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历史书包括偷袭珍珠港,二战太平洋战争游戏,二战全过程都有的?

太平洋战争1-偷袭珍珠港
和大家重温一下太平洋战争-偷袭珍珠港,如有错漏,敬请包含!1.命运之箭
夏威夷檀香山时间日,周日,凌晨4时,美国太平洋舰队常驻基地珍珠港以北250海里,东边的水线已经发白,宁静的拂晓即将到来。
一支庞大的舰队打破了宁静,向南驶去。六艘航空母舰排成了两路纵队,在他们的四角有两艘高速战列舰和两艘重巡洋舰,最外一圈是九艘驱逐舰,而在这个钢铁花环最前面引导的是一艘轻巡洋舰和两艘潜艇。舰队在尚未破晓的海面上,留下了一条又粗又宽的雪白航迹。每一艘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上,排满了双翼展开、引擎开动的战鹰。机腹下有的挂着重型炸弹,有的挂着鱼雷,铅灰色的雷壳上微微闪烁着冷光。
6时,舰队放慢了行进速度,赤城号的舰首缓缓地转向北方,也就是来风的方向,主桅杆上的南云中将的将旗下面一面Z字旗在风中猎猎作作响。36年前,在对马海峡上,东乡海军大将就是挂着这面旗帜一举将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击溃的。
赤城号的舰身剧烈地摇晃着,如果在平时所有的训练就将取消。但渊田美津雄中佐知道,今天只要甲板还在水面上,就必须起飞。渊田扶了扶头上的千针带,将油门加到了最大,其97式攻击机顺利升空。而后的十五分钟里的49架水平轰炸机、40架鱼雷机、51架俯冲轰炸机和43架零式战斗机共183架飞机从6艘航空母舰上全部升空。机群迅速完成编队,在舰队上空绕飞一周后,向离弦的箭一般扑向了珍珠港。2.拉紧的弓弦
与此同时,华盛顿的日本大使馆中,野村大使正在接收一份东京发来的共十四部分的电文,并奉命务必将这份电文在华盛顿时间13时(檀香山时间7时半,预计袭击时间之前半小时)前交给美国政府。在一大堆外交词令后,在电文的最后一部分说明“日本政府对不能通过进一步谈判达成协议而表示遗憾”。美日间最后的一点联系中断了。
进入40年代,美日都发现小小的太平洋已容不下两艘大船。外交斡旋的同时,太平洋上已剑拔弩张。美国首先将太平洋舰队移师珍珠港,随后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将即制定出袭击珍珠港的计划。为此,日本帝国海军研制了微型潜艇,改装了浅水鱼雷和穿甲弹,精确地配置了进攻机群,在与珍珠港相近的鹿儿岛进行了严格的训练,采取了封锁式的保密措施,选择了最掩蔽的出击航线。最后,日本人终于忘记了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忘记自己的对手是谁,忘记是外交失败导致战争还是反之,他们只知道弓已拉满,箭必须发出。3.“虎、虎、虎”
渊田坐机收话机中传出檀香山电台播放的爵士乐,音乐末了是天气预备,“云低高3500英尺,能见度良好,北风10节。”听罢,渊田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
7时02分,瓦胡岛最北面的雷达管制员发现有一大群飞机从北飞来,询问了值班的泰勒中尉后,得到的回答是,一定是从西海岸飞来的B-17机群。这样,珍珠港错过了最后的一个机会。
7时35分,渊田的飞机第一个到达珍珠港时,港中仍洋溢着周日早晨的平静。辽阔的港上空,云层稀疏,空中几架民航机在懒洋洋的盘旋着。 舰队群在斜射的阳光下显得宁静而安详。机场上的军用飞机,为防止破坏而机翼对机翼整齐地排放着。
渊田打出了一发信号弹,命令机群按照奇袭队形开始展开,同时发出“虎、虎、虎”的信号,通知母舰奇袭成功。 五千英里外的长门号战列舰上,一名兴高采烈的文书将电报递给山本,山本无动于衷地继续和参谋长下着棋。
按奇袭计划,将按鱼雷机、水平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的顺序进入攻击,首先将袭击舰只。由于云层遮挡,部分飞机没有看到信号,于是渊田又打了一发信号弹。俯冲轰炸机见共发出了两发信号弹,认为是强攻命令,这是针对敌人有所防范时强攻战术。按制空队、俯冲轰炸机、水平轰炸机和鱼雷机进入。
7时55分,俯冲轰炸机首先攻击了瓦胡岛的三个机场, 两分钟后,鱼雷机开始进入攻击。这一小小的失误并没有影响进攻的效果。第一架鱼雷机首先用机炮将排列在舰队最后内华达号上的舰旗撕碎,而后投下了鱼雷。4.这不是演习!
最初的几分钟内,太平洋舰队中没有人能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等逐渐清醒后,停在舰队最外侧的西弗吉尼亚号和俄克拉何马号已各中了两条鱼雷,后者又中了5枚炸弹后,带着400多名官兵倾覆。前者由于及时打开注水阀,慢慢地沉入了水下。亚利桑纳号由穿甲弹在舱内爆炸引发了大火,加利福尼亚号中了两条鱼雷后舰上重油库腾起烈焰,并且逐渐下沉。5分钟后,零星的高炮开始响起,但也是杯水车薪。
随后,渊田率领水平轰炸机开始了进攻。他按了一下投弹按钮,入迷地看着他的四颗炸弹以极好的队形像魔鬼一样垂直落下,越来越小,他不知道在下面的人看着这东西越来越大是什么滋味。停在舰队内侧的马里兰号周围出现了丛丛的白烟。随后,田纳西号以及在船坞中修理的宾西法尼亚号,也各吃了几颗炸弹。
突然,福特岛东侧战列舰队中发生了震天动地的大爆炸。一时浓烟滚滚,火柱高达一千多米,这是火药和炸药爆炸不充分燃烧而特有的红黑相间的烟柱。这是亚利桑纳号大火导致弹药库发生了爆炸。在红黑烟雾以及零星的高射炮火中,轰炸机仍在上下翻飞,飘满油层的海水上,弃舰的官兵拼命地游向岸边。
一艘袖珍潜艇成功地潜入港口内,发射鱼雷没有击中目标,而后被莫纳汉号驱逐舰撞沉。
8时10分,另一封明码电报:“珍珠港遭空袭,这不是演习”转到美国海军部,海军部长诺克斯惊道:“这不是真的,这一定是指菲律宾。”国务卿赫尔得到这一消息时,衣冠楚楚的野村大使正在接待室中等待着将十四部分电文交给赫尔。
8时25分,第一波攻击平息。渊田在空中继续转着圈,计算着战果。从西海岸飞来的12架B-17飞机在毁坏的机场上艰难地进行了着陆。5.第二攻击波
8时40分,由78架俯冲轰炸机、54架水平轰炸机和35架战斗机组成的第二波攻击波已在瓦胡岛上空展开完毕。8时42分,167架飞机冒着越来越猛的炮火开始了进攻。水平轰炸机队负责攻击瓦胡岛的机场,俯冲轰炸机继续攻击舰只。两次空袭之间只有少数陆军的飞机得以起飞,又全部被零式战斗机击落,继第一波攻击之后,零式战斗机继续保持着制空权。
这时珍珠港已经浓烟滚滚,严重妨碍了俯冲轰炸机寻找下面的舰只。99式俯冲轰炸机都采取了根据弹幕轰炸的方式,就是哪的高炮最猛烈,飞机向那里俯冲。有一架飞机俯冲下去后才发现目标是一座陆上炮塔,又连忙拉起。港内,停在战列舰队末尾的内华达号战列舰离开了泊位,她也是整个袭击过程中唯一开动的战列舰,但也因此多吃了不少炸弹。在第二次袭击的末尾,轰炸机队炸掉了靶船犹他号和其它几艘辅助舰只。
9时40分,第二攻击波大摇大摆地撤离后,渊田又在珍珠港上空盘旋,拍摄着他的胜利成果。而后飞往集结地率领机队返航。渊田的飞机最后一批降落。他强烈要求实施第三次空袭,轰炸油罐场和修理设施。南云认为基本任务已超额完成,不愿再冒更大的风险,而后舰队返航。6.后记
珍珠港上空巨大的黑色烟幕,像征着日本的战术胜利和美国的悲剧,但死亡和毁坏并没有结束,美军官兵继续和大火进行着搏斗;小艇躲避着一片片的火海在半水半油的港中搜寻着幸存者;瓦胡岛军医医院在奋力抢救数百名烧伤和肢体残缺的水兵;随倾覆的俄克拉荷马号沉入港中400多名水手中,只有30多人获救。
不幸中的万幸是太平洋舰队的两艘航空母舰企业号和列克星敦号分别于11月28日和12月5日出海,向威克岛和中途岛运送飞机。另有9艘重型巡洋舰和附属舰只在港外演习。太平洋舰队的另一艘航母萨拉托加号在西海岸修理。
“但不论在不在港内,我们每个人都将永远记住这一时刻。”日,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了其历史性的演说,而后国会通过对日宣战和英国对日宣战。9日,与日本战斗了10年的中国正式对日宣战。而后,自由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对日本宣战。11日,清高的德国首先对美国宣战,美国完全投入了二战,将其强大的国家机器转入了战时的轨道,二战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7.分析
对珍珠港事件的评价不尽相同,一说是日本的巨大胜利,一说是袭击珍珠港只是为美国处理掉了一些过时舰只并激起了其斗志。从日本的角度,珍珠港行动只是一个支援行动,目的是保证日本南进获取南太平洋的石油不会受到美国的阻碍。而日本以29架飞机的代价换取了美国主力舰船19艘、飞机200余架,并使美太平洋舰队在一段时期内难以进入南太平洋,这无可争议地是一个战术胜利,也完全实现了日本的战略意图。
但再看远一点就可以看到日本战略问题——看错了对手,以为美国像中国那样软弱可欺,或是像俄国一样打败了就跑。如果日本认识到这一点,首先就不该开战,开战就不应该将袭击珍珠港当作支援任务,也不应在珍珠港打得如此保守。像渊田所说的只是剪掉了老鹰的尾羽。在美军能够作出反应前,南云完全可以将舰队携带的所有炸弹投入珍珠港,至少应炸平港内的储油和修理设备,并可以以其绝对的兵力优势,在珍珠港附近搜捕美舰队航母。这样美国决不可能在半年内投入反攻。另外,再夸张一些,如果日本能在珍珠港集中同入侵中途岛一样规模的舰队,空袭之后,用战列舰对珍珠港实施炮火准备,有可能在开战之初就占领珍珠港。这样太平洋战争就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了。
尽管英美一直在加强太平洋的防御力量,但是最高层次的领导一直认为,即使是最好战的军国主义分子也不敢同时进攻英美,这是由于对日本的民族心理、经济困境和军事力量对比的严重误解而产生的。由于存在麻痹思想,美军战备相当松懈。这也是袭击造成巨大损失的一个原因。但珍珠港迫使美国建立了以航空母舰为中心的战略思想,这对以后的作战产生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美国得到的要比日本得到的多得多。
美国关于珍珠港最大的一个疑问就是谁应对珍珠港事件负责。因为不到两个小时内,有2400名美军几乎在无意识中失去了生命,尽管太平洋舰队总司令金梅尔被撤职,但还是有很多的质疑集中在罗斯福总统身上,认为罗斯福为说服国内的孤立主义分子,诱使日本先打了第一枪,而没有将珍珠港即将遭到袭击的警告通知珍珠港。尽管有些骇人听闻,但这种追查到底的精神确实值得钦佩。当时经过深入的调查,并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将罪责定到某个人的蓄意之上。(行动之后的报告-约翰·科斯特洛)。
对于珍珠港事件是否可以避免以及战争的最终原因,这是最难以回答的一个问题。历史学家认为发生了的就是必然的,因为从日本这辆战车逐渐偏离轨道以来,和山姆相撞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日本方面一直强调其理由,想问“美国究竟干了什么事,竟让日本袭击珍珠港呢?(渊田美津雄-袭击珍珠港)”。但这是根本站不住脚的,美国所做的无非是停止向日本供应战争所必需的战略物资。而又试问中国又对日本做了什么,竟使日本大打出手。
另一典型的争论是对“偷袭”和“奇袭”的争论。日本送最后通牒的时间比攻击时间晚了40分钟,最后日本又战败,偷袭之名是绝对洗不清的。但“偷袭”和“奇袭”实际也只是同一意义的一贬一褒而已。
日本通过珍珠港将美国拉入了战局。但珍珠港遭受偷袭后的那个晚上,睡得最香的人不是别人,而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从此将完全作为同盟者并肩作战,为此他说了一句“我们总算赢了”,而后安然入睡。8.统计
进攻舰队组成:日本共有约60艘船只参与了珍珠港行动。
一、攻击部队: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翔鹤号和瑞鹤号6艘航空母舰;5艘袖珍潜艇;
二、警戒部队:比睿、雾岛2艘战列舰;利根、筑摩2艘重巡洋舰;谷风、浦风号等11艘驱逐舰;
三、巡逻部队:伊字号的30艘潜艇;
四、补给部队:极东号等8艘油船。
日本损失:飞机29架(第一波:零式战斗机3架,97式舰载鱼雷攻击机5架,99式舰载俯冲轰炸机1架;第二波:零式战斗机6架,99式舰载俯冲轰炸机14架),5艘袖珍潜艇。
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损失:
一、战列舰沉没:加利福尼亚号、俄克拉何马号、西弗吉尼亚号、亚利桑那号;
二、战列舰重伤:马里兰号、田纳西号、内华达号严重受损、宾夕法尼亚号轻伤;
三、其它舰只:犹它号靶船沉没、另有3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以及3艘其它舰只被炸伤;
四、飞机损失:232架;
五、人员损失:美军官兵约2400人死亡,其中约1000人死在亚里桑那号上,近2000人受伤。本文内容于
23:23:52 被平常心编辑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考文献可谓汗牛充栋。这些参考文献大多不全面,这并不奇怪,因为到1980年单单苏联就出版了1.5万种书籍。尽管如此,从大部分好的二战通史书中可以找到重要的参考书目,诸如卡沃科雷西(P. Calvocoressi)、文特(G. Wint)和普里查德(J. Pritchard)编撰的《全面战争》(Total War)的修订版(伦敦,1989年)。  我想与其提供这样的参考书目,不如展示五十本英文书籍,这些书籍合起来可以勾画出一幅由这场战争中最重要的事件和主题组成的综合画面,使这场大战变得易读,根据这些书籍,最普通的读者都可以获得他自己对战争的想象,以此作为深入阅读的向导。  文 | [英]约翰·基根  这一书单不可避免地体现出我本人的兴趣和偏见,当然并不全面;例如,它不包含关于1939年波兰战役、斯堪的纳维亚战役或意大利战役的书籍;它没什么关于西方水域内发生的海战和空战的内容;它偏向于欧洲而非太平洋的激战。然而,这些侧重主要是由于著作的空白。依然没有任何书籍满足我本人为波兰战役或意大利战役所设定的标准。如果这种判断似乎轻视了美国、英国和英联邦史官们的卓越著作,那么请注意的是,由于篇幅所限,我只能涵盖本书出现的若干书籍,却不得不省略另一些。  我没能囊括用英语以外的语言撰写的书籍,尽管我特别期待包括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的战争日志,即希特勒作战参谋的日常记录。其全称是:施拉姆(P. Schramm)主编的《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战场日记》(Kriegstagebuch des OKW der Wehrmacht),第1册至第8册,1963年在慕尼黑出版。这五十本书籍的出版地大多是伦敦,除非另外说明,版本都是最近的,包括那些英译本。  有关战役的必要指南是文森特·艾斯波西多(Vincent J. Esposito)上校的《西点军校版美国战争地图集》(The West Point Atlas of American Wars),两卷,1959年在纽约出版;其中包括主要战场的细致入微的地图,无论美军是否参战,对开页辅以清晰的叙述。  希特勒的人格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言至关重要,有关希特勒的传记,写得最好的还是阿伦·布洛克(Alan Bullock)的《希特勒,一个暴政的研究》(Hitler, a Study in Tyranny),出版于1965年。此外,戴维·欧文(David Irving)的《希特勒的战争》(Hitler’s War)描述了希特勒如何指挥德国作战,该书出版于1977年,被评为“希特勒没有写出来的自传”,理所当然是有关1939年至1945年历史最重要的六本书之一。罗伯特·奥内尔(Robert O’Neill)的《德国陆军和纳粹党》(The German Army and the Nazi Party)出版于1966年,基本描绘了这两个组织战前的状况及其关系。两本有关战争年代希特勒和德国政府、陆军关系的书籍耳熟能详:一本是瓦利蒙特(W. Warlimont)的《德国国防军大本营》(Inside Hitler’s Headquarters),1962年出版,由希特勒的一位作战军官所写,另一本是施佩尔(A. Speer)的《第三帝国内幕》(Inside the Third Reich),1970年出版;斯佩尔从1942年开始担任希特勒的军备部部长,他是位才华横溢的技术专家,然而却让自己沦为宠臣。特雷弗·罗珀(H. Trevor-Roper)撰写了两本重要著作,一本是《希特勒的战争指令》(Hitler’s War Directives),1964年出版,另一本是《希特勒末日记》(The Last Days of Hitler),1971年出版,成为他永恒的经典。  泰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尽管存在争议,却是该主题的最佳入门书。关于战争在西方的发端,优秀的历史著作是阿利斯泰尔·霍恩(Alistair Horne)的《将要战败》(To Lose a Battle),1969年出版;盖伊·查普曼(Guy Chapman)的《法国为何陷落》(Why France Fell),1968年出版,详细分析了这一持续多年的难题。罗伯特·帕克斯顿(Robert Paxton)少为人知的《维希的游行和政治》(Parades and Politics at Vichy)谈及若干推论,该书于1966年在普林斯顿出版,研究了“贝当元帅领导下的法国军官集团”,还精彩剖析了抵抗与合作的两难困境。有关希特勒在西方取得的胜利果实的最佳著作是泰尔夫·泰勒(Telford Taylor)的《破碎波》(The Breaking Wave),1967年出版,该书还论及希特勒在不列颠战役中的失败。  不论希特勒是否曾反复思考过进攻英国,到1940年秋,他的关注点正在转向东方。马丁·范·克里韦尔德(Martin van Creveld)在《希特勒的战略,巴尔干线索》(Hitler’s Strategy, the Balkan Clue)一书中探究了希特勒思想演进的阶段,在战争史中提供了一种最原始的战略和外交政策分析,该书于1973年在剑桥出版。有关巴尔干战役关键问题的杰出专著是《克里特之争》(The Struggle for Crete),由斯图尔特(I. M. D. Stewart)所写,1955年出版,斯图尔特是遭德国空降部队袭击的英国军营里的一位军医。对德国人而言,西部沙漠之战是他们向地中海进军的附属品,有很多著作是关于西部沙漠之战的,然而写得最好的是科内利·巴尼特(Correlli Barnett)的《沙漠将军》(The Desert Generals),出版于1983年。  巴尔干战争是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前奏。约翰·埃里克森比所有其他用英文撰写东线战争的史家都更胜一筹,他出版了三部权威著作:1962年出版的《苏联最高统帅部》(The Soviet High Command)、1975年出版的《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The Road to Stalingrad)和1983年出版的《通往柏林之路》(The Road to Berlin);虽然后两本书层级过于复杂,但是对处于交战状态的红军和苏联人民的描写非常到位。德国人发动战争的事实,以及这场战争弄巧成拙的属性,在达林(A. Dallin)撰写的学术性很强的《德国在苏联的统治》(German Rule in Russia)一书中表露无遗,该书于1957年在纽约出版。关于遭受重创苏联如何维系抵抗,言简意赅但至关重要的专著是琼·博蒙特(Joan Beaumont)的《武装起来的同志们》(Comrades in Arms),出版于1980年,该书尽管关注英国对苏联的援助,但也讲述了不少美国更大规模援助的内容。  希特勒在苏联的麻烦,加上此后不久美国参战,使同盟国一方第一次掌握战略主动。两本重要的专著概述英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制定战略战术,即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撰写的、1972年出版的《欧陆的承诺》(The Continental Commitment)和1968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地中海战略》(The Mediterranean Strategy in the Second World War);后面这本书坦然承认英国不愿迎合美国直接进攻西北欧的热忱。有关美国参战后英美的联合战略决策,两册重要的美国官方史提供了精彩的文献综述,一册是斯涅耳(E. Snell)的《1941年至1942年联合作战的战略计划》(Strategic Planning for Coalition Warfare, 1941-2),1953年在华盛顿出版,另一册是马特洛夫(M. Matloff)的《1943年至1944年联合作战的战略计划》(Strategic Planning for Coalition Warfare, 1943-4),1959年在华盛顿出版。与之相关,探究独特的战略选择是如何出炉的书籍是格林菲尔德(K. R. Greenfield)主编的《指挥部的决策》(Command Decisions),1960年出版于华盛顿。  我们现在知道同盟国战略——有时是战术——的制定取决于英国解读德国保密通讯(“厄尔特拉”)的能力和美国解读日本保密通讯(“魔法”)的能力,因此本书目必然要囊括若干有关这两方面内容的书籍。迄今,最重要的著作是官方史的第一册,欣斯利(F. H. Hinsley)(和其他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情报》(British Intelligence in the Second World War),1979年出版;该书包含拦截德国密码系统恩尼格玛、“厄尔特拉”的组建和早期作用,以及由此获得的情报等重要资料。另外,戈登·韦尔什曼在《小屋的六个故事》(The Hut Six Story)中详述了重要的技术细节,韦尔什曼是布莱切利密码破译中心的先驱,该书于1982年出版。罗纳德·列文(Ronald Lewin)在1978年出版的《厄尔特拉走向战争》(Ultra Goes to War)和1982年出版的《美国的魔法》(The American Magic)中宽泛地记述了“厄尔特拉”和“魔法”的影响,可信度很高;第二本书还阐明美国人如何以破译日本密码为布莱切利的成就锦上添花。还有两本著作详细研究了运转中的“厄尔特拉”,一本是比斯利(P. Beesly)的《极为特别的情报》(Very Special Intelligence),出版于1977年,论及大西洋之战,另一本是班尼特(R. Bennett)的《厄尔特拉在西方》(Ultra in the West),出版于1979年,涉及西北欧战役。  有关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战争的著作甚多。对西方人而言,最具启发性的入门书是理查德·斯多瑞(Richard Storry)的《日本现代史》(A History of Modern Japan),1960年出版,这位学者曾是东南亚英军情报部门的军官,在日本不幸地决定偷袭珍珠港之前,他在日本教书。威尔莫特(H. P. Willmott)的《平衡中的帝国》(Empires in the Balance),1982年出版,综观太平洋地区各个敌手在战争第一年之前和期间的兵力和战略,尤其熟悉日本一方。最好的太平洋战争通史是罗纳德·斯佩克特(Ronald Spector)的《鹰击骄阳》(Eagle against the Sun),该书文笔优美,内容精彩,出版于1988年,还叙述了中国和缅甸发生的事件。如果不介绍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Samuel Eliot Morison)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行动官方史的巨著,那么则有所公允;实际上,他的第四卷《珊瑚海、中途岛和潜艇行动》(Coral Sea, Midway and Submarine Operations),1949年在波士顿出版,精彩生动地描绘了这两次极其重要的战役,充分表明官方编史计划的意义。有关太平洋战争的政治策略,最重要的综览是克里斯托夫·索恩(Christopher Thorne)的《同一类盟友》(Allies of a Kind),1978年出版,副标题是“美国、英国和对日战争,年”(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the War against Japan, 1941-5),该书准确地记述了这些内容,也是外交史的典范。  日本的经济资源和美国可用的经济资源之间的差距最终导致日本的战败,海军大将军山本五十六曾经这样提醒帝国政府。研究战争进程中潜在的经济因素的代表作是阿伦·米尔沃德(Alan Milward)的《战争、经济和社会,年》(War, Economy and Society, 1939-45),1977年出版,浓缩了他有关国家战时经济的多本专著。我经常利用一本与众不同的巨著阐释经济是如何适应作战的特殊需要的,那就是《武器的设计和发展》(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Weapons),1965年出版,由波斯坦(M. M. Postan)和其他人合撰,它是一册英国官方史;然而,该书并没涉及英国对原子武器计划的贡献,的确,任何一本令人满意地涵盖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发展和使用的书籍都没涉及这一点。有很多著作探讨了用常规轰炸摧毁经济的问题;我要特别指出马克斯·哈斯丁(Max Hastings)的《轰炸机司令部》(Bomber Command)一书,1987年出版,因为该书探究了战役给德国人和参战人员两方面造成的影响。德国相应地通过U潜艇战役攻击盟国的战时经济,对此也有很多研究;彼得·帕德菲尔德(Peter Padfield)给缔造并指挥U潜艇舰队的海军上将立传,1984年出版的《邓尼茨,最后的元首》(D?nitz, The Last Führer)是份难得的研究,也是一幅迷人的“纳粹战争领袖肖像”。  在数以千计的描写西北欧战役的书籍中,我只选择一本,那就是切斯特·威尔莫特(Chester Wilmot)的《欧洲争夺战》(The Struggle for Europe);尽管该书已有再版,我依然使用1952年出版的原始版本。威尔莫特是一位战地记者,他有效地发明了撰写当代军事史的现代方法,将政治分析、经济分析、战略分析与战斗的亲身经历相结合。尽管他的许多观点遭到质疑,一些观点甚至被推翻,但是对我而言,他的书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至高无上的成就,将对事件的强烈兴趣与对基础性具体事实的冷静剖析相结合。正是这本书第一次唤起我对战争作为历史的兴趣,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越来越感到惊奇。  威尔莫特正确地认识到,战争是“大军队”的战争,是对已经萌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热衷于秘密行动的重要补救。这种热衷逐渐膨胀,直到认为非正规战役和抵抗运动比斯大林格勒或者诺曼底更为重要。抵抗形式仍是战争故事的基本因素。写得最好的综述是迈克尔的(H. Michel)的《暗战》(The Shadow War),1972年出版,最佳个案研究是迪肯(F. W. Deakin)的《四面楚歌的山峦》(The Embattled Mountain),该书出版于1971年,考量了南斯拉夫发生的最重要的抵抗运动。瑞恩斯(W. Rings)在1982年出版的《与敌共存》(Life with the Enemy)一书中,非常本真地叙述了故事的另一面,即德国尽力缔造一个欧洲帝国。赖特林格(G. Reitlinger)撰写的、1953年出版的《最终解决方案》(The Final Solution)首先客观地关注帝国最黑暗角落的骇人之处;一直以来,学者们详细编撰了大屠杀的历史,他的书主要关注犹太人,而非被纳粹种族灭绝机构系统残杀的许多其他族群,然而至少我认为这本书仍具震撼力,颇具启发性,警示后人,这是后来的出版物所缺乏的。  最终是有关战争的个人传记。在数千名士兵的故事中,太平洋战争中一个士兵的故事时常萦绕在我的心头,即《老猎犬》(With the Old Breed),1981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诺瓦托(Novato)出版。斯莱奇(E. B. Sledge)现在是一名生物学教授,曾在第1海军陆战师作战。他描述了一个逐渐长大的十几岁孩子在他始终钟爱的战友堕落为“20世纪野蛮人”的环境中仍然挣扎着当一个文明人,这是战争文献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份记录,由于作者并非职业作家,他在纸上再现他的经历时充满艰辛,因此该书更加感人至深。  相反,辉煌的文学成就当属吉拉斯(M. Djilas)的《战时》(Wartime),1977年出版,吉拉斯是南斯拉夫的知识分子,是铁托抵抗运动的重要成员,曾与斯大林谈判,作为游击队员打过仗,可最终与他的上级闹翻,拒绝接受“英雄”精神,这种精神曾经驱使成千上万的仁人志士谱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歌。我选的最后两本书与妇女的体验有关,作为战时那代人的一半,妇女的命运承受了战争带来的如此之多的苦难。玛丽·瓦西契可夫(Marie Vassiltchikov)的《柏林日记》(Berlin Diaries)1985年出版,是一位亲英的苏联白人的自传,命运将她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纳粹德国的中心,该书展现了轰炸空袭下人们依然乐观的非凡场面,展现了即使战争阴影逐渐逼近但仍奇怪地持续着的常态,展现了战争年代一位漂亮的贵族女孩能够公开展示出的对纳粹官僚的高度蔑视。克丽斯特贝尔·比伦贝格(Christabel Bielenberg)是一位英国妇女,她的丈夫参与了暗杀希特勒的“七月阴谋”,她也持有同样的蔑视;《过去的我》(The Past is Myself)首次出版于1968年,她在这本书中叙述了她英勇无畏,最终成功将她的丈夫从盖世太保手中营救出来的经历,展现了作为权力的敌人,即使是位妇女,也必须为了保护她爱的人不受迫害,而在蔑视和顺从之间权衡,而这种权衡的余地又是多么狭窄。  本书目也许可以十倍长;可是,我选择了50本书概述。扩充阅读还包括:《停战,冷战的开始,年》(Armed Truce, The Beginnings of the Cold War, 1945-6),1986年出版,休·托马斯(Hugh Thomas)的这本书不仅是解读战争结果的重要指南,而且还是现代史的巨著,使用资料严谨,叙述范围惊人。没有关于战争本身的历史,肯定包括我的,能在质量或权威性上与之媲美。    【内容推荐】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单体事件,战火遍及所有有人类定居的大洲,超过5000万人在战争中死亡,全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遭到严重摧残。而且,二战的影响直至今日仍未衰退,它的遗产是理解当今世界难以绕开的话题,而它壮阔而又悲怆的战争画卷也始终冲击着后人的心灵。约翰·基根以二战战事本身为主要关注点,从战争中的技术与人性两个角度进行了结构分明、层次清楚的叙述。在地域上把战争分为东线、西线、太平洋战场,分别按照时间段加以叙述。首先关注领导人所面临的世界政治环境、他们的战略困境及其决策给战争进程带来的影响。进而以不列颠空战、克里特空降战、中途岛航母战、法莱斯装甲战、柏林城战和冲绳两栖战为例,重点分析了六种新式、重要的战争形态,以及双方胜负的关键。  【作者简介】  约翰·基根,伦敦《每日电讯报》防务主编,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1998年BBC瑞思讲演人(Reith Lecturer),多年在英国桑霍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讲授军事史课程,并任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研究员和瓦萨尔学院客座教授,是当代最优秀的军事史家之一。著有A History of Warfare,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Face of Battle, The Mask of Command, Battle at Sea等。
楼主发言:1次 发图: | 更多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太平洋战争地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