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孟庆树离婚原因夫人的简历

王明的妻子孟庆树挺漂亮的
我的图书馆
王明的妻子孟庆树挺漂亮的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itle=""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border="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rc="/DownloadImg/9/.jpg"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王明(1904年生),安徽六安人,原名陈绍禹。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长江局书记等职务。1930年从苏联回国后,打着“反对立三路线”旗号,在1931年1月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夺取了中央领导权,至1934年间,在党内推行了一条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对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大危害。抗日战争初期,又推行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把抗战领导权送给国民党, 使革命又遭严重损失。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去苏联就医,直到1974年3月27日 王明在莫斯科病死。        此王明夫人孟庆树 挺漂亮的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border="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rc="/DownloadImg/9/.jpg"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王明与孟庆树的传奇婚恋   --------------------------------------------------------------------------------   来源:千龙新闻网            王明一生错误多多,而传奇故事也多。他虽不是各省选拔的留苏学生,却堂堂走进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校门;他曾追随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却又被李立三给予撤职和留党察看;他从当时江苏省委宣传部一名小干事,一跃成为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他从“左”倾路线的代表,忽然变成右倾投降主义的代表,从极“左”跳到极右;他从显赫的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突然成为整风的主要批判对象,等等。他和孟庆树的婚恋更是一波三折,颇多传奇故事。      初恋莫斯科    王明与孟庆树相识在莫斯科中山大学。    日,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王明这位特批留苏学生,同俞秀松、张闻天、王稼祥、伍修权等60余人,作为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一期的学生来到莫斯科,开始了留学生涯。在学习期间他被副校长米夫赏识,成为其得意门生,并被选为“学生公社”主席。1927年7月米夫升任校长,王明被米夫留校任教并当上米夫的秘书和翻译。从而控制着学校支部局,实际上成为“中大”的“无冕之王”,显赫一时。    孟庆树1911年12月2日生于安徽省寿县田家集孟家围子一个地主家庭。她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三期学生。她于1927年11月与刘英(后为张闻天夫人)、唐仪贞(后为陆定一夫人)等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离开祖国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这批青年,当时大多数正值妙龄,加以优裕的生活条件和开朗舒适的异国环境,使中山大学恋爱之风盛行,年方16岁的孟庆树,正值妙龄花季,且眉清目秀、身材窈窕、落落大方、风度翩翩,很自然地成为男学生们注目的对象。    时年23岁的王明一见钟情,从此就把追逐目光投向比自己小七岁、充满青春活力的安徽老乡身上。虽然,孟庆树入学时王明已经赫赫有名,成为学校“无冕之王”,但孟庆树对他只是充满敬意和羡慕,并未产生爱恋之意。无奈小个子王明的身高并没有像他的地位那样显赫,没有能够扰动孟庆树的芳心。孟庆树也未把王明频频示爱放在心上,而是先于王明结交了一个男朋友。    不过,在来莫斯科中山大学时就已经表现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王明,并没有因为孟庆树已经有了男朋友而退缩不前,仍然顽强地向孟庆树发起爱情攻势。    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在米夫安排下王明担任了“六大”秘书处翻译科主任。这样王明利用米夫要他挑选几名中山大学学生做工作人员之机,指名要当时才是团员的孟庆树参加大会工作,引起了很多党员同学的不满,但却赢得了孟庆树的好感。孟庆树看到王明得到米夫和共产国际的信任,前途不可限量,便与原来的男朋友脱离关系,转与王明相交往。不过,王明一米五几的身高实在引不起孟庆树的激情,一直到1929年初王明回国时,王明的热烈追求也没有得到孟庆树的肯定答复,王明回国后“暮暮朝朝顾盼”着仍留在莫斯科的孟庆树。并把他们之间关系比为“牛郎与织女”。    “牛郎”失恋    1929年3月王明由莫斯科回国。回国前,米夫以共产国际东方部的名义打电报给中共中央,指示要对王明工作给予妥善安排。不过,中共中央仍坚持原规定:凡从苏联回国的留学生,由于他们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一律先安排到基层工作锻炼,然后根据他们在基层工作表现,再考虑调到中央或地方领导机关工作。据此,王明先后被派到上海中共沪西区委和中共沪东区委做宣传工作。在王明看来,中央这样安排他的工作,简直是把共产国际很为器重的人才冷落起来,是有才不用,大材小用。因此在工作中采取消极态度。朝思暮想着万里之外的“织女”孟庆树。    正当痴情的“牛郎”无限思念“织女”时,突然“织女”飞越银河来到“牛郎”身边。1930年,孟庆树由莫斯科回国。回国后,她被分配到上海沪东区委,在妇委会工作。王明在沪东区工作,孟庆树也分到沪东区工作,真是天赐良机!“织女”真正飞到“牛郎”身旁了!王明非常珍惜这个良机,尽全力向孟庆树发动猛烈进攻。他不断请孟庆树去小馆吃饭,逛马路,看电影。这时期,王明由于对分配到基层工作不满,加以过于沉湎于男女情长,对本职工作消极应付,因完不成区委分配的任务经常受到领导批评。    这使孟庆树爱的天平发生倾斜,开始有意疏远王明。由于王明紧追不舍,不断登门来访,引起孟庆树的反感,毅然退掉住房,搬到朱秀英处同住,故意躲避王明的纠缠,决心与其分手。王明并不知道孟庆树已经搬了家,再次来访,人去楼空。王明面对孟庆树的空荡荡旧居室满腹惆怅,来回踱步于空房之中。踱来踱去的王明意外在地下发现了孟庆树用过的几支头发卡子,他捡了起来,擦干净,翻来覆去地看,如获珍宝。见物如见人。几个头发卡子却给他精神上以极大安慰。最后,他非常小心地收藏起来作为心爱的纪念品。此情此景,倒可窥见王明当时对孟庆树的一片痴情。    分配个“妻子”    当王明正在失恋的时候,党组织却给他分配来个“妻子”。这又是一个传奇故事。1930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李立三主持下举行会议,通过了《新的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从而使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中共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    1930年7月9日,中央机关人员政治讨论会召开,李立三主持会议,力图贯彻6月11日决议。首先何孟雄作了反对6月11日决议的发言。王明然后发言,就6月11日决议关于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问题、高潮与直接形势问题、一省与几省政权问题和反右倾问题发表了不同意见,并当场掏出马列经典著作和共产国际决议,摆在桌子上,咬文嚼字,学院式地与李立三展开一场争论。李立三十分恼火,给王明扣上“右派”帽子,撤销他中宣部秘书职务,并给予六个月留党察看处分,最后下放到江苏省委宣传部当一名小小的干事。    当时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是李维汉,省委宣传部长是夏采曦,秘书是李初梨。1930年7月底,王明“穿着长衫马褂,带着瓜皮帽,帽上还有个红顶子”,来到李初梨处报到,就任干事工作。李初梨安排他住在省委机关。当时,上海单身男子容易引起警察注意,并难以找到房子。于是,李初梨给王明找了个假妻子做掩护。当时配给王明做“妻子”的同志,名字叫易坚,是湖南著名教育家、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易培基的亲侄女。    笔者曾于1980年11月亲自采访过易坚同志。据她回忆说:“1930年7月在上海入团,编在闸北区虹口街道支部。约1930年8月,李初梨以党组织名义,调我去担任驻‘省委机关’重要工作。夏天的一个晚上,李初梨带我到省委机关,见了陈绍禹(即王明),还说独身男子房东不肯出租房屋,让我乔装成陈绍禹的妻子,我听后很不情愿。当晚我准备逃离回虹口,陈绍禹借口不许泄露党的秘密,硬把我留下。”    易坚和王明驻的省委机关,在上海闸北横滨路一带,房间在二楼,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还有一个阳台。易坚驻守机关,担负保护机关安全的任务。王明经常外出,对他的“妻子”很不关心,很少谈起工作和斗争情况,更闭口不谈自己的经历。在两三个月的“夫妻”生活中,他仅有一次告诉过易坚,他的俄文名字叫“克劳白夫”。同易坚只看过一场电影,片名叫《魂断蓝桥》。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44年来,王明孟庆树夫妇志同道合,相依为命,相互关怀和照顾。王明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结合。对孟庆树恩爱如初,关怀体贴。曾专门为孟庆树个人作诗55首赞扬孟庆树,抒发他们之间爱慕之情。      孟庆树不仅为王明的《中共五十年》和《王明诗歌选集》作序,甚至为其错误辩护,真是夫唱妇随。孟庆树在生活上对王明关怀备至,体贴入微,细心照料。特别是王明身体不好,长期有病,孟庆树一直陪伴在身旁,不辞辛苦地照顾和护理。王明赞她是“舍身入院勤看护”。有一次孟庆树自己因病动了手术,刚过三天,她为照顾王明的病,跪着走来。王明激动地说:“手术刚完跪走难”。孟庆树长期不辞辛苦地护理王明,认真细心地研究病情和医疗方案,有时甚至对服药把关,自己还准备了急救药。    1956年1月30日,王明全家乘苏联飞机去莫斯科,当飞到高空3000米时,王明心脏突然衰弱,急需抢救。虽然北京医院随行医生与护士带了6包注射器,可没有带针头,危急时刻,孟庆树却拿出自备针头,立刻安上给王明注射强心剂,这才使王明病情转危为安,平安到达莫斯科。正是由于孟庆树这种细心照料,才使王明病情好转,延长了寿命。    王明、孟庆树夫妇,都很孝顺老人,更疼爱孩子。王明和孟庆树的爱情结晶,是生育一女两男共三个孩子。大女儿叫王芳妮,乳名叫玉华,是1932年1月18日王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时在莫斯科出生的。王芳妮生在苏联,长在苏联。她不会中文,从未回过祖国。她的俄文名字叫季米特洛娃·法尼娅·格奥尔其根夫娜。    1937年11月,王明、孟庆树夫妇从苏联回国参加抗战时,没带她回国,而是交与当时任共产国际总书记的季米特洛夫做了养女。因为季米特洛夫的捷克妻子所生惟一的儿子已经在战争中牺牲了,膝下无子,就把王芳妮当亲生女儿一样抚养。王明、孟庆树十分想念他们的女儿,王明曾于1947年11月写下《忆芳儿》的诗句:“一别十年久,时艰音问稀。双亲常梦女,多半诉离思”。据说,王芳妮后来成为一名女飞行员,1985年1月27日逝世,时年53岁。    王明、孟庆树夫妇的两个儿子,都生于延安。大儿子王凡芝,乳名叫明明,1939年生。二儿子王凡丁,乳名叫亮亮,1945年10月2日生。孟庆树对这两个孩子非常溺爱,一直把他们留在家里,没让他们上小学。明明长大后,直接进入初中学习,可惜没上几天学,就跟着父母去了苏联。从此,他们俩一直呆在苏联,在那里求学和工作,并都加入苏联国籍,现为俄罗斯国籍。王凡芝后成为一位军人,同俄罗斯姑娘结婚。王凡丁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毕业生,后在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工作,一直没有结婚。苏联解体后,他辞掉干了十几年的远东研究所工作,自己办起了中国武术中心。90年代初曾回国一次,去了哈尔滨、北京等地。    由于不同的出身、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王明和孟庆树夫妻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与分歧。王明出身城市贫民家庭,家比较穷,没房没地,甚至穷到把其小妹妹送去当童养媳的境地。王明少年时是个穷学生,交不起学费。孟庆树出身于地主家庭,家里有房有地,孟父当中医也挣钱,家庭比王明家富裕多了。据说孟庆树赴苏留学,从家乡寿县启程时坐着滑竿。到苏后,又住洋房,吃面包一直未受过苦。王明显得土气,孟庆树十足洋派头,爱吃西餐,不用筷子,用刀叉吃饭。虽然王明、孟庆树都脱离实际,教条十足,主观片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但王明长期担任中央领导职务,对此有所约束与收敛,而孟庆树却比较放肆,爱发小姐脾气,常和人争吵,一直搞不好同志间关系。据王明秘书说:“孟庆树在延安时,家属们议论最多的就是她、难逗。谁和她也处不了。”    到北京后,王明任法制委员会主任,孟庆树任法制委员会资料室主任,但她常和办公室主任陈甫之吵架。陈甫之回忆起此事就生气地说:“孟庆树跟我矛盾到什么程度?她对我说:‘你也不打听打听,谁当办公室主任像你这个样子!……’”王明继母也对别人说:同媳妇搞不到一块,媳妇对她很厉害,跟她说话就像训小孩似的。    孟庆树不仅和别人吵架,与王明也经常斗嘴。据王明秘书回忆说:“王明与孟庆树常吵架,一吵就讲俄语。孟这个人太厉害,有时一吵就半宿,搅得我们不能睡觉,他们半宿都不算完,一连好几天都不说话。可能都是因为些生活琐事。”这两位留学苏联的大学生,吵架时为了不使秘书和警卫员知道他们吵架的具体内容,常常就用俄语争吵,哇拉哇拉地让人听不懂。这种俄语吵架,在中国人中间真算罕见,这可算是王家特色吧!    王明和孟庆树这对患难夫妻,和睦相处多于争吵。愉快时,孟庆树叫王明为“克劳白夫”同志,王明亲切地称孟庆树为“罗莎”,这象征玫瑰花的俄文名字唤起俩人在苏联时那段春风得意的美好时光的回忆。1974年3月27日,王明病死莫斯科,享年70岁。死后被苏联政府安葬在莫斯科近郊新圣母公墓。王明病逝后,孟庆树编辑出版了《王明诗歌选集》以示纪念。1983年9月5日,孟庆树病逝莫斯科,享年72岁。也安葬在新圣母公暮。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发表评论:
馆藏&110617
TA的最新馆藏王明(赣南师范学院副教授)_百度百科
?赣南师范学院副教授
(赣南师范学院副教授)
本词条缺少概述、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王明个人简介
男,1925年8月生,省龙南人。赣南师范学院副教授。
王明工作经历
1949年6月毕业于艺术专科学校。先后在武汉市青年文工团(音乐创作组)、文联(音乐部部长)、武汉音乐家协会《长江歌声》编辑部(总编)、湖北秭归文工团(作曲指挥)、赣 南师范学院艺术系(任教)工作。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史学会会员、江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赣南师范学院副教授。
王明成就及荣誉
发表歌曲及音乐文章一百多首、篇,其中有合唱曲《 只有反抗侵略,才能保卫和平》由武汉市征歌评选送团中央参加世界青年联合节;还有《我们队里新事多》参加北京全国调演、广播、出版、灌唱片,于是这首歌风行湖北,流传全国,为此他又写了一篇《谈高腔山歌的高》,刊于《中国音乐》1992年第3期。纪念50周年歌咏会,指挥赣南师范学院合唱队参赛获全区第一名。合唱曲《老师的眼睛》在江西省关心下一代96青少年歌曲创作大赛评选中获优秀奖。《运用纯五度构成的民族调式调性图表》在江西省首届论文评选中获佳作奖。“节奏听写”这是考生最畏惧的项目,他经过多年摸索出一种速记法,很见成效,这是他的独创。他在编写一部历时11年即将完成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纪要》。安徽政协主席王明方得什么病去世妻子朱晓南资料照片家人近况现状
时间: 13:04:41&&&&来源:搜狐&&&&
安徽省政协主席王明方因病去世已经一个月了,近日王明方的妻子在党报撰文悼念引起关注,妻子对于丈夫的离开始终无法接受,下面我们来看看安徽政协主席王明方得什么病去世妻子朱晓南资料照片家人近况现状。
&&& 王明方(1952年11月&&日),男,汉族,黑龙江龙江人,1974年11月参加工作,197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经济师。曾任安徽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 日,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病逝。
王明方,男,汉族,1952年11月生,黑龙江龙江人,1974年11月参加工作,197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经济师。
74.11,在黑龙江邮电学校市内电话通信专业学习;
76.11,历任黑龙江邮电学校团委副书记、书记;
80.05,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工业处副处长;
83.06,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内电话局副局长;
85.04,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副厅级)(4.06,在黑龙江省委党校党政管理专业学习);
88.12,邮电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6.07,在长春邮电学院函授电信工程专业学习);
94.01,邮电部教育司副司长;
95.09,人民邮电报社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
97.12,安徽省省长助理;
98.02,安徽省委常委,省长助理;
99.10,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02.11,安徽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
03.05,安徽省委副书记、省委秘书长(03.05兼任安徽省直属机关工委第一书记);
11.01,安徽省委副书记(11.09兼任安徽省委党校校长);
11.02,安徽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
11.07,安徽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16.09,安徽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中共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九届安徽省委委员。
编辑推荐热点排行
Copyright © Aili, Inc.All Rights Reserved. 天涯八卦网李济深_百度百科
(日—日),字任潮,原名李济琛。人[1]
。副校长;原高级将领[2]
。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领导人之一[2]
。早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曾留学日本。历任粤军第一师参谋长、,西江善后督办、教练部主任。1925年任第四军。期间,任总司令部参谋长、广东省政府主席、第八路总指挥,留守广州。1927年曾参与的反共活动。1933年联合十九路军等在福建组织反蒋抗日的人民革命政府。1937年爆发,积极响应一致抗日的号召,反对国民党政府反共政策。1948年就任主席。后历任副主席、副委员长、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日在病逝,终年74岁。[3]
李济深人物生平
李济深年表
1885年,出生。
1909年,被保送到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后改名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官,历时五年[2]
1920年,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军政府,任粤军第一师副官长,后任师参谋长[2]
1922年,兼任第一师代理师长[2]
1923年,升任第一师师长兼参谋长,并兼任西江善后督办,大元帅大本营西江办事处处长等职[2]
1924年,被任命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2]
1926年,在国家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候补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2]
1927年,到上海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反共会议[2]
1932年,曾组织“抗日军人联合会”,图谋反蒋,未成[2]
1933年,被蒋介石第二次“永远开除党籍”[2]
1937年,后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等职,还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2]
1944年,在家乡广西苍梧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2]
1945年,被选为(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2]
1946年,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并被推选为主席[2]
1947 年,被国民党中央以“背叛党国”的罪名第三次“永远开除党籍”,并被“全国通缉”[2]
1948年,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2]
1949年,代表民革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
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2]
1959年10月,因病在北京逝世[2]
李济深年少立志
1885年,李济深出生于广西大坡乡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李济深
1909年被保送到设在保定的军咨府军官学校(后改名)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官,历时五年。
1911年辛亥爆发当晚,李济深为阻止清军南下镇压革命运动,和同寝室的元老、嘉应州主盟人六弟等同学行动起来,破坏了附近的漕河铁桥,成功阻止了清军南下镇压革命运动,为革命党人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1911年底,他闻知广东军政府组织北伐军讨伐后,满腔热情地到上海,找到军长姚雨平,要求参加战斗。此时,姚雨平正为部队缺乏军事人才而着急,李济深的到来恰似雪中送炭,立即被姚雨平委任为作战参谋,直接参与全军作战计划的制定和指挥工作。姚雨平率领的广东军是北伐军中的主力部队,奉孙中山令,沿津浦铁路向北进攻。在北伐过程中,李济深初步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积极协助姚雨平整编军队,认真制定作战计划。为了使作战计划更加详细与周全,他亲自到前线侦察地形,选择行军路线。他主动请缨,直接到前线指挥作战,在固镇、宿州、徐州三次大败清军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津浦线主战场的节节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各路北伐军,迫使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袁世凯实行。李济深因为在作战中有勇有谋,战功卓著,被姚雨平破格提拔为第22师参谋长。
1914年,李济深以优异成绩在陆军大学毕业后,不但被留校任教,还在陆军部军学司担任职务。在任教期间,李济深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悉心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军事人才。许多人后来成为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高级将官。如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长的,广西省主席、集团军司令的等,都是他的学生。因此,李济深在军政界声望极高,有“全国陆军皆后学,两粤名将尽门生”的声誉。
1920年,李济深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军政府,任粤军第一师副官长,后任师参谋长。1922年,第一师师长邓铿被刺身亡后,兼任代理师长。1923年以后,正式升任为第一师师长兼参谋长,并兼任西江善后督办,大元帅大本营西江办事处处长等。
1924年1月,孙中山决定创办,李济深被任命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委员长)。2月,任黄埔军校教练部临时主任。3月,又任军构入伍试验委员会代理委员长。当时,李济深因还在练兵,这些工作都由代理,5月,李济深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教练部少将主任。
1925年 7月,成立后,粤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升任军长,并晋级为。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任东征军第二纵队纵队长。随后又任国民革命军南路总指挥。率、等部南征和。对广州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作了贡献。
1926年 1月,在上,李济深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候补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4月,又兼任黄埔军校副校长。7月,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李济深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上将总参谋长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后方留守主任,并代行总司令职权(总司令蒋介石在前方指挥作战)。此外,还兼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广东省政府军事厅厅长、黄埔军校副校长、第四军军长等职,总揽广东党政军全权。所部第四军两个师和叶挺独立团,由副军长陈可钰率领,参加北伐,攻必克,战必胜,使第四军获得“铁军”光荣称号。[3]
1927年4月初,李济深和古应芬到上海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反共会议。会后,返回广州,发动“四·一五”政变,派军队包围中华全国总工会广东办事处和省港罢工委员会,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查封工会、农会、学生会等革命团体,杀害、、等两千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后,李济深担任国民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主席、广东省政府主席和第八路军总指挥。9月,国民党宁、汉、沪三方合流后,又任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曾派重兵围攻进入潮汕的军。[5]
李济深联共反蒋
1929年3月,在蒋介石和、之间爆发。3月15日,蒋介石以伙同李宗仁、白崇禧“分头发难,谋反党国”的罪名,将李济深扣押,软禁于南京汤山,剥夺军政大权,并“永远开除党籍”。
1931年 后,李济深被释放。11月,在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李济深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并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办公厅主任和训练总监。但李济深没有接受蒋介石的收买,不久离开南京到广州,开始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政治活动。
黄埔军校时期李济深
1932年组织“抗日军人联合会”,图谋反蒋,未成。后又联合、陈铭枢等组织“革命军事委员会”,成为当时拥胡反蒋的军事首领。5月,李济深被任命为“剿匪”副总司令,坐镇蚌埠,他委派黄埔进步学生、秦湘溥、曾致祖三人为上校参议,并委派他们外出视察工作,蒋介石深为提防,他们三人在武汉时,蒋介石特务组织“”武汉小组将他们秘密逮捕并杀害。李济深获悉后,写下长信痛骂蒋介石,并愤然与蒋绝交,然后辞职不干。不久李济深去香港,第二年走上公开反蒋的道路,即“”。
事变期间,李济深、陈铭枢曾通过蔡廷锴,派人至闽西前线与红军商谈合作反蒋抗日的事宜。当时,双方代表共同签订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但“左”倾路线执行者王明认为李济深是“军阀”,“福建人民政府是投机”,因而双方未能实现合作。蒋介石趁机重兵镇压,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在3个月内就失败了。后来,毛泽东评论此事,认为中共是“痛失良机,良机痛失”。
日,蒋介石召开国民党中常会,将李济深第二次“永远开除党籍”。11月20日,李济深与陈铭枢、、等率领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反蒋军事政变,成立“”,并与红军签订反蒋抗日军事协定。从此开始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李济深被选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不久,福建事变被蒋介石镇压,李济深逃亡香港。后又在香港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出版《》,继续进行反蒋抗日宣传。[4]
李济深拥蒋抗日
日,李济深与陈铭枢、、等原十九路军将领在香港建立了“”,简称“大同盟”,李济深为主席。
日爆发,李济深向全国通电反对内战,分别致信、、和,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李济深等人接受了中共主张的“”。“父亲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就主动上庐山和同是民主派的冯玉祥一起找蒋介石面谈,说蒋介石如果不立即对日作战,他们就以政治家地位与蒋介石对峙;如蒋介石执行抗战,他们就以军人的地位服从他的驱策。”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李济深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主张国共合作,一致抗日,蒋介石鉴于全国的抗日形势,撤销对李济深的通缉令,并任命李济深先后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等职,还授予李济深陆军一级上将军衔。新四军成立后,李济深希望将“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所联系的地方武装,编入新四军战斗行列,参加抗战。他派李任夫与叶挺接洽,叶挺十分欢迎,当即将表册等送军政部转蒋介石核示,结果被拒绝了。
1938年8月,抗战形势日趋严峻,李济深等人发表宣言,号召盟员拥护政府,抗战到底。同年10月,服从蒋介石命令,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宣布解散。[4]
李济深组建民革
1944年桂林沦陷后,他和一部分军人和进步人士,在家乡广西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
1945年5月,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济深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济深联络冯玉祥等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曾两次在庐山与蒋介石面谈,批评蒋的内战政策。
1946年3月至4月,李济深联络、等先后两次会晤,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并被推选为主席。7月31日国民革命政府授任、李济深、、、、、、等八人为国民革命军上将(均为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同时,蒋介石三次邀请李济深到庐山,李济深对蒋介石彻底绝望后留下一封长达19页的万言书,力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他以送儿子李沛金出国之名到了上海,并且秘密会见了孙夫人宋庆龄和中共的,向他们征求了组建国民党民主派组织的意见。得到二人首肯后,李济深决定到香港组建民革。
1947年2月,李济深一家迁往香港。此时他已公开打出反蒋旗帜。3月9日,李济深在香港发表《对时局意见》,号召国民党内“每一个对国家负有责任感的人”,都应勇敢地站出来“改正党内反动派的错误政策”。该文见诸报端之后,在国内外激起千层浪,蒋介石大为光火,5月,国民党中央以“背叛党国”的罪名,将李济深第三次“永远开除党籍”,并下令“全国通缉”。李济深却仅仅一笑置之。事实上,就在李济深抵港后,他就在着手创建一个国民党民主派组织。
日,李济深邀请何香凝、蔡廷锴等人到他的寓所聚会,商讨酝酿已久的建立国民党民主派革命组织问题。会上决定,由李济深、何香凝联名写信给上海的“民联”(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负责人、、、、封裔忠、陈铭枢,邀请他们来香港共商大计。这封信最后被写在一块巴掌大的绸巾上,缝在衣服衬里。当年10月份,谭平山、柳亚子、陈铭枢等人陆续抵达香港。
1948年1月,在香港成立,被推选为名誉主席,李济深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5月5日,发表通电,代表民革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号召。12月,应中共中央邀请离开香港北上,到达东北解放区。
民革成立之后,李济深便发动了一系列旨在分化瓦解国民党、推翻独裁统治的活动。他先后发表《巩固统一战线,粉碎和平阴谋》、《反抗凶残的掠夺》等文章,揭露蒋介石独裁政府罪行,号召人民坚决起来斗争。
他还去函劝告、等人,指出当机立断与美蒋决裂,向人民靠拢,才是唯一出路。1948年底,他亲笔写信给白崇禧“革命进展至此,似不应再有所徘徊观望之余地……望站在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立场,依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反独裁、反戡乱主张,赞成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组织联合政府,立即行动,号召全国化干戈为玉帛,其功不在先哲蔡松坡之下也。”
除策反工作外,李济深还派人在四川、西康、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国民党统治区组织反蒋武装,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动摇国民党后方的反动统治,配合人民解放战争。
同时,他还坚决反对美国援蒋。日,他一度联合在港的八个民主党派,为美帝侵华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控诉书》,揭露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政府援助蒋介石打内战和侵略中国的事实,要求联合国促成美国政府立即撤退在华美军,停止援助蒋政府,并废除一切中美不平等条约。[7]
李济深筹建政协
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五一口号”,并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毛泽东亲自致信李济深、等民主人士,提出加强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的合作、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等问题。一接到这封信,李济深和沈钧儒均非常高兴,表示会完全支持毛泽东的建议并立即响应。
事实上,当时的政界,走“”的呼声一度很高。1948年6月,宋子文亲自到香港约李面谈,希望与李济深合作,疏通、、薛岳、龙云及原十九路军旧部和桂系地方势力,在广东另组政府,重举孙中山旗帜,推翻蒋介石,由广东政府直接与中共谈判。
1948年秋,美国政府也派遣曾任国民党招商局局长的蔡增基专程来港充当说客,想说动李济深出面组织一个新政府,由美国给予支持,以代替蒋介石政府。后来,美国总统还派一个记者身份的人找李济深,再次提议成立“第三政府”,李济深都坚决予以拒绝。
1948年秋,中共中央多次邀请李济深去解放区参加新政协会议和联合政府。当时李济深在香港的活动已成效显著,但由于筹备新政协的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李济深名列中共邀请名单的首位。在等人的推动之下,李济深决定与、、、一同北上。当时的国民党特务和港英政府对于共产党护送民主人士北上,多方阻挠。他们都认为只要把李济深扣住在香港,就不失为一个重要的筹码。为此,潘汉年曾专门向李济深秘密通报周恩来的指示及安排他北上的准备工作。
当时周恩来亲自安排,租了一艘从香港直航大连的苏联货轮,为了不引起注意,登船时间也被安排在年末假日期间。当时正是圣诞节的第二天,全香港都沉浸在过节氛围之中,就连设在李济深家周围的暗探也有点心不在焉。当晚,在潘汉年和钱之光等人的周密安排下,李济深与朱蕴山、吴茂荪等人,登上一艘小游艇,还带了酒菜,装着泛舟游览的样子,在维多利亚港间流连。一个多小时后,趁着天色渐暗,小游艇悄悄靠上苏联货轮“阿尔丹号”,李济深迅速登上船。、茅盾夫妇、彭泽民、邓初民、、、等人已与之在船上会合。当天晚上,货轮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了香港。10多天的航行过后,顺利抵达大连码头。
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致电李济深:“闻公抵沈,敬表欢迎。”同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等55人联名发表《对时局的意见》,对中共中央提出的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表示完全的支持。
日,李济深致电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表示愿以自己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密切配合中共的政策和主张。
日,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凯歌声中,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开幕,开幕式上,抑制不住激动的李济深代表民革发表讲话,他说:“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是建设一个符合人民愿望的新中国的开始,我们是以非常的欢欣鼓舞的心情来参加的。”【注:1949年11月、1956年2月和1958年11月,在民革第二、三、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济深均当选为民革中央主席。】[7]
1952年与等人联名致信,呼吁保护北京广东新旧两义园的民族英雄遗墓,使袁墓古迹得以保存。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4]
李济深盼国统一
新政协会议后正式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当选为政府主席,李济深与、宋庆龄等6人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李济深先生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积极从事国家政权建设。他真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在制定大政方针,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祖国统一,增强同各国人民的友谊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日,李济深因病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留下了“我与人民宏愿在,及身要见九州同”的诗句。[8-9]
李济深家庭成员
妻子:双秀清、周月卿
儿子:、李沛金、李沛钰、李沛琼、、
女儿:、李筱莲、李筱桐、、李筱松
北京西总布胡同家中合影。照片前排左起 李莜莲(七姐)、周月卿(李夫人)、李莜桐、李济深、李莜薇(十姐)中排左起 李莜菊(八姐)、李沛钤(九哥)、李沛琼(七哥)、李莜桃(堂姐)、李莜杏(堂姐)后排左起 李沛钰(六哥)、李沛瑶(八哥)
李济深历史评价
:李济深先生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可敬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始人和卓越的领导人,也是同我们党长期合作的一位老朋友。他为民主革命、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李济深是爱国民主人士、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毕生精力致力于中华民族的振兴事业,为近代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进程: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爱国革命坚定不移,虽经历坎坷,但面对时代的挑战,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力量和道德勇气。祖国统一是最牵动晚年李济深心弦的一件大事,他曾多次发表讲话和文章,敦促台湾国民党当局和在台的旧部故交,不要忘记孙中山先生的教导,以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利益为重,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意志,及早走上正确的道路。在他逝世的前四天,写下“十年国庆万年红,衡麓光辉永照中;我与全民宏愿在,及身要见九州同!”的诗句。[10-11]
晚年李济深
李沛金(李济深先生之子):“父亲不但深信三民主义,平等对待所有的人,他还是一个真诚、坦率、勤俭值得信赖的人。他从不以权谋私,因此尽管他是一个来自广西的外乡人,却能管理好广东这个有着强烈地方主义色彩的省份,而且深得民众的喜爱。”
:“作为广西人的李济深,因其高贵的品格和诚挚待人的作风而在广东军中被广东将官拥戴为领袖。”
:“即使手握行政和军事大权,他也不滥用职权,他严于律已,克已奉公,而且平易近人。”[11]
李济深人物故居
位于梧州市苍梧县料神村。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胡耀邦所题“李济深故居
的李济深先生1885年诞生于此。故居1925年建,庄园式砖木结构建筑,四周筑围墙和四角炮楼,内为四合院式厢房和楼房,天面回廊过道与炮楼通,兼具中西建筑艺术。占地3040平方米。后山有苍翠古铁树林,风景幽雅。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1929年,李济深被囚禁汤山获释后居于此,1936年在这里召开过民族革命同盟会。抗日时期联络国共两党及文化界人士陈铭枢、蒋光鼐、、、、、宣侠父等人商讨敌后抗日事宜。1944年接受周恩来建议回旧居组织民众武装,并与董必武派遣的一批爱国文化人士在这里组织了“南区抗日委员会”,开展敌后抗日并且与延安保持电讯联系。
大门口嵌着一块大理石,上面刻着胡耀邦亲笔题写的“李济深故居”5个大字。顺着扶梯登上二楼,四周回廊上西式栏杆别致,门窗上雕的花草图案,增添了古色古香的色彩。二楼是李济深的卧室和会客室、电报室,大体仍保持着当年的摆设。解放后,李济深故居曾多次进行维修,1997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自治区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人为中西建筑艺术以及居室与炮楼完美结合叹为观止,著名民主革命家、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的儒将风范和革命业绩更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3]
.梧州市龙圩区人民政府官网[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中国政府网
.中国黄埔军校网[引用日期]
.梧州零距离网[引用日期]
.民国时空[引用日期]
.中国共产党新闻
.数字报刊平台
.中国共产党新闻
.名人简历[引用日期]
.中国政协新闻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庆树年轻时照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