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本没有空袭珍珠港,元首之后无德意志会有怎样的成就?德意志的今天会是怎样的?

日军空袭珍珠港后,各国元首的反应分别是什么?
日军空袭珍珠港后,各国元首的反应分别是什么?
我听说关于希特勒对于珍珠港事件的反应有2种说法,一说元首欣喜若狂,二说元首暴跳如雷,请问究竟哪种说法是对的?元首究竟是何反应?
英国首相长出一口气:‘美国要参战了,我们终于要胜利了!’ 是真是假?????
请将各国元首(最好加上其他重要领导人)的正确反应告诉我,比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苏联,中国,瑞典,波兰。。。等等主要的二战国家,请务必说的详细一点(最好能附上你的分析、评论)。
谢谢大家!
这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当时我们又没在这些领导人身边,没看到真实的第一反应。大家都不过在把传说抄来抄去。我只能找些比较真实的历史资料,并且提些我自己的看法,谨供楼主参考。
丘吉尔的兴奋反应是广泛流传的,来源据说是他身边人士。这个可能性较大,因为他对美国的实力非常了解,并且对国际大势有清醒的认识。偷袭珍珠港时,不列颠空战已经结束,英国本土暂时无虞,但北非战事仍危险,英国也担心日本是否会进攻英军在东南亚和南亚脆弱的防线,所以英国总体上希望美国参战扭转战局,又不希望这个参战不要以非常被动的形式开始。但珍珠港被偷袭的代价太大了,丘吉尔的反应应该是既高兴(战略上)又震惊和担心(战术上)比较合理。我的论据是,吉尔伯特所著《丘吉尔传》中引用丘吉尔战时日记,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到:“整个战争期间我从没这样感到震惊,这个消息让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从印度洋到太平洋,已经没有一艘美英主力舰了,只有那几艘在珍珠港幸存的美国战舰,它们还得赶回加利福尼亚防御。在这片浩瀚的水域,日本占据绝对优势,而我们则处处不堪一击且完全暴露!”
丘吉尔担心得难以入眠是完全有道理的。偷袭珍珠港意味着日军马上就要进攻香港、新加坡、印度乃到澳大利亚等地,而当时英军根本没有能力防御,蒙受巨大惨败势不可拦,可需要喘息的美国当时根本帮不上任何忙。事后的战争进展充分证实了这点,英军匆忙中派往远东的主力舰全军覆灭,新加坡等地英军纷纷战败投降,此为大英开国数百年未有之惨败和奇耻大辱。而这一后果,是丘吉尔在听说偷袭珍珠港消息后立即预见到并且作为首相要直接承担的灾难。说他一门心思光顾高兴,你信吗?所以说,他是喜忧参半更靠谱。
最有趣的是希特勒的反应。说他欣喜若狂或暴跳如雷都只是传说。真正可以考证其反应的史实是,他在偷袭珍珠港后立即发表了一篇对美宣战演说,其中提到:
“事实上,日本政府经过与这家伙(指罗斯福)多年谈判后,最终厌倦了以这种毫无意义的方式被他愚弄。包括我们在内的全体德国人民,以及全世界公正的人民,都对此深表满意。鉴此,并考虑到三国协议,德国和意大利决心承担起对美英联手作战的使命,与日本肩并肩战斗,捍卫我们国家的自由和独立。。。罗斯福总统以称霸世界和维持独裁为目的的外交政策逾演逾烈,美国和英国的本性决定了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采取一切手段来侵害德、意、日的权利。。。不仅因为德意是日本的盟国,而且因为我们有这样的眼光和实力来理解这一点,在这个历史时刻,国家的生存与灭亡,可能将获得永久的决定!”
我认为,希特勒针对珍珠港事件的这篇著名演讲非常深刻地反应出他的以下真实想法:一是美国天生就是德国的敌人,而且一直在帮助英国,反正美德必有一战,晚战不如早战。二是他视罗斯福为犹太人的代言人,极为仇视+蔑视。三是低估美国的实力,他始终认为美国这种被民主和金钱腐蚀的国家根本不会打仗,而且他至S都认为美国生产上十万飞机坦克纯属吹牛。四是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当时德国在东线和北非都处于胜势。所以,希特勒虽然知道美国参战是个麻烦,但并不觉得美国有能力在两线同时作战并扭转形势,因此乐见日本人重创美国,并牵制它无力西顾。
墨索里尼与希特勒持同样看法,因此在珍珠港事件后立即对美宣战。对他来说,美国实在遥远。
我没看到有关斯大林反应的权威资料,但相信他绝对比丘吉尔更有理由开伏特加庆祝。对苏联来说,美国的参战不仅意味着大量美援到来,在西线牵制德国(他在后来不断催促美尽快登陆欧洲),而且立杆见影的结果就是,日本彻底放弃北上而选择南下战略,并将与美国在太平洋纠缠,苏联东部无虞,可以全力对付欧洲战场。无论战略还是战术上,都对苏联是天大的喜事。
蒋介石也一样,强大的日本终于要将主要精力对付更强大的美国了,从中国战争上抽调走大量主力部队不可避免,这将极大地减轻国军的压力,何况还将在美英大量援助的到来。据说,当天老蒋乐得在家大唱京戏。
法国不好说,谁知道那时谁代表法国。
其它小国的反应就无所谓了,我也不知道。
请遵守网上公德,勿发布广告信息
相关问答: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反映是震惊和勃然大怒,英国的丘吉尔反应是意外、震惊,法国的反映是窃喜,因为美国终于肯出全力参展了,因为之前美国一直保持中立。德国的希特勒是高兴、惊喜,因为站在协约国一方袒护他们的美国遭受重创。苏联斯大林的反映是意外,一丝的高兴,因为这会导致美国参战,毕竟牵制了德国、日本这边的力量。瑞典和波兰的反映相似,高兴、谨慎的乐观,美国参战,会加强抗击德国的力量。
补充中国的.蒋介石听到日本袭击珍珠港时非常高兴,中国都有人都放鞭炮庆祝,中国再也不孤立了.
几家欢喜几家愁,
这我们可以分析:日本当然是高兴,因为大获全胜.丘吉尔和蒋介石和斯大林的反应应该差不多,都是很高兴,因为终于有帮手了,减轻压力了.希特勒应该是很愤怒,因为多了一个强大的敌人.罗斯福应该是复杂的.被打了不爽.但终于有借口可以开打了.
当时好像是美国人故意让日本人钻的空子吧,其实美国当时没死多少人,只不过需要一个和日本大打的理由,说服全美国人民。二战初期美国得益于大洋阻隔丝毫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所以美国平民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没心思蹚浑水,但是美国的领导人却想在大家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出来收拾残局,这就是美国的雄霸全球的战略,你不得不承认至今美国还想享受这一政策带来的成果,在欧洲在亚洲……日本偷袭珍珠港 - 历史上的今天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
日夏威夷时间7点55分,从日本机动部队的航空母舰上起飞的183架飞机,向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最大的基地珍珠港发动偷袭。顷刻间,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日,日本联合舰队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当日清晨7时许,由183架飞机组成的首批攻击机群猛烈攻击港内美国舰队。1小时后,日军出动191架飞机编队,实施第二次攻击。结果共击沉美战列舰5艘,击伤3艘,毁损其他舰艇10艘;击毁飞机188架,击伤291架;美军官兵死2408人,伤2000余人,美太平洋舰队受重创。日军仅损失微型潜艇5艘、飞机29架,战死者不足百人。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暂时取得太平洋区域的军事优势,乘机大举南进,侵略东南亚诸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无疑被日本帝国主义者视为进一步侵略扩张的天赐良机。这一轮,他们把目标定在东南亚岛国,欲猎取的有英军占领下的马来亚、新加坡,美军占领下的菲律宾等。对中国沿海岛屿的侵占,已为他们提供了夺取东南亚岛国的跳板,现在的障碍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的太平洋舰队。
  日本军阀已被在中国的得手冲昏了头,下一个对手竟然选中了美国,但这种疯狂的念头又是以军事经济背景为依托的。日本的工业很早就立足于进行一场全面战争,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拥有比当时的美国更优良的军事装备,它的航空母舰以及从舰上起飞的俯冲轰炸机、鱼雷轰炸机、战斗机是当时世界上同类飞机中最先进的。重要的是,日本还有作战顺序的考虑:只要日本进攻菲律宾等地,日美之战便不可避免;与其如此,不如先一举击溃太平洋舰队,再进攻菲律宾等地。为此,日本帝国海军总司令山本五十六制定了奇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计划。
  山本五十六是个美国通,他曾就读于哈佛大学,担任过日本驻美同使馆的海军武官,并广泛考察过美国工业。他明白,美国有丰厚的军事潜力,生产一旦扭上战争轨道,很快就能成为谁也打不倒的军事巨人。因此,只有在它还在懒洋洋地打盹时,一下打得它缓不过劲来。
  日本以北的千岛群岛。一个偏远的,常年笼罩着迷雾的锚地,帝国海军的主力从不同的港口悄悄汇集于此。1941 年11月26日,一支庞大的舰队在南云忠一中将的指挥下,从这里启航出海。它拥有6艘大型航空母舰,载有360架飞机,由一支由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组成的舰队护航。它的目标地域是珍珠港。
  夏威夷群岛是太平洋中部的交通要冲,由大小20个火山岛和珊瑚岛组成,其中仅有10个岛上有居民,而日裔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群岛的首府为火鲁奴奴。瓦胡岛距火鲁奴奴10公里,该岛的西端有一处深水良港,是美国在太平洋最大的海军基地,它的名称为珍珠港。
  早在日本特遣舰队出发之前,美日关系已经十分紧张了。为此,日本把一个&亲善使团&派到了华盛顿,此时,距日本特遣舰队出发仅有12天。
  11月17日,日本特使来栖和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在美国国务卿赫尔的陪同下,谒见罗斯福总统。罗斯福要求日本马上从中国撤军,日本特使拒绝了罗斯福。美日双方实际上已经谈崩了。
  11月20日上午。国务院。日本特使来栖向赫尔递交照会,要求美国解除对日本的经济制裁,停止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并表明这是日本的最后立场。
  11月22日。海军部。美国海军截获并破译了东条英机外相给野村大使的电报。这份电报把野村大使递交给赫尔的照会称为日本的&最后通牒&。并说这是防止发生&某件事情&的&最后努力&,其期限为一个星期。美国海军部认为,这份电报表明,11月29日之后,美日关系中将会出现&某件事情&--也就是战争。这份电报作为急件,送到了总统那里。
  11月27日,日本特遣舰队出发的第二天,日本特使在赫尔的陪同下,再次谒见罗斯福。罗斯福通过这位特使向日本发出警告:&如果日本奉行希特勒主义,最终会导致失败。&日本特使走后,罗斯福对左右的人说,预计在几天之内,日本就会挑起战争行动。
  罗斯福没有说错,这时日本特遣舰队正全速驶向珍珠港。12月6日是星期六,珍珠港事件的前一天,海军部又截获了一份日本政府给野村大使的电报。这份电报长达14段,后来被称为&14段电报&。海军部的密码专家把它破译了出来,其主要内容是通知美国政府,日本政府拒绝美国政府的建议,并着重说明&谈判实际上已经破裂&。
  &14段电报&的前13段破译出来后马上送入白宫,罗斯福读完之后说:&这么说,是要爆发战争了。&很快,电报的最后一段被破译出来。它要求野村大使于1点钟整,准时将电报转交给美国国务卿赫尔。海军部认为,所说的1点钟,就是日本发起进攻的时间。破译出来的这段文字又马上送入白宫,这份电报不仅表明了日本方面要不宣而战,而且给出了具体进攻时间,但美国最高当局没有采取任何紧急措施,甚至也没有向前沿部队打声招呼,以至海军前哨仍处于麻痹状态之中,没有采取任何应变措施。
  12月7日,星期天。静谧的早晨。珍珠港北面25英里处,有一个正在运转着的雷达站。刚刚值完夜班的二等兵约瑟夫-罗卡特和乔治-艾里奥特正在等待交接班。
  7时02分,他们在雷达萤光屏上发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片移动着的亮点,它表明有大批飞机正飞米。方向北,距离1 37英里。他们对这批神秘的亮点进行了跟踪,并向在情报中心值班的军官作了汇报。
  值班军官判断,这批飞机是从一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或者是从加利福尼亚飞来的B-17型轰炸机。他说,用不着担心,这是自家人。
  但他说错了。它们是从日本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轰炸机,起飞地点为珍珠港北边270英里处。
  7时55分,354架日本作战飞机偷袭了珍珠港,重创太平洋舰队。7时58分,珍珠港电台用明语喊话:&空袭珍珠港。警报,这不是演习。再重复一遍,警报,这不是演习。&
  9时30分,空袭结束。美国的8艘战列舰有4艘被炸沉,4艘长期失去作战能力。另有18艘大型舰艇被炸沉、炸伤,100多架飞机仅剩一堆冒烟的残骸。美军官兵被炸死2403人,炸伤1176人。日方仅损失29架飞机。
  但珍珠港的损失并不象所想象的那么惨重。日本海军偷袭时,美国通常停泊在珍珠港的3艘大型航空母舰不在港内,它们和11艘巡洋舰、11艘驱逐舰组成一个编队,外出执行任务去了。因此,遭到打击的只是停泊在港内的战列舰和其它舰艇,即便如此,泊在港内的5艘巡洋舰和29艘驱逐舰亦幸免于难。同时,港口设施损失不大,造船厂和栉比林立的油罐基本上完好无损。这就是说,太平洋舰队还没被打瘫,它还保存着充裕的报复手段。
  下午2时,日本特使来栖和野村大使到美国国务院,向国务卿赫尔递交了备忘录。尽管罗斯福事先对赫尔有所叮嘱:对他们冷淡,不要发作。但赫尔还是抑制不住。他看了一眼备忘录,说道:&在我50年的公职生活中,从未见过这样厚颜无耻、充满虚伪与狡辩的文件。&说完向门的方向抬了抬下颚。
  下午3时,消息流传开来,并由反应最敏捷的美国报界传播到美国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下午4时,忧心忡忡的官员们汇聚到白宫,记者们注意到,马歇尔的愁眉间倒透出几分恬然。白宫的这次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
  12月8日,美国异常安静,人们在等着总统说点什么。这时,他们想起了总统竞选时留下的活话--&除非美国首先遭到进攻&。这种被认为不可能的事居然出现了。投向珍珠港的炸弹,把弥漫于美国的孤立主义炸得无影无踪,把一个工业巨人炸醒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做了件罗斯福想做而一直未曾做到的事情,怀有深刻分歧的美国人团结了起来,准备投入到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争中去。
  这天的中午,罗斯福向国会发表演说:&将成为国耻日。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海军蓄谋的突然袭击,我请求国会宣布,由于日本发动了突然的进攻,美国和日本已处于交战状态。&
  仅仅在几个月前,美国人还庆幸自己躲在&两洋堡垒&的后面,日本人和德国人都打不着他们。而现在,他们将义无反顾地投入太平洋,与日本法西斯搏斗;越过大西洋,与德国法西斯作战。捎带说一说,丘吉尔到这时还有顾虑,因为珍珠港事件是日本一手造成的,他怕美国人光打日本鬼子而放松德国鬼子。罗斯福给了他一个明确的回答:&法西斯德国是我们的头号敌人,法西斯日本不过是希特勒的喽罗,我们把它放在第二位。&看到美国佬真的被惹翻了,欧洲人放心了。
  美国人把亲人送上了前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歇尔却被拽到了国会。对于珍珠港事件的发生,国会议员们越想越不对劲,越想疑点越多,他们要求参谋长解释清楚,12月7日早晨,他到底做了些什么。
  马歇尔边回忆着,边不紧不慢地向国会调查珍珠港事件委员会说:&12月7日的早晨,我起床之后吃早饭,翻翻星期天的报纸,骑马。几点到达作战部的,回想不起来了。一到那里,布雷登上校便给了我截获的电报,其中包括日本的&14 段电报&。诸位可以想象得出来,电报很长,有些段落还得读两遍&&&他几乎回忆出了那天早晨的每一个细节,也叙述的很详细,却始终无法回答一个尖锐的问题,早在珍珠港事件的半个月前,美国就截获了破日本称为&最后通牒&的电报。而以后的事态表明,日本要发动突然袭击已是确凿无疑,&14段电报&不仅是又一份&最后通牒&。而且给出了日本下手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军方为什么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罗斯福和马歇尔回答不了这一问题。因而美国历史学家们始终有一个猜测:在孤立主义甚嚣尘上时,罗斯福和马歇尔无法使国家进入反法西斯战争轨道,因而只好采取一个没有办法时的办法。这就是明知战争迫在眉睫,也松驰下来,把珍珠港赔出去,而把同家紧急动员起来。当然。这种说法仅仅是猜测,但不管这种猜测是否准确,美国确实是这样走入战争的。
幸运的是,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舰在开战前夕驶离了珍珠港,从而保住了日后向日本讨还血债的本钱。但是,8艘战列舰被炸沉5艘、损伤3艘。总计有40余艘舰艇沉没或毁坏。瓦胡岛上的美军机场全部被毁,陆海军的飞机损失250架,死伤者达3700多人
返回航空母舰后,日军飞行员为他们的赫赫战绩而开怀大笑。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赢得了这场赌博,日本暂时拥有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入侵东南亚也没有了后顾之忧
12月8日13时(华盛顿时间),罗斯福在众议院大厅向众、参两院的议员们以及最高法院的法官们通报了珍珠港事件的情况。最后,总统说:&我要求国会宣布,自日,星期日、日本无端和怯懦地发动进攻开始,合众国与日本帝国实际就已存在着战争状态。&
直到珍珠港中的美国军舰被熊熊烈火吞没,野村大使和来栖特使才来到美国国务院,向赫尔递交断绝日美关系的照会。面对日本不宣而战的背信弃义行为,赫尔说:&在我担任公职的整整50年里,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充满虚伪和狡辩的文件。&日本人无言以对,狼狈离去
@相关历史回顾:哪位大神知道二战时期德国进攻苏联时,当时的苏联军事力量如何?它的西部防线的指挥官是谁?
  很勉强,不可否认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战斗力很强,41年德国在东线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正如你说的摧毁苏联2.2万门大炮,1.8万辆坦克,1.4万架飞机.另外还有700万部队(我认为苏联完全能有这么多部队,因为斯大林很了解希特勒,虽然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斯大林相信希特勒会发动对苏战争,只不过他没想到会这么快).但在莫斯科战役以后,德国的军队处境越来越艰难.苏联强大的生产力和庞大的后备军力量再加上美国的食品、军备援助使苏联的战争能力超过德国.二战期间苏联生产了大约10万辆坦克,而德国只生产了5万多辆,并且苏联还得到了大量美式坦克,而德国还要向盟国提供坦克.苏德战争中,德国将军向希特勒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我没有坦克,我无法守住阵地!”“元首,我需要坦克!”“坦克就是一切!”.可见坦克对战争的重要性,但苏德坦克数量之间的巨大差距是德军的处境并不乐观,况且豹式坦克、虎式坦克并不比苏联的T-34先进.43年苏军大举反攻,在哈尔科夫战役后,希特勒再次有了信心,他集中了2700辆坦克,并且调用了帝国师、大德意志师,“阿道夫.希特勒”旗卫队,骷髅师,要在库尔斯克重新突破苏联防线.但苏联防线太坚固了,德军又失败了.德国虽然失败了,但损失并不大,死亡3万,受伤11万,而苏联死亡14万,受伤99万.但德国已经耗不起了.44年,霸王行动的成功是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西线牵制了德国246万左右的兵力,东线的德军已经抵挡不住数倍于己的苏军.德国的命运基本上已经注定失败.45年,盟军从东西两线攻入德国,并且苏联250万军队包围了柏林,而此时的均只有100万左右的军队,并且大炮、坦克、飞机数量都远少于苏军.终于柏林战役开始一个月后帝国倒在苏联坦克的履带下.  第二个资料  德国如果没有两线作战的话,那很有可能战胜苏联.德国的失败我个人认为就败在了人力资源的缺乏上,说白了男人都战死了.我想那时候德国征兵局的官员巴不得全国都是男人(平时当然希望美女多多).在开战前夕,德国拥有人口大约万人.之所以不确切,是因为我不知道该不该把其他国家但是属于德意志民族的人口加进去.按照鄙人的估计,当时德国可以征发的男子大约在1500万人左右,年龄阶段在18岁到55岁之间.当然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调用.后来在征兵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的征兵年龄甚至放宽到17岁到65岁之间.到了战败前一刻,就连12,13岁的小男孩和70岁的老人都被强征去组成国民卫队.战争的惨烈可见一斑.而至于苏联.苏联当时的人口在1.5到1.8亿之间.之所以浮动,也是因为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把苏联刚吞并的波罗地海三过和一部分波兰的人口加进去.因为他们并不可靠,在战场上恐怕只会大规模的倒戈.而苏联是一个民族矛盾深刻的国家,少数民族占了人口大约一般左右.就看纯粹的俄罗斯族人人口恐怕也不会比德意志人人多少.根据资料显示,苏联当时可以供给征兵的俄罗斯族男子大约在1600万左右,并不对德国占据多少优势.而全国的可以征发男子大约在3500万人.而德国吞并了大半个欧洲后,可以作为劳动了的人口则陡然增加了一倍以上,虽然这些人口并不适合作为士兵被派上残酷的东线,但是作为后方的劳动力还是可以的.更何况苏联在战争的开始阶段国土大规模沦陷,虽然绝对值并不多,但是人口却占据了总人口的40%,这就说明了这部分的劳动力并不能被苏联人利用.  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国的一线部队大约投入300万人.有的资料最多可以达到550万人,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德国全国的总兵力,投入苏联的不会超过300万人.首先德国人口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压力,如果按照这样550万人的说法,那德国几乎动员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苏联了(我指的人口全部是可以征发的健康男性)德国需要在法国维持一支非常庞大的占领军,到了44年这支军队几乎达到了200万人,虽然素质相对较差,但是力量仍然不容轻视.另外为了维持在北欧的统治特别是维持瑞典的铁矿石,在北欧德国维持了一支大约40万人的精锐部队,来提防英国和美国的登陆.另外在巴尔干,对付越来越“猖獗”的游击队和保护罗马尼亚的油田,德国人又保持了大约50万人的军队,其中在4年内大约有10万左右的士兵在清剿游击队中阵亡.还有在中东欧,德国还是要维持占领军,那又将耗费大量兵力.  本土也是需要有人保护特别是空军和防空军的.另外海军和空军的数量不详细.照此列出,那么德国在开战之初至少需要有700万到800万的军队,动员其人口的一半,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另外根据资料,德国在战胜法国之后全国兵力大约400万人,我想扩军不可能在一年之内就扩充一倍以上,那必然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下降,预备役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训练出如此多的士兵.所以我更倾向于550万是全国的兵力总和,而扣除占领军和国内驻军,大约可以派出300万人到苏联战场,另外再加上匈,罗,意的仆从国的军队,大约在350万人这样的规模还是可以维持的.  而至于苏联,其数字的确定的确是一个头大的问题.原因是这样的.苏联在战争初期可能有360个左右的师,但是关键问题是苏联拥有大量不满员的师,就是保留军队的骨干,普通兵员由战争时期的预备役人员来填充.而且这些部队的训练和装备也是比较差的.所以问题就出现了,你无法有确切的数字来确定苏联到底有多少满员的师和半满员的师,甚至预备役师.还有苏联有大量的例如要塞守备军或者国内秘密警察部队等等半军事化或者不隶属国防部的武装人员,我也不知道该不该算进去.  不过我还是倾向于军队的规模在于500万人左右.这是一个我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数字.大约占苏联可以动员人口的15%强(当然包括少数民族和新并进地区).而且这个数字也于苏联刚开始战争的损失吻合的上.不过顺便要提及的一点就是,苏联的一个师只有人左右,最多也不会超过1万人,而德国的一个满员师通常在1.4到1.8万.苏联一个集团军通常不会超过10万人,一般在4万人到6万人之间.而德国的却一般至少也在10万人以上,多的甚至可以达到数十万,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第六集团军拥有30万以上的兵员,最后付出了11万人战死,5万人受伤,大约10万人被俘虏的结果.所以有时候看到战史上苏联的师的番号有几十个,10几个集团军,而德国却只有2,3个集团军在对阵.苏联在战争的开始将前线兵力的48%集中在了南乌克兰,结果导致了大量的损失.其实这个也不能怪斯大林,在没有判明德国人的主要攻击方向前,只能重点保卫乌克兰这个俄罗斯的粮仓和工业基地以及原料基地.  苏联在战争开始短短几周内,损失了损失火炮2.2万门.坦克1.8万辆.飞机1.4万架.一个方面军,十九个集团军,250个师被全歼.在基普,66万苏军被俘虏.在明思克战役中,65万苏军被合围.而在此之前的斯摩凌思克战役中,超过30万的军队被全歼灭(还有一个著名的合围,我忘记了,苏联有损失了超过30万的军人.这个就是开战的四大合围战).在这一系列的合围中,苏联光人口损失超过200万.结果导致的是1923年出生的苏联男性(在1941年18周岁,构成军队的主要年龄成分)在战争结束后阵亡25%,受伤和残废30%以上,还有数量不详细成为战俘,大约只有23%的人才能够相对健康到战后.如此巨大的损失恐怕也只能是苏联才能够承担.在有效的动员体系下,苏联进行了全民动员,其中,18岁到35岁的男子除特殊工作者外,一律编入军队.这样,苏联完成了军队的再塑造,动员后的苏联的军事人员超过1000万人(我个人认为稍嫌夸张).在一线的部队大约估计在600万左右.  战争就这样进行着.在41年那严酷的冬天过后,德国总参谋长写到:“步兵的损失累计已经超过200万(战死……(注意的一点就是,受伤也算做损失,但是伤好了之后再度负伤那又算一次)而苏联人已经稳定了军队的的规模.虽然素质远不如德国,但是已经开始适应打一场残酷的新技术战争.而德国则老兵已经阵亡了不少,部队充斥着新兵,而且在前线的损失无法得到有效的补给,特别是人员上的补给.局部条件下恶化到了损失十个才能补充一个的程度.德国的多线作战的恶果.苏联确因为在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彻底的放下心来,从远东抽调了大批新锐部队,来补充前线的损失,甚至苏联还建立了若干个战略预备军来防止某一阵线遭受残酷损失后导致全线的崩溃.  反观德国,德国已经卷入了非洲战场,在东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还分出10多万部队去沙漠中争夺一个并没有多少战略价值的地域.为了防止英国的登陆,大西洋防线开始建立,那需要大量的部队去驻守.这个是一个非常鸡肋的问题,不守不行,守了又是大量兵力的分散.还有北欧的防御以及为了对付英美的空袭大量的防空炮占用了大量的资源.更为残酷和严重的问题是,在东线残酷的消耗战的情况下,原本每一个德国团都有一个划定的区域有一个预备役营来提供新兵,但是大量的部队被歼灭后,德国不得不将预备役部队直接神格为常备部队而拉到战场去消耗.结果导致了德国的预备役体制在1943年陷入崩溃的境地.  新兵不仅素质下降,而且无法得到充分的训练.到了44年甚至不得不将教官拉出来组成装甲教导师和装甲掷弹兵教导师投入到西线来稳定局势.结果导致NZ的最后的装甲部队的种子也暴尸在西线的阵地上.1942年是很有决定性的一年.德国人在41年冬季的惨重失败后开始反思,期望重新夺得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德国动用了恐怕是最后的战略预备队第六集团军.第六集团军是一支光荣的部队,也是一支具有悲剧色彩的部队.一战中德国皇太子亲自带领第六集团军作为攻击的矛头主力(好象是参加了凡尔登战役吧),结果是无功而返,损失巨大.而现在的第六集团军更加具有悲剧意味.在XTL的愚蠢的指挥下,30万官兵几乎全部死在了苏联冰冷的土地上,9万多战俘在战后仅有6000人返回德国.我想到了“红樱桃”里“幸福”的德国战俘穿着干净的军服在干活的情景.实际上,大多数的德国战俘倒在了苏联残酷的战俘集中营里.  当然,苏联的战俘也大多被折磨至死.德国人在春天冰雪融化后开始主动进攻.整个南方集团军群分成AB两个集团军群,一个目标高加索,一个斯大林格勒开始进发.这个是一个严重的错误,高加索实在太远了,德国人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完成这一目标,还导致了兵力的分散.XTL的目标恐怕就是巴库的石油.而斯大林格勒作为整个苏联南部的经济,工业和航运中心,则更有巨大的战略意义.而且这个是用苏联领袖命名的城市,其政治意味则更为人所知.这导致了德国最后已经在完全为了城市而战,而不是看中了该城市背后的战略意义.8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在肃清了城市周围的守军后,德军攻入了市区.巷战的残酷性是众所周知的.不过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各国开始重视狙击手的使用.其战役中,也就是大片“兵临城下”中那个神奇的苏联狙击手的原形瓦西里确有其人,他狙杀了德国狙击手学校的高级教官.而他最后的结局是失去眼睛.不过其中有一些镜头我觉得就是对苏联的侮辱,是一件极其不负责任的污蔑.导演实在是没有严肃的对待历史.  尽头中刚开始苏联士兵被强征来并且度过伏尔加河遭到空中打击队伍发生混乱结果导致军官开枪弹压,这个是视觉镜头的极度渲染.历史中可能的确会有,但是美国人当然也会这样做,谁都会这样做,而美国人这样过分渲染只是为了丑化苏联.另外苏联士兵两人一支枪,前去做无谓的冲锋,失败后反而遭到自己人的射杀更是对****的污蔑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在相信这个,我感觉到非常的惊奇和悲哀.在1942年的冬天来临后,德国人的进攻停止了.到了来年,整个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有书夸张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损失了150万人,那纯粹就是在胡说八道.150万实际上至少占据了德国东线兵力的三分之一强,你说到那时候德国人哪里可能维持的住战线.德国人的损失是严重的,但是绝对不是人口上的损失的致命,致命的是老兵的大量损失,这个是几乎无法补充的.顺便说一下,德国的义务兵需要服役12年,这就以为着德国的步兵不得不不听的作战,而在那种条件下,想服12年兵役而又不阵亡或者受伤那简直就是天书一般.  1943年德国发动了库尔斯克突出部战役.其战役的初始是因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联乘胜追击,但是在天才曼斯坦因的指挥下,德国发动了哈尔科夫战役,全歼了苏联的波波夫集群.人员损失并不巨大,但是损失了大量技术兵器.而且苏联损失了一支重要的快速机动的打击部队.苏联人的攻势就停顿下来了.而德国人则是拼命调兵遣将,将各师尽量补充满了员额.还要说明一点的是,由于昔特勒的错误,德国师的番号是大量增加了,但是师的实力确下降了很多,经常出现一个只有2个团的师和两个营的团,其他的部队拿去组建新的师了.还有德国的武装党卫军占有补充的优先权,好的装备和兵员一般都要优先供给武装党卫军.当然,SS军团作为德国陆军中精锐也充当了攻击的矛头和防御时候的救火队员,参加最为残酷的战斗,伤亡率远高与国防军的一般部队.  我前面已经说过,43年后德国的预备役体制已经陷入瘫痪,所以这个恐怕是德国竭尽全力才“拼凑”出来的.更何况随着老兵的大量阵亡,新的德国青年已经不愿意加入军队了,所以兵役局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这样强迫性的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又下降不少.而苏联在解放了广大的土地后,获得了大量的兵员,这样补充了部队的损耗.苏联军队的一大特点是依靠军队的数量和规模来压倒对手,而不是靠战术和战斗技能.这或许对苏联士兵来说太残酷了,但是为了胜利这样的代价也是值得的,个国有自己的国情.库尔斯克战役的最后结局我们宣传是德国遭到了惨重的失败,德国丧失了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但是我个人认为德国的损失并不很大,损失大的还是老兵的损失.可以这么说,德国陆军的支柱,装甲部队的精华都消耗在这里.实际上,曼斯坦因据说后来还有30万的预备队没有动用,而苏联已经没有多少力量了.后来在XTL的严令下德国停止了进攻,因为盟军在意大利登陆了.  44年是德国人走向败亡的一年.这时候,德国人早已在非洲彻底的失败,25万德意联军被俘.南斯拉夫的游击队已经异常强大,已经发展到几乎可以和德国人对抗的程度.在法国,德国人驻军也超过200万人,来抵抗意料之中的登陆.不过值得说的是,这些部队大多是由一些素质较差的2线部队组成,甚至有大量的“胃师”作为要塞守备部队.其兵员都是一些不适合在东线作战的人员,例如身体有缺陷或者年龄教大或者受过伤等等人员组成.1944年德国人共有34个装甲师,东线18个,西线14个,还有两个作为最高统帅部的战略预备队.1944年5月诺曼底登陆战后,德国人不得不在两线与两个强大的敌人作战.而且43年开始的千机大轰炸严重的打击了德国的工业体系以及石油的补给.这个时候德国已经油尽灯枯,兵役局疯狂的搜罗着大街上每一个健康的男子,大量的国民卫队师被建立,一战的武器被翻出来装备德国的民兵部队,就连教官也不得不到一线作战,使部队后继无人.  43年XTL已经在元首领”防卫****“中将征兵年龄规定在了17岁到65岁.并且那时侯苏联人已经基本解放了国土,开始进入东欧与德国人作战.而此刻苏联也已经到了非常困难的地步,兵员实际上也已经枯竭.大量的刑事犯被编入军队,造成了苏联军队军纪的败坏.苏联在战争中,共计阵亡了大约800多万军人,被俘虏600万人,其中500万死在战俘营中,数百万残废,在加上苏联当时军队规模大约在1100万人左右,而苏联总可以征发的男子在3500万左右,可以说,苏联已经很难再挤出人力来了,因为一则苏联没有德国人如此多的战俘和被占领国的人口可以利用.二则很多方面必须有男子来承担劳动.而德国情况更是严重.但是如果考虑到德国不与英美作战全力对付苏联的话,那真是鹿死谁手未必可知.德国人至少可以征集200万以上的军队对苏联进行打击,本土也不至于遭受如此残酷的轰炸破坏.恐怕那200万人就绝对不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44年德国人在阿登反击战后,耗尽了最后的装甲部队,那是曾经纵横欧洲的德国装甲部队最后的绝唱.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空袭珍珠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