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怎么写中的哪一句写的是孩子独立的

《弟子规》里八句精髓, 道破大智慧
一、不会与别人积极互动,何谈职场生涯的幸福与成功
《弟子规· 入则孝》第一句话就是 :“父母呼,应勿缓。”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的家长立刻提出,这种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会不会让孩子丧失自我,会不会太严厉了?其实这是要我们必须和大家一起建立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当你向别人发出请求配合你工作的信息后,别人会前来配合吗?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别人需要你配合工作的时候,你的反应。
二、人生大事,无一不是顺势而为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父母责,须顺承。”
有人会说,现在我们不是讲要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吗?不是讲平等吗?为什么《弟子规》让我们在面对父母的批评时,要无条件地全部接受呢?其实这是在培养我们顺势而为的好习惯。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与人沟通是很有讲究的,说话的方式等都很重要。
三、体察温暖传递温暖的能力至关重要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冬则温,夏则凊。”
古人提出“冬则温,夏则凊。”,难道是让小孩子去暖被窝吗?当然不是。这是古人培养孩子“体察温暖”的一种方式。是要求孩子体会父母的付出,然后用自己的温暖去与父母互动的一种方式。
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也能体察到世界的各种温暖,然后与周围的人互动,使自己与周围的关系逐渐变得和善。这样的人,生活应该是幸福的。而当孩子觉得这世界的一切就该是为自己准备的,一切都该顺着自己的时候,就容易形成心理定式,将来长大了,受苦的却只能是他自己。
四、把善的意愿表达给他人,是一种生存的能力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晨则省,昏则定。”
原意是子女要早晚问候父母,侍奉父母起居。现在,甭说侍奉起居了,单单是早晚问候,可能很多孩子都做不到。所以《弟子规》的这种要求基本是现代人难以做到的。那么,古人这么做,到底有什么道理呢?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需要互相协调;如果缺乏沟通,则会有无限的不快。
五、事业,是需要坚持的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 居有常,业无变。”
首先,这是要让父母能够随时联系到你,随时可以找到你,随时知道你的情况,这样父母才会安心。这是孝顺的一种体现。实际上,“居有常”培养的是孩子获取空间稳定感的能力。
其次,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成功。事业,是需要坚持的。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心很容易安定,集中精力从事自己的事业。而有的人心总是游荡不定,这样做事自然不能专心,难以成事。而两者的差别,就在这种空间稳定感上。这有先天性情的因素,也有儿童时期培养的因素。如果在儿童时期,家长能给孩子讲这种安定的重要性,讲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心中自然会有这样的观念。
当他们长大了,这种能力则非常关键。我们今天工作的节奏非常快,大家都在寻找新的机会,但有时候欲速则不达,反而是静下心来,认真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不断累积,最终比四处奔走的那个收获更大。
六、做事任意妄为,势必害人害己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我们人生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过分关注“大”,嫌弃“小”,忘记“大”是由“小”构成的。生活中,为什么抱孩子的人特别难打车?就是因为很多司机发现现在很多孩子上车根本就没有什么规矩。有穿鞋在座位上乱蹦乱跳蹦的,还有对着座椅撒尿的。这是什么?这就是“擅为”,完全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这是家长纵容的“擅为”。这样的纵容,往往会让孩子丧失做事的协调能力,因为他觉得一切都是为我准备的,我不需要考虑别人。
七、自私的人最终都会失败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这句话在告诉我们:学会分享,你会更幸福。人获得幸福的过程,也是不断克服自己私欲的过程,就是学会分享的过程。我们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我们与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自己的利益是依赖于他人的,是与他人互相关联的。
八、《弟子规》在教我们有效沟通的大智慧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怡吾色,柔吾声。”
为何要训练我们“怡吾色,柔吾声”呢?这是一个“有效沟通”的训练,和颜悦色地与对方沟通,问题会解决得更好。在生活中,我们会维护自己的地位,以便在群体中不会被埋没。这种维护自己的地位的行为,我们今天叫作维护自尊。这种本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
白玉菩提,是一种稀少且神奇的菩提,这种植物几十年开花结果一次就枯萎了,颇为神秘也很奇特。其果实外皮为黑棕色,切开后内心如白玉,质地坚硬手感类似和田玉,非常光滑,润泽,其名字也正是由此而来。 白玉菩提佩戴时间越长越有灵气,长期佩戴可转运,赶走邪气,保合家平安,有化解凶性的作用,是难得的佛珠。极具收藏价值。越把玩越润泽。
普遍而言,以菩提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佛珠本身就 具有一种高贵而独立的特质。生在俗尘,外表与寻常植物无异,却又卓尔不群,内里平和润滑,胜似玉石,高于玉石!
【精选高抛白玉菩提根】洁白如玉,如莲花一般似有一种安然若素的个性,向往平静自在的生活,但却出淤泥而不染,纯净坚实的品质如受佛陀的点化。
【岫玉雕刻花瓣】玉质润美细腻,温婉秀丽,堪称玉中之秀,相当契合母亲含蓄谦让的特性,且玉最能养人,在长期佩戴的过程中,接收着人与玉的浑然融合,玉的光泽会越来越亮,人也会沉淀出更加温婉的性情。
【景泰蓝平安扣】也称为罗汉眼,寓意平安吉祥,可祛邪免灾,保出入平安。可随身佩带,无论何时何地,平安、健康、快乐都与母亲永相随。
盘得好的珠子有时会呈现较强烈的反光,有些像玻璃光泽。
长期佩戴白玉菩的功效
① 长期佩戴白玉菩提可转运,赶走邪气,保合家平安,有化解凶性的作用,是难得的佛珠。
② 据讲此珠可吸收人体的病气,常持此珠对增强体质,消除疲劳有帮助。驱除病邪,长保平安。
③ 佩戴时间越长越有灵气,长期佩戴可转运,有化解凶性的作用,是难得的佛珠,极具收藏价值,越把玩越润泽。
④ 白玉菩提美容的功效有助于改善血液方面的毛病,促进循环、增进活力,进而可以起到美容养颜的功效。
108 粒佛珠的寓意: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 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
白玉菩提根 岫玉花瓣108颗
结缘价为:208元
为进一步保障广大师兄的切身利益,交易方式一律采取 货到付款的方式, 全国包邮, 0风险,师兄们可放心请购。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请选择法宝规格,填写详细收货地址、姓名及联系方式,三到五天即可收到法宝。感恩合十!为进一步保障广大师兄的切身利益,交易方式一律采取 货到付款的方式, 全国包邮, 0风险,师兄们可放心请购。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如何评价 《弟子规》? - 知乎4748被浏览1191688分享邀请回答8633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766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你所在的位置:
孩子要不要学习《弟子规》
孩子要不要学习《弟子规》
出处:乖乖网
作者:阿兜
现在的国学很热,而且已经热到孩子们头上了。说来这倒是挺好的一件事,让孩子学点国学、爱上国学,很好的一种文化传承,孩子也受益颇多。但是,需要加点小心的是,学国学得先知道,经典学了滋养人,糟粕学了束缚人。很多家长问,《》,可不可以读呢?小编来给你分析分析。初读《弟子规》,会真心感到不错。比如,“出必告,反必面”,多好,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哪,回家后,当面向爸妈报平安,如此一来,孩子被拐卖的都少了。《弟子规》里全是这样的话。要孩子干这个,干那个;这么做,那么做;不许这么做,不许那么做……如果家长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那是真有价值。假如严格遵照《弟子规》的1080个字来做,绝对是乖宝宝。但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有主见,能独立、有创造力,而不是听话的乖孩子,那读《弟子规》就要谨慎了。因为《弟子规》的创作者没往那方面想,它开头就说“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就是说,任何事,孩子都不能擅自做主、擅自行动,要和爸妈商量,求得他们的同意,否则你就犯错误——“子道亏”了。这就不光是管你怎么做了,还管你怎么想——别想东想西,老老实实按爸妈吩咐的做,就OK了。等孩子老大不小了,还跟家长说,“我要穿袜袜,我要戴帽帽,我要吃饺饺”,不好笑吧?《弟子规》里这种话还很多,比如“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要求孩子做任何事,都要先看看家长脸色,爸妈喜欢,才能做,爸妈不喜欢,不——能——做!还记得复旦投毒案里的林森浩吗?他大学时的专业是医学,但在医学院学习半年后还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因为他对医学没半点兴趣,而报这个专业仅仅是因为他爹喜欢。悲催吧。更悲催的是,这种事儿还挺多。因此,如果不加选择地读《弟子规》,结果会不太妙,它能扼杀人的创造性、自主性。我女儿刘莐小时候,我很注重让她接触传统文化,典籍、书法、绘画、传统戏剧等都学过,但从来没让她读过《弟子规》。为什么?我是这么想的,现代社会靠的是创新,保护、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很重要,而其前提是个性,所以我不能用《弟子规》来让我女儿成为千人一面中的一面。
乖乖精彩专题推荐
Copyright (C)
黔ICP备号-1
文网文[号 联系邮箱: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孙海燕】当现代儿童遇上《弟子规》
【孙海燕】当现代儿童遇上《弟子规》
作者:孙海燕阅读数:3094发表时间:
孙海燕,男,西历一九七八年出生,笔名孙齐鲁,山东鄄城人。中山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现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中国思想史、人性论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陆门禅影下的慈湖心学——一种以人物为轴心的儒家心学发展史研究》。
当现代儿童遇上《弟子规》作者:孙海燕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独家首发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一月初七日丁卯& & & & & & 耶稣日&进入21世纪,传统文化一热再热,许多具体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孩子该不该学习蒙学读物《弟子规》,已成为让很多家长头疼的事情。与此相关,社会上围绕《弟子规》的争论也一直不绝于耳,各路人马的观点几乎是冰火两重天。&当代净土宗一代名僧净空法师,宣称“没有《弟子规》,你的一生努力最后都等于零”,他和弟子陈大惠、蔡礼旭等人,结合着佛教的因果报应,多次宣讲此书,感化了大批民众。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则把《弟子规》一路讲上了央视的《百家讲坛》。他锦心绣口,循循善诱,征服了广大孩子家长的心。在民间积极弘扬儒学的赵法生先生,不仅肯定《弟子规》的教育效果,而且从学理上论证《弟子规》与儒家的根本精神无违,强调说“家教传统的中断和数代人的礼义缺失,才是《弟子规》走红的时代动因”。&然而,另一派人则把《弟子规》打入十八层地狱。中山大学八十多岁的老教授袁伟时,对《弟子规》便深恶痛绝,认定此书会摧残孩子的心灵,当听说中山大学要求入学新生学《弟子规》,连称“这是大笑话”。一些弘扬国学的名人,对少儿背诵《弟子规》也深表异议。龚鹏程先生就认为《弟子规》算不上什么儒学经典,在蒙学读物中也是最差的,即使要背诵,也轮不到它,《三字经》、《千字文》就好得多。刘梦溪等先生的意见与龚先生略同,或认为该书对孩子的束缚过多,或认为该书内容上粗浅斑驳,不足为训。&去年以来,围绕《弟子规》争议的突然加剧。事情源于一对父母不满孩子学校强制要求背诵《弟子规》,从而给当地教育局写信,对该学校提出抗议。他们声称此书是“精神雾霾”,“一股传统专制社会的腐臭扑面而来”。该信结尾还附上了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师、全国百佳幼儿园园长王立华女士一篇题为《我们为什么反对幼儿读〈弟子规〉》的文章。该文认为“《弟子规》整体上来讲,是封建糟粕多于精华”、“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培养奴才和顺民的教科书,不适合现当代社会。当今的中国更需要民主意识、独立精神、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在后来的争论中,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邵建和杨早。邵建看法是:“《弟子规》并非无瑕,但基本说来,是一本好书”,此书向孩童“提出一些待人接物的规范”,是“君子养成之基”,“读一读,真不坏”。而杨早则针锋相对,认为“想帮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追求自由、崇尚独立的公民,而不是愚忠愚孝的臣民”,就要远离《弟子规》;他同意《弟子规》是“精神雾霾”的看法,声称“反正打死我,我也不想让儿子吸收这种‘孩童长成的必要的精神资源’(邵建语)”。&在此论争中,支持读《弟子规》的学者似乎不占优势。但那些反对的观点,也实在有太多的似是而非处。窃以为《弟子规》虽远不能与《论语》、《礼记》等儒家经典相提并论,但作为后者的辅助,此书通俗易懂,向儿童提一些为人待物的具体规范,“虽不中亦不远”,“其恶不如是之甚也”,自有“三百千千”等其他蒙学读物不能替代之处,对纠正我国当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知识与规范严重失衡等问题,仍有其不可或缺的补救价值。&首先要明白,《弟子规》不过是旧时家长或师长用来教导子女、学生学习一些做人道理和礼仪规范的书之一,关于书中道理和规则,是否须要改进、如何改进都可以商榷,但我们不能上纲上线地一口咬定它是封建统治者培养奴隶和顺民的教科书。今天的小学生守则,也要求孩子要这样勿那样,难道也是在培养奴隶和顺民吗?至于有人认为此书是“父母本位”而非“孩子本位”,故压抑儿童的人性而罪莫大焉。要知道,《弟子规》的施教对象,主要是未成年的孩子(有人说大人更应该学,是另一回事)。由于孩子的生活经验严重不足,是非感还没有形成,这时候维护家长的权威地位,甚至向孩子作一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价值灌输仍是必要的。——大家试想,此阶段的孩子与家长发生分歧,是不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家长是对的?父母要求孩子讲礼仪,不碰电线,不玩火,不打架,难道就会造成子女的“逆来顺受”性格吗?依我看,从现代很多家庭的现实看,孩子我行我素的多,逆来顺受者少。加上社会整体风气差,你让孩子学一些诸如《弟子规》中的做人规矩还怕他不学,或者学习效果打了折扣,何况你旗帜鲜明地反对他学。一些道理,你以为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懂,但性与习成,道理虽然懂了但脾气业已养成,如不是在现实中碰了壁吃了大亏,或一路有良师益友时时提醒,改变起来又谈何容易!老实说,对一个蒙学阶段的孩子,你鼓励他要追求什么人格独立、自由幸福,甚至要有批判精神等等,带来的问题恐怕更多。《弟子规》中“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之类,即使有流弊,也不会妨害到孩子一生的成就。总之,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看毋宁抱着“宁拙勿巧,宁低勿高”的态度,宁可让孩子“迂腐”一点,也不要以追求“自由幸福”为幌子,任其自以为是,甚至无法无天。&很多家长让孩子学《弟子规》,正是为了让孩子在人生旅途中能够抵制诱惑,少走弯路,不走邪路,做一个有规矩、有才德的君子(当然学《论语》等国学经典的目的更是如此);这固然是在尽自己的教育责任,但终究仍是为了给孩子指一条更长远的幸福之路。一些人反对孩子学《弟子规》,往往有一种义正辞言的理由,说什么“请不要给你的孩子那么多道德绑架,孩子是独立的人,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有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权利”之类的话。难道让孩子学《弟子规》的家长,在德行和智力上都不如孩子,故而误把儿女推进火坑,葬送了他们一生的幸福吗?或者,这些为人父母者竟抱有自私自利之心,担心儿女不给自己养老送终,要把儿女从小培养成自己的奴仆吗?我的看法是,尽管《弟子规》的少量教条存在一定问题,但绝大部分条目仍是儒家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可算是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的修养之道。其中个别教条,如“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确有明哲保身的意味,此固然偏离了儒家精神,但这类语言极少,在《弟子规》中出现则是可以原谅的。诸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类,固然代表更高的儒家精神,但作为规矩过早地灌输给孩子却大非其宜。遗憾的是,现代人接受了一点“自由”、“人权”、“独立”的观念,就不加节制地到处滥用。这些观念在政治生活中的价值不容否定,但一用到儿童教育中就可能漏洞百出。你说子女对父母“须顺承”不对,难道你要教孩子“要反抗”吗?你觉得“挞无怨”不对,难道你要孩子怨恨、报复父母吗?须知“自由”从来不是无条件的,孩子人格的独立,也是在后来成长中逐步实现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汪曾祺名作《多年父子成兄弟》,在理论固然有此可能,但毕竟要在儿子成年之后,且这种父子关系,只能在极特殊家庭氛围中才能养成。未成年孩子听从父母师长的话,怎么就有损独立人格了?我想,蒙学阶段的孩子即使盲从父母师长,其好处也会远远大于坏处罢。&有人或许说,西方儿童不学《弟子规》,也不像中国人这般强调顺从父母,长大后也没见得就比中国人素质低。殊不知,这正是赵法生先生所说传统文化被打倒,“家教传统的中断和数代人的礼义缺失”带来的恶果。试想,如果传统的家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之类家教精神都还洋溢在家庭教化中,今之父母又何必非要学这种根本算不上国学经典的《弟子规》呢!另须明白,西方的“自由”、“民主”绝对是好东西,但它们要同基督教等文化配合才能发生较好的作用。而我们中国文化的宗教性弱,故须要施之于儒家的道德教化,使一个人自小从道德人伦中培养敬畏之心,筑起伦理道德的底线,此正所谓“以道德代宗教”者也。比如“孝道”这一伦理,在外国甚至可以没有,而在中国则不行,因为外国另有一套文化和制度来弥补代替它。你说《弟子规》违背了民主自由一定要远离,但你会让孩子学习《圣经》故事,经常带他们去教堂接受灵魂的洗礼吗?你能从根子上改变中国漫长的文化传统的孝道心理或者中国人的整体文化期盼吗?因此,《弟子规》中的许多条目,你大可以高举着“自由”、“人格”的鞭子去拷问它,但你不按照上面的话去做,整个社会又会反过来骂你。实际上,仔细品味《弟子规》中“勿谄富”、“色不媚”之类的话,也并非一概否定人格独立。至于书中要孩子“谨慎”、“守信”、“友爱”、“亲仁”、“好学”,哪一项不具有正面价值,怎么一律都成“封建糟粕”了呢?&有人看了《弟子规》,气愤愤地说,这些规矩父母都做不到,何必难为小孩子?这也是没头脑的话。父母当然要守规矩,当然要给孩子作表率,甚至更应该加强自身修养,身教重于言教嘛!但问题是,这毕竟是《弟子规》,不是《父母规》呀!还有人会提一些表面看来很尖锐的问题,实际上却逻辑不通,比如《弟子规》要求孩子孝敬父母,但父母是人渣怎么办?要求尊敬老师,但老师是禽兽怎么办?要求乐于助人,难道该帮助杀人犯杀人?这类人把每种普遍性道德都下放到一个特定场景中加以反对。你说人有病应该去看医生,他就说遇到庸医怎么办?总之有法子质疑你。如果此逻辑成立,任何道德规范都变得不堪一击,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那么,《弟子规》是否就没问题了呢?当然有问题,但问题毕竟是程度性,而不是本质性的。譬如,少量教条对孩子过于严格,如果引导不当,的确可能存在压抑孩子创造力的问题;又譬如,文中个别规矩确实不适合当今社会,讲解时要善加分辨;另外,文字上也不够优美,等等。我本人固然不赞成那种采取极端方式强推《弟子规》的做法,因为这样容易引起人的反感而适得其反,但总体上却是赞成孩子学习它的。《论语》、《孟子》都可以批评,《弟子规》当然更可以批评,但我们今天的整体教育状况,已可谓百病丛生,别有更值得反思挞伐之处,还远不到大张旗鼓、吹毛求疵地批判《弟子规》的时候。&最后说一句,传统学问的真髓在于学以致用而非纸上谈兵,如仅仅把《弟子规》当作儿歌,或只是认字的入门,固然不会有什么流弊,但也违背了家长们让孩子学国学的初衷,买椟还珠了。&&责任编辑:梁金瑞
以下是来自新浪微博的实时交流动态
孙海燕文集
&copy 儒家网我为什么反对幼儿读《弟子规》?
《弟子规》有很多家长和学校拿来给孩子做“国学”启蒙,同时也是引起质疑最多的读本,在知名儿童教育学家王立华看来,弟子规整体上糟粕多于精华,对孩子而言既难于接受,也不符合其价值观的形成。
中国的传统经典的确值得带孩子一起去学习,去领略其中的古典之美与智慧,但在孩子幼年时期,什么样的作品更适合孩子呢?讲真,如果给尖叫君选,更愿意自己的孩子读读浅显易懂的唐诗宋词、优美的声律启蒙等。
ps:事实上,诞生于清代的《弟子规》真的是蒙学经典吗?做清代文献研究的黄晓丹老师,接触了大量清代诗文、传记和家谱,却从来没看到过哪里提到弟子规,弟子规在今天为什么一下就红了?有兴趣的家长可以回复“弟子规”--《弟子规的传播是场骗局?》黄晓丹老师在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上的演讲稿。
文 | 王立华
儿童教育专家,全国百佳幼儿园园长来源:王立华的新浪博客
我给首都师大成人大学生监考《儿童发展心理学》,考完后我就在隔壁教室阅卷。没多久,一位美丽的女学生轻轻推门进来,她面带微笑说:“王老师,我想和您探讨一个问题!希望没打扰您!”
我示意她坐下,并爽快地说:“不会,欢迎你!”学生说:“关于幼儿读《弟子规》的问题,我和您有不同的认识!您作为一个大学教师,在讲台上批判《弟子规》,不主张让幼儿读,是不是太偏激了!”听闻此话,我一点也没有恼怒,反而很欣慰!
同时也对这位爱思考、敢质疑、善表达的女学生刮目相看。我知道她是从《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上“逃”出来的,因为这是我本学期最后一次和她们见面,估计她也对此问题疑虑了至少一个多月,她要把握这次机会和我辩论一番,以便澄清问题、解除疑惑。
我说:可能是你还不太了解情况,在这件事上,我并不偏激!我做出的专业论断,是经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和较为深入的专业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我认真读过《弟子规》,还逐句逐字分析过。这种认识是建立在我从事幼教专业18年的积淀以及对儿童心理的把握基础上的,不是信口开河!我做出这样的判断是负责任的!我不仅要在大学课堂上讲,外出给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以及家长做讲座时也要这样讲。
实际上,不只是我一个人反对幼儿读《弟子规》,连我认识的很多专业人士,如儿童教育专家、儿童文学家以及亲子教育专家等,都对此持反对态度。
学生又问:那您们为什么要反对幼儿读《弟子规》啊?我在幼儿园带孩子读时,觉得效果不错呢!有些孩子就变得懂事、乖巧了。你们也不能说《弟子规》一无是处啊?
答:我没有说《弟子规》一无是处,没有说《弟子规》中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但《弟子规》整体上来讲,是封建糟粕多于精华,它也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是“伪经典”!你看到的孩子读后的变化,可能是多种原因促成的,也许并不是读《弟子规》后的直接后果!或者孩子表面上的乖巧懂事也不一定是好事情!
在我看来,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国的民乐、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中国武术和中医等等,其中都有很多值得学习和传承的精华部分,但这些内容是对于成人而言的。
对于幼儿来说,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幼儿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及学习方式与成人存在巨大的差异,适合成人的教育内容或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不一定适合幼儿。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弟子规》是当时皇权、神权下的产物,满族人以几十万人统治亿万汉族人,统治者需要顺民、傀儡、奴隶,所以《弟子规》一诞生,就受到皇家大力追捧。主题就是听话,无条件的服从。
只强调无条件的服从,就会产生十分有害的后果,人的本性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压抑,只会变成温顺听话的奴仆。
下面是我反对幼儿读《弟子规》的主要理由:
第一、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弟子规》的语言形式属文言文,幼小儿童很难接受。儿童心理学认为,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到幼儿园大班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刚刚萌芽。
幼儿对抽象文字语言的理解能力还很有限,《弟子规》的行文方式晦涩难解、枯燥抽象,其内容和要求符合封建社会的现实状况,与现当代儿童的生活相距甚远,也不合符现代文明规范,难以引起儿童的兴趣。
《弟子规》全文1080字,用得最多的一个字是“勿”,有43处之多。这种教训、诫条式的口吻,与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学原则相反。《弟子规》也许能教出老实听话的孩子,但却很难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这本书打着儒家旗号,但是讲的东西并不是真的儒家思想,贩卖的是自己的私货而已。
第二、从中国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来讲,《弟子规》中多处内容体现了封建奴化思想,不利于幼儿独立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弟子规》的内容很容易禁锢儿童的思想、限制儿童的行动,很容易扼杀儿童活泼、自由、烂漫的天性,它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培养奴才和顺民的教科书,不适合现当代社会。当今的中国更需要民主意识、独立精神、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需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
如《弟子规》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意思是: 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问题是,父母也有误解孩子或言行失当的时候,难道孩子受到错怪,也要顺从地接受吗?难道孩子就不可以为自己辩护吗?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句话,前半句没什么问题,但是后半句“号泣随,挞无怨”就有问题。当孩子向父母提建议时,父母不听,生气就可以随便打孩子。孩子挨打时,也不可以有怨言,不可以反抗,孩子应该逆来顺受,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不懂变通,也是陷亲于不义。现代教育反对体罚孩子,要知道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打孩子是犯法的行为。
可见,《弟子规》中要培养的儿童完全没有话语权,一切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提倡要孩子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权威。这与当下所倡导的民主式家庭以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的现代教育主张相去甚远!《弟子规》中的教条更善于培养唯唯诺诺、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顺民”和“奴才”,更利于培养没有平等意识、毫无个性、没有主见、不会思考、缺乏创造能力的人!这样的人,如何完成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三、从教育方法来讲,死记硬背的方式不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方式。
对记忆和背诵的过度崇拜是中国旧式教育的一大陋习,这是对儿童天性的扼杀,是对儿童生活的扼杀,是对儿童生命的禁锢。和记忆相比,也许探究、理解、感受、体验、想象和创造更重要!
儿童是按照生命自身的内在法则、自然节律和时间表逐步发展与完善的。儿童有一个内部的自然的老师。幼儿的生命存在方式的最高体现是“游戏”!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游戏”! 正如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期的主要任务是“看事物和现象”。儿童需要读的是美好丰富的大自然之书,大自然是儿童理性的永恒的源泉;儿童还需要读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大社会之书。
幼小儿童的生活和教育内容应是自由的游戏、充分的幻想和想象、自由的歌唱、快乐的涂鸦、是品味儿童的天然的精神食粮:童话、童诗、童谣,而不是读什么大部头的成人认为重要的“经史子集”!儿童有那么多适合他们天然的精神食粮,为什么非要盯着伪经典《弟子规》不放呢?
第四、用《弟子规》来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启蒙,培养不出道德的国民,也读不出道德的中国。
不可否认,《弟子规》中有少量基本没有争议、仍具有一定适用性的观点,但这些道理或原则在其他书籍中也并不少见。所以从整体上说,《弟子规》阅读价值令人怀疑。更糟糕的是,很多人并没有认真读过《弟子规》,就想当然地认为它是经典著作,把它奉为圣贤之书,认为其中句句精华、字字珠玑,不加选择、辨析的让儿童囫囵吞枣地背诵,大量毒药和极少的营养物质一并吞食下去,结果可想而知。
《弟子规》中说“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这是强调明哲保身,只顾自己。如果人人都只顾自己,那还会有见义勇为的道德行为吗?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如果看见不合理的事情不能挺身而出,就不是勇敢行为。书中不仅不分好事、坏事,一律视作与己无关,不去多管。
再如“说话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这是叫孩子不要多说话,话说多了会招惹是非。谨小慎微的结果是丧失活力,在诸多方面一事无成。这已经和正统儒家思想南辕北辙了,别说成圣成贤,连做人都成问题了。这样的主张只能培养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自利之人,如何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和博爱精神的公民呢?儿童读《弟子规》读不出道德的国民,也读不出道德的中国。
有人问:那《三字经》、《百家姓》可以读吗?从内容方面看,这两本书中的糟粕比《弟子规》少些,但其中也渗透着奴化思想,也需要分析辨别能力的人进行有选择的阅读或导读。总之,对幼儿来说,这两本也算不上是好的童书。那些浅显易懂、贴近幼儿生活的唐诗宋词等,可以引导幼儿欣赏朗诵,最好配上画面、音乐或做成动画,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孩子,但不宜大量背诵,需要把握度。
每当我反对让幼儿读《弟子规》之类的所谓经书时,就会有人恼怒,好像我动摇了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动摇了他们极力膜拜的“圣贤之书”;还有人会转移话题或偷换概念,认为我是在反对让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或其他成人“读经”!我没有断然否定让大一些的孩子或成人读,但是即便是读,也要讲究方式。
我的主张是:家长如果没有相应的教育素养和文化学养,如果不具有独立思考、辨析能力,最好还是不去引导孩子读《弟子规》!如果教师连《弟子规》中的精华和糟粕都辨析不出,最好也不要引导教育学生!我也反对让不具备独立思考和辨析能力的学生独立读《弟子规》!对于有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师,可以引导高年级小学生以及中学生、大学生来读《弟子规》,引导他们批判地阅读,找出其中的精华和糟粕,但就《弟子规》而言,它整体上仍可归于“反面教材”之列。
我和学生探讨辩论了近一个小时。在观点的碰撞与语言的交锋中,没有人身攻击、没有面红耳赤,只有理性地辨析和平等的对话!如果能多培养出几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好奇心强、富有探究精神的学生,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希望我们更多人能成为“苏格拉底式”的教师!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弟子规对孩子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