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形容一只装甲部队在前进的强悍

帖子主题:[原创]二战各主要交战国装甲兵发展――苏联篇
共&9846&个阅读者&
军号:3282945 工分:10323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原创]二战各主要交战国装甲兵发展――苏联篇
一.从装甲汽车和装甲列车说起虽然一战中的俄军装备落后、结构臃肿,屡屡败于人数上处于明显劣势的德军手中。但这些却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俄军是最早进行机械化作战尝试的部队之一。一战爆发前,在俄军编制中已经出现了15个营,约300辆装甲汽车,这些装甲汽车在战争中非常活跃,战果累累。固然它们离真正的装甲兵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俄国人为了机械化作战所作出的尝试,付出的努力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也为苏联时代庞大的轮式装甲车部队奠定了基础,但当坦克出现于战场上的时候,俄国国内却因为革命而混乱不堪,错过了发展坦克的最初时机,颇为可惜。然而,在内战的战场上,却有另一种装甲武器被发扬光大,这就是装甲列车。由于当时红军与与白匪军的交战多围绕着铁道线进行,装甲列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整个内战期间,共有大约200辆装甲列车涌现了出来,装甲列车名噪一时。诚然,这两种装甲武器都有着严重的缺陷,装甲汽车防护太差,而装甲列车则是无法开出铁道线,因此,他们的辉煌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但他们最大的贡献却是为新生的苏联红军埋下了一颗装甲的种子,并最终繁衍出一支强悍无比的铁甲雄狮。二.起步晚,发展快随着内战硝烟的逐渐散去,苏联经济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随着斯大林的一声令下,苏联迈开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步子,与当时由于财政状况不佳而坚持“小规模职业化军队”的欧美不同,斯大林要求他的军队在兵力、火炮、飞机、坦克方面全面压倒潜在敌人。但是,在坦克领域苏联人已经严重滞后,当雷诺FT-17风靡全球之时,苏联人却还未接触过坦克,而且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封锁之下。苏联人亦是无法从外界获取相关资料,就在此时,德国人伸出了友好之手。一战后的德国饱受英法欺压,割地赔款,举国上下都满怀对英国的愤恨。但是由于军队发展严重受限(《凡赛尔条约》规定德国国防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且不得发展重机枪,不得发展坦克,不得建立空军),德国人不得不寻找可以依赖的朋友,借他人之手研制坦克,就这样,在英法的打压之下,欧洲最有潜力的国家走到了一起,德国出技术,苏联出设备,相互携手走过了发展坦克最初的日子。在合作期间,苏联人受益匪浅,至20年代中期,划时代的T-26轻型坦克的出厂标志着苏联装甲兵建设步入了正规。至30年代早期,红军已装备坦克上万辆,数量居世界第一,T-26轻型坦克和BT系列快速坦克的性能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军师级机械化部队的相继组建标志着苏联人已经意识到了几种使用坦克的威力,而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提出的大纵深机动作战理论更是一套反映了机械化作战精髓的战术理论,相较于依然沉迷于用坦克支援步兵的英法和仍未建立起一支真正装甲部队的德国而言,苏联红军已经领先的太多太多。三、自毁长城不料,就在苏联装甲兵蒸蒸日上之时,却遭受了一连串巨大的打击,只是这些打击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来自于他们伟大的领袖――斯大林!三十年代中期,在二战的硝烟日渐逼近时,斯大林却自毁长城,开展了大肃反运动,这一运动令红军高层损失殆尽,70%的将领被杀害或被免职,苏联几乎所有拥有指挥才干和经验的指挥官们都被清除出了军队。就连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这位一手奠定了苏联装甲兵基业的天纵英才,也不得不怀着他那套未完成的大纵深机动作战理论离开了人世。在他死后,所有已组建的机械化军均被拆散,以坦克营的方式编入步兵部队,苏联装甲部队重又踏上了支援步兵的老路。大肃反对苏联装甲部队的最大打击不在编制上,也不在战术上,而在于人才上,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死后,他的大纵深机动作战理论被彻底搁置,直到1956年匈牙利战争之后才逐渐完善。坦克部队的指挥难度本来就远大于传统兵种(步兵、骑兵、炮兵),而卫国战争初期苏军坦克部队的指挥官大都毫无任何指挥坦克的经验,他们如何堪与久经沙场的德国装甲兵一战!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1941年,最起码从表面上看,苏联装甲部队依然风光无限,各型坦克多达2万辆,名躁一时的T34中型坦克,身披重甲的KV重型坦克……这是一支令任何势力都感到恐惧的强大力量,而且随着大肃反的平息,红军也在为自己的错误进行着弥补。4个机械化军被重建,被分散到步兵部队中的坦克营也被集中起来组建坦克旅,只是红军此时已然积弊难返,貌似风光的外衣之下内里已经糜烂不堪。首先,在苏联装甲部队中(其实在其他部队也是如此),政委拥有高于部队主官的权力,若是遇上一名懂得放权的政委尚好,若是摊上极富表现欲的政委就惨了,尤其是在装甲部队,装甲兵的作战方式与传统兵种天差地别。对他们的指挥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门艺术,但经过大肃反的清洗,红军军事主官中都鲜有懂得指挥装甲部队的,更别说政工干部了。在卫国战争早期,无数的坦克部队就是因为瞎指挥,“为了斯大林,为了苏维埃”做出了无谓的牺牲。理论上,坦克的强悍在于它均衡了机动、火力、防护的矛盾,在使用中一定得重视机动性能的发挥,但由于缺乏明确而系统的战术指导,苏军坦克部队战斗力的发挥严重依赖指挥官的个人才干,缺乏优秀指挥官的红军装甲部队在战争初期根本发挥不出自己的战斗力,他们或是像骑兵一样孤单而绝望地冲锋,或是伴随着步兵进行着无奈地反击,然后一点一点损失殆尽……其次,编制问题。坦白说,新兴的红军对同样是新生的装甲战术的接纳是迅速的。但是,俄国人一贯简单直率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的军队建设也是庞大而单一的,苏联装甲兵拥有近两万辆坦克,却没有一支机械化步兵!苏联从未生产过半履带装甲人员运输车。他们对机械化步兵的漠视令人吃惊!在苏联人的眼中,坦克才是主流,似乎只要坦克足够多足够强那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所以苏联步兵,要么骑摩托车,要么坐卡车,要么干脆“骑”坦克,苏联坦克上焊有的金属扶手就是用来供步兵攀爬的!缺乏真正的机械化步兵最大的弊端即为在面对用来敌方反坦克火力时严重缺乏掩护。“骑”坦克的步兵毕竟只是权宜之计,步兵“骑”坦克既不舒适,体力消耗极快,又无法直接乘车攻击,在面对袭击时还必须跳车才能进攻,极为不便,这也是为什么二战苏德坦克战损比高达4.4s1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之下,德军装甲师编制较小,但五脏俱全。同时拥有坦克团、机械化步兵团、工兵营、侦察营、自行炮兵团、高炮营、通讯连等部队,且这些部队均具备相当机动性,实战中完全有能力伴随坦克作战,同时还可以依据战场劣势临时抽调部队构成灵活的“战斗群”单位。这样灵活而完善的作战方式使得德国装甲兵在面对数量上庞大得多的苏联同行面前也毫不逊色,而苏军除了漠视机械化步兵的发展之外,自行炮兵的建设明显滞后,做个不甚恰当的比喻,德国装甲兵是一只凶猛强悍的豹子,而苏联坦克却是一只庞大却笨拙的北极熊。第三,兵种配合。苏联人一开始几乎没有什么兵种配合,各兵种各自为战。坦克部队一般都是认准目标,然后一窝蜂地向前冲。因此,在苏联坦克部队中,坦克型号呈单一配置,早期全部是T-26,后期则全部是T-34,反正苏联人多、坦克多,只要打得赢,多死几个人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相比德国艺术化的装甲战术,这简直就在糟蹋坦克。德国装甲集群突击时,重型坦克在前,中型坦克在两翼,装甲运兵车被保护于中间、轻型坦克四处侦察、自行火炮则放在最后面缓缓推进,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呼叫空中支援。多兵种密切配合,每支部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苏联人则是坦克部队一马当先,把其他部队远远抛在脑后。有时这样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但却同时也会使坦克部队陷入孤军奋战的不利地位,为了强调突击能力,苏联坦克一般都比较突出机动性,BT系列快速坦克更是一时的翘楚,但是速度上去了,防护却下来了。本身防护水平就不高却又孤军深入,被拥有强大反坦克火力的敌军围歼的战例自然屡见不鲜。不过,随着拥有强大防护水平的T-34大量入役后这一困境逐渐改观。总的来说,随着1943年苏联坦克部队基本实现全T-34化之后,孤军深入的危险小了很多,而战果却扩大了不少。德中央集团军群的崩溃可以说就是快速装甲突击的功劳。但当德军广泛装备“铁拳”反坦克火箭之后,局势再次改变。1945年的劳班之战便是因孤军深入导致精锐坦克部队损失惨重,不过,这已经是战争后期的事情了,后文会着重分析。简而言之,苏联坦克部队在战前的实力非同小可,但由于大纵深机动作战理论的缺失,使得他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巨人。缺乏战术引导而又简单粗暴地指挥决定了苏联人只能依靠庞大的数量优势一点一点磨尽德国同行的鲜血。五、苏芬战争中的拙劣表现随着二战的临近,苏联人找到了一块磨刀石,本打算显露一下自己的威风,最终却大失颜面,既无优秀指挥官又无严谨战术系统的苏联装甲兵们,通过这一仗被德国人打上了“不堪一击”的称号,风光的外衣被揭开,而危机才刚刚开始,这一切的起因便是苏芬战争!1939年,苏联悍然入侵芬兰,在外人看来这根本就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总人口仅有350万的芬兰会被军队总数即达300万的苏联揉个稀烂。但弱小的芬兰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而貌似强大的红军在这一仗中的表现令人大跌眼镜,甚至可以说是被打回原形。事情的起因在于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随着欧洲战云的聚集,斯大林深感压力巨大,试图强化国土安全布局,在苏联的西北,十月革命的发源地列宁格勒距离苏芬边界仅仅数十千米,一旦开战极其危险。于是斯大林派遣使者试图用卡累利阿地区两倍领土换取芬兰临近列宁格勒的卡累利阿地峡,并要求租借汉科半岛三十年。斯大林果然慷慨,用两倍领土交换,只不过卡累利阿地区紧邻北极圈,出产各种岩石,走上一天都见不到一个人,卡累利阿地峡可是芬兰最富饶的农业区。汉科半岛更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土屏障。这样的交换斯大林的算盘打得真够精明的,不过芬兰人不是个软弱的民族,冰天雪地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坚毅的性格,谈不来了,那就打吧!日,战争爆发,苏军以23个师计45万人,火炮3000条门坦克、自行火炮1000余辆悍然入侵芬兰。相比之下,芬兰仅有现役军人12.7万元,坦克不足百辆。早期,芬兰军队主动后撤,苏军进展较快,然而在曼纳海姆防线上,芬军抵抗骤然加剧,其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术更是令苏军防不胜防,苏军第44步兵师(2.5万人),即被芬兰第9师(6000人)全歼于森林中,被毙伤2.3万人,缴获火炮100门,坦克43辆,卡车260辆,堪称芬军运动战的典范。但随着战役的推进,在僵持了两个月后,曼纳海姆防线亦被突破,被迫议和。3月5日,苏军逼近维堡,12日双方停战。此次战争,为了欺负一个北欧小国,苏联先后动用了百万大军,坦克自行火炮4000辆,最后骨头是啃下来了,牙也被崩的没几颗了。苏军伤亡达70万人!坦克部队可是损失过半(请注意芬军不仅极其缺乏坦克,而且反坦克炮的数目同样稀少,击毁的坦克大多是靠步兵拿着简陋的“莫洛托夫鸡尾酒”完成的),而且即便如此也只是迫使芬兰求和,而未能将其占领。其他部队就不多加描述,单说一下此次战争中苏联装甲部队的表现吧。芬兰位于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常年被冰雪覆盖,地广人稀,公路网不发达,交通多依赖于雪地装备,森林较多,再加上苏军坦克的汽油发动机常在严寒中熄火。这里显然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机械化训练。而芬军依托曼纳海姆防线,将部队化整为零,依靠人民的支持和对地形的熟悉,对苏军展开了游击战、运动战,这些战法令苏军相当无奈。随着伤亡人数的不断上升,苏军也急红了眼,既然步兵不行,那坦克上吧?不知道哪位天才想出了这么高明的主意!让坦克开入森林和雪地来保护步兵,这一命令将苏军强大的坦克部队彻底推向了深渊。苏军坦克就算机动性能再好, 怎么能和芬兰滑雪兵相比?结果一辆辆地被报废在雪地中。整个苏芬战争期间,苏联装甲部队战果寥寥,损失却很大。究其原因,一是将坦克在没有步兵掩护的情况下开入森林、雪地,这无疑成为了芬兰人绝佳的靶子;二是等坦克在雪地中追击机动灵活的芬兰滑雪兵,这本来就是异想天开的无稽之谈;三是T-26自身的问题,汽油机易着火,而芬兰人又大量制造了燃烧瓶,这也是促使苏联人加快了柴油机的研发进度。事实上,芬兰根本不是一个运用坦克的好地方。芬兰公路只有那么几条,坦克要么走这几条被四处设伏的公路,要么就干脆开到森林和雪地中去。无论其越野机动能力多强,都会在这样的战场上举步维艰,就算使用坦克,也应当集中起来用于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而不是分散在整个战场上,苏联人是在一个错误的地方,一个错误的时间,运用错误的方法来指挥一直本可以战果累累的部队,其结果是芬兰人在战后利用缴获的坦克迅速组建了一直颇为可观的装甲力量,而德国人却从这场战争中得出结论――苏联军队不堪一击,从而坚定了入侵苏联的信念。六、置之死地而后生日,德国入侵苏联,在德国同行面前,苏联装甲兵纵然有六倍的数量优势也无济于事,无数的坦克或被击毁或被缴获,从明斯克到基辅,苏军一路溃不成军,几次小规模的反击战也于大局无补,相比之下,实力明显偏弱的德国装甲集群根本不会和苏联机械化军硬碰硬,德军依靠良好的兵种配合,不断将苏军坦克诱致反坦克阵地捕杀,然后寻找弱点,以坦克碾碎苏军步兵阵地,经过法国战役的洗礼,,德军对这种战术的运用亦是炉火纯青。苏军只能不断溃退、溃退、再溃退,不到半年时间,曾经拥有两万辆坦克,盛极一时的苏军装甲兵已经仅能靠仅仅千余辆坦克来撑门面了。不过,否极泰来,在遭受如此惨败的同时,随着坦克部队一同消逝的还有落后的战术思想,大量旧式坦克的损失令苏军装甲部队迅速将装备统一为具有强悍战斗力的T-34和KV系列。而且,在战争中许多被埋没的坦克战人才纷纷涌现,这时一笔最宝贵不过的财富。在巨大的战损之下,苏联装甲部队在战火中淬炼,虽实力大减,但杂质尽去,百炼成钢,最终将一块大而无用的生铁锻成了一块精钢!七.在战火中成长任何一支部队,如果无法在训练场上成长,就只能在战场上成就。无可否认,通过战争来锻炼一支部队太过残酷,优胜劣汰之下,葬送了无数生命,但在这样的情况下,部队的成长也是最快的,苏联装甲兵就是在二战的洗礼中迅速成长。在头两年的征战中,苏联坦克兵们不断汲取教训,努力学习德军装甲兵的战术技巧,并籍此完成大纵深激动作战坦克理论。二战的四年时间,对苏联坦克并而言意义非凡,德国在最初的半年中重创了苏联红军。但却未能将其彻底消灭。在1941年的严冬中渐渐缓过劲来的苏联人,一边重新启用在大肃反中被埋没的装甲精英,一方面又从远东调回大批生力军。至1942年,苏军坦克部队已经褪去了臃肿的外衣,新鲜血液和思想的注入为其增添了新的活力。随着旧式坦克损失殆尽,苏军坦克中T-34和KV的比例不断上升。可以说,客观上德国人帮助红军进行了一次装备的更新换代!在和平年代,苏联坦克部队拥有超过两万辆坦克!但超过一半为落后的T-26和T-27,在1941年的战场上,这两种坦克薄弱的装甲已完全无法满足需求,苏联人又何尝不知道,但数量庞大的旧式坦克占用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日常维护保养,使之一直不能腾出手来大量生产下一代坦克。而到了1942年初,装甲部队规模的急剧缩减令苏联人可以集中精力生产,研究新式坦克,同时,战争也是一种特殊的“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都是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老兵。这时一笔财富,一笔巨大的财富!经过战火洗礼的优秀坦克手加上已经在战争中被认可的T-34中型坦克,这个组合已经足以让德军胆寒!同时,红军是擅长学习的,在战争中,他们将德军的战术精华习得大半,比如德军装甲战术中的经典――以对地攻击机开道,坦克部队以迅速突击在敌方防线的弱点处凿开缺口。同时将敌装甲部队引致预设反坦克炮阵地予以歼灭。这被苏联人学了个透。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坦克兵们越打越顺手,再加上坦克性能的逐渐上升,苏联坦克兵已有了直面德军装甲兵的实力!将目光转向库尔斯克战场。发生于1943年下半年的库尔斯克会战相比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在此不多加描述,我只想说一说,苏联坦克兵们在这一战中表现出来的几个飞跃。1、步兵在一线构筑具有大纵深的坚固阵地,以强大的反坦克力量削弱,乃至迟滞敌装甲突击力量,而将一方的坦克部队备于后方,用于对突破防线的敌军进行反击或大规模反攻。2、注意对自行火炮和自行反坦克炮的运用,逐渐学会多兵种配合,以自行炮兵压制敌方步兵,以自行反坦克炮迎击敌军坦克,而坦克部队专找敌方的弱点下手。3、分工明确,新一代的轻型坦克T-60/70主司侦察,中型坦克T-34为绝对主力,IS系列重型坦克用于支援,依据坦克的不同性能分配不同任务。4、空地支援逐渐完善。IL-2攻击机的大量运用标志着红军装甲部队的一个飞跃。自此,他们也拥有了可靠而猛烈的空中支援。5、集中使用精锐部队。普通坦克部队一般以集团军为单位集中投入战场。同时,仿照德国国防军独立重坦克营编制创立近卫重坦克团以最精锐的部队执行最艰巨的任务。可以说,在两年的征战中,德国装甲部队引以为豪的战术技能已经被苏联人学了七七八八,再加上T-34的巨大产量(至1943年已实现了全T-34化),此时的苏联坦克兵亦是今非昔比,装备先进,士气高昂,人才辈出,已经拥有抗衡德军装甲部队的实力,他们的强大在库尔 克凸显无疑,兵在日后的征战中尽显王者风范。八.仍显稚嫩然而,拥有抗衡的实力并不代表苏联人技高一筹,相反,在面对久经沙场的德国装甲部队,苏联人却仍显稚嫩。由于过于复杂难以生产,“豹”式坦克总产量不过6000辆,而“虎”更是只有区区1300辆,在加上远逊于T-34的9000多辆Ⅳ号和6000多辆Ⅲ号坦克,盘点一下,德军在整个二战期间坦克总产量刚过两万辆,与之相对的是苏联仅T-34就生产了五、六万辆。同时,在性能对比上,T-34全面超过Ⅲ号、Ⅳ号坦克。虽然逊于“豹”、“虎”,但别忘了还有IS-2的存在!事实上,从1942年起,德国装甲师鲜有齐装满员的时候。而苏联坦克兵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远超自己的对手。在战场上,区区一两个装甲师对抗一整个苏联坦克集团军的比比皆是。自1943年起,苏联战争全力开动,其造血能力已远超三线(东、西、南线)作战的德国。无论是兵力、技术兵器数量还是物资补给上都远非德国可比。然而,在这么巨大的优势下,德军依然硬撑了2年,而且屡次打出一场场漂亮的反击,这其中的内容值得探讨。即使到了1945年2月,面对苏联名将科涅夫元帅指挥的强大坦克集团,已经日薄西山,东拼西凑的德军依然在劳班将其重创,从而显示出无论苏联坦克部队发展的多么迅速,在老牌战鹰――德国装甲部队面前,逊色得还不是一点半点。1945年2月,战火已经燃上了德国本土,作为当时德国受战火波及最少最富饶的西里西亚地区,自然受到了苏联人的重点关照。因受盟军战略轰炸次数很少,西里西亚地区的工业基本未遭破坏,这里是德国最后的净土,对已经穷途末路的德国来说意义非凡,中央集团军群余部奉命死守此处。劳班,下西里西亚重镇,这里只是一个人口不过数万的小城镇,但因位于德西里西亚南北运输线的交汇点,战略位置相当重要,一旦被攻占,德军中央集群战线就会被从中断开,德第6国民掷弹兵师位于这一带进行防御,这是一支有一定实力的部队,但相较于对面的苏军却相去甚远。为了攻占劳班,科涅夫动用了最强大的力量――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该集团军拥兵5.5万,坦克、自行火炮900辆!科涅夫自信满满,自认为如此巨大的优势,劳班已是触手可得,岂不料,等待苏联红军的确实毁灭。2月8日,科涅夫的下西里西亚攻势打响,乌克兰第一方面军计划以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经劳班进攻德累斯顿,进而攻占柏林。10日苏军进攻,德军在撤退途中炸毁伯贝尔河大桥,成功迟滞苏军攻势。13日攻入瑙姆堡,德军被迫将军校学院、文职人员、补充兵等拼凑而成的第108师投入战场。14日德第7装甲师抵达。21日攻入劳班东郊,劳班告急!德军精锐,元首装甲师、元首掷弹兵师等紧急驰援。战至3月1日,劳班失守,德军中央集团军南北生命线被切断!但第6国民掷弹兵师的防御争取了时间,德军已集中了5个装甲师,2个步兵师,1个装甲旅准备对孤军深入的苏军发动强大反击!3月2日,德军第54、57装甲军同时发动反击,在短短一周时间内收复劳班,同时围歼苏第7坦克军及第56、57步兵军一部。从2月8日―3月6日,来势汹汹的苏军现实遭到实力上处于绝对劣势的德第6国民掷弹兵师的迎头痛击,后又在德军装甲铁拳的凌厉反击下遭受重创!折损人员过万,损失坦克、自行火炮600辆!而德军仅损失坦克、突击炮约百辆,而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中央集群南北生命线始终贯通,而下西里西亚战线保持平稳,直至5月8日德军无条件投降,苏联人才敢于再次进入这座令他们恐惧的城市。苏军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元气大伤,被迫撤至后方休整了一个多月后才重新投入到进攻柏林的战役中去。此次战役,德军充分显示了他们一如既往的强悍战力,虽然实力已大不如前,但这一连串的反击却依然凌厉,而苏军却相去甚远,总的来说,苏军的劣势主要在于以下四点。1、没有独立的战术体系,只能依靠德军的“闪电战”思想来充实自己,但毕竟这时德国人的东西,未必完全适用于苏联人,再加上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德国人对这种战法已经熟悉到了极致,他们很快就寻找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再加上在许多细节方面,苏联人并未完全摸透“闪电战”的精髓,那吃亏也就在所难免了。2、缺乏新意,俄国人的思维太过简单直接,只知道用处于绝对优势的兵力从正面突击,而永远制订不出类似于“黄色方案”(曼施坦因制订的1940年闪击法国的计划)一样的先进战略,苏联人只会一刀刀割肉,把肉割光敌人就玩了,而德国人更喜欢一刀直插心窝,孰优孰劣,一目了然。3、指挥者个人一直对部队影响太大,红军的参谋部远远逊色,对部队的智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指挥者个人意志,幸亏在战争中苏联人积累了大量装甲精英,否则其战斗力只会更加逊色,但毕竟个人的能力有限,失误在所难免,劳班战役便是因科涅夫个人贪功冒进而遭惨败。4、苏联装甲部队在二战中最大的缺陷――缺乏机械化步兵!红军对机械化步兵的漠视令人吃惊,似乎红军步兵就是廉价消耗品,根本没有必要浪费生产坦克的资源来武装一批步兵!苏联人根本没有理解步坦协同的重要意义和强大战力,在实战中经常出现坦克部队一味突进而将步兵抛之脑后,进而被德军抓住机会去围歼的状况。无可否认,经过二战的洗礼,1945年的苏联坦克兵已经是一支震撼欧美的强大力量,但其之所以战胜德军,并非他们更优秀,而只是因为她们呢的数量足够庞大,多到令德国人杀到手软。然而,苏联胜了,德国败了,这就注定德国装甲兵不过是一现的昙花,而苏联坦克兵的传奇才刚刚开始。九.尾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我的用词,“德国装甲兵”和“苏联坦克兵”,我始终认为,没有机械化步兵的部队根本就不算真正的装甲兵。可能大家觉得我对苏联装甲兵的贬斥太多了,其实,这是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只不过,我是站在德国装甲部队的高度来看待它的,请记住,即使到了1945年,苏德坦克的战损比依然高达2.5:1.战后,苏联装甲部队依然在稳健前进,部属在东欧的庞大装甲集群是北约始终无法消除的梦魇。随着大纵深机动作战理论的完善以及BMP系列步兵战车的服役,苏联装甲兵终于达到了它的巅峰,而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延伸阅读:
犯我天朝虎威者,虽远必诛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原创]二战各主要交战国装甲兵发展――苏联篇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282945 工分:103238
左箭头-小图标
10楼&而“虎”更是只有区区1300辆这个不对,虎式、虎王坦克有5000多辆产量。虎和虎王合一起不到2000辆、豹子有6000辆
该帖子发自铁血军事Android手机客户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033778 工分:85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显然无法完全同意楼主的意见。第一,什么是战术?组织一连串的战役计划是一种战术,组织一次装甲反击也是战术,但显然两者又不是同一种东西。43-44年以后,苏联人的战术优势着重体现在前者上,而德军的战术优势总是表现在后者。很多人总是着眼于德军精彩的防御和装甲反击,却忽略了苏联连续不断的进攻同样是精彩的战术,这并不是什么战略问题,也不完全是苏联的战略优势带来的结果。第二,苏联的兵员素质较低是不争的事实,苏联军队缺乏其他国家那样的有机的组织结构也是事实,但这两者都是物质条件的结果:苏联人民的文化素质不可能在几个月的甚至几周的战前准备中完成,而苏联缺乏足够的其他战略资源来训练步兵,组建装备精良的步兵师,建立完善的通讯联络,后勤保障,这些也同样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而且面对巨大的国家灾难,苏联人最合算的战略考虑就是尽快将敌人打败,为此付出一些战术上的代价,至少站在国家或统帅的眼里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由于本人倾向在国家之外也乐于考虑个人的愿望,价值观等等,当然这是另一个问题不必再这里说)。第三,恰好是前述的原因,苏联的进攻比较缺乏连续性,其步兵也缺乏效率,因此在战争后期苏联的进攻持续一段时间后就迅速失去锐气,原因其实很简单,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没有重型火力和有效的空中力量支援,甚至步兵也比较缺乏,面对德军的装甲反击,一向习惯冒进(当然也有足够的合理性,毕竟穿插越深入,德军的崩溃往往越厉害,但赶来的德军预备队是例外)的苏联坦克部队受到打击也是很正常的。第四,装备上,我个人以为德军的装备是有一种微妙的战略考虑的。德国发动这次战争的原因其实根本上说就是劫掠式的暴富逼迫其不得不进一步去赌博。这场豪赌中民众,军队和领袖都是信心满满,所以到后来德军节节败退的时候,各种借口总是层出不穷,什么几十倍的优势等等,因为德国人需要为自己建立一种信心:优于他人。德军的各种精锐的装备的逻辑我认为正在于此,这些巨兽足以为低层的官兵建立起信心。这种心理需要或许是蹲过战壕的老希完全理解的,而那些参谋出身的将军们却不能理解。倒是觉得格兰茨举的比喻比较合适,苏军就是大棒,而德军是轻剑。德军的刀锋的确锐利,但等到力量不足的时候,锐利的刀锋也终究卡住。不管在莫斯科的败退是什么原因,德军总是等了半年才得以发动第二次进攻。而后到库尔斯克又是相隔一年。而苏军后期的进攻则是连续不断的,这足够说明苏联高层在统筹,计划这些进攻,以及进行各种准备和调动时水平是相当高的。大棒尽管容易坏掉,但另外弄一把也很容易,而至少完好时伦下去的时候,力量一样是惊人的。不错这里的确有战略上的筹划在里面,但组织接连不断的攻击归根结底还是个战术问题。本文内容于
16:04:27 被Hnnbl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856263 工分:73326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zhou2002zhou
在第10楼的发言:而“虎”更是只有区区1300辆
这个不对,虎式、虎王坦克有5000多辆产量。哪来的5000。虎式坦克虎I在1942年8月开始生产,并在1944年8月生产了1,355辆后停止。虎王坦克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产了489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128263 工分:3390
左箭头-小图标
而“虎”更是只有区区1300辆这个不对,虎式、虎王坦克有5000多辆产量。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96120 工分:690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二战中,苏联坦克、装甲和机械化力量建设明显具有应急性,有限的资源全部或者大部都被用于最优先的用途中,前期是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打坦克,随着而来的是大量自行火炮和反坦克炮装备部队,坦克生产甚至受到影响。43年后转入进攻阶段后,打击突破成为主要任务,重型坦克生产被极大优先,同时由于战时坦克质量下降,只有把优先资源全部投入扩大坦克数量上,比如is-3坦克连苏联自己都知道这个家伙在和平时期是不可能通过定型的。在战争结束后苏联装甲力量建设就发生了重大转变,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等理念全部付诸实践。总之,苏联在二战中装甲力量建设的成绩和问题都是被战场形势逼出来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001204 工分:1206
左箭头-小图标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恰好欧美遭遇了经济危机,才使得大量的欧美技术流落到苏联,包括英国的卡登罗伊德(后来的T26),美国的克里斯蒂(BT系列)。但与文中唯一提到的合作伙伴德国比起来LZ也太忽视美英法这些个国家了吧只是一味的提到了他们的打压看看早起苏系坦克充满了太多这些国家的影子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22286 工分:12859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想给楼主补充一个内容,那就是苏联没有正确解读西班牙内战的经验。平心而论,西班牙内战期间,双方的坦克运用都很不理想,问题集中在轻型坦克容易受到火炮的威胁,而狭窄的视线也让坦克在缺乏步兵掩护时容易被敌方的步兵摧毁。要注意的是,尽管德国和苏联的坦克都有这种问题,但两国对此的解读却截然相反。德国的理解是,西班牙内战的经验反证了“闪电战”理论的正确性。战场经验表明坦克不能脱离步兵的掩护,而“闪电战”的要点正是以坦克为核心、多兵种协同作战,因此德国人将坦克进行大单位编制,集中使用,为了能跟上坦克,步兵、工兵和炮兵等传统兵种必须实现摩托化和机械化,简单来说就是步兵跟着坦克跑;而苏联的理解却是,西班牙内战证明坦克是不能离开步兵的,所以坦克应该分散到步兵部队中,并且放慢速度好让步兵跟上,需要注意的是,苏联很多步兵还是徒步步兵。这样做的效果是,苏联坦克完全无法发挥坦克本身的机动性,而分散的编制也使苏联的装甲力量很难在某一点上集中起来从而形成一股迅猛的突破力量。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448357 工分:27107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zdp528528zdp
在第5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隆美尔战神
在第4楼的发言:上一篇德国装甲兵的发展,我至今记忆犹新,如今又见好文,这是喜出望外
这个是一个系列,德国,苏联,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中国,波兰,我已完成九篇,会尽快完成剩下的太好了,原来,我也一直想写一个5或六篇的系列文章,写了两篇后,后因为上高中学习太忙而搁置了,一些内容也因为敏感而被删除,如今竟然没有了继续的激情,有点遗憾,我的很多观点都无法与战友们分享,加油,坚持下去,希望能看到更多你的帖子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282945 工分:103238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隆美尔战神
在第4楼的发言:上一篇德国装甲兵的发展,我至今记忆犹新,如今又见好文,这是喜出望外这个是一个系列,德国,苏联,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中国,波兰,我已完成九篇,会尽快完成剩下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448357 工分:27107
左箭头-小图标
上一篇德国装甲兵的发展,我至今记忆犹新,如今又见好文,这是喜出望外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45807 头衔:汉服护卫队队长 工分:82278
左箭头-小图标
支持楼主的思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06431 工分:46748
左箭头-小图标
这样的帖子必须顶!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3条记录]&分页:
&对[原创]二战各主要交战国装甲兵发展――苏联篇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越野车强悍的词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