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参加荆江分洪区会分洪吗工程哪个首长指挥

老兵隐姓埋名40年 真实身份震惊总参
来源:中国军网
图为中国抗战老兵。
  日,解放军301医院,一个身患肺癌的病人在昏迷中不停地喊着:“首长,我被包围了,向我开炮。”“连长牺牲了,战士们全牺牲了,请求支援。”“报告首长,我突围了&&”见此情景,围在他身边的亲人和总政的领导都哭了。
  病人叫张国福,40年前,他是全军闻名的特级战斗英雄。他参加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作战”、“进军四川”、“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等众多战役,因作战勇敢,屡建奇功,张国福先后荣立特等功一次、大功两次、小功五次,并荣获“四野”授予的“孤胆英雄”、“开路先锋”、“青年战斗英雄”等荣誉称号。他曾获得东北人民解放军英雄奖章两枚、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纪念章一枚、毛泽东奖章一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独立奖章一枚&&1950年9月,张国福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当时19岁的他是众多英雄中最年轻的一位。会议期间,张国福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亲切接见。
  但是,这样的一位英雄人物,复员回到地方,对赫赫战功只字不提,甚至连他的家人也无从知晓。他甚至将原名“张国富”中的“富”改为“福”,在地方一家火药厂默默埋头工作40载,直到女儿一次路过西安,顺道到父亲所在的47军军部打探父亲的过去,才发觉她的父亲非同一般的经历。
  参军仅半年,16岁的张国福就在一次战役中孤身活捉了国民党军队一名中将。
  张国福是吉林榆树县新立镇人。1946年,他从家乡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1948年入了党,先后任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参军仅半年,16岁的张国福就在一次战役中孤身活捉了国民党军队一名中将。
  那是1947年5月,我军向东北国民党部队发起夏季攻势,张国福所在的独立三师九团负责攻打吉林市北面的江密峰。双方激战到下午3点多,还有345。6高地难以拿下。此时,一营长、三营长、一连长和三连指导员都牺牲了,战友们也成批地倒下,张国福也打红了眼,趁我军炮火暂时压住对方火力,突地从掩体里跃起,不顾一切地冲到了对方指挥所面前,举着手榴弹,大喊一声:“投降不杀”!国民党指挥所里的人都吓傻了,乖乖地当了这个16岁的小战士的俘虏,这其中就包括国民党中将赵伯昭。指挥所被占,剩下的敌人乱了阵脚,我军则一鼓作气攻上山头,全歼江密峰守敌。战后,《猛进报》以《16岁放牛娃张国富活捉国民党中将赵伯昭》为题,报道了这段传奇的战斗故事,一下子使张国福成了独立三师的名人,并且被记大功一次。
  “快命令你的部队放下武器,不然我就与你们同归于尽”
  张国福最大的一次战功是在解放东北全境的辽沈战役中攻打胡家窝棚廖耀湘司令部的战斗中。
  辽沈战役从日开始发动,在毛泽东“这次决战不能让蒋军出东北”的指示下,林彪、罗荣桓率领的东北野战军连克昌黎、北戴河、绥中、兴城、义县、锦州等地,蒋介石急调廖耀湘指挥5个军12个师共10万人的“西进兵团”前来助战,被我军拦截在黑山、大虎山一带,双方短兵相接,又一场恶战开始了。
  战斗打到“胶着”状态时,张国福所在的部队知道敌军司令部就在他们战斗的一带,但会不会碰上,能不能拿下,他们也无法预测。在攻打一个叫“胡家窝棚”的地方时,敌人的阻击炮火十分猛烈,几十次的冲锋,都因战士伤亡惨重,进攻无果。又一次冲锋被敌炮火挡住后,张国福假装被击中,伏在一片阵亡的战友身旁,没有退回阵地。当部队再一次吹响冲锋号,距离敌人最近的张国福投出一颗手榴弹后,借着手榴弹爆炸的短暂片刻,手持火药筒一跃而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敌指挥所,向敌指挥官大喊:“快命令你的部队放下武器,不然我就与你们同归于尽!”就在敌指挥官被吓得不知所措的时候,身后的战友们已经冲了上来,敌指挥官一看大势已去,当即命令士兵停止抵抗。
  “胡家窝棚”战斗一举摧毁了廖耀湘的司令部,使廖耀湘的指挥部失去指挥能力,大大加快了整个战役的前进速度。张国福手持火药筒冲入敌人阵地被指挥战斗的师领导在望远镜中看得清清楚楚,战后,师长夸张国福是个“小英雄”。评功时,张国福被评为了特等功臣。
  辽沈战役是我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一举解放东北全境。这一胜利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多年以后,在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中,他们没有忘记那场对辽沈战役胜利起到特殊作用的“胡家窝棚”战斗;而在那场战斗中,只有张国福的战友们才知道,起着关键作用的,是张国福。
  全国解放以后,张国福作为全军78位特级战斗英雄之一,光荣地出席了1950年9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挨个与英雄们敬酒,亲切勉励他们“好好学习,艰苦奋斗,再立新功。”张国福的战友回忆说,会议期间,毛泽东还接了张国福、郭俊卿等四位英雄到他住处去吃饭呢。
  1951年,张国福随47军入朝作战,正值敌军发动大规模的“秋季攻势”,在临津江一带向我军进攻。当时参加进攻的“联合国军”有美骑一师、美三师、美二十五师,英联邦师、李承晚军第九师、泰国团、土耳其旅及希腊营,还有200余辆坦克,300余门火炮。每一场战斗都像“上甘岭”一样残酷。张国福所在的连在345。6高地上坚守七天八夜,在敌人日夜轮番狂轰滥炸下,全连战士除了张国福,全部阵亡,但就在张国福一人坚守的阵地上,也未让敌人攻上高地。
  这次战斗中,胸部负重伤的张国福被转回国内,在长春疗伤。
  几十年间,不要说单位的同事,就连他的儿女,只知道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别的都一无所知
  从长春治疗康复后,张国福回到部队后就被送到湖南衡阳军校深造,但培训还没结束,张国福就提前结束了军校的深造,复员回了地方。
  张国福回到原籍吉林榆树后,当地政府对家乡的战斗英雄非常重视,经常请他作报告,讲述战斗经历,还准备安排他到县机关领导岗位工作。张国福却一心只想在家务农,不想做官,看看每天都生活光环中,在家乡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他就将原名“张国富”改为“张国福”,到了需要工人的鹤岗,在矿务局消防队干起了消防员。消防队解散后,他便留在矿务局所属的火药厂当了20多年的火药工,不是制造火药,就是坐闷罐车押运火药,再不就是装卸火药,直到1986年退休。
  张国福到鹤岗时,档案、户口什么都没带,更别提复员证、立功证了。正是“悄悄合上功劳簿,隐瞒了累累战功”,做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劳动者。几十年间,不要说单位的同事,就连他的儿女,只知道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别的都一无所知。
  后来他对儿子解释说他回来的动机,他说曾经与他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友都不在了,他不想借牺牲的战友们的光留在部队享受他们给我带来的荣誉。战争的胜利不是一人之功,合上功劳簿,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去创造和平生活。
  在军校深造时,张国福收到许多各地的女大学生给他写的信,表达了对英雄的爱慕之情,但朴实的张国福还是与同一村的邻家漂亮姑娘任宝莲结了婚,过起了平凡的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张国福一家7口挤在12平米的平房里,从进厂到退休,他都是四级工,从未涨过。5个儿女大多自谋职业,最困难的时候,张国福就带着十几岁的儿子天不亮捡煤矸子,省下班上发的饭拿回家给孩子吃。
  一直觉得父亲有着不平凡的经历的四女儿一次路过西安,听父亲说47军军部驻扎在那里,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到西安47军军部探访,了解一下父亲的过去。在47军部的荣誉室里,当讲解员向他讲起“孤胆英雄”张国富时,她惊呆了,墙上光荣榜那张照片那么熟悉,多么像父亲年轻时的照片。讲解员告诉她,张国富的英雄事迹不光47军史上有记载,还以《孤胆英雄张国富》为题上过小学课本呢。女儿经过仔细辨认,最后确认英模榜上的张国富就是自己默默无闻的父亲张国福。
  从朝鲜战场回来的张国福只所以再也不向人提起他的过去、他的经历,实在是那场战斗在他心中留下太深的记忆。儿女们知道了他的辉煌过去,他再也不能隐瞒了,但他一提在朝鲜的那次战斗就哭,身边的人全没有了,枪林弹雨中,尸肉横飞,全连战友都牺牲了,他爬着回来向师长报告,说他们连基本完成了任务,师长指挥员们都哭了。
  再后来,儿女们也就知道每次看到电影电视中战士牺牲的场面时父亲为什么哭了;看到贺龙、陈毅等军队高级将领挨整遭辱时父亲为什么哭了;但张国福看到高级干部贪赃枉法受处理时他也哭,儿女们就不明白了。最终,女婿忍不住去问他。张国福说,他哭,是因为他怕那些舍生忘死的战友打下的江山就这么被贪官蚀空、糟毁啊。
  张国福的多年军人生涯,即使当了百姓,也没有泯灭他对国家、对军队的热爱,对军人的关心。退休后,有一段时间他在山东生活,有一次过年时逛农贸市场,发现一个采购的战士的车不小心碰到菜堆上,菜场上人一看是个当兵的,觉得有油水可捞,纠缠着他,要他赔整摊子的菜,张国福大喝一声:“干嘛,你们想干嘛?孩子出来当兵,大年三十回不了家,为的是什么?你们谁敢动一下看看。让他走,你们有什么损失我替他陪。”人们一看是个威武的老者,也不敢再存非份之想,都散了。那名士兵很感激,看一身正气非同一般的张国福,忙问:“大爷,你是?”“甭问,跟你吃过一碗饭。”张国福自豪地说。
  张国福住院期间,部队领导多次问他对组织上有什么要求,张国福回答只有一句话:“希望我们党和国家好”!
  1997年,张国福经常咳嗽不止,到医院检查后发现,胸部已有积水。当时他的几个子女都已下岗,家庭经济拮据,很难拿出一笔钱为父亲治病。这时,儿女偷偷瞒着张国福找到父亲原部队的老上级、老战友,而40年间,张国福原团政治部主任、国家核工业部总公司核动力研究室设计院原党委副书记穆建华和老团长、基建工程兵副主任黎原以及47军编写军史的同志也都在苦苦地寻找这位战功卓著、却突然消失了的战斗英雄。
  穆建华、黎原闻讯后,迅速将张国福接到北京,安排他住进解放军301医院。专家打开张国福的胸腔后很是吃惊,张国福的肺由于长年在火药厂工作,再加上多年战场上炮火熏染以及朝鲜战场上那七天八夜弹火下战斗,吸入大量的火药烟尘,他的肺膜厚得难以想像。
  总政的领导来了,总参的领导来了,他们多次前来看望这位高风亮节、不居功、不自傲的特级战斗英雄。张国福流着泪说:“40年了,我就是想让大家忘了我,可你们还是没有忘记我。领导还记住我,我十分感激。”别的,他像从前一样,就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张国福住院期间,部队领导多次问他对组织上有什么要求,张国福回答只有一句话:“希望我们党和国家好。”
  日,享受副师级待遇没多久的张国福在301医院永远合上了双眼。
  张国福去世后,部队领导把他5个子女找到一起,问他们有什么要求和帮助。英雄的儿女像他们父亲一样,没有提出任何要求,甚至把部队写给当地政府请求对张国福子女予以照顾的信函也压了下来,没给各级政府添加任何负担。
  张国福的骨灰按照解放军三总部的意见,准备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但张国福临终时说:“我在鹤岗搞了一辈子火药,还是让我回鹤岗吧。”他的骨灰被放到了第二故乡鹤岗殡仪馆烈士陵堂。
  张国福身上有中国人最朴实的本质,成为特级战斗英雄后,每次接受记者采访就脸红,作报告,站起来敬个礼就完了。去作报告时,因山路崎岖,部队给他配一匹马,前面有个领马人,但张国福让领马人坐,他跟着走。他说他腿快,“不能让腿闲着,多练它,我还指望它以后打仗呢。”张国福对领马人说。
  正是这不灭的英雄情怀,在张国福弥留之际,他仿佛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军号响了,奋不顾身冲锋陷阵,舍生忘死喊出“向我开炮”的可歌可泣感人场景。
  张国福,一个属于战争年代的特级战斗英雄;张国福,一个在和平年代所作所为并不逊色于他在战争时期壮举的英雄!
(责任编辑:王亚斌)
原标题:特级战斗英雄张国福:隐姓埋名四十春秋,至死不忘冲锋陷阵
&&&&&&</div
军事热点推荐
令计划的独生子令谷在车祸中当场死亡…[]
军事历史精品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特约记者行:荆江分洪工程记忆
来源:公安生活网
浏览次数:0次
公安是荆江分洪工程所在地,公安人跟荆江分洪有着特别的情结,毛善华更是痴迷收藏荆江分洪文物的公安人。
毛善华收藏的年画(进洪闸胜利完工)
(特约记者 高峰 保龄)公安是荆江分洪工程所在地,公安人跟荆江分洪有着特别的情结,毛善华更是痴迷收藏荆江分洪文物的公安人。
连环画:“民工们为了抢运材料,把车子推得非常快”(现在看是不顾安全)
“九八抗洪”时,“荆江分洪”差一点就要分洪,这让荆江分洪再次震撼了毛善华的内心世界,并萌生了收藏荆江分洪工程文献的念头。从此,哪里有线索,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有资料,哪里就有他的脚印。
毛善华(左)在展室里
他在古籍旧书摊“淘宝”,找水利部门“淘宝”,找当时的劳动模范“淘宝”,52岁的毛善华把工资和积蓄都花在了收藏上,至今已收集整理出相关的档案、照片、图表、报刊、书籍、奖状、证书、文件、文稿、史料、实物等达2千余件。
当时部队的工地报纸
本月22日,这2000多件资料文物在公安县公开展出,让不少人再次回味那个永远难忘的年代。
当年的速写作品
参加工程建设人员的证书和纪念章
李先念、唐天际签署的中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奖状
当年的劳动纪律
这就是记者用过的采访证
分洪区全图
当年的劳动场面
特等劳动模范辛志英(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人物浮雕原形)用过的铁锤
北闸首次开闸分洪时的纪念
苏联专家布可夫出现在连环画中
荆州地委、专署赠送给庆功贺模大会的锦旗
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签署的文件函
部队在工地慰问演出后灌制的唱片
全国第一大水闸完工的报道
11-21 11:24
11-21 11:15
11-21 11:12
11-21 11:14
11-19 23:29
春天,梨花争相斗艳,桃花映红脸庞,菜花随风起舞,还有那路旁大野花繁星点点……面对满园春色,你应该春心萌动融入自然,留下青春的倩影,你还犹豫什么?由公…
电话: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关注微信 获取最新资讯!伟大的荆江分洪工程
篇一:中南局与荆江分洪工程
中南局与荆江分洪工程
( 18:39:54)
分类: 历史与地理
原文地址:中南局与荆江分洪工程作者:jzduanjiming
长江是中国第一长河,全长6403公里,其中从湖北省枝城市至湖南省岳阳市的城陵矶,因该江段因流经古荆州地区,通称为荆江,长度为337公里;“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指的就是这一段,这是长江流经山区、丘陵区后而进入平原区的第一段,素有&九曲回肠&之称。中国共产党执政前,荆江水害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据有关资料记载,从公元101年&东汉13年&到1949年&民国38年&,荆江两岸共发生水灾354次,其中清朝统治268年,发生水灾165次。民国历时37年,发生水灾30次,几乎是一年一次。频繁的水灾,给荆江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影响了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政,十分重视对荆江的治理,1952年修建了荆江分洪工程,保障了荆江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荆江分洪工程是在中南局直接领导下修建的。
1950年国庆节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专门听取邓子恢、薄一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汇报,中南局代理书记邓子恢汇报了荆江分洪的初步意见,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认真阅看了荆江分洪工程的设计书,认为在长江上游尚未建立大型水库,长江防汛抗洪的唯一办法是加固荆江大堤,建立荆江分洪区,原则同意了《荆江分洪初步意见》。
1950年12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子恢和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李先念召开会议,研究加固荆江大堤问题。
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同意荆江分洪的初步意见后,中南局抓紧组织实施。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召开荆江安全工作会议,对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的:要在荆江实施有计划的分洪工程,以由南岸分泄为宜,划长江右岸以西、虎渡河以东、安乡河以北的范围为分洪区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一致认为这个计划可以为实施,要求其抓紧进行勘查设计,制定荆江分洪工程计划。长江水利委员会按照会议要求,积极进行了荆江分洪工程的勘查设计工作。立即到荆江地区,开始实地勘查设计。
日至19日水利部在北京召开荆江分洪工程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南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湖北省和湖南省的代表和技术人员。会议一致同意建设荆江分洪工程。但是,对于一旦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湖南是否分洪,以及分洪后湖南省能否免除洪水威胁,看法一时难以统一。2月20日,周总理亲自召集水利部领导和参加会议人员开会,反复听取各方面意见,指出:“荆江分洪工程是毛主席批的,现在怎么还不开工。”使参加会议的全体人员一致同意马上开工建设。会议以后,周总理主持起草了《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2月23日,周恩来向毛
泽东和中央作了书面报告,并送上他主持起草的《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初稿,请毛泽东审阅。2月25日,毛泽东批示:&一&?同意你的意见及政务院决定;&二&请你将这封信抄寄邓子恢同志 ?”。 随后,经过多方商议,周总理主持对《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进行反复修改,提出了一个更充分地照顾到湖北、湖南两省各自利益的方案。
日中南军政委员会作出《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同时,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决定,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子恢电令正在桂北剿匪的21兵团政委唐天际到武汉,接受荆江分洪工程总指挥的任命,并且向他传达了毛主席的三条指示:“一是荆江分洪要当作全国的事情来办,全国支援;二是荆江分洪关系到两湖人们的生命财产,两湖要全力以赴;三是工程要敢在汛期前完成, 调一个兵团用打仗的方法完成任务。”
日,周总理致信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陈云说:“送上1952年水利工作决定及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 ,请审阅批准,以便公布。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经李葆华与顾问布可夫去武汉开会后,又亲往沙市分洪地区视察,他们均认为分洪工程如成,对湖南滨湖地区毫无危害,且可减少水害。”两天后,政务院发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
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开工,参加建设工程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21兵团的6个师和12个独立团共10万人,湖北和湖南两省工人4万人,农民16万人。
1952年5月荆江分洪工程建设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非常关心,派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到工地慰问,带来毛主席亲自题词:“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周总理题词:“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同月以张难先为团的中南军政委员会慰问团到工地慰问。
第一期五个大工程于6月20日胜利完工。
第一期五大工程:、1荆江大堤加固工程。2、进洪闸(北闸)工程。3节制闸(南闸)工程。4、围堤培工程。5安全区及涵管工程。
日,中南军政委员会、中共中央中南局、中南军区电贺荆江分洪工程顺利竣工。
日,决定建立荆江分洪纪念碑,李先念、唐天际撰写碑文。
1952年7月,中南局代理书记邓子恢写了荆江分洪工程落成纪念诗文:荆江分洪工程大,设计施工近代化。北闸长逾千公尺
南闸规模亦不亚......纪念分洪新胜利,主席英明永不忘!篇二:荆江分洪区
长江流域首个国家级可控分蓄洪工程
――荆江分洪区
荆江分洪工程位于湖北省荆江河段右岸、虎渡河以东的公安县境内,总面积921.34平方公里,耕地3.6万公顷,有效蓄洪容积54亿立方米,区内居民50万人(1990年统计)。该工程是长江中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减少荆江河段洪水灾害的重要防洪设施,是长江流域第一个由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直接调度的有闸控制运用的分蓄洪工程,对确保荆江大堤和武汉市的防洪安全,减轻洞庭湖地区的洪水灾害,有着重要作用。
1952年3月底,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同时成立了以李先念为首的荆江分洪委员会及其所属机构。
荆江分洪工程始建于1952年春末夏初之交。参加工程建设的30万军民,以75天的惊人速度建成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1952年秋至1953年4月完成长江右岸堤防、虎渡河东堤、西堤加高加固和安全区围堤修建等荆江分洪第二期工程。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由此得到显著提高,将荆江河段防洪能力由当年仅靠提防不足十年一遇的标准提高到约四十年一遇,缓解了荆江河道泄洪能力与上游巨大而频繁的洪水来量不相适应的矛盾。
荆江分洪工程建成后的第二年即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了全流域大洪水,由于上游洪水来量大,而荆江河道安全泄洪又远远不相适应,当时的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果断决定首次运用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分洪,特别是8月1日荆江大堤被洪水漫溢之时,开启了荆江分洪北闸,分蓄洪水81.9亿立方米,确保了荆江大堤及两岸人民的安全,发挥了巨大的分洪作用。
荆江防洪部署与决策
荆江,地处长江三峡下游,上起湖北省枝城,下至湖南省洞庭湖口城陵
矶。荆江河段全长348公里,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下荆江,长度分别为175公里和173公里。
长江中游的防洪重点在荆江,素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称。荆江河段防洪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河道安全泄量远小于上游巨大的洪水来量,两者极不相适应。荆江沙市河段的安全泄量,包括松滋河、虎渡河的分流量约为6万立方米每秒,而上游宜昌站近百年来实测洪峰流量超过6万立方米每秒的就有24次。1870年和1860年宜昌站最大流量分别高达10.5万立方米每秒和9.25万立方米每秒,枝城站最大洪峰流量约达11万立方米每秒,远远超过荆江河道的安全泄量。
荆江北岸自荆江大堤连成整体以后,荆江洪水即向南分流。荆江南岸现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调弦口于1958年封堵)向南分流。四口分流洪水入洞庭湖,与湘、资、沅、澧四水汇合后从城陵矶出长江。由于分流、溃口的泥沙长期淤积,使荆江两岸地势逐渐形成南高北低的局面,北岸地面高程较南岸低5~7米,汛期洪水位常高出北岸地面10余米。如果荆江大堤一旦溃决,巨大的洪流将向荆北平原倾泻而下,直逼武汉,将造成大量人口伤亡的毁灭性灾害。为此,1950年后,国家就立即着手研究荆江防洪问题。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在比选枝城以下分洪旁泄方案、《荆江临时分洪计划》、洲滩民垸分洪方案、荆江南岸分洪道方案等防洪方案的基础上,1951年8月,提出了《荆江分洪工程技术设计草案》。该设计草案本着“蓄泄兼筹,以泄为主”和“江湖两利”的原则,以~25日宜昌―枝江洪峰水位、流量为标准,提出配合荆江北岸加固荆江大堤,南岸在藕池口安乡河以北、虎渡河以东地区开辟分洪区,来分、蓄荆江河道的超额洪量,以减轻洪水对荆江北岸大堤的威胁。
1951年9月,中央水利部审批、同意兴建荆江分洪工程。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召集湖南、湖北两省和中南水利部、农林部、交通部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审议《荆江分洪工程计划》的实施方案。3月15日中南军政委员会第74次行政会议通过该计划的实施办法。
1952年3月底,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指出:为保障两湖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起见,在长江治本工程未完成以前,加固荆江大堤,并在南岸开辟分洪区,乃是当前急需的措施;并提出以巩固荆江大堤为重点,保证汛前完成分洪区围堤、进洪闸、节制闸等6项工程的决定。
荆江分洪工程建设
一、工程组成
荆江分洪工程包括荆江大堤加固,太平口进洪闸,黄山头虎渡河节制闸及拦河坝,分洪区围堤培修,南线大堤工程等。
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又称北闸),为开敞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有54孔弧形钢闸门,总宽米;设计进洪流量为8000立方米每秒,其主要作用是分泄荆江上游巨大的超额洪水峰量,降低沙市水位,以确保荆江大堤安全,同时,减少荆江四口注入洞庭湖的水沙量。
黄山头节制闸位于湘、鄂边界黄山头东麓的虎渡河上(当地人称南闸),为开敞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有32孔,弧形钢闸门,总宽336.825米,设计泄洪流量为3800立方米每秒。其作用是当荆江分洪区分洪运用时,若虎渡河东堤溃决,控制虎渡河向洞庭湖分流量不超过3800立方米每秒,以确保洞庭湖地区数百万人口与广大农田的安全。
分洪区围堤由荆江右岸长江干堤、虎渡河东堤和南线大堤组成,全长208公里。为安置分洪区内居民,沿堤建设安全区21处,面积19.58平方公里,安全台95处,面积1.75平方公里。
荆江分洪工程费用经中央水利部核定为旧人民币7150亿元(每万元折合现值1元)。是当年兴建的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
二、工程建设
工程实施分为两期,日全面动工兴建,至6月20日止,
参战军、民共30万人,以75天时间建成了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建设,包括太平口进洪闸、虎渡河节制闸和南线大堤,速度之快令中外水利界赞叹不已。
荆江分洪委员会由李先念任主任委员,唐天际,刘斐任副主任委员。共配备干部1076人(不包括移民处干部)。荆江分洪工程总指挥部由唐天际任总指挥,李先念任总政治委员。4月3日,又同时成立引水闸、泄洪闸和荆江大堤加固3个工程指挥部,具体负责工程的实施。
日晚,中央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在中南水利部部长刘斐、农林部部长陈铭枢和苏联水利专家布可夫的陪同下来到沙市,视察了荆江分洪工程施工现场。24日在沙市召开赠授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荆江分洪工程亲笔题写锦旗的大会。毛泽东主席题词是“为广大人民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周恩来总理题词是“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消息传来,工地上一片欢腾,参战军民受到巨大鼓舞,战斗的热情更加高涨,对提前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起到了重大作用。
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的10万军工、16万民工以及4万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带着翻身得解放的喜悦,以忘我的奋斗精神,勇敢地投入荆江分洪工程建设。他们克服了施工条件差,技术手段落后等实际困难,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顽强拼搏,为工程建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荆江分洪工程建设以其开明的技术氛围,广泛吸收了中外技术人员的意见,进行了多项优化,苏联水利专家布可夫于3月、5月先后两次到工地勘察,并对工程设计与施工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劳动模范长江委工程师王咸成修正了南闸闸底板设计钢筋布置,为国家节约了大量钢材。
荆江分洪第二期工程包括荆江右岸堤防培修工程,虎渡河东、西堤培修工程,安全区围堤培修工程,以及进洪闸上游滩地开挖与东引堤延伸工程等。二期工程于11月14日进行实施。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任士舜为总指挥,荆州地区行政公署专员阎钧任政治委员。工程先后动员荆州、宜昌两地区的民工18.48万人参加施工,于日工程完工,共完成土方862.5
万立方米,实用经费572.55亿元(旧币)。
至此,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完成,共完成土方890万立方米、石方26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11.7万立方米,国家总投资为5576.46亿元(旧币)。
一、荆江分洪工程首次运用
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了流域性特大洪水。长江上游洪水来量之大,来势之猛为近百年所罕见。该年宜昌年径流量为5751亿立方米,约占全流域年径流量的50%,且洪水来量集中,6月25日―9月6日的73天径流量为2795亿立方米,占全年的48.6%,长江中游面临着严峻的防洪考验。
1954年汛期,长江上游川江先后出现5次较大的洪峰,3次在7月下旬。与此同时,三峡区间和荆江上游支流清江暴雨区又相继普降大到暴雨。由于暴雨面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荆江河段各站水位均超过历史最高纪录。当时荆江大堤本身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抗洪能力较低,一遇洪水侵袭便险象横生。该年汛期,荆江大堤先后发生脱坡125处,浑水漏洞315处,散浸235处,清水漏洞1408处,冲刷、翻沙鼓水(管涌)68处,跌窝162处,其他险情43处,共计大小险情2400余处。其中7月21日一天新增险情300多处。
7月22日沙市水位达44.38米,预报还将继续上涨,形势危急。荆江防汛总指挥部根据上述情况报请上级批准,决定于22日凌晨2时20分首次启动新建成的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以分泄荆江上游的超额洪水。7月22日4时首次开闸分洪时,沙市二郎矶水位已达44.38米,到27日18时10分进洪闸关闭止,降低沙市水位0.47米。此次最大分洪流量为4410立方米每秒,分洪总量达23.53亿立方米。
7月23日以后上游金沙江、岷江再次暴涨,并与嘉陵江、乌江洪水遭遇,洪峰沿途叠加,至7月29日沙市水位上升至44.24米。如不分洪,沙市水位篇三:荆州水文化――荆江分洪工程
荆州水文化--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
(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
荆江河段历史上洪水灾害频繁,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谓。以荆江大堤为例,据史载,自东晋太元年间(392―394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1500多年里,发生洪灾达97次,而沿岸存明显溃决迹状却未见诸史载者远非此数。决灾之惨状尤以1788年、1931年、1935年为甚,“官廨民房顷圮殆尽,仓库积贮漂流一空”,“人畜淹毙无数”,“饿殍载道”,“竟见有剖人而食者”。
宣导川谷,勃四时之兴,堤防湖浦,收九泽之利。为治理荆江水患,新中国诞生后的1952年,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兴建举世闻名的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为这一工程的枢纽,因其位于荆江分洪区北端虎渡河太平口,简称“北闸”。该工程于日开工,经两期建设,于次年4月25日竣工。
北闸系钢筋砼底板,空心垛墙,箱式岸墩轻型开敞式结构,共54孔,全长1054米,闸顶高程46.5米,闸底高程41.0米,钢质弧形闸门,建成时为人力绞车启闭,设计进洪流量秒/立方米。为防止闸前泥沙淤积影响进洪,于1961年建有拦淤堤,并在拦淤堤上设置预埋药室119个。当需分洪时,可迅速装药爆破(拟炸开进洪口门2200米)。
1954年汛期发生全流域特大洪水,为确保荆江大堤、江汉平原和武汉市的安全,经中央决定,于当年的7月22日、7月29日、8月1日先后三次开启北闸分洪,最大进流量7760立方米/秒,总计分洪量125.9亿立方米,降低沙市水位0.96米,同时减少了进入洞庭湖的洪水。
1988年,国家批准对“北闸”实施加固,加固工程于当年11月动工,1990年5月竣工。加固后的“北闸”,闸顶高程47.2米,闸底高程41.5米,闸门采用人力和电动两种方式启闭,设计以沙市水位45.0米,闸前水位45.13米为标准,相应进洪流量仍为立方米/秒。
如今的“北闸”,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闸区内树木葱翠,鸟语花香,成为人们春游度假的理想去处。(文白超美 图许宏雷)
荆州水文化--荆江分洪工程节制闸
(文白超美
图许宏雷)
顺虎渡河而下,就到了黄山头镇。该镇跨湘、鄂两省,镇南为湖南省安乡县属地,镇北为湖北公安县属地;“一镇两府”,只以街道中一条小水沟为界各辖所制,这在我国行政区划建制中是鲜见的了。如果您要到黄山头镇政府办事,可一定要弄清楚了,是找湖北公安县黄山头镇政府呢,还是找湖南安乡县黄山头镇政府。
南闸就位于湖北省公安县黄山头虎渡河上,距长江支流虎渡河口(太平口)约95公里,始建于1952年,是荆江分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当荆江分洪区运用时,控制虎渡河下泄流量最大不超过3800秒/立方米,与南线大堤共同组成一道防洪屏障,保护洞庭湖区的防洪安全。其调度运用原则为:荆江分洪区不运用时,南闸不控制,按天然来量下泄;荆江分洪区分洪运用,但虎东干堤不溃口时,
南闸不控制,按天然来量下泄;荆江分洪区分洪运用,虎东干堤溃决或判定将会发生溃决的情况下,南闸必须及时控制过闸流量,使之不超过3800秒/立方米,以防止因虎东干堤溃决而增加洞庭湖的洪水压力;
当鹗欣┐蠓趾榍擞檬保绻⒍珊永锛卓谝韵滤灰蛐购榈慕徊嫠饔跋於Ц呤保险⒘⒓纯刂乒⒘髁浚怪怀3800秒/立方米。
南闸结构形式为开敞式钢筋砼Ⅰ级建筑物,顺水流方向闸长148.5米,闸宽336.8米,32孔,钢质弧形闸门,闸顶高程45.65米(吴淞冻结,下同),闸底高程36.20米,主要建筑物有闸室段、两岸建筑物及上、下游连接段等组成,采用半自动的方式启闭闸门。
1954年汛期,荆江分洪区运行蓄洪,南闸按预定程序进行节制运用,但因设计标准偏低,未能对下泄流量进行有效控制。随后工程本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964年对南闸进行了加高加固。鉴于南闸运行时间长,砼结构裂缝严重,止水、排水失效,金属结构、机电设备锈蚀严重,已不能满足运用要求,国家于2000年对该闸再次实施加固。2006年5月,南闸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闸所在地黄山头镇位于黄山脚下,黄山景色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山东麓半腰建有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镌刻着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题词和劳动模范名单,底座浮雕再现了当年奋战在荆江分洪工程工地的英模群像。山上原有南朝时修建的南禅寺、灵宝观、忠济祠、云霄宫等,后被毁。近年来一些善男信女重建寺宇,为方便香客和游
客上山,建有电缆车。登上黄山,俯瞰江河大地,河水萦绕,平畴沃野,村舍炊烟掩映于林木之间,令人心旷神怡。篇四:长江治理开发经历回顾
长江治理开发经历回顾
发表日期: 作者:魏廷b 来源:中国水利网 评论 0条
本文章系网络收集转载,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有谬误或者任何侵犯权益的地方,请联系QQ 31184
1949年全国解放,结束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长江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中国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治理开发长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得天独厚的大江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九省市,全长6300余公里,沿程较大支流近千条汇入。流域面积约180余万平方公里,山地约占2/3,丘陵约占23%,平原湖泊盆地约占10%。流域内人口约3.5亿人,耕地面积约3.7亿亩,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40%,其中水稻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并盛产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工商业比较发达,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国40%。
通常将宜昌以上划为长江上游,宜昌至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上游地区干支流由于山高坡陡,水量充沛,水利资源蕴藏丰富,治理开发的任务主要是修建综合利用水库,防洪灌溉,结合发电航运和农田基本建设,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中下游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沿江广大地区以及支流尾间地区为我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达地区,但处于长江干支流洪水严重威胁之下,根据历史经验极有可能发生大面积的毁灭性灾害,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危害极大。因此,治理开发的任务首先要解决防洪问题,整治河道,保障广大城乡人民安全发展,排涝灌溉,航运发电,建设好商品粮棉油基地,积极为工农业生产城乡经济全面发展而服务。
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组建
1949年全国解放,百万雄师过大江,不久长江汛期来临。由于国民党统治时期水利设
施严重失修,该年虽非特大洪水年,可江汉、洞庭湖、赣、皖、鄱阳湖、华阳河水系以及江淮、太湖水系沿江滨湖发生了严重洪水灾害,堤防大量清决,千万顷良田尽成泽国,广大人民深受灾难。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正式成立,解放战争仍在进行,党中央对此极为重视,决定筹建长江水利委员会,归中共中央华中局领导。当时已确定林一山同志去广西担任省人民政府副主席,9月间临时改变,邓子恢、陶铸同志找他谈话,让他组建中南水利部和长江水利委员会,立即调集干部组建机构开展工作,并经中央决定将南京的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机构(解放前不久更名为长江水利工程总局)迁至武汉。11月林一山同志带领我们去华东参加中央人民政府接收指导委员会华东工作团,接收国民党中央政府。团长是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同志。林一山同志负责接受伪水利部系统,并安排将扬子江水利委员会主要部分分期分批迁至武汉并入长江水利委员会,留一部分在南京成立长江水利委员加固了荆江大堤。荆江分洪工程的竣工,为防御1954年洪水、确保荆江大堤创造了重要条件。1954年长江中下游发生了百年少遇的洪水,洪峰流量之大、历时之长远远超过1931年。荆江分洪工程3次开闸分蓄洪水,降低沙市水位1米多,从而避免荆江大堤发生严重决口的毁灭性灾害,并为荆江河段以下长江沿岸城乡防洪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战胜1954年洪水作出了重要贡献。毛主席题词“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和周总理题词“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充分体现了这一工程的伟大意义。荆江分洪工程是体现江湖两利、团结治水的重要范例。在长江中下游大量超额洪水不能安全泄入东海的情况下,长江两岸必然要发生演堤决口,造成大量的洪涝灾害。有计划分蓄洪水,提高分蓄洪的效果是我们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各省拟定的分蓄洪方案开辟分蓄洪区都是从权衡利害尽量减少损失这个角度出发的。兴建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也是基于这种规划思想,在总结1954年防汛斗争经验后兴建的另一项分蓄洪工程。分蓄洪工程建成后,在丹江口工程本建成前经常运用,改变了汉江中下游堤防三年两决口的严重局面。蓄洪垦殖就是将一些适于开辟为蓄洪区的洼地荒湖围起来,需要分洪时破堤分蓄洪水,不需要分蓄洪时进行垦殖加以开发利用。1954年的实践证明,这项措施符合长江中下游实际,对防洪和发展生产都是有利的。光靠堤防和分蓄洪工程只能对长江中下游防洪条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解除历史上频繁发生的规模不是很大
的洪灾,在遭遇大洪水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灾害;但在遭遇特大洪水时,严重的洪灾威胁远非堤防和有计划分蓄洪措施所能解决。因此,要在长江干支流上建设控制性工程,实行综合利用达到从根本上进行合理开发的目的。
1954年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相当严重,虽然保住了荆江大堤、洞庭湖区重点堤垸,武汉、南京等重要城市及其它干堤和圩堤,但仍淹没了4700万亩耕地,受灾人口达1800万,铁路中断、工厂停产,损失严重。当然1954年洪水比起1931年要大得多,灾害却轻得多;不像1931年那样,长江中下游陆沉,武汉、南京大街行船,对比之下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治江所取得的初步成就。但是这决不能说治理开发长江干支流的任务已经完成,而只能说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早在1954年大水以前,中央就指示要研究长江干支流防洪治本方案,进行全面的资料收集整编规划研究工作。1952年荆江分洪工程甫毕,水利部领导即指示长江委着手汉江丹江口工程设计。1953年春节刚过,毛主席视察长江,由武汉乘“长江”号军舰顺流东下,我随同林一山同志跟随毛主席前往南京。在军舰上毛主席详细听取了林一山同志汇报关于长江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治理设想方案等。毛主席指示、如果支流水库对长江干流洪水控制作用远不如干流三峡水库控制有效,应着重开展三峡工程的研究,并指示要考虑研究南水北调引汉济黄的方案。根据毛主席指示,长江委立即开展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南水北调引汉济黄的研究工作。
从1954年开始,我们根据林一山同志的建议,鉴于汉江治理开发的要求紧迫,并可独立进行规划,当即开展了相对独立的汉江流域规划与丹江口工程勘测设计研究工作。1954年大水后,毛主席指示聘请原苏联专家协助长江委开展长江流域规划(以下简称“长流规”)和三峡工程的研究工作。1955年毛主席又听取林一山同志汇报,亲自检查了三峡工程研究工作进展情况。1955年,周恩来亲自组织了由长江委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在原苏联专家组协助之下,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的研究。1956年,有些同志对以三峡工程为主体的长江流域规划提出反对意见,集中表现在1956年《水力发电》第9期上,他们认为三峡工程规模大,发电很多用不出去,投资积压,经济不合理,技术问题也不能解决,水
库淹没四川来保湖北不合理等等;提出用沅水五强溪工程来替代三峡工程解决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因为年长江洪水都是江湖并涨而引起的灾害,他们认为五强溪工程可替代三峡工程等,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历时两年的争论。
1958年1月党中央南宁会议期间,毛主席召见了林一山同志,研究了三峡工程,指示要采取“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工作,并要周总理负责抓这项工作。有人说,在南宁会议上毛主席否定了三峡工程,批评了林一山同志,这纯属无稽之谈,如果否定了三峡工程怎么会提出“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工作方针?怎么会指示周总理要一年抓4次?而且南宁会议结束不久,1958年2月侨日至3月6日,周总理就亲自组织各部门各地区主要负责人及中外专家100余人从武汉乘船溯江而上,视察荆江大堤、三峡坝址和库区。时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的王任重同志组织了这次视察,并于纪念周总理诞辰叨周年时发表了他所记的,详细介绍了这次视察。日记中记着周总理在轮船上听取了长江委作的汉江流域规划和丹江口工程设计的汇报,重点听取三峡工程研究和长江流域规划工作的详细汇报,还组织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志都赞成及早修建三峡工程及长江流域规划的基本原则。
会议在重庆结束时,周总理作了总结,指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两个方面考虑,三峡工程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应当采取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各项有关的工作。”他并对规划设计研究工作做了全面的具体安排,并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和规划设计审查工作,指出:“由于条件比较成熟,汉江丹江口工程应当争取在1958年做施工准备或正式开工。”这次会议从而结束了50年代的一场大争论,个别始终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在会上也不得不表面上表示赞成。事后他们又翻案,企图用党中央成都会议根据周总理报告作出的决定中的个别词句加以歪曲,从而达到否定这次会议结论的目的。例如《决议》指出:“长江较大洪水一般可能5年发生一次,要抓住时机分期完成各项防洪工程…… 要防止等待三峡工程和有了三峡工程就万事大吉的思想”。
“三峡工程是长江规划的主体,但是要防止在规划中集中一点,不及其它和以主体代替一切的思想。”实际情况是,长江中下游防洪几十年来各地都在努力去做,中央提出要们
不要因为有了三峡工程就放松了其它防洪建设和全面规划工作,丝毫没有否定以三峡工程为主体的长江流域规划之意,更没有否定三峡工程之意,《决议》中明明写着:“三峡工程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至于《决议》中说:“--xu是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修建,要待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这充分说明中央决策的科学精神,丝毫没有当时中央是接受了某人的意见而搁置了三峡工程计划之意。事实上,《决议》中也明明写了:“现在应当采取积极准备的方针。”并明确要求:“三峡工程的规划性设计应当争取于1959年交出,初步设计应争取在年交出”,而且成都会议结束不久,周总理就责成国家科委和中科院组织三峡工程的全国科研大协作。1958年6月召开第一次科研大会,分配了任务,如果计划被搁置了,为什么还要那么急迫地要求提出设计报告,还要动员那么大力量开展科研工作,他们显然是断章取义,歪曲整个《决议》的精神实质。
干支流治理开发的新里程
1958年9月丹江口工程开工,开始了长江于支流治理开发的新里程。丹江口水利枢纽位于湖北省均县汉江与其支流丹江江口处,是汉江流域规划中选定的治理开发汉江的第一期工程。在防洪方面控制了汉江洪水集水面积的70%,在遭遇1935年同样大洪水时,可将碾盘山最大下池流量从45000立方米每秒削减到立方米每秒,目前初期运用规模可降至立方米每秒;配合杜家台分洪可基本免除1935年洪水造成汉江中下游地区淹死8万余人和700万亩耕地的毁灭性灾害;在灌溉方面,可引水15亿至100亿立方米l年(约占坝址年平均径流量的26%),灌溉南阳盆地及鄂北岗地,并为引汉济黄淮创造条件;在发电方面,电站装机9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40亿千瓦时;航运方面,库区汉江丹江均形成深水航道,为发展航运创造良好条件,坝址下由于水库调节减少了洪水下泄流量,增加枯水下泄流量,使航道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库区水面近1000平方公里可大规模发展养殖业,并有利于开辟旅游事业。丹江口工程正如周总理说的那样,做到了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五利俱全。
丹江口工程设计蓄水位最终规模为170米,初期规模为157米,大坝坝高设计最终规模篇五:荆江分洪纪念公园
荆江分洪纪念公园
( 17:56:13)
分类: 与地理
原文地址:荆江分洪纪念公园作者:鸣惊
在湘鄂交界的浩瀚平原中,有一座丘陵拔地而起,形成一道独特景观,称黄山头。该山头跨湘、鄂两省,镇南为湖南省安乡县属地,镇北为湖北公安县属地;“一镇两府”,只以街道中一条小水沟为界各辖所制。最著名的景观是1952年我国解放后新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节制闸。据说当时为苏联专家所设计,耗资巨大,投入劳力逾万人,应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一座历史性丰碑。
南闸就位于湖北省公安县黄山头虎渡河上,距长江支流虎渡河口(太平口)约95公里,始建于1952年,是荆江分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当荆江分洪区运用时,控制虎渡河下泄流量最大不超过3800秒/立方米,与南线大堤共同组成一道防洪屏障,保护洞庭湖区的防洪安全。
荆江分洪工程竣工后,在黄山头的东麓半腰建有荆江分洪工程纪念公园。公园虽然不大,设施简陋,但见证了当时的历史发展。公园中最显目的是荆江分洪纪念碑,镌刻着毛泽东、
周恩来等人
的题词和劳动模范名单,底座浮雕再现了当年奋战在荆江分洪工程工地的英模群像。
相关作文推荐: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伟大的荆江分洪工程》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伟大的荆江分洪工程》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湘ICP备号-1 CopyRight &
成就未来,请记住本站域名是【】的谐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荆江分洪区会分洪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