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式战斗机图纸机

零式战斗机最致命的弱点是什么?
我的图书馆
零式战斗机最致命的弱点是什么?
零式战斗机曾经在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产生所谓的零式战斗机神话,被视为不可能被击败的无敌战机;但到战争中期,美军飞行员却戏称其为“空中打火机”;战争后期甚至成为“神风突击队”的自杀爆炸攻击的主要机种。那么,铝合金、发动机、油箱,哪一个是零式战斗机最致命的弱点?
零式战斗机三视图
1. 爬升率和转弯半径极好,能轻易超过F4F野猫和P-40,在低空时用这两种飞机和零式进行缠斗无异于自杀。但如果在高空时,零式优异的垂直机动性能开始恶化,原因是副翼的动作出现呆滞,反应变缓。(主要是由于机体强度不足,导致高速时易发生副翼反效。)
2. 零式的俯冲速度不快,在战斗中如果被零式咬尾,应立即以高速度俯冲并滚转,通常可以摆脱,但切记不可使用爬升手段摆脱,也不要追击急剧爬升的零式,否则死路一条。(主要是由于零式采用的中岛荣12星型气冷发动机采用浮动式化油器的设计,高速俯冲时易造成发动机熄火)
3. 零式没有任何装甲保护飞行员和油箱,油箱也没有自封装置和灭火设备,很容易被击中起火,曾被戏称为“空中打火机”。
美军曾经对缴获的零式进行了细致的结构分析和研究,并在不到一个月内,由海军试飞员爱德华·桑德斯上尉驾驶进行了24次试验飞行,使美军获得了零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美军得出结论:
1、这种飞机只有在进行较低航速下才具有极佳的操作性能和极小的转弯半径。
2、当航速达到371公里/小时时,它就会变得十分笨拙,滚翻控制就十分困难,而且这时拉动操纵杆必须付出极大的体力。零式机向左滚翻、转弯比向右要容易得多。
3、在负加速条件下,该机的发动机极易熄火——这是它使用的浮动式化油器的最大缺点。
美军从而摸索总结出针对零式性能弱点的空战格斗战术:空战中,只要以垂直方向进行动力俯冲并打开加力,就可以迅速摆脱攻击,而零式机此时往往会突然停车。飞机还可在370公里/小时的航速时,突然向右转并横滚。零式机根本无法追上。
一打就着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在美国空军已经普及燃点更高的航空煤油的时候,日本仍旧在使用汽油。这个缺点在中国战场并不明显,但已经有所显现,比如日本陆军航空队的梗木靖泽大队,在杭州上空几乎高志航的霍特机队,全歼的战例,就已经证明了汽油发动机的脆弱,但是由于中国空军的脆弱和军日整体攻势作战的态势之下,这一战例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转自铁血社区&&]
第二,美军在飞机的燃料舱内使用的软体油囊,随着油耗其软体油囊的体积会有所缩小,因此其中弹概率也就相应降低了。而日本使用的整体油箱,早期其油箱内会注入一定的惰性气体,起到一定的阻燃作用,但由于其使用的安全和本身技术上的限制,这一措施在二战后期基本上就不用了,因此,其油箱成了最脆弱的部分。
第三,铝质材料本身并不能成为其燃烧的根本,但由于日本飞机在材料的运用上也使用了一定的木质架构,其本身就成为了很好的助燃因素。加之汽油低燃点、易挥发的特征,其被打着火的概率,相对于盟军飞机就成倍提高了。
零战的发动机从最早的 瑞星13型875马力 到最后的 金星62型1500马力 也就那个样子[ 转自铁血社区&]
对比下,1940年瑞星13型875马力,而美国人在1939年就有了惠普的R-2800发动机2000马力
金星62型1500马力时,R-2800的改进型是2800马力
有更大功率的发动机就意味着更多的设计重量,就有装甲、自封油箱等等,想加什么加什么,反之什么都没有,没装甲,没自封油箱,那当然不经打,当然是“打火机”
且,不光从纸面功率数据比较,从质量上比也是渣,坂井三郎回忆录《太空的武士》中写到:“飞行员们都说,不漏油就不是发动机。”,日本发动机的可靠性问题,漏油,漏冷却液严重也是容易起火的原因之一,试想下,一个飞机的受弹面积,除开油箱、漏油的发动机和油路,还剩下什么?机翼和飞行员自己?而小日本在试飞过一架P51后,首先就被不漏油的发动机吓到了,是的,吓到了。
不管是二战还是现在,发动机,特别是航空发动机,都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体现
1. 爬升率和转弯半径极好,能轻易超过F4F野猫和P-40,在低空时用这两种飞机和零式进行缠斗无异于自杀。但如果在高空时,零式优异的垂直机动性能开始恶化,原因是副翼的动作出现呆滞,反应变缓。(主要是由于机体强度不足,导致高速时易发生副翼反效。)
2. 零式的俯冲速度不快,在战斗中如果被零式咬尾,应立即以高速度俯冲并滚转,通常可以摆脱,但切记不可使用爬升手段摆脱,也不要追击急剧爬升的零式,否则死路一条。(主要是由于零式采用的中岛荣12星型气冷发动机采用浮动式化油器的设计,高速俯冲时易造成发动机熄火)[ 转自铁血社区&&]
3. 零式没有任何装甲保护飞行员和油箱,油箱也没有自封装置和灭火设备,很容易被击中起火,曾被戏称为“空中打火机”。
美军曾经对缴获的零式进行了细致的结构分析和研究,并在不到一个月内,由海军试飞员爱德华·桑德斯上尉驾驶进行了24次试验飞行,使美军获得了零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美军得出结论:
1、这种飞机只有在进行较低航速下才具有极佳的操作性能和极小的转弯半径。
2、当航速达到371公里/小时时,它就会变得十分笨拙,滚翻控制就十分困难,而且这时拉动操纵杆必须付出极大的体力。零式机向左滚翻、转弯比向右要容易得多。
3、在负加速条件下,该机的发动机极易熄火——这是它使用的浮动式化油器的最大缺点。[ 转自铁血社区&]
美军从而摸索总结出针对零式性能弱点的空战格斗战术:空战中,只要以垂直方向进行动力俯冲并打开加力,就可以迅速摆脱攻击,而零式机此时往往会突然停车。飞机还可在370公里/小时的航速时,突然向右转并横滚。零式机根本无法追上。
馆藏&5634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三菱零式舰载战斗机
Armstrong本文曾登于《世界航空航天博览》2001
第 6 期,请勿转载
  撇开政治和情感因素来看,三菱 A6M 零战是太平洋战争初期全球最好的舰载战斗机。它是第一种性能全面超过陆基战斗机的海军舰载飞机。在珍珠港事件后的
个月中,零战在与盟军的陆海基战斗机的作战中取得了令人眩目的战绩,它优异的机动性和杰出的续航能力是战争初期的制胜法宝。直到今天,零战仍是日本二战太平洋地区空中力量的象征。
  二战中零战参加了日海军的所有主要行动,从珍珠港到
轰炸日本本土,生产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三菱和中岛公司一共生产了
10,449 架,是所有日本战机中生产数量最多的。
A6M1 十二试舰战
  1937 年日本海军刚刚装备了 96 式舰战(三菱 A5M,盟军代号
CLAUDE),就开始准备发展 96 舰战的后继机。1937 年 5 月 19 日,海军
12 试舰载战斗机的初步规格书发到三菱和中岛飞机公司手中。12
试中的 12 是指昭和 12 年,“试”表明了这是一架试制机。
三菱 A5M 也出自崛越二郎之手,本图显示了一架侵华
13 航空队的飞机,起落架之间的半圆形物体是 A5M
早期的可抛副油箱
  三菱重工那时已是涉足造船、飞机生产和发动机制造等业务的的综合性公司,在日本多处拥有工厂。三菱内部专门为这个项目成立了设计小组,首席工程师是崛越二郎。
  1937 年 10 月,日本海军参考了在中国战场的实战报告后,发布了规格书的修订版:要求最大时速超过
500 公里,航程 3,000 公里,能在 3 分 30 秒内爬升至 3,000 米高空,机动性不低于
96 式,武器要求装有 20 毫米机炮 2 门、7.7 毫米机枪 2 挺;另外必须装备一套完整的无线电设备,其中包括一具无线电测向仪。
  中岛公司认为这些条件太苛刻,在 1938 年 1 月 17
日退出竞争,三菱独自继续 12
试的试制。崛越二郎的小组提出的方案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如悬臂式下单翼、可收放起落架、座舱盖为气泡式,使用大块透明玻璃,飞行员前后视野良好,甚至还为飞行员装备了电热飞行服。
  原型机使用三菱瑞星 13 型双重 14 缸空冷星形活塞发动机,驱动一具两叶变距螺旋桨,瑞星
13 型最大起飞功率 780 马力,3,600 米高度时最大功率 875
马力,这种发动机后来在日本陆军/海军统一编号体系中的型号是
Ha.31/13。三菱瑞星 13 型被选中的原因是由于其重量轻直径小,尽管崛越二郎更加青睐功率更大的三菱金星
46 型发动机。设计小组非常注重减轻重量,为此采用了住友金属公司开发的特殊轻质铝合金,选用小直径的结构铆钉,并尽量简化铆接点;在构件上钻出大量小孔减重,甚至取消了飞行员的防护钢板,不用自封闭式油箱,这些都成为日后的致命缺陷。
一架隶属训练航空队的 A6M1
准备起飞,全机涂成浅灰色
  1939 年 3 月 16 日,三菱名古屋工厂完成了首架 12 试舰战。原型机机鼻上层结构中安装了两挺
7.7 毫米 97 式机枪,机翼内安装了两门 20 毫米 99 式机炮。新机被运送到位于各务原的陆军训练机场进行飞行测试。1939
年 4 月 1 日,原型机由试飞员岛胜藏驾驶首飞成功,试飞结果非常成功,仅仅在机轮刹车,滑油系统方面发现小问题;另外飞行时有轻微振动,在更换了三叶恒速螺旋桨后振动消失。1939
年 9 月 14 日,日本海军认可了原型机,正式编号 A6M1,同时第二架原型机也完成了,十月通过了公司内部试飞。
A6M2 零式舰上战斗机 11 型
前期发展与实战
  通过进一步的试飞后发现 A6M1 在 3,800
米高度时最大速度 490 公里,比规格书中要求的略低,所以在
1939 年 5 月 1 日,日本海军命令三菱公司在 A6M1 第三架原型机和以后的型号中安装中岛荣
12 型发动机以提高性能。荣 12 型也是双重 14
缸星形发动机,比瑞星 13 功率、重量、直径都大一些。
  三菱对使用竞争对手的发动机有些不情愿,但也毫无办法。换了新发动机的
A6M1 型号改为 A6M2。1940 年 7 月 15 日,首架 A6M2
在日本本州机场首飞成功,试飞员志摩胜三。由于发动机功率的加大,A6M2
的性能全面超过了日本海军严苛的要求,整个试制计划提前一个月完成。
A6M1 与 A6M2 机头外形对比
  侵华的日本海军航空队获悉本土 12 试舰战研制成功的消息,立即申请装备新战机。1940
年 7 月 21 日,15 架预生产型的 A6M2
在横山保上尉及进藤三郎上尉率领下,编成两个中队,从九州直飞中国,加入驻汉口的第
12 海军联合航空队。10 天后的 7 月 31 日,日本海军正式装备 12
试舰战,定型为零式舰上战斗机 11 型,众所周时,零——代表日本纪年
汉口上空的 A6M2 11 型,隶属第
12 海军联合航空队
  1940 年 8 月 19 日,12 架 A6M2 首次参战,为 50 架轰炸重庆的三菱
96 陆攻护航,未发生空战;1940 年 9 月 13
日,進藤三郎上尉率 13 架零式与保卫重庆的 27 架中国空军波利卡波夫
I-15、I-16 战斗机空战,老旧的 I-15、I-16
无力抵挡,损失惨重。
<font color="#41 年 5 月,横行中国战场的
A6M2 11 型双机编队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零式共击毁 99 架中国飞机,自身仅有两架因为地面起火而损失。在中国服役的预生产型
A6M2 后来都被最初生产型所取代。
  在零式投入中国战场一年后,由于无法从战场上搞到一架零式甚至是残骸,中国空军仍无法一窥零式的奥秘。克莱尔.李.陈纳德,著名的飞虎将军,时作为美国陆军航空队退役军官来帮助重新组织士气低落的中国空军。他注意到中国战场上出的日本新式战斗机,并立即向国内报告,但这份报告没有引起当局的重视,盟军仍然对零式一无所知。
  1940 年 3 月 11 日,A6M1
第二架原型机在试飞时解体,机毁人亡。当时并未查清这次事故的真正原因,设计小组归咎于翼梁的问题。因此从第
22 架生产中的 A6M2 开始,机翼结构中引入了起加强作用的后翼梁。为了适应日本海军航母升降甲板的尺寸;从第
65 架 A6M2 起,采用折叠翼尖,折叠部分大约 51
厘米长,由地勤手动向上折叠。采用这些改进措施的飞机被定型为零式
21 型;从第 128 架 A6M2
开始,副翼调整片配平机构连接到起落架收放装置上,由于有了机械助力,高速飞行操纵副翼杆力大大减小,改善了高速时的操纵品质;从第
192 架 A6M2
开始,安装改进的副翼调整片配平机构以修正副翼摆动的问题,零式就这样边改进边生产。为了提高产量,1941
年 11 月日本海军命令中岛公司在其小泉工厂生产零式 21 型。这对中岛公司来说是个极大的耻笑,三年前正是他们认为零式是天方夜谭。
正在港口吊装的 A6M2 21
型,特征是折叠的翼尖
零战的顶峰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时的日本海军已经拥有超过
400 架精锐的零式,大多数是 21 型。在偷袭珍珠港作战中,零式从航母起飞,为第一波攻击的
B5N2 97 式鱼雷机和 D3A1 99 式俯冲轰炸机护航,掌握制空权后,零式也扫射机场跑道,防空火力点和其他一切目标。零式在空战中击落了
架美国战斗机,还给珍珠港的地面设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此役中日本损失了
8 架 A6M2,大多数是被对空火力击落的。
赤城号航母上的 A6M2 21
型,当时赤城号正在为偷袭珍珠港加紧训练
  太平洋战争第一年中,美国海军的标准舰载战斗机是格普曼
F4F 野猫式。A6M2 与 F4F& 相比,无论在速度、爬升率和机动性上都全面占优,但野猫的火力更强,机体更坚固;两者的俯冲速度旗鼓相当。A6M2
的翼载很小,转弯半径比野猫小得多,这使得 A6M2 在空战中能抢先占位,击落野猫式。12
月8 日,日本进攻击威克岛,8 架野猫被摧毁于地面。剩下的野猫英勇抵抗了
星期,粉碎了日军数次空中攻击和一次海上入侵。不过,他们被优势的日军战斗机所压倒,12
月 22 日,损失了最后两架野猫。
A6M2 21 型起飞直扑珍珠港
  美国的野猫飞行员在付出惨痛代价后发展出对付零式的有效战术。其中一种是“剪刀交叉”又称“泰弛穿插”,得名于
VF-3 中队指挥官约翰.s.泰弛少校。在这种战术中,两架野猫互相交叉飞行,互相掩护对方尾部,这样零式即使咬住其中一架野猫式,同时另一架野猫也咬住了零式,颇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味道。另外在大编队作战中,野猫飞行员被提醒要尽可能保持高度,俯冲攻击敌机编队,然后利用俯冲的速度优势脱离再爬高,准备进行下一次攻击。总之:尽量避免与具有机动性优势的零式近距空战!
只要战术得当,劣势装备也可以战胜优势装备(图为
  珍珠港事件的后一天,12 月 8
日,驻台南的日本陆基航空兵大举空袭菲律宾。84 架 A6M2 护送
54 架 G4M1 1式陆攻和 54 架 G3M2 96 陆攻袭击了克拉克机场,美军飞机紧急起飞迎战,被击落
15 架,另外还有 50 架被摧毁于地面。一天内日军就基本消灭了美国在菲律宾的空中力量!这次奇袭中,零式采用低速省油飞行方式,直飞菲律宾,美军完全没想到日本已经拥有了续航力如此强大的战斗机,大为震惊。在菲律宾上空首开纪录的是坂井三郎下士,击落一架柯蒂斯
P-40,这已是他的第三战绩了,前两次战绩是在中国战场取得的。两天后,坂井又击落了一架
B-17 轰炸机。到 12 月 13 日为止,美军大势已去,A6M2 开始使用机炮扫射地面目标,仅仅
3 天,零式就掌握了菲律宾的天空。(现在有一种说法,假如德国空军当时的
Me 109 拥有零战相同的航程,那么整个欧战将从此改观)
台南航空队的 A6M2 21 型,1942
年夏驻在腊包尔
  在 3 个月内,日本海军的 200 架 A6M2 在与荷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水牛式,CW-21B,霍克
战斗机的空战中大获全胜,一是由于零式的杰出性能、二是由于日本有在中国战场实战过的飞行员,经验丰富。1942
年 3 月 8 日荷兰停止抵抗。随后零式开赴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在这里
A6M2 除了 P-40 战斧式外,还遇到了贝尔 P-39、P-400 飞蛇式陆基战斗机。P-39
飞蛇式的表现令人汗颜,坂井三郎吹嘘道:任何稍具经验的飞行员驾驶零式都能轻易击落
A6M2 21 型三面图
  在那段日子中盟军唯一的亮点就是飞虎队——美国志愿航空队。1941
年 12 月 20 日,日军空袭昆明时,飞虎队首次参战。飞虎队的
P-40 都绘有吓人的鲨鱼嘴,借以打击日军飞行员的士气。P-40 机动性不如
A6M2,但平飞速度要快些。利用这项优势,飞虎队采用高速俯冲,打了就跑的战术,避免与零式纠缠。在飞虎队并入第
14 航空队前,他们已经摧毁了 286 架日本飞机(包括空中与地面的),自己仅损失
13 名飞行员。
飞虎队的 P-40
  1942 年 7 月,法兰克.麦考伊上校的情报小组给零战分配代号“ZEKE”,后来知道了日本官方对零式的称呼“零战”后,音译“Reisen”,也常用这个来代表零式,或者直呼“Zero”。
  1942 年 6 月 3 日,古贺忠義下士驾驶 A6M2
从部署在阿留申群岛附近的龍驤号航母上起飞,此行的目的是袭扰荷兰港。袭扰遇到的抵抗甚微,但在返航途中古賀发现了机身油箱上有两个弹孔,还在不断漏油。由于燃料不够,他只能迫降在阿库坦岛上的沼泽中。迫降中飞机翻了身,飞机只是有些轻微损伤,但倒霉的古贺下士却因脖子折断而丧命。五个星期后,一支美国海军的侦察部队发现了这架倒扣在沼泽中的日本飞机,死去的飞行员仍被绑在座椅中。古贺的
A6M2 仅仅轻微损伤,被仔细包装后用船运回美国本土。
古贺零式在迫降中翻了身,五个星期后,一支美国海军的侦察部队发现了这架倒扣在沼泽中的日本飞机,并留下了这张照片
  古贺的零式经修理后能够重新飞行,这可以称得上是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最重要的情报收获之一。欣喜的美国人对它进行了彻底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零式有很好的爬升率,能轻易超过
F4F 和 ,航程也优于盟军任何一种战斗机。零式具有卓越的机动性,在低速时与零式进行格斗无异于自杀;但在高速时就不一样了,这时零式机动性急剧恶化,副翼僵硬,动作困难。美国人还发现了零式机翼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俯冲速度受到限制。被咬住的零式能通过做高速俯冲或者小半径转弯轻易摆脱,所以盟军飞行员一定要保持高速,避免陷入低速纠缠。零式为了减轻重量,没有安装自密封油箱和任何自动灭火装置,飞行员也没有装甲保护,机体表面中弹就可能引起飞机着火,美军为此特地研制了穿甲燃烧弹,这种子弹非常容易穿透零式的铝合金蒙皮,并引燃整架飞机。
据说这就是古贺的 A6M2,涂上了美军标志,珍珠港后,美军把机徽中的红点去掉,以免与日本机徽混淆
左图:古贺的零式在奥兰多修复并喷上美军的机徽&
右图:美国人正在测试古贺的零式
  美国人找出了零式的缺点,本土的测试报告迅速传送到太平洋战场的一线单位,这些宝贵的信息帮助沮丧的美国飞行员改进战术立足现有装备最终击败称霸太平洋上空
6 个月之久的零式。A6M2 的优势被美军的新战术和新装备抵消了。1942
年 10 月 26 日,A6M2 在圣克鲁斯进行了最后一次空战,随后 A6M2
被 A6M3 所取代。淘汰下来的 A6M2 分配到二线单位和训练单位。战争的最后一年里,这些陈旧的
A6M2 大多被改装成神风特攻机与狂热的飞行员一起玉碎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零式战斗机飞行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