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水闸建造流程主要有哪十道装修工序流程

走进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700年前先民的生活图景
原标题:走进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700年前先民的生活图景
博物馆外观博物馆内部展示内容东方网记者王铭泽12月31日报道:近150年来,上海这颗东方明珠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时间溯回700年前,沪上的先民们又是谱写着怎样的生活图景呢?历经10年发掘整理和建设,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今天正式对外开放,万根木桩穿越时空为人们“解码”彼时的上海。 700年前水闸带您穿越时空在上海延长西路志丹路路口,作为本市首个遗址类博物馆的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今天正式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向人们展示其穿越时空的魅力。与一般博物馆不同的是,想要参观该馆,您得走到地下才能一睹其风采。而在顺着阶梯而下时,最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巨型浮雕,凹凸有致的画面展示了一派700年前上海先民们的生活情景。继续往下,走到地表以下7-12米处,便是遗址展览大厅。站在大厅一角,映入眼帘的是2000根长短不一的木桩,它们深埋土中,错落在遗址各处;而另外米长的木桩,则深埋地下。大厅正中央,是两根长方形青石门柱,这也形成了水闸最关键的部分——宽约6.8米的闸门。闸门两旁,两道由青石墙砌成的水闸墙,将水闸与周边河道分割开来。水闸底部,由一块块青石板平铺而成的底石组成,石板间嵌着用来加固的铁锭榫。令人惊奇的是,虽然700年弹指一挥间,但存于地下的石板依然保存完好。“这些构造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所有木桩均用墨汁以中文数字一一编号,至今字迹仍清晰可辨。从这点上来看,我们的先民管理水闸的水平一点不输现在的鲁班奖、白玉兰奖等建筑工程。”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说。建造水平可获当下建筑大奖据了解,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是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元代水利工程遗址,占地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遗址发现于2001年5月,后经多次发掘整理,被评选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陈燮君说,该遗址的发现颇具曲折,当年5月,“志丹苑”小区在施工过程中打桩受阻,幸好相关负责人是文物爱好者,就将事情发映至文物部门,专家们根据水闸现场发掘出来的石板、木头、元代文字———八思巴文等遗物及文献记载,证实水闸为元代古遗址,距今700多年。那么,水闸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陈燮君介绍说,水闸是元代水利工程师任仁发手下的十大水利工程之一,是在宋代水闸营造的基础上,在长江三角洲这一特殊地貌情况下建造的,“除了蓄水放水外,在当年最大的作用是冲击下游河床的泥沙。”因而,在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它又是长江口海岸水利工程的重要标志,从闸门到驳岸、外墙、固水的石面构造、用材,都可堪称是此类水利工程的先驱。此外,该水闸河道当年是河的前身、吴淞江的支流。在元代,吴淞江的体量和现在的黄浦江差不多。不过,现在这一河道已变迁至志丹路高架桥1公里开外,这也证明了河道是变迁的。另外,上海汇聚了江、河、湖、海各种水系,水闸的发现也证明了航海之谜。 为保护文物不以真面目示人如此工艺精湛的元代水闸,其数十道建设工序如今通过计算机技术,已复原并呈现在博物馆当中。为了避免文物“见光死”,目前每天都有技术人员对裸露的木桩进行监测,并为这些文物涂上一层“保护膜”。膜的专业术语叫“纸浆”,主要用于帮助出土的木桩脱盐并保持水分恒定。而对那些依然深埋于地下的木桩也要运用高科技仪器定期监控其实际状况。因而,目前部分裸露在外的木桩仍用白色塑料包裹全身,即便展出期间也不能以真面目示人。“木桩保护需要一定水分,否则就会干枯开裂。”陈燮君坦言,这也将成为博物馆开馆后,馆方管理所面临的一大挑战。目前公布的博物馆开馆试行方案中,每周开馆六天,9:00-16:30(16:00停止检票),周一闭馆(国定假日除外)。根据文物保护的原则,每个开放日的参观人数控制在500人,10人以上团队参观需提前两天预约。博物馆地址为延长西路619号,地铁7号线至新村路站、公交117路、859路、北嘉线至交通路志丹路站,68路至志丹路甘泉路站可达。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上海在距今700多年元代水闸上建成遗址博物馆_网易财经
上海在距今700多年元代水闸上建成遗址博物馆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历时10年考古发掘和原址保护,在距今700多年的元代水闸上建成一座现代化的遗址博物馆。28日,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首次对媒体开放,并将于31日正式开馆。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于2001年5月被发现,经过多次发掘整理,考古专家在2006年完整揭示了遗址全貌,该考古项目被评为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水闸遗址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志丹路、延长西路交界处。遗址深藏于-7米至-12米的地下,总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是中国已考古发掘出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闸。
观众步入博物馆,可以看到这座古老水闸的原貌,沿坡道一路来到地下,可以于700多年前的水闸石板、木桩间。在上千平方米的地下空间一角,还陈列了原址考古发掘的部分文物,包括陶罐、瓷器、瓦当、铁钩、铁钉、钱币等。
考古专家何继英介绍,这是对水闸原址原貌的原味呈现,展览陈列的展品,均为原址考古发掘的文物及在文物残片基础上的修复品,参观者不仅可以身临其境,还可以观看通过计算机技术复原的水闸建造流程、施工工艺等。
建成后的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将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管理,实行免费参观。
本文来源:新华网
作者:许晓青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旅行路上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 了解古代水利建造的工程技术流程
旅行路上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 了解古代水利建造的工程技术流程
该处遗址发现于2001年5月历经多次发掘整理,于2006年完整揭露遗址全貌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认为,这一考古发现,为了解古代水利建造的工程技术流程提供了直接依据对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特别是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的水利工程、吴淞江流域的历史变迁、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成长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对于在城市中进行的考古发掘、遗址保护具有示范作用它体现了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和谐相融、互相促进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探寻、保存、弘扬上海的城市历史文脉和城市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这里讲述历史风云人物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闸施工工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