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电影时21军军长是谁?

中印战争双方伤亡人数曝光 张国华称33年不遇|对印|自卫反击战|张国华_新浪军事
中印战争双方伤亡人数曝光 张国华称33年不遇
资料图: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被我军俘虏的印度士兵
  1962年的中印战争是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仑山上和喜马拉雅山之脉南侧地区进行的。该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这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作战行动有严重的影响,作战的艰苦性罕见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不曾想到的是这场本以为是势均力敌的战争最后双方伤亡竟然是五比一,据说战后中国主将张国华笑了,他说:“这样容易取得的胜利,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
  战前,指挥所的气氛是紧张的。张国华有时专心研究地图,有时离开地图踱着步子深思。“慎重初战”是个很不好驾驭的车头,初战必胜又是最起码的要求。与印军毕竟是初次交手,它是“太极派”,还是“少林派”呢?估计不会有国民党的主力强,但也不能估计过低,要“猫”当“老虎”打,像对付国民党的中等部队。当时有一种意见,为了慎重,只打沙则一点,吃掉敌人一个营。这是个很保险的方案。张国华考虑再三,吃掉一个营,不痛不痒,要吃就吃它一个旅!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另一位领导时,那位领导身体震了一下:“这太冒险了!万一……”
  还有一位领导不无担心:“现在仗要打大了,是不是战役发起时间向后推迟两天,以便部队做好充分准备?”
  张国华没有表态。他说:“看看部队准备情况吧。”
  阴法唐政委代表新组建的四一九部队师团两级领导再次进言:“张司令员,战役发起时间不能推迟!”
  “理由呢?”张国华不露声色。
  “我1万多人进入战场,在森林里隐蔽了一天一夜,不动烟火,再推迟两天很容易暴露作战意图。那时再进攻还有什么突然性!”
  张国华一拍桌子:“不再推迟,要让敌人还没穿裤子就当俘虏。”
  两种意见反映到中南海,有的领导也认为张国华是在冒险,但毛泽东不喜欢墨守陈规。他把另一种意见的文稿推到桌子一边,颇有愠色:“他是前线指挥员,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
  方案定了。干部会上,张国华激越的声音把出击前的喧闹压了下去:“现在当面敌人不是1300,而是2500,准备打它3000,如再增援就按它5000打。三至五天解决问题,不要怕伤亡,准备伤亡2000人。要打得好,打得快,速战速决,务必全歼。打起来不受‘麦线’约束,但要报告中央。打不好是前边的人负责,补给不好是管后勤的人的责任。哪个搞不好,要追究哪个人的责任。打不好,消极说法是未完成任务;积极说,是不够共产党员条件!”
  会后,他又布置:要多准备些猪肉,要把各团电影组组织起来,把军区文工团调到前方,以鼓士气。
  10月20日7时30分,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我人民解放军的炮火便铺天盖地向入侵克节朗的印军阵地倾泻。9时30分,印军的第一个据点被攻下。到晚上8时多,克节朗战役即告结束。张国华耸耸肩,笑了:“这样容易取得的胜利,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
  23日,中央致电称赞:“作战部队在高原严寒的困难条件下,斗志昂扬,艰苦卓绝,勇猛作战,干脆地歼灭了敌人。”军区前指刚刚收到这一鼓励电,还没来得及转发,又收到中央收回该电的通知。张国华心头一紧:出什么事了?等他收到第二封电报时,心中的疑团才渐渐解开。后一封电报只比前一封电报多了两句话:一句是“捷报频传”,另一句是颇带感情色彩的“中央、军委极为高兴”。为什么又收回前封电报呢?张国华寻思:看这口气,很像是毛主席亲自加的两句话,他的高兴溢于言表,他希望电报能更大地鼓励前线士气……是的,一定是的!
  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张国华指挥的两次战役和一些零星战斗都取得了胜利。歼敌3个旅,生擒王牌旅长达维尔和另一名准将旅长辛格,共毙、俘敌7000余人(主要收获自西山口之战),占整个中印边境反击战战果的80%。中方作战部队也付出了代价,伤亡1460人,而百度百科显示,则才几百人。
(新浪军事)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62年中方哪次军事行动被认为是中印战争中的神来之笔|1962年|中印战争_凤凰历史
62年中方哪次军事行动被认为是中印战争中的神来之笔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方11师主力部队选择行经一条名叫贝利小道的一条山路,那么这是一条地图上根本就没有任何标识的小路,蜿蜒曲折,有的地方甚至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路。直到今天,这场历时七天五夜直插印军后方的行军,依然被认为是中印战争史上的一个神来之笔。
核心提示:中方11师主力部队选择行经一条名叫贝利小道的一条山路,那么这是一条地图上根本就没有任何标识的小路,蜿蜒曲折,有的地方甚至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路。直到今天,这场历时七天五夜直插印军后方的行军,依然被认为是中印战争史上的一个神来之笔。&资料图凤凰卫视1月28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1962年的10月20日,中印边界的第一战,就是克节朗战役正式打响,战前中共中央军委对前指下达了命令,战则必胜,大量的战备物资被紧急地运往前线,仅仅炮弹一项就被要求是保证每门炮40分钟最大射速的用弹量,因此这场战事一开始就极为激烈,中印双方在克节朗地区,可以说迅速形成了火力对峙,战况胶着,以救护人员身份参展的新兵史悠俊,亲眼目睹了这样一场惨烈的战事。 解说:克节朗战役,18岁的史悠俊随所在部队藏字419部队154团9连,从山顶顺势冲下,对印军发起了攻击,刚冲到山下,各种枪炮声早已响成一团,史悠俊被指导员紧紧按在地上。 史悠俊(中印自卫反击战参战老兵):(他说)先别动,因为打响了,还没有受伤没负伤,你说你干吗,不可能所以就按那了,按那以后,打响了,到那时候已经乒哩乓啷那就干开了。 解说:按照战前布置,此时的中方炮兵已经完成了一轮炮火射击,步兵正依次冲向战场。 史悠俊:战斗开始以前先炮轰,就不管你,我先把你压那儿,碉堡乱七八糟炸平了,这一般都是这样,先用炮轰,轰完了以后,然后一吹冲锋号,哗冲下去了,到兵下去了然后就开始解决具体的,那就是见一个打一个。 解说:一波波的中方士兵向印军阵地冲锋而去,但此时的战场中方并没有占据绝对的优势,第一轮的炮击过后,印军的地面防御受损严重,但是地堡依旧安然无恙,想要突破印军阵地,154团的战士们必须先突破地保封锁线。 苗中琴(原西藏军区边防科科长):部队呀要打敌人一个据点,他大概有八九个据点,打敌人一个据点,敌人的一个据点就将近一百个地堡左右,所谓地堡就是用石头、沙袋弄起来的工事,打这个仗是很艰苦的,是从底下打着碉堡往前进的,你不打掉敌人一二十个地堡,把敌人的地雷清掉,你这个后继部队上不去的,这是很艰苦的,一个地堡一个地堡争的。 解说:依靠地理优势,印军一时阻挡了中方发起的进攻,此时的藏字419部队步兵手中仍然持有着老式的53式步骑枪,这种步枪打五发子弹需要重新换弹夹,而印军步兵大都持有的是恩菲尔德步枪,双排五发子弹,中方武器并不占优势,战场一时间陷入胶着状态。如今孙维吼正在整理自己的战场回忆录,半个世纪前的中印战争他曾亲历,至今,初上战场所遭遇的惊险还历历在目。 孙维吼(中印自卫反击战参战老兵):邦迪拉再往下走,它是在山腰嘛,下面有一个坝子,在那个地方碰到印军了,打了一个遭遇战,开始也不知道那有印军,部队向前进攻前进的时候,突然相向了,那叫登噶威利遭遇战。 解说:登噶威利,这是藏南地区的一处山口名称,距离前方中印战争的作战终点鹰巢山口,还有不到20公里的路程,但就是在这里意外发生了遭遇战,是战场上极为凶险的突发状况,作战双方都没有充分准备,因此意外受伤牺牲就在所难免,遭遇战往往成为部队减员的重灾区。日,孙维吼所在的中方11师33团9连,是这天行军的先锋连,一大早,部队从邦迪拉山顶顺势而下,追击溃败的印军,孙维吼与战友一道兴奋地向前搜寻着残敌,战斗的顺利让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会有意外的发生。 孙维吼:我们部队从这个公路上一下去,马上先头部队就和敌人的哨兵就接火了,一接火就打起来了,那个部队,后边的部队相继就进入战斗,很快,几分钟的事,具体离敌人很近也看不见,人家也都趴下,印度兵也都藏起来,不可能在那站着等你打嘛,他也都躲在不同的地方开枪,向我们射击,我们也向对方射击。 解说:这是孙维吼军旅生涯中第一次与敌人刀兵相见。 孙维吼:吓了一跳,哎呦,玩真的了,开了几枪,也不知道打哪儿去了,说老实话,看人家都打咱也打吧。
[责任编辑:王雅净 PN069]
责任编辑:王雅净 PN069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播放数:1799987
播放数:2605230
播放数:1283887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62年中方哪次军事行动被认为是中印战争中的神来之笔
导读:62年中方哪次军事行动被认为是中印战争中的神来之笔
来源:凤凰视频
核心提示:中方11师主力部队选择行经一条名叫贝利小道的一条山路,那么这是一条地图上根本就没有任何标识的小路,蜿蜒曲折,有的地方甚至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路。直到今天,这场历时七天五夜直插印军后方的行军,依然被认为是中印战争史上的一个神来之笔。
凤凰卫视1月28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1962年的10月20日,中印边界的第一战,就是克节朗战役正式打响,战前中共中央军
62年中方哪次军事行动被认为是中印战争中的神来之笔日 10:37来源:凤凰视频核心提示:中方11师主力部队选择行经一条名叫贝利小道的一条山路,那么这是一条地图上根本就没有任何标识的小路,蜿蜒曲折,有的地方甚至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路。直到今天,这场历时七天五夜直插印军后方的行军,依然被认为是中印战争史上的一个神来之笔。资料图凤凰卫视1月28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陈晓楠:1962年的10月20日,中印边界的第一战,就是克节朗战役正式打响,战前中共中央军委对西藏前指下达了命令,战则必胜,大量的战备物资被紧急地运往前线,仅仅炮弹一项就被要求是保证每门炮40分钟最大射速的用弹量,因此这场战事一开始就极为激烈,中印双方在克节朗地区,可以说迅速形成了火力对峙,战况胶着,以救护人员身份参展的新兵史悠俊,亲眼目睹了这样一场惨烈的战事。解说:克节朗战役,18岁的史悠俊随所在部队藏字419部队154团9连,从山顶顺势冲下,对印军发起了攻击,刚冲到山下,各种枪炮声早已响成一团,史悠俊被指导员紧紧按在地上。史悠俊(中印自卫反击战参战老兵):(他说)先别动,因为打响了,还没有受伤没负伤,你说你干吗,不可能所以就按那了,按那以后,打响了,到那时候已经乒哩乓啷那就干开了。解说:按照战前布置,此时的中方炮兵已经完成了一轮炮火射击,步兵正依次冲向战场。史悠俊:战斗开始以前先炮轰,就不管你,我先把你压那儿,碉堡乱七八糟炸平了,这一般都是这样,先用炮轰,轰完了以后,然后一吹冲锋号,哗冲下去了,到兵下去了然后就开始解决具体的,那就是见一个打一个。解说:一波波的中方士兵向印军阵地冲锋而去,但此时的战场中方并没有占据绝对的优势,第一轮的炮击过后,印军的地面防御受损严重,但是地堡依旧安然无恙,想要突破印军阵地,154团的战士们必须先突破地保封锁线。苗中琴(原西藏军区边防科科长):部队呀要打敌人一个据点,他大概有八九个据点,打敌人一个据点,敌人的一个据点就将近一百个地堡左右,所谓地堡就是用石头、沙袋弄起来的工事,打这个仗是很艰苦的,是从底下打着碉堡往前进的,你不打掉敌人一二十个地堡,把敌人的地雷清掉,你这个后继部队上不去的,这是很艰苦的,一个地堡一个地堡争的。解说:依靠地理优势,印军一时阻挡了中方发起的进攻,此时的藏字419部队步兵手中仍然持有着老式的53式步骑枪,这种步枪打五发子弹需要重新换弹夹,而印军步兵大都持有的是恩菲尔德步枪,双排五发子弹,中方武器并不占优势,战场一时间陷入胶着状态。如今孙维吼正在整理自己的战场回忆录,半个世纪前的中印战争他曾亲历,至今,初上战场所遭遇的惊险还历历在目。孙维吼(中印自卫反击战参战老兵):邦迪拉再往下走,它是在山腰嘛,下面有一个坝子,在那个地方碰到印军了,打了一个遭遇战,开始也不知道那有印军,部队向前进攻前进的时候,突然相向了,那叫登噶威利遭遇战。解说:登噶威利,这是藏南地区的一处山口名称,距离前方中印战争的作战终点鹰巢山口,还有不到20公里的路程,但就是在这里意外发生了遭遇战,是战场上极为凶险的突发状况,作战双方都没有充分准备,因此意外受伤牺牲就在所难免,遭遇战往往成为部队减员的重灾区。日,孙维吼所在的中方11师33团9连,是这天行军的先锋连,一大早,部队从邦迪拉山顶顺势而下,追击溃败的印军,孙维吼与战友一道兴奋地向前搜寻着残敌,战斗的顺利让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会有意外的发生。孙维吼:我们部队从这个公路上一下去,马上先头部队就和敌人的哨兵就接火了,一接火就打起来了,那个部队,后边的部队相继就进入战斗,很快,几分钟的事,具体离敌人很近也看不见,人家也都趴下,印度兵也都藏起来,不可能在那站着等你打嘛,他也都躲在不同的地方开枪,向我们射击,我们也向对方射击。解说:这是孙维吼军旅生涯中第一次与敌人刀兵相见。孙维吼:吓了一跳,哎呦,玩真的了,开了几枪,也不知道打哪儿去了,说老实话,看人家都打咱也打吧。解说:从来就没有做过射击训练的孙维吼,拿起崭新的武器,学着身边老兵的动作,慌乱向着前方开了几枪,茂密的树丛与四周响起的枪炮声,让年轻的士兵完全不知所措,他不知道印军藏在哪,也不知道自己的战友分散到了什么地方,他甚至不敢抬起身子,四处寻找战友,一旦探头,就可能成为敌人的活靶子。中印战争期间,印军的士兵主要是以雇佣兵为主,许多士兵有过多次的战场经验,打固定目标枪法极准,孙维吼亲眼目睹了长官遭印军精准射杀。孙维吼:是我们的(副)营长,他指挥呢,他就是拿着手枪,当时是个大尉,他就把身子探出了半个身子,从那个掩蔽出来半个身子,观察敌情,指挥部队往哪儿打,这个时候一颗子弹大概斜着从他那个下边打进去的,因为我们在高处,我们那个山坡在高处,敌人在下边,比我们低,他探出半个身子呢,这一颗子弹斜着好像,我的印象就是斜着从左边进去的,从肩头子弹崩出来了。解说:前卫部队的最高指挥官中枪倒地,这令孙维吼彻底慌了神,他无法想像接下来会遇到什么情况,几分钟前那种轻松兴奋的心情,早已没有了踪影,战场给这位年轻的士兵上了第一课。陈晓楠:日,为了实现最高指挥部关于打头、切尾、斩腰、击背、剖腹,这样一个第二阶段的战术规划,切断印军的退路,中方11师主力部队选择行经一条名叫贝利小道的一条山路,那么这是一条地图上根本就没有任何标识的小路,蜿蜒曲折,有的地方甚至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路。直到今天,这场历时七天五夜直插印军后方的行军,依然被认为是中印战争史上的一个神来之笔,但是对学生兵金大业来说,这一次行军带给他的则是另外一种收获。解说:金大业,11师33团82炮连炮兵,因为82炮射程较远,金大业在之前的战斗中并没有亲临战场,更多的时候,他是在炮兵阵地进行炮弹的运送,知道这次急行军的最后一天,他才第一次见到印度士兵。金大业(中印自卫反击战参战老兵):就是在快接近穿插的最后了,接近敌人的时候,我们前面的侦察连,侦察排他们受到了敌人的伏击,伞兵还是侦察小部队呀,把我们的战士给打伤了。解说:战友被伏击了,整个团部炸开了锅,马上就要走出贝利小道,此时任何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来印军主力的注意,必须速战速决,团部下达命令,抛掉负重,快速前进,支援前方部队,歼灭印军分部,炮兵们也领到了支援任务。金大业:我们的支援是拿炮火支援,敌人已经被打走了,但是你腿不如炮弹快呀,所以让我们紧急地架炮,上山头上向逃跑的,溃逃的印度军开炮。解说:几发炮弹过后,印军逃离了战场,金大业与战友连忙登山寻找己方人员,就是在这里,一位受伤的年轻战士感染了他。金大业:正在往山上走,就那个羊肠小道,我首先第一看到的是一个我们十几岁的战士,也就是十八九岁吧,我看是个四川兵,因为个不高,笑着,脚呢受了伤,血淋淋的脚,他还微笑着,我当时的眼泪就,我说这就是我们的战士,受了伤还在那微笑着。解说:生命的昂扬和乐观,第一次真正触动了金大业的内心,许多年后,这个战士的微笑还依旧停留在他的脑海,参战以来他第一次对战争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和思考,同样的,新兵史悠俊也在经历着血与火的淬炼。史悠俊:只要冲锋号一响,部队就冲锋了,冲锋就难免有负伤的。解说:武器和地理上的劣势,使得史悠俊所在的藏字419部队进攻受阻,印军地堡和残余碉堡构筑的火力非常猛烈,为了突破封锁先,中方士兵不顾生命危险近距离实施爆破。史悠俊:攻一碉堡的时候,轰完了,但是碉堡里还有人,而且还挺顽固,最后他上去了,他拿那个爆破筒,也是爆破筒弄进去了,弄进去以后又被捅出来,就跟黄继光那似的,又被捅出来,最后他又弄进去,又被捅出来,就在这两次以后,最后他又给它捅进去以后,他就,那堡不高,这么高,枪眼在那,他就跪那了,跪那以后整个腿把枪眼给堵上了,射击孔给堵上了,所以我抬他的时候,这个都是黑口子。解说:伤员的伤口一片血肉模糊,血已经染透了他的大半个身体,这令史悠俊几乎不敢直视,在此之前,他从未学过任何的战场护理技术,也从未近距离看到过伤员护理,甚至从未看到过如此多的血液,这一刻,他大受震动。历悠俊:那时候就没有那么,想过那么多,他(伤员)不言语,他(伤员)也不吭不嚷的,自己就在那等着,呆着。解说:在这一场攻坚战斗中,史悠俊所在的9连,伤亡接近五分之一。史悠俊:那天就是一直到下午吃饭,饭送上来了,那时候才结束,结束以后伤员还没运完,吃完饭然后接着,我们又开始往回运。解说:战斗一直持续到了下午四点,而伤员的搬运则一直到了深夜。史悠俊:你得找啊,因为那都是树坑山坡哪儿都有,而且咱那些战士啊,没有一个哼哼哎呦喊的,没有,所以你得找,你要嚷,哼哼,你知道他在哪儿,他不,他不言语。而且你到他跟前都,(他说)先抬别人,先弄别人,他把那枪往腿这儿一竖,子弹上膛,一旦印度兵来了,这枪一抬就可以打。解说:老兵们举重若轻,似乎并没有把战场负伤当回事儿,依旧谈笑风生,依旧想着如何重返战场,但是新兵感受却不一样。史悠俊:一看到战友伤了死了的,那心情不一样,所以后来,炊事班的送饭上来,没人吃,就是脑袋一低,副教导员,连长一直动员,得吃,不吃咱们怎么打去啊,还有仗,还得打仗呢,还得走呢。解说:当天,藏字419部队154团完成了既定的作战计划,攻克了克节朗一线沙则地区的印军阵地,打通了南下通往达旺的道路,然而胜利并没有给史悠俊带来丝毫兴奋,他一路情绪低沉,那些受伤战友的身影,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挥之不去。陈晓楠:在1963年初的解放军军报上,有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叫《将红旗插向邦笛拉主峰》,这篇文章记录的就是中方11师33团,在中印前线浴血奋战,攻克印军阵地邦迪拉主峰的事迹。那么这同时呢,也是中印战争期间,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交火,没有人想到,仅仅在战斗胜利了一天之后,变故就发生了。邦迪拉山脚下的遭遇战当中,中方阵亡了自中印战争以来军衔最高的一位指挥官,学生并孙维吼亲眼看到了自己的指挥官在眼前倒下了。孙维吼:前面都是烟,火光声,爆炸声都是这个,而且你趴在那儿,你也不可能抬起身子到处看,你这个视线只有你的前面,看那有车着火。解说:这是孙维吼亲笔书写的个人回忆录,从军十八年,邦迪拉山脚下的遭遇战,至今仍深刻地存在于记忆深处。在那天的遭遇战中,不仅副营长中弹牺牲,全营战士也伤亡惨重,战后统计仅9连在这次战斗中的伤亡人员,就多达三十人,约占全连的三分之一,眼看着先前还活生生的战友瞬间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孙维吼的内心为之战栗,恐惧逐渐变成一股怒火,从内心升腾起来,他觉得就是可恶的印兵,夺去了这些战友的生命。孙维吼:大家当时非常气愤,要为这个(副)营长报仇啊,部队很快,我们这边部队的火力比他们那边强多了,重机枪,轻机枪都有,一下就把它压住了。解说:战斗结束后,对于有些人来说,工作才刚刚开始,同为新兵的李兴亚,一直跟随师部做后勤协调工作,当前方的战斗结束,押送俘虏的任务往往就要派到这些后方人员的身上,这是一件极不令人情愿的工作。李兴亚(中印自卫反击战参战老兵):背活俘虏那是给的任务嘛,把这个俘虏要送到战俘营去,那是给的任务,当时想,背着(俘虏)我这么窝囊,我打仗背着他,我打仗来了,窝窝囊囊背着俘虏了,确实很有想法。解说:前一分钟还是敌人,还有可能杀害过自己的战友,后一分钟就要化干戈为玉帛,谁也难以接受,年轻的李兴亚极为恼火,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让他的情绪如火上浇油。李兴亚:印度俘虏很高啊,高大,胡子兵大胡子很高的,我的个子低,他个子高,那个俘虏一趴,整个重量基本倾斜到我身上去了,自己行军都很困难,很累啊,极度疲劳的状况下,经常走路边走边睡觉,看一眼再睡觉,经常这个状态,再背个俘虏,那个心里一肚子气。解说:心里的不情愿,加上身体的抗拒,让李兴亚火冒三丈,他突然萌生出一个想法。李兴亚:我说班长你弄着,我捅了他,当兵背俘虏窝囊死了,我就想造成他逃跑一样,我们处理了,捅死他了,那个思想,那个觉悟就那个想法,最后那个我们班长房志平说,不行,咱们连长,指挥员都是国民党俘虏的兵,要求非常严格,宽待俘虏优待俘虏,(杀俘虏)绝对不行,谁要是杀了俘虏拿头来见。解说:对待俘虏,中共军队一直有着极其严格的纪律,虐待俘虏被严令禁止,如果要违反,要军法从事,班长一席话,把李兴亚的冲动挡了回去,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铁的纪律,也是一个军人的基本准则。在一场伏击战的解围后,金大业随部队赶往山顶的战斗发生地,横七竖八的尸体躺了一地,一位印度士兵的尸体引起了他的注意。金大业:正好那个子弹打到他的头上,血把那个地都(染红了),那是山地呀,在石头上一滩血,他就在那儿躺着,仰着躺着,这个是第一次见到敌人被打死。解说:身为炮兵的金大业,第一次目睹战场结局,眼看着这些倒在地上的年轻面孔,他的内心突然升起了一丝悲凉。金大业:都是年轻人,都不应该这个时候死,如果咱们设想一下,这个中国的父母,中国战士的父母觉得自己的儿子受了伤,又不知道伤情什么情况,是什么感情,印度人,那个战士的父母,想到自己儿子在这一场战争中,为了争夺这个领土,所以这就是战争啊。解说:这两个战士的面孔,一直深刻在金大业的脑海中,十年之后,他卸下戎装,将这段记忆带回北京。如今他已经成为了一名儿童文学作家,他说他想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这个世界的思考。金大业:我亲身体验过战争是怎么回事,我们这个战争才打了两个多月,我都已经体验到战争的残酷了,觉得这就是人生的价值就是,不在于你经历了什么,而在于你从经历中得到了什么,然后又去创造什么,这就是我的一点人生感悟。解说:体验过战争的残酷,人性的灰暗,如今的今大业铸铁为犁,他把阳光和希望透过笔尖传递给世界,传递给孩子,金大业说,只有在童话的世界里,才没有战争和杀戮。陈晓楠:整个中印战争当中,据后来统计,中方伤亡共计1419人,印军的伤亡是8853人,这组数字的背后呢,是超过一万户家庭的残缺,战争之于每个参与其中的普通士兵来说,其实没有胜利者,半个世纪过去了,当然初出茅庐的学生兵们,已经步入暮年,老人们彼此相约,想要共同出版一册回忆图集,来纪念倒下的那些战友,还有战斗过的那片土地,纪念那场远去的战争,铭记这场来之不易的和平。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关于1962年中印战争的高层总指挥,一直讳莫如深,毛泽东同志作为军委主席是总指挥吗?但是目前没有看到向解放战争指挥三大战役一样的具体资料,那么是谁呢?  分析一下62年的几个可能指挥的任务都在做什么?  1、贺龙  贺龙  7月25日
出席中共中央北戴河扩大会议。      10月23日
与聂荣臻召开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会议,讨论中印边界作战问题,研究作战方案。      11月上旬
主持军委常委会议,研究分析中印边界反击战形势,确定边防部队下一步行动方案。      1963年      9月下旬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由毛泽东提议,主持中共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贺龙大事年表说明他主持了军委日常工作,但是只是研究分析和确定方案,显然不是真正的指挥。    刘伯承  1962年 70岁     1月11日至2月7日在北京参加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会议总结了建国12年 来的工作经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批评,对纠正“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起了积极作用。     3月27日至4月16日出席第二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会议听取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并作出了有关的决议。     6月21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我们在太行山上》一文。     本月对东南沿海的战备工作,向中共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建议。      10月20日至11月21日参与指导中国边防部队进行中印边界自卫还击作战。正确地分析了印军防御配置“铜头、锡尾、背紧、腹松”的特点,提出了正面攻 击和翼侧迂回相结合的作战指导意见,并对部队的开进、运动、协同动作以及后勤保障等作了一系列的指示,对自卫还击作战的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刘帅年表的记录,显然也不是刘。    罗瑞卿 总参谋长  1962年 56岁      ■ 1月11日至2月7日 参加中共中央扩大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      ■ 2月至4月 参加中央军委先后在广州和北京召开的全军编制装备会议,并在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军队高级干部学习马列主义著作的指示,选定30本书作为军队高级干部的学习内容。      ■ 5月7日至11日 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北京举行的工作会议。会后,去上海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并主持军队战略方针的修改工作。      ■ 6月 主持作战会议,与中央军委其他领导人组织指挥人民解放军进行粉碎国民党军企图进犯东南沿海地区的作战准备工作。    罗瑞卿    ■ 7月20日 主持国防工业问题会议并讲话,提出要明确国防工业的方针,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统一行动,为一个目标奋斗。      ■ 9月24日至27日 参加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 10月20日至11月20日 与中央军委其他领导人指挥中国人民边防部队进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      ■ 11月 中共中央成立十五人专门委员会,加强对原子能工业的领导和原子弹的研制攻关。周恩来任主任,罗瑞卿兼任委员会下设的办公室主任,协助周恩来进行原子弹研制试验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计划落实工作。       ■ 11月6日至12月19日 主持召开国防工业办公会议并作总结发言,强调指出:国防工业的任务和方针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正确处理国防工业同国 民经济的关系;正确处理国防工业内部的各种关系;明确科研以尖端为重点,生产以常规为重点,基建以补缺配套为重点;建成一个基本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    罗与其他领导参与指挥了。    最后看看林彪  1959年9月,中共中央组成了新的军事委员会。中央军委的主席为毛泽东,副主席为林彪、贺龙、聂荣臻,由林彪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但是,林彪身体不 好,无法坚持工作。1962年3月起,林彪因病休养,军委日常工作落到了贺龙和聂荣臻两位副主席身上。1963年5月,林彪让叶群通知军委办公会议说:他 现在主要是养病,不能过多地考虑军队工作,请军委办公会议和总部同志放手去做工作,不要等他的指示。具体工作由第一线的同志大胆去做,由军委办公会议处 理;大一点的问题请军委常委处理;重大问题,直接请示主席、中央决定。      毛泽东于9月间,在一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就正式提出:“林彪同志长期生病,身体不好,我建议由贺龙同志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与会的中央政治委员一致同意。从此,贺龙成了真正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    中印战争一些细节    962年夏天,印度政府为了加强反华气氛,其国内的舆论又大肆鼓吹同中国开战,中印边界的紧张局势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面对印度政府严重恶化中印两国关系,并得悉印军进入克节朗河地区建立据点后,中央军委预料到下一步印军的入侵规模还会扩大,于是指示总参谋部向西藏军区下达了加强战备,准备反击的命令。     根据军委的命令,为在必要时配合中印边境的西段反入侵、反蚕食斗争,并阻止印军越过麦克马洪线向北入侵,西藏军区拟订了作战方案。为便于作战,西藏军区以原第52师的2个团和第53师的1个团,组织了西藏军区前进指挥所(代号藏字419部队),辖步兵3个团和若干保障分队。中印边境、中锡边境(当时锡金已被印度占领)上的边防部队也转入临战训练和准备。但这些部队均只是中国边防部队的编制,相对来说并无特别辉煌的战史,也就是算不上所谓的王牌。    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同年10月,丁盛奉命率54军130师再度进藏,组成以军长丁盛为首的前线指挥部(亦简称“丁指 ”),统一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瓦弄地区作战行动,这是一场真正的严酷的战争:丁盛和他的54军面对的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规部队。11月6日,“丁指”更是进抵西藏察隅,次日, 率所部130师等向瓦弄印军主力第四军发起全线攻击。瓦弄地区位于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密林地区,作战条件异常艰苦。在这次战役中,丁盛所部再次表现出了王牌部队特别能打恶战、特别能克强敌的特有作风,经过激战夺回瓦弄,直逼至传统习惯线附近,歼灭印军三个营全部、一个营大部和印军第11旅旅直分队等部共12000多人,使号称参加过二 战,曾击败“沙漠之狐”隆美尔军团的印度荣誉部队威风扫地。此战是中印战争中最关键一战也是最后一战,史称 “瓦弄大捷”。直到今日,在印度的军校里。模拟假想敌的番号仍然是“54”。战后,奉命主动撤至1959年11 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处。12月下旬,“丁指”返抵重庆,所属部队亦于战后的第二年1月初返抵原驻地 。其后,丁盛奉命在军区党委扩大会议上作瓦弄地区自卫反击战情况报告,又率员分赴四川各地作巡回报告两千余场次,再率员到沈阳、南京、广州、兰州等军区    62年5月林彪不再过问军队日常事务,6月中国开始布置中印战争  这期间林彪应该是专门负责对印战争了,10月调4野王牌54军进藏参战,如果不是林彪指挥的战役,是没有必要从重庆掉4野的王牌参战的。林彪的活动从中印关系紧张开始,就从中央的视野中消失了,理由是生病,能打的将帅,彭被批倒了,粟裕也靠边了,只有林是最合适的指挥官了,所以林一养病为由调动军队指挥了中印战争。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有道理,可惜共和国不能给林一个公正的评价,反而让周姓的阴谋家高锯神位,呜呼!
    是刘伯承    兰州军区内部作战总结里面写了。
  打阿三用的着元帅亲自指挥么:)那时候团职以上的基本上都上过战场,上个正军职指挥员已经算牛刀杀鸡了
  刘伯承元帅
  拜读,
  10月2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新德里声称:印度ZF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   10月6日:林彪陪同毛主席接见参加国庆典礼的部队代表。     10月12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公开下令: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全部清除掉。   10月14日:印度国防部部长宣称: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条枪。   10月17日至18日: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挑起了大规模的边界武装冲突。 10月18日:林彪出席增资扩大会议。会议讨论对印度的军事方针问题及对印度反击的策略。 10月20日: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突然向我边防军进攻。 林彪代表中央军委立即命令中国人民 PLA**、**部队进行反击。     拂晓,**部队集结了一万零三百余人的兵力,对侵占卡龙的印军第七旅发起进攻,收复卡龙。 10月22日:林彪指示国防部向世界宣告:我军没有必要受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约束。 10月25日:中国人民PLA几支反击部队相继进入达旺,克节朗——达旺战役结束。此战,中国军队全歼印军第七旅,俘虏准将旅长季•普•达尔维,歼灭印度军队一千九百余人。收复克节朗河以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的全部领土。 10月28日: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的东段,驱逐了侵入克节朗、达旺地区的印度军队,在西段清除了印军在中国境内设置的百分之八十六的据点,取得自卫反击战第一阶段的胜利。并停止作战。   ○中国人民PLA中印边境边防部队在西段停止对印度军队的追击。 11月9日:上午,林彪召开中央军委第三十八次常委会议,研究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问题。聂荣臻与会。11月14日:印度军队再度向我方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边防部队进行坚决的反击,并追击到传统习惯线附近。   11月16日:中国边防部队一部进占瓦弄、敌能。
  11月18日:中国人民PLA在中印边境对入侵印度军队发起总攻击。占领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歼灭印度军队一部,击溃一部。   11月19日:中国人民PLA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占领邦迪拉。并于略马东地区围歼印度军队近千人。   11月21日:中国军队进展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鹰窠山口一线。   中国周恩来发表声明宣布从次日零时起,中国军队全线主动停火;从十二月一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全线按实际控制线后撤二十公里。   林彪和周恩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呵呵,以上是俺转的
  凤凰卫视的大视野(8:00-8:30)正在做一个节目,铁马冰河,东北解放战争纪实,大部分内容血红雪白相似,感兴趣的不要错过。
  作者:poplar_m 回复日期: 13:55:21 
    有道理,可惜共和国不能给林一个公正的评价,反而让周姓的阴谋家高锯神位,呜呼!    讲话能不能有点道德感?不使用“踩一个捧一个”的小人逻辑,就讲不了话吧?  你这是给林彪脸上贴金,你还是陷害他?物极必反,悠着点吧。
  当真是牛刀子剁蚂蚁?
  最不能让人信服的就是刘伯承了,说实话,从井冈山、抗日到解放真没看出他指挥过什么漂亮的战役,文革后被宣传为军神,盖因二代核心的缘故,在电视剧《八路军》中出现的刘,也只是形象高大的说了几句套话,刘可能是个好老师,别人打得他总结的很好,让他打打不出来,比如“腰斩七军”这样的总结就很精彩。说他是军事理论家还差不多,而理论和实践是两回事,打仗和总结也是不一样的。
  刘伯承打仗是超过林彪的,仅逊色于粟裕。  1962年在北京指挥打印度的就是刘伯承。  军内资料上有,不要无事生非了。  
  刘伯承打仗是超过林彪的,仅逊色于粟裕。    1962年在北京指挥打印度的就是刘伯承。    军内资料上有,不要无事生非了。  ==================================  刘伯承    10月20日至11月21日参与指导中国边防部队进行中印边界自卫还击作战。正确地分析了印军防御配置“铜头、锡尾、背紧、腹松”的特点,提出了正面攻击和翼侧迂回相结合的作战指导意见,并对部队的开进、运动、协同动作以及后勤保障等作了一系列的指示,对自卫还击作战的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可是官方的刘伯承大事年表,“参与指导”,“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已经是很冠冕堂皇了,只是参与和起了作用而已。      
  刘帅当年已经基本失明了,是用手摸着沙盘指挥这场战争的。    当然林帅出马,一样能打得阿三至今47年不复言勇!    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开国的将帅们被称为&总&的几个人:  朱老总\彭总\贺老总\林总\  陈老总--好像有此称呼  其他不多见.
  补充一下,上面的说法是我小时候听一位总参作战部的叔叔说的,我觉得比官方记录可信
  wxyk你有毛病??  你标题就提问谁是指挥。  军内资料已经明说是刘伯承,你还GGYY个屁。那个叫做“兵者诡道”的是陈士榘上将的孙子。他也说是刘伯承。  你还说什么林彪这种废话?  军内资料和针对一般百姓的宣传材料,你爱信谁信谁。  
  你就折腾,看你怎么捧林彪
  现有史料对高层指挥决策情况披露不多,近些年确有文章提及刘帅参与作战方案的制定,但根据我这里留有的当年解放军报社论、肖华当年的撰文、以及当年英模集体、个人的事迹资料,涉及林彪建军思想、战术原则的内容是很多的。另外,林当时主持军委工作不久,照理这么大一件事,应该是参与其中。  其实,对印作战第一阶段,曾几易方案,基层指挥员的意见起了很大作用,张国华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形成了自己的决心,是个关键人物,总部的决策是在听取西藏前指意见的基础上最后作出的。
  肖华这个大马屁精,你也敢信?  涉及林彪的建军思想,战术原则,跟由谁指挥中印边境作战无关。    林彪是军委副主席,但养病多,恰好军委日常工作是贺龙罗瑞卿主持。    军内资料就是说的北京是刘伯承指挥,你们这帮人硬是胡扯什么林彪,闲得无聊,发个甚鸟神经?  张国华是西藏军区司令员,他当然关键了。  
  作者:poplar_m 回复日期: 13:55:21 
    有道理,可惜共和国不能给林一个公正的评价,反而让周姓的阴谋家高锯神位,呜呼!  说林彪无所谓,但周总理你要嘴下留情,别再乱喷了
  具体的开战、进退、停火都是主席和总理直接决定的,罗瑞卿作为总参谋长,负责高层的协调,刘伯承可以算是战术上的高参。
  62年的中印之战是张国华直接指挥的,主要接受毛的指示,不要把下面的功劳老是归到某一个人身上去。
  从资料分析,如果说贺、罗指挥了,还可信一些,毕竟是军委会议研究方案,但没有明确说明。说刘指挥,100个不信,那时毛根本就不待见刘。
  wxyk,你果然脑子有病!  你脑子里先有了林彪这个定论,再脱裤子放屁出来发帖子询问谁是指挥官。还装模作样分析资料。军内资料说刘伯承都不信?  你吃饱了撑的?你让我们跟你讨论什么?  对印度作战,内部,公开的资料共同点就是指挥上就和林彪没关系。  罗瑞卿根本不会打仗,要他指挥是不可能的,利用权力调兵遣将协调保障还是可以的。  当时解放军除了军委、总部这个法定指挥体系,还有一个体系,就是毛、周私人体系。比方林彪叛逃后,北京卫戍区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就是,立即停止执行来自中央军委和总部机关的一切命令,仅接受毛周二人的直接命令。  如果硬要说是谁决定的,当然是毛周,但此二人主要是政治和外交角度。再往下的军事层次就是刘伯承了。            
  另外一个,林彪即使是二把手的时候,军权都不是周恩来大。  
  作者:wxyk 回复日期: 10:45:45 
    最不能让人信服的就是刘伯承了,说实话,从井冈山、抗日到解放真没看出他指挥过什么漂亮的战役,文革后被宣传为军神,盖因二代核心的缘故,在电视剧《八路军》中出现的刘,也只是形象高大的说了几句套话,刘可能是个好老师,别人打得他总结的很好,让他打打不出来,比如“腰斩七军”这样的总结就很精彩。说他是军事理论家还差不多,而理论和实践是两回事,打仗和总结也是不一样的。  -----------------------  刘不是在参加共党才打仗的,他在军阀时期的成就非常高,曾经和吴佩孚在宜昌地区打过,当年吴是所谓的中国政府军吧,而刘只是川军。刘是最早指挥上W人战役的共党大员了,也领导了共党第一次独立的武装起义,顺泸起义。南昌也是他参与指挥的。在北伐时期他已经是武汉政府任命的暂15军中将军长。从1913年打到1926年,之前十几年的战争经验非同小可,只是这些都没有写出来
    军阀混战时期,朱德和刘伯承交手过,朱德被打得大败亏输。  刘伯承是川军的旅长,但川军师长有眼光,战时就任命刘伯承充当前敌总指挥,负责全师作战。    再说个段子,许世友在吴佩孚那里当兵,忘记了是班长还是排长,在汀泗桥战役中被叶挺独立团俘虏,就此参加革命的。  
  伪参谋长  你的话监视放屁,驳你都没有任何意义!
  那个什么“伪参谋长”嘴把子怎么不干不净呀?吃什么东西长大的?有事说事就完了嘛!在我们这些过客看来,恐怕是你害了神经病吧。连什么“私人体系”都扯出来了。
    wxyk,你本身就是为了吹捧林彪而在这里发帖子,还假惺惺探讨。  我们明确告诉你是刘伯承指挥,你看看你说了些什么恶心的话,我只不过是把你的真实面目揭穿了,你不舒服吧?那你也得憋着。    即使按照你抄来的公开文件,你钟爱的林彪:“1959年9月,中共中央组成了新的军事委员会。中央军委的主席为毛泽东,副主席为林彪、贺龙、聂荣臻,由林彪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但是,林彪身体不 好,无法坚持工作。1962年3月起,林彪因病休养,军委日常工作落到了贺龙和聂荣臻两位副主席身上。1963年5月,林彪让叶群通知军委办公会议说:他现在主要是养病,不能过多地考虑军队工作,请军委办公会议和总部同志放手去做工作,不要等他的指示。具体工作由第一线的同志大胆去做,由军委办公会议处 理;大一点的问题请军委常委处理;重大问题,直接请示主席、中央决定。”  打印度期间,林彪在安心养病。    用54军军长率领130师参战,是为了加强对130师的后勤保障,而绝对不是非林彪指挥不动。在中共,能用私人关系指挥解放军的只有毛、周,别人都不行,林彪也不行。林彪逃跑,还先要打电话找周恩来申请飞机,虽然空军是林彪的阵地,空军司令员也是林彪死党。林彪想把警卫2大队换成自己的人,也一直换不动。未接到明确命令,2大队还敢朝林彪车辆开枪。    还是这个丁盛,后来当了广州军区司令员,你不说是只听林彪的话吗?怎么不敢接受林彪来避难呢?    
  之前看过一篇印度阿三上校的回忆文章,有句印象很深,说没想到败在眼睛都快瞎了的人手里而且还这样快。
  我记得刘伯承56年(?)就被批判为军事教条主义的代表,连军事学院校长一职都被免了,此后更没少被拿来说事,而且他身体一直不太好,当年在大会上做检讨时都差点上不了台,62年还能指挥一场战役吗?
  我觉得刘伯承指挥的可能性比较大。  至于有人说刘被批判为军事教条主义的代表,那是彭德怀干的。虽然毛主席对刘伯承有意见,但也一直对彭批判刘的那一套不满,所以后来要刘指挥这次战役是有可能的。
    刘伯承打仗是超过林彪的,仅逊色于粟裕。    1962年在北京指挥打印度的就是刘伯承。    军内资料上有,不要无事生非了。      ------------------------------  这是你这样认为还是他们的领导这样认为或者是你认为他们的领导这样认为?
  打仗第一是林彪!  
  第一节“编外参谋”    1959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成立了战略小组,任命刘伯承为组长,徐向前为副组长。战略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副总参谋长杨成武兼任。从此,刘伯承又以全部精力,夙兴夜寐地为国防建设特别是战备工作操劳。他撑着残弱的病体,深入部队,深入边防,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亲自动手给中共中央军委写报告。从世界战略形势到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战场准备;从一种武器的研制、一条铁路线的修筑,到每个战士负荷的减轻,无不精心擘画和周密思考,并及时向中共中央军委和总参、总政、总后提出建议。他常常说自己是一名“残废军人”,是军委的“编外参谋”,所提建议仅供军委和各总部决策时参考。他一再反对人们把他的话当作什么指示。但是,实际上,他的一系列深思熟虑、远见卓识的建议,总是受到军委和各总部的重视,在加强国防建设和保卫边疆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担任战略小组组长期间,刘伯承所做的一件重要工作,就是参与指导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    这次战争发生在1962年10月。印度政府为了通过武力侵占中国的领土,经过了长期的密谋和准备。从1959年夏、秋之际开始,在中国的西南边疆,印度政府不断出动军队,进入中国境内,非法侵占中国领土,以武力片面改变边界状况,并多次制造流血冲突事件,使中印边境地区的局势变得十分紧张。    
  是呀,到底是谁指挥的呀?个人感觉无论谁指挥的,意义不大,因为阿三没经历过真正的战争,战斗力和解放军不在一个档次上
  撤离达旺是中国近代最失败的外交政策
  是粟老总指挥的
  互联网上骂人,等于骂自己
  呜呼!
  林彪之迷也许一百年后才会有公正的结论吧    好多现在的观点也许要大变
  上面的资料显示,刘伯承对中印战争发表过看法,起过参谋的作用,但参谋与指挥差很多的,这里要谈的是谁做的决策。
  要分清楚,是哪个层次的指挥。  战争决策和指挥,那就只能是毛。明确的说既然叫作战争,那就只能是国家元首才有权力搞。    你那个高层,到底是哪一层?
  刘伯承在军阀时期就是名将,常胜将军。  没有上过井冈山,去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红军时期担任总参谋长,长征在贵州期间。立下过很多战功。  抗战时期129师更是八路军功劳最大的师。  解放战争时期好仗很多。  解放战争末期的西南战役,非常精妙,远距离迂回合围运动的出神入化。  
  中印边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丁盛负责的最东线的瓦弄,张国华负责中线的达旺,德让宗地区,新疆军区负责西线.这牵扯到1,2,4野的部队.所以必须有北京更高层指挥.    毛由于长期指挥作战,兴奋点在打仗上.就象李云龙,石光荣这样的军人,没有仗打,无比的难受.在自家沙盘上也要过过打仗的瘾.所以这场仗肯定少不了毛.所有的大小事务都得由他拍板.从他指示新疆军区&百年国耻,廓尔喀联队务必全歼&能看出来这点.  毛指挥打仗离不开周这样的2号人物.周指挥虽然比不上毛,但是也有几下子.    所以这场战争其实是毛为首的集体指挥.具体的说.就是丁盛张国华新疆军区这样的前指先拿个初步意见,汇总到刘伯承那个参谋班子,设计个初步方案后,送毛周修改拍板.  因此片面说是哪一个人指挥的都不实际.  
  基本上是按刘伯承的意见打的,即“打头、击背、 斩腰、剖腹”,让阿三一击即溃
  作者:jqka2w 回复日期: 08:49:13 
      作者:poplar_m 回复日期: 13:55:21        有道理,可惜共和国不能给林一个公正的评价,反而让周姓的阴谋家高锯神位,呜呼!        讲话能不能有点道德感?不使用“踩一个捧一个”的小人逻辑,就讲不了话吧?    你这是给林彪脸上贴金,你还是陷害他?物极必反,悠着点吧。  --------------------------------------------------------------------  党内对不起林的,如毛排在第一,那周就是第二。打天下的事就不说了,文革中毛利用林保驾护航,周利用林的掩护与毛周旋,最后却是毛周联手将林置于死地(虽毛后明知上当,但也无可奈何)。文革中林处处维护周,而周对林只有利用:文革初期,打倒刘之前,是周极力怂恿毛把在外地疗养的林连夜招回助纣为虐,让林踏上了身败名裂的不归路;文革中期,当不少人提出要用“九九”(秋收起义日)或“九三O”(三湾改编日)取代“八一”(南昌起义日)作为解放军建军日时,周不惜把“朱毛井冈山会师”改为“林毛井冈山会师”,把“朱德的扁担”改为“林彪的扁担”,让大家惧于可能导致正副统帅之争而止步;文革后期,林已葬身异域,毛江针对周提出“批孔”,还是周执意改为“批林批孔”,让九泉之下的林为其垫背。
  回复第50楼(作者:@百年往事 于
11:32:09.0)   作者:jqka2w回复日期:8:49:13   作者:poplar_…… ==========精辟  
  呵呵!!
  回复第17楼(作者:@wxyk 于
11:45)  开国的将帅们被称为"总"的几个人:麻烦告诉我下,林总什么时候经常出现了,在你梦里吗?  朱老总\彭总\贺老总\林总\  陈……  ==========  
  作者:伪参谋长 时间: 11:01:43  刘伯承打仗是超过林彪的,仅逊色于粟裕。  1962年在北京指挥打印度的就是刘伯承。  军内资料上有,不要无事生非了。  **********************请问,刘伯承这辈子打过哪一场大型战役、。刘伯承也能跟战神林彪相提并论?敢情你是来这里秀下限的吧?对了,那场战役是国防部长幕后指挥由成都军区和四野的旧部去打的,跟刘伯承没关系!
  刘伯承元帅在护法战争中就已经战功赫赫了!林彪什么时候才出来的?军中排资论辈是最明显的。再说了刘伯承元帅本身就是一个大纵深大迂回作战理论的专家。他们本身的价值都不一样不能混为一谈吧!
  当年,毛要打印度,很多人不同意,认为不可能打赢。拉萨离中印边界大约500公里,没有路,没法后勤支援保障。可是毛一定要打。在这之前,中印两国一直在进行边界谈判,因为中国国内毛的原因造成天灾人祸,死了几千万人,加上毛两个拳头出击,美苏都想利用印度牵制中国,所以给印度大量的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印度看到中国人连饭都吃不饱,对中国也愈发强硬起来。  国内,正值七千人大会刚刚开完,接着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在中南海西楼召开的著名的西楼会议。这对毛的压力,远远超过印度人。毛为了压制党内的改革派,发动了这场边界战争。  毛曾经问张国华说,我们能不能打赢这场战争,张国华说,我们没有后勤保障,打不赢。猫说打不赢也要打,就是输了,我们也打了嘛。毛打这场战争主要是为了遏制党内改革派的势力。  中印边界战争不仅仅是输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西楼会议后中国良好的国内气势将会被旷日持久的战争压下去。所以如果能打赢而且可以速战速决解决中印边界麻烦。那是最佳的选择!  历史的责任落到了林彪元帅的肩上!
  @dakun45
07:23:22  当年,毛要打印度,很多人不同意,认为不可能打赢。拉萨离中印边界大约500公里,没有路,没法后勤支援保障。可是毛一定要打。在这之前,中印两国一直在进行边界谈判,因为中国国内毛的原因造成天灾人祸,死了几千万人,加上毛两个拳头出击,美苏都想利用印度牵制中国,所以给印度大量的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印度看到中国人连饭都吃不饱,对中国也愈发强硬起来。  国内,正值七千人大会刚刚开完,接着刘少奇、邓小平、陈云......  -----------------------------  呃,酒喝多了还是尿喝多了?  什么事都是林的功绩?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印自卫反击战林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