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意细节的都是9公平,细节,钱的平均人,是不是在工作中不好

对待家人的态度显示一个人真实的人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对待家人的态度显示一个人真实的人品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快速链接:
2/6&&第2篇
选择字号:
第一章 有钱人的生活之道第1节 1.第一节 你会选择什么活法?前几年,内地有熟悉的机构,一直想请来九十高龄的京瓷创办人稻盛和夫访华,后来他因故未能成行,我也就错过了当面请教的机会。
日本京瓷集团名誉董事长稻盛和夫,与日本松下幸之助(松下公司)、本田宗一郎(本田公司)、盛田昭夫(索尼公司)并誉为日本&经营四圣&。
作为至今唯一在世的&四圣&之一,稻盛和夫的知名度在内地不算很高,他的文字简单,说理甚至有一点枯燥,但是熟悉日文的朋友介绍,这就是稻盛和夫的写作风格:不以文笔悦人,也不夸大思想,而是以朴实诚恳见长。他的看法在日本可能都不能算是主流,比如当被问道:&为何京瓷能够一直保持成功?&他总是回答说:&是由于它拥有坚定的经营哲学,并将之与员工共享。&
稻盛和夫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所以谈到自己的童年,谈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工作历程的时候,不止一次地用宗教哲学的观点来重新阐释。
他回忆说,家中叔父患了结核病,他非常害怕被传染,每次经过叔父的房门,都捏着鼻子跑过去。而他的父亲和哥哥,却处之泰然,还担负起了看护叔父的责任。结果父亲和哥哥都没有被传染上,他却很快得了结核病。于是,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内心有个吸引灾难的磁石,生病是因为有一颗吸引生病的羸弱的心。&
明白了这个道理,结核病痊愈之后纷至沓来的挫折,就变成他的人生经验。他成绩不好,没考上名牌大学,大学毕业之后恰逢经济不景气,进不去大公司,只能去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而公司里人心涣散,发不出工资,这一切的困难和挫折,造就了他后来令人瞩目的成就。
稻盛和夫28岁时以300万日元创办的京瓷株式会社,已经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超过4万亿日元的大型跨国企业,其业务涵盖精密陶瓷、电子机械、照相器材等领域。1984年稻盛和夫52岁时,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他创建了日本第二电话电报公司,目的是打破垄断,让日本人用上价格低廉的电话。2001年,第二电电合并其他两家电信公司,成为日本第二大IT集团。
身为企业家,绕不过去的是企业管理,但是稻盛和夫对于企业管理的心得,说起来甚为简单。他说:&我在大学是理工科,在创办了京瓷这家新公司后,便一直在想,&既然自己对经营一无所知,不如从什么是&正确的做人准则&这一原点出发,即,是以&正确的做人道理&,还是&错误的做人准则&,是&善事&还是&恶行&为基准对事物进行判断,于是,我就决定以此为依据,不断对发生的事物进行判断。&
稻盛先生自信自己对这点非常清楚,他坦言:&如今细想起来,正是由于当时没有任何经营经验,我仅以最基本的道德伦理观念为出发点投身到经营活动中,才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功。&
1997年,稻盛和夫身患胃癌,手术的两个月后,他皈依佛门,以俗家弟子的身份到寺庙修行。他身穿草鞋布衣,在每家每户门口诵经请求布施,这对大病未愈的身体是极大的考验。在黄昏返回寺庙的路上,一个在公园扫地的老婆婆注意到了他,一路小跑上来,往他的行囊里扔了500日元的硬币。稻盛和夫说,这是他65年生命中从未感受过的幸福感,他觉得这自然而然的慈悲,是世间行为和思想的最善最美,也最能体现&利他之心&的精髓。
和稻盛和夫的东方式智慧活法对应的,是西方企业家的思路。例如苹果公司的创办人和再造者乔布斯,他的演讲一贯很有煽动力。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两人虽然对如何生活的表述大相径庭,但是骨子里,追随自己内心真正需求却又是出奇的神似。因此,本章我们会更多地看看,一些名成利就的人物,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之道。
王石不当暴发户
虽然生在广西,其实王石的原籍是安徽的金寨,著名的革命根据地。
万科高管团队
王石的父母都是红军时代参加革命的军人,所以他自小就养成了勤俭刻苦的个性。王石对父母的印象是:他们天天工作,就像职业革命家,对家庭顾及很少,所以后来王石也有点儿这样。
&这不是好坏的问题。你生在一个充满欺诈的家庭,你想有诚信就很难,相反也是一样。我的父母给我的印象就是工作,那我就会把工作看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王石很真实地剖析过他的想法,有时候还带着一丝内疚。&我对女儿在尽父亲责任方面是很惭愧的,她从小在广州长大,我对她的关心很少,但潜移默化的东西肯定是有的。她将来想做什么我会完全看她的个人喜欢。&
在八个兄弟姐妹之中,王石排行第三,除了他一个从商之外,其他兄弟姐妹都没有下海。
王石一向不喜欢&谁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这种略带一点《读者文摘》语境的问题,所以他很坦白地说:&与其说是哪个人影响了我,还不如说是哪一段经历影响了我,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一是当兵的经历,二是上大学时的自学。&
王石远离万科去登山,但并没有放弃工作。登山时王石和其他队友一样,20天不洗脸、不刷牙、不洗澡,吃同样的饭菜,同样有高山反应,闲聊时会一起讲荤段子,这时王石只是一个普通的登山爱好者;只有在他面色严肃,利用卫星电话和网络通讯操纵着万科公司的运转时,你才会感觉到他是一个上市公司的大老板。
王石对金钱也有着一个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判断标准。
&我没走发家致富这条路,如今我依然是一名拿工资的打工阶层,我一直给自己定位为中产阶级。&十多年前我初结识王石的时候,他就是这么强调的。
1989年,当时美国的三大广播公司之一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来采访中国的改革,千里迢迢跑到深圳采访王石,问你作为中国新兴的成功的企业家代表,请问王石先生,你现在拥有多少财富?而王石就说:&我是拿工资的,我现在没有拥有什么财富。&这样这个采访就进行不下去了,只得重新调整采访提纲后才勉强把采访完成了。
到了1997年香港回归,美国《时代》杂志又要做一个报道香港回归的专题,其中要报道很多中国企业家的情况,又把王石当作一个采访对象,当记者提问老王有多少钱的时候,遇到的尴尬和1989年是一样的。
西方的价值,作为一个企业家成功的标准是拥有多少财富,王石相信,突然的暴发、突然的财富累积都会带来问题,造成损害。80年代暴富的农民,经常干的三件事就是赌博、修坟、娶小老婆;城市里的居民暴富了以后又干了什么?可能只是家庭问题,消费超前。他自己也觉得,不敢说如果暴富后自己也能避免这些。王石的逻辑是,太有钱了将会隔断你和以往的种种关系,例如亲情、友情。他不需要冒这个险。
除了怕自己控制不住财富之外,很多年来,王石还是时刻警醒自己,在中国这个特殊年代,名利往往不能兼得。要名,就不要想太多利。要实利,就得躲起来,舍弃掉名声。
2004年,笔者出版《王石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时候,王石只是60万年薪。万科其他管理层的收入则是低于这个数字。而当时,因为行业畅旺,一个非国有地产公司的销售总监,全年收入就可能高达百万。万科提供的收入,对于他们那一只普遍为机构投资人认可的专业管理层团队,显然吸引力是不足够的。所以,一度出现了股东大会上有人提议给王石加薪的戏剧性场面。
工资能涨就能降,王石这方面也做得很到位。万科把成本和费用的控制作为2009年工作的重点,在2008年发放高管年薪和提出分红预案时,就已经显示出了一种&吝啬&。年报显示,王石的年薪由上年的691万元大幅缩减至248.1万元,降幅达2/3。这也算是对公众有个交代了。
当过兵做过基层干部、年轻时候的理想是做一个外科医生、现在是一个仍然热爱阅读和户外活动的知名商人,不排除退休之后从事具有更大影响的事业,超越自己,感悟人生,感受大自然!&&这就是王石,对自己一贯的定位。
契诃夫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他们用活生生的行动向社会表明,除了那些争论什么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人,因为无聊而写糟糕小说、无用的方案、廉价的论文的人,为否定生活而堕落放纵的人,以及为了一块面包而撒谎的人,除了那些怀疑主义者、神秘主义者、精神病患者、耶稣会教徒、空谈家、自由主义者、保守主义者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人&&献身于伟大的事业、有信仰、有明确目标的人。&
王石,至少看上去是这样一种人。&
郎咸平的激情生活
有人做了一个统计,根据论文发表和受关注程度,在国际上,真正世界级的经济学家是普林斯顿大学杰出教授的邹至庄,金融方面的厉害人物是AndrewLo,此人为MIT金融工程实验室主任,论文引用次数之多和其他国际同行相比毫不逊色,而财务方面的就数LarryHP.Lang,也就是在国内屡次掀起无限波澜的郎咸平了。
已经50多的郎咸平,每周飞来飞去讲课。他的公开课,往往是当地政府部门或者大企业搞的活动,非常热闹。对着台下每每数千人的听众,郎咸平教授往往动力澎湃,激情四溅,引来掌声笑声无数。
在香港,他的学者生活则很简单。如果没有特别的安排外出,那就是早上到办公室,中午还是办公室,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
他住在九龙擎天半岛的高级公寓,也就是内地媒体一度大谈特谈的700万豪宅,有160平方米大,客厅里面有一幅奔马图,靠着窗户旁边还有一只大鱼缸,这些是风水名家对他新居布置的建议,郎咸平笑言但试无妨。我吃过几次他的住家饭,不是他家乡的鲁菜,也不是粤菜,亦非西餐,只是菲律宾女佣做的混合菜式,好吃与否,就见仁见智。
一般看他的言论文章的人,常有人以为郎咸平是书呆子,是不识时务的教师爷,其实,只要接触过他,就知道这位能够在香港挑战十大投资银行和富豪家族者断非浪得虚名,毕竟能够因为公事,弄得大财团下不了台,私下找他商量和解的人,在香港和国际上也不是很多的。
郎教授曾有一段时间长期在深圳地王大厦里办公,所以常常在楼下的海鲜酒楼大会群英。吃饭的时候,郎教授最发挥眼观六路的特长,最多有十分之一的注意力会放在饮食上,如果你说了他特别感兴趣的专题,他两只眼睛盯住你,并且下意识地将很细的牙签放在嘴中撕成一条条细末,而当你话一停,他会立刻接上,而且上一秒钟刚刚说完股市应该如何的理论问题下一秒钟就会突然以极快的速度叫:小姐,怎么菜还不上来,如果三分钟还不上来,全部退掉!有一次上菜真的慢了,于是老郎很干脆地坚持退掉迟来的五个菜,连部长来说项都不行。在座有一位证券公司老总劝酒楼部长:&哈哈,是你们先不对就没办法啦,这位先生较真起来连李嘉诚都不给面子,你们和他再啰嗦也没有用的啦。&
在加拿大的作家亦舒
一般的海外公共图书馆里都有中文书,而这些中文书籍中,又以实用的食谱、园艺、电脑工具书和小说分别为最大的两个门类。中文小说之中,所见最多的是亦舒和卫斯理作品,每人都有好几十种不厚的小开本上架。听图书馆的人说,借阅量也是这两人的居多。华人在异域,与当地文化每多隔膜,寂寞易生乡愁,这个时候看一本中文印刷品,每每有种难得的安慰,这种微妙感受,相信过来人自有心得。倪氏兄妹能够在他乡惠泽阅读中文的人,也算是一项功德。
亦舒写书也有30多年了,移民温哥华一眨眼十几年了,朋友中有与她相熟的,说这位前辈就住在哪条哪条街的第几间大HOUSE,每天出来买报纸买菜之类。而她还是笔耕不辍,一如年轻时候深居简出,绝少应酬唱和,很多海外华人的文化活动都请不动她云云。
在海内外的同龄朋友,尤其女性,喜欢亦舒的比例极大。而且这种喜欢,往往不会像对张爱玲式的那种不容怠慢的执拗,更多是一种淡淡的却绵密的认同感,一般很少听见有谁因为喜欢不喜欢亦舒小说而剑拔弩张的。
亦舒自谦,说自己&写的是下三滥爱情小说&。她心目中&所谓下三滥,便是故事简单,情节无太大吸引力,马马虎虎,三言两语便交代得过去的&。
但是,有哪一本爱情小说不是&故事简单,情节无太大吸引力,马马虎虎&的呢?生活本来就是颇为琐碎沉重的事情,因此爱情本来就是现代人为了填补心灵饥渴而制造的一种幻象,爱情小说不外是把这种幻象以更为世俗的方式再阐述一次,平淡一些和缓一些有什么不好呢?
亦舒小说之中的生活,据我所见,还真是和不少中产朋友家庭类似。
以前我也想过,是亦舒那样独立一味地写傲慢与偏见式的、少烟火气多感觉描写的人间爱情,会不会失诸沉闷?然而,爱情如果不这么写,老是柴米油盐卫生巾的,不是更加可怕吗?
不过,身在域外多时后,越发体会到,对于那些远在异乡的人来说,带着不算什么的心情去看世界,会好过一些。
还是亦舒自己说得好:&生活还是要比小说复杂可怕。满以为小说够曲折离奇的,生活却更荒谬,讲出来比一篇故事更没人会相信,小说算什么呢?&
把日子过成段子
穿阿玛尼西装,开陆虎越野车,打高尔夫,买下几千平方米的写字楼,把企业经营得像模像样,把生活打点得有声有色。王老板现在的座右铭是&把日子过成段子&。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体验,也是投资,都是人所必须经历的一种消费行为。
自称小商人的王老板有时候也来玩深沉。他的公司占了一层楼,一出电梯,全是清水混凝土,还有一句里尔克的诗句:&挺住意味着一切&,不知者,还以为到了哪个先锋剧团所在,没想到是这家搞过民歌节、海鲜节的公司所在。
见他是在深圳的华侨城一个号称全城最贵的社区里面,正是下午三点多,他在吃蛋炒饭,一头大汗,说这可是他当天的早餐中餐加晚餐,因为等会儿就要赶飞机去天津。而他说,比起大多数他这个层面的老板,他每天过得还算省心,因为他现在有90%的时间不过问公司的事情,在外面开会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公司开会的时间。
赚钱是他的最大爱好,这点王老板从不掩饰。其次的爱好分别为:看书、看报纸、高尔夫。
他最喜欢的运动是高尔夫,一有空儿就去挥杆,基本保持在90多杆的水平。不过他最近发现,高尔夫球打着打着,就会忍不住哼起小曲来,这就勾起他的新心思了。
原来,在天津上大学的时候,王老板还是文艺青年,组织过大型荒诞剧《秃头歌女》和《等待戈多》的演出,据说每一出戏,还获得了院系50元的资助。演出效果我们谁也没有看到,也不好意思问。但是,王老板搞诗歌搞艺术之余,顺带还俗气了一把,练上了吉他。弹吉他,总不能老是唱校园歌曲,于是又技痒了,拿出笔记本,涂涂画画开干,写了20多首歌。
20年前,写歌的人,不比今天网络写板砖帖子的人少。难得的是,王老板几次搬家,来回好多城市,还一直藏着这本歌谱。所以,2005年,他的第一心愿就是,要灌录一张唱片。当然,他不会疯狂到去和刀郎一较高下,他的意思就是,春节之前,请一两个编曲高手,花上十来万,把他的原创歌曲收拾一番,然后春节假期,找个录音室,边录音边过节。最要紧的是,到时候,也只会压个几十张,送给朋友们堵车时候散心用。
一不小心上了《时代》周刊封面报道
虽然不是富豪,也不是名人,但是他却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报道。老友王老板提起此事就有点百感交集。
那是2003年,《时代》周刊记者来访,要写中国的有钱人阶层。找了王老板的一个朋友专门安排一群有钱人来接受洋记者采访。不知道是不是语言沟通问题,结果在报道里面,王先生和他的妻子(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都被形容为深圳的上流人士。而且被写成在工作日里,他们勤奋工作,并对自己的奢侈行为有所收敛,王先生知道自己大部分的客户都开奔驰,所以他也总是开一辆奥迪,里面的逻辑是,总不能车开得比客户的还贵啊。而刺激的是,记者还写道,在周末,王先生一家花钱如流水,某星期的周五,他们出席了某俱乐部主办的一场宴会,据说,这样的一晚上动不动就要花费他们1000美元,但是这有助于维护他们的身份和名誉&&深圳上层社会中容光焕发的偶像级人物。记者还颇为春秋笔法地写道,他们意识到,钱可以从周围朋友那里买来尊重和羡慕。另外,还配了一张在某个灯光昏暗的包间的照片,里面两男两女。王老板看到这个报道的内容和暧昧的照片实在哭笑不得,因为,那天明明是他们夫妇和另外一对夫妇去了一次深圳的某个酒吧,对方是深圳一家建筑师事务所的创办人,两夫妇都是海归。略为尴尬的是,当晚两位女士都穿上了晚装,照片用了广角镜头,所以王老板有了变型效果,看起来显得有那么一点风尘。王老板连说亏大了,让朋友们笑了半年。
洋记者显然是把才35岁的王老板看作暴发户的典型代表了。其实,王老板下海之前,做过10年新闻,拿过国家好新闻奖,做的是广告公司,颇有点知识改变命运的味道。按他的说法,平时也就是打打高尔夫球,和18个洞较劲儿,什么周末要花1000美元的事情,也是接待大客户时候的做法,他和我们一起耍乐的午饭晚饭,常常也就是一杯西瓜汁加上一碟意大利粉。当然,他也有点小资情怀,就是打死也不吃快餐和雪糕之类的东西,宁愿要一碟茶餐厅的烧味双拼饭。
最近,又有内地的时尚记者找他,说听说他们会特意去香港买服装,香港的专卖店有一批新款商品运到,就会通知王先生;而王太太经常出入温泉疗养所、皮肤保养院以及去脂按摩院等地,所以要专门采访。王老板大呼不必,说现在深圳公务员都常去香港买衣服去疗养院,你们就不要再挤对我了云云。
懂茶插花做衣服
前几年遇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朋友,乃是台湾产的张公。
张公长得像电影演员黄秋生,又像是香港的健笔陶杰,长脸浓眉,不类俗物。
见张公第一面,他谈和尚遇上钻石的故事,谈起香港天坛大佛,还谈起了如何教育儿女,真是让我肃然起敬。一个多小时之后,才进入正题,结果五分钟就谈完了,倒是爽快之极。当下我心中不免疑惑,此君何等背景,缘何如此风格。
后来得知,原来张公平生三大特色,其一是懂茶,其二是做衣服,其三是插花。十年前,他就在台北忠孝东路,大胡子一把地开成衣店,专门做布衣,圈内朋友都以为奇。后来,他又开茶馆,每日下午高朋满座,往来都是一时英杰,非常雅致。当然,大凡兴趣,必然不容易赚钱,几年下来,张公觉得,不如到内地来采气,顺便看看有没有什么事情好弄,那时候才是1997年。
接下来,张公在内地,因缘际会,遇到好几个台湾来的奇人,做过董事长助理、做过特别顾问,都是这些智囊型角色,公司有起有落,老板有的高升有的淘汰,倒是张公依旧自得其乐。
试过上午去办公室拜会张公,他正一脸喜气,说今日刚来的花特别新鲜,要插得好点才行。我不懂花艺,但是见一个大胡子花上三四十分钟来摆弄花束,倒是觉得有趣。随后在他鼓动之下,我也为自己肥胖体型,找到一个藏拙的方法,就是做了好几身麻质唐装。
张公在内地几年,所到城市,哪里有什么好饮食,如数家珍,连东莞哪条横街的糖水好吃都有讲究,只是大家无暇去证实。不过,在北京,有哪些家店吃什么,他倒是非常在行,例如那家茶餐厅的鸡腿,这家的牛肉丸子,还有某一家的素食,真个是让人眼花缭乱。尤其是他总是邀大家在午后去使馆区一家小酒吧闲聚,由铜锤花脸谈到马尔代夫海啸劫后,绝无案牍之劳形,倒是生出一种岁月如斯还酹江月的感慨。
夏日已近,本想问张公何处有佳肴度岁,却得知他又添千金一名,放下手头所有工作,回乡陪老婆儿女去了。走得干脆利落,留给我们这群猪朋狗友几包黄金桂茶叶和一声叹息。
终身教授最爱闲暇
&该城市有多处商店、食肆和咖啡馆!&你听说过有这样的城市推介宣传语吗?对了,这可不是开玩笑,而是北美一些省份的大学城的广告,这些城市的人口大多数是三几万,而且一定有当地人引以为骄傲的&湖泊、小溪和河流&环绕点缀。
沃尔夫威尔是大西洋沿岸的一座城市,老温是这里的大学的华裔教授。他介绍自己大学的好处时候就用附近&有多处商店、食肆和咖啡馆&来归纳。
第一天在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见到老温教授的时候,同行的朋友介绍,这是某某大学的终身教授,&哈哈,&老温笑道,&不稀奇不稀奇,终身教授就是副教授,也就是一般没事不会被学校炒鱿鱼的教授。&说着,他还顺手拿起当天的一份财经报纸,指着上面的一位教授说,&哈哈,你别看他说是北美著名大学的终身教授,其实也就是副教授。因为收入有保证了,所以每年就能够抽时间回到国内讲学出风头。&
老温原来是广东人,十几岁跟着叔父&游水&到了香港,二十几岁做海员积累了点钱,然后去了加拿大,跟着就留下来了。&当时找了十几家大学,最后这一家在海滨的大学要我,快30岁才进大学门,而且一个学校没有几个人会讲广东话,真是闷死人。&好在老温那时候精明,学的是刚刚兴起的计算机,于是五七年间,读完了博士,还留校了。
老温说,那时候,东岸的大学都不大,一般是三四百个教师,四五千个学生,但是学校传统比较重视学术,大家也乐融融。反而是那些在大城市、大学校的教授们诱惑多。&香港的大学为了找好教授去教书,出手很大方啊,常常是一倍以上的人工挖脚,年薪百多万港元,税又轻,比这边实际收入多去了。90年代,很多很多华裔教授就跑回香港去了。哈哈。&
我委婉地问他:&为什么不回来教书啊?&他说:&不习惯啊,香港人太多了,道路窄,开车有很大道德压力啊。&&哦,为什么开车有道德压力啊?&&嗨,这边的人开车时候经常问候其他司机的父母亲戚。我可不想因为自己开车连累家人老给人骂啊,呵呵,所以还是平时在大学城好。&老温笑眯眯地说。
画石头的画家
我认识两个马克&汉森(Mark Hansen),一个是写《心灵鸡汤》的汉森,此君是极其懂得与大众媒体共舞的。&成功的90%意味着宣传、市场、促销。&汉森即使面对记者也勇于袒露心迹,&很多作者认为20天的宣传就足矣,然而一本伟大的书如果无人知晓也枉然,我们的书在发行第一年里就开始做宣传,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哪种采访会使你的书畅销,也根本不知道有谁能听到你的采访报道,我们形成了这种习惯,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让蒙大拿、亚拉巴马的人听到它,即便是凌晨的采访我们也决不拒绝。&当然,这个汉森商业上是很成功了,《心灵鸡汤》类读物热卖,值得肯定。
而另一位马克&汉森就大不一样了。我遇到他,是2002年在北美的一个大商场里面。他穿着一件围裙,上面沾满斑斑点点的油画颜料,看来是有年头了,加上他起码100公斤的大块头,可谓&实力派&艺术家。那天刚好有大风雪,他一个人待在商场的角落里画画,商场里人很少,留意他的人就更少了,不过,他还是笑得很开朗,说今天找到了好石头,所以正好慢慢画。
虽然汉森是画家,他的作品有多好我倒看不出来,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以此为生,因为他的画有名堂,是画在一块块石头上的。我挑来挑去,买了巴掌大的一幅石头画,就要30美元,相当于该地区一个麦当劳职员一天的工资。至于再大一点,例如38厘米的石头画,就要50美元了。汉森说,有时候也会画更大的,例如五十几厘米的,那就要上百美元了,他笑着摸摸大胡子说,油画的颜料很贵啊,越大的岩石,越耗油彩。他这么一说,倒让我想起了为买颜料节衣缩食的凡高。汉森干这行已经整整20年了,之前,他做过售货员、伐木工人和机床工,然后就自学油画,在北美的大小城市的商场和广场上就地作画。他扳起指头跟我算了一笔账,有35个大使馆和好几家大企业的总部都收藏有他的岩石油画,他觉得很有成就感。
&今天你买了我的画,就够交给商场的租金了,所以我下午可以在这边坐着晒晒太阳,看看杂志,准备晚上出发到另一个州去。&汉森说得很轻松,每年夏秋两季,他都会走上十几个州,在上百个商场作画,然后带着卖画赚到的钱,回到他东岸小镇上的家,和老婆孩子一起生活。我给他拍了照片,问他有没有邮箱,好发给他,他笑嘻嘻地说,我都50岁的人了,不懂这些网络的东西啊。明年吧,或者后年,我总会在附近,不管在哪一个商场,你总有机会遇到我的,那时你就可以把照片给我了。
这么快就又到了夏天,是该找找汉森了。
外国人大都喜欢宠物,特别是狗。
兽医汤臣是我隔着一条街的邻居,他很有趣,专门给狗看病。
第一次认识汤臣的时候,他正在很严肃地对着一个抱着拳师狗的小孩子挥舞着一根巧克力说:NO,NO,NO!原来这个小孩子爱犬心切,把自己以为最好吃的巧克力给了狗半条,结果吃出了问题。
听汤臣说,狗虽然生命力旺盛,但是却有一怕,就是巧克力。
巧克力里面的咖啡因和溴化物,会让狗的内分泌系统失调,越是黑越是大的巧克力,杀伤力越强,很可能致命。因此爱犬之人,千万要注意。他还很懊恼地说,每年都会遇到几个这样的案例,爱犬反而成了害犬。
汤臣家里有一件希腊石柱的小复制品,是著名的犬儒主义者狄奥根尼的纪念物。柱子上面还有狗的图像,汤臣最喜欢的恶作剧,就是拉着朋友去读柱子下面那一段小小的碑文。
&嘿,狗啊,谁在这里守护你啊?&
&一只狗啊。&
&这只狗叫什么?&
&狄奥根尼啊!&
不知道这段对白是狄奥根尼还是他的门人的主意,但是爱犬之情,和汤臣差不多了。
汤臣每年开诊的时间只有八九个月,和别人不一样的是,他夏天会去度假,冬天无论天气如何差,都会开业,&这边纬度高,气候寒冷,冬天的狗容易生病。&汤臣想得很周到。
都说狗很聪明,那些千里寻回旧主人的事情听得很多了,汤臣介绍,研究说,狗的智力大约相当于两岁儿童,所以它确实能够看到和想到一些东西。
最典型的是美国的辛普森案。辛普森家的狗叫做卡多,案发之后那天早上,就是它一再哀鸣,才引起邻居的注意,后来警察跟着它,才发现了车库里辛普森太太的尸体。
这一件世界悬案后来不了了之。扰攘多时之后,警方最后无法找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辛普森有罪,法官宣布辛普森释放。当时,就有警方的专家,试图让可能是唯一的目击者卡多来提供更多的资料,当然,最后还是作罢了。或许,卡多能够对另一头狗说出真相,但是它显然不太可能在法庭上挺身,作为目击证人出庭作证。汤臣提到最聪明的狗,可能是瑞士阿尔卑斯山上著名的圣伯纳犬。这是最早由教会修道士养的犬种,两三百年来,就以救护在山上迷失或者受伤的游客、旅人而闻名。圣伯纳犬一般是三只一组,一旦在雪地里发现了受伤者,会有一只回去修道院求救,另外两只留下来,不断地舔旅人的脸来刺激他的求生欲望。
汤臣说,他去过瑞士,那边的修道士亲口告诉他,犬只的救护本能不是他们教的,而是犬只一代代用它们自己的方式相传下来的。
黄永玉在其狗年挂历中,给其中一幅的注解为:还有什么比狗更真诚?有些狗,的确比人还有人性。
电视剧的小康情怀
大S是我认识的人里面,最热衷看电视剧的。由最早的香港片《霍元甲》、《大地恩情》起,到这几年的美国《CSI灭罪重案组》,她都有办法找来看过三五七遍,当大家都觉得陈道明是偶像的时候,她能拿出刘松仁、徐少强那种比周润发还古老的男主角来回应,非常麻辣。
不过大S虽然在外企里面做楼盘、汽车的融资项目总监,平时风风火火,但是却特别有闲心看卷帙浩荡的韩剧。我们实在不知道她为何这么好耐心,请教之下,她倒是侃侃而谈。原来她这两年看韩国的电视剧,不仅是看剧情,连道具、服装、摆设都留意,觉得韩国人真是像那么回事了。在自己国家的内景外景就不用说了,让人看着家里特靠谱,以为每部剧其实说的都是现代、三星之类几个首富之家的事儿,韩剧里面的外国情况,也是不欺场,该大酒店大酒店,该珠宝店珠宝店,洋人角色想谁是谁。
大S去过韩国,说哪里有咱们CBD那么繁华,也就是通州水平。但是人家照样能拍出金碧辉煌、俊男靓女的电视剧来,这个是本事啊。我们想想也是,咱们拍个《大宅门》,讲讲康熙乾隆什么的还行,能够把紫禁城、四合院利用上来,但是一拍时尚都市剧,尤其是想拍拍所谓高贵时尚的东西,往往是九死一生。男女主角表情、演技可能流派不一样,这里先不评价,但是化妆穿着比较像20世纪90年代初的风格,屋子里摆满了某连锁家具出品的东西,更可怕的是,除了演话剧出身的男女主角,其他所谓的商人角色,就算坐在高尚餐厅里也像是刚下班脱下制服的服务生。表现他们的悠闲生活就是在王府井、新东安市场走来走去,坐在办公桌后面对着国产笔记本煞有介事。大S说,还看到一个剧本,把北京几个五星级饭店的名字堆在一起,看着好像眼花缭乱,其实估计作者一个也没去过,说的细节都不对,还不如她去写,别的不说,至少里面有什么吃喝玩乐她倒在行。
其实北京上海,只要舍得花钱,要搞出时尚点的片子,总是还能找到比较入眼的地方,不知道是咱们编剧去得少还是好心怕拍得太洋气刺激了观众。大S说得好生沉重,这年头,人均GDP都一千美元大家嚷着奔小康了,电视剧还按着温饱的路子拍,那叫缺乏社会责任感啊。
2/6&&第2篇
&收藏书:&&收藏书:&&收藏书:&&推荐书:&&收藏书:&&收藏书:&&收藏书:&&收藏书:&&收藏书:&&收藏书:&讲的非常切合实际,且很有思维。&收藏书:&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收藏书:&&收藏书:&扣扣扣&收藏书:&财会书籍&收藏书:&关于职场第二本书 日开始
爱书人上一页1/10下一页
《商业评论》
&京公网安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