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腔演员陈丽娟娟的联系方式

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_新闻中心_新浪网
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
  6月14日上午,“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巡礼展”在南昌八一广场上隆重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上洋出席并宣布巡展开始。(江西网实习记者 邱辉强 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弋阳腔。图为来自上饶弋阳腔剧团的陈丽娟在表演。(江西网实习记者 邱辉强 摄)
  中国江西新闻网6月14日南昌讯 (实习记者 邱辉强 报道) 6月14日上午,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在南昌八一广场上隆重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上洋出席并宣布巡展开始,并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巡展宣传画和实物展台还与民间艺人进行了亲切的交流。
  此次巡展恰逢周末,因此吸引了大量路过的市民前来参观。舞台上表演的弋阳腔、赣南采茶戏等富有赣文化特色的戏曲连唱不时引来阵阵喝彩。而于都唢呐“公婆吹”和南丰跳傩表演则把巡展推向了高潮。一位前来参观的小伙子还上台与傩舞演员一起体验了傩舞的魅力。
  各巡展展台前围满了人,而孩子成为了此次巡展的亮点,孩子们穿梭于各个展台前,充满好奇的他们围在艺人的身边,目不转睛地观看着艺人们的现场制作和表演。一位小女孩好像对傀儡戏发生了兴趣,在艺人的允许下,她在艺人面前有模有样地抖动着傀儡戏戏偶。而一个小男孩则对篆刻产生了兴趣,他拿着一枚印章,好奇地问他爸爸,我怎么一个字都看不懂呀?
  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日,为了迎接这个节日,江西省每年都会举办大型的公益性展览活动。据悉,江西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4项,市级名录243项,县级名录42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名。自2004年以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带着儿子来看展览的曾庆燕女士告诉记者,现代人的浮躁使许多人逐步遗忘了祖先给我们流下的传统民俗和技艺。这些传统文化和技艺是很好的东西,应该被传承下去。今天我特意把儿子带来,就是想熏陶一下他。
  华东交大的邹斌看到自己的家乡的兴国山歌宣传画时显得很兴奋,他说他们从小学开始就要学山歌,今天能在这里看到就好像把他带回了小时候。另外,他表示这样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展示和表演可以有效地宣传江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民众喜闻乐见的巡展应该更多的举办。
  陈丽娟是上饶弋阳腔剧团的年轻演员,她告诉记者她从16岁就开始学习赣剧了,由于赣剧的唱腔和弋阳腔都差不多,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和弋阳腔结下了不解之缘。她说,虽然学习很辛苦,但她愿意一直学下去。记者看到她走路是那样的轻盈、曼妙,俨如小家碧玉。显然,弋阳腔已经融入了这位姑娘的血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丰跳傩。图为刚才巴黎回来的南丰跳傩演员在表演。(江西网实习记者 邱辉强 摄)
  这位先生被萍乡湘东傩面具吸引住了,禁不住诱惑的他,拿起一个戴了戴。(江西网实习记者 邱辉强 摄)
  这两个孩子对篆刻充满了好奇,一个围在篆刻师傅旁聚精会神地观看。另一个正在问他爸爸问题。(江西网实习记者 邱辉强 摄)
  小女孩抖动着傀儡戏戏偶,而一旁的奶奶正向孙女解说。(江西网实习记者 邱辉强 摄)
  小男孩被书法家深深吸引,正目不转睛的看着书法家写字。(江西网实习记者 邱辉强 摄)
  编辑:何淳勇
】【】【】
不支持Flash[转载]中国高腔“活化石”—弋阳腔&&中国弋阳门户网站
弋阳腔简介
弋阳腔是南宋末年流传于江西弋阳地区的南戏与当地的方言土语以及地域民俗相融合,“辗转改益”滋生出的一种全新的地方腔调,因发源地而得名“弋阳腔”。其显著特色是“一唱众和”,以锣鼓伴奏,唱腔可塑性大、声调高亢,既具南方温柔敦厚之雅韵,又兼北方慷慨激昂之气质,刚柔相济、挥洒自如。
  由于弋阳腔在声腔方面不断与各地民歌、山歌、小调及道教音乐相结合,因而使它极具生命力,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每到一处都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仅明代弋阳腔剧目就有100种,曲牌400多个。著名的有征东记、征西记、东游记、西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卖水记、荆钗记、目莲戏等。
  “艳说长安佳子弟,熏衣高唱弋阳腔”。明代经济繁荣昌盛,弋阳腔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明嘉靖年间,海盐、余姚两腔还在江浙一带徘徊,昆山腔仅“止于吴中”,弋阳腔却一枝独秀,金戈铁马般长驱直入向全国扩展。
  向北,弋阳腔进入安徽,发展成为青阳腔和徽池雅调;到江苏发展成为四平腔;到北京则成为了北京的京腔,即京剧的雏形。
  向西,弋阳腔由赣入湘,发展成长沙高腔,转进四川,成为“清戏”;而据《南词引正》所记,此时云贵二省弋阳腔也很盛行,如云南的纳西古音乐。
  向南,弋阳腔跨大瘐岭入粤,形成了广东高腔。
  向东,影响直抵昆山腔的发源地松江一带。再由西而北至山西、河南……到处可觅弋阳腔的踪影。
  而在江西,弋阳腔的演出北至九江,南达赣州,中到抚河,非常热闹。弋阳腔的所在地赣东北一带,更是大兴土木,建造戏台,逢年过节或酬神赛会都有弋阳班社的演出活动。
  弋阳腔产生后的400多年里,在全国衍生出一个庞大奇丽的高腔体系。北京、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等十多个省市的高腔剧种都源于弋阳腔或深受弋阳腔影响。弋阳腔对京剧、湘剧、川剧、秦腔等四十四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因此弋阳腔也被称为是中国高腔戏曲的鼻祖,被誉为中国四大声腔之首。后来昆山腔全国风行,将海盐腔和余姚腔取而代之,但最早的弋阳腔仍在与之齐头并进。在当时中国舞台上,为人所推崇的“雅音”昆山腔和所谓的“俗唱”弋阳腔,形成了戏曲界著名的“剧坛两大盟主”、“南昆北弋”的局面。
抢救弋阳腔大事记
1958年在江西省首任省长邵式平的关心和支持下,弋阳县成立了“弋阳腔剧团”筹备小组,同年10月正式成立弋阳县弋阳腔剧团。1959年省政府正式定为“国营江西弋阳腔剧团”。
1959年总面积为3416平方米的弋阳腔剧场——弋阳县文化宫开工建设,造价25万元,日建成竣工,成为弋阳县重要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是弋阳县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1964年全区专业剧团汇演:弋阳腔“回乡曲”获一等奖。1972年弋阳腔《智取威虎山》获全区现代戏汇演优秀节目。并代表全区参加全省现代戏汇演获优秀奖。1972年弋阳腔《奇袭白虎团》被省电视台全剧摄像,全省实况转播。1977年纪念老革命根据地创建50周年汇演,弋阳腔《方志敏》参加地区、省汇演,获剧目创作演出优秀奖。1981年全省现代戏儿童剧调演,弋阳腔《祭碑出征》获剧目创作、演出、导演、音乐、舞美、表演一等奖。
1989年弋阳县弋阳腔资料研究工作室成立。
1990年弋阳腔资料研究工作室开始搜集、整理弋阳腔资料工作。范围编及北京、上海、景德镇、乐平、万年、贵溪、波阳等地。
1990年弋阳县承办第二届全国高腔学术研讨会,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福建、江苏、湖南等地专家40余名来弋参加研讨会。
1990年高腔研讨会期间,开办了弋阳腔展览室,面积160平方米,有图片、文字、实物、脸谱、模型,观看专家纷纷留言。
1991年弋阳腔资料研究工作室对弋阳腔代表剧目、曲牌进行录音、整理。
1991年我县开展全县弋阳腔古戏台调查,发现明代古戏台“西李戏台”,明代戏台“西童戏台”,明代戏台“方墩戏台”等十余座。
1997年3月汪东兴同志回家探亲,指示当时地委领导,要恢复弋阳腔剧团,排练弋阳腔剧目。
2002年4月根据弋阳县委裴建勤书记批示,弋阳县文化局与上饶市文艺学校联合开办弋阳腔戏曲班,在弋阳、上饶、万年、波阳招收弋阳腔学员38名。中专学历,学制3年,9月5日正式开学。
2002年4月县政府决定每年拨款10万元为弋阳腔保护资金。
2003年4月中央电视台四台、七台、广东电视台、江西省电视台先后数次来弋拍摄弋阳腔古戏台,弋阳腔剧目“游园惊梦”片段,采访老艺人。
2003年12月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赴弋阳慰问演出时,该院院长、著名剧作家欧阳逸冰称“弋阳是剧曲圣地,弋阳腔是中国戏曲活化石”,并同光明日报记者、中国文化报记者一道和弋阳腔老艺人座谈弋阳腔。
日弋阳腔学员班向全县人民汇报演出,剧目有:“金猴闹春”、弋阳腔“游园惊梦”。
日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来弋视察文化工作,同时观看了弋阳腔老艺人林西怀、张玲香和弋阳腔班学员的专场汇报演出,陪同观看的领导有:省文化厅厅长李玉英、市委书记姚亚平、县委书记裴建勤、县长江枝英等。
日县委书记裴建勤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宣布恢复弋阳腔剧团。
2004年2月县委书记裴建勤召见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明华布置:今年10月份召开一次全国弋阳腔研讨会,办好一个弋阳腔展览馆,搞好一台弋阳腔演出,提出恢复弋阳腔剧团方案。
2004年2月弋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涂新华在《舆情专报》第五期上发表了题为:“建议尽快抢救濒临绝迹的古老声腔弋阳腔”。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上洋在“舆情专报”批示:“请姚亚平同志阅。对弋阳腔的保护抢救工作,除省里要重视外,请上饶市和弋阳县认真研究一下,拿出一些措施,以使这个古老的戏种焕发新的光彩。”日市常委、宣传部长熊良华批示:请市文化局、弋阳县委宣传部认真落实刘上洋部长的指示,提出保护抢救弋阳腔的具体措施,并要争取省里的支持,同时启动争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落实情况尽快报我,请文化科督促此事。请杨副部长阅并过问;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明华批示:请宣办呈书记、县长及主管汪副书记,我部已召开了有关会议贯彻落实领导批示精神,正在做好有关前期工作,并请宣办将此材料复印存档。
日市文化局长吴祖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明华、副县长邱岩召集宣传部副部长涂新华、文化局局长黄英龙以及文化口负责人会议,贯彻省委领导对保护抢救弋阳腔的批文。
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明华,副部长涂新华,文化局长黄英龙召集原弋阳腔剧团老艺人座谈会,商讨如何保护抢救弋阳腔。
2004年2月江西省艺术研究所钱贵成所长一行三人来弋做弋阳腔调查,并观看了弋阳腔班学员的排练。
2004年2月弋阳县文化局长黄英龙一行5人赴南昌同省艺术研究所,商讨共同举办“全国弋阳腔学术研讨会”事宜,初步达成共识,参加商讨会的省内专家有:流沙、苏子裕、陈汝陶等。
2004年3月弋阳县人民政府向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出邀请函,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江西艺术研究所与弋阳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全国弋阳腔学术研讨会”。
2004年3月弋阳县文化局正式向省文化厅提出申报弋阳腔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
2004年3月省文化厅经专家评审、厅党组研究后向文化部上报“弋阳腔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国试点。
2004年3月江西省画报社李海燕副社长一行2人来弋阳拍摄弋阳腔古戏台和弋阳腔班学员学习排练情况。
2004年3月江西省文化厅厅长李玉英,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和平向全国人大会提出保护弋阳腔建议。
日县政府常务会讨论并原则通过《抢救保护弋阳腔工作方案》,成立弋阳县抢救保护弋阳腔工作委员会,由县委书记为主任、县长、分管领导为副主任,聘请万叶为顾问。
2004年4月文化部正式批准弋阳腔为29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之一。
2004年4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复函弋阳腔人民政府,同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与江西省艺术研究所、弋阳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全国弋阳腔学术研讨会。
日弋阳县文化局长黄英龙赴南昌向省文化厅主管副厅长王晓庆汇报研讨会的议程情况,并请王副厅长指示下步如何开展弋阳腔保护工作。王副厅长指示:保护工作一定要体现科学性、真实性、具体性。
2004年4月省内弋阳腔专家万叶、邹莉莉来弋指导弋阳腔展览馆筹建工作。
日弋阳县文化局长黄英龙一行3人向市文化局请示如何做好弋阳腔保护方案。并要求市局给予支持。5月3日市文化局原副局长王季桂、群文科科长郭汉才来弋协助起草弋阳腔保护方案。
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明华、副县长邱岩主持由原弋阳腔剧团老艺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老艺人对弋阳腔的保护建议和抢救措施。市文化局副局长李俊英、原副局长、市戏剧协会主席王季桂、市文化局群文科长郭汉才参加座谈讨论。
日弋阳腔保护方案正式在弋阳起草。
日弋阳腔保护方案初稿形成,弋阳县抢救保护弋阳腔工作委员会成员和方案起草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日—21日,县委书记裴建勤同志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省文化厅群文处万一君副处长、省艺术研究所钱贵成所长一道带领县文化局长黄英龙等同志赴北京向文化部社文图司、中国艺术研究所领导汇报我县开展抢救保护弋阳腔工作情况,听取和征求他们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专家对“弋阳腔保护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并同艺术研究院领导共商“全国弋阳腔学术研讨会”筹办事项。通过协商“全国弋阳腔学术研讨会”确定在弋阳召开,时间10月27日—29日,会期三天。
—21日,文化部举办了为期6天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一期培训班(管理类),省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万一君、省群艺馆长王晓春、我县文化局长黄英龙参加了培训。
2004年7月,全国重点剧种调查组在南昌召开弋阳腔座谈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王安葵、文学研究室主任何玉人等到会,南昌地区部分弋阳腔研究专家、老艺人参加了会议。我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明华、县文化局长黄英龙专程赴南昌参加了会议。会议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试点项目弋阳腔的起源、发展、学术、历史价值现状等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2004年7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王安葵、文学研究室主任何玉人等来弋考察弋阳腔的起源、现状和传承人的情况,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明华、文化局长黄英龙等同志的陪同下参观考察了朱坑、西童、上童、齐辽贩、西李等弋阳腔古戏台;并在“弋阳宾馆”会议室召开了有弋阳腔专家万叶、弋阳县部分弋阳腔老艺人、弋阳腔班部分学员等参加的座谈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明华、副县长邱岩到会,黄英龙局长向考察组汇报了我县开展弋阳腔保护、挖掘、整理工作以及我县弋阳腔传承情况,得到了专家考察组的充分肯定。
2004年7月上旬,弋阳腔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在县文化局领导带领下会同弋阳腔专家万叶先后赴万年、上饶、贵溪、乐平、浮梁、景德镇、省赣剧院等地走访老艺人,召开座谈会,并广泛征集了弋阳腔资料和实物。被访老艺人有:熊中彬、李水保、熊丽云、谢南师、李忠诚、王耕梅、余晓园、陈淑娟、徐福寿等。
日—25日,“全国弋阳腔(高腔)学术研讨会弋阳腔专场演出”剧目开始排练,弋阳腔传统代表剧目《金貂记·江边会友》主角由龚国光、洪智勇出演,他们二位是我省建国后第二代弋阳腔传人。
弋阳腔现代戏《祭碑出征》剧中方志敏由徐永峰扮演,徐永峰系鹰潭市群艺馆二级演员,是原《祭》剧方志敏扮演者。
日,由南昌地区弋阳腔老艺人邹莉莉、熊丽云、熊中彬、李水保和弋阳县弋阳腔老艺人林西怀、张玲香、吴德喜、崔建洁、候爱蓉等人参加的弋阳腔十八本传统戏剧照正式开拍。
2004年10月初,我县弋阳腔保护工作小组人员赴乐平拍摄弋阳腔剧照,参加拍摄剧照的老艺人有:王耕梅、余晓园、陈淑娟、徐福寿等。
—26日《祭碑出征》、《江边会友》二剧开始响排、连排,所聘请27名乐队分别来自省歌舞团、南昌市歌舞团、省文艺学校、省赣剧团、上饶市越剧团、上饶师专音乐系等。
日—29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省艺术研究所和弋阳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弋阳腔(高腔)学术研讨会”在弋阳县龟峰山庄隆重举行,省政府秘书长魏小琴、国家文化部社文图司民文处副处长安凤福、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庆善、省文化厅副厅长王晓庆、上饶市委书记姚亚平、副市长陈爱平、弋阳县委书记裴建勤、县长江枝英以及县领导汪世谷、叶匏林、徐明华、邱岩、刘紫泾,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专家、学者就弋阳腔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影响,弋阳腔的艺术形态、音乐特征以及弋阳腔的发展衍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次研讨会成为继一九九0年以来全国弋阳腔高腔研究史上的一次盛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了人民日报、文化报、江西日报等众多媒体的关注报道。《文艺报》为此发了专版——《值得重视的民间文化载体—2004年全国弋阳腔(高腔)学术研讨会发言纪要》。
日晚中共弋阳县委、弋阳县人民政府为研讨会举行了“弋阳腔专场演出”,演出的剧目有:时隔50多年未上演的弋阳腔传统折子戏《江边会友》,曾参加“全省戏曲现代戏汇演”荣获六项大奖,并由原主要演员参加演出的新编现代戏——弋阳腔《祭碑出征》和由弋阳腔班全体学员演出的《弋腔新苗》。这是弋阳腔在其故乡相隔30年之久,也是新世纪后的第一场演出。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2004年9月弋阳腔博物馆在叠山书院正式开始饰展,该馆共设三室投资15万元,于日正式开馆,并接纳了出席全国弋阳腔(高腔)学术研讨会的领导、专家、学者的参观指导,与会代表参观后对我县弋阳腔博物馆的设计、资料收集、整理、陈列和展出的内容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随后与会代表还参观了弋阳腔古戏台——西李戏台,10月27日下午与会代表由县委副书记汪世谷、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明华、副县长邱岩等领导陪同游览了龟峰、龙虎山。
2004年12月省文化厅在南昌召开“全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会议”,我县文化局局长黄英龙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弋阳县开展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弋阳腔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的发言。
2005年3月,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江西省文化厅与我县正式签定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任务书》,邱岩副县长代表县人民政府在《项目任务书》上签字。这标志着弋阳腔被正式确认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试点项目,弋阳腔的保护工作正式启动。
日,弋阳腔专家万叶老师、省文化艺术档案馆吴济华馆长到弋阳参观西李古戏台。商讨“当前保护”要做的具体工作:18本戏的排演、拍摄,收集整理声像、图片、文字三项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日,时任县委书记裴建勤同志到弋阳腔剧团和新、老弋阳腔艺人、学员座谈。
日,注册弋阳腔·中国互联网中文域名。
—29日,弋阳腔普查培训班召开。省文化厅群文处副处长万一君同志到会指导工作,相关专家讲授普查知识。
—19日,上饶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会及普查知识培训班召开。县文化局局长黄英龙出席并作了“弋阳腔普查工作经验”的发言。
—26日,弋阳腔普查工作组到景德镇开展弋阳腔普查,召集了景德镇市11位弋阳腔老艺人座谈会,商谈拍摄传统弋阳腔剧目。
—5日,二次景德镇之行,联系弋阳腔剧本排戏。
日,在江西省06年首届“中国文化遗产日”演出、展出活动中,弋阳腔剧团演员陈丽娟演唱的弋阳腔《珍珠记》片段荣获特别纪念奖。
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弋阳腔也名列其中。
日,由省人大组织的江西省全国人大代表一行8人调研组来弋对“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作专题调研,县文化局局长黄英龙作了弋阳腔保护情况的汇报,并陪同省人大代表、县有关领导参观了西李古戏台、弋阳腔博物馆,当晚举行了弋阳腔汇报专题演出,由景德镇弋阳腔老艺人出演的《法场生祭》获得省人大代表的好评。
日,县文化局在省艺术档案馆协助下,由景德镇7位老艺人为主角、弋阳腔剧团演员为配角和帮腔的,弋阳腔三个传统折子戏《哑夫背妻》、《牢狱写状》、《法场生祭》顺利拍摄完毕。
—22日,弋阳腔保护工作组前往万年、乐平进行弋阳腔普查。收集到8本珍贵的弋阳腔剧目。
弋阳腔剧团大事记
1、弋阳腔剧团成立于一九五八年十月,演职员来自于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农村业余剧团骨干,最初由方景星、吴占文两同志负责,后来县委派了原检察院院长巩宗法同志任剧团团长。开始只自排了一些现代戏如:《风雨同路人》、《捉松毛虫》、《红霞》。农村业余剧团来的就演他们曾经演过的古装小戏如《花亭会》、《黄鹤楼》等。这段时期剧团还着重抓了挖掘弋阳腔的原始剧本与曲调工作由吕美东、辜汉保两同志整理,请来传授的老艺人有:张广德、张生太、邹龙生、袁玉延等。成立剧团后,先后看过我团演出的首长有:皮定均、谢羽、李定坤、流沙、石凌鹤、吴长武、汪金祥、方正、朱旦华、方志纯、汪东兴、邵式平、刘宁一等。
2、一九六一年省里将我团全体演员调到省文艺学校培训学习两个月,回来后正逢上饶地区召开五级干部大会,调我团为大会演出剧目有《三请樊梨花》、《借亲配》、《宝莲灯》等得到很高评价,地区领导亲自接见。地区文化局专门找了几个地区级剧团为我团召开座谈会。
3、一九六三年弋阳腔剧团经过人员筛选加上省戏校分来四名毕业学生,剧团艺术素质进一步提高。当年在宜春演出时,正好碰上省赣也在宜春演出,演了一场戏后,谁知观众都涌到我们团来看戏,结果省赣只演了三天而我们则演了半月有余。还有一次南昌市越剧团来我县演出《江姐》,当时正值我县召开三级干部大会,本来县里安排大会看南昌越剧团,可是与会人员一致要求要看我团演出的《江姐》。可见当时弋阳腔剧团在群众中的地位有多高。
4、一九六四年上饶地区戏曲现代戏会演我团参演剧目《回乡曲》得到了好评,总结大会上地区挑选我团青年演员林西怀作大会发言。
5、文革时期剧团也受到冲击,一九七零年剧团与新华书店、电影院、文化馆等单位合并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后又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调来了几位省赣下放人员和招收了乐平、上饶等地的专业人员排了《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灯记》、《沙家浜》等戏。同年九月为配合福州军区军事演习在上饶演出《奇袭白虎团》。
6、一九七一年由“弋阳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改为“弋阳县赣剧团”。
7、一九七二年排了《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都唱弋阳腔在参加省里汇演时,我团演出的《智取威虎山》被评为优秀剧目,《奇袭白虎团》被拍成电视。
8、一九七五年我团创作演出反映农村题材的现代戏《报春梅》赴万年参加地区现代戏剧目汇演得到文艺界人士的好评。
9、一九七七年十月我们创作演出了现代戏《方志敏》赴省参加现代戏汇演得到了一致好评。
10、一九七九年由于我团与福建浦城赣剧团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们在福建浦城演出时,浦城文化局专门为我们召开了欢迎大会,此次在浦城演出半个多月每场爆满。浦城县还特请我团肖桂香副团长和林西怀两人为他们学员上课。
11、一九八一年由弋阳县赣剧团又恢复弋阳县弋阳腔剧团名称。这一年我团受地区委派参加全省戏曲现代儿童戏汇演,我团创作演出弋阳腔《祭碑出征》荣获了本次汇演的全奖,即:剧本创作一等奖、导演奖、表演奖、音乐奖、舞美奖,该剧又被省推荐赴京汇报演出,后因某种原因未去成。
12、一九八二年下半年剧团分成两个演出队,实行承包演出场次及经济任务,这年两队都非常努力,都超额完成任务。
13、一九八四年下半年两队合并由黎明缘承包组织一个团下乡演出,此次在波阳县业余剧团挑选了十五名演员,与本团部分演员一起演出了一百多天戏,经济收入很可观。
14、一九八五年经县委研究委派蒋昌奎任剧团书记,罗明荣为第一副团长并拨给五个国营指标招收好演员。结果在余干、波阳、贵溪等地吸收了新鲜血液,同时在外县也调来了几位资深演员,充实队伍,结果面貌一新。当年排了《三姐下凡》、《呼家将连台本》等剧目。观众很是欢迎。
15、一九八六年参加全省玉茗花戏剧节我团排了青阳腔《百花赠剑》和弋阳腔《追舟》两个折子戏到波阳县参加汇报演出。
16、一九八九年上半年由于受当时文艺改革风声影响,剧团几乎瘫痪,下半年县委政府派人前来改体。部分人员调出,留下人员组成一套人马三块招牌,即青少年宫、弋阳腔剧团、文化宫。
17、二00二年四月根据时任弋阳县委书记裴建勤批示,弋阳县文化局与上饶市文艺学校联合开办弋阳腔戏曲班,在弋阳、上饶、万年、波阳招收弋阳腔学员38名。中专学历,学制3年,9月5日正式开学。
18、二00五年九月,我们从刚毕业的弋阳腔戏曲班,择优聘用了部分优秀学员,恢复组建了弋阳腔剧团。县政府决定,对剧团实行定额补助16万元/年,同时一次解决开办费16万元。
19、二00六年,县财政投资150万对弋阳腔剧场——弋阳县文化宫进行改造维修,为弋阳腔的传承、保护、展示提供有效载体和场所。
弋阳腔古戏台
弋阳县不仅产生了彪炳史册的弋阳腔,出现过“弋阳弟子遍天下”的壮观景象,而且还有许许多多典雅古朴的古戏台,俨然一座座历史丰碑。屹立在这块古老而又纤秀的土地上,经世纪风雨的洗礼,渗透着浓郁的文化色彩,折射弋阳梨园弟子的生命灵光。
弋阳的古戏台,多数建于明清时期,有着浓郁的赣地建筑风格。在弋阳农村,大多村庄都有修建戏台的习惯,建戏台谓之建万年台,所以民间称“戏台”为“万年台”,这是弋阳人的一种特殊文化心理,是一种祈盼,一种寄托。戏台已不仅仅是单纯演戏的场地的概念,而是村落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岁岁平安的吉祥的象征。所以,弋阳戏台众多,只要有村庄就一定会有戏台。然而,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弋阳虽不为兵家必争之地,却也是战事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大大小小的战争不断,致使不计其数的古戏台毁于一旦。幸存的亦是历经千灾万难,疮痍遍体,伤痕累累。
弋阳县古戏台之所以古,就因为它历史悠久,风格古朴,是古人的杰作。弋阳古戏台,有露天型和组合型两种。露天台,台下没有围墙,观众容量大。组合型戏台四周有围墙,台下两边有的建有楼座,戏台对面为中堂正厅,是旧时同族人供奉、祭奠祖先的处所。梁柱雕龙刻凤,书有各种楹联。弋阳农村把做戏台视为一件大事,石木两匠要请能人高手。所用木料全为杉木和樟木。整个戏台不用一颗铁钉,只用杉木凿榫衔接。弋阳的古戏台,生动地反映了弋阳的社会历史和习俗风尚。也是民间能工巧匠杰作的缩影。
弋阳古戏台历史渊源流长。据《弋阳县志》载:弋阳县湾里乡西李村的古戏台,建于明朝宣德年间,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经专家考证,这个戏台是我国江南地带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古戏台。弋阳古戏台不仅建的早,且为数可观。据不完全统计,在弋阳农村至今还保存了50多个古戏台。芳墩村、曹溪村的古戏台均属明代建筑。古戏台结构精巧,精雕细刻,飞檐斗拱,巧夺天工,熔粗犷、秀巧于一炉。虽年深日久,然神韵犹存,风采不减当年。由此可见此地民风淳朴,重文重艺。
弋阳古戏台,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为浪迹江湖、四海为家的梨园弟子提供了献艺的场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在旧时,还充当了芸芸农家子弟求学的课堂,一代又一代的农家孩子在此接受启蒙教育,在此吟诵“人之初……”。
弋阳古戏台,为弋阳腔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戏台,便有艺人的生存空间,便有艺术的交流和艺术的提高,便有众多酷爱戏曲的观众。弋阳腔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下,根深叶茂,驰名天下,成为全国的高腔之源。
弋阳古戏台,推动了弋阳腔的发展;而弋阳腔,又使弋阳古戏台流金溢彩,满台生辉。一代又一代的弋阳腔戏剧艺术家们,奔走在弋阳的乡间戏台,唱尽了人间悲欢离合,具有极强感染力的剧情,具有浓浓乡音的声韵,冲拍着戏曲之乡观众的心扉,为弋阳古戏台平添了绚丽的色彩。
艺苑百花艳,古台万象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戏台的作用越来越广泛。如今,台上演戏,台下举行商品交易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相互配合,蔚为壮观。还有的乡村,利用古戏台放录像,放电影,举行卡拉OK舞会,融都市气息和田园风味于一体,构成了当今弋阳农村颇具色彩的一道风景线。弋阳古戏台,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是华厦文化的一枝奇葩,是一部沧桑而又凝重的岁月史诗……
弋阳腔曲牌
在音乐体制方面,弋阳腔和南戏一样,都是曲牌音乐的形式。唱腔由各种不同的曲牌所组成。本来南宋的“里巷歌谣”就包含民间小调,加上宋人词牌和其他歌词渗入,从而形成了南戏曲调的多样性。南戏的音乐曲牌经过长期不断的创造发展,其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四百余种。弋阳腔不仅继承了南戏的音乐曲调,并以它为基础,再吸收北曲杂剧的曲调,使其曲牌唱腔也就非常丰富了。弋阳腔现存的曲牌主要有:
生行曲牌:
耍孩儿&& 桂枝香
铧楸儿&&&红锈鞋&&&
黄莺儿一江滚板
江头金桂混江龙
风入松&& 醉太平
八声甘州歌&&&&&&&&&
玉交枝&& 傍妆台
集贤迎宾&孝南枝&&
四边静梧叶儿犯
下山虎带江儿水&&&&&
剔银钉&& 销金帐
旦行曲牌:
新水令带朝天子&&&&&
江儿水&& 山坡羊
三坡羊带&一江风红衲袄
一江风带跌落金钱&&&
柳摇金&& 一盆花
风云四朝元&&&&&&&&&
半天飞&& 驻云飞
江头金桂&上小楼&&&
古轮台&& 寸寸好
莺集御林春转水仙子&驻马听&&&
哭相思&& 风马儿
风入松&&&狮子序&&&
朝元歌&& 雁过沙
金银花&& 孝顺歌
鲍老扑灯蛾&&&&&&&&&
五言令&& 洞仙歌
三学士&&& 一剪梅
花行曲牌:
掉角儿&& 滴溜子
皂罗袍带&昆腔头&&
集贤宾&& 浪淘沙
北点绛唇&念水底鱼&水底鱼念牌&&&&&&&&&
莺啼序&& 醉太平
娥郎儿&& 锁南枝
尾犯序&& 孝顺歌
翠地锦铛&梁王忏&&
散花调&&& 玉芙蓉
& 高腔体系(派生剧种)
弋阳腔产生后的400多年里,在全国衍生出一个庞大奇丽的高腔体系。北京、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等十多个省市的高腔剧种都源于弋阳腔或深受弋阳腔影响。弋阳腔对京剧、湘剧、川剧、秦腔等四十四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因此弋阳腔也被称为是中国高腔戏曲的鼻祖,被誉为中国四大声腔之首。后来昆山腔全国风行,将海盐腔和余姚腔取而代之,但最早的弋阳腔仍在与之齐头并进。在当时中国舞台上,为人所推崇的“雅音”昆山腔和所谓的“俗唱”弋阳腔,形成了戏曲界著名的“剧坛两大盟主”、“南昆北弋”的局面。
明清全国弋阳腔系统的高腔剧种主要有:
  赣剧弋阳腔——即明代弋阳腔的后裔;
  九江青阳腔——弋阳腔重要的支派;
  瑞河戏高腔——弋阳腔吸收青阳腔发展而成;
  东河戏高腔——在赣南演唱的一派弋阳高腔;
  盱河戏高腔——有两种:一为弋阳道士腔音乐和南戏《孟姜女》剧目;一为徽池雅调音乐及青阳腔《孟姜女》剧目。
  岳西青阳腔——明代青阳腔的后代;
  南陵高腔——保存了弋阳腔目连戏;
  长标高腔——弋阳腔与道士腔的混合体;
  青阳高腔——清末,青阳高腔兼演徽调。
  高淳阳腔——专演目连戏,属弋阳腔系统之高腔。
  西安高腔——受弋阳腔影响又融入徽池雅调;
  侯阳高腔——弋阳腔在义乌的一派;
  西吴高腔——以弋阳腔为基础,吸收徽青阳音乐;
  松阳高腔——江西弋阳腔与当地民歌的结合;
  温州高腔——其高腔分弋阳八平高腔和四平高腔;
  宁海平调——即调腔,属青阳腔系统;
  开化高腔——俗称弋阳八平高腔;
  新昌高腔——即在余姚腔基础上吸收青阳腔发展而成。
  闽剧弋阳腔——用福建方言演唱的弋阳腔;
  梨园戏上路高腔——脱胎于明代弋阳腔;
  永安大腔戏——从赣南传至三明地区的弋阳腔;
  词明戏——福建平潭、福清稍变弋阳的四平腔;
  庶民戏——福建屏南县的四平腔。
  正字戏——其中三公戏即明代弋阳腔连台大戏的搬演;
  白字戏弋阳腔——吸收江西弋阳腔的曲调和传奇剧目;
  潮州戏弋阳腔——即明代弋阳腔的变腔。
  长沙湘剧高腔——继承弋阳腔传统,融合徽池雅调;
  衡阳高腔——形成于明末清初,多演目连戏及连台大戏;
  祁阳高腔——明初从江西传去之弋阳腔;
  常德高腔——流传于湖南沅水的弋阳腔;
  辰河戏高腔——即湘西及黔阳一带的古老高腔。
  川剧高腔——清初从湖南传去的弋阳、青阳高腔。
  襄阳青戏——即青阳一派的弋阳腔;
  麻城高腔——与襄阳高腔同一系统;
  孝感高腔——由麻城传去的青戏剧种。
  南官戏——明末流行于山东掖县及招远等地的高腔,多演连台戏;
  官 腔——演唱于山东鄄城农村的高腔支派;
  柳子戏高腔、青阳腔——又名乱青阳,糅合弋、昆、青三腔。
  北京京腔——即北京一派的弋阳腔;
  高阳高腔——北京弋阳腔的另一支派,常演昆弋戏。
  开封青戏——明代青阳腔流落于河南的一支;
  清丰弦子戏——流行于河南北部及鲁西。
  汾阳弋阳腔——明代时流入的弋阳腔;
  万泉青戏——传自安徽池州的青阳腔。
班社及传人
清代弋阳腔班社主要有(自道光至宣统年间):
乐平老彩福班    乐平老同乐班   乐平马老义洪班
乐平义洪班     乐平赛同乐班   乐平明经同乐班
万年王老义洪班   万年贵林班    万年富林目连班
万年荷溪高腔坐堂班 鄱阳珍珠夏家目连班
贵溪潭塘目连班   贵溪细沥何家目连班
贵溪山背李家目连班 贵溪山背傅家目连班
贵溪高石杨家目连班 广丰傀儡高腔班
弋阳大文锦班    弋阳曹溪高腔傀儡班
弋阳邵畈目连班   弋阳马鞍山紫和班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弋阳腔老艺人
郑瑞笙(1905——1966)  小生,师承陈顶寿
王友发(1900——1974)  小生,师承陈顶寿
徐维栋(1894——1964)  小生兼正生,师承不详
李南水(1894——1972)  老生,师承王裕发
李福东(1894——1962)  大花,师承余启清
叶三义(1881——1967)  二花,师承不详
徐双林(1886——1959)  三花,师承方有胜
马火泉(1906——1966)  三花,师承马月明
俞六喜(1889——1954)  小旦,师承刘廷金
冯依金(约1888——?)  小旦,师承刘廷金
王清和(1891——1968)  小旦,师承刘廷金
龚泰泉(1887——1961)  老旦,师承青道师
王仕仁(1902——1972)  乐师,师承张银宝
夏义昌(1900——?)   鼓师,师承张祥发
新中国第一代弋阳腔子弟
万良福  小生  扮演过《邯郸记》芦生
萧曼如  小生  扮演过《程婴救主》韩厥
童庆祁  小生  扮演过《游园惊梦》柳梦梅
于晓园  小生  扮演过《卖水记》李彦贵
龚国光  正生  扮演过《拷打吉平》吉平
徐福寿  正生  扮演过《程婴救主》程婴
潘凤霞  小旦  扮演过《游园惊梦》杜丽娘
殷日丽  小旦  扮演过《邯郸记》崔氏
熊中彬  小旦  扮演过《珍珠记》王金贞
邹莉莉  小旦  扮演过《送衣哭城》孟姜女
童明明  小旦  扮演过《尼姑思凡》小尼姑
王耕梅  小旦  扮演过《龙凤剑》妲己
祝月仙  小旦  扮演过《珍珠记》温金婷
程素娟  小旦  扮演过《法场生祭》王月英
洪兆宁  小旦  扮演过《法场生祭》春香
熊丽云  老旦  扮演过《珍珠记》老女仆
洪智勇  大花  扮演过《夜访白袍》尉迟恭
王国范  大花  扮演过《古城会》关羽
徐胜祥  二花  扮演过《疯僧扫秦》秦桧
刘安琪  小花  扮演过《疯僧扫秦》疯僧
杨典荣  小花  扮演过《酒楼上吊》醉汉
一看到涂红画绿的脸谱,你一定会想到戏曲;或者一提到戏曲,你一定会想象到舞台上勾画五彩脸谱、身着各色戏衣的人物形象。脸谱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弋阳腔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特征之一。
明、清两代,是昆山腔、弋阳腔等演出的传奇剧目的天下,表演艺术的发展和提高,使行当分工越来越精细,宋元戏曲中的净丑角色,到明清戏曲中分化为大净(大面、亦称大花脸)、副净(二面、亦称二花脸)和丑(三面、亦称小花脸);大净中又有红面、黑面、白面之分;丑的脸谱,基本上是沿着宋元戏曲的“花面”路子发展的。副净扮演的反面人物,气局亚于大净,脸谱规格略大于丑,就是把丑角眉眼间的白斑扩大些,勾过眼梢,但又不同于大白面,大白面则扩大于整个脸部,或一直可以画到脑门顶。这个历史阶段,昆山腔和弋阳腔是基本相同的。如果比较的话,也有各自的侧重点,如在大净脸谱方面,昆曲在白面上有较大发展,而弋阳腔则在黑面上表现得更出色。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丽娟装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