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联大文化一条街为什么被解体分立

[转载]西北联大为什么被解体分立?
西北联大为什么被解体分立?&&
10:09:58|&&分类:
|&&标签:&&&&&&&&&&
提起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历史,人们不禁会问:同是抗战时期内迁组建的联合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持续8年,几乎与抗日战争相始终,为什么西北联合大学从1938年4月组建到1939年8月完全分立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师范学院五所学校,仅仅存在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
然而,目前尚没有一篇专门讨论西北联大何以会很快分立的专题研究论文。在已经出版的有关学校的校史如西北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的校史中,对这个问题也都含糊地一笔带过。
关于西北联大的分立,目前所见文献一般称之为“改组”、“解散”、“解体”、“肢解”。国民政府的文件、当事人的回忆与书信等文献资料对这个问题的说法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内部分裂说,即组成西北联大的诸校由于内部不团结,闹分裂,教育部为解决矛盾而下令分立;第二种,防共控制说,即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有效防止共产党力量在西北联大的发展,主动将西北联大“肢解”,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第三种,开发西北说,即国民政府出于开发西北教育、奠定西北高教基础的目的而令西北联大“分立”。
1 内部分裂说
抗战时期,担任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的冯友兰从西南联大常委蒋梦麟处对西北联大内部的复杂关系有所耳闻。后来,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有这样的记述:“当时还有一个西北联合大学,也是从北京迁去的几个学校联合起来而成的,设在陕西城固,但是它们内部经常有矛盾,闹别扭……他们好比三个人穿两条裤子,互相牵扯,谁也走不动”,终至各走各的道。
西北联大的前身——西安临时大学共有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医学院等六个学院,除法商学院、农学院、医学院这三个学院由北平大学的院系单独组成外,其余三个学院均整合有其它学校的力量,如,工学院是由北洋工学院和北平大学工学院合并组建而来,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均由北平大学与北平师范大学的相关院系整合而成;同时,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三校的组织机构并没有随着西安临时大学的成立而消亡,三校的官防依然可以使用。1938年4月西北联大成立时,沿袭了西安临时大学的基本体制。这种松散的合并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1938年9月,胡庶华从重庆大学校长任上调往西北联大任常委,一到城固,他就注意到了西北联大内部的矛盾,发觉它“真像一锅大杂烩,摩擦极多,矛盾重重”。
从现有资料来看,西北联大的分立倾向主要来源于原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的前身是有“东方康奈尔”之称的北洋大学,它以办学严谨、成绩卓著而闻名于世。从1932年起,毕业于北洋大学的李书田就担任北洋工学院的院长。强烈的“北洋大学情结”和不懈的意志使他上任以来一直致力于恢复历史悠久的北洋大学。1937年2月,他拟具了“国立北洋大学筹备缘起及分期完成计划”,提出了八期建设的设想,以图恢复北洋大学。不料,日寇入侵不仅使他的计划搁浅,而且北洋工学院被合并。恢复北洋大学的难度似乎越来越大,但他没有停止努力。正如1987年出版的《西北大学校史稿》对西北联大时期李书田的独立心态的叙述:
他虽是西北联大的常委,但分离之心早已有之,同时他与当时教育部长陈立夫是留德同学,他的要求得到陈的支持和纵容。身为教育部特派员的陈剑翛本应起到维护平衡的调节作用,但他目睹三院校之间各自为政、矛盾重重,他一人单枪匹马,也无济于事,不久,就请辞联大常委职务,到湖北任教育厅厅长去了。
1938年7月,由西北联大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合并组建一所独立的工学院时,李书田曾向教育部提议定名为“北洋工学院”,教育部怕引发其它并入院系的反对没有采纳,定名为“国立西北工学院”。
西北工学院成立后,作为院长的李书田推行北洋大学的精英式教育,用原北洋工学院的一套制度管理西北工学院校务,以统一的标准重新考评所有的教师、重新聘职,同时实行严格的学籍制度。这伤害了原北平大学工学院、原东北大学工学院、原私立焦作工学院部分师生的利益和面子,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1939年1月,原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及原北平大学工学院的一些学生围攻李书田,继而引发了这三校学生与原北洋工学院师生之间的严重冲突。事件发生后,李书田率领部分原北洋工学院的师生离开城固古路坝,前往四川,拟恢复、重建北洋工学院,因教育部的阻拦,最后在新建的西康省建立了西康技艺专科学校。
除了北洋工学院系统的独立倾向之外,原北平师范学院力量和原北平大学力量之间也有一些不快。直到1941年西北师范学院迁往兰州时,西北师范学院院长李蒸虽知搬迁面临很多困难,但想到“在城固同西北大学在一起,麻烦也很多”,便排除万难搬迁到兰州去了。上述这些闹矛盾的事实,促使一部分人提出了“内部分裂说”,认为西北联大的解体是他们内部矛盾太大。
2 防共控制说
目前所见最早提及西北联大解体的文件是中共地下党组织1941年8月给上级的报告。其中除叙述了西北联大内部的不团结之外,特别提到了“教育部陈立夫对它(笔者注:指西北联大)的野心”。此处陈立夫对西北联大的野心应该指的是陈立夫想要控制它。
其实早在王世杰任教育部长时,教育部就有严格控制西北联大前身西安临大的想法。日,教育部颁发了《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组织规程》,规定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设主席一人,由教育部部长兼任,设委员7至11人,由教育部聘任。随后,教育部指定由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教育部特派员陈剑翛等四人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商决校务。不久,教育部又指定特派员童冠贤为“常务委员兼主持筹委会各种事项之执行”。
从委任特派员陈剑翛为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之一,到将特派员童冠贤置于其它四位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之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教育部想要牢牢控制西安临大的意图。
指派童冠贤的命令立即招致组成西安临时大学的三所主要高校的校领导徐诵明、李蒸、李书田的不满,他们联名给王世杰去电,要求辞职。
王世杰接到电报后,立即去电挽留并解释:
临大筹委会规程湘陕一致,并系同时令知。西安临大原为收容北方学生,并建立西北高教良好基础,政府属望殷切。校事照章应由常务会议商决,系共同负责之合议制度。正赖诸兄及其他委员协同主持,何可言辞!大难当前,务希继续积极任事,不胜企感!
王世杰的回电暂时平息了三位校长辞职的风波,但“临大筹委会规程湘陕一致,并系同时令知”之语则与事实有较大出入。
教育部于日曾给长沙临时大学负责人密谕称:“指定张伯苓、梅委员贻琦、蒋委员梦麟为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杨委员振声为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秘书主任。”可以看出,童冠贤和杨振声同是教育部所派,但给童冠贤的任命是“为常务委员兼主持筹委会各种事项之执行”,给杨振声的任命仅仅是“筹备委员会秘书主任”,连“常务委员”都不是。由此可见王世杰时期的教育部就对西安临大有特殊的“关照”。
然而,教育部想要牢牢控制西北联大似乎并不很容易。尤其是当时西北联大法商学院有“抗大第二”的称号,国民党中央和教育部对法商学院一些教授的言论及学术研究中的亲共倾向极为不满,多次要求校方解聘这些教授,联大校方拒绝接受。
北平大学校长、西北联大常委徐诵明1963年在回忆中对此事这样提及:在抗日战争发生以前,北平大学特别是法商学院的学生中就有不少进步分子,因而早为国民党中央所注意;徐诵明自代理校长职务后,每次到南京见到陈果夫、陈立夫、陈布雷等人,总被提醒法商教员分子很复杂,应该好好整顿。1936年,北平大学新聘许德珩、程希孟、沈志远等左翼人士为法商学院教授之后,更加引起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注意。月间,教育部去电北平大学,称:奉中央令要解聘陈启修、李达、许德珩、程希孟、沈志远五教授,嘱徐诵明依照办理。徐诵明和法商学院院长白鹏飞顶住压力,不愿解聘这五位教授。王世杰对徐诵明说:“中央命令不能不照办,人数方面可以略减,否则恐影响平大前途。”语气虽委婉,但态度的强硬显而易见。为避免给北平大学校方添麻烦,沈志远主动要求到上海生活书店去工作。抗战开始后国共关系松动,沈志远才回到西北联大继续任教。
1938年1月陈立夫任教育部部长后,更加强了对西北联大的控制。首先,他安插亲信、安排“CC”干将到西北联大任职。原校常委陈剑翛去职后,教育部派原重庆大学校长胡庶华接替陈剑翛之职,同时下令将西北联大工学院和农学院从联大中独立出来。其次,1938年10月,他增派原教育部督学张北海任西北联大校务委员。张北海进校后,担任了法商学院院长一职,在学校内部实行特务做法。月间,教育部又去电西北联大,称奉蒋介石令,要解聘法商学院十位教授。时任西北联大常委的徐诵明两次到重庆向教育部争取保住十教授无果,法商学院院长许寿裳愤然辞职,徐诵明和不满意张北海做派的李蒸联名函电教育部要辞去西北联大常委职务。然而,李、徐两人的电报发出不到五天,教育部就下发了解散西北联大的命令。
对此,徐诵明有自己的看法:
西南联大一直办到抗战胜利,才迁回平、津,各自复校,而西北联大则仅存在两年时间,于1939年8月被政府教育部横行解散。这是什么缘故呢?问题就出在教育部要解聘平大教员,而平大拒不受命,这是西北联大被解散的惟一原因。……国民党企图解聘法商五教授的阴谋虽未能得逞,但是他们的不满意是可以想象而得的。这是日后西北联大所以解散的远因。……拒不解聘教员,后又辞职消极抵抗,这是西北联大被解散的近因。①
时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的李蒸的回忆也可以印证徐诵明关于教育部为有力控制西北联大而解散它的看法。李蒸在1962年这样回忆:
我们同陈立夫几次谈到学校的不安定情况,特别是法商学院,提出张北海的特务做法不能使学校正常进行,请调离学校以重课业。陈立夫已面允调他回部。我们于教育会议后回到学校,以为他必能实现自己的诺言。但是,他不但未将张北海调离学校,反而将他由法商学院院长地位“提升”为全校的常务委员。法商学院是原平大的一个学院,平大校长徐诵明看到这是陈立夫决心与他为难,所以立即向当时教育部提出辞职。我当时看到陈立夫这种作法,显然是要把整个西北联大置于特务控制之下,学校不能再办下去,于是也向当时教育部提出辞职。原有平大、师大两校长都提出辞职,特务张北海也就无法在西北联大赖下去了。陈立夫羞恼成怒,一不做,二不休,于是趁我们提出辞职的机会,毅然对西北联大进行改组。
3 开发西北说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国破家亡的惨痛教训使有识之士认识到了开发西北的重要性。如,时任军令部长的何应钦指出:“西北为中华民族摇篮,又是中国大陆之屏蔽。从国防考虑,从经济考虑,从文化考虑,都需开发。”朱铭心认为“西北是中华民族的出路,要恢复中国版图,必须以我民族发祥地的西北做大本营,要集中全力来开发西北。”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党政府经过长期的调研,尤其是蒋介石视察西南、西北后,提出了“西南是抗战的根据地,西北是建国的根据地”的理论,使更多人意识到了开发西北的重要性。
在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规划中,教育开发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抗战前,西北地区教育落后,少有高校,专门性的学校也很少。因此,陕西省地方政府有过引进外地高校内迁西安的计划。1935年底到1936年初,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给行政院去函,建议将国立北平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一并迁陕,重组为“西北大学”,以为西北高等教育奠定基础。
教育部、行政院接到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请求将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迁入陕西重建西北大学的报告后,一定经过了长时间深思熟虑,但还没有等到教育部有所动作,七七事变遽起,平津高校被迫内迁,教育部顺势将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三校迁往西安,组建了“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4月,迁往陕南的西安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从教育部的文件中可以看出,国民政府设立西安临时大学的目的有二,一是“收容北方学生”,二是“建立西北高教良好基础”;设立西北联合大学的目的是“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并令“该校院逐渐向西北陕甘一代移布。”即,教育部有明确的使西安临大和西北联大扎根西北、奠基西北高等教育的意图。
从1938年7月开始,教育部先后下令将西北联大的相关院系与其他院校的相关院系重组,设立了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大学,
给这些学校统统打上了“西北”的烙印,基本完成了奠定西北高等教育基础的计划。正如西北大学教授姜琦在1941年9月《西北学报》创刊号上对西北联大分立意义的阐述中所说:“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夏,教育部鉴于过去的教育政策之错误,使高等教育酿成那种畸形发展的状态,乃毅然下令改组西北联合大学,按其性质,分类设立,并且一律改称为西北某大学某学院,使它们各化成为西北自身所有、永久存在的高等教育机关。”
西北联大分立后的各高校集于陕南一隅既不易发展,也不符合教育部为西北高等教育布点的目的,于是1940年教育部有西北大学迁设西安、西北师范学院迁设兰州、西北工学院迁设宝鸡、西北医学院迁设平凉的计划。1941年,西北师范学院开始迁往兰州,至1944年全部迁完,实现了教育西进的第一步。
在明确了教育部奠定西北高等教育的意图与规划后,西北联大分立各校把研究西北问题、关注西北发展当作自己的职责,教师及学生在科研上均以西北问题为首要的研究对象。西北大学教授刘志聪在《西北学报》创刊号上发表《西北最高学府的风光》一文,给西北大学乃至其他西北联大分立院校提出了五条责任,以期它们能真正成为“扎根西北”的高校:第一,恢复西北文化;第二,振兴蒙回教育;第三,完成教育布点;第四,注重西北考古;第五,注重地质调查。
如果说西安临大、西北联大的成立是迈开了奠基西北高教的步伐,那么西北联大分立成数校,是将西北高教的布局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的一个深化过程。只是因时局和各种条件的限制,这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工作尚未完成,抗战就已结束,各校教职员、学生回归故园的愿望日盛一日。教育部在战后高校复员的浪潮中力不从心,再加上部分高校不遵教育部的命令,强行回旧址办学,抑制了教育部开发西北教育的力度。但是,在西北留存下来的高校,为战后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高教奠定了相当的基础。
在我们目前掌握的史料中,缺少将西北联大解体分立的具体决策过程的相关史料,例如教育部决策是如何考虑的,各相关校长是如何反馈的,有无召开相应的会议进行讨论等。所以,还无法清晰完整地还原将西北联大解体分立的决策过程。而上述关于西北联大分立的三种解释原因说,出自于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史料,出自于不同情况下不同人的看法,都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但也都难以独立地构成绝对充分的原因解释。我们也只能在现有的史料基础上,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
第一,关于“开发西北说”。这种原因可能是将西北联大分立最主要的内在原因,毕竟有战前年间的档案史料证明,当时的陕西省地方政府和教育部讨论过将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北平师范大学迁入陕西,组建西北大学的方案,从后来执行的情况看,西北联大也是这么做的。但是,这是一个“合”的方案,是为了改变西北地区教育落后的局面,迁入一批高校在陕西合成一个新的综合性大学。教育部再将西北联大“分”成数个独立的校院并迁往西北各地,这个“分”的决策是在1938年夏天到1939年8月这个期间做出的。可见,国民政府最初的想法是在西北布局一所综合性大学,是这些学校迁到陕西以后,才逐步意识到将它分立为文理、工、农、医、师范五所院校,更加符合教育实际。只是关于这个决策的过程,尚缺乏相关的档案史料加以说明。
在做出这个决策的过程中,另外两种原因也发生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关于“防共控制说”。西北联大以左翼倾向明显的北平大学为主体,国民党当局为了打击共产党的影响,强令解聘进步教授,并因此与徐诵明等校务委员发生过争执,且不断更换学校领导,而且学校分立之后,共产党的活动规模明显减小,国民党员的数量明显增多,这都是事实。作为当事人的徐诵明和李蒸等人,将此理解为当局“解散”西北联大的原因有他们个人的经验依据。解放后出版的各种“校史”,在“革命史叙述”的大的政治语境下,出于对革命斗争效果的放大心态,将“防共控制说”作为西北联大“解体”的原因,也是可以理解的。就是徐诵明、李蒸关于这些事情的回忆,也是在解放后的1960年代初期写的,因而不能忽视时代背景对他们当时回忆的影响。
但是,这种说法只是解释了西北联大“解散”的原因,而不能解释将其“分立”的原因。从“防共控制”的角度看,将一个共产党活动剧烈的学校“解散”确实可以起到一了百了的效果,但又如何解释将这些学校分散到各地独立办学呢?那岂不要将共产党撒到各地去做火种?国民党当局有这么糊涂吗?
我们今天客观地分析当时的情况,应该说国民党政府对西北联大尤其是西北联大法商学院确实采取了许多加强直接控制的措施,这些措施使得李蒸这些教育家们不胜其烦,助长了他们想独立出去、离国民党所时常“关照”的法商学院越远越好的心态。也就是说,国民政府的防共控制措施强化了西北联大内各学院负责人独立成校,以摆脱教育部反复派人掣肘的动机,造成了西北联大诸学院负责人支持、配合将西北联大解体后各自独立的局面。
第三,关于内部分裂说。西北联大是由不同背景、不同地方的高校组成的,在融合的过程中出现矛盾是正常的(西南联大也有内部矛盾,只是处理得较好,没有这么明显地发作而已)。但是,当局既然下决心将这些学校组织在一起,就不会因为内部矛盾再将其解散分立,主动引火烧身。
当然,那些内部矛盾始终是存在的,也无法根除,但其所产生的实际作用,可能只是为政府将西北联大解散分立的决策提供了执行层面的“民意”基础,各学院的负责人是愿意独立出去各干各的,这样免得挤在一起发生摩擦。
综上所述,我们现在所得出的结论是:将西北联大解体分立最主要、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国民政府开发大西北、完善西北地区高等学校战略布局长远考虑。而西北联大的内部矛盾和防共控制的政治动机,也多少介入到了政府的决策过程中,强化了政府将西北联大快速解散分立的决心,也是各校、院领导一级配合政府决策的内在动力;反过来再想一想,如果这些校、院领导团结一致,坚决反对解散分立决策的话,国民政府就是做出了决策,也未必贯彻得下去。所以,我们得承认,内部矛盾和防共控制在将西北联大解散分立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也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
上述结论只是在现在史料基础上做出的分析,相信随着对新史料、特别是关键性史料的挖掘,一定会有更为充分、合理的新解释。Ω&
《休闲读品·天下》推荐阅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20分钟后,男子终于被围观群众和前来交警叫醒。
这种现象已经存在了两周,引得不少村民前去拍照。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文由入驻搜狐自媒体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抗战开始的第一年内,全国108所高校中有94所遭日军破坏, 其中25所因损失惨重被迫停办。在民族生死存亡的严峻关头,为了存留住中国高等教育的血脉,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16696号令, 正式宣布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原北洋大学)和北平研究院为基干,设西安临时大学。仅隔一年,大片国土沦丧,西安与长沙亦遭敌机轰炸,国民政府为保障持久抗日战略实施, 于日又下令长沙临时大学改为西南联合大学迁往云南昆明;西安临时大学改为西北联合大学迁往陕南汉中。
  这是发生在抗战时期的一件值得追溯、缅怀的往事。
  日,蓄谋已久的日军借口一名士兵走失, 向北平城郊宛平城发起进攻,遭到驻守宛平的29军吉星文团金振中营奋勇抵抗,由此拉开中国人民长达八年的神圣抗战。史称“7&7事变”。“7&7事变”爆发之初,日寇因憎恨素来爱国的学人,首先轰炸的便是天津南开大学。南开大学为私立大学,为校长张伯苓用毕生资产与心血所创办。 闻此噩耗,张伯苓拍案奋起:“日人能轰毁南开之物质,不能轰毁南开之精神”各报刊载,更激起国人共愤。
  之后的情况是抗战开始的第一年内,全国108所高校中有94所遭日军破坏,其中25所因损失惨重被迫停办,继续维持的仅有83所。在民族生死存亡的严峻关头,为了存留住中国高等教育的血脉;为了坚持民族教育,卢沟桥事变发生不久,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煜瀛、同济大学校长翁之龙等102人联合发表声明,揭露日本侵略军破坏我国教育机关的罪行。提出了“教育为民族复兴之本”的口号,要求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将高校迁往内地,继续办学。
  其时(1937年7月),国民政府正邀请多位名流鸿儒、高校校长:蔡元培、胡适、蒋梦麟、梅贻琦、黄炎培、张伯苓、沈钧儒、蒋百里、梁漱溟、陶希圣、马君武、罗家伦、魉鼓甑雀奥剑餐桃榫韧鐾即娴墓叽蠹啤
  7月17日,蒋介石便在庐山发表被称为抗战史上最激动人心的讲演“凡此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 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那时候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 求我们最后的胜利。”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16696号令, 正式宣布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原北洋大学)和北平研究院为基干,设西安临时大学。由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 北洋大学校长李书田组成校务委员会, 以上三人为常委,迅速赴当地选址筹备,尽快组织师生撤出平津地区在新地区新校舍开课。(见《西安临大校刊》第一期)
  由教育部发出的撤退命令迅速在平津师生中用书信和电报秘密传达,翘首以待的广大师生以更加坚韧不拔的勇气分赴长沙和西安。 积极寻觅校舍、复课开讲。 岂料,仅隔一年,随七七抗战、淞沪抗战、徐州会战结束,中国军民虽取得台儿庄大捷等局部胜利,但战局依然严峻,大片国土论丧,西安与长沙亦遭敌机轰炸, 国民政府为保障持久抗日战略实施,于日又下令长沙临时大学改为西南联合大学迁往云南昆明; 西安临时大学改为西北联合大学迁往陕南汉中。两所大学均成为抗战时期国内最大亦最有实力的大学联合体,均为保存中国高等教育的血脉与火种,为奠定中国西南与西北的高等教育基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划时代的贡献。
  1932年,第一次淞沪抗战爆发,曾有西安作陪都之设想,1933年9月,财政部长宋子文携全国经委会公路处长赵祖康等专程来西北,拟定兴筑西(安)兰(州)、西(安)汉(中)两条战备公路。时任军政部长何应钦指出:“西北为中华民族摇篮,又是中国大陆之屏蔽。从国防考虑,从经济考虑,从文化考虑,大西北都需开发。”蒋介石视察西南、西北后,也郑重提出了“西南是抗战的根据地,西北是建国的根据地”的理论。
  在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规划中,除加快修建铁路(江苏连云港至兰州的陇海线)、公路(西兰、西汉),教育开发亦是重要内容。其时,西北地区教育落后,几乎没有成气候的高校。因此,陕西省政府有过引进外地高校内迁西安的计划。 1936年初,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给行政院去函,建议将国立北平大学和天津北洋工学院迁陕,重组为“西北大学”,为西北高等教育奠定基础。 此应视为组建西北联大之先声。
  就在西北联大迁往汉中的前两年,从西安到汉中的西汉公路正式实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穿越秦岭的现代公路。一位年仅24岁的施工队队长兼工程师张佐周, 承担从留坝到汉中80公里的测绘与施工。到达褒谷口时,为不破坏东汉开凿留有历代珍贵题刻石门石刻,他在公路总负责赵祖康支持下建桥改道,成功地保护了这座艺术宝库。而张佐周毕业于西北联大的组成院校之一的天津北洋工学院。 可以说是联大学生的学长, 他没有想到投入心血修筑的公路会为母校内迁提供方便。从联大师生留下的翻越秦岭的回忆录、亲历记看,他们是乘坐火车离开西安,利用刚贯通的陇海铁路到宝鸡,师生编为若干中队,每个中队分有一辆汽车或骡马大车载用行李、图书、给养与教学设备,男女学生基本徒手步行,大致都用15天左右的时间翻越从宝鸡至褒谷口240公里,倘若没有刚修通的公路,仍走千年传承的鸟道摩天,高耸入云的古栈道,这次翻越秦岭的高校大迁徙不堪设想。年青的张佐周保护下来的石门石刻更激起联大师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他们没想到我国首部《辞海》封面取字的《石门颂》竟在这里亦有联大学子回忆:“这里完全是江南风味,任何青菜齐全, 我们见了大嚼,比山珍海味还香美。 ”(刘艺民《秦岭道上的泪和爱》)另―位学子谷景耀也在《母校南迁记》中回忆汉中为“后方古城,虽笼罩战时气氛,但大小商业,仍在安享繁荣,民风朴厚,不欺不诈,亦不排外。”(均见《西北联大史料汇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笫1版)
  我们得庆幸西北联大寻找到了历史上刘邦、刘备两代帝王生发之地,相对丰饶的物产,封闭的环境还能放下平静的书桌, 保证了顺利完成搬迁组建,保持其现代高教血脉,并在中国西部生根、开花、结果的历史使命。
  西北联大既为三校合并, 院系庞大,学科繁杂,人员众多。 当时迁汉学校还有铁道部及河南、山西、西安等地中学22所, 太原兵工厂,军政部弹药库等,所需房舍成一大难题。汉中市及所辖11县均无集中可供房舍,只有分散解决。西北联大初迁汉中的办学格局是校本部及文理、师范院系在城固县城文庙,考院及城区街巷空屋; 工学院在南山古路坝天主教堂;医学院在汉中黄家坡;农学院在勉县武侯祠。各院校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千里辗转,筚路蓝缕,在简易的寺庙佛堂安顿下来,住陋室,睡通铺,吃糙米,煮青菜,师生同甘共苦,真正国难兴邦。 兴亡之变,荣辱之谈,慷慨之间,洪波激荡。各院校不仅教学正常开展, 各类田野调查,社会服务,宣传演出也有声有色,终年不断,给汉中这块封闭的盆地带来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和生机勃勃的气象,但是, 由于交通不便,学科有别,分布在汉中各地的院校实难统管。加之各高校集于陕南一隅既不易发展, 也不符合教育部为西北高等教育布点的目的, 中央教育部又于日颁布命令,“为发展西北高等教育, 提高边省文化起见,拟令该校院逐渐向西北陕甘一带移布” 西北联大应分设为西北大学(迁西安),西北工业学院(迁咸阳),西北农学院(迁关中杨凌),西北医学院(迁西安),西北师范学院(迁兰州)。
  时局动荡,俯仰百变,西北联大何去何从?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执掌各院领导的严峻挑战, 这其中以师范学院面临困难问题为最。 因其迁徙最远,所遇问题最多。按教育部要求,独立后的西北师范学院应在1940年迁往兰州。由于兰州干旱少雨,地瘠民贫,夏天干热,冬季寒冷,无风则土,落雨则泥,自然条件远不如有秦巴围拱,有汉水滋润,类如江南的汉中盆地,因而阻力很大,师生均不同意迁移。而时任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对师范学院院长李蒸说:“要借助你们北平师大的力量发展西北教育事业。”此言从国家教育大局出发,并无不当。亦无理由反对。故当时承受各方压力最大者便为师范学院院长李蒸。可以说一校之前程系于一人之身。
  李蒸字云亭,1895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王辇庄。 他从青年时代即与师范教育结缘,先考上北平高等师范学校,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得以留校。1923年李蒸考上了河北省公费保送留美,抵美之后,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修乡村教育。 取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又于1927年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学成归国的李蒸先后在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任讲师、 副教授。1932年7月,他被任命为北师大校长。其时,学生左倾,风波不断。导致教育部责令师大停招, 李蒸几经奔走, 也没能避免当年停招处分, 但总算保住学校。 后来又出现教育部认为师大与普通大学无异,提议停办。李蒸多方奔走才争取到师大的存在。之后,李蒸针对学校弊端,改弦更张,励精图治,经过几年努力,终于把北平师范大学办成了闻名全国的一流学府。李蒸也成为中国教育界公认的教育大家,在社会舆论界、在南京中高层都有了相当影响。
  如今,面临变局,群情激荡,李蒸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决定从国家大局出发,从发展大西北教育着眼,一方面恳请教育部在经费上予以支持,在时间上予以宽延;另一方面向教职工进行耐心的说服动员, 并从实际出发,尽量不干扰在校生的学习,采取逐年搬迁, 新旧分开。 从1941年起, 新生在兰州招考入学,二、三、四年级学生逐年在城固毕业,这样既节省财力,又使在校生免受搬迁之苦,得到师生的一致拥护。为顺利完成迁校任务打下基础。
  西北师院校址的选择也是李蒸亲力亲为,他曾两次从城固到兰州勘察校址。往返均需翻越秦岭,其时川陕公路刚通不久,等级不高,且有日机轰炸破坏,所经车辆经常出事。一次李蒸和学校教职员一同乘坐敞篷大卡车从城固至兰州,越秦岭时,大卡车突然侧翻, 许多人都被甩了出去,万幸的是旁边不是悬崖,有惊无险。
  由于是永久性迁建, 校址至关重要。李蒸当然熟知为教育儿子“昔孟母,三择邻”的历史典故,又经见过美国多所学校的安排布局, 故选择校址,尽量避开兰州闹市,在黄河以西十里店附近, 既有充分发展空间,且不与当地争利,所占农田照价付赔,不让农民损失。 由于考虑周全,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诚如李蒸向全校师生所作报告:“校址背山面水,既离开闹市,又距城不远,环境幽静,交通比较便利, 菜蔬比较丰富,取水及购置生活用品比较便利,不仅枣树繁多,附近还有桃林的风景,是读书的好地方,是兴建师范学院的好场地。职工宿舍在十里店街上,教学区另在不远的空地上建造,二者分开,有利于办学。”
  1944年, 随着新校园落成,一届届新生在兰州招生, 城固在校学生一届届毕业离去, 教职员工也逐步移至兰州,波澜不惊地顺利完成搬迁,一座现代师范大学耸立在西北的黄河之滨。
  事隔近80年,笔者曾几次去西北师大,只见校区环境优雅,布局从容得体,堪比当今任何―座大学。当年植下的小树皆已环抱粗细, 树干指蓝云,树叶轻拂白云。足见当年选址者胸襟博大,眼光长远。无怪西北师范大学百年校庆时, 特地为李蒸塑像一尊,选取他人到中年,恰是筹建西北联大、西北师大的时光,目光坚韧,神态安详,西北师大师生尊其为师大教父。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一个人的理想的生命,比他们的躯体的生命长得多。我们的肉体在...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联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