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县红船镇中国扶贫创业联盟厂房怎么申请使用

创业扶贫基金怎样申请_百度知道一些市民发现后纷纷拍照发朋友圈质疑桥梁的质量。
女儿在17年前,被逼嫁给当地人,生活很艰苦。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建在家门口的 “扶贫车间”
  中国山东网5月4日讯(记者 马文文)近年来,山东省鄄城县作为地处鲁西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县、穷县,牢固树立扶贫攻坚是最大民生的理念,从最偏远、最贫困、最落后的贫困村入手,立足就业,创新思维,整合各方资源,初步走出了一条以就业扶贫为主攻方向、多种扶贫方式并举的“造血式”脱贫攻坚路子。
  建在家门口的 “扶贫车间”
  “就业扶贫点”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
  鄄城县地处黄河滩区,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现在是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结构有“一多一少一集中”三个基本特点:“一多”,就是贫困人口多。到2015年底,全县有省级贫困村103个,贫困户29930户,贫困人口90553人。“一少”,就是绝对贫困少。2015年全县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2700元,大多数贫困人口潜伏在贫困线以下。“一集中”,即致贫原因集中,因缺资金、缺技术、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致贫的占57.1%。
  “扶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鄄城县委书记谷瑞灵说,面对这样的贫困群体,找准穷病根,才能开对药方子。经过反复调研论证,鄄城县委县政府决定,充分利用当地发制品、户外家具、服装加工、电子配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在鼓励企业最大限度吸纳贫困人口进企业务工的同时,让企业和贫困村对接,在村里设置加工点,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
  为把项目送到村,鄄城县组织开展了“双百共建”活动,鼓励引导50家县直单位和50家企业,率先帮扶全县103个省级贫困村,采取政府每平方米补助100元、其余资金由联村单位负责的方式,为村里建设1个300平方米左右的就业扶贫点,把就业岗位送到每个贫困户,并对无劳动能力或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社会兜底扶贫,实现“村村有项目、户户有良策、人人有岗位、兜底有政策”。
  据介绍,近年来鄄城县的发制品、户外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大量的用工需求;同时鄄城县调研发现,近65%的贫困人口不仅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而且有着比较强烈的就业愿望。根据这一情况,鄄城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村小学旧址、村集体活动场所旧址和闲置的民宅,在村里设置就业扶贫点,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扶贫效果非常显著,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鄄城县在全县推开这种以村村建设就业扶贫点的方式,逐步实现全县所有村就业扶贫点全覆盖,所有有就业能力的贫困群众就业岗位全覆盖,消除经济空壳村,让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增加收入,摆脱贫困。
  走进郑营镇西街村,今年50岁的村民牛明兰正在整理刚送来的几袋头发。“像俺这样的,上有老下有小,没法出门打工。可现在俺在家门口的就业扶贫点里撕撕头发就能挣钱!”牛明兰说,现在俺一个月就能挣1000多元呢,往后的日子肯定是越过越好!
  贫困人口学会一门技能,往往就能脱贫致富;贫困家庭实现一人就业,往往就能全家脱贫。据统计,鄄城县目前已建设“造血”式的就业扶贫点351个,带动了4768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21630多人。
  专业园区成脱贫攻坚有力支撑
  为确保就业扶贫点长期、有效发挥作用,鄄城县针对群众缺技术、缺资金的现实困境,对扶贫产业进行了慎重的选择。
  据鄄城县扶贫办介绍,入选的产业一般要符合四个条件:一是就业门槛要低。技术要求不高,老年人也能干;二是增收效果要好。能保证就业人员每天至少有20元左右的收入,一般在60元左右,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三是产业要稳定。能够保障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就业;四是可以就近就业。能够把部分生产工序放到村里,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在多方考察论证下,鄄城发制品、户外休闲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在鄄城一直保持25%左右的增幅,而且用工多、技术要求不高,作为就业扶贫的主打产业,被鄄城县委县政府进行重点培植。
  据介绍,鄄城县规划建设了4个发制品产业园,目前已吸引美国、韩国、香港、许昌等国内外56家发制品企业进驻,全县发制品企业达到21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9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
  “我们发制品加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量大。自从就业扶贫点建到村里之后,我们企业用工不再难了,群众收入也上去了,实现了‘双赢’。”鄄城县新达发制品厂总经理张金书说。
  据介绍,在膨胀发展尚百丽、藤世家、斯威特等户外家具龙头企业同时,鄄城县规划了总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的户外休闲用品产业园,目前正加紧建设。此外,通过广东家具博览会户外家具展和杭州户外家具及休闲用品展进行招商,已有浙江临海、广东佛山等地的15家企业报名入驻。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户外休闲用品产业基地,为就业扶贫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统筹并进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在重点推进就业扶贫的基础上,鄄城县坚持科学谋划,统筹协调,积极探索产业扶贫、光伏扶贫、迁建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双区共建扶贫等其他扶贫路子。
  “有劳动能力的,我们发展了藤制品加工、大棚蔬菜、中草药种植等产业扶贫项目;对处于滩区腹地的我们正在试点移民搬迁扶贫;对劳动能力较弱的妇女、老人,我们扶持了发制品产业。”谷瑞灵说。
  通过土地流转,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大力培植中药材、大棚瓜菜、畜牧养殖等特色种养业。鄄城县左营乡把分散的扶贫资金集中起来,通过流转土地,集中建起100个蔬菜大棚,分包给周边三个村的贫困户,并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管理指导。规模有了,技术有了,贫困户“空着手”就可以种大棚菜。
  挂职鄄城县委副书记近一年的陈长辉是省人社厅派驻鄄城县“第一书记”带头人。在他带领下,还有22位“第一书记”长年驻扎在这个县的贫困乡村。左营乡管寺村的农民严庆民,55岁以前没过几天好日子,他和老伴患有慢性病,一年医药费就得五六千元,除了种地,没有别的收入来源。乡里利用扶贫资金建设了蔬菜大棚,严庆民租种了一个大棚,蔬菜采摘后在地头就能卖。“什么也不用愁,只管用心侍弄蔬菜就行,真是一条适合我家致富的好路子。”严庆民说,像他这样的蔬菜大棚左营乡搞了100多亩,270户贫困户因此一举脱贫。
  为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脱贫能力,针对贫困群众“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鄄城县在加强资金、技术扶持的同时,由县扶贫办进行业务指导,全县相继成立了23个扶贫农民合作互助社,在把上级部门的扶贫资金作为本金注入农民合作互助社的同时,群众依据经济状况以参股、配股、赠股三种方式加入合作互助社成为社员,社员有困难可优先从中获得贷款,从而实现自我创业、致富脱贫。
  董口镇胡庙村在县扶贫部门的帮扶下,发展了金银花种植,并成立了胡庙种植专业合作社,县扶贫办利用15万元的专项扶贫款,并吸收村民自愿入社参股,在村里成立了扶贫资金互助社,贫困户可以免费赠股,优先享受贷款权,用于购买金银花花苗和肥料。
  村民周贤明的母亲年老多病,是胡庙村典型的贫困户。互助社免费赠股给周贤明,他入社后借款5000元,建起了一个小型烘干室,专门为本村及邻村金银花散种户提供烘干服务来增加收入,一举摆脱了贫困。鄄城县委副书记、县长张乾山说,经过多年摸索实践,鄄城已初步形成了规范有序、运行合理的村级扶贫互助社发展模式,有效破解了贫困群众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
  目前,鄄城县用于帮扶无劳动能力贫困群众的光伏发电项目,李进士堂镇2个滩区迁建试点和左营乡、旧城镇5个村易地扶贫迁建项目,以及以农村淘宝为主的电商扶贫等项目也在紧张地实施中。
  激发内力聚合力
  ――鄄城县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鄄城县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在动力,以就业扶贫为重点,把群众自我脱贫潜力化为致富动力,从而聚集起社会各界力量,走出了一条合力战贫困、齐心奔小康的“造血式”脱贫攻坚路子。
  自我脱贫生动力
  “鲁增娟,女,原为户外家具加工厂车间负责人,现为李马楼村就业扶贫点负责人;董武超,男,原为发制品加工厂人员,现为董庄村就业扶贫点负责人……”在鄄城县临濮镇的扶贫记录上,有这么几条,记录下的不仅是就业扶贫点负责人的履历,更是鄄城县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寻求自我脱贫之路的一段历程。
  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让贫困群众唱主角,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摘掉贫困帽子,是鄄城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基本方略,无疑也对全县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让贫困群众唱主角,就要激发贫困群众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鄄城县结合精准识别工作,开展了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先后组织105个县直单位、17个乡镇(街道)成立398个工作组、7302名干部,走村入户,与群众交流交谈交心,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主动开辟适合自己的致富门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美好家园。
  让贫困群众唱主角,还要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找出最适合群众的脱贫路子。经过调研发现,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利用村小学旧址、村集体活动场所旧址和闲置的民宅,在村里设置就业扶贫点,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扶贫效果非常显著,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董口镇代堂村在村内空闲房不足的情况下,10多位群众在空闲地上搭建了简易帐篷,在一块便聊天边撕乱发。82岁的张俊英老人告诉记者:“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出来干点小活,累不着,和老姊妹说说笑笑还能挣钱贴补家用,不再过穷日子了。”代堂村部分群众的自我脱贫举动,让鄄城县委、县政府欣慰的同时,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全县近65%的贫困人口不仅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而且有着比较强烈的就业愿望,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自我脱贫中来,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政府要有更多更大的作为。
  经过反复论证,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推开这种以村村建设就业扶贫点的方式,逐步实现全县所有村就业扶贫点全覆盖,所有有就业能力的贫困群众就业岗位全覆盖,消除经济空壳村,同时走好光伏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异地搬迁扶贫等脱贫路子,让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增加收入,提升自信,摆脱贫困。为了让这些就业扶贫点持续发挥作用,鄄城县以就业门槛要低、增收效果要好、产业要稳定、可以就近就业为标准,选择了户外家具、发制品、服装加工、电子配件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
  “四送四有”增活力
  鄄城县综合运用行政的、市场的、社会的力量和资源,采取了“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的“四送”措施。在全县组织开展了“双百共建”活动,鼓励引导50家县直单位和50家企业,率先帮扶全县103个省级贫困村,采取政府每平方米补助100元、其余资金由联村单位负责的方式,为村里建设1个300平方米左右的就业扶贫点。其余村由县乡财政分类分步建设。如今,鄄城县新建改建“造血”式的就业扶贫点468个,带动了47680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21863人。同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先后举办户外家具、发制品加工、服装加工、电子配件等免费培训班320多次,培训人员27600多人。
  “四送”活动的开展,使得“村村有项目、户户有良策、人人有岗位、兜底有政策”的“四有”目标成为现实,达到了“群众赢、支部赢、企业赢、产业赢”的“四赢”目的。“群众赢”,通过就近就业,确保每个扶贫就业点贫困人口达到40%以上,既能持续稳定地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脱贫目标,又能增强广大群众的经营意识和创业意识,培养一大批“小老板”和致富带头人,还可以逐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董口镇方庙村的李志超,原来在珠海一家电子厂打工,返乡后承租了四个就业扶贫点,安排320多人就业。“支部赢”,能够增加村集体收入,增强村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向心力。就业扶贫点建成后,作为村集体资产出租,同时在厂房房顶建设光伏发电设备,每年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4万元左右,不仅彻底解决了“空壳村”问题,而且能够用于贫困户救助和村内公益事业,更好地服务群众。“企业赢”,帮助企业解决缺少劳动力的问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产业赢”,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壮大,从而带动相关产业聚集,提升全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整体实力,增强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目前,县里规划建设了4个发制品产业园,入驻发制品企业56家。全县发制品企业达到22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9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总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的户外休闲用品产业园正加紧建设,着力打造成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户外休闲用品产业基地,为就业扶贫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像俺这样上有老下有小的,没法出门打工。现在在家门口的就业扶贫点里撕撕头发就能挣钱,俺一个月就能挣1000多块呢,往后的日子肯定是越过越好!”,郑营镇西街村50多岁的村民牛明兰说起就业扶贫点一脸的满足。
  各方参与聚合力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重山。脱贫攻坚,是全社会的事,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合力。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人大向全体人大代表、县政协向全体政协委员、县委统战部向全体统一战线成员、县文明办向全体精神文明单位、县妇联向各级妇女组织、县老干局“手牵手爱心救助协会”向各界爱心人士,纷纷发出倡议,呼吁各界向贫困群众伸出援手,鄄城大地上演了一幕幕爱心故事、涌现出一批批善行义举,汇集了全社会共战贫困的强大正能量。
  省市县三级“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省派“第一书记”根据每个村的资源禀赋,因村制宜,制定脱贫规划22个,确定瓜菜拱棚、乡村生态旅游、长毛兔养殖、养羊养鱼、中药材种植等产业扶贫项目27个。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五通十有”工程,共为群众修路53公里,为19个村进行了电网改造,为15个村通上了自来水,修缮了校舍,孩子送去了价值上百万元的学习用品,解决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难题。
  驻鄄城的“两代表一委员”,充分发挥资金、项目、物资、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时刻把帮扶对象脱贫致富挂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因户而宜,因人而宜,准确制定帮扶措施,带领他们从事生产活动,解决具体困难,实现精准脱贫。
  结合全县开展的“双联双创”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确保贫困村村村有帮扶单位,户户有帮扶干部。同时签订精准扶贫帮扶到村、帮扶到户双向承诺书,帮助提高贫困群众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商品意识,帮助贫困户发展经济、勤劳致富,贫困户不脱贫,帮扶不脱钩、不收兵。注重把有发展思路、办事公道的党员选进村支部书记队伍,打造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在就业扶贫点建设中,进入计划“盘子”的企业积极响应,踊跃参与,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尚百丽家具公司、奥斯卡发制品公司等超额完成援建任务,不少“计划外”企业也纷纷加入。全县现有20个发制品企业参与了贫困村的扶贫就业点援建,并把发制品初加工工艺放到扶贫就业点,带动2000多人就业。陈王街道的西曹村,利用小学旧址改造的扶扶贫加工点,仅可容纳80多位发制品加工人员就业,一些有户外家具编织技术的群众难以就业。康泰化工援建就业扶贫点后,新吸纳130多人就业,去年当年实现19户、87人脱贫。
  大棚周转 致富路宽
  鄄城县凤凰镇古屯行政村辖古屯、赵庄、邢庄3个自然村,共有2102人,为省级贫困村。2015年6月初,被确定为市纪委干部挂任“第一书记”的。“第一书记”入村后,和镇村干部一道,积极探索致富路子,大力发展毛木耳种植项目,建设了7个高标准周转大棚,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打造了一块“试验田”。
  “第一书记”入村之初,看到村里的群众不仅依然采用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轮作的耕种模式,部分群众由于家庭原因无法外出务工,收入普遍较低。如何迅速让“老乡”的钱袋子鼓起来?成为了“第一书记”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他们借助“十必访十必问”的开展,摸清村情民意。同时,积极与外界联系,带领村干部、部分党员、致富能手和贫困户代表先后参观了牡丹种植、肉鸽饲养、标准化养猪、毛木耳种植等多个致富项目,帮助村民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增强信心。通过多方面考察论证,村民一致认为:在古屯村发展毛木耳种植具有劳动力和原料成本低、新产区病害少、产量高的优势,且近几年毛木耳市场比较平稳,收益较高,在古屯村发展“一村一品”毛木耳种植项目是一条可以带领大家发家致富的好项目。
  发展路子和方向有了,为解决项目启动所需资金,“第一书记”借助2015年8月市委开展“双联双创”活动,向后方单位申报了毛木耳种植项目,争取资金20万元,为该村建设了7个高标准毛木耳种植大棚。采取“致富能手+周转大棚+贫困户”的模式,即7个毛木耳种植大棚归村集体所有,第一年,发动有毛木耳种植意愿的致富能手免费使用大棚,每个大棚联系有富余劳动能力的20户贫困户,毛木耳种植过程中需要的劳动力优先从这些贫困户选择,并提供手把手的技术指导,让他们在增加了收入的同时,有学到了专业种植技术。第二年,前期受益的致富能手无条件退出周转大棚,另建新的大棚种植,大棚周转至学到技术的贫困户手里,让他们无偿使用,以此类推,逐渐扩大规模。通过周转大棚这块“试验田”,达到滚动扶贫的效果。
  “致富能手+周转大棚+贫困户”的模式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古屯村还成立了专门的毛木耳周转大棚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协会章程,为毛木耳大棚的顺利周转提供了保障。日前后,第一茬毛木耳就可以采摘了。毛木耳一次种植可以收获6-7茬,7个毛木耳大棚预计可以为增收60多万元,其中,毛木耳种植和采摘过程共需要4200多个工时,这方面大大解决了村内剩余劳动力问题,仅使用劳动力这一项,就可以帮助140户贫困户实现就业收入21万元,户均增加1500元。
  合作社搭起脱贫致富桥
  大埝镇冀庄行政村位于鄄城县北部,全村人口458户、1685人,耕地面积1714.96亩。
  木耳味甘,性平,具有很多药用功效。能益气强身,有活血效能,并可防治缺铁性贫血等;可养血驻颜,令人肌肤红润,容光焕发,能够疏通肠胃,润滑肠道,同时对高血压患者也有一定帮助。同时,黑木耳种植用工技术性不高,非常适合农村种植。
  2014年,冀庄村支部书记崔节义试种了十多亩黑木耳。他通过辛勤的劳作和专家的技术指导,当年收益七万多元。看着周围群众还在为生计发愁,作为一村之长的崔节义决定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在家门口创办菌种繁育中心,省去群众外出购菌种,注册成立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
  2015年,崔节义联合周边群众于2015年在冀庄村北建起了鄄城县凌翔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总投资300万元,建有钢结构厂房3个,育菌面积3000平方米,并建有高温杀菌锅炉、密封接菌室七个,可年生产菌袋200万袋,种植200亩,年实现种植收入700万元,利润260万元。为附近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目前已解决17户、52人的脱贫问题。目前该合作社已购进菌袋原材料锯抹5000多方,可供生产菌袋300万袋,种植300亩。仅菌种生产就提供就业岗位70多个,解决40多人的脱贫问题。
  为了更好地帮扶周边群众,合作社决定让利于种植户,菌袋重量及体积增加10%,价格降为每袋1.8元。凡贫困户凭镇村两级证明信,每袋再优惠0.1元,可只付50%菌种款,其余待收益后再付清。同时为保护种植户的利益,合作社实行最低保护价每斤28元回收。目前已有周边8个村庄,31户、134亩,签订了种植合同。展望2016年,该合作社结结合我镇脱贫计划,制定了自身发展规划,2016年实行黑木耳种植300亩,解决50人脱贫;亩,解决200人脱贫;亩,解决600人脱贫。看着大棚内长势良好的黑木耳,村民熊传知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他逢人便说:“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一定会卖个好价钱,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学费啦。还得感谢鄄城县凌翔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哪。”
  借光扶贫天地广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李进士堂镇严格落实上级有关扶贫攻坚的工作要求,认真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为把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此,镇党委成立10个工作组,对全镇10个省定贫困村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各个贫困村存在的问题逐一拉出清单,实行一对一帮扶,各个工作组针对所联系村切实制定各项帮扶措施,帮助他们找项目、谋思路。对照全镇列出的扶贫项目清单,各村结合自身实际,经过多方论证考察,相继确定了光伏发电、种养殖等5个可行性项目名单,用于全镇贫困村脱贫攻坚致富项目。
  李进士堂在苏门楼村贫困户的试试光伏发电项目的基础上,对其他贫困村实施光伏发电项目的可行性从切合度、风险度、收益度、操作性、持久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比,逐一考量排名,最终在肖家、韩油坊等12个省级贫困村确定了光伏发电项目,分别投资30万元安装了37.5kw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机组,以每度电1.05元的价格并入国家电网,一月一结,按时打入贫困户账户,每个贫困户年收益可达3000多元。 “光伏发电项目不占用贫困户精力,相对其他扶贫项目风险低、见效快,安装完毕即可并网发电,让贫困户得到长期收益。”该镇党委书记张俊阁说,光伏发电项目是该镇2015年首个扶贫项目,鄄城县首个光伏发电扶贫示范项目,也是菏泽市最先使用财政扶贫资金为主建设的扶贫项目。
  “政府负责提供部分资金,贫困户还可以使用小额信贷,政府贴息,发的电卖给国家。即使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能参与其中,每户每年就能稳定实现3000多元的收入。”看着村里屋顶上闪亮的太阳能电池板,该村支部书记温守柱高兴地说。
  牡丹花开迎富路
  彭楼镇刘楼现有耕地966亩, 180户, 780人,村“两委”班子成员3人,党员22名。村里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生产方式单一,经济水平相对薄弱,2014年全村识别贫困户47户,154人,2015年脱贫6户,16人,目前全村仍有贫困户41户,138人。
  2014年,彭搂镇党委政府根据市委、市政府发展油用牡丹种植的部署,借助当地实际,镇政府成立专门班子,组织人员深入刘楼村入户走访,召开了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代表和部分贫困户参加的座谈会,达成528亩土地流转协议。并结合镇里在附近腾闲出的土地,一并流转给舜合牡丹有限公司,舜合牡丹有限公司每亩支付1000斤小麦作为土地流转金。此外,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在平时用劳动力全部从周边农户选择,基地牡丹土地管理、除草每天大约需要100多人的劳动力。
  油用牡丹需要三年以上才可结籽实现效益,为实现土地综合利用,进步一便于牡丹产业园的管理,村里还专门成立牡丹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间作模式,种植了毛豆、菠菜和果苗,实现了春、夏、秋三季都有有产业,贫困劳动力都可在产业园内实现就业,每人每天可收入40元,全年每人出工可达160天,仅此一项,每人每年就可实现增收6400元。土地管理技术门槛低,对男女劳动力、年龄要求比较低,及时劳动能力弱的群众也可在产业园内就业,切实解决了年龄较大、技术较低群众的收入。
  刘楼村这种“农户+合作社”的扶贫模式,在帮助贫困户脱贫的同时,成功探索了一条农民脱贫致富的发展之路。为增加群众收入,去年10月份,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刘垓、什李和王集三个村庄借鉴刘楼村的成功模式,纷纷将将贫困户的土地流转用于油用牡丹种植,解放劳动力为他们管理土地增加收入。目前,舜合牡丹产业园覆盖了刘楼、刘垓、什李和王集四个村,集中流转土地达5000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200多户,其中贫困户235户,托管贫困户土地400亩,产业园每年用工量16000人次,周边群众可实现年收入64万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刘楼等四个村的成功模式,增进了彭楼镇党委的信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利用舜王城专业市场的带动作用,以油用牡丹种植为主导产业,发展苗圃种植、林下养殖,通过流转土地解放生产力,增加群众收入。
  特色产业拨出贫困病根
  阎什镇沈口村辖沈口、辛集、吕庄三个自然村,现有耕地3813亩,751户,人口3157人,其中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户97户,贫困人口173人,现有贫困户数32户,贫困人口59人。木材加工和家具生产是该村传统的主导产业,现有旋皮厂120家,制板厂8家,家具厂6家,加工户23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家(正时家俱),木渣场3家,2015年该村木材加工实现产值6.1亿元,全村人均收入12450元。
  早期木材产业的发展,使沈口村多数群众生活较富裕,然而由于劳动力不足或上学、因病等原因,村内还有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如何解决这些人的脱贫问题,便成了村两委班子的头等大事。经由群众代表、党员大会,并请致富带头人现身说法,让群众了解板材加工市场需求及经济效益情况,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掌握好开启致富之门的“钥匙”。
  为实施扶贫工作精准化,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进行详细的分类和登记,根据该村特色产业发展和现有资源,鼓励村两委成员、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开办企业的,率先示范,进行对贫困户的一对一帮扶,对有创业意愿的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并优先考虑贫困户进厂就业。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鼓励创业,引导就业,增加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
  在多方征求意见和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沈口村认为板材加工仍是村内的优势产业,确定以正时家具为龙头,带动其他户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专门为农村留守妇女设立扶贫就业点,安置从业人员50余人,带动贫困人员20余人,并带动木椅加工点5个,带动从业人员30多人。针对多数劳力转移到板材加工上来的实际,本着群众自愿参与的原则,采取大田托管的方式,将土地托管到合作社,让群众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务工和经商。并定期召开企业经营户座谈会,互相观摩,交流经验,通过有组织协调沟通,促进经营户之间的资源、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规范竞争秩序,促进整体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通过两年来的积极运转,沈口村木材加工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2015年,该村人均收入12450,高于全镇平均收入水平。二是实现了贫困劳动力家门口就业。木材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就地赚钱。比如,该村年逾六旬的老人,在村内板材厂打工,从事晒皮子或铲树皮技术要求低的工种,每人每年收入也近万元。2014年和2015年,两年来累计实现脱贫65户,脱贫人口114人。
  兔毛茬茬剪 日子节节高
  左营乡王户庄村,现有耕地面积2645.88亩,全村人口589户、2100人。其中扶贫户300户,629人。现长毛兔养殖为该村主导产业。
  王户庄村地理位置偏僻,可饲草丰富、群众有着一定的种养技术,发展养殖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2013年,省派“第一书记”进驻该村后,通过召开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代表和贫困户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意见,组织人员外出考察,最终确定在该村发展长毛兔养殖项目。建成260多平方米的高标准兔舍1处,带领21户群众,引进了长毛兔共3000只,开始走上了饲养长毛兔的道路。经过二年的努力,该村已经饲养了三批长毛兔,现在长毛兔存栏量达5000只,可实现收入30万元。目前,全村养长毛兔户已达95户,占全村总户数的 30%。
  养长毛兔虽然一次性投资较大,生产的周期也较长,但兔毛的市场价相对比较稳定,投资的风险较小;劳动强度相对较小,家庭女劳力也可以承担。为促进这一产业的持续发展,省派第一书记引导该村建立长毛兔养殖专业合作社,把全村的贫困户全部吸收到合作社中来,在成员内部实现技术、信息共享,实行统一购置饲料、统一防疫、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同毛皮收购厂家建立供货合同,减少产品收购中间环节,最大增加产品的经济效益。
  合作社对有养殖要求的贫困户,给予必要、力所能及的扶持,使他们尽快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为帮助农户解决资金问题,积极配合县农商行做好贫困户信贷授信工作,确保贫困户尽快申请到小额信贷资金,并提供财政贴息资金。建立户与户联系帮扶机制,引导有经济实力的农户要与本村贫困户建立好联户帮扶机制,为缺乏资金的农户提供各项有力条件,该提供贷款担保的要提供贷款担保;借鉴“送母还羔”模式,先向贫困户发放种兔,并做好技术指导,待贫困户有收益以后,再向贫困户收取相关费用,或者用新成长小兔归还原来借兔所产生的费用。并探索建立养殖产业保障机制,一是引导农户参加一定数量生产保险。二是在合作社成员内部探索建立实行救济帮助的机制。当合作社成员中一旦出现较大问题时,真心帮助,以提高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
  优势变成钱 群众把梦圆
  陈王街道办事处西曹行政村东曹自然村,共有168户,847人,耕地面积714.5亩,2014年通过精准识别贫困户59户,253人。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村立足村内实际,加大精准力度,创新扶贫措施,取得良好效果。2015年,该村已脱贫 10户,36人;今年计划脱贫24户,107人,2017年底全面完成本村的脱贫任务。
  东曹村以曹姓,相传曹操在此点将、曹植在此赋诗,并有箕山河穿村而过,立足这些文化积淀和旅游基础,村里打造了曹氏庄园生态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的周边群众和外地游客前来观光,使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卖出土特产,每逢周末节假日,城里人乐意到农家乐来吃农家饭,年接待游客达2万人,现全村从事农家乐服务经营的农户有57户,其中30户农家乐已经省旅游局验收,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每户每年增收8000余元。2014年,曹氏庄园被评为“省级生态特色旅游村”。
  发制品加工是村里的又一优势,针对村内发制品加工散户多、用工需求大的实际,成立发制品加工业协会,将本村闲置的旧校舍改造成人发加工点,优先安排60多名年纪大或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在加工点就业,每人每月能收入400-2000元。目前发制品加工点,辐射辖区18个村,其中贫困自然村12个,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740人。
  地处城郊,进城务工早的优势使村内有不少的条编能手,街道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开班条编培训班,让贫困群众免费学习条编技术,提高编织效率和档次。并借助通过县里开展“双百共建”活动,由鄄城康泰化工有限公司援建了一处442平方米的就业扶贫车间,与尚百丽、腾世家户外家具企业合作,承揽户外家具塑藤条编加工业务,安排农村闲散劳动力100多人,其中贫困群众70余人。每人每月平均增加收入2000元左右,为群众找到了一条在家门口就业致富的路子。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全国重点新闻网站
山东第一外宣门户山东主流网络媒体 ...
87247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鄄城县扶贫办 电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