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房款52万,首付房款凭证16万,贷36万,贷15年,每月得还银行多少钱

首付贷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昨天看央视新闻提到了政府要严厉打击首付贷,现在问题来了。这到底是什么鬼?对百姓有利还是有弊?求科普!
按时间排序
给首付贷款,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楼房泡沫
很多答案都是想当然啊。首付是贷款就是没有还款能力?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搞清楚为什么需要有首付。当前国内首付,一方面是银行贷款的安全垫,另一方面是政策限制提高购房成本。如果首付都是贷款,银行风险提升,同时国家相关政策失效了。一旦出现大规模坏账,则容易形成经济危机及政治危机,影响社会稳定。
房地产中介在内的机构在银行对买房首付已经降到历史最低值(房价的20%)的情况下,仍然通过“首付贷”等方式,进一步加大了房地产杠杆(10%-5%,甚至为零首付),刺激近期一些大城市房价的非理性上涨,如果房价下行,还可能隐含和诱发房贷危机。2月23日,中国内地最大的地产中介服务商链家集团遭遇危机。其中重要的质疑指向了链家金融产品,甚至被指责因首付贷而推高房价。据其不完全统计,有近50多家P2P网贷平台出现过首付贷标,目前有20家P2P网贷平台对接首付贷资产为主要业务,其中停止首付贷业务的P2P已经有17家,还有生活贷、汇理财、合花易贷3家平台仍在发首付贷标的或有相关业务展示。首付贷,是指在购房人首付资金不足时,地产中介或金融机构为其提供的拆借资金。例如,购买者在北京买入一套价格为400万元的房产,按照首付最低两成计算,需要首付款80万元,购房者自有资金只有50万元,公积金账户约20万元,但无法用于首付。某P2P平台在审核了该购房者的资质后,给其贷款30万元,期限6个月,贷款利率为年化10%.因此,对于购房者而言,相当于花费本息31.5万元,凑足首付提前买到了房子。目前P2P首付贷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房产中介自营平台模式;第二种是平台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模式;第三种是平台直接放贷模式,主要以信用贷款为主。从行业来看,首付贷基本上采取新房首付贷依托于开发商、二手房首付贷依托于房产中介的模式。首付贷根据用户资质不同,贷款利率有高有低,一年期贷款利率在6%-12%之间浮动。平台一般可提供房产价格10%-20%的首付贷款,按照首付最低三成的普遍要求,意味着购房者一成首付即可买房;而平台信用贷款的最高额度一般为50万元。
还不起怎么办?
如果首付都是贷款的话,那我怎么知道这个贷款人有能力还款?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还有电影大空头里面都是说,银行不担心贷出去的钱收不回来,因为这些房贷马上就会被债券公司买去,所以即使贷款的人用宠物狗的名字来贷款也没问题。所以首付贷的结果就是把钱贷给了实际上没有还款能力的人(当然肯定有一部分钱是贷给了有还款能力的人),那么如果他还不起钱怎么办?那么就会坏账,投资人的钱打水漂。泡沫就会破裂……加上首付贷多了,又会推高房价,加速吹大泡沫,最后的结果就是还不起贷款,泡沫破裂了
现在说起股票配资,期货杠杆一般人都能吓尿。但是房子为什么就觉得高杠杆很安全呢?因为过去20年的人生经验告诉他们房子永远是涨的。人生有几个20年啊,都说泡沫泡沫,谁知道泡沫是不是再涨20年才爆炸
说的通俗一点好了。假设一套两百万的房子, 按30%交首付, 是60万, 假设首付贷再贷20%, 那就只需支付10万(20万, 笔误了,谢谢纠正)。假设房市不景气, 跌了10%, 这时候你的房子只值180万, 且今后的贬值预期仍然非常强烈。那你怎么处理呢? 是继续还贷, 然后发现房子越来越不值钱呢? 还是放弃还贷, 让银行收回房子呢?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然后会发生什么, 08年的事, 你懂的。
实际上就是进一步降低了首付的比例
the big short
去年股市的前车之鉴在前,你觉得场外配资是有利还是有弊?杠杆的魅力就在于你能以小博大,上涨的时候你能赚超额收益。那下跌时候呢,你输的也比别人多。最要命的一但下跌,你没地方逃,你想变现止损根本没人接盘。房市也是这样,现在在上涨,有首付贷你才买到了房子,你享受了之后房价上涨带来的收益,这对买房者看上去很有利。但是万一跌了呢,你用什么还债?房子根本抛不掉,贷款一分不能少还。你的信用破产,那借你首付钱的人本金收不回,银行贷款收不回,只能强行低价处置你的房产,房产价格进一步下跌,房子更加处置不掉,金融危机立即爆发。首付其实就像一个安全垫,只要房价下跌不超过20%,风险就在可控范围内,而首付贷把安全垫抽走了,把风险放置在随时会爆发的状态下,房市不能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
据我了解首付贷是提供给那些资金暂时无法到位,需要1-3个月缓冲期的人用的,而且利息非常之高对于没有基础,初次置业的人来说基本没意义,因为这要还的利息省下来都够交税了反正我觉得跟赌差不多,对楼市没啥好处
大空头啊,大空头。次贷危机啊次贷危机。
什么是首付贷?简单说就是你去买房,首付不够,他们借给你凑首付的钱,就是首付贷。换到投资人角度看,你投到平台上的钱,借给了那些首付都需要贷款的买房人。有抵押和无抵押的关窍据了解,首付贷分有抵押和无抵押两种。有抵押的首付贷原本是为改善型的买房人设计的:购房人想卖掉现有的房子重买一套,但是卖出自己的房子和买新房交首付的时间却不一定能正好凑上,短时间内存在首付资金紧张,就将已有住房抵押换取新房的首付。举个例子:卖房子的人卖了一套450万元的房子,而买家的首付只有150万元,剩下300万元的贷款要等到完成过户后大约一个月才能拿到,本来可能会因此搁置新房的购买,但这时首付贷来了,它让卖家可以提前一个月通过中介向第三方金融机构贷得这300万元余款,用提前到手的450万元作为首付购置另一套房子。而中介垫付的这部分房款则将用买家的贷款支付。贷款期限大约在1-3个月,收取的利息和服务费每月约2%,在这个例子里就是每个月6万。相比之下,无抵押的首付贷眼下似乎更大行其道:没有抵押物,全靠“更加严格的审核”提供给买房人20-30万的贷款用于买房首付——按照目前购买首套房最低20%的首付计算,购房的杠杆比例是1:5,如果首付贷占了一半的比例,那么购房的杠杆比例就放大为1:10。是“次贷”吗?据了解,向买房人发放首付贷的机构形式有3种:一是开发商或房产中介机构,通过自营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向购房者提供首付贷款服务;二是开发商或房产中介机构与第三方互联网金融机构合作,由前者提供购房首付贷款需求,后者提供资金贷款;三是互联网金融机构独立提供贷款服务。据介绍,目前能够自身形成闭环的仅有世联行、链家和搜房网3家,大多数中介机构还是以寻求第三方金融机构合作的形式提供产品,特别是与P2P平台的结合,资金多来源于个人投资者。一样都是助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加杠杆”进行购房,让部分能力不足或者想借力投机的人获得买房融资。这个模式能安稳玩下去的前提是房价持续上涨,一旦楼市下滑,购房人弃房违约的概率就会增大。要从这个角度看,首付贷的思路确实接近“次贷”。再考虑到实际操作中,地产中介可能会有为了业绩榜贷款人“包装”资质以成功交易的动机,贷款人本身也有隐瞒自身真实财务能力的可能,这其中的风险不是不大的。据广州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透露,从2015年9月份开始,其首付贷产品每月成交额都有数百套。业内人士表示,首付贷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仍非常巨大,未来将有更多企业涉足这一业务。不知何时会有当头一棍首付贷方兴未艾,涉及的金额到底有多大?据揣测场外配资规模或超万亿。彭博社消息,据说包括中国央行和中国银监会在内的金融监管部门,正密切关注部分地区房地产行业融资风险,计划推出措施,打击发放贷款作为房屋贷款首付的行为。被打击的对象可能包括部分中介机构、开发商、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只要是涉及发放用于购房首付款的贷款的行为,都有可能遭遇当头一棍。同时监管部门将要求商业银行对于住房贷款申请严格审查,如果首付资金来自高杠杆融资类贷款,则不应发放贷款。首付贷让很多人以低首付甚至零首付进入楼市。这就好比去年股市上涨时,很多金融机构和P2P平台推出股票配资的业务类似,首付贷放大了房市投资的杠杆。市场上的首付贷多是一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或者P2P网贷平台推出的产品,但这些机构贷款的个人信息很难及时录入央行征信系统,这让银行很难了解贷款买房人的真实负债情况,无法准确判断借款人是否具备还款能力,这种按揭贷款用户的增多,势必让银行房贷质量下降,贷款违约率提升。不知这种非理性上涨能够延续多久。如果楼价大幅下跌,则此类业务会出现系统性风险。所以说,首付贷这种产品对借款人的潜在风险是非常大的。首付贷周期短、利率高的特点让借款人的还款压力非常大,再加上购房按揭贷款的月供,双重还贷压力加大还款者现金流压力,而房产买卖本身又具有交易周期长和不确定因素大的特点,远不如股票交易方便灵活,短期内转手变现很难。所以,不难看出首付贷的几种风险:第一,利用购房者的信用加大杠杆,但如果没办法还款,会有更多逾期;第二,这中间会滋生很多中介公司恶意炒作首付贷而从中牟利;第三,开发商对购房对象的风险把控和筛选条件偏弱。
感谢评论中licas lu对我观点不严谨之处加工,次贷危机的内容已更新一部分..……剩下的容我慢慢更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名第一的答案写了一堆感悟,但是说实话看的真的感觉很累...我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描述下对楼主可能造成的影响。1,如果楼主熟悉北京的房子的话,那么就应该知道一套150左右平米的房子价格现在可以达到600-1000万左右,对于这个数字来说,可能大部分人一辈子才能挣出来,如果攒钱的话,即便达到年攒20w,也需要30年才能买下,这还不考虑通货膨胀造成的货币贬值。2,于是机智的购房者决定加杠杆,也就是俗称的“贷款买房”,先交纳一定的钱(也就是俗称的首付,北京市规定为25%),这样看来,购房者只要先攒150万元(25%×600万),也就是攒上7年的钱就可以先住进房子了,剩下23年慢慢还贷款即可,当然了,银行也赚了一笔贷款的利息,因此可能需要多花费一些钱,不过相比起早早住上23年的房子,还是值得的。3,那么有些人就问了,可不可以我现在就住上,然后这30年慢慢还钱?但是政策规定了从银行贷款买房必须先缴纳房价的25%(首付),于是我就找个场外配资公司,把首付这25%,也就是150万元借过来,先住上房子,再慢慢还银行和配资公司钱。截止到这里,题主你看,“3”中找场外配资公司的行为就是首付贷,即把首付也通过贷款方式付。这样看来,似乎是有利于老百姓的对不对?毕竟让大家多住了7年房子,银行拿到了贷款业务,配资公司也很开心,何乐而不为?——————————————————————————————————————————但是这样的行为是具有极大的违约风险,之所以政策要划出这条25%的线,一则是控制风险(一个没有能力支付首付的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赖账的可能性要比一个能支付的人大,当然银行也不只通过这一种方法验证)二则是国家可以通过首付这条线来控制购房的热度。然而,场外配资公司通常并不像银行那样考虑购房者偿还问题,他们是通过提高利息的方式来确保自己不会亏本。这就有点像期望问题了,我收取大量的利息,因此并不用要求所有的购房者都能还上钱,对不对?于是银行设计的风险防御机制就被破坏了。大量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购房者涌入购房市场,慢慢的,就有人因为还不上贷款被赶出自己的家。厉害的还在后头。市场价格由供求关系确定——买的房子越多,房子的价格就会越涨。机智的投资者则疯狂的冲进没有限购的城市购买房子,而这样的行为就会进一步推高房价,然后看到别人获利的老百姓反应过来,纷纷挤满了购房处。毕竟,现在连首付都不花钱,以后房子升值的时候再卖给接盘侠就好了,简直是无风险套利啊!。一个大大泡沫开始形成,市场上出现了房价越高,买的人越多的奇景。直到有一天,人们醒悟过来:市场上的房价已经足够买下飞机场了,这不科学!然后就开始了崩溃的进程,人人争先恐后的卖出房子,先逃出去的人数着钞票,后逃出来的人....惨遭关门打狗...更厉害的还在后头。还记得最终的接盘侠银行吗?大量偿还不了的贷款堆积在银行里,挤兑潮出现在街头,系统性风险一触即发....———————————————————————————————————————————其实看到这里只想了解首付的可以不用看了,想了解次贷危机的继续往下看..更新下次贷危机,我尽量避免使用术语,把所有话转化成大家听得懂的....2007年初,如果有人告诉你全世界的金融系统即将崩溃,那么没人会相信。甚至有些人认为:我们通过政府和机构的宏观政策调控手段可以大大缩短经济衰退的时间并使其温和化,这样的自信并非毫无根据:上一次衰退的风险来自于年的高科技泡沫,美联储则通过降低利率来避免这一经济衰退。到2005年,经济已经明显好转。这次巨大的成功甚至催生了一个术语:大稳健,来形容这次调控手段的成功。部分人开始认为:资本主义的宏观政策调控的黄金年代已经到来,经济周期已经成为人类的胯下之马,也许它偶尔还会尥蹶子,但是总之我们已经驯服了它。较低的利率和经济稳定使得房地产开始了历史性的繁荣,相比起1997年,2007年的房价足足翻了3倍。然而,稳定的经济环境(投资者更加容易冒险去投资),较低的利率(意为着大多数投资行业的回报会减少,而资本逐利的本质让他们本能的想去追求更高回报的投资),导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和抵押金融市场(下文会解释抵押金融是什么)即将迎来一场狂风暴雨。在1970年之前,美国大多数抵押贷款由附近的储蓄银行和信贷联盟提供,而人们在买房的时候贷款,并在长时间,比如前文的30年内偿还。对于这些储蓄银行和信贷联盟来说,他们将别人存在银行里的钱,贷给那些想要买房的人,并从中收取利息来获利。后来,房利美(FNMA)和房地美(FHLMC)开始从那些储蓄银行和信贷联盟中购买抵押贷款,也就是说这两家公司先拿着钞票去敲银行的窗口:“嘿,老兄,你看你这里给3户人家发放了贷款,我先代替他们给你钱,然后剩下的贷款都给我!”这两家公司从银行拿到贷款的索取权之后,就把这些贷款整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证券种类:抵押支持证券(拿到这种证券的人则享有对证券里面贷款的索取权),使他们可以像证券一样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总之,就是将这种证券股票化,投资者可以选择购买这些抵押支持证券来获利。这个过程叫做证券化,而这个证券化形成的股票市场便形成了抵押金融市场,这两家公司很快就成为抵押贷款市场的巨头。如果你理解不了上面这段话,那么这个图可以帮你理解,从右起按照箭头顺序梳理,投资者花费600万元从房利美购买房利美做担保的抵押贷款证券(注意这是市场流通的证券),而房利美则花费600万美元从储蓄银行里购买抵押贷款,而储蓄银行则贷给贷款购房人600万元,之后贷款购房人在一段时间后,偿还本金和利息给储蓄银行,而储蓄银行在扣除自己代收的服务费后,把剩余的本金+利息转给给房地美,而房地美则扣除了服务费和担保费之后再转给投资者。大部分证券化的抵押贷款由房地美/房利美所持有或担保,这些抵押贷款的风险不高,也意味着经过证券化的贷款金额门槛较高。但是,一旦这样的证券化形成,将会产生一种新产品:由私营企业形成的抵押支持证券(也称转递债券),于是我们的证券化流程变成了这样:
首付贷就是场外配资机构(白话说就是有钱的公司)给你贷总房价的20%,就是你自己可以先不拿钱出来,借别人的钱就可以买房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你成房奴呗。目前房市这么火,房价如此高,你如果现在买房,可以很容易贷到钱,但是你后期的还贷成本会很高。
首付贷和让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士兵去打仗没有什么区别,都是鼓励人去送死。首付贷不是白给,一样有利息,还是短期,本息叠加,让未来不确定因素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放大。总价没变,年限没变,利息更多,简单的数学一算就知道资金流压力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我知道有人20%年息的首付贷也敢贷,那是真把自己当外国人了,要不就是坚信房价还会飞飞飞,万一跌了,或者说持平,甚至微涨都是赔本买卖啊亲。数学不好害死人啊。真·炒房客都是几十套全款好不好?首付几成管他们毛事。他们是阿里,是泰森是霍利菲尔德,不但打击能力超强,抗打击能力也比一般刁民高得多——那种差距至少是几何数量级的。所以与首付贷有关系的也就是下层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群众,这些未来更不确定的人群。力挺首付贷的到底是把头埋进沙里的鸵鸟罢了。直到法院和满面春风的银行人员抄走他们的房子之时恐怕还在做春秋梦。——————————————————————————补充一点,其实比首付贷更不要脸的是学生贷,鼓吹这个政策的人明白,子女还不起的,当然会从父母那榨,这帮忝为人类的家伙就喜欢这么搞。刁民的辛酸生死,哪管他们什么事。
其实就跟股票场外配资一样。你原来有全款可以买一套房。要是贷款七成可以买3套。降了首付到两成可以买5套。现在好了,有了首付贷,只要你敢买,想买几套买几套。这纯粹就是把房子当成投机品,你借钱半年一年,房价要是跌了,你可以不玩了,征信花了就花了,当然你还可以移民跑路。开发商前肯定是进腰包了,该移民移民该跑路跑路。银行背锅,总不至于改业务成二手房中介。玩的这么大,赌局太大,妈妈都不敢玩下去了。
加杠杆,把消费品变成投资标的,伤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房产不是纯投资对象。
在央行明确给首付贷定性的前两天,我在朋友圈说了一段话说,大概的意思就是首付贷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和机会,一定会被拍死。然后就不少人来骂我不了解清楚,然后说首付贷帮他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如果没有首付贷,他们就永远买不起房子了,因为房价又涨了,然后说传统金融机构会消亡就是因为一点都不人性化。我这几年碰到很多这样的人,从当年余额宝开始一直到现在,无数人总是会用他们的亲身案例来告诉我很多事情的合理性,说实话,我都相信他们说的是很有道理的,非常有道理的,例如有个小企业跟我说,他是做红木家具的,每年业务很稳定,利润都有一两百万一年,但是银行从来不给他发放贷款,所以他觉得传统金融机构不作为,活该被搞死。这种案例特别多,怎么看呢?我觉得分成两个层面来看,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是个案和普遍性案例的问题,我个人感觉从个体来看,永远都有这样那样的特殊情况的存在,使得很多个案都存在很大的合理性,但是这样的个案有多少,能否被规模化,这个就很难说了,从整个市场的逻辑来看,其实我们很难认为个案能代表普遍性案例,其实这个世界上能被单独拿出来举例的很多东西,都不代表普遍性,基本上就意味着他是孤立的事件,因为普遍性案例往往成为了共识,从而压根不需要被举例才能被说明,我们小时候读书说中国人不食嗟来之食有骨气,然后举了个例子,其实恰恰证明这样的人很少,所以才能被举例,这种特定的针对性很强的例子,往往是反例,我们说人性之美的时候,举例谁谁谁做好事情不留名,其实恰恰说明的是这种人很少,更多的其实是不会这么做事情的,有一次某省开会举例说自己省里一直有良好的信用基础,举例了某地市一个渔民二十年捕鱼还债说让人很感动,其实我想说的是这种案例其实因为少,所以你才记忆深刻,然后能被举例,他一定不是普遍存在的。看一个社会风气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现在很多微博动辄就说什么地区发生了一个孩子跳楼的事件,就说教育出问题,怎么怎么不好,其实这年头,好事情稀松平常,谁也不会说,只有坏事情,才会被认为有传播价值从而放大,恰恰说明的是这种事情并不是普遍案例,没有必要刻意放大。所以,作为一个学术讨论层面的时候,讨论个案是没有价值的,我们讨论的是普遍性案例。有人运气好,买彩票也能买成亿万富翁,但是你能把这样的案例归纳成人人买彩票去赚大钱么?这种个案肯定要被屏蔽。否则没办法讨论问题,所以我在碰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去考虑这种事情是不是孤立事件,有否探讨的意义,当然这里说的孤立并非是说一件两件的事情,而是从整个样本来看的占比到底有多大,是1%还是10%,还是30%。占比不同结论是不同的。另外,我们还要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必须还要放到更大的周期来看问题,市场的周期往往导致结果是不同的,同样的事情,在上行周期是对的,在下行周期则是错的,很多事情本身无对错,年代不同,结果不同,看问题不能脱离时代背景来看,否则也没有讨论的意义,我们国家里很多傻逼专家,这点做的很不好,都喜欢脱离时代背景看问题,动辄指责这个,然后指责那个,这种事情特别多,次贷危机的时候,一堆人指责中国政府买了大量的美国债,还有两房的资产,然后就动辄让央行行长出来交代问题,说他们卖国,损害国家利益等等,这些都是很典型无知的傻逼言论,包括后来说阿里不让自己人投资,要让日本人美国人投资等等,好多这样的事情,都是典型脱离时代背景看问题。如果无法把一个事物放到他所在的年代看问题,那么就压根不用跟他讨论问题了。第三个问题就是我在上一篇文章说过的一个基本点,许多事情,要考虑个体和整体之间的矛盾,不能单一的看待个体问题,很多事单个看都是对的,但是整体看就是后患无穷,从金融角度来看,作为贷款人,个体肯定是希望贷款不要钱,最好是负利率,作为存款端,肯定是希望存款利息越高越好,最好一年翻一倍,所以,作为个体的利益诉求是无限的,导致最后的结果就是什么呢?索求无度,然后大家一起死。美国的次贷危机是典型的这个逻辑。文章最后我会贴一个章节,是我写次贷危机的三篇里面的一篇,看过的可以直接忽略,我只是用来告诉大家,为什么很多个体看上去不错的事情,最后带来的结果是灾难性的,尤其人其实骨子里都是非理性的,就像第一段里面说的,很多人跟我说,我明明可以买房子,只是流动性有点问题,为什么,凭什么,我就不能首付去贷,然后周转下买房子呢?逻辑是充分的有效的,但是这里有个很大的前提,万一你的判断失误呢?杠杆的存在其实是好东西,但是带来的结果为什么是很坏呢?那是因为人总是被非理性给引导,从而一个好东西带来了极大的坏处。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傻逼,但是恰恰这个世界上结果证明了,绝大部分人都是傻逼。我也在提醒我自己。不要做傻逼。我很少几乎不用杠杆,那是因为我不敢承担我万一判断错了,所带来的致命结果,世界上,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其实是越容易发生的,什么事情都必须最坏结果考虑。而不是最好的结果考虑。这个可以保证你不会一无所有。我们解释下杠杆为什么是好东西,但是为什么总是带来最坏的结果。杠杆,这个东西解释起来很容易,无非就是一个结构化安排吧,本来我拿自己的十万去放贷款,那么一年10%的收益,就是一年赚一万。如果你自己拿出个五万,然后再借个五万,给个5%的利息,那么最终结果就是五万赚了7500块钱。也就是收益率从10%变成了15%,如果你只拿出一万,剩余九万都是借来的,那么收益就是55%的收益率。杠杆的魅力出来了,年化10%的东西,通过杠杆能做出理论上收益无限的产品出来,再极端点,你就干脆一分钱不出,直接十万都是借的,那么就是你一分钱不掏,能赚五千块钱。收益是多少,无限。所以,杠杆的确是好东西,但是从金融史上来看,凡是用杠杆的其实基本上没有好下场的,那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来自人性深处的贪婪和恐惧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确切说人性是所有投资里面最大的敌人,无论是一级市场投资还是二级市场投资,与其说跟对手博弈,很大程度上其实都是跟自己博弈的过程,这个博弈最大的对手就是贪婪和恐惧,我最近看大空头这本书之后,还去翻了一些几个当事人的记录,印象特别的深的一段就是当所有的人都鄙视嘲笑诋毁保尔森这个做空者,当他神经病处理的时候,他能坚持自己的判断,顶住压力,甚至在投资人要求赎回的时候,他能写给投资人信说,为了保护你们的权益,我禁止你们赎回,这种时候,一定是跟人性深处的恐惧做了极为艰难的斗争的,没几个人能坚持,一定没几个人能坚持,如果说面对巨大亏损能抵挡住恐惧,那么面对盈利能抵挡住恐惧也是很难的事情。我身边有个很牛逼的朋友,其实很多人都说他是运气好,不小心投资了给唯品会四百万就赚了几十个亿,觉得都是运气,其实事实上是没几个人知道他肯定不是运气所带来的巨大盈利,因为他投资唯品会最早上市的时候,是流血上市的,当时唯品会上市价格才6.5美金,甚至跌破四美金,随后开始一路狂飙突进七十倍,也就是说,你单纯在二级市场上买入唯品会的时候,你也至少有七十倍的收益,但是几个人面对这么高的浮动盈利,坚持不减持呢?许多人是做不到这点的,稍微赚钱了,就面对害怕失去盈利的风险,然后走人了。事实上,是没有几个人能像他这样做到坚定不动摇的。世界上最考验男人人性的东西,第一是钱,第二是权力,第三是美女,能抵御人性的人其实少之又少。许多成功并不是随随便便的,背后一定都是极为艰难复杂的面对人性考验的过程。关注我朋友圈的人肯定都知道我其实在三四月份股票价格在4000点左右,我就极度看空这个市场,我认为没有任何理由能支撑股价,当时是个人跟我都说突破万点,说的越多,我越悲观,我就开了空仓单位,但是市场突破五千点,不得不强行平仓,为什么,核心是因为恐惧,我知道自己是对的,但是却不能坚持,因为恐惧。在我平仓之后不到一个星期市场大面积崩盘,如果我坚持再多个星期,不用三四天,就反手盈利很多,当然我也庆幸我在崩盘前平仓了,因为不用被叫去喝茶了。我做空的理由只是因为市场太疯狂,并没有任何对市场的恶意。这里面我强行平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恐惧不单是来自市场的暴涨,更大的程度恐惧是来自交易结构的设计,因为使用了杠杆,其实我们会发现,他在放大交易结构的时候,同时也是放大了恐惧和贪婪的人性,这个放大是很重要的特点。我们再回到杠杆本身来阐述一些问题,杠杆最好的交易特点是能放大你的盈利,但是他最大的缺点也是一样的,放大的你亏损,在刚性的债务里面,这种放大的是很明显的,你本来用十万块钱,去放贷款做股票,都亏了,也都是你自己的钱,是没有外债和负担的,但是你拿一万去放大九万,凑成十万的话,那么意味着一旦资金收不回来的时候你不但亏了你一万,顺带着你背负了九万的外债,你的压力就截然变得不同了,这个时候稍微风吹草动就会对你造成很大的情绪影响,其实我们这几年的投资基本上告诉我们越是小钱越是安全边际高的钱,其实越容易赚钱。现金会是最大的盈利性资产,一味的负债扩杠杆,其实最终盈利结果都不会太好,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背负压力情况下,技术动作都会变形。真正不在乎压力的人少之又少。我们就用房子和股票举一些普遍性例子,记住,这些都不是个案,是普遍性案例。一百万的资金,自己去买股票赚10%,那就是十万块钱,但是如果去借个三百万、四百万,那么去买股票,涨10%,那就是赚四十万,五十万,按照一百万本金大概收益就能用差不多40%以上,多好的事情啊,所以许多人都选择配资买股票,但是却忘记了一个重要点就是,一旦股票大跌,跌10个点,那么就是亏四五十万,总共一百万的资金,经不住两次暴跌的。这个就是杠杆的逻辑,所以去年股灾前一拨人用杠杆几十万赚到上千万,然后继续加杠杆,到最后的结果的确可能赚几个亿的钱,问题是一旦市场反转的时候,大概你辛苦赚来的钱,用不了几天可能就被摧毁,连着跌停四五个,你就没有了。一场过眼云烟而已,而且干干净净。房子就更容易理解了,你用三成的钱,买了全款的房子,其实简单的理解,房价大概稍微跌个20%,可能你就差不多这辈子都在为这套房子打工了,房子卖了还不够还你的按揭款的,你未来辛辛苦苦所有的努力可能都仅仅只是在还一个比房价还高的贷款而已,你还不能选择卖房子,卖了房子,意味着你不但房子没有了,可能还凭白背一身负债。什么是首付贷呢?就是你要连首付的钱都要去贷款,然后买房子,这个时候,分几个情况,如果你只是调头周转,那或许还可以,尤其是最近很多人股票套牢,让他割肉把股票卖了,他舍不得,但是房价不断上涨不买又不行,于是先去贷款然后付了首付,然后买房子,这个时候,听上去其实是还不错的理由,也是还过的去的事情,但是问题是,如果你股票还是继续跌呢?房价同时又跌了呢?你最终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没有。你算过最坏的情况么?千万别认为最坏的事情,不会发生,这个世界最容易发生的事情,就是你越觉得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个逻辑我讲过很多次,越不容易发生的事情,其实越容易发生,而且一旦发生,压根无法回头。这个其实是有逻辑的,其实市场里绝大部分都认为某个可能不会发生的时候,都会让他们倾向于不去考虑这个结果,然后反倒会放大这方面的风险,当数量足够多的时候,不可能的事情,就被人为变得最有可能发生了。而且很容易发生。这个就是为什么从概率上来说,为什么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事情,总是让你遇到的原因,恰恰就是,大家都觉得不可能发生,最终逼迫人的行为都逼迫向相反方向运行,最终加剧不可能的发生。尤其结合前面说的,因为你扩了杠杆,其实情绪的波动压力更大,最终使得你的技术动作会变形,因为你是融资而来的资金,很容易击穿你的心里底线,这个时候,稍微跌一跌,你就心痛,惊慌失措,当市场判断跟你不一样的时候,你就会害怕,所以往往结果就是两个情况:要么就是风吹草动就砍仓,深怕亏没有了,要么就是死扛,杠杆是随时会终结的,你的死扛是需要成本的,而且你的融资能力也是极为有限的,当你的几十万上百万扔进去一天就没有的时候,你一定是失去理智的。最终发现的结果是什么呢?跟德州扑克里一样的,控制不了情绪,最终就是不计成本和结果的赌博,压根失去了判断力。这就是没有安全边际带来的进退失措,我们经常在讲一个道理,其实就是越安全性、流动性的资产其实更能赚钱,前段时间股市第四波大跌的时候,我发了个朋友圈说,如果这个时候,你是满仓,其实大多数人的心态已经很难守住,跌破了三千点,很多人基本上都会考虑适当砍点,为什么呢,怕再跌,仓位太重了,但是如果这个时候空仓呢?完全可以进场了,为什么呢,因为的确足够便宜了,所以同样的点位,你的情况不一样,带来的行为结果也是不一样的。越有现金在手的人,你会发现可以选择的机会就越多,现在房价在涨,如果你有足够的现金,你去买一套也无可厚非,但是你没有现金呢,结果要去18%以上的利息去贷款买房子,最终结果是什么呢?看上去用足杠杆,其实还不如不用杠杆赚的多,这种案例其实在我过去几年投资生涯里已经不止一次发生了。我们压根不用去很大的杠杆做投资,最后盈利会远大于你用杠杆,心态是一方面,机会也是一方面,市场上永远不是总是有机会的,在出现机会的时候,你有没有足够的流动性会很重要,我们经常到年底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人因为杠杆用的很足,需要调头寸,成本基本上千分之三,四一天,时间也很短,这个时候你一年做个几次生意可能就超过人家每天没日没夜的干活。而且因为你资金安全度高,你机会也是很多的,我过去几年做投资里总是发现这样的机会,尤其今年我感觉机会也很明显,最近各地有司法拍卖,我也在看,很多一年前估价差不多几千万的资产,现在大概三四折都能拿下来,为什么?因为大家都没钱了,而你有钱,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收益率远远大于那些去做杠杆的人。我们自己做投资的,去年很多人高估值投资了很多项目,今年我们基本要求就是先砍一半估值再谈,否则见也不见了,为什么,别人没钱了,我有钱,我的收益率自然就要高过人家。抓的机会其实压根不是杠杆的机会,而是现金充沛的机会。世界上的资金,我们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越能承受风险的资金,基本上越容易赚取足够的利润,但是承受风险的前提一定是相对占比要低,我们曾经有过一两百倍收益的项目,大概也就是投资了几十万,为什么能赚取这个收益,我们发现核心其实在于这个资金对于我们来说风险可被承受,自然也就敢去博高收益了,如果我们亏不起,那么我们就失去了这样的机会,于是,如何保证自己足够的安全边际的前提下,再去做投资,一定比你每天没日没夜的做投资扩杠杆更重要。杠杆要在合适的时候加,其实我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是一辈子不加杠杆,因为我们永远不敢确定什么事情是没有风险的,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风险的事情,在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杠杆一定是致命的,你赚了一辈子的钱,也会因为一个风险点而失去所有。所以不轻易碰杠杆。所以许多人跟我说,就是周转下,借个首付贷对他们来说是很好的事情,我其实从来没觉得,那是因为现在看到了房价在涨价,所以你觉得很好,一旦房价大跌,你就会骂死首付贷,这个就是结果论了,不值得探讨。哪怕房价不跌,但是你以为你资金安排的很好,结果某个链条出了点问题,你就会整个体系崩盘。然后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境地,到最后还是要记住,你扩杠杆是要成本的,你所有赚钱赚到最后都付利息去了,甚至还不够,所以,为什么世界上玩杠杆的人基本上都死了,一方面是被杠杆要死,另外一方面是被利息压死。给大家举一些很普遍的案例,我一个小兄弟在09年的时候市场大放水的年代,那时候的浙江可以全额抵押买房子,也就是说一套房子估价一百万,他可以贷到一百万,甚至更高,于是他就花了两百万买了套房子,然后抵押贷款了225万,然后还买了辆车,抵押贷款15万,一下车房都有了,但是背后呢?你去算下成本,225万加15万,差不多240万,一年利息是多少钱,24万,两年就是50万,用不了三四年,要还多少钱啊,差不多一百多万,他那里去赚这个钱啊?本来想的很完美的房价稍微涨价点,至少可以卖,但是房价的速度跟的上利息的速度么?事实上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游戏在浙江遍地都是。典型的对未来过于乐观带来的结果。其实这里还更可怕的是什么呢?是流动性,你做房子抵押,车辆抵押,都的短期贷款,最长也就是一年的流动贷款,每年都要还了以后再贷的,每次要还贷款的时候,都要去别的地方拆借两百多万换了再贷款出来,每次一来一回个把星期,光利息成本就差不多一次性要十来万。如果调不过来,那么结果就是崩盘。还有,银行贷款也年年变,你能保证一年过去以后,还会给你贷款?稍微风吹草动就是等死,快要死的时候怎么办?一定是贱价卖房子啊。买来两百万,估计出手估计也就壹佰叁拾肆万,人家知道你要死了估计,还拼命砍价,这个就是现实的残酷世界。别把世界想的太美好,世界从来很残酷。杠杆的世界里本质都是对于自己过度自信,导致带来预期不一致时候的极大反差,顺周期里顺风顺水怎么做都行,但是逆周期里,怎么做都不行。我们自己开玩笑,过去几年我们每天游山玩水,什么都不做,最后的结果肯定好过那些没日没夜扩杠杆的人,房子跟股票其实也不一样,股票的流动性总归在这里,房子其实很大程度上流动性差,受限制的条件因素也很多,因此处理周期会长,期间产生的利息成本就能砍死不少人,很多人都说房地产抵押没有风险,其实,真正决定风险的是流动性风险,你房产的确是值钱,但是流动性不好,处理起来俩仨年,可能最终是处理了,但是过程中的利息,拖你个两三年,基本上到最后也是没多少钱可以剩了。风险反倒更大。谈了很多题外话,都是挺务虚的,回到首付贷的本身来看,我感觉从基于金融的安全边际角度考虑,其实首付贷的确不适合太大行其道的,有很多东西,碎片化,分散化的存在其实都是合理的,也没必要打掉,我最近看过写一篇非法集资的文章,是北大教授彭冰教授谢的,在一次央行的专家会议上我跟他有过简短交流,当时也没太在意,但是看了那文章以后,真后悔当时没多请教,写的非常的好,我对最后一段话特别认同,大概的意思是说,很多法规制定了以后,并不是说不按照这个规则就是违法,中间应该还有个缓冲地带,这个地带需要你来证明你的合法性,只是成本太高,规定之内肯定可以做,规定之外,你要举证可以做,一刀切并不适合,这个其实是有司法实践的,我们不可能用一个法规来把所有的事情给都规定好了,显然也不可能,适当的留下余地,进行博弈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尤其在一些本来就很模糊的领域,且无法有效打掉,规模也不大的领域。监管的目的,一定不是简单的抓坏人这个逻辑,我们赋予监管层面的意义往往在于是如何让被监管的体系、行业如何变得更好,我在写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里提到过,我们过去的监管体系更多是保护被监管的企业角度出发,而不是保护行业的角度出发,从行业角度来看,只有优胜劣汰,才有可能激发行业活力,而纯粹保护企业,就必然不可能优胜劣汰,这种监管思路本身就有问题,回到金融角度看问题的话,监管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那么从这个角度出发,监管的思路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应该是说遏制住大风险为前提,但是也要适当留出小缺口的思路,因为任何一个监管要穷尽是不可能,也是需要成本的,所以堵住每个缺口显然不合适也没必要,从美国的金融体系来看,在美国这么多银行的情况下,美国其实也是存在不少的所谓的高利贷公司,或者说技术放贷公司,在服务银行服务不到的领域蹭饭吃,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这个区域的业务量只会更大。需求一定也是合理现实存在的,我们要判断的是这个需求会否被规模化,会否被集中蔓延的可能性。在中国其实是有这个可能的,中国出现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手段,把原先散落在各个角落里的碎片化需求,通过互联网一下爆发和集中起来,这个时候,考虑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大规模化的问题了,他就不是小缺口的意义了。之前,中国爆发的配资问题,我个人感觉虽然线下的确存在了二十多年,但是一直都属于碎片化的散落在民间,基于民众之间的信任所从事的行业,他的规模哪怕很大,但是也不会集中在一起,但是互联网出现以后,被规模化标准化,这个时候,问题可能的确就出来了,被清理整顿也就在意料之中,但是事实上,清理整顿了,并不代表整个业态消失了,作为有效补充,其实他的现实性意义是在的,我们监管第一没有必要去赶尽杀绝,因为不但成本很高,且也没必要。第二就是留出小缺口,有效的适当的进行补充,对于释放系统性风险只会有好处,而不是坏处。现在轮到首付贷这个东西,其实本质跟配资一样,他们的逻辑本质都在于无非就是个借贷交易,无非前者借钱炒股,后者借钱买房,都是一样的逻辑,所以是有借鉴意义的,目前的数据说,中国的首付贷规模只有五十亿,不大,但是一旦放开口子,让互联网金融的效率体系起来,那么很容易就被规模化,少说做到个几百亿,几千亿,我个人感觉还是很容易的,这个时候带来的风险就很难预测了。等会我会贴一篇,我讲次贷危机的文章,目前中国的现状背景是什么呢?严重的资产荒,在资产荒的情况下,资金无处可去,寻求突围,资金追逐资产的情况下,其实任何可能成为资产的领域都会很容易起规模,当前切入资产的各种模式都拿了很多融资,什么校园分期、消费分期、大宗商品、供应链融资,蓝领贷款等等,一切可能产生借贷交易的都成为了资金的追逐者,这种情况下,下一步会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一方面会降低资产容忍度,本来是想做补充,解决一些好人的现实问题,到最后发现好人解决完了,就开始朝坏人下手,这个时候风险是容易极度扩张的,现在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跟我说,我们都有严格的审批流程什么的,我都相信,但是当资金一旦规模起来之后,所有的严格都会被放弃。美国在这个层面其实已经充分的证明了,美国的次贷就是好人贷款发放完了,只能朝坏人下手的商业模式,大量发放给那些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贷款,美其名曰,居者有其屋,最后的结果就是房屋被没收了,人也被赶出去了,还背了一身的负债,这个是很可怕的事情。美国有一家全美第二大按揭发放金融公司,叫新世纪金融公司,他的倒闭正式拉开了次贷危机的序幕。这家公司在中国的对标公司有点像链家金融的模式操作,大家有兴趣可以查查。所以对于央行相对及早的叫停首付贷,我是赞同的,我感觉要么就是一开始就别让人家做,要么就是起了规模之后,别一下子叫停,缓慢的去杠杆,否则给社会带来的伤害会很大。我觉得我们的央行的监管思路相对一直还是很稳健的,发现苗头趁早下手解决了,不等规模起来之后再去砍,因为那个难度太大了。当然也是因为这样,央行被屌丝骂的也比较惨,为什么呢?因为屌丝是看不到未来的,他们只看到现在,觉得受损害了,然后就骂娘了,当年央行支付意见稿出台以后,征求全国范围内的意见,结果收到了一堆屌丝的谩骂。我估计,等哪天出了事情,然后又反过来开始骂央行为什么不监管,一个社会陷入民粹主义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也就毫无希望可言了。当然,出规范对于从业人员而言这个其实也是更多的保护,与其事后动辄追查,稽查,立案,调查,干什么不早点告诉人家边界在哪里,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其实最终浪费的都是社会成本,然后引发法制建设的大退步,一旦一个社会缺乏了法制这个底线,公信力开始丧失,那么谈什么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呢,人人畏惧而缺乏边界的社会,要去修复信心是很难的。至于对于那些买房人,我也觉得未必是坏事情,让你降低杠杆,增加安全边际,很大程度上,也不是什么坏事情,扩大杠杆更多是投机行为,投机的事情是不可持续的,更怕的是在投机上赚到钱之后,陷入投机思维就更可怕了。当然我们不能替任何一个人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的,每个人都是寻求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按照自己的选择,决定过什么样的生活,承担自己承担的结果,我们也只是给一些我们过来人的感受,但是因为年代不一样,我们的感受很大程度上也未必是对的。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首付房款凭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