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股市多少年一个牛市 中国股市牛市历次牛市

(euphoria)
(-Eponine)
第三方登录:当前位置: >>
中国股市历史回顾
回溯近 20 多年的股市,可谓一部“亡羊史”?, “权宜”政策频繁干预股市,其价值导向也常常相左? “政策市”-导致了中国股市成为不折不扣的“猴市” 无所谓“熊市” 、 “牛市” ,就像只上 蹿下跳的猴子。 中国的历史现实却决定了中国的股市一开始就带着太多的政府色彩。 ” “政策就是行情,在当时政策对于股市的作用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 最初试验――片面抑制――功利地利用――无奈的制度重建 中国股市历史 1983 年 第一家股份制企业 深圳宝安联合投资公司 1984 年一帮从没见过股市的穷学生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20 多名研究生(其中包括蔡重 直、吴晓玲、魏本华、胡晓炼等),发表了轰动一时的《中国金融改革战略探讨》 ,其中第一 次谈到了在中国建立证券市场的构想。在 1984 年第二届中国金融年会上引起的思想风暴的 规模 1984 年 7 月 20 日成立 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 1984 年 11 月 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企业 飞乐音响 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 成立 1985 年 1 月,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并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会筹资,成为第一家公 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全流通股票 1985 年、北京的天桥公司、开始发行股票, 1987 年 5 月,深圳市发展银行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深圳第一股。 1986 年 9 月 26 日第一个证券柜台交易点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
第一家证券公司 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 1988 年 7 月 9 日, 人民银行开了证券市场座谈会 由人行牵头组成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 1990 年 12 月 19 日,上海举行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典礼。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F基在浦江 饭店敲响上证所开业的第一声锣 上市交易的仅有30种国库券、债券和被称为“老八 股” (延中、电真空,大、小飞乐,爱使,申华,豫园,兴业)的股票, 同日 申银证券公司开设了上海第一个大户室 出现了中国第一代个人证券投资大户/股票大 户 黄浦万国 每天收市晚上交流信息者络绎不绝 上海一景 1991 年 7 月 11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股票帐户,逐渐取代股东名卡。 1991 年 7 月 15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向社会公布上海股市 8 种股票的价格变动指数 1991 年 7 月 3 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1990 年 12 月 1 日,深交所“试”开业, 1991 年 8 月 1 日 第一只发行可转换企业债券公司 琼能源 1991 年 10 月 31 日,中国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圳市物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向社会公众招股,这是中国股份制企业首次发行 B 股。 1992 年元月,一种叫“股票认购证”的票证出现在上海街头,产生大批认购证 广义上讲也 是一种权证。该权证价格 30 元,后被炒至几百元, 1992 年 1 月 13 日,兴业房产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是上证所开业后第一家新上 市的股票,也是全国唯一上市交易的不动产股票。 1992 年 1 月 19 日,邓小平从即日起视察深圳四天,在了解了深圳股市情况后,他指出: “有 人说股票是资本主义的,我们在上海、深圳先试验了一下,结果证明是成功的,看来资本主 义有些东西,社会主义制度也可以拿过来用,即使错了也不要紧嘛!错了关闭就是,以后再 开,哪有百分之百正确的事情。 ”邓小平“坚决试,不行可以关” 1992 年 2 月 2 日,发行联合纺织我国第一张中外合资企业股票。 1992 年 2 月 2 月 21 日 第一家 B 股上市公司 电真空 首次向境外投资者发行股票 1992 年 3 月 2 日,进行 1992 股票认购证首次摇号仪式。 1992 年 5 月 21 日 沪市突然全面放开股价, 大盘直接跳空高开在 1260.32 点, 较前一天涨幅 高达 104.27%。沪指当天从 616 点蹿至 1265 点,仅仅 3 天,又登顶 1420 点 股票价格就一 飞冲天,暴涨 570%!其中,5 只新股市价面值竟狂升 2500%至 3000%!上证指数首度跨越 千点, 1992 年 7 月 7 日,深圳原野股票停牌。 1992 年 8 月 5 日,深圳市邮局收到一个 17.5 公斤重的包裹,其中居然是 2800 张身份证 1992 年 8 月 10 日,深圳发售 1992 年新股认购抽签表 发生震惊全国的“8.10 风波” 。1992 年 1 月,一种叫做“股票认购证”的新鲜玩意走俏上海滩。 5 月 21 日,上交所放开了仅有的 15 只上市股票的价格限制,引发股市暴涨。由于尚无涨停板限制,沪市一日涨了 105%。随后, 股指连飚两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中国股能令人一夜暴富。 8 月 10 日,深圳。“1992 股票认购证”第四次摇号。当时预发认购表 500 万张,每人凭身份证可购表 10 张,时称有“百万人争购”, 不到半天的时间,抽签表全部售完,人们难以置信。秩序就在人们的质疑中开始混乱,并发生冲突。这天傍晚,数千名没有买到抽签表 的股民在深南中路游行,打出反腐败和要求公正的标语,并形成对深圳市政府和人民银行围攻的局面,酿成 “8? 10 事件”。深圳市政府当 夜紧急协商,决定增发 50 万张新股认购兑换表,事态慢慢得到平息。“8?10 事件”诱发了沪深股市的暴跌。“8?10”之后 3 天,上海股市也受影响猛跌 22.2%。上证指数暴跌 400 余点 与 5 月 25 日 的 1420 点相比,净跌 640 点,两个半月内跌幅达到 45%。 眼看股市脱缰,监管层赶忙悬崖勒马,并加快新股上市速度。 1992 年 10 月 12 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 中国证监会成立。 1992 年 11 月,沪市创出 393 点新低。仅 5 个月,沪指就跌去千点 1992 年 11 月深宝安 第一家境内发行转债上市公司 中国首家发行权证的上市企业 1992 年后 股票价格暴涨。糊里糊涂地开始炒股,莫名其妙地发了大财 92 年因买股票认购证出现了股票大户 95 年以国债风波为限 基本上消灭了股票大户 1993 年 2 月到 1996 年 3 月被称是中国股市的第一次大熊市,主要是国家宏观紧缩遏制经济 过热所致 1993 年第二批认购证 这次投入者几乎全赔,从此认购证消失 1993 年 2 月 1558 点 1993 年 4 月 13 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股市行情借助卫星通信手段传送到北京 1993 年 4 月 22 日 《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颁布实施。 1993 年 5 月 3 日上证所分类股价指数公首日布 分为工业商业地产业公用事业及综合共五大 类 1993 年 6 月 1 日,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编制的“中华股价指数” 1993 年 6 月 29 日 青岛啤酒 第一家 H 股上市公司 在香港正式招股上市 1993 年 7 月 7 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发布《证券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 1993 年年中的金融整顿,连带着股市也跟着泛绿。 1993 年 8 月 6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 A 股均采用集合竞价。 1993 年 8 月 20 日 第一只上市投资基金 淄博基金 1993 年 9 月 30 日 第一家股权收购 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持有上海延中实业股份 有限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超过 5%,由此揭开中国收购上市公司第一页。 宝安收购延中 实业股权通过二级股票市场进行控股的“宝延风波” 1993 年 10 月 25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向社会公众开放国债期货交易。 1994 年 4 月 棱光股份 第一家国家股转法人股公司 1994 年 6 月 哈岁宝 第一家上网竞价发行股票 1994 年 6 月 陆家嘴 第一家国家股减资的公司 1994 年 7 月 28 日 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 施》 , 1994 年 7 月 29 日‘股灾’ 1994 年 7 月 30 日“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资基金”三大政策救市行情 上 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 333.92 点, 8 月涨至 9 月 13 日的 1052.94 点,累计涨幅 215.33%。 1995 年,指数又在政策指挥下玩了一把过山车: 1995 年 1 月 1 日,即日起实行 T+1 交易制度。 1995 年 2 月 23 日,上海国债市场出现 史称“327 风波” 。 1995 年 3 月,当证券市场已经发展四年多以后,才进政府工作报告,拿到了准生证。 1995 年 5 月 17 日,中国证监会发出《关于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 ,协议平仓。 1995 年 5 月 18 日 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沪市 A 股跳空 130 点开盘,沪指当天涨幅 40% 多;留下新中国股市上最大的一个跳空缺口 成交量也巨幅放大至 84.93 亿元 1995 年 5 月 20 日仅过两天,国务院证券委宣布当年新股发行规模将在二季度下达,沪指瞬 间跌去 16.39%。 1995 年 7 月 11 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加入证监会国际组织。 1995 年 一汽金杯 第一家亏损公司 1996 年的上海股市犹如一个大转盘,从年初的 500 多点,一直冲到 1250 点;深圳股市更是 疯了,从年初的 900 多点冲到了 4200 点。 网下认购买新股票 需要上门 带现金 1996 年 4 月 1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今起不再办理新的保值储蓄业务。 1996 年 4 月 24 日,上交所决定调低包括交易年费在内的七项市场收费标准。 1996 年 4 月 25 日 合并方式组建“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 1996 年 5 月 29 日,道?琼斯推出中国股票指数,分别为道?琼斯中国指数、上海指数和深 圳指数。 1996 年 9 月 24 日,上交所决定,从 10 月 3 日起分别下调股票、基金交易佣金和经手费标 准; 同时对证券交易方式作出重大调整, 即由原来的有形席位交易方式改为有形无形相结合, 并以无形为主的交易方式。自 10 月份起全面推广场外无形席位报盘交易方式。 1996 年国庆节后,股市全线飘红。证监会坐不住了,团团冷风朝股市吹来,意图降温,但 行情仍节节攀高。 1996 年 12 月 16 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第三任证监会 主席周正庆组织人撰写“ ] 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则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 ” 从而引发市场暴跌。 1996 年 12 月 16 日, 沪、 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交易, 实行涨跌幅不超过前日收市价 10% 的限制。 “12 道金牌” 1997 年 4 月 10 日,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试点拉开序幕。 1997 年 5 月股市终于在重压之下于 进行调整 1997 年 6 月 6 日,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 1997 年 11 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证券委员会颁布实施《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 1997 年 5 月到 1999 年 5 月的下跌,是中国股市非常值得玩味的第二次大熊市。 1998 年 3 月 23 日,金泰、开元、兴华、裕阳、安信等五大证券投资基金和南化转债、丝绸 转债两个可转换债券相继登场。专家理财 证券市场金融衍生工具扩大的一种标志。 1998 年 4 月 22 日,深沪两市的交易所 实行“特别处理”制度。 1998 年 4 月 28 日 辽物资 A 第一家 ST 公司 1998 年度,人行先后在 3 月 25 日,7 月 1 日,12 月 7 日连续三次降息。 1998 年 6 月 12 日,国家宣布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从单边交易千分之五降低到千分之四, 1999 年开始,一批批困难企业开始纷纷上市“脱困” ,弄虚作假的企业越来越多,后来暴露 出来的很多违规造假的企业都是那时上市的,将股市弄得“不伦不类” ‘老鼠仓' 上市公司第一年绩优,第二年绩平,第三年绩差,第四年亏损,第五年资产重组。这是折旧 规律。 1996 年 绿野 上市一年不到,就从一个绩忧股变成了一个垃圾股。股票充满着阳谋和阴谋 的游戏工具 1999 年 5 月 7 日周末北约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 1999 年 5 月 10 日周一,沪深股市跳空而下, “导弹缺口”炸在每个股民心中。 1999 年 5?19 行情 一开盘网络股启动 领头的是东方明珠、广电股份、中信国安等沪市上 涨 51 点,深市上涨 129 点。 5 月 19 日后,大盘依然一片大红 6 月 1 日,国务院宣布降低 B 股印花税 6 月 10 日,央行宣布第 7 次降息。 1999 年 6 月 12 日 棱光股份 第一家遭交易所公开谴责的公司 6 月 14 日,证监会官员发表讲话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复性的。 6 月 15 日, 《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 重复股市是恢复性上涨, 6 月 25 日,两市成交量竟达 830 亿元,创历史纪录。 管理层还允许三类企业获准入市,当天大盘跳空高开,上证指数当日大涨 103.52 点,涨幅 6.59%。 政府很快出台了一系列利好火上浇油。中国股市进入了空前的大牛市 功利性透支 有经济学家说当时美国的连续 8 年大牛市,大大增加了美国的消费,股市的钱挣得容易,花 起来也爽快,这被称为“财富效应” ,管理层觉得言之有理,遂动了在中国复制股市财富效 应的念头; 网络泡沫的诞生 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 1999 年 7 月 1 日, 《证券法》正式实施,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沪深股市以大幅下挫的方式 来迎接中国证券业的第一部大法。1998 年 12 月 29 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 议通过 1999 年 4 月 16 日,厦海发公告其股票将从 4 月 19 日起实行特别处理,成为 1999 年首家的 ST 公司。 1999 年 7 月 9 日 农商社、双鹿,苏三山、渝钛白 第一批 PT 公司 9 月 9 日三类企业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上市公司获准入市,沪指大涨 103.52 点, 涨幅 6.59%。 1999 年 10 月 申能股份 第一家国家股回购 1999 年 10 月 首钢股份 第一家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公司 1999 年 10 月,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条例》 。 1999 年后,股市就迎来以网络为首的高科技风暴。上市公司触网忙,无论真假,只要名字 沾上数码或者网络两字,股价就会扶摇直上。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 2001 年。 2000 年 4 月 吴江丝绸 第一家可转债公司发行股票 2001 年 1 月初,经济学家吴敬琏抛出“赌场论” ,怒斥股市黑庄 接着又引发中国股市“推 倒重来”的观点。旋即招来经济学家厉以宁、董辅、肖灼基等的反击,要像对待婴儿一样爱 护股市 国内掀起股市大讨论: “学费论” 6 月 14 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 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当即表示: “国有股减持是一个利好因 素。 ” , 后来股民们认识到, 减持就是变相摊派和扩容, 而按照新股发行价格减持是杀富济贫。 沪指创下此前 11 年来新高 2245 点 直到 7 月 13 日,股市仍在高位盘整。 7 月 26 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 32.55 点。 10 月 19 日,沪指已从 6 月 14 日的 2245 点猛跌至 1514 点,50 多只股票跌停。当年 80%的 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 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 30%。1500 点“铁底”岌岌可 危 10 月 22 日晚 9 时,中央电视台宣布,国有股减持办法暂停。由五部委联合调研,由财政部 主持的国有股减持办法,实行了 3 个月就被证监会一家宣布暂停了。 10 月 23 日,证监会宣布首发增发停止国有股出售。 股指下挫已势如泄洪 有研究员 大小有 21 个原因导致了当年 2001 年股市暴跌,其中包括:1999 年政策利好释放 完毕,央行规范资金,银广厦等庄股内幕彻底曝光,当年股市整顿等等。股权割裂成为中国 股市的“原罪” 2001 年中国股市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股权分置也逐渐成了一个筐,什么问题都可以往 里装。 ” “海归派”官员又陆续推出了“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其中大多“水土不服” , 在强力推行中,又在股权分置的框架下被扭曲。 从 2001 年到 2005 年,各种政策救市的老办法悉数用尽之后,股市仍一蹶不振。此前的“国 九条”也不敌颓势,温总理讲话也被视为利空。被套股民比比皆是。 “远离毒品远离股市” 的呼声成为交响。 2001 年后中国股市开始过度扩容,尽管股市一直走跌,但融资额却达到了近 15 年来融资额 的 40%左右。 2001 年 2 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决定境内居民可投资B股市场。 上市企业仍旧千方百计“圈钱” ,可谓使尽浑身解数:从整体上市到分拆上市,从信誓旦旦 到原形毕露,从欠债不还到以股抵债??而好的企业却又纷纷海外上市。 2002 年 6 月 23 日,国务院决定,除企业海外发行上市外,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关于利 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国有股减持停止 2002 年 6?24 行情 2002 年 12 月,中国证监会颁布并施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 , 这标志着我国QFII制度正式启动。 股市仍义无反顾地走上漫漫“熊”途 ―――“5?19”这一生于政策、长于政策的大牛行情, 终于还是死于政策失灵的陷坑里 延续多年的政策市终于走到末路:不仅政策的边际效益递 减,且管理层信用被严重透支。 2003 年 7 月 QFII 第一单 2004 年 1 月 31 日出台了“国九条” 《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 意见》 2004 年 6 月 1 日 证券投资基金法施行 2003 年 10 月 28 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 议通过 2004 年,上证 180 指数样本股的成交额超过全部股票成交额的一半以上,上证 50 指数样 本股成交额又占到了上证 180 指数的近 60%,资金正毫不犹豫地向蓝筹股集中; 2004 年有两个“死亡”标志将被记入历史:一个是,南方、汉唐、闽发、大鹏等靠“坐庄” 为生的券商, 资金链断裂后难以为继, 或被接管或被清盘; 另一个是, 多年来威风八面擎 “庄 股”大旗的德隆系轰然倒下。 庄家们被灭 2005 年:试错式“全流通” 2005 年 2 月以来,上证指数绝地翻身,一度重返 1300 点之上 4 月 29 日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启动 解决股权分置, 就是中国股市必须要打的 “辽沈战役” 。 股市的“三大战役” 5 月 9 日,证监会迅速圈定了 4 家上市公司进入股权分置改革首批试点程序。上证指数重挫 28 点收于 1130.84 点,再创 6 年新低。 原来激进的全流通主张者如韩志国、张卫星等却表示:试点方案不利于流通股股东,同国 资委讨价还价也是太难。不是一个“纯洁”的过程,是一个利益博弈的结果。 2005 年 6 月 6 日证监会推出《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 ,这天股指跌破 千点。上午 11 点 06 分,沪市股指跌至 988.32 点 “出逃等于生还” “中国股市 8 年抗战,一觉回到解放前” 2005 年 6 月 8 日暴涨 疯涨了 8%的“人工牛市”股票市场创下了自 2002 年以来的最大单日 涨幅和最大单日成交记录,沪深两市共有 120 只股票涨停,两市共成交 317 亿元。 “虚弱的 井喷” 。 2005 年 8 月 22 日宝钢权证上市 每日的成交量超过股票的总交易量,达到了七八十亿元 宝钢权证举例,4.5 元的行权价和高达 1.6 元的权证价格,2006 年 8 月 30 日之前 跌破 4.50 元意味着宝钢权证根本没有任何价值,已经成为废纸。 美式权证持有人有权在最后到期日前任一交易日要求履约执行; 欧式权证持有人则仅能于最后到期日当天要求履约执行。 2006 年 6 月 19 日深交所 IPO 第一股中工国际 中小企业板的第 51 只股票 2006 年 7 月 5 日中国银行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 2006 年 10 月 27 日中国工商银行 全球最大 IPO 在沪港两地同日开盘(一)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创立( 年) 2000 年 12 月 16 日, “中国证券市场十年论坛” 在北京隆重召开, 包括中国证监会主席、 香港证监会主席等证券市场高层人士兴高采烈, 侃侃而谈。 在会场上东走走西看看的我却忧 心忡忡,仿佛置身于美国影片《教父》的开头,贵客盈门,欢天喜地,却暗藏着杀机。因为 我知道, 接下来的中国证券市场一定会经历一场深刻的调整, 许多市场中人和机构将像羔羊 或狼群一样被莫名的力量宰杀,场面会十分血腥,只是不知道程度有多大。 9 年前,却是完全不同的一幅景象。1991 年 6 月的一天,我走进位于上海黄浦路浦江饭 店底层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报到, 成为它的第 41 名员工。 饭店底层临时搭建的房间低矮局促、 阴暗潮湿,但里里外外异常忙碌。上交所成立于 1990 年 12 月 9 日,到第二年的 5 月 31 日 止,实际开市日为 114 天。我在办公桌上拿起一份简报,这 100 多天来,整个证券市场交易 总额为 32.29 亿元,其中债券占了九成,股票成交占一成,也就是说,股票交易额为 3.22 亿元,日均交易额为 280 万元,最高日交易额近 1,600 万元。 当时在上交所上市的企业有 8 家,开市以来,股价持续上升的是豫园商场、凤凰化工和 爱使股份。豫园是上海有名的风景点,俗称“城隍庙” ,豫园商场经营的是小商品、旅游纪 念品、土特产品和黄金饰品等,上海老百姓自然都很熟悉它,成为当时股市的最爱,不过其 市值也只有 5,800 万元(1991 年 6 月 7 日) 。由于当时 8 只股票的面额没有统一,有 10 元、 50 元和 100 元,面额 100 元的豫园股份的最高价是 858 元,与其他股票动辄几十倍乃至几 百倍的市盈率相比,9.25 倍市盈率的豫园最具投资价值。 凤凰化工是唯一的非上海本地股,地处浙江省兰溪市,是重点日用化工企业,也算是国 企,市值 1.275 亿元,位列股市第二,把它拉到上海是为了体现上海市场的全国性。爱使股 份则是一家所谓制造仪表器材的公司,1989 年的销售收入仅 405 万元。事实上,爱使原先 的总股本只有 40 万元,中国人民银行起先不同意它上市,但 1990 年 12 月上交所开业时, 加上爱使电子,8 家上市公司的资金规模也仅为 2.6 亿元,再少的话,上交所就没法开业了。 爱使公司通过 1 配 1、1 送 2 的办法,股本一下子增加到 270 万元,终于上市了。即便如此, 它也是市值最小的公司,仅为 266.9 万元。 有趣的是, 8 家上市公司中还有两家关联企业, 上海飞乐股份和上海飞乐音响, 俗称 “大 飞乐”和“小飞乐” 。 “大飞乐”要比“小飞乐”大得多,仅从员工规模看,一个约 2,700 人, 另一个只有 50 人。 “大飞乐”的总经理也是“小飞乐”的董事长,其“父子”关系不言而喻。 事实上, “小飞乐”的发起单位之一便是“大飞乐”的前身“上海飞乐电声总厂” 。(股市马 经
收集整理)但从市场化或股份制的资历而言, “小飞乐” 成立于 1984 年,是最早的股份制企业之一,而“大飞乐”建立于 1987 年。更为重要的是,1986 年,邓 小平会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后者向邓小平赠送了一枚纽交所徽章, 凭它可以在纽交所自由进出。邓小平回赠了一张“小飞乐”的股票,这就是“父以子贵”了。 “小飞乐”1984 年发售股票时,也未在媒体上刊登招股公告,只在当地市民报纸《新民晚 报》上报道了一则创立大会的新闻。 “小飞乐” 、爱使股份与另一家延中实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没有国家股,当时被 称之为“集体企业” ,俗称“街道企业” 。延中实业据说是为安排失业(当时叫待业)人员而 建。申华电工也没有国家股,但它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乡镇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瞿建国是当 时川沙县孙桥乡副乡长和工业公司总经理。 8 家上市公司中,身份最高贵最富国企意味的是真空电子,1989 年,它在全国最大的 100 家电子企业中销售额排名第十二,利税总额则是第二。真空电子在 1991 年 6 月的市值 是 8.6 亿多元,占上海股市总市值的 60%以上。不过,真空电子就像后来许许多多的大型国 企上市公司那般,很少有投资者喜欢,但又无法忽视它。真空电子最有名的事件是其首任董 事长薛文海公开扬言中小股东无足轻重, 他虽道出了真实状况, 但其粗鲁的态度简直无法让 人接受。 8 家上市公司有一个共同之处――每年都分红,而且股息率很高,这在此后许多年的大 部分上市公司身上再也不会出现了, 投资者们不得不以追求资本利得为目标。 当年的股份公 司在不能交易的情况下,也只能以股息来吸引人了。当然,所谓的高股息是和当时的高通胀 背景联系在一起的,这些上市公司的股息率大多都是 18.75%,它正是当年一年定期储蓄存 款的利息率。最高的股息率是 22%,1989 年由豫园商场和凤凰化工发放。 特区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在 1991 年 7 月 3 日正式营业,挂牌企业有深发展、深万科、深 安达、 深金田和深原野。 深发展尽管是一家股份制银行, 但考虑到姗姗来迟的中国金融改革, 它能上市,在 15 年前是件令人惊讶的事情,所以深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市场上的 一颗明星。 深万科当时还是一家非常不起眼的地产公司, 只是里面有一个聪明的企业家王石, 他为了尽量摆脱控股国企“婆婆”的影响,利用深圳市委急于改革的心情,直接要求市委书 记支持万科成为股份制公司。 还有一家公司深原野也颇具典型, 因为它是中国股市最早出局 的玩家。 原野是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上市公司,在 1987 年成立的时候,国家股占了 60%,港资占 20%,还有两个个人股东各占 10%,其中一个叫彭建东。但过了不到两年时间,原野只剩下 了两个股东,一个是占 5%股份的深圳国企,另一个是香港公司,占 95%股份,背后的控制 人便是彭建东。原野上市后,彭建东将股价炒高,然后套现。1992 年 7 月 7 日,原野停牌, 直到 1994 年 1 月才改名为“世纪星源”复牌。期间究竟发生了何事,当时没有对外披露, 只是法院后来以挪用公司资金罪和侵占罪的名义将澳大利亚国籍的彭建东驱逐出境。 除了原野的中小股东之外, 没有多少人对此深究和愤怒, 也没有多少人想到原野这类上 市公司会在今后泛滥成灾。 (二)不完善、不健全的证券公司 进入上交所后,我的主要工作是担任《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刊》的记者,顾名思义,这是 交易所办的一份报纸。中国的许多改革的特色是“只做不说” ,悄悄地干完,等大家发现, “生米已煮成熟饭” 。国家对待交易所的态度也一样,不准主流媒体播报股市信息,可股市 恰恰是最市场化的,没有公开的信息,这个市场一定会死掉。上交所索性自己办报,向广大 投资者进行市场推广。 除了股市行情之外,可报道的信息十分有限。上市公司只有 8 家,而交易所的会员单位 1990 年时仅有 26 家,其中以信托投资公司为主,占了 14 家,证券公司仅有 6 家,还有就 是城市信用合作社(我有两天调研完 5 家信用社营业部的经历) 。上海的证券公司主要有 3 家――万国证券公司、 申银证券公司和海通证券公司。 申银证券背后的银行是工商银行上海 分行,海通证券公司属于交通银行体系,万国证券则是一家股权较为分散的公司。万国和申 银等证券公司原始资本的积累离不开对国库券的套利。 当时, 中国各地市场因投资者市场意 识不同,国库券价格差异很大,把黑龙江的 80 多元国库券弄到上海,就能卖到 100 多元。 但当时没有什么电子化交易,国库券全是实物券,面额最大的才 10 元,2,000 多万元的国库 券总得需要装十几个麻袋、十几个箱子,租一节火车皮,配上多名经济警察和枪支押运回上 海吧。有意思的是,个体投资者也在做同样的事,有个叫杨百万的人就是这样发家的。中国 证券公司的经营水平一直不高, 行为与一个散户或暴发户没有什么两样, 命运从一开始就注 定了。 另外, 当时的券商充分利用不对称的信息优势乃至违法获得先机来牟取暴利。 万国证券 的总裁管金生在 1989 年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管理处串门, 看到了 1988 年国库券准 备在一个星期以后上市的内部文件,赶紧以黑市价 75 元买进,一上市就是 104 元,大有斩 获。万国证券的行动引来了其他证券公司的跟风,最后皆大欢喜。 很多年来,中国股民真正有多少人,一直是个谜,原因是为了操纵股市、提高认购和配 售新股中奖率等原因,个人或投资机构收集了大量的非股民身份证,然后开户,俗称为“拖 拉机” ,结果把中国股民弄得面目全非。但在 1991 年夏天的 3 个月中,我很幸运地见到了几 乎所有的上海股民(占了当时 10 万中国股民的绝大部分) 。上交所为了无纸化交易,也为了 消灭黑市, 要求投资者本人必须来浦江饭店换取新的股票账户。 交易所所有员工从下午到深 夜 12 时加班加点工作,我的岗位是最后将账户递给客户。整整 3 个月,拿着小喇叭喊号的 我看到了无数张脸,那是很真实的事情,不似后来,市场变得越来越玄虚了。 (三)市场的狂乱与挫折(“810”事件)、中国证监会的设立(1991 年下半年-1992 年) 1991 年 6 月上海浦江饭店门外站着不少投资者,他们在议论着该不该买股票和买什么 股票,我记得自己站在他们中间,太阳晒得有点吃不消。到了 7 月,大家已经没什么可以议 论的了,因为市场每天单边上场,而且都涨停在 0.5%的涨停板上。由于普遍惜售,像凤凰 化工从前周成交的 6,280 股缩小到这周成交 55 股。每天空涨不是个办法,上交所在 9 月 30 日开始以成交量调控股价,如果当天成交量不到其可上市交易量的 0.3%,当天就不涨。上 有政策,下有对策,总会有人作出些“贡献” ,凑足成交量,然后股价继续向上。于是,出 现了世界股市上难得一见的奇观,证券公司每天聚满人群,看着行情大屏幕,像久旱盼甘霖 那般等待几股或十几股的成交量,最后积累成功,延中实业 2,800 股,真空电子 1,500 股, 大飞乐 400 股,爱使电子 85 股,申华电工 110 股,小飞乐 65 股,豫园商场 40 股,凤凰化 工 2,140 股,股价上涨,大家欣喜若狂,一齐鼓掌。 它之所以给我们印象如此深刻,是因为以后的中国股市一直被“扩容”压力所困扰,也 就是说,发行的股票总是多于市场中的资金,不会出现在股市中买不到股票的现象。但是, 这个奇观还是预示了以后中国股市的宿命――荒诞的政策不断地扭曲市场, 市场又时不时作 出离奇极端的反应, 让政策制定者恼羞成怒或焦虑万分, 用更离奇的政策来束缚或刺激市场, 然后市场奄奄一息或亢奋异常, 接着政策又??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不难理解, 上交所成立 一年后才出现了第一家新上市公司兴业房产。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一直不愿意让新公司上 市,造成粥少僧多,供不应求。那时的深圳市场又是另一番景象,深发展的扩股遭到股民的反对,1991 年 8 月 11 日其 股价曾狂跌 41.6%,在证券公司前的一名妇女目睹此景当场晕倒。9 月 6 日,(股市马经
收集整理)深指已从全年最高点 136.9 点跌至最低点 45.6 点。 当地政府 一边实施 2 亿元资金秘密救市行动, 一边采取取消涨跌停等多种市场化方法, 终于使市场反 转。 1992 年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到了上海作为改革开放龙头的重要性,也具体肯定 了股票交易所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为中国股市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当然,邓小平的 肯定是辩证的和谨慎的,一方面讲要大胆试,又说搞得不好就关) 。3 月,原来的上海市市 委书记、 上交所的创建者, 当时已是国务院副总理的朱基公开称赞深圳市场比上海成功的报 道,深深刺激了上交所的总经理尉文渊。他越过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直接向市 委领导申请全面放开上海市场的股价,让市场自己说话,终于形成了股价天天小涨、最后变 暴涨的局面。例如豫园商城的股价就从 800 多元/股上涨至 10,500 元/股(10 年后,一些中国 股市投资者高喊要创造第一个百元股的奇迹, 却未考虑到豫园商城早就是万元股了。 即使将 百元 1 股拆细至 1 元 1 股,豫园商城也是中国第一个百元股票)。 深圳临近亚洲金融重镇香港, 它所在的地域广东又得改革之先机, 要比当时正欲改革起 飞的上海,在市场意识方面成熟得多。如果不是出了“810”事件,上海股市在几年之内是 很难超越深圳的。 1992 年 8 月 7 日,深圳市宣布当年发行 5 亿股公众股,发售 500 万张抽签表,中签率 为 10%,每张抽签表可以购 1,000 股。在大牛市中,新股是市场的宠儿,如何公平公正地发 行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由于每张身份证可花 100 元买一张抽签表, 不仅全国各地大量的 身份证寄往深圳,据说上百万外地人涌入了这个常住人口只有 60 万的城市,各售表机构门 前提前 3 天就有人排队。 到了 8 月 9 日早上, 排队人数可能已达 100 万, 当天晚上 9 时, 500 万张抽签表售完。未获得抽签表的人群目睹了种种不公正和腐败行为后涌向市政府。午夜 12 时后,警察与示威者发生冲突,到处是石块、汽水瓶、催泪瓦斯、水炮、电棍,汽车、 商店被烧被砸,混战持续了 4 个小时。事后调查,至少有 10 万张以上的抽签表被内部藏留 私买,涉及金融系统干部职工 4,000 多人。 尽管事后朱基副总理认定“8.10”事件是“一次技术失控事件” ,但深圳市市长郑良玉 曾在公众面前泣不成声, 他 12 月 16 日转任江西省副省长。 随后, 市委书记李灏被调回北京。 “8.10”事件触及了中央政府的底线。中国共产党人深知金融稳定事关政权安危,1948 年旧上海金融市场的崩溃正是国民党垮台的直接原因之一。 金融市场不能影响社会和政局的 稳定,否则的话就必须关门。作为金融市场最活跃又最不稳定因素的股市能否做到这点,谁 都没有把握。 上交所开业时, 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鸿儒和上海分行行长龚浩成就对 尉文渊说:“半年内不出问题就是胜利。 ”由此可想上上下下是多么的不确定。 因为“810”事件,深圳市场是够得上“关门”条件的,尽管深圳市场没有关门,却从 此元气大伤,直到 1996 年才打起精神再度与上海竞争。 “8.10”事件也引发了上海股市的暴 跌, 却没有让上交所循规蹈矩, 他们反而趁着上海的改革开放大肆发展, 直至 1995 年的 “327” 国债期货事件,才让上交所领略了什么叫“关门” 。 “8.10”事件还有一个得益者是中国证监会,地方上的混乱给了北京集权的理由,于是, 证监会于当年 10 月 26 日成立。 (四)本末倒置的市场营运和 1994 年的大暴跌( 年) 今天最能代表中国股市的量化指标是上证指数(上证指数以 1990 年 12 月 19 日为 100 点),它的最初发布日是 1991 年 7 月 15 日,以 133 点报收,到了年底的 12 月 31 日,已是 292 点。1992 年 5 月 21 日,上海股市全面放开股价,上证指数从前一天的 623 点冲到 1,334 点,并在 5 月 26 日达到全年最高点 1,429 点。但由于这一年有 30 多只新股票上市,比 1991 年增长了 3.88 倍,对投资者的心理冲击和资金面压力巨大,股指一路下滑到 393 点,出现 了上海股市的第一次“熊市” 。但不久就反弹,在当年年底,上证指数收在 780 点上。 与上市公司激增同步的,是股票交易额的几十倍地放大,股票总成交金额 247 亿元,比 1991 年增长了近 30 倍,市价总值 558.4 亿元,增长了 317.98 倍。上交所的会员单位也达到 75 家,比以前增加了 49 家,交易所场内的席位也从最初的 25 个扩大到 1992 年年底的 500 多个,到 1994 年则扩大到了 3,000 多个。 在这个扩张过程中,出现过上海市场交易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即营业部太少,投资者 没有“跑道”可以买进卖出。为了获得营业部限量发放委托单,投资者开始通宵达旦地排队 (让人感叹的是,十几年后的上海房市泡沫时,又让我们看到了同样的场景)。于是,上交所 竟然在昔日的“跑狗场”――文化广场中搞了一个超大型的证券营业部,100 多家证券公司 营业部在那儿设立临时拒台,接受股民的委托。有些紧张的是,1992 年 6 月 1 日第一次开 门时,没想到竟来了 4 万人,有关方面准备不足,只得临时关闭。6 月 9 日,它才开始顺利 运行,半年后的 12 月,这个违反规定开设的证券经营场所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这座位于过去的法租界、植有法国梧桐的陕西路永嘉路口的“文化广场” ,后来成了鲜 花集市,最近又要挪作它用了。很少人能将它和大型股票委托展销会联系在一起,这可能也 是世界股市史上的一绝,可它确实充满了早期的市场精神,是不“规范”的早期中国股市的 象征。 比起文化广场股票委托点形式上的不规范, 影响到中国股市长远发展或者说让中国股市 受到不良“路径依赖”的,是看似规范和名曰“规范意识”的文件和规定,它们非常在意股 东与国家的关系, 而不是从股东的权利来界定股票类型, 从而衍生出许多看来富有 “创造性” , 但最终却被证明不是不可行就是成为市场发展障碍的东西。 比如 “国家股” 、 “法人股” 与 “个 人股” ,就是一些当时就有点矛盾、今天更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概念,保险公司和投资公司从 市场中直接买来的股票是不是法人持有的股票呢?为什么它们就不是 “法人股” 呢?界定概 念的混乱,直接导致了中国股市的结构性缺陷,股票被人为地划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当年 的不流通,缘自于对所有制意识形态的考虑,不能让民间力量“私有化”公有企业,但由于 “法人股”与“不流通股”划上了等号,结果后来很多民营企业的“法人股”也不能流通了。 有趣的是,只要不被称为“法人股”或“国家股” ,就可以想办法变相流通。在 1992 年之前是没有“法人股”这个概念的,只有所谓的“单位股” ,这在上海市场的“老八股” 当年的报表中出现过, 后来有许多就化为流通股了, 否则今天北大方正(当年的 “延中实业” ) 和华晨集团(当年的“申华电工”)就不可能是全流通的股票了。 事实上,早年的上交所并没有按照“规范”来做,当时只要总经理尉文渊一句话,某某 股票法人股可以上市流通,具体由上市部总监通知工程部,第二天这些股票就可以买卖了。 同样,当时的国有资产管理负责人说某某股票可以流通,马上就可以进入二级市场,如 上海嘉丰公司国家股就有 10%大约 3,000 多万股进入了流通市场。 只是后来中国证监会监管 严格后, 再也没有发生这种事了, 至于已经流通的法人股和国家股, 也就无法追索了。 不过, 到了 2006 年,解放占总股本三分之二的法人股和国家股的流通问题又成了中国证监会面对 的头等大事。 第二个由政府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国股市至今的问题, 是把每年的上市资金规模定一个额 度,然后分配给各个省、直辖市和中央各部委。在一个正常的股市里,只要一家企业达到一 定的上市标准,其发行的股票有投资者认购,便可上市。而在中国,上市公司变成了一个特 许融资的权力公司,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圈钱” 。企业的质量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 不能分配到融资的额度,而每个省份的额度一般都是由省委决定的,甚至是由领导跑来的。 在他们眼里, 这和过去为了一个大型项目到计委报批是一样的概念。 除了总体额度之外, 还要限制家数,因为如果只定额度,每个部门和省市可以把它们分成很多家企业,等到上市 后,通过再融资把股本扩大。现在仍有一批上海本地上市公司的 A 股份额很小,B 股却很 大,这就是当时把 A 股额度分到许多家公司,然后用 B 股额度补足的例子。B 股当时是专 门为境外人士投资设立的股票,但最终也是事与愿违。 从 1992 年开始,中国的几波上市公司狂潮与 20 世纪初的科技股 IPO 狂潮没有什么区 别,到处是成立大会和上市酒会,它们的目的就是拿到钱,然后与突然有钱的中奖者一样乱 花钱。等到钱花完后,自己的本业也荒废了。 任何正常的股市都不会允许一个政府在不顾供求状况的情况下, 宣布一年将从市场募集 多少资金,然后配给它所属意的公司,却全然不顾这些公司的质量。1992 年,深沪两地市 场的 A、B 股上市公司有 54 家,1993 年有 177 家,1994 年有 287 家。A 股筹资额 1992 年 为 50 亿元,(股市马经
收集整理)1993 年为 276 亿元(其中 81.5 亿是 配股) ,1994 年为 99.78 亿元(其中 50 亿元是配股) ,扩容的势头十分凶猛。1993 年上证指 数尽管达到了最高点 1,558 点,随着发行额度的明确,市场开始进入真正的低迷期,当年年 底收在 833 点。1994 年 2 月 14 日,政府宣布 1994 年新股发行额度 55 亿元,明显要比 1993 年的 195 亿元低得多,而市场并不买账,上证指数在 3 月 10 日就击破 700 点,4 个月后的 7 月 29 日,上证指数跌到全年最低点 325 点。股市崩盘要影响社会和政局的稳定,中国证监 会慌忙在 8 月 1 日宣布救市,暂停新股上市,当天深沪两个市场的涨幅都超过了 30%。到 了 9 月 13 日,上证指数到达全年最高点 1,052 点。但这不过是一场利用治标不治本的政策 进行的投机罢了,接着两地市场又暴跌 36%以上。由于中国证监会 8 月 1 日还宣布了两条 “建议” ,即建立共同基金和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史称“三大政策” ,但它们真正实现要等到 20 世纪初,可想当时是多么虚无。官方权威的监管机构都随意承诺或用含混的建议来应付 一时之需,就很难指望市场其他方面不投机不钻空子不欺瞒了。 (五)中国证券市场二度受挫,“327”国债期货事件和万国证券公司的垮台(1995 年) 1996 年中国证券市场的热点不在股市,而是在发生“327”事件的国债期货市场。为了 开发新市场,也是为了与中国证监会分庭抗礼,获得更为强势的财政部的支持,上交所在 1992 年 12 月开始建立国债期货市场,允许部分券商进行自营买卖。1993 年 10 月 25 日,上 交所又向个人投资者开放了国债期货交易。到了 1994 年秋天,国债期货发展的政策环境出 现了重大的变化,面对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央行出台储蓄保值贴补政策,国债的固定 利率也变成了浮动利率,国债期货的价格波动加大,全国各地投资者趋之若骛,成交额明显 放大,交易所国债期货清算保证金高达 140 亿元。与此同时,上交所管理层的头脑也随之发 热, 对政策环境变化后的风险扩大缺乏足够的认识, 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 终于发生了 1995 年 2 月的“327 国债期货事件” 。 “327”是 1992 年发行的 3 年期国库券的代号,240 亿元的 327 国债 1995 年 6 月到期, 它的 9.5%的票面利息加上保值补贴率,每百元债券到期应兑付 132 元。但是, “327”国债 的价格却一直在 148 元上下波动, 因为市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 财政部认为与同期银行储蓄 存款利率 12.24%相比, “327”的回报太低,可能到时会提高利率,以 148 元的面值兑付。 支持这一说法的是在“327”品种上做多的财政部全资子公司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 司(简称“中经开” ) ,它的首任董事长是原财政部副部长,历任总经理均出自财政部,1995 年的总经理也是原财政部综合计划司司长。 只要稍有国情常识的人都会跟着中经开做多, 至 少不会与它对抗。 将万国证券公司自诩为“证券王国”的总经理管金生偏偏不以为然,他认为,让财政部 掏出 16 亿元补贴“327” ,无疑是天方夜谭。他伙同向来在市场上横行霸道的“辽国发”等 公司做空“327” 。 1995 年 2 月 23 日,财政部发布提高“327”国债利率的消息,多方趁此逼空, “辽国发” 也临阵多翻空,管金生走投无路,在下午收市前的 8 分钟违规抛出 700 余万元价值 1,400 亿 元的单子,让“327 国债期货”价格从 151.3 元跌到 147.5 元收市。这天“327”的成交金额 占整个期市成交额近 80%。当天晚上,上交所取消了最后的违规交易,万国证券一下子亏 损了 13 亿元。管金生因此被判刑 17 年。万国证券与申银证券在 1996 年 7 月合并,成为当 时内地最大的证券公司,注册资本也只有 13.2 亿元。许多年后,申银证券的总经理阚治东 仍心有余悸,他回忆当时公司中人也想在当天做空,却无法联系到在香港出差的阚治东,申 银因此逃过一劫。中经开虽然是大赢家,但流入账面的利润连 1 个亿都没有,巨大的财富转 移到哪儿去了至今仍是个谜。当时在中经开主管该业务的戴学民 1995 年年底在北京遇刺, 差点没命,此后长期养病,1997 年后下落不明。 “327”事件之后,国债期货市场仍是动荡不安,5 月 17 日,中国证监会暂停国债期货 交易试点。说是暂停,事实上就是关门,因为到了 2006 年年中仍不见国债期货交易的踪影。 不久之后,尉文渊辞去上交所总经理的职务。 “327”事件是继 1992 年深圳“8?10”事件后,第二个影响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进程的 灾难。它和“8.10”事件类似,都暴露了中国股市上上下下系统性的腐败和混乱,真正触及 到了政府唯恐社会不稳定的神经, 大大阻碍了证券市场新产品尤其是衍生品发展的进程。 不 过,中国证监会再次成了受益者,它真正一统两地交易所已指日可待。 (六)地方政府主导的上涨行情和混乱, 最终的结果是中央政府掌握了股市的统治权(1996 年-1997 年 7 月) 中国早年证券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振幅惊人。以深市为例,1991 年最高是 54 倍,最低 11 倍;1992 年是 64 倍到 21 倍;1993 年是 97 倍到 28 倍;1994 年是 33 倍到 7 倍。但 1995 年 是 13 倍到 5 倍,很明显,这一年深圳市场的最高最低市盈率差距偏小。而且不管是 13 倍还 是 5 倍,对于新兴市场而言,市盈率都是偏低的。到了 1996 年,中央的宏观调控已见成效, GDP 增长 10.2%,比上年回落 1.67 个百分点,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尽管高达 14.8%,却 比上年回落了 6.99 个百分点。 1996 年,深市又要比沪市更具投资价值,因为在 1 月 22 日,深市的市盈率又到了最低 的 8 倍,而沪市的全年最低市盈率要到 9 月 12 日才出现,但也达到了 26 倍。于是,深市在 龙头股深发展的带动下, 从年初便一波一波往上发力, 深成指从 924 点升至最高点 4,522 点。 沪市则一直比较被动,尽管上证指数全年也从 550 点升到 1,258 点。 两市同时大涨,对已在熊市里陷入水深火热的投资者来说,本是件好事。可是,当时两 地政府把股指与金融中心挂起钩来,似乎谁的股市涨得快,谁就是全国的金融中心。于是, 从市府到银行到交易所到一些券商到一些上市公司到当地证券媒体, 几乎公开共谋如何把股 市搞上去。过去,两地交易所的税收和形象都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扶持帮助股市也是很自 然的事,但如此大张旗鼓地直接干预股市还是头一遭。在上海方面,由市领导直接指挥,其 动员讲话由《上海证券报》的总编辑向我们传达。尽管总编辑本身就是极易激动之人,可从 他绘声绘色豪情万丈的神态言语看,这位市领导真把竞争当成战争了。我和《上海证券报》 的几位老同事应该很熟悉以往政府和交易所的干预行为, 但这次也是目瞪口呆。 原先要鼓动 市场起来,也只不过是写些充满暗示或“转述”别人的话,而且也不会指明个股的涨跌。而 现在是什么都不管了, 让券商不加遮掩地在报纸上写文章配合自己做庄的股票, 犯了办报的 大忌。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吧,为了找到一个与深发展相对抗的沪市龙头股,上海方面 先是推出上海石化, 后来又推出陆家嘴。 陆家嘴的炒作动力不仅来自对浦东金融贸易区灿烂 前景的想象力,还有对它极良好的分红送股预期。可就在一天下午,陆家嘴公司送来了重大 事项公告,其分配方案大大低于市场预期。我作为编委值夜班,看到这公告,知道明天陆家 嘴一定会大跌不起。可就在晚间七八点的时候,我们突然接到上交所的通知,要将早已排上 版面的公告撤下来,看来有人已将其中的利害关系告知上交所乃至政府了。为了市场大涨, 不惜改变公司董事会的决策,由此可见当时的混乱劲。顺便一提,政府所确认的“龙头股” 并不被市场认同,最后市场还是选择了当时的彩电大王长虹。 面对如此场面,北京当然要发作。随着 1996 年 10 月深沪行情的再度大爆发,从 10 月 22 日起,中国证监会开始连续发布多道通知和评论,警告市场方方面面不要从事融资交易, 严禁操纵市场,查处机构违规事件,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社论,并在前一天晚上的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破例宣读。代表两地交易所立场的《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 利令智昏,竟然忽视了这篇重要社论,没有及时转载。北京本来就对这两家报纸厌恶之至, 便让两名副总编停职检查, 且停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定报刊资格一个月。 牺牲一个副总编 不要紧, 这是媒体经常有的事, 可是后者是要断证券报的财路, 没了指定信息披露的垄断权, 两家报纸就得关门。从此,两家证券报开始乖乖地跟着证监会的指挥棒转。 不过,深沪两地的市场早已处于亢奋中,每一次打压,只能让股指稍一回调,随后又勇 往直前,市场似乎对平日最害怕的政策利空麻木了。终于在 12 月 15 晚, ( 股市马经
收集整理)中央电视台 《新闻联播》 又全文宣读了次日将在 《人民日报》 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 。文章指出,1996 年 4 月 1 日至 12 月 9 日,上证指数暴涨 120%,深成指暴涨 340%。几个月来新增投资者开户数 800 多万,总数 超过 2,100 万,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按惯例,特约评论员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是件严 重的事情;而且,12 月 14 日,管理层已用电报形式将此文传到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部委,提 前打招呼,这都是极不寻常的举动。文章口气之严厉、用词之尖锐(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 脚” 、 “将扰乱市场秩序的‘害群之马’清除出证券市场” ) ,都使人联想到过去的政治风暴。 12 月 16 日,两地市场开始执行股票交易价格涨跌幅 10%的新规定,除了某新股上市上涨 139%外,当天所有 610 只股票和基金全部跌停,第二天又是全线跌停。此时,管理层又感 到害怕了,忙放低身段,说自己是如何如何爱护股市的,中国股市还是光明的,等等。第三 天,股市才在大幅低开后,有资金抄底,将市场稳住。 半年后的 1997 年 6 月 13 日, 《人民日报》又发表文章,指出 1996 年 9 月份以来,海通 证券公司、 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和广发证券公司分别操纵上海石化、 陆家嘴和南油物业等股价, 于是三家公司的 CEO 李惠珍、阚治东和马庄泉被免职,公司暂停股票自营业务 1 年。深圳 发展银行行长贺云和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沈若雷也被撤职。 从今天看, 券商操纵股价是罪 有应得。而深发展是自己炒作公司股票,属回购行为;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向券商融资也很正 常。但他们确实触犯了当时的法规。 组织撰写上述特约评论员文章的第三任证监会主席周正庆事隔多年后(2003 年)回忆 道,文章阻止了当时股市的过热,在亚洲金融危机来临之前,提前消除了股市的泡沫,对全 民进行了一场风险教育。说亚洲金融危机会对中国股市有较大的影响,没什么实质根据,因 为后者至今都没好好开放,更何况十年前。至于进行风险教育,也谈不上什么效果,大家觉 得这是硬用行政手段压下来的,如果说风险的话,政策风险是第一位的。 也就在 1997 年 7 月 2 日,国务院决定将上交所和深交所划归中国证监会直接管理,交易所 正副总经理由证监会直接任命,正副理事长由证监会提名,理事会选举产生。 两个地方政府不仅失去了对交易所的支配,证券交易印花税也拿得越来越少。1993 年 之前是全部归沪深两市政府,之后是地方与中央七三开,1998 年改为中央 88%,地方 12%, 从 2002 年起,中央是 97%,地方 3%。 中央看中的不仅是交易税,还有股市这个融资平台。至少从 1995 年起,一句顺口溜已 在股市上上下下流传开来, “吃完财政吃银行, 吃完银行吃股市” 。 这话缺乏主语, 谁在吃呢? 姑且说是国企吧。大家都知道中国的银行不行了,坏账太多了,现在恰恰相反,需要往银行 注资了。从哪儿搞钱呢?当时海外的股市对中国企业的兴趣不大,加之亚洲金融危机,香港 市场也难以利用, 只有大力发展内地股市了。 内地股市的钱又从哪儿来?除了极短时间的例 外,银行和国企是不能投资股票的,只有个人或者民间资金有资格进入股市。 1997 年和 1998 年,中央政府更加强调股市的规范,但盯住的主要是投资行为,对上市 公司和中介机构却网开一面。上市公司是什么?它是股市中的商品。一味强调商店里不能有 小偷、骗子,却把假货、次货、冒牌货卖给顾客,这算什么? 1998 年左右,在市场中转轨的国企十分衰落,中小企业可以 MBO 或拍卖给个人,可还 有一些大型企业不能卖, 有些企业又卖不出去, 只有去股市融资了。 但股市的钱也不容易拿, 好的国企可以上市,但你必须兼并一家坏企业。一个健步如飞的人,却要背着一个奄奄一息 的病人,这是个健康的组合吗?朱基总理曾为国家会计学院写过题词:“不做假账” 。但一个 不健康的组合,如果必须通过严格的体检,他会做什么。 为了挽救破落的国企, 让它们进入最应该奖优罚劣的股市, 资源的错配是注定的。 那么, 为他们包装的中介机构和了解内情的投资者会采取何种博弈策略?让他们老老实实地上 当?不会吧。当一座大厦的基石是劣质的脆弱的,我们还要指望在大厦里的人安居乐业、行 事规矩,可能吗? 在过去的战争年代里,为了一场战役的胜利,人们往往会牺牲一个阵地或一支部队。在 和平年代中, 为了大局, 可以牺牲局部利益, 这就是毛泽东经常说的 “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 。 它可能是中国俗语“宁可断其一指,不可伤其十指”的引申和发挥吧。可是,我们对牺牲的 部队和那一个指头应有所歉意,至少有所交待吧。 1997 年 6 月 26、27 日两天内,两地股市共上市新股 16 只,创历史上市数量最多。上 市总量达 6.88 亿股。6 月 26 日在沪市上市的是粗密股份、海南航空 B 股和禾嘉股份,深圳 则是长城电脑、五一文、福建双菱、南方摩托、西南化机、西飞国际和锌业股份。6 月 27 日,深沪股市又上市 6 家:鼎球股份、明星电力、清华同方、内江峨柴、山西三维和湖北东 桥。 在 1 个月前的 1997 年 5 月 23 日,前身是国营红光电子管厂的红光,以每股 6.05 元价 格向社会公开发行股份 7,000 万股,募集资金 4.1 亿元。1998 年 4 月 30 日,红光实业年报 披露每股亏损 0.863 元,成为中国股市上首家当年上市当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引起了公愤。 经调查,红光实业从 1996 年下半年起,公司关键生产设备彩玻池炉就已出现废品率上升、 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等严重问题,如此重大事项却被公司隐瞒不报。1996 年度红光实际亏损 1.03 亿元,却虚报为盈利 5,400 万元,骗取上市资格。红光上市后,又将 1997 年上半年亏 损 6,500 万元披露为盈利 1,674 万元,在公布 1997 年年度报告时,又将实际亏损 2.2952 亿 元少报了 3,125 万元。而且红光仅将募集资金的 16.5%(6,770 万元)投入招股说明书中所 承诺的项目,其余一大部分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填补公司亏损,另外的 1.4 亿多元投入股市 买卖股票不做假账” 。获利 450 万元。 2000 年年底,成都中级法院判红光犯有欺诈发行股票罪,判处罚金 100 万元。这是《刑 法》颁布后首个上市公司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可是,如此轻微的犯罪成本,对上市公司 又有何警戒作用呢? (七)中央政府对股市的重视,使中国股市迎来了一个上市高峰期( 年) 1996 年中央政府对股市如此调控,仍未抑制住第二年股市的上涨。1997 年是牛年,当 年 5 月 13 日,上证指数冲至久违 4 年的 1,510 点,让投资者雀跃不已。在政府“提高股票 印花税” 、 “严禁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炒作股票” ,尤其是宣布将股票发行额度扩大到 300 亿 元后,1996 年以来的牛市终于夭折。(股市马经
收集整理) 1998 年市场是熊市,政府却一反常态,给予中国股市从未有过的重视。1998 年下半年, 亚洲金融危机恶化和内地洪灾泛滥,8 月初,上证指数连续拉出十天阴线,从 1,299 点跌至 1,043 点。这时,媒体发表了江泽民总书记为中国证监会主席周正庆主编的《证券知识读本》 写的批语,明确肯定了证券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重要作用,并号召“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企业 领导干部和证券工作者” ,务必要勤奋学习认真思考证券知识。 另一个更为长远的信号是酝酿了六年的《证券法》终于在 1998 年 12 月 29 日的全国人 大第六次会议上通过。早在 1992 年 8 月,就由全国人大财经委起草《证券法》 ,但其规范的 内容却与人大法工委正在起草的《公司法》发生了冲突。按照立法程序, 《证券法》得转交 给法工委去修改,双方僵持不下, 《证券法》也就搁置了下来。其实,中央一直对证券市场 抱有犹疑态度才是 《证券法》 迟迟不出台的真正原因所在。 正如当时一位中央领导所言: “这 个市场现在还看不清楚,问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要暴露一段时间。 ”既然人大内部争议很 大,中央也乐于其不成。但到了 1997 年,中央定了加快立法的调子,在李鹏委员长的全力 推动下, 《证券法》才迅速出台。这部《证券法》从总体上而言,还是比较粗线条的,里面 的政策用语模糊,比如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控股的企业不得炒作股票, “炒作”是个俗语, 却难以精确定义。又如上市由审批制改成核准制,看似用语很准确,可我们看不出审批制与 核准制的根本区别, 无非是证监会成立了审核委员会, 让官员和专家一起评议公司能否上市。 但程序仍不透明, 包括审核委员会的人员名单保密, 结果名单成了财经公关公司的竞争手段, 把它卖给投行,后者就会逐一公关。另外,对证券公司实行分类管理,分为综合类和经纪类 公司,这种资格制度也是毫无道理的。颇为反讽的是,那些自以为有实力的综合类券商在其 后的自营业务中,许多因此破产或遭托管,反而那些小经纪类公司却因无法自营,倒生存了 下来。这印证了我们对其他行业企业类似的观察,企业大多不是饿死的,而是撑死的。 可惜市场不是婢女, 不能轻易使唤。 直至 1999 年 5 月 19 日之前, 在各种政策利好之下, 中国股市仍是熊气弥漫,尤其是 5 月 8 日,美国导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消息传来, 5 月 10 日深沪两市跳空下挫,形成了较大的“导弹缺口” 。但 5 月 19 日起至 5 月 28 日几天 的中国股市表现,几乎把全国人民愤怒视线转移了。上证指数从 1,058 点上升至 1,300 点左 右, 累计升幅达 25%左右。 6 月 1 日至 6 月 14 日, 在央行降息和证监会将 B 股印花税由 4? 降到 3?的利好形势下,上证指数达到了 1,427 点。 这场被定义为“5.19”行情的动力来自何方,市场上盛传是中央政府。1999 年 6 月 15 日,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题为《坚定信心,规范发展》的特约评论员文章,谜 底终于揭开。 对我们这些已对中国股市见怪不怪的人来说, 读了这篇特约评论员文章仍是瞠 目结舌,因为它似乎出自一位股评人士,说出了许多看多理由,还预测了将来的市场一定更 为美好。我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证券媒体工作的编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这稿子在我手中的 话, 其水平是难以发表的, 更不可能作为特约评论员文章放在头版头条这么重要的位置上了。 更为奇妙的是,1996 年 12 月 16 日《人民日报》的特约评论员文章言犹在耳,2 年多后的文 章尽管口气要亲切柔和, 可思维结构和叙述模式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只不过前一个拼命 地说市场是多么的有风险, 后一个努力地辩护说市场是多么有上升潜力, 并用了一个创新名 词: “正常的恢复性上升” 。 可是,我们至今仍然没搞懂,1996 年和 1999 年中国股市最低点的市盈率都跌到 8 倍左 右(只不过一个出现在深圳,另一个出现在上海) ,为什么 1996 年的股市是“过度投机” 、 “暴涨” ,而 1999 年的股市是“恢复性上涨” 。1999 年的 6 月 29 日,深沪股市的市盈都达 到了 48 倍左右,按 1996 年《人民日报》的社论标准是“不正常的和非理性的” ,因为它指 出,以 1996 年 12 月 9 日为例,沪市市盈率达 44 倍,深市达 55 倍,而国际股市绝大多数在 20 倍左右, “中国股市明显处于过高状态” 。那么又为什么说 1999 年 6 月“近期市场运行基 本正常”呢?在 1996 年的文章中,投资者踊跃开户是股民跟风盲目入市,而在 1999 年的文 章中,新增开户人数成了推动市场动力的证据。1996 年 12 月沪深两个证交所的日均成交额 达 200 亿元以上,也是“过度投机明显”的罪证。可尽管 1997 年以来上市公司流通股增加 了 1 倍,但从 1999 年 5 月 19 日以来,日均成交量也达到 255 亿元啊。怎么又突然变成是正 常了的呢?《人民日报》的两篇文章在最后的一部分都列举了许多条措施,只不过 1996 年 是说如何把股价打压下去,1999 年又说如何要珍惜来之不易的股指上升,言下之意是如何 把股市搞上去。 2003 年,已经退下来的中国证监会主席周正庆承认了一个公开的秘密,是他组织撰写 了《人民日报》的两篇特约评论员文章。这更是匪夷所思。因为如果特约评论不是由一个人 策划的,那么,一个认为 50 倍的市盈率是过高,另一个说是正常,也可理解。可同是一个 人,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对几乎相似的数据和情况,可以作出完全相反的判断,这是“不正 常的和非理性的” 。在这种状态下,要股市正常和理性也是困难的。 事隔两年,彻底大转弯的不仅是《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还有 1999 年 9 月 8 日的一 项决定,那就是允许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上市公司投资股票,而就在 1997 年 5 月 21 日,国家还发通知严禁这么做。 当然, 前后两条政策有一个相似处, 就是不得“炒作” , 持有一只股票的时间不得少于 6 个月。但大家都明白,上述规定在实践中是虚应故事。 用不着事后诸葛, 只要稍微了解当时中国政经和股市常识, 都会明白一场史无前例的投 机和洗钱狂潮将席卷中国大地。所谓洗钱,就是将特权应用于市场。在没有市场经济的改革 开放前,中国少数人拥有特权,但由于没有广袤的市场舞台,难以尽情发挥。20 世纪 70 年 代“四人帮”的成员王洪文当时被同伙举报腐化,这位党的接班人只不过到处打猎多看了几 部色情电影请上海小兄弟吃了几顿好菜好饭使用了高级的收音机、 打火机和 “可以远距离操 纵”的彩电,然后让上海市委经常“补助”个几百元钱。但当特权与市场相遇,比如股市, 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产生出巨额财富。 最简单的办法, 就是将国有企业或银行的钱用于炒 股,获得的利润属于自己。几年后,曝出了不少用公家钱炒股票的案子,只不过是当事者炒 亏了本金,无法向企业交待而败露。中国航天功臣、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厉建中 2006 年 3 月被判无期徒刑,他在担任“琼南洋”和“火箭”两家上市公司董事长时,让人 用 1 亿元炒股,结果被套住而进了监狱。 于是,中国股市进入了“无股不庄”的时代。1999 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量已经接近 1,000 家,说无股不庄可能绝对了些,因为谁都没有核实过。但要指出一只没有庄家的股票 也不容易 (有一家民间咨询机构认为, 2001 年年初深沪两市 1,100 多只股票中有 860 只有庄 家驻扎,我看这也是一种看似精确的猜测罢了) 。早期中国股市就有庄家,可一般不那么张 扬,比较典型的是庄家操纵村办企业改制的上市公司界龙实业的股价。1994 年上半年,上 证指数从 1 月初的 800 点一直下滑到 7 月 29 日的 333 点,而界龙实业却特立独行,连涨 32 天。在当时,个股基本上是跟着大势跑,很少有股票能持续逆势而为,更何况连拉 32 根阳 线。界龙实业的上涨与公司从事印刷业务的基本面没什么关系,(股市马经
收集整理)主要是由个人大户马晓指挥,涉及 5 家上市公司与 14 家证 券营业部资金,在 5 个多月内,从每股 12 元一直炒到 33 元,其个人所得扣除融资成本及有 关费用后达 5,000 万元左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界龙模式成了庄家操纵市场的典范,即在 股价底部反复购买股票,若吸纳不了足够的量,就趁势打压震荡,让恐慌盘出来后再买入。 等到外界流通的股票越来越少,每天的 K 线走势图就像一根介乎 30 度至 45 度之间的斜线 一路上扬,让观众垂涎欲滴。等到想出货实现利润,庄家便买通股评家到处鼓吹,或串联上 市公司发布利好消息,或利用大势突然向好的机会,引诱投资者疯狂抢购。据有经验的庄家 介绍,一个做得好的庄股,应该是在上涨时出货,而且是毫不费力,因为抛出去多少股票都 有人接单,股价压都压不住。 接下庄家最后一棒的人当然很痛苦, 因为他们可能被长期套牢。 但不要以为他们不知道 股票有人在操纵,恰恰相反,正因为股票里面有庄家,他们才买,这就是所谓跟庄者。只要 比庄家先出货,跟庄者也会成为赢家。顾名思义,庄家就是靠聚赌的人为生,庄家让股价出 现 45 度的走势,一如职业妓女的穿着,就是让嫖客能够识别。跟庄者每天晚上也会做功课, 认真研究哪个庄家做的图形漂亮,值得投机一把。为了识别庄家,坊间出了大量的书籍,于 是,庄家与跟庄者的共生现象成了中国股市的主流。 终于,到了 1999 年,市场出现了“善庄”的说法,将中国股市的做庄文化演绎得淋漓 尽致。以往,跟庄者对庄家是又爱又恨,让他赚钱的庄家就可爱,把他套住的庄家就可恨。 可现在出现了一种所谓“长庄”模式,股价是长升长有,跟庄者在什么价位上买都能赚钱, 股价翻了十倍,庄家就是不出货。一直能让别人得到好处的人是善人;一直让别人赚钱的庄 家,当然是善庄。 当年中国股市最大的善庄是德隆。1992 年唐万新和唐万里几兄弟创办了新疆德隆,从 事餐饮、娱乐行业。1996 年 7 月 31 日,由德隆参股控制的新疆屯河在上海上市;1997 年 6 月德隆受让上市公司沈阳合金国有股,占总股本的 29.02%;同年 11 月,德隆又购入上市公 司湘火炬国家股,占总股本的 25.71%,成为德隆的“三驾马车” 。其后,三家公司的股票狂 涨不已,到 2001 年时,新疆屯河、合金股份、湘火炬已分别上涨了 11 倍、15 倍和 11 倍。 几个毫无家世积累的兄弟在股市里大把洒银子做慈善, 只不过是德隆雇佣的 “市场人士” 的鼓吹之词罢了。德隆让股价常升不跌的手法在香港等海外股市早就使用过。首先,德隆利 用远远低于流通股市场价的代价收购国家股,控制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其次,做高股票 价格并质押贷款,也就是说,通过长年的股价上升,赢得银行信任,获取长期资金,供他们 “战略发展” ;第三,通过三家上市公司互相及向外担保套取资金。最后,我们猜想上升的 股价也可以为各色人等输送利益, 因为只要明示他们买入 “三驾马车” 的股票就可从容赚钱, 这对许多人还是有吸引力的。当然,德隆也通过直接金钱交易买通了经济学家、记者和其他 人士。我们之所以点名经济学家和记者等,是因为他们不惜自己的声誉,强行为德隆辩护的 白纸黑字透露了此间的消息。 顺便一提, “善庄”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做别的庄时也一样“善良” 。事实上,当他们打造 了长庄的品牌后,也会假模假样地到别的股票上做庄,但拉升后很快就出货,让合作者及跟 庄者大倒其霉。 其实,不能够创造价值的德隆等的长庄模式还是脱不了金融市场的邪道――庞氏骗局, 即只能通过不断往外拉钱来维持局面,而钱是有成本的,拉得越多,负担就越重,最终一定 灭亡。 中后期的德隆已不能通过上市公司和股市本身来维持庞大的资金成本, 只能进入金新信 托、泰阳证券、德恒证券、恒信证券、新疆金融租赁、新世纪金融租赁、中富证券等多家非 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从长沙、南昌等商业银行获取大量资金,继续运转庞氏骗局。 庄家德隆在市场上大放光芒, 引来一批庄家模仿者, 他们手上至少有一到两家上市公司, 还要入驻证券公司或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成为各种“系” ,如中科系、明天系、成功系、 银泰系等等。 (八)亿安科技的“蹦极”游戏() 1999 年 6 月 22 日, 在 1993 年 2 月 6 日创下的最高点 1,558 点的 6 年后, 上证指数被顺 利突破,并在其后两天上冲至 1,705 点,深沪两市放出历史天量,成交额 833 亿元。创出天 量天价之后,股指大幅回调,1999 年的“5?19”行情在此结束。 一年后的 2000 年 7 月份,上证指数还是突破了 2,000 点,11 月 23 日,又创下 2,125 点 新高。但比起指数来,当年最富戏剧性的是一只名为亿安科技的股票冲上了一百元。这只股 票原名深锦兴,1999 年 6 月亿安集团成为它的第一大股东后,更名为亿安科技,这只流通 股仅有 3,529 万股的小盘股,业务范围涉及数码科技、网络工程、生物工程、电子通讯、电 动汽车、新能源和纳米技术等等,几乎把当年的全球高科技概念一网打尽。 1998 年 8 月 31 日,深锦兴最低价是 5.5 元/股,但在亿安集团接手后的 1999 年 6 月 29 日,已是 34.48 元/股。2000 年,中国股市受美国高科技股热潮鼓舞,高科技股纷纷上 演最后的疯狂,接连涨停,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亿安科技,它的股价在 1 月 4 日还是 46 元/ 股,可到了 1 月 21 日已是 80 元/股,2 月 15 日终于冲上 100 元/股。正如我们在本文开 头所言,历史是善忘的,上海的豫园商城早在 1992 年就有过 100 元/股以上的记录,但狂 热的人们仍把亿安科技视为股市十年来的第一只百元股票并兴奋不已。有人还找出一个 65 岁的老太太,由于她从 1992 年 5 月起就持有 11,800 股深锦兴,及至亿安科技升至 126 元/ 股最高价计算,她已拥有 320 万元的财富。 可笑的是,亿安科技在 2 月 17 日达到最高价后一路下跌,到年底已是 50 元/股左右, 这意味着老太太的财富半年已缩水了一大半。 事情还没有完,2001 年 4 月 25 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对广东欣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等四 家市场上从未听说过的公司处罚 8.98 亿元,原因是它们违规操纵亿安科技股价。这四家公 司自 1998 年 10 月 5 日起集中资金, 利用 627 个个人股票账户及 3 个法人股票账户, 大量买 入“深锦兴”股票。持仓量从 1998 年 10 月 5 日的 53 万股(占流通股的 1.52%)到最高时的 2000 年 1 月 12 日的 3,001 万股(占流通股的 85%)。截至 2001 年 2 月 5 日,四家公司共盈利 4.49 亿元,而它们手中的股票只剩下 77 万股,一次很成功的庄家行为。 ( 股市马经
收集整理) 中国证监会是否收到 8.98 亿元的罚款,外界从一开始就很怀疑,至今仍不清楚。亿安 集团的老板罗成早跑了。被处罚的四家公司中,有三家公司的负责人姓罗,其中一个是罗成 的侄女,一个是罗成的司机。罗成曾入选 1987 年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后来在广东销声匿 迹近十年,直到 1994 年进入亿安集团。正如绝大部分中国富豪一样,罗成的原始积累也不 清楚,亿安集团的盈利点则是朦朦胧胧。亿安科技只有一个项目是可以讲清楚的,就是电动 车项目。电动车可以行驶在高尔夫球场上,罗成是广东高尔夫球协会副会长、广州高尔夫球 协会会长,球技接近职业选手。亿安科技在遭到证监会处罚之前,也已转让给主业是摩托车 产业的重庆隆鑫集团。罗成脱身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 让兴奋的或被套的投资者很没面子的是, 被逮捕的亿安科技股票操纵案的操盘手都非常 年轻,主操盘手是个年仅 20 出头的小女孩,另外几个操盘手也是刚刚从大学毕业。 到了 2003 年 3 月审理此案时,检察院已将罗成操纵的公司确定为七家,划拨资金 18 亿元,另外又通过多家证券营业部股票质押融资 19 亿元,在全国几十家证券营业部通过所 控制的 792 个账户进行不转移所有权的自买自卖(亦称“对倒” )共计 68,409 笔,累计 5,555 万股。最高时占有亿安科技流通盘的 87.34%,非法盈利 4.65 亿元,与证监会当年认定的数 字差不多。 罗成没找到, 他的财务总监和资本运营部门的负责人被判了 2 年 3 个月至 3 年半 的有期徒刑。 (九)基金黑幕() 2000 年 10 月的北京《财经》杂志刊登了封面故事《基金黑幕》 ,引起轩然大波。作者 有两位――特约撰稿人平湖及记者李箐, 其中的平湖便是本书中文作者张志雄。 《基金黑幕》 是对上海证券交易所监察部的某监管人员的一份对基金操作进行跟踪研究报告的解读, 指出 基金业内一些公司存在操纵股价的嫌疑。其实, 《基金黑幕》原文标题是《 “基金行为研究” 解析》 ,我的兴趣不仅在于基金,更多关注的是其他证券公司和投资机构或者说是市场的整 个庄家行为。但由于文章标题是《基金黑幕》 ,就成了仅仅声讨基金的檄文。 这恰恰有违我的初衷,因为相对规范的基金公司在 1998 年才成立,它们中的有些公司 虽然已和庄家同流合污,但作为总体还未深陷其中。当然,我最后目的还是达到了,就是尽 一切可能防止庄家把价格拉得太高的股票倒手给基金, 因为绝大多数基金公司的股东是证券 公司或投资信托公司。后来,德隆等庄家到处寻找金融机构托盘,就是没敢染指基金公司。 当时,这些基金管理公司却不可一世, 《基金黑幕》一出,2000 年 10 月 16 日, 《中国证券 报》 、 《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都刊登了针对《财经》杂志的“严正声明” ,署名是大 成、南方、长盛、博时、华安、富国、华夏、鹏华、国泰和嘉实――当时仅有的十大基金管 理公司。声明的开头第一点就自以为是: “证券投资基金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 间,但由于起点较高,中国的基金管理公司已经是国内监管最严格、制度最完善、透明度最 高的投资机构之一,我们的业务都是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的。 ”声明起草者的水平 一般,但最后老辣地拈出《基金黑幕》后记中的“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是超常规发展变相 的庄家”的观点,是很有一番企图的。 原因是“超常规地发展机构投资者”是新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的观点, 《基金黑幕》 竟然说周的观点是鼓励发展庄家,不是污蔑吗。其实,我写这段话时当然知道其中的厉害, 可这正是我发布《基金黑幕》的中心思想啊。周小川要超常规地发展机构投资者,是想给股 市以稳定力量,能承受更大的股票扩容压力。可我看到周小川的观点后,就写过文章,明确 表示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解决庄家横行的问题, 否则就是再发展多少个机构, 不是成为庄家 就是成为庄家的附庸。当然,我深知周小川是个开明的人物,他至少会对不同的观点表示宽 容。事实上, 《严正声明》的挑拨目的确实也没有达到。 当时的《财经》杂志并没有什么名气,阅读量很小。可三大证券报齐齐登出十大基金管 理公司的声明,影响力巨大,把《基金黑幕》扩散开来,人们都想看看它究竟写了些什么。 说句实在话, 《基金黑幕》的大部分论证解说是我写的,由于要防止对方找漏洞,写得曲曲 折折,并不好读。一般读者倒被文章中记者叙述基金人士和庄家在桑拿浴房中“坦裎相见” , 商量如何让基金在一只庄股股价高位接盘, 代价是一股一块钱的情节所吸引。 这种事情当然 有,可没必要在桑拿浴房里谈判,这种写法其实是减弱了《基金黑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严正声明》 发表之后, 众基金公司赢来的不是赞同乃至同情, 而是舆论的群起而攻之。 《财 经》也在三大证券报上发表声明,认为公众有知情权,顺便做了广告。最有力的支持者是经 济学家吴敬琏,他 10 月底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侃侃而谈,出来反击十大基金 管理公司的声明。最击中要害的一点是,十家基金公司怎么可能共同互保?“难道他们之间 互相的账在他们内部都是公开的吗?他们的操纵行为都是互相知道得一清二楚的吗?” 早在我读完十大基金公司的声明后, 就发现了这个致命的破绽, 并且化名写了文章反驳, 但影响毕竟没有德高望重的吴敬琏大,而且是在收视率极高的央视上播出。 中国证监会起先对《基金黑幕》沉默不语,然后由副主席高庆说了一段“大而化之”的 话,再次引来舆论的一阵不满,最终周小川主席表态,欢迎媒体对证券业和资本市场发表意 见,监管部门对于调查属实的违规行为一定会依法处理。其实,证监会的这番表现已是空前 绝后,因为按惯例,证监会应该为自己业内发生如此不利的大事排解,而不是不作为。 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看完《基金黑幕》后勃然大怒,然后挺身而出为基金业辩护,认 为基金只有 2 岁,2 岁的孩子可能会尿裤子,要允许他撒尿。由于比喻太过形象,刘主席的 “撒尿论”被人们狠狠地揶喻了一番。 回到本章的开头,我在 2000 年 12 月 16 日的“中国证券市场十年论坛”上忧心忡忡, 走来走去,总感到要发生大事。10 天后的 12 月 26 日,中科创业开始连续跌停,2000 年 12 月 29 日收盘时,跌停到 19.84 元/股。2001 年 1 月 4 日开盘继续跌停,直到 1 月 10 日的 11.71 元/股。不要说在大牛市,就是在过去,也只有一次庄家为了出货,让一只名为“轻 纺城”的股票连续跌停来出货,但也没有九个跌停板。 “中科创业”是庄股的理论先锋吕梁(真名吕新建)所为,在市场上有很强的号召力。 吕梁早年是个很有成就的文化人,在着名文学杂志《收获》上发表过中篇小说。1996 年, 吕梁进入投资界,但并不成功,还被人骗走了不少钱。但他 1999 年春以“K 先生”的名义, 在媒体上宣扬“讲政治,做大势” ,正巧赶上“5?19”行情,一举成名。这时,他早已进入 一只名叫“康达尔” (后改名“中科创业” )的股票做庄,在 1999 年 8 月的《中国证券报》 上刊登一个整版,号称要把自己的公司打造成中国的伯克夏?哈撒韦,哈撒韦是美国股神巴 菲特的公司, 吕梁鼓吹使用这样的概念是很有煽动力的。 让人感慨的是, 吕梁是促使我写 《基 金黑幕》的直接原因之一。2000 年 8 月的一天,我和两个朋友在北京亚运村的北辰花园 5 号楼的豪宅里见到了主人吕梁。从他家到饭店,吕梁至少谈了 4 个小时,把朋友们吹得晕头 转向,却让我失望甚至不安。我在股市中呆了这么多年,三教九流见过不少,我并没从道德 眼光看待吕梁,只是觉得他当时的思路十分混乱,缺乏一个投资家的冷静和自制。说得严重 些,吕梁的神智有些不清。这种人在凶险的股市中注定是要出问题的。回到上海,我又与另 一个模仿德隆的着名长庄的策划人吃饭。他的脑子比吕梁清楚多了,他告诉我,经过反复送 配除权,他的长庄股票在任何价位抛出都是可以赚钱的,问题是,长庄缺乏流动性,根本没 法实现利润。他觉得迟早要放弃这只长庄了。我问他,如果市场崩盘,用三年时间可以复苏 吗?他告诉我:“你太乐观了,事情要比这严重得多。 ” 果然,在中科创业的跌停声中,吕梁竟然站了出来,向媒体自曝做庄内幕,而且写了一 篇长达 1.8 万字的自述。他告诉人们,1998 年,深圳的一位大户朱焕良来找他,要求对深套 其中的康达尔股票施以援手。朱焕良发迹于上世纪 80 年代末,当时万科股价很低迷,他趁 势吸纳,且作为小股东代表进入万科董事会。90 年代初,朱焕良已是个千万元大户,在深 圳股市上已可呼风唤雨。1997 年,朱焕良动用近两亿资金炒作养鸡为主业的康达尔,没想 到一场香港鸡瘟(也就是禽流感吧)导致康达尔暴跌,朱焕良于是被套。 吕梁联手中煤信托投资公司等北京机构,答应与朱焕良合作。在此之前,还有一个让人 印象深刻的细节, 就是朱焕良在指定的时间在他控制的每一个户头抛出一手, 这些仓单证实, 朱所说的他已控制康达尔股票达流通盘的 90%并非虚言。吕梁一伙人分别接走了朱焕良所 持有的流通股的 50%,双方协议,朱焕良的另一半股票在 5 年内不能抛掉,齐心协力把康 达尔打造成一只大牛股。(股市马经
收集整理) 吕梁对重组康达尔很有信心, 他看中的是公司具有可观的土地价值, 可真正进入公司后, 才发现这是个骗局,不仅黄金地段的商业用地不存在,房地产公司也有 4 个亿的假账。吕梁 等人知道上当后,却未撤出,反而在 1999 年 4 月和 5 月又两次收购了康达尔 34.61%的国家 股。这样,他们前后已动用了 7 亿多元资金。 之所以如此,吕梁是利令智昏。他在 1998 年 7 月左右就拿到了 277.9 万股康达尔,当 时市值是 6,000 多万元。吕梁没有这样的实力,这是所谓的北京机构中煤信托和朱焕良给他 的“咨询费”吧。吕梁用股票到证券营业部去质押融资,再拉升股价,增加市值,然后再去 质押融资, 再拉升股价, 还用新的资金去炒别的股票, 用其回报弥补以前的债务和融资利息。 1999 年,康达尔从 20 元/股左右上升至 40 元/股以上,全年涨幅 111%。2000 年 2 月,股价冲上 80 元/股,流通市值也由 1998 年 10 月的 10 亿元左右膨胀至 62 亿元。这时, 朱焕良的市场本能要求他出货, 从 5,000 万股一直出到 12 月 10 日的 2,300 万股, 每卖出 1,500 万元的货,便提现转移。而此时的吕梁却陶醉其中,他除了在北辰花园别墅的 5 号楼自住并 办公外,还买下了 11 号、14 号楼。2 月 18 日吕梁结婚,为了讨彩头,他命手下的交易员将 前一个交易日康达尔的收盘价做成 72.88 元/股。到了 10 月份,北京的几个主要机构感到 康达尔的抛压明显加重,便威胁朱焕良,若他背信弃义的话,绝不容忍。但朱焕良明确表示 不干了。 在康达尔崩溃的第一个跌停板时, 北京机构就在 35 元/股以上接了朱焕良的 1,000 万股,花费了 4 亿元资金。 据说朱焕良总共套现 11 亿元然后逃往香港, 临走扔给吕梁的最后一句话是, “股票总是 要卖了才能赚钱” 。吕梁对其恨之入骨,在自述中屡屡对朱焕良施以刻薄,说他是个农民暴 发户。 吕梁说得好听,其实两人只是各怀鬼胎罢了。联合做庄本身就孕育着背叛。熟悉朱焕良 的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就说过,朱也被一个曾和他形影不离的“李老师”出卖过。吕梁除了 中科创业外,还操控过上市公司中西药业,又通过中西药业投资岁宝热电,还炒作过马钢股 份、莱钢股份,一些大户因此和吕梁合作,他们中有些人也吃了吕梁的亏,我所熟知的一位 大户就被套得痛不欲生。如果他不在别的股票上盈利,又不在中科创业上套现,是如何应付 资金利息等成本的? 吕梁的大宅成为媒体的焦点之后,他却在 2001 年春节后的某一天逃离了公安机关的监 视,披着军大衣消失了,从此再无踪影。还有上海媒体说采访了朱焕良,我一看稿子,就知 是伪造的。这年头,什么都可以造假。 一年后的 2002 年 6 月,吕梁的多名属下和合作者受到审判,2003 年 4 月,丁福根等 6 名被告被判处 2 年零 2 个月至 4 年有期徒刑。案子涉及资金 54 亿元,证券公司营业部 125 个, 仅吕梁一方利用的股东账户卡就多达 1,565 个。 如果不是如此分散的股东账户卡, 按 《证 券法》规定凡持有上市公司流通股 5%以上者均须公告,中国股市的庄家们早就曝光殆尽。 最滑稽的是,由于不少庄家控制了非流通的法人股,加上 90%以上的流通股,一些上市公 司早就应该被私有化了。 十、赌场论中国股市 17 年() 2001 年的好戏才刚开头。经济学家吴敬琏又在媒体上批判证券市场,最有争议的一个 观点是:中国股市很像个赌场,严格地说,比赌场还不如,因为赌场里面也有规矩,比如你 不能看别人的牌。而我们的股市有些人可以看到别人的牌,可以作弊和操纵。 换句话说,吴敬琏认为中国股市比赌场还不如。其实,这个观点我在 2000 年 9 月 12 日的《财经时报》上就发表过,而且投资圈子里的人很快就打电话给我,表示关注。但吴敬 琏说得更为直接, 而且他的半政府背景让人不得不重视。 还有一位是中国建设银行与美国摩 根士丹利合作的投行中金公司的经济学家许小年, 因对股市严厉批判, 被人扣上了要把股市 “推倒重来”的帽子。结果, “赌场论”和“推倒重来论”成为一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认为要对后来中国股市的崩盘负责,这种声音一直沿续到 2006 年的今天。 2001 年 2 月 11 日下午,厉以宁、董辅、萧灼基、吴晓求和韩志国五位经济学家在北京 召开恳谈会,吸引了大批记者参加,会议持续了 3 个小时,气氛严峻激烈,目标只有一个― ―批判吴敬琏的股市言论。厉以宁和董辅对中国早年股份制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舆论上的贡 献,北大教授厉以宁还被人冠之以“厉股份” ,与当年倡导市场经济的吴敬琏的“吴市场” 交相辉映。董辅也是位老资格的经济学家,在学界有比较高的威望。萧灼基和吴晓求,一个 是北大教授, 一个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但他们都成名于股市,因为他们频频发表利多股市的言论, 很得股民们的欢心。比如萧灼基会这样说: “我不相信股市会永远低迷,上半年不涨,下半 年也会涨,今年不涨,明年也会涨” ;厉以宁则表示: “中国股市健康吗?中国股市很健康, 早晚冲上三千点。 ” 中国财经媒体的竞争十分激烈,记者一般都喜欢观点不同、彼此争执的场面,可参加当天的 恳谈会的记者们却被五位经济学家的情绪和言辞震住了,他们仿佛参加了一场文革的争斗 会。那天我在上海,没去开会,但仍记得开完会后几位同事和朋友打电话给我时的茫然和混 乱,他们从没有见过如此斯文扫地的场面。第二天,五人的谈话纪要传到我手中,看后不觉 有些惋惜,毕竟其中有曾帮助过我的师长。谈话纪要在媒体上公布后,舆论一片哗然,不管 是反对还是赞同吴敬琏的人, 都对这种批斗会方式不以为然, 毕竟大家都不想回到三十年前 去了。恳谈会成了五位教授的滑铁卢,媒体和公众对他们再也没有以往的热情和尊重了。股 市这东西不好玩,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股市的下次牛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