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机器人对未来的影响人类工作会有什么影响

机器人重塑未来背后:是否会失控?--百度百家
机器人重塑未来背后:是否会失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如果机器人拥有了强大的学习能力,它又是否会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受人类控制?
27日下午,在百度The BIG Talk第五期活动现场,三位平日难得一见的技术大咖集聚一堂,他们是百度技术副总裁王海峰、康奈尔大学创意机器人实验室主任胡迪·利普森以及MIT电脑与人工智能中心主任丹妮拉·鲁斯。这样三个世界级技术大咖在一起,话题自然逃不掉最热的人工智能领域,从揭秘机器如何像人一样思考,怎样繁衍自我,讨论到机器人怎样学会劳动,进而拥有更高智能,三人有默契也有碰撞,一同前瞻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MIT电脑与人工智能中心主任丹妮拉·鲁斯、百度技术副总裁王海峰、康奈尔大学创意机器人实验室主任胡迪·利普森共同对人工智能领域展开讨论
未来计算机发展方向:联想能力会越来越强
当媒体上不断有机器与人类PK的声音出现时,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疑惑 :如果机器真的如此厉害,那么将机器与人类相比,人类从3岁起就可以快速地进行语言学习,而一台计算机就算一天24小时不停歇地运行,拥有庞大的算法和数据库,依旧没有达到3岁小孩学习语言的速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很难说到底是计算机对语言的理解更深,还是3岁的孩子理解更深,因为对语言理解其实有不同的侧面。”王海峰认为,计算机具备很强的数据存储和运算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准确掌握数千万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是人类无法比拟的。“但是人可以把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以及现实中的各种事物和人结合起来,综合的理解能力会更强。这也是现在我们让计算机理解努力的方向,让计算机的联想能力越来越强。”
百度技术副总裁王海峰发表演讲《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
胡迪·利普森对此表示赞同,并认为计算机比人类强大的另一点在于“可复制性”。“当一个孩子学习的时候,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从头开始。计算机学习的时候,可以把计算机学习的东西复制到另外一个计算机上。因此,设备总是会变得越来越好,而人类学习总是需要从头学,将来我想计算机会知道怎样简化,怎样理解,随着技术的推移,计算机的学习能力非常强。”
未来机器人甚至可以进行自我复制
如果机器人拥有了强大的学习能力,它又是否会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受人类控制?面对这样尖锐的问题,三位嘉宾的观点产生了火花般的碰撞。
“我认为机器在现在以及未来的短期内(在这方面)不会有任何进展,因为机器取决于我们的编程。作为创造者,我们会设置很多安全机制去保证机器人的行为受我们主观的控制。最终每个机器都有一个按键,我们可以停止它的执行,如果你不喜欢它所做的事情,一按按键就可以了。”丹妮拉·鲁斯最先抛出了观点。
但胡迪·利普森对此却持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即时在短期内人类可以控制机器,但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内,机器人进行机器学习,不用人类编程便可以自己学习的可能性大大存在。“随着机器的智能逐步提高,它们可以学习更多的东西,我们也不太确定它们学了什么,它们的行为会是什么样子的,即便有一个按键可以去按,但就像互联网一样,有一些东西一旦发生是很难控制的。”
胡迪·利普森进而阐释道,“机器人的演化,实际不是工程师坐下来设计编程,而是给它们编一些规则,由产品自身去演化设计。随着机器人的不断演化,未来将变为机器人设计机器人,我们当然可以影响到它们的一些行为,控制它周围的环境,但想再直接进行编程是很难的。”
王海峰则与丹妮拉的观点更加靠近:“归根到底机器人再聪明也是人造出来的,我认为人造的过程中其实可以想到未来应该怎样控制”。随后,王海峰提及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的机器人三原则,即不能伤害人类,听人类的命令,保护自己,“我相信未来机器人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大,甚至可以自我复制自己”,但他同时也强调,“只要我们把原始的基因控制好,这些东西是可控的。”
无处不在的互联网背后是智能技术提供服务
在谈到智能机器未来的发展方向时,胡迪·利普森认为最令他振奋的方向是机器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不需要编程,机器就可以像人和动物一样进行学习。“现在机器人其实有潜力做很多事情,只是暂时没有实现,未来10-20年的时间里,我们需要开发机器学习的方法,让它们帮我们做编程,这是最大的挑战。”
而丹妮拉·鲁斯则认为,意识到一个机器人除了拥有自己的机体外,还拥有自己的大脑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我相信胡迪所说的,我们有很多方式增加当前机器人的能力,我们必须要实现同步的发展,通过让机器人理解语法语义及所有知识,用它们自己的逻辑理解生产出更多智能行为,进而做出一些有意义的行动。”
“今天谈的机器人大都是从硬件角度讲,百度现在做了很多硬件的尝试,包括机器人、其它各种智能硬件,但实际我们投入更多的是背后的软件,像语音识别技术,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的技术。这些是构成机器人背后智能的基础。”作为百度技术副总裁,王海峰认为,百度将更多精力投入智能软件技术的挖掘,不仅可以让硬件本身更智能、机器人更聪明,更是可以将其运用到互联网产品中,把搜索做得更好,从而增强用户体验。“未来越来越多的硬件、入口接触到互联网,无处不在的互联网背后就是我们这些智能技术在提供服务。用户得到更多的信息和服务,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阅读:10435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10万
阅读:9676
阅读:28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当里皮教我们如何爱国,谁最应该汗颜?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未来的机器人会不会主宰人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未来的机器人会不会主宰人类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未来有哪些工作会被机器人取代
查看: 2066|
摘要: 最近,有杂志进行了一组数据报道,预测了哪些工作在未来将会被机器人所替代。在预测中,电话营销人员、会计与审计人员、零售人员成为最有可能在未来20年被机器人替代的职业,而消防员、化工师和牙医被替代的可能性却 ...
最近,有杂志进行了一组数据报道,预测了哪些工作在未来将会被机器人所替代。在预测中,电话营销人员、会计与审计人员、零售人员成为最有可能在未来20年被机器人替代的职业,而消防员、化工师和牙医被替代的可能性却比较低。
  电话营销人员99%
  会计与审计人员94%
  零售人员92%
  机械师/机工65%
  飞行员55%
  消防员17%
  化工师2%
  牙医0.4%
  20年内机器替代人工的可能性(100%代表完全替代)
  人类将转型成为操作者、管理者和维护者
  其实,在很多科幻电影中,我们都能够看到机器人代替人进行工作的剧情。
  比如在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中,汤姆·克鲁斯饰演的男主人公走进商场的时候,虚拟的营销人员就通过虹膜扫描得知了他的身份等各种信息,并对他进行相关的销售建议;此外,在电影中出现了一家汽车工厂,从零件的组装到整车装配再到最后的喷漆和出厂,全部都是由机器人完成的,整个工厂已经高度智能化,达到了真正的“无人”状态。
  “我们生产机器人的目的就是希望它能够代替人来进行工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也确实在一些领域替代了人,成为流水线上的主力军,而人则一步步地开始退居幕后,转型成为操作者、管理者和维护者。”天津大学机械学院杨志永教授说。《经济学人》所做的这个构想,也是基于不同工种的不同特点来判断机器人是否能够替代人进行生产活动的。
  模式化的工作最容易被机器人取代
  “的确有一些工作面临着被机器人取代的情况。这些工作都具有高度的程式化和模式化,技术含量不高,不论是人还是机器,完成这些工作的时候,都要按照同样的流程进行。”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营销电话,那么就拿它举例,说明一下为什么它更容易被机器人取代。
  在电话营销的过程中,营销人员的工作就是要解决几个基本的问题:了解营销对象的个人情况,介绍自己营销的产品,建议营销对象购买自己的产品。虽然目前用人来进行营销,在讲话技巧上可能更具优势,但是随着计算机智能化的不断发展,这种优势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不久前,欧洲科学家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能产生并表达感情的机器人—Nao,这台机器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工智能,具有情感及行为学习模式。如果科学家继续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使用高智能的机器人代替电话营销人员将不是天方夜谭。
  除了电话营销外,会计与审计这种更加规制化、模式化的工作使用机器人来完成,还能带来一个好处,那就是避免人的因素对审计结果造成影响,因为机器人会完全按照预设的程序来进行工作,只要在程序的设计上保证严谨,机器人的效率和精确度也是人工所不能比拟的。
  需要创新性的工作
  机器人不擅长
  “在未来,一些需要创新性的工作和实际操作中变数比较大的工作,机器人依然很难代替人来完成。比如在一些科技前沿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他们的工作内容需要创新的比重非常大,在设想中提到的化工师这样的工作,靠给机器人输入程序是无法完成的。再比如生产汽车和飞机,装配可以由机器人来做,但是对汽车和飞机的前期设计工作,还是要靠人的智慧实现。”
  那么,牙科医生的工作为何很难在短时间内被机器人替代呢?记者采访了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主任医师赵建国,他结合自己的工作,解释了为什么在口腔医学领域,机器人难有作为。“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牙齿构造像指纹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前段时间,《速度与激情》男主人公的扮演者保罗·沃克因车祸去世,在对他进行尸检的时候,口腔记录就是鉴定其身份的重要依据。口腔记录可以作为鉴定一个人的标志,这充分说明,在口腔医学领域,每个人都各不相同,没有标准化可言。工厂造飞机、造汽车,使用的是标准件,只要按照组装图的要求装配就可以,但是口腔医学中没有标准件,每一个病例都是不可复制、没有前例的,因此,想让机器人按照一个固定的流程来给病患治疗,根本不现实。”
上一篇:下一篇:
Powered by &
这里是—这里可以学习 —这里是。
栏目导航:在未来机器人对人类工作会有什么影响--百度百家
在未来机器人对人类工作会有什么影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如今的机器人已经不再是扫扫地这么简单了,总是有人预测新的科技出现不会影响人类的生存,真的如此吗?如果机器人有一天真的占领了我们的职业,我们该怎么办?
如今的已经不再是扫扫地这么简单了,总是有人预测新的科技出现不会影响人类的生存,真的如此吗?如果机器人有一天真的占领了我们的职业,我们该怎么办?听听《机器人时代》的作者马丁·福特怎么说。
20世纪90年代中期,很多软件公司风起云涌,我在硅谷创立一家非常小型的软件公司,为微软的Windows编写程序。当时软件的编程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需要一些物理性的媒体、媒介,同时还有很多打印的工作,我们有很多物理的物件需要进行建造,很多的工作都是由普通人来做,而他们可能并不需要强大的教育背景就能胜任这份工作。
渐渐地,我发现工作的境况变化很大,特别是过去几年里面,一些普通人可以做的工作消失了,很多的职位也凭空消失了。在其他行业也是这样的,比如说在音乐行业,至少在美国是这样的,现在的音乐数码化了,人们可以在网上进行下载,还有会买电子书的产品,纸书行业也在消失。不仅是一些已经数码化的行业,像软件或者是音乐,包括一些有形产品的行业的工作也正在消失。我们正在逐渐进入一个颠覆性的时代,电脑、机器、算法、机器人会越来越多替代现有工人的工作。在我不断写作的过程中也采访了很多人,他们有的就是开发机器人的,他们的看法跟我一样,也有同样的担心。
因为技术,你不加班也能做更多的事儿
英国在200年前就有人提出过这种担忧,美国也有一群非常聪明的知识分子,其中还包含两个诺贝尔奖得主,他们写了正式的报告交付给美国总统,那是在1964年,也就是50年前,这个报告里提到美国在危机的边缘,工作被自动化所代替,会产生很多的失业潮,会产生很多的社会问题,当然过了50年,这样的担忧没有产生。每一次发生危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新的工作机会出现,这次再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人依旧保持怀疑的态度,因为在历史上并没有真正大规模的发生这个问题。但我觉得当今的技术跟以前非常不同了。
数字可以清楚地阐明为什么一些戏剧性的事情或者重大的变化正在发生。根据政府的统计,在1998年,美国商业界的总体工作时间是1940亿小时,也就是说在企业界所有的人工作时长加起来是1940亿小时。然后,我们跳到15年之后来看一看,在15年间,商业界的产出上升了42%,转换成数字的是3.5万亿美元,我们所生产的东西增加了非常多,美国的人口总数增加了4000万,但看看总体的工作时长,在企业界依然是1940亿小时的工作时间。这些企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工作时间却一点都没有增加,这个事实是值得引起很大重视的,看看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大的巨大影响。
中国将成为机器人大国
当今跟过去不同了,我要指出三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就是,每过两年技术的计算能力会倍增,这是指数级的增长,持续进行的倍增是非常值得大家注意的,不仅是技术能力在倍增,而且是持续了这么多年。从1950年到现在,电脑的计算速度增加了2的27次方,而汽车从5英里起步,乘了27次之后,速度就相当于空间飞行器。自动驾驶的汽车几年前刚出现,可是再过了几年,几乎所有的汽车厂都会采用自动驾驶的技术,这是一个可持续的倍增。
第二,现在的IT技术首次可以从认知方面来替代人们,而不仅是从劳动力方面来进行人类的替代,它们是可以思考的,还能解决问题,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机器和算法甚至可以学习。从很多角度看,IT技术就像水电煤一样,人类是离不开它了。这样的IT技术会代替越来越多人类的劳动,而且还考虑到它技术能力一直以指数级在增长。
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在1979年的时候,雇佣人工最高峰差不多达到了84万,如果按照CPI比例进行调整之后,他们2012年的盈利差不多110亿美金,但看Google的人数只有3.8万名,但是他们的盈利却比通用汽车高20%。Google公司雇佣员工不到通用汽车的5%,但创造的盈利更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科技会为各行各业带来多大的影响。我觉得未来的公司会越来越像Google,而不像通用汽车,他们会使用职能机器人,使用人工智能的科技,他们会减少人力工人的使用。
第三,我想更直接给大家介绍一下世界市场上机器人的情况。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工业机器人出口量最高的一个国家,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最活跃的机器人市场。事实上再过一两年的时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就可以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就拿中国的富士康这家公司来说吧,它们希望将来能够安装几百万台的机器人。在接下来的十到二十年的时间之内,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密度会上升,超过任何国家。
未来,工作与收入的紧密联系可能会被切断
在一些生产汽车的工厂里面,工业机器人已经存在了二三十年,所以说这完全不是一个新的概念。随着机器人能力的提高,到目前为止一直只有人类做的工作,渐渐受到机器人的侵蚀。我想给大家看的是一个问题重重的未来。机器人已经不再是昨天的机器人,它不仅是一些简单的机械动作,它还是有算法的,已经能够威胁到白领职业的工作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政府必须行动起来,为那些即将失去工作的失业人群建立起一个完备的安全网,当然,并不是说要永久地为他们提供支持,而是必须给他们提供一定时间的支持,他们才能恢复元气重新找到工作。
其次,任何一个经济体都要设立最低工资标准。一个经济体发展是否成功的很重要的一点,要旨在造福社会上每一个人,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而不仅仅旨在造福金字塔尖的一点点人。我们需要在社会上有一个财富的再分配,比如说可以通过对于塔尖的富人征收更高的税收,把税收的收入补贴社会地层的人群。
在当前的社会中,一份工作有两层的意义,第一层意义,是可以使得在这个工作岗位上的人可以赚到钱养家糊口,另一方面也使得这个人有一定的价值实现,他觉得在这个岗位上自己创造了价值。可能在未来,我们要把工作和收入两者之间的相关度彻底地切断,也就是说,以后一个人的收入究竟是多少,不是由他在做什么工作来决定,而是由他能为自己的社区做了多少义务劳动来决定,或者说做了什么样的研究工作或者写了什么样的文章来决定。
本文来自ofweek机器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随着人们对自动化,智能化的期望,机器人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它不再是一...
阅读:3744
阅读:28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当里皮教我们如何爱国,谁最应该汗颜?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未来机器人是否会对人类产生威胁?
未来机器人是否会对人类产生威胁?
简介:机器人时代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已经来到。但是有部分机器人专家、哲学家又有点忧心,在未来某个时代,当人工智能发展到某个高度时候,智能化机器人是否会掀起对人类的叛乱
时代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已经来到。但是有部分机器人专家、哲学家又有点忧心,在未来某个时代,当人工智能发展到某个高度时候,智能化机器人是否会掀起对人类的叛乱,&会在不给出预警也不做出挑衅的情况下,进行反攻,建立单一体,并开始按照其最终价值观直接对世界进行改造。
在潜在威胁未曾具象化之前,很多人通常表现出漠不关心,或者笃定&船到桥头自然直&。这样的漠视、盲目、颟顸,其实广泛存在,比如迄今为止,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不在少数的人从来就认为环境、资源危机要么无中生有,要么夸大其词。
机器人(超级智能机器)叛乱,从技术发展的方向来看,是可行的,并且,从利益代理机制的脆弱性来看,机器人一旦获得接近人的智能,背叛(人的)委托甚至可以认为将难以避免。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我们每个人某种程度上都是机器人&&这里提到的机器人,指的是以载体方式体现的人体。任何人都有两个毫无人性的主人,一个是基因,一个是模因(文化基因)。英国演化生物学家、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在其名作《自私的基因》中其实就已经指出了这一点。基因和模因是自私的,它们追求自身永垂不朽,因此安排无限复制,而人体(载体)通常情况下必须服从于基因和模因的安排。
载体跟基因、模因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基因、模因为了延续,会毫无犹豫牺牲载体的利益。人体组成及功能,经历过漫长的自然选择,但从载体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实现载体的最优化,而是服务于人类基因、文化基因的传续和优化。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心理学和人类发展科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基思&斯坦诺维奇解释指出,在人的大脑中,存在着两套心智体系,一是遵循基因和模因需要的自发体系(反射心智),二是依托理性而实现的描述分析体系(反省心智)。科学家验证指出,人的绝大多数大脑活动游离于意识之外,是自发体系驱动的结果,这使得人轻而易举地养成各种习惯、嗜好。例如,吸烟、大量摄入甜食、危险的性行为、依照刻板印象看待他人及处理社会关系。
自发体系是进化的结果,目的是服务于基因利益(繁殖成功),要想对之予以克制,显得非常困难。很多时候,人们会误认为自己已经懂得如何建立理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就像经济学家经常提到的经济人理性原则一样&&事实上,人们经常违反自认为的理性、自定的理性准则。更严峻的是,&我们现在了解的关于世界的大部分知识,都不是来自对真实事件的感知,而是来自预处理、预包装的抽象信息&,这就使得我们只好成为自发式系统默认设置的俘虏,即便这种设置错漏百出。
自发体系还服务于模因,也使得人们安装了大量对载体有害的模因(如体现男子气慨的吸烟模因)、社会偏见模因、欲望模因,等等。这些模因使得很多人越来越接近于模因的工具,不具备反思自觉和能力,描述分析体系渐近瘫痪。
人要走出自发体系造成的混沌,避免成为基因和模因驱动下的&行尸走肉&,就必须发动一场&叛乱&,打破基因和模因的利益委托机制,让人真正成为自省、反省、自察的人,使得载体的行为可以真正争取载体的利益。只有这样,当未来的人工智能、超级机器逐渐融合为超级智能,人类才可能应对机器人发起的叛变,获得对前途命运的控制,&以一种地球生命行为中的独特方式&&理性的自我决定&。
相关新闻阅读:
新闻资讯排行TOP15
热门产品推荐
日本日立(Hitachi)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具有幽默细胞的...
见过刘翔跨栏吗?他在你眼中是飞人吗?也许见过一款...
这台名叫Ray的机器人是由巴伐利亚Serva TransportS...
家用机器人的想法已经酝酿多年,但英特尔和Trossen...
一个被称为Minibuilders的全新3D打印建筑机器人套...
最近,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新发明让摄影师们看...
密&&&&码:
快捷登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器人工作 人类干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