团契在各地教会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上这种形式多样化,融信仰、知识和生命于一体的聚会。然而,虽然青年团契的人数逐年呈递增趋势,但也出现了若干问题,应引起教会足够的重视。一、重外表 不重内在因为人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个人素质各异,审美观点也大相径庭。于是,就出现了只注重衣着时尚,流行款式,把教会当作其众多社交场合中的一个的现象。圣经用的是最好的,金边皮面,却不认真阅读;聚会时坐的位置是最好的,却是东张西望,心思全不在听道上。二、重言语 不重行为有的人到青年团契一段时间之后,对教会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一些基督教的词汇,于是张嘴闭嘴“感谢上帝”,甚至圣经金句也能背上几句。可是却不能在行为上见证主,行事为人,待人接物与非基督徒没有什么两样。与常人不同的是,他多了一个基督徒的标签,满嘴的“上帝爱世人”,但却没有信仰的行为。三、重知识 不重生命有的年轻人来到教会不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救主,而是为了涉猎一些基督教的知识。因为里面没有一颗追求真理的心,所以总是以难题发问,钻牛角尖。我们并不是反对年轻人发问,相反还积极鼓励他们多思考,进行思辨,以提高其对信仰的理解和追求。上帝也喜欢他的儿女在“知识和各样的见识上多而又多”,来丰富经历,全面认识追求真理。但有的人是为追求知识而来信仰上帝,没有一颗饥渴慕义的心,不追求生命之道,那实在是可怜。四、重性别 不重特长青年团契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弟兄少,姊妹多,由此便出现两种倾向:一则对弟兄特别放任,恐怕弟兄流失,而不能按照特长,人尽其才;另一则是不能放手让弟兄工作,参与各项侍奉。要想让人才脱颖而出,就必须大胆地给他们做工的机会,并善加引导,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互相搭配,一同服侍上帝。团契应发扬民主作风,而不应受性别、年龄的局限。五、重联谊 不重信仰青年团契中单身的肢体较多,而且他们绝大部分都处在择偶年龄。如何引导他们建立积极正确的择偶观和婚姻观,是各个团契负责人应思考的。有些人到团契来,是把团契当作一种联谊活动,认为教会是交朋友、接触异性的场所。教会是敬拜上帝的圣地,当人们在一起敬拜时,异性间相互有所了解,并彼此产生爱慕之情,进而愿意建立正当的恋爱关系,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人们都想寻找信仰相同的做配偶。关键是择友在先,还是信仰在先,这是个动机和目的的问题。六、重自己 不重他人年轻人的特点之一便是个性强,往往只关注自己,而不顾及他人。如唱诗时鞋跟在地板上敲打《赞美诗》的节拍,衣着过分袒露,甚至有的人还抱着小狗,穿拖鞋进出教堂等等,类似的情形不胜枚举。这些本都是个人小节问题,但如果不加以注意,有意无意间漠视了他的存在,扰乱了他人的灵修生活,就实在是不应该了。不要因为过分强调自己,注重自己,而使周围肢体软弱。
范文四:青年团契六忌随着青年团契在各地教会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上这种形式多样化,融信仰、知识和生命于一体的聚会。然而,虽然青年团契的人数逐年呈递增趋势,但也出现了若干问题,应引起教会足够的重视。一、重外表 不重内在参加团契的人,不乏有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的学子,也有产业大军中的年轻者。因为人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个人素质各异,审美观点也大相径庭。于是,就出现了只注重衣着时尚,流行款式,把教会当作其众多社交场合中的一个的现象。圣经用的是最好的,金边皮面,却不认真阅读;聚会时坐的位置是最好的,却是东张西望,心思全不在听道上。二、重言语 不重行为有的人到青年团契一段时间之后,对教会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一些基督教的词汇,于是张嘴闭嘴“感谢上帝”,甚至圣经金句也能背上几句。可是却不能在行为上见证主,行事为人,待人接物与非基督徒没有什么两样。与常人不同的是,他多了一个基督徒的标签,满嘴的“上帝爱世人”,但却没有信仰的行为。三、重知识 不重生命有的年轻人来到教会不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救主,而是为了涉猎一些基督教的知识。因为里面没有一颗追求真理的心,所以总是以难题发问,钻牛角尖。我们并不是反对年轻人发问,相反还积极鼓励他们多思考,进行思辨,以提高其对信仰的理解和追求。上帝也喜欢他的儿女在“知识和各样的见识上多而又多”,来丰富经历,全面认识追求真理。但有的人是为追求知识而来信仰上帝,没有一颗饥渴慕义的心,不追求生命之道,那实在是可怜。四、重性别 不重特长青年团契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弟兄少,姊妹多,由此便出现两种倾向:一则对弟兄特别放任,恐怕弟兄流失,而不能按照特长,人尽其才;另一则是不能放手让弟兄工作,参与各项侍奉。要想让人才脱颖而出,就必须大胆地给他们做工的机会,并善加引导,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互相搭配,一同服侍上帝。团契应发扬民主作风,而不应受性别、年龄的局限。五、重联谊 不重信仰青年团契中单身的肢体较多,而且他们绝大部分都处在择偶年龄。如何引导他们建立积极正确的择偶观和婚姻观,是各个团契负责人应思考的。有些人到团契来,是把团契当作一种联谊活动,认为教会是交朋友、接触异性的场所。教会是敬拜上帝的圣地,当人们在一起敬拜时,异性间相互有所了解,并彼此产生爱慕之情,进而愿意建立正当的恋爱关系,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人们都想寻找信仰相同的做配偶。关键是择友在先,还是信仰在先,这是个动机和目的的问题。六、重自己 不重他人年轻人的特点之一便是个性强,往往只关注自己,而不顾及他人。如唱诗时鞋跟在地板上敲打《赞美诗》的节拍,衣着过分袒露,甚至有的人还抱着小狗,穿拖鞋进出教堂等等,类似的情形不胜枚举。这些本都是个人小节问题,但如果不加以注意,有意无意间漠视了他的存在,扰乱了他人的灵修生活,就实在是不应该了。不要因为过分强调自己,注重自己,而使周围肢体软弱。--------------------------------------------------------------------------------你要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 4:23愿父神常与我同在,阿们!
范文五:西方人特别是基督教徒最忌讳的数字是“十三”,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千方百计地避开它。例如,在荷兰很难找到13号楼和13号的门牌,他们用“12A”代之;英国的剧场没有13排和13座;法国的12和14排之间通常是通道。甚至飞机上没有13座,楼层、电梯无13层等。此外,人们还忌讳13日出游、13人同席就餐、上13道菜等。基督教为什么忌讳13?传说很多,其中有两种说法最为普遍:其一:最初源于北欧神话。在天国的一次款待陈之英灵的宴会上,当时有12人在座,席间突然闯进来一位不速之客——凶神罗基,这第十三位来客的闯入使在座最高之神宠爱的柏尔特遇难。其二:传说于耶稣的被害。耶稣受害前与弟子们共进晚餐,其中第13个人是犹大,他为了30块银元把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局,晚餐的日期也恰好是13日,“十三”给耶稣带来了苦难和不幸。从此,“十三”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是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使此传说流传更广。因此“十三”成了西方世界最忌讳的数字。精彩推荐:必克英语
范文六:天主教禁忌独身禁忌
根据教会的传统,天主教的主教、神父、修女是不结婚的。教会的传统观念认为,凡进入神职界奉献生活的人,没有家室所累将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自由去宣讲基督的博爱思想,这一制度源于《圣经》。神职从商禁忌
根据《圣经》记载,教会禁止领受神品者经商。这无疑避免了神职人员在“商海”中使教会形象受损的可能。教会禁止神职人员经商,并不意味着教会对于合理经商不予鼓励,相反,教会赞同正当的经商行为,并主张在商业活动中能够给社会的贫困群体带来福利。高利贷禁忌
高利贷是一种以剥削别人钱财为目的的不义之举,是与天主教教会“爱人如己”精神格格不入的。教会根据《圣经》的精神,号召信友以关怀贫穷、接纳贫穷的善行为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凡一切与《圣经》思想相悖的借贷形式,都视为罪恶。离婚禁忌
家庭是社会群体的细胞,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教会观点上看,幸福和谐的家庭是一个族群稳定的基因。为此,禁止婚姻离异是天主教会维系家庭和谐的伦理方法。教会在主张禁止婚姻离异的同时,也禁止一切危害夫妻生活及家庭成员的种种根因,如重婚、纳妾、通奸、卖淫、乱交以及私通等恶行,并把这些恶行视为违反“十诫”的第六诫,属大罪。堕胎禁忌
天主教的堕胎禁忌,与“十诫”中的第五条“毋杀人”有关。长期以来,教会认为,胎儿已形成生命之后,若实行堕胎,与杀人没什么区别,是一种危害人类生命的罪恶。教会反对堕胎,也在不同时期提出了关于保护胎儿生命的有关法案,作为保护妇女及胎儿的有效依据。教会不反对计划生育,但为避免堕胎,可选择自然避孕法。教会禁止通过“科学鉴别法”对于胎中的男婴或女婴选择生育与否,并要求人们在尊重生命的同时不能蔑视生命。主日禁忌
天主教会的主日,即星期天,传统上教会规定,教徒在主日都要到教堂参与弥撒,不可以任何托词为借口耽误(除非自己生病、照顾重病者或婴儿等重要事情)。同时教会对在这星期天必须上班工作的信友给予宽免。斋期禁忌
天主教会为纪念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圣死,以及舍身赴义的精神,制定了大斋与小斋。教会规定于每年复活节前40天内守大斋,故称封斋月。凡年满18周岁至60岁的信友都要守,大斋日午餐可吃饱,早晚可按本地习俗吃少许点心,信友因某种原因不能守斋的,可请求“豁免”。小斋也称素斋,即星期五这天禁吃热血动物的肉,教会的解释是,这一天是基督流血牺牲、被钉十字架上的日子。目前,教会对小斋已不再规定必须遵守。敏感话语禁忌
对于语言,教会内也有严格的禁止方法,尤其一些不负责任的话,如作假证词、满口谎言、挑拨是非、坏人名声、乱发虚誓或逼人发誓等,都是教会禁止的。教堂内禁忌
教堂是神圣的地方,禁止衣衫不整者进入,同时禁止在堂内来回乱窜、大声喧哗、交头接耳、打情骂俏、争抢座位等。更不允许在堂内吃东西、抽烟。圣物禁忌
天主教的圣物指的是经过主教或神父祝圣过的,有圣像、圣牌、圣爵、圣水等,这些圣物禁止乱扔乱放和置于不洁净的地方。凡祝圣过的不可以买卖,但可以相互赠予。已经不便使用的圣物,可交给本堂神父或自行选择洁净的地方焚烧。同时,教会也禁止滥用圣物和盗窃圣物。迷信禁忌
天主教禁止一切迷信活动。教会认为,一切迷信活动不但不能使人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而且会使善良者的心灵趋向迷茫和堕落。教会更禁止对受造物的迷信崇拜。婚姻禁忌
教会规定,凡以与指定人结婚为由而害死对方或自己配偶者,不得与之结婚;违背者结婚无效。旁系血亲关系的,在四亲以内者不能结婚。直系血亲者,不能结婚。如怀疑当事人是否有直系血亲或旁系血亲时,绝对不许结婚。直系法亲(由收养而产生)或旁系血亲二亲以内不得结婚。安乐死禁忌
生命的可贵和可爱是因为他来自于上主的赐予,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剥夺自己和别人的生命。这是天主教会对生命尊重和关怀的主要依据和原则。“安乐死”是人为地过早结束生命的行为,违反了人类生命生存的基本权利。因此,教会更主张对已无法治疗的人、植物人、失去记忆的人、先天畸形或极度残废的人等,付出更多的爱意与关切。天主教禁忌独身禁忌
根据教会的传统,天主教的主教、神父、修女是不结婚的。教会的传统观念认为,凡进入神职界奉献生活的人,没有家室所累将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自由去宣讲基督的博爱思想,这一制度源于《圣经》。神职从商禁忌
根据《圣经》记载,教会禁止领受神品者经商。这无疑避免了神职人员在“商海”中使教会形象受损的可能。教会禁止神职人员经商,并不意味着教会对于合理经商不予鼓励,相反,教会赞同正当的经商行为,并主张在商业活动中能够给社会的贫困群体带来福利。高利贷禁忌
高利贷是一种以剥削别人钱财为目的的不义之举,是与天主教教会“爱人如己”精神格格不入的。教会根据《圣经》的精神,号召信友以关怀贫穷、接纳贫穷的善行为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凡一切与《圣经》思想相悖的借贷形式,都视为罪恶。离婚禁忌
家庭是社会群体的细胞,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教会观点上看,幸福和谐的家庭是一个族群稳定的基因。为此,禁止婚姻离异是天主教会维系家庭和谐的伦理方法。教会在主张禁止婚姻离异的同时,也禁止一切危害夫妻生活及家庭成员的种种根因,如重婚、纳妾、通奸、卖淫、乱交以及私通等恶行,并把这些恶行视为违反“十诫”的第六诫,属大罪。堕胎禁忌
天主教的堕胎禁忌,与“十诫”中的第五条“毋杀人”有关。长期以来,教会认为,胎儿已形成生命之后,若实行堕胎,与杀人没什么区别,是一种危害人类生命的罪恶。教会反对堕胎,也在不同时期提出了关于保护胎儿生命的有关法案,作为保护妇女及胎儿的有效依据。教会不反对计划生育,但为避免堕胎,可选择自然避孕法。教会禁止通过“科学鉴别法”对于胎中的男婴或女婴选择生育与否,并要求人们在尊重生命的同时不能蔑视生命。主日禁忌
天主教会的主日,即星期天,传统上教会规定,教徒在主日都要到教堂参与弥撒,不可以任何托词为借口耽误(除非自己生病、照顾重病者或婴儿等重要事情)。同时教会对在这星期天必须上班工作的信友给予宽免。斋期禁忌
天主教会为纪念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圣死,以及舍身赴义的精神,制定了大斋与小斋。教会规定于每年复活节前40天内守大斋,故称封斋月。凡年满18周岁至60岁的信友都要守,大斋日午餐可吃饱,早晚可按本地习俗吃少许点心,信友因某种原因不能守斋的,可请求“豁免”。小斋也称素斋,即星期五这天禁吃热血动物的肉,教会的解释是,这一天是基督流血牺牲、被钉十字架上的日子。目前,教会对小斋已不再规定必须遵守。敏感话语禁忌
对于语言,教会内也有严格的禁止方法,尤其一些不负责任的话,如作假证词、满口谎言、挑拨是非、坏人名声、乱发虚誓或逼人发誓等,都是教会禁止的。教堂内禁忌
教堂是神圣的地方,禁止衣衫不整者进入,同时禁止在堂内来回乱窜、大声喧哗、交头接耳、打情骂俏、争抢座位等。更不允许在堂内吃东西、抽烟。圣物禁忌
天主教的圣物指的是经过主教或神父祝圣过的,有圣像、圣牌、圣爵、圣水等,这些圣物禁止乱扔乱放和置于不洁净的地方。凡祝圣过的不可以买卖,但可以相互赠予。已经不便使用的圣物,可交给本堂神父或自行选择洁净的地方焚烧。同时,教会也禁止滥用圣物和盗窃圣物。迷信禁忌
天主教禁止一切迷信活动。教会认为,一切迷信活动不但不能使人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而且会使善良者的心灵趋向迷茫和堕落。教会更禁止对受造物的迷信崇拜。婚姻禁忌
教会规定,凡以与指定人结婚为由而害死对方或自己配偶者,不得与之结婚;违背者结婚无效。旁系血亲关系的,在四亲以内者不能结婚。直系血亲者,不能结婚。如怀疑当事人是否有直系血亲或旁系血亲时,绝对不许结婚。直系法亲(由收养而产生)或旁系血亲二亲以内不得结婚。安乐死禁忌
生命的可贵和可爱是因为他来自于上主的赐予,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剥夺自己和别人的生命。这是天主教会对生命尊重和关怀的主要依据和原则。“安乐死”是人为地过早结束生命的行为,违反了人类生命生存的基本权利。因此,教会更主张对已无法治疗的人、植物人、失去记忆的人、先天畸形或极度残废的人等,付出更多的爱意与关切。
范文七:【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和比较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禁忌语的起源和应用,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中西禁忌语的掌握对提高学生的文化能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禁忌语一、引言禁忌(Taboo)主要是人类在对自然现象和人自身的认识不发达时产生的,其产生、存在和延续发展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功能。Taboo一词起源于汤加群岛,1777年英国的―位探险家在南太平洋上探险到此时发现,当地存在着许多令人惊异的社会现象,如某些词语只允许在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使用,而不允许其他人所使用。当地人就把这一被社会集团禁忌的现象称为“Taboo”,原意含有“神圣”,“不可触摸”的意思。同样,当一种行为属于禁止之列时,意指该行为的词语也相应地成为禁忌语。从此,“Taboo”这个词就从波利尼西亚语被引入到英语中,也就逐步进入了西方的人类学、社会学及语言学等学科,开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研究课题。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英语的口语教学中,还是在英语的听力和阅读教学中,都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些问题。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要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能力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本文就在大学英语中如何就禁忌语的中西文化对比教学探讨与研究。二、中西方禁忌语不同的表现禁忌语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特点,它反映了某一文化的许多方面。所以,禁忌语涉及的范围很广,特别是由于宗教神权和世俗统治的强化,使得禁忌语更加制度化。违背禁忌语的原则,就意味着触犯某一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与民族之间的交际原则。[2]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之间存在的差异,反映到语言和行为上的避讳与禁忌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常常在英语学习中误用一些在英语国家中属于禁忌语的语言或词汇,同时也对一些属于禁忌的问题感到难于理解,最常见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称谓:由于在人类未将理性科学纳入思维范围之前,不仅将自然现象与自然物神秘化,而且也把人名看作是具有超凡力量的神秘事物。这种禁忌,对于死人的名字尤其严格,在历史上有关人名的禁忌语几乎存在于各个民族。在中国,人名禁忌的文化根源则在于其极端的等级格局的社会传统文化。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宗法社会,也是一个“竖”的社会。因此,汉语在称谓中往往是与阶级和等级相联系的。[3]汉文化中所调强的“子不名父母”,“臣不名君上”的制度便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特别是汉族,十分忌讳直呼长辈,尤其是父母和皇上的名字。从古至今,在中国的文化中,就有了“私讳”与“公讳”只说。“私讳”是子女不能直呼父母或祖先的名字,而采用辈分的称呼。在同辈之间彼此称呼时,一般出于尊敬,通常以对方的职称或使用家庭中的长幼差序之称等来代替名字。“私讳”这一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严格的等级观念和家庭观念。“公讳”是指当朝的皇帝和被尊为“至圣”的孔子的名字。如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朕”只能用于皇帝自称,而普通百姓只能用“吾”。由于秦始皇的名字叫赢政,“政”与“正”同音,因此他下令把“正月”改为“元月”。在唐代,为避免皇家姓(李),鲤鱼改称赤鲜公,三十六鳞,并且不准买卖,见者放生,更不准吃。唐太宗李世明为了避讳,唐代诗人用“代”代替“世”字,用“人”代替“民”字,观世音改称观音。与汉文化形成比较的是,历史上西方社会的禁忌语是以宗教为其根本取向的,而当今的西方则多采用礼貌原则来约束有关人名的禁忌语。比如,在大学英语的视听说教学中,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词汇,如:“God(神)”,“Devil(魔鬼)”,“Christ(耶酥)”,hell(地狱)等这一类的词汇。而在英国对有关宗教的语言中,God,Devil,Christ等是除了正式言谈外,是不可随便说出口的,如在开玩笑或轻松的谈话时说:Jesus Christ(耶酥基督),一定会被认为你是不懂礼貌的人。在骂“你是个畜牲!”或“可恶的东西!”时,英国人会使用有关神的语言,比如:For Christ’s sake!(为了基督!)God damned!(神啊,受诅咒吧!)Hell!(可恶的地狱!)Oh,damn it!(诅咒它吧!),这些话比我们骂“你这畜牲!”语气更重,因为这不仅是“骂人”,也是对神的冒犯。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关注,不要对这些词语用汉文化的传统方式去理解,更不能在交际中套用汉语的模式,避免在交际中引起误会。仅从上述几个比较与对比,也足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在这一方面的差异。总之,英汉禁忌语在避凶求吉的语用策略上,尽管相似之处是明显的,但汉语中避凶求吉的范围要广得多,要遵守的禁忌避英语复杂得多,不仅涉及语义、词形,而且涉及到语音上的联系。英语中的禁忌没有汉语严格,主要涉及到宗教,极少由词形上的联系。[4]三、英汉禁忌语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可以看出,语言禁忌出现在社会交往的各个层面,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注意哪些学过的语言在某种场合下说出来不合适,会造成重大的语用失误。如在课堂上,肯定的、赞许的、鼓励的、关切的语言和目光能使学生受到鼓励,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发现错误就说“You are wrong(你错了)”,或使用“stupid(愚蠢的)”等一类的词语都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长期下去学生就会丧失对外语学习的信心。所以,那些对学生的自尊心能带来历害的词都属于禁忌词。再比如,如发现某生成绩下降,不能说“You are not working hard(你没努力学习心)”这种批评太直接,太笼统,应当向学生提出问题所在,并帮他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样学生就容易接受。可说“You need work harder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usage of some words.”(你应更加努力学习并且多注意你的用法),这就婉转而带关怀了。一些贬义词,如stupid(笨的,愚蠢的)stubborn(顽固的),dumb(笨的)等更不能使用。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那些带有浓厚文化内涵词汇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那些在我们字典里并没有“恶意”,而在英美人眼里却属避而远之的词汇。比如,有一个学生看到外教的孩子比较调皮,就说了一句,“He is a naughty boy.”引起了外教的不快。“naughty”一词是个贬义词,用在这里明显不合适,而应该使用“active”这个词汇。所以,在就这个方面的话题进行口语训练时,一定要给学生重点说明,哪些属于英美人忌讳的话题,使他们不仅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能避免问一些冒失、有失礼节的问题。四、结束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语言的使用规则。在任何文化中,尽管语言中存在明确表达某些概念或事物的方法和语词,但针对某些概念与事物人们总是期望避免直接提及。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些概念及表达某些概念的语词会令人不快、不满、或吃惊;简言之,语言中存在着滋养该语言的文化传统、社会规范与民俗风俗所不容使用的词语。一旦误用了这些语词,就会触犯社会禁忌,违反社会规范,结果就会遭到该社会的排斥,从而难以与该社会的个体进行正常的交际,造成程度不同的交际障碍甚至交际失败。所以,在大学外语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要传授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中所提出的教学目的。参考文献[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余丽.英汉禁忌语比较[J].今日科苑7.[3]孙丽红.英汉禁忌语比较及其跨文化语用问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7.
范文八:教师禁忌语1、“就你拉我们班的后腿”2、“你再这样,我就找家长惩罚你”3、“我教这么多年书,没见过你这样的”4、“你把这道题再给我写×遍”5、“别人都懂了,怎么就你不懂?”6、“不愿意上课就出去!”7、“你就不能像×××那样?”8、“你真让我失望!”9、“你一辈子就这样了!”10、“你给我站起来!”11、“你为什么这么没用!”12、“你简直无可就药!”13、“你再这样调皮,我就要请家长。”14、“你怎么这么笨!”15、“你再不努力学习,就考不上好中学好大学,将来就没有什么出息。”16、“你这样总是全班最后一名∕或者倒数几名,对得起你的父母吗?”17、“全班同学不要像他(她)那样。”18、“某某同学是我们班最好的学生。”19、“某某品德不好,是全班最差的。”20、“你不认真学习可以,但不要影响其他同学。”
范文九:教师用语的禁忌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坚决相信,在学校往往带来很大不幸的冲突,大多数根源就在教师不善于同学生谈话。可见,教师与学生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应注意些什么呢,说话有哪些禁忌呢?在教训学生时,要注意语气和用词,禁忌居高临下的训话。如“这么简单的问题你还不会,你怎么学的?”“你怎么还听不懂?”“站起来,给我回答问题,答不对就给我站着!”等等。这些居高临下的训话不仅会使学生与教师有距离感,使学生不愿也不敢与教师谈心,学生有什么问题不懂或不明白也不想去问老师,而且有时还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讨厌,甚至因为讨厌这个老师而厌恶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试想如果你的周围有一个满口脏话或粗话的人,你会喜欢他吗,你喜欢和他讲话吗?答案当然会是“NO”。我们都不怎么喜欢爱说脏话的人。那么,学生会喜欢把脏话挂在嘴 边的老师吗?答案当然一定是“NO”。一个教师说脏话,不仅会在人格和感情上伤害学生,使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而且也会降低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有些学生甚至学老师说脏话有一个文明的学生变成一个满口脏话的学生。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无论面对多么糟糕的情况,一定要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绝对不能说出任何污言秽语,特别是在学生面前。教师一定要禁忌庸俗鄙陋的粗话。计划赶不上变化,明天将要发生的事情不一定会按我们的计划走,更何况未来呢。每个人的未来都是一个未知数,谁也不能准确无误的预测一个人的未来如何如何。教师也不能预测学生的未来。因此,教师要禁忌预言、结论的话。 “我早就说过,你不行,你干啥啥都不行”“你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等类似这种不好的结论的话会毁掉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有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就会因为老师的这样的一句话而放弃学习,毁了自己。这样老师就会了学生美好的未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说话的时候,也许在不经意中已伤害到他人的自尊或心灵。而孩子们的心灵是十分脆弱的。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用语,记住教师用语的禁忌。
范文十:寺庙禁忌1. 我们在参观寺庙的时候,不要踩踏在庙宇的门槛上,那个好比是佛祖和菩萨的肩膀,如果踩在上面是对佛祖和菩萨的大不敬。2. 忌称呼不当。对寺庙的僧人应尊称为“大师”、“法师”、“师父”,对住持僧应尊称为“长老”、“方丈”、“禅师”。对喇嘛庙中的僧人应尊称“喇嘛”,即“上师”之意。3. 忌礼节失当。与僧人见面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十,微微低头,或单手竖掌于胸前,头略低,忌用握手、拥抱、摸僧人头部等不当之礼节。4. 忌谈吐不当。与僧人、道人交谈,不应提及杀戮之辞、婚配之事,以及食用腥荤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5. 忌行为举止失当。游览寺庙时不可大声喧哗、指点议论、妄加嘲讽或随便乱走,不可乱动寺庙之物,尤忌乱摸乱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同时也要照看好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无知而做出失礼的事。6. 在寺庙里忌讳走回头路,比如在万年寺里放养乌龟的池子中间有座长寿桥,走过此桥后就不要原路返回了。7. 不能用右手摸寺庙里面的东西,因为右手是杀生的手,是不净的。只能用左手。比如在万年寺里面的六牙大白象,摸它的象腿祈福的时候是男的摸左腿女的摸右腿,而且都用自己的左手,顺时针转三圈才能达到祈福的效果。8. 我们在寺庙拍照的时候不能把自己和佛与菩萨放在一起拍,那样是对佛和菩萨的不尊敬。9. 拜佛的时候要五体投地(地藏菩萨不能拜)。10. 拜佛之前,应洁净身体。我们在拜佛之前,应当先洗净身体及双手,最好不吃蒜、葱、鱼、肉、酒,及嚼槟榔、吸烟草,口污臭,对佛菩萨祷告是相当不敬的,纵使与人说话,满嘴臭腥味亦是不礼貌的。更何况是拜佛呢!11. 入寺庙,服装要整洁朴素。女人到寺庙拜佛,千万不可穿迷你裙或露胸露背之衣服,有失礼仪,勿让小孩到佛堂内奔跑嘻戏。12. 进佛寺,不得由中门入,当从旁门入,依左臂而行。入寺内不踏门槛(门底下隔板),进入佛堂内,不得高视佛面,当即低头即作礼拜,更不得溜达作观赏,东张西望,若要观佛面,应站立于堂外丈远而观之,方合乎礼制。于佛堂内不得大声谈话、喊叫、跑跳,勿随地吐痰或随地擤鼻涕。13. 勿将寺庙当观光地区。踏进佛寺内为礼拜佛菩萨,消除业障,需心存恭敬虔诚,方得感应,万不可在佛寺内随便大笑或嘻皮笑脸,非但不能消业障,反犯了不敬三宝之罪矣!应保持威仪庄严之相,以示对诸佛菩萨之恭敬,方得感应,若欲笑之,应保持小声,并以袖口掩之。切勿将清净庄严之佛门圣地,当作观光圣地,其因果可大矣!14. 入佛堂拜佛之前,应将随身物、衣、帽、手提袋放于地上,而后再行顶礼拜佛 ,千万不可将皮包、衣、帽、手饰随便放置于桌上。佛堂中央,不得站立或礼拜, 佛堂中央位置,是住持礼拜位置,一般人请勿站立或礼拜。15. 有人礼佛,勿从前面过。合掌空心,十指并拢,朝天,不可倾斜指。16. 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17. 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18. 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19. 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20. 三门又称山门,中间叫空门;东侧叫无相门(从门外看就是右边的);西侧叫无作门(从门外看是左边的)。走哪个门对游客来说没有什么大讲究,而且有的寺院为了管理方便只开中间的门。(也有说法:普通游客,进门只能走右边的那道门,中间那道门叫空门,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进门时,女客先迈右脚,男客先迈左脚,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门槛上,而且这步子,需迈得越大越好。)21. 烧香:一般进到寺院需按寺规上三炷香,拜完要将三炷香按顺序插入香炉,并且严禁擅自燃烧大香,以免伤人并造成环境污染。民俗中的烧香,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烧香应该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因为常人用右手杀鸡剖鱼,如果是左撇子的话,则反之。先点燃香,要越旺越好,人们就常说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烧香后再叩头。上香动作:①、拜佛时,信众取香三枝,在灯火中点燃,拿在手里,走到拜凳之前;②、面对佛像,恭敬站立,两手举香;③、举香时,手如问讯状:两手之食指及中指夹着香脚,两大拇指抵住香脚之尾端;④、将香平举至眉间,与眉平齐,双目净观佛像庄严,观想与佛相应,眼观鼻,鼻观心;⑤、将香放下,右手拿香脚,左手插香,两香间距离为五分。22. 顶礼(及俗语“叩头”):虔诚顶礼十方诸佛菩萨即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向佛陀圣像行礼,舒二掌过额、承空,以示接佛足。又称头顶礼敬、头面礼足、头面礼。跪拜的姿势是这样的,双膝跪在蒲团上,双手合什,注意,这个双掌合什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23. 地藏王菩萨能不能拜?查资料好像可以拜。没有什么特殊说明。既然寺庙里有地藏王菩萨,为什么不能拜呢?24. 过去佛不能拜吗?(可以拜。说过去佛不能拜的是一个传说。说皇帝是现在的佛,不用拜过去佛。拍马屁的说法。普通人当然可以拜过去佛了。)25. 孕妇能不能拜佛?查资料称可以拜。(说不能拜的是迷信说法)26. 来月经的女子能拜佛吗?(没有任何忌讳。您见过尼姑因此离开寺庙么?佛教没有这种理论,这是民间信仰,不值得相信。)27. 在寺庙里,能不能求签?(不可以。佛教没有这种东西,自然也就不行。佛教有个理论叫做“无常”,就是事件什么事情都不是一定的,求签不就是违背这个理论了么?)28. 在寺庙里,能不能求护身符?(佛教没有护身符。但是有把咒文、经典刻在佛牌上的。这是可以的,但是还要心诚,心不诚的话,就算释尊的舍利在您身上,也不是功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督教饮食禁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