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时期msl医学联络官官工作内容

[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图文]中国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有关图文资料(22)_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牛宝宝文章网
[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图文]中国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有关图文资料(22) 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日10:03 来源:老照片中国(1)(2)(3) (4) (5)(6) (7)(8) (9) (10) (11)(12)(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目 录一、抗美援朝概要(1)战争背景;抗美援朝的原因;战争过程;战争特点;战争意义;抗美援朝大事记;作战双方军事序列;战争伤亡及缴获;志愿军战斗英雄;中美军队统帅名单;有关书面及文艺作品;参考资料。二、志愿军跨过鸭绿江(2)美国入侵朝鲜(2);抗美援朝出兵纪念日(2);彭德怀部署战略(2);抗美援朝志愿军作战地图(2)三、抗美援朝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3、4)第一阶段 五次战役(3)第二阶段 (4)1951年联合军夏秋季攻势及中朝防御作战,即未公开的六次战役(4);反“绞杀战”和细菌战(4);持久作战,积极防御,边打边谈(4)。四、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典型战例(5、6、7)抗美援朝战例选编(5);著名经典战例(6、7)五、朝鲜战争中的“联合国”部队及侵略行径(8、9)联合国部队(8);志愿军与“联合国”军的主要战役和战斗情况(8);美空军疯狂轰炸北朝鲜实录(8);抗美援朝期间的朝鲜难民(9);“联合国”军在朝鲜屠杀平民照片(9);美军在朝战中使用的物品(9);美对志愿军散发的恐怖和策反传单(9)。六、美国和联军眼中的朝鲜战争(10)美国公开的朝战照片(10);“联合国”军拍摄的战争纪实(10)。七、从不同角度看朝鲜战争(11――20)中方公开的抗美援朝部分照片(11);美韩等国拍摄朝鲜战争照片(12――18);代表部分韩国国民立场的朝鲜战争彩色照片(19);日本照片中的中国抗美援朝(19);澳大利亚记者拍摄的朝战照片(20)。八、朝鲜战争中的彭德怀和艾森豪威尔(21)朝鲜战争中的彭德怀(21);朝鲜战争中的艾森豪威尔(21)。九、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和志愿军撤离回国(22)朝鲜停战谈判始末(22);朝鲜停战谈判有关照片(22);签订停战协议(22);交换战俘(22);志愿军撤离回国(22)。九、朝鲜战争停战和志愿军撤离回国朝鲜停战谈判始末日,朝鲜战争爆发。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局面。经过五次战役后,志愿军参战兵力已由入朝时的30万人增至77万余人,加之朝鲜人民军,总兵力共达112万余人。此时,联合国军总兵力已达69万余人,其中美军40万人。虽然它在技术装备上仍占绝对优势,但兵力不足。仅仅依靠战场上现有的军事力量,别说再打到鸭绿江江边,就是想要北进一步,也实不易。美国越来越认识到把主要人力、物力长期陷于朝鲜战场,同其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发生了深刻矛盾。杜鲁门也认识到,单纯同我以军事手段解决朝鲜问题的希望已属渺茫。同时,中朝方面也随着联军掌握空军的主动权,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认识到没有战胜的机会,而且也无法继续承担经济上的负担。51年5月16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作出了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敌对行动的决定,放弃了占领全朝鲜的企图。51年5月31日,美国国务院顾问凯南与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会昭,表示:“美国准备在联合国或在任何一个委员会或以其它方式与中国共产党人会面,讨论结束朝鲜战争的问题。” 马立克表示:“朝鲜问题是同整个远东问题连在一起的。诸如对日和约问题、台湾问题、中国在联合国席位问题等等,都是必须解决的。”51年6月初,美国政府又让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向我多次透露,美国政府愿意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敌对行动。51年6月3日,金日成在柴军武的陪同下到达北京,同毛泽东、周恩来商谈有关停战谈判的方针与方案。1951年6月初,毛泽东主席和金日成首相在北京就朝鲜战争问题进行商谈51年6月23日上午,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Malik)在联合国新闻部举办的《和平的代价》广播节目中发表演说,提出停战的建议。51年6月23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利克提出了交战双方应该谈判停火与休战的建议,得到朝中两国政府的赞同。51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就在其社论中郑重宣布:“中国人民完全支持马立克的建议,并愿为其实现而努力。”51年6月25日,杜鲁门发表政策演说,表示:“愿意参与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51年6月29日,李奇微奉杜鲁门之命,于东京时间上午八时经广播电台向我方正式提出举行停战谈判,并提议此会议在元山港一只丹麦伤兵船上举行。51年7月1日,金日成首相、彭德怀司令员发表声明,赞成李奇微举行停战谈判。会晤地点,建议在“三八线”上的开城。51年7月3日,李奇微复电金日成、彭德怀,同意于7月10日在开城举行会议。51年6月30日,“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奉美国政府之命发表声明,表示愿意举行停战谈判,并建议谈判在元山港外一艘丹麦船上举行。51年7月1日,金日成、彭德怀答复李奇微,同意举行谈判,建议以“三八线”上的开城为停战谈判会址。51年7月8日,筹备朝鲜停战会议的联络官会议在开城举行。以肯耐上校为首的李奇微将军联络官3人,翻译2人,乘直升飞机,于8日上午8时22分在开城西北指定地点降落后,被引入开城近郊的会场,与金日成、彭德怀的联络官张春山上校、柴成文中校、金一波中校举行会议。会上对停战会议的筹备事宜,进行了具体协商。51年7月8日,开城,联络官会议结束后。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首次会议在开城来凤庄举行。51年7月10日双方代表团在开城来凤庄开始举行停战谈判。51年7月10日,开城,谈判地点。51年7月10日,前往谈判会场的朝中方谈判代表团成员。51年7月10日,前往来凤庄谈判会场的“联合国军”谈判代表团。51年7月10日,“联合国军”谈判首席代表乔埃到达会场。51年7月10日,停战谈判伊始,中朝方首席代表提出的关于停战谈判的三项建议。51年7月14日,朝鲜停战谈判双方代表团会晤,就设立中立区、会址区达成协议。51年7月18日,朝鲜停战双方商定,记者团在开城活动限制在会场周围半径0.5英里范围内。51年7月26日,朝鲜停战谈判双方代表团就谈判议程达成五项协议:一、通过议程。二、作为在朝鲜停止敌对行为的基本条件,确定双方军事分界线以建立非军事区。三、在朝鲜境内实现停火与休战的具体安排。包括监督停火休战条款实施机构的组成、权力与职司。四、关于战俘的安排问题。五、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建议事项。51年7月27日,朝鲜停战谈判进入第二项议程,已穿越38线往北前进的美军主张,以两军的"交战线"为界线,中朝阵营则坚持以原来的38线为界线,双方各持己见,会谈陷入僵局。开城,朝鲜停战谈判代表离开谈判房间,前去就餐51年7月19日,开城,美军摄影记者与朝鲜小孩51年7月29日,朝鲜停战谈判双方代表就军事分界线问题(第二项议程)进行谈判51年8月18日,联合国军连续发动“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至9月18日10月22日,“联合国军”只在部分地段前进6-9公里,被迫全线停止进攻。51年8月19日,朝中方军事警察一行9人,在开城中立区执行正常巡逻任务时,行至板门店西南的松谷里附近时,突然遭到埋伏于此的韩国武装人员30余人的袭击,排长姚庆祥当场牺牲,战士王仁远负重伤。朝中代表团首席代表南日,向"联合国军"首席代表乔埃提出强烈抗议,要求"联合国军"方改正7月17日以来一再破坏中立区协议的不法行为,严惩枪杀姚庆祥的凶手,彻底保证不再发生违反中立区协议的任何事件。51年8月19日,朝中代表团成员慰问受伤战士王仁元51年8月19日,朝中方代表向被美方武装人员杀害的姚庆祥烈士致哀51年8月22日,美军飞机侵入开城中立区轰炸。这是双方联络官在检查弹坑。51年8月22日,美方蓄意制造事端,破坏停战谈判,导致谈判中断。图为朝中方面代表退出会场。51年8月22日,中朝阵营单方面发表声明停止会谈,会谈宣告破裂。 会谈破裂后,战斗更为激烈。51年9月23日,李奇微致信金日成、彭德怀,提出要更换停战谈判地址,建议双方联络官于24日在板门店会晤,讨论双方满意的复会条件。51年9月6日,金日成、彭德怀复信李奇微,提出在板门店恢复双方代表团会议。51年10月25日,在板门店重新开始了停战会谈。朝中方宣布以边章五代替邓华任志愿军首席代表,以郑斗焕代替张平山为谈判代表。对方李亨根接替白善烨,特纳接替克雷奇。51年10月25日停战谈判在板门店复会。51年11月27日,朝鲜停战谈判双方代表团大会就第二项议程,即确定军事分界线和建立非军事区问题达成协议。协议规定以双方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并由此各后退2公里,以建立非军事区。如在30天内签署停战协定,则确定的军事分界线与非军事区具体位置不作变更;如30天后签署停战协定,则需按双方实际接触线所发生的变化来修正军事分界线与非军事区。朝鲜停战双方就关于军事分界线进行了第一次校正。51年11月27日,朝鲜停战谈判双方代表在标示“联合国军”和朝中军队军事分界线的地图上签字,停战谈判双方就第二项议程达成协议。51年12月18日,朝鲜停战谈判双方交换战俘名单。"联合国军"方交战俘名单13.2万人,朝中方交战俘名单11599人,其中"联合国军"4417人,韩国7142人。52年2月17日,朝鲜停战谈判第五项议程达成协议,确定:在停战生效以后三个月内由双方有关各国政府派代表举行高一级的政治会议,协商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52年2月17日,谈判双方经过多次交涉,达成第五项议程协议。图为朝中代表走出会场。52年3月5日,马山里,联合国军谈判小组成员。52年4月28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任命李奇微接替艾森豪威尔(因被提名为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而辞职)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队最高统帅,美国陆军野战部队司令马克·克拉克接替李奇微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及美国远东军总司令。此时,停战谈判因战俘自愿遣返问题陷入僵局。战线上的战斗仍在继续。日,在巨济岛俘虏收容所,收容所司令官杜德将军被朝鲜战俘监禁。10日,杜德签署最后声明。声明称,承认在战俘营发生过流血事件;在这些事件中,联合国军使许多战俘伤亡;承诺今后按国际法原则给战俘以人道待遇;11日,战俘们释放了杜德。日,在76号战俘营中被绑架的战俘营司令长官杜德(Dodd)。日,"联合国军"方宣布无限期休会。宣称谈判将在共产党能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解决唯一遗留问题- 战俘自愿遣返之后恢复进行。1952年11月,美国进行总统选举,由共和党的艾森豪威尔当选为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当选后访问了韩国,并在回国记者招待会上表明不再扩大战争。日,印度政府代表团团长梅农向联大政委会提出解决朝鲜战俘问题的方案:建立一个遣返委员会来处理朝鲜战争中的战俘问题,该会由4个中立国组成,并由该4国推一公断人,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公断人裁决;朝鲜停火90天,尚未遣返的战俘由高一级政治会议解决。30日后,如仍有未回家和未做处理决定的战俘,交联合国"收养"。这次提案经过修改于12月2日在联大政治委员会以53票对5票得以通过。3日,联合国大会也通过了该案。日,周恩来致电联合国大会主席,反合国大会根据印度提案通过的关于朝鲜问题的非法决议案。日克拉克致信金日成、彭德怀,建议在战争期间先行交换病伤战俘,并要求双方代表团联络官会晤,对交换此种重病重伤战俘作必要的安排。日,斯大林逝世,苏联方面主张尽快和平解决争议。日,斯大林逝世。日,金日成、彭德怀复信克拉克,同意他2月22日提出在战争期间先行交换病伤战俘的建议,并认为应把战争期间交换病伤战俘问题的合理解决引导到全部战俘问题的顺利解决,使朝鲜停战得以早日实现,因此建议立即恢复在板门店的谈判。日,停战谈判双方联络组会议开始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朝中方面联络组组长李相朝将军,"联合国军"方面联合组组长、美国海军少将丹尼尔。经5天谈判,于11日签订了遣返病伤被俘人员协定,并计划在本月第三周开始交换病伤战俘。日,停战谈判双方联络组举行会议,就遣返病伤战俘协定草案达成了协议,并于11日正式签字。日停战谈判双方联络组会议就交换病伤战俘达成协议,图为中朝美三方联络组关于交换病伤战俘的议定书。日,中朝联络官Lee Sang-Jo同意交换伤病战俘后离开。日,停战谈判双方开始交换病伤战俘。至26日,朝中方将"联合国军"与韩国军方病伤战俘684人遣返完毕。至5月3日,"联合国军"与韩国军方将朝中方病伤战俘6670人遣返完毕。日,被释放的美陆战队士兵Mervin L. Borwn与美军医护兵。日,被释放的美军陆战队Eddie P. Vidil在板门店联合国军接收帐篷中与牧师交谈。1953年4月,被遣返的联合国军战俘。被交换的志愿军伤病战俘日,中断6个月的朝鲜停战谈判双方代表团大会正式复会。日中断了6个月之久的停战谈判复会。图为朝中方代表进入会场。日,朝鲜停战谈判双方代表团就战俘安排问题达成协议,并正式签字。根据这一协议,除直接遣返的战俘外,未被直接遣返的战俘,应于停战生效后60天内交给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看管。然后,由战俘所属国在中立国遣返委员会接管之日起10天内,派人向战俘进行解释。90天后如尚未行使被遣返权利的战俘,则交由政治会议在30天内解决。凡在中立国看管后120天内尚未行使被遣返的权利,又未经政治会议作出处理的战俘,使之成为平民。至此,停战谈判各项议程全部达成协议,双方进入重新校定军事分界线和拟定签订停战协定的细节工作。但李承晚"反对任何妥协",反对签订停战协定,要单独打下去,其代表也退出了谈判。日晚,李承晚命韩国俘虏监督员释放27,000人战俘,并命令军警保护被释放的战俘。李承晚明确表示,停战是一种自杀行为,并宣布在必要的时候,韩国军也要独自战斗下去。韩国国民也支持韩国政府的统一政策,进行反对停战的示威活动。1953年6月,韩国人举行示威,反对签定停战协定。日,美国为了说服李承晚,不得不展开更具体的对韩协商,派遣总统特使D国务次官助理Lobertson赴韩。在为期16天的拜访中,总统特使天天为征求李承晚的同意而进行协商,但李承晚的抵抗非常顽强。日,李承晚终于同意停战。当时美国提出4项条件,其主要内容包括:为缔结韩美防卫公约进行协商;向韩国提供长期经济援助;在签订停战协定后,将召开的有关韩国政治统一的会议,在90日内没有取得任何具体成果时,美国就退出会议;为增强韩国军队,美国提供军事援助等。~27日,志愿军发动“金城战役”,历时15天,志愿军第20兵团迅速突破金城以南地区韩国军队4个师防守的宽达25公里的坚固阵地,向南扩展阵地140多平方公里,将战线拉直。日,朝鲜停战谈判朝中方与"联合国军"方谈判代表团最后一次校正军事分界线。日,板门店签字大厅。日,朝鲜停战谈判正式签字。朝鲜时间上午10点整,朝中代表团首席代表南日大将和"联合国军"代表团首席代表哈里逊中将进入板门店会议大厅,分别在会议桌前就坐。两位首席代表在助签人员协助下,在各自一方准备的9本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之后交换签字。签字仪式于10时10分结束。大功告成之后,两人几乎同时站了起来,然后离座扬长而去。没有寒暄,没有握手,没有讲话,甚至没有看对方一眼。日,我方代表团首席代表和“联合国军”方面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在板门店正式签署停战协定。图为签字现场全景。日,我方代表团首席代表和“联合国军”方面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在板门店正式签署停战协定。日,朝鲜人民军的最高统帅金日成在平壤签署了停战协议。28日,彭德怀司令员在开城签了字。27日,联合国军司令克拉克则在美方谈判基地汶山履行其职责。原来拟安排双方司令员到板门店签字,但韩国放风要破坏协议的签字仪式,出于对领导人的安全考虑,后改由双方司令官各自在其驻地签字。日,朝鲜战场上死亡的最后一个美国士兵Harold Cross。日,金日成于平壤朝鲜停战协定和补充协议上正式签字。日,停战协定送至汶山联合国军总部等待签字。图为当时的签字仪式。日,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陆军上将马克·克拉克于汶山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于开城在朝鲜停战协定和补充协议上正式签字。根据停战协议,正式停火须在协议生效后12小时实行。于是,双方充分利用停火前的间歇进行了激烈的炮战,是为了出最后一口气,也好象是为了给战争送别。晚上10时,全线炮火归于沉寂,三千里江山终于恢复了和平。次日清晨,双方士兵纷纷走出坑道、掩体、炮塔,看一看打得你死我活的对手到底是什么样子,一些大胆的士兵甚至还走到前沿彼此交谈和交换纪念品。没有欢庆,因为谁也不能夸口取得绝对胜利,但许多人都庆幸能活到看见停战。朝鲜战争在持续了三年一个月零两天之后,终于划上了句号。另:日,朝中方面与"联合国军"方面在板门店开始交换坚持遣返的战俘。至9月6日,朝中方面将所有坚持遣返的"联合国军"方面战俘共计12760人全部遣返完毕。19日,又将13名战俘遣返。共直接遣返"联合国军"战俘12773人。"联合国军"方面至9月24日,共直接遣返朝中战俘75801人。朝鲜停战谈判照片日,开城,停战谈判的双方代表的首次相见日,开城,朝鲜停战谈判在来凤山庄开始举行。图为谈判会场外观。日,开城,走出谈判会场的联合国军代表。日,开城,前来采访的记者团。日,开城,停战谈判会场外联合国军方面记者和志愿军翻译官。日,开城,停战谈判北朝鲜代表南一大将。日,开城,大街上的和平景象。日,韩方反对停战大会。此时尚未正式开始谈判。日,汉城,市民在德寿宫前的反对停战谈判的示威。日,韩国民众反对停战示威。日,釜山,学生们举行反对停战谈判的示威。日,反对停战的大学生写血书的场面。日,美海军陆战队士兵为停战而欢呼。在板门店的联合国军事务室帐篷,联合国军方面代表们商议会谈对策从谈判会场出来的联合国军代表准备升空的红气球,这是禁空标志,不仅不许有任何射击、轰炸举动,而且除了美军和谈人员来往乘坐的直升机外,也不许作战飞机飞临此处。板门店外围美军控制区的坦克板门店外围美军控制区的关卡停战谈判场周边的朝鲜人民军为交换战俘而搭建的彩棚。被遣返的朝鲜人民军战俘返回己方被遣返的朝鲜人民军伤病战俘板门店的英军仪仗队接受记者采访的联合国军代表,如何看待这次停战谈判?由于战争而失学的儿童战争结束了,这些儿童也终于背起了书包。签订停战协议日,侵朝美军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图为代表于板门店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美三方联络组关于交换病伤战俘的议定书。日,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于平壤朝鲜停战协定和补充协议上正式签字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于开城在朝鲜停战协定和补充协议上正式签字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于汶山在朝鲜停战协定和补充协议上正式签字“朝鲜停战协定”的中英朝文本。志愿军某部召开大会庆祝停战实现。朝鲜平壤市人民欢庆朝鲜停战实现交换战俘交换战俘交换战俘交换战俘交换战俘交换战俘交换战俘交换战俘交换战俘交换战俘交换战俘交换战俘交换战俘交换战俘交换战俘志愿军撤离朝鲜回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发布撤军公报,决定于1958年年底以前,志愿军分批全部撤出朝鲜。志愿军从3月15日到10月26日,分三批全部撤出朝鲜回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八年中,卓越地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他们遵照毛泽东关于“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的指示,与朝鲜人民军及朝鲜人民团结一致、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共同抗击美军的侵略,对保卫朝鲜人民的革命成果,保卫中国的安全和支援朝鲜人民的和平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曾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模范和功臣以勋章和奖章,并授予彭德怀、杨根思、黄继光,孙占元、杨连弟、邱少云、伍先华、胡修道、杨春增,杨育才,李家发、许家朋等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光荣称号。周恩来总理与志愿军总部领导人共商撤军事宜。志愿军执行停战协定撤离非军事区志愿军归国前向烈士献花。志愿军归国前在毛岸英烈士墓前留影。日,朝鲜平壤市各界人民隆重集会,欢送即将离朝回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日,金日成等朝鲜党政军领导人到车站欢送杨勇司令员、王平政委等最后一批撤离朝鲜的志愿军官兵。朝鲜人民在鸭绿江边欢送志愿军归国志愿军撤离的震撼场面志愿军撤离的震撼场面志愿军撤离的震撼场面志愿军撤离的震撼场面志愿军撤离的震撼场面志愿军撤离的震撼场面志愿军撤离的震撼场面志愿军撤离的震撼场面志愿军撤离的震撼场面志愿军撤离的震撼场面满载志愿军官兵的列车驶过凯旋门回到祖国。志愿军归国部队受到祖国人民热烈欢迎周总理接待归国志愿军官兵。首都人民热烈欢迎归国的志愿军官兵。首都人民将巨幅锦旗赠送给志愿军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政协全国常委会举行联席会议,听取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杨勇作《中国人民志愿军八年来抗美援朝工作报告》。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接见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参考资料:简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抗美援朝部分)第十七章 以打促谈,胜利停战【更多】一、粉碎“联合国军”的夏秋季攻
二、粉碎美军“绞杀战”,建成钢
三、粉碎美军的细菌战
四、构筑坚固的“地下长城”,我
五、粉碎美国的军事冒险企图,我
六、胜利实现停战第十六章 中国人民志愿军实施战略转变【更多】一、中共中央确定“充分准备持久
二、我军持久作战的各种准备以及第十五章 协同朝鲜人民军实施战略反攻,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更多】一、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
二、粉碎美国玩弄的“停火”阴谋
三、全国抗美援朝运动的开展和志
四、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第十四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部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更多】引言
一、美国武装侵略朝鲜和中国领土
二、美国将战火烧到我国门口,中图文链接:(1)(2)(3) (4) (5)(6) (7)(8) (9) (10) (11)(12)(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点击进入更多精彩&&&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戴安澜200师的幸存联络官91岁颜真(1)
日,我第一次采访91岁的200师幸存老兵颜真
<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楷体" COLOR="#10年10月6日翻译楼潘荣先生和颜真在颜真家门口。里面是颜真残疾的儿子
91岁的颜真还能骑车(拍摄于日)
云南保山电视台把云南老百姓赠与的1000元转给颜真,颜真不敢要。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200师幸存老兵颜真印象
我第一次采访200师老兵颜真,是在日。颜真,又叫颜晶,生于1920年11月,浙江永康县龙山镇后景颜村人,黄埔17期,少校参谋。他自述,在黄埔军校时叫:颜晶。我第二次采访颜真,是在日。我和云南滇西抗战地区的保山电视台一起去采访的。
我认识颜真完全拜托浙江永康的青年楼潘荣。抗日战争胜利66年了,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也已经过去69年了。如今,还能采访到参加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老兵,已经难上加难了。我采访过的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老兵不多,但是,采访过1944年大反攻的远征军那就为数不少了。我采访过的第一次入缅作战的老兵有:
第一位,是在1999年在昆明采访200师的百岁老兵张家福。当时,能借鉴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资料非常之少。完全是张家福老人这么说,我就怎么记录。为此,我还专门去了一趟缅甸,重走了200师在1942年撤退时的大致路线。我当时,从棠吉往回走,经过细包和摩谷之间的原始村庄,再经过瑞丽回到国内。
我接下来的采访,是南京的王楚英。他算不算?我曾经采访过他多次,因为他“口气太大”,所以,我从来不敢提笔写他。另外,因为他“满嘴跑火车”。《中国青年报》记者揭发、批判过他。所以,我也不敢确定王楚英回忆的真伪。王楚英给我的印象是:抗日战争时期,他和蒋介石、史迪威是平起平坐的“同事”;解放战争时期,比方上海的最后战役,他和蒋经国可以“同时策划、共商军机。”
日,我采访目前幸存的,唯一走出野人山的女兵,91岁的刘桂英。
说到激动处刘桂英潸然泪下。抗战馆的历史学硕士陈亮在录像。
2004年在云南龙陵松山阵地唯一遗留累累弹片的老树前,我和王楚英、龙陵干部合影
2010年4月,在浙江天台县,在无数志愿者的帮助下,我采访了第一次入缅作战幸存者,94岁的张良清老兵。张良清谈吐自如,时至今日,还在学习英语!
2010年10月。这次,在浙江永康楼潘荣的帮助下,我采访了《第一次入缅作战的通信兵,93岁的徐新容》。
同一时间,我采访了《第一次入缅作战200师的的联络官》,91岁的颜真老兵。
2010年10月,在朋友楼潘荣的帮助下,我在永康采访了参加龙陵战役的老兵章正含。章正含,1914年生人,96岁。我采访他时,他还对答如流。时至今日,一颗日军子弹停留在他的脚踝上方。
特别要说明的是:93岁的徐新容谈吐自如、记忆清晰,写有两万字的回忆录。
91岁的颜真能种菜、劈柴、砌“省柴灶”,还给我表演了骑自行车!
96岁的章正含会武术,曾经用扁担消灭一日酋。现在还可以比划几下长拳。
今天,我回忆的是采访颜真老人。颜真的家非常贫穷,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但是,颜真的精神很顽强,他应该是什么都“拥有”。
颜真自己盖房子、劈劈柴、种菜、种粮食。他自己说:“我面前没有困难!”
因为颜真在抗日战争初期上过黄埔军校,所以,浙江永康的黄埔军校同学会每个月给他520元生活费。这些钱,是不是有“统战”的意思?我无从了解。
曾经有人采访过他,说他90岁了,还能骑车。颜真还真来了情绪,他真是骑车到永康城里去会了会那个希望采访他的人。这段距离有25公里,一个90岁的人;一个90岁的“性情中人”,别人夸奖他,他马上用实际行动“符合”。
颜真自述:
日生人,是浙江永康龙山镇的人。高小毕业,后到杭州盐务中学学习过三年。再转到浙江永康中学学习。
1937年抗战爆发,他参军到75军,在湖北宜都县。在军队考入黄埔军校17期,在二总队。当时,有十几个人去考试,有几个考上。颜真自述,同学们都去世了,不管是战争的原因还是年老的原因。他的一个同学,叫“吴章钧(音)”,他在1949年以后,随军去了台湾。最后在中将军衔上谢世。吴章钧的孩子现在在美国。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时,颜真开始在96师。他和96师一起开到仰光附近,配合戴安澜的200师作战。因为96师和200师要协同作战,他被调到200师当联络官。
我本人1973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6师汽车营,调到修理营驻勤。所以,我和我的8吨五十铃汽车归修理营指挥。
所以,颜真调到200师,他的上级就是200师的长官。
颜真应该参加过:“200师固守同古,掩护英缅军安全撤退”的战斗。但是,他把“同古”错记成是“腊戌”。
戴安澜的200师在缅甸同古战役、棠吉战役之后,逐渐失去锐气。颜真也应该是在这些战役之后,作为散兵游勇,走了半年才从泰国、老挝、越南、经过中国云南的思茅走回国内的。这半年的路程中,历尽艰险。颜真回忆,最要命的是瘴气。很多200师,96师,38师被日军打散的军人,三五成群地往中国方向走。他们绝望地倒在路途中的瘴气、枪伤、饥饿、伤病中。
颜真回国后,升成中尉军官。还回到重新组建的96师287团任职。
颜真说:“返国后转战河南洛阳,洛阳将要失守时,在芦氏县境磨上村执行任务时,不期正与一日骑兵连遭遇,(因无战斗准备)所部士兵全部牺牲于日骑兵连之围歼下,我幸在被当地游击队长赵安邦闻讯赶来救援,我亦拿出手枪还击,是这支枪救我一命。”
1947年,内战开始以后,颜真到重庆九龙坡的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警卫团任职。当时,中央警卫团全是蒋介石的同乡浙江兵。
和我一起去采访颜真老人的浙江永康青年楼潘荣的姥爷,当时在军事委员会警卫团一团担当副团长。而颜真在军事委员会警卫二团里担任上尉军官。他们之间因为是同乡,所以很熟。颜真向楼潘荣说起楼潘荣姥爷的许多往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重庆城成了火球了!高兴!是夜,军队、老百姓都打着火把游行、狂欢!长江水里倒映着陆上的欢乐、欢庆的火光,红成一片!”
回忆到此,颜真双手挥舞,满脸通红,仿佛又回到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光。
1949年,他在上海汤恩伯的部队的324师师部任少校参谋。
上海打了三个月,眼看就要失守了,颜真悄悄带着老婆孩子回到了浙江永康的家乡。
解放以后,浙江永康来了解放军。解放军要求每个村民:“如实填报自己的历史。”
颜真多了个心眼,他了解到,如果填写“少校军衔”,那就是“历史反革命份子”要马上被逮捕、去劳改。所以,颜真可怜兮兮地上报,说自己是“上尉军官。”
国民党反动派上尉军官的可耻下场是:“在当地,被监督劳动。”虽然是:“地富反坏、牛鬼蛇神”的行列里的人物,但是,总不用关到监狱去。
1952年的“镇反运动”,全国镇压不少反革命。那时是:“只要有两个人证明:他是反动的。”那么,“马上,拉出去就毙。”颜真那时走路腿肚子都有些转筋。他心里没有底。
而且,浙江距离台湾近,是警备的前线。浙江又是蒋介石老家,所以,严防国民党军队“反攻大陆”、要看管好“地富反坏、残渣余孽。蠢蠢欲动。”
那么,这么多年,国民党残渣余孽颜真是怎么生活的呢?就是怎么养一家老小呢?
颜真会砌“省柴灶”。他就是用这个手艺养活全家的。
我问砌一个“省柴灶”收人家多少钱?
颜真很聪明,他笑着说:“我看人下菜碟。钱多就多收。没有钱的我就不收。”
颜真几十年来以给乡亲们砌“省柴灶”为生
1959年,因为饥荒,颜真悄悄带领全家去去了内蒙古的乌达。颜真说:“我当时刚刚好40岁。乌达一片荒凉,人口才150多人。现在,乌达有几十万人口。因为有文化,我当年在乌达的煤矿做管理员。可是,万万没想到,1961年,人家查出我是‘国民党残渣余孽、伪军官’,百般无奈,我又带领全家回到浙江永康。”
颜真自我调侃:“本想蒙混过关,摘了帽子。谁知道,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土改的时候,我被定为“富农”。可是,我没有牛。没有房子。我怎么是“富农?”
现在,我的大儿子在永康做生意、卖五金,盖了五层的楼房。大儿媳是干部。二儿子摔伤,和我一起生活。小儿子上过解放军的军校,现在,在城里当个小干部。
我的老婆死去八年了。老婆是80岁去世的。
我们开始谈恋爱时,我19岁,她16岁。十年后结婚,我28,她25岁。
解放后,不让我们“国民党残渣余孽”的孩子念书!为什么呢?但是,我的小儿子出生很晚,他一直念到高中毕业。赶上改革开放。后来,又考上军校。是学习雷达技术的军校。毕业后,在部队当到少校军衔的军官,后来,专业回来的。他和我的军衔一样。这说明,社会是进步了。如果算老账,“地富反坏、残渣余孽”的子女是不能上大学的。他现在在杭州的某油库当库长。
我死后要捐献遗体,可是,孩子们不让。我自己已经悄悄办好了手续。
我现在信仰基督教,每天晚上看一会书,圣经。
云南保山电视台和浙江永康电视台同时采访远征军200师的老兵颜真
他自己盖的房子的房顶上是玻璃。所以,白天不同电灯的灯光。
日保山电视台到颜真家采访,颜真拿出他写的回忆录
我亲历的几次反法西斯战斗
永康黄埔同学会拟编《彪炳千秋》一书,藉以记载我市黄埔同学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永存永康史册。编委会向会员们征稿,我万分荣幸地接受任务。虽是耄耋之年欣然写上片言以征历史。
1937年国难当头,有志青年岂能苟且偷生,报效祖国是热血男儿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我即离乡背井投奔抗日前线参加75军军官队从军。不久我又考入黄埔军校十七期赴四川铜梁受训,学习军事。1942年毕业即入编于中国远征军第5军96师287团一营一连任少尉排长,参加收复缅甸仰光的战役。到达仰光与200师在同一战场协同作战。
其时,我团在腊戌,组织上委我担任联络官,负责做与200师的通信联络工作。
腊戌是缅甸的战略重镇,守军是盟军英国部队,腊戌被日军攻破,英军被日军包围,情况非常危急,我团接到英军救援解围的报告,立刻与200师出击救援,在我军与敌殊死搏斗之后,终于击溃了敌人,解救了英军脱险,打出了威风。
从1942年的3月到9月,与敌有不少于50次的大小战斗。战斗之惨烈,官兵之英勇,寻找不出如此恰当的形容词描述,缅甸环境之艰苦,物资供应之紧张,战争之频繁与艰苦,真是令人不可想象。我团初到缅甸时有千余人,待9月转战越南返回祖国昆明时仅余不到百人了。在收复缅甸的战争中,我团付出了重大的代价。九百余战友血洒疆场,他们的尸骨至今不知在何方,他们的名字谁可记得,日本法西斯欠下的血债万古千秋不能忘记。&&&
从缅甸凯旋归国,稍以整休后,我们又重返抗日战场,我被分配到河南洛阳第一战区干训团挺进支队炮兵队担任上尉队长。有一回我部在执行任务时,于芦氏县磨上村遭遇日军袭击,我即派人跟当地的抗日游击队队长赵安邦联络,两军并肩协力作战终于击败来犯之敌。
以后我一直在国军12军324师服役,任少校参谋长,直至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伟大的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终于赢得了世界战争史上前无古人伟大胜利。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有生之年享受到幸福晚年!
作者:颜晶,生于1920年,龙山镇后景颜村人,黄埔17期,少校参谋。
颜真的回忆有误,他把“同古”记成“腊戌”。其实,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名。
颜真所在200师的作战记录,有文献记载,本人转载如下:
戴安澜信息网络下载自:
戴安澜将军
戴安澜(年),又名戴炳阳,原名衍功,自号海鸥。汉族,无为练溪乡旗杆戴村人。著名,抗日名将。骨干将领。
1925年,戴安澜考入第三期步兵科学习,翌年参加了。1932年冬,任第25师145团团长,率部移防抗日前线北平。1933年3月,在长城古北口抗击日军。七七事变爆发后,戴安澜已升任第73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役。1938年,在台儿庄对日作战中,因战功晋升为第89师副师长,后参加。
1939年1月,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200师师长。12月奉命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苦战一月,毙敌6千,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第
5 师团第12旅团旅团长少将,写下了抗战史上辉煌的一页,各报记者在国内外报刊上报道大战经过,盛赞戴安澜师长颇具北宋大将军的风度。
爆发后,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请求,
1942年初,中国组建了开赴缅甸。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
掩护英缅军安全撤退
日,作为远征军先遣部队的第200师星夜赶到同古。这是一座位于缅南平原的小城,距缅甸首都仰光260公里,扼公路、铁路和水路要冲,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此时的英缅军,在日军凌厉攻势下,正如潮水般溃退。
19日,追击撤退英缅军至皮尤河西岸的日军,率先与防守同古的第200师先头部队接火。战讯传来,戴安澜宣布:“命令各团营进入阵地,准备战斗。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21日,同古城北的永克冈机场被日军占领,守城的200师后路被断。28日夜,日军派出小股部队突袭200师司令部,师长戴安澜手提一挺机枪,率部与日军作战。激战通宵,司令部全体官兵的子弹全打光了,刺刀也拼弯了,危在旦夕。幸亏天亮时,一营援兵赶到,师部才化险为夷。
由于英缅军已按计划撤退到卑谬,并且在与尾随而至日军的战斗中一触即溃,造成卑谬失守,使第200师陷入到日军第55、56、33师团的三面包围之中。为避免全师被聚歼,30日晚,同古守军主动战略撤退。
同古一战,第200师以仅9000人的队伍,竟抗击两万多日军达12天之久,使日军遭受了南侵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挫败。这也是远征军入缅作战的首次胜利。
亦难挽远征军之败局
进入4月,缅甸战场的局势瞬息万变。由于英缅军连连丢城失地,中国远征军与英缅军间结成的中英盟军,正一步步陷入失败的泥淖。
4月5日上午,缅甸眉苗。时任总司令的蒋委员长,乘飞机抵达设在这里的远征军前线指挥部,部署作战。其间,戴安澜一直不离委员长左右,备受青睐。
24日拂晓,棠吉之战爆发。孰料一夜之间,战局陡转直下。负责收复棠吉的第200师将士率先向日军发起进攻。鉴于敌守军强大,戴安澜便命部队先行强攻棠吉西侧的敌警戒阵地,并一举夺下。
然而,此时局部战斗的胜利,已无法遏止整个缅甸战场上中英盟军疾速溃败的车轮。日军第56军团除策应正面之敌外,继续秘密穿越缅泰边境1500公里的原始大森林,并神出鬼没地出现在后方腊戍、密支那等城的中国守军面前。
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力抵抗,中国远征军返回国门的咽喉之地便一一失守。
将军殒命绵北丛林中
5月初,中英盟军全面溃败。5月10日,远征军大部队退至胡康河谷,受到日军第56师团阻击。在进行地面攻击的同时,大批日机还屡屡向路面俯冲而来,对着人群密集扫射。于是,大军不战自乱,争相逃入山林。负责在温佐一带掩护撤退的戴安澜第200师,一时与军部失去了联系。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的情景
在后有追兵、前路不通的情形下,戴安澜毅然决定带部队进入缅甸中北部山区打游击,并寻隙退回国内。18日,第200师兵分两路,横穿细抹公路。前卫部队突然遭到大股日军伏击,意欲逃跑的缅甸向导被士兵抓了回来。向导坚决拒绝为中国军队带路,戴安澜气极,不停用马鞭猛击自己的马靴,随后命令部队立即分散突围。
副师长劝阻:“白天突围目标太大,是否改到晚上?”
戴悲怆不已,“关公走麦城,也不过如此。缅甸非久留之地,今天只能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迎着日军用机关枪、步枪和炮火交叉组织的密集火网,数千名中国士兵义无反顾地端着刺刀冲了上去。敌人以逸待劳,据险伏击,200师伤亡惨重。激战中,一梭机枪子弹射中了戴安澜胸腹部,身后将士赶紧将其救起。
师长受重伤,剩余官兵便轮流用担架抬着他,一边与日军周旋,一边艰难奔波在缅北的高山峡谷和原始密林之中。
26日傍晚,200师与敌周旋至缅甸一个名叫茅邦的克钦山寨时,因伤口溃烂感染,一代抗日名将戴安澜遗恨而逝,年仅38岁。当时缅境无木棺,将军回国。途经保山、昆明、贵阳、柳州等地,至广西全州,将遗体安放于湘山寺内,沿途民众无不怆然泪下,隆重奠祭戴将军。
三次死信却仍生还
作者:颜& 晶
在抗战时期,我曾三次大难不死,绝处逢生,这也是我人生的传奇。古人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如今我已88岁高龄了,身体健康,还能骑车,挑百斤担,晚年生活过得幸福。
第一次上报阵亡却未亡
于1942年黄埔军校十七期二总队毕业时,被远征军选25名同学参加赴缅甸以收复被日寇占领之仰光城之任务(当时远征军是五、六二军,军长为杜聿铭和邱金泉)我被分配到五军96师287团一营一连任少尉见习排长,(师长余韶,团长刘献文,营长林狮,皆黄埔先期同学,连长钱万选,江西人是否黄埔出身不明白。)
当时英军驻守缅甸重镇腊戌(亦为我远征军军需补给处所在地),英军乃被日军不攻而放弃了腊戌,致使我远征军补给中断,军需失衡,总部即部署全军迅速退出缅境,乃指定我师287团占领大公以掩护大部队安全退回中国。因此我团全团官兵完成任务后,全团兵册报上级全团阵亡无一生还,是年1942年3月也。幸运的是那时我受刘团长口令,命我与200师(戴安澜师长)作联络军官而出差,待返回原阵地时已不见一个本团官兵了。
中瘴气之毒& 死里生还
及至清扫战场,已失去联系,集各战线散兵约千余人,无法有序生活,即自发组织以团体集结行动,即以避开交通线,所过即边远山区。这些原始森林无人居住区,森林遮日,枯草腐叶,腐烂瘴气严重,部队不战而中毒死亡者多人。乃从越南边境过滇境思茅、普耳、亢江、墨黑井寺地返回祖国滇省昆明已是9月初,历时半年,沿途均受当地百姓以远征军返国迎接欢迎,在过境驻守些时日。在亢江县我总队之同学因瘴气得病已无一人得救,我亦已中瘴气几乎死亡,及抵昆明时,全部人员中瘴死者将近6700人,所剩只有300多人了,在昆明医院终将我救活。&&&
这是我在此几个月时间内已二次死里逢生。
遭遇日本骑兵& 全连官兵阵亡
最后是返国后转战河南洛阳,洛阳将失守时,在芦氏县境磨上村执行任务时,不期正与一日骑兵连遭遇,(因无战斗准备)所部士兵全部牺牲于日骑兵连之围歼下,我幸在被当地游击队长赵安邦闻讯赶来救援,我亦拿出手枪还击,是这支枪救我一命,赵送我出芦氏县境安抵西安家叔住处。时家叔亲见此役,以为我必死无生还,写信告家婶。我回家见到婶母时,我婶惊愕地问我:“你是人是鬼?”难为她收到我必死之信息,今见活人回来而说出此语。可见这是我三次勿死之奇闻吧!
回忆我此生几十年来,我深认为,生与死乃命定,以上所记述三次当死未死,岂无缘由吗?
追忆步兵操典中有这么一句成语:奉生勿生,必死不死。此中缘由当视见死勿死,视死如归或召其缘由吧!
作者:颜晶& 龙山镇后井岩村人&
黄埔军校十七期二总队
师老兵颜真的家内设施
91岁200师老兵颜真先生写的回忆录
笔者说明:以上两篇回忆录,是2000年浙江永康黄埔军校同学会,向曾经在黄埔军校学习过的国民党军官们征集的稿件。当时,颜真自己投稿,并且,发表在浙江永康黄埔军校同学会内部刊物《彪炳春秋》上的。
笔者看颜真老人的文章,史料部分错误不少。甚至,连地名都是错误的。但是,有情可原。
其一,1942年,颜真随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时候,是枪林弹雨、战火纷飞之时。
其二,我本人2000年去缅甸,从缅甸的东枝(棠吉)往细包方向,经过瑞丽边防口岸回国。当时,我所经过的路线基本上是师失利后撤退回国的路线。一路上,我未见一块用中国文字书写的路标。包括车站,站牌,全部是英文。或者是缅甸发音的拼写语。如果不是缅甸军方两辆吉普车带路,我完全不知道是到了什么地方。虽然,现在,缅甸以北的果敢、瓦帮等地讲中文,用人民币、用中国手机,但是,东枝以南用英语和缅甸地方语。
当年,颜真随96师,200师入缅作战到仰光附近。没有“路标”给他留下印象。
中国有无数抗战学术研究者,只有我一人重新走了当年200师撤退的路线。
当时,和我一起走的有退役少校方宁,有云南学者汤璐聪。有缅军中校陈晓明等人。
其三,颜真自述,同古一仗失利后,他同散兵游勇一起,走了半年,才从云南思茅返回祖国。按照颜真的回忆,他应该是从同古一仗后,他和部分散兵游勇一起,向东,经过泰国、老挝、越南再走进我国的云南思茅的。
其四,解放以后,国民党残渣余孽一直就是“牛鬼蛇神”,他没有回顾历史的机会。
其五,时至今日,颜真没有电视,收音机,没有报纸、杂志。没有和人们交谈历史事件的机会。几乎没有人采访过他。他家连一张中国地图都没有。
综合以上分析:颜真所回忆的随200师在缅甸作战的历史有误,是理所当然的。
采访亲历抗日战争的老兵,无疑,会有很多误区。以颜真老人为例,自1949年到1979年,国民党残渣余孽就不是好人!谁还能不断温习自己的历史呢?
我写过《200师的百岁老兵张家福》就受到别有用心人的指责。
他以为就他会写书?今后,我所有的作品都提及这件事情。中国人之间互相掐,这本无意思。可是,也是无奈之举。天天挨咬,不得不找根棍子。
以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小说、诗歌等为攻击对象,本身就是可耻的行为。
因为,这些不是历史书。我在浙江天台住在庙里,采访43位抗战老兵。我看,他们人人都有“不正确”的回忆。但是,他们舍身为国,同日寇拼杀是对的。
我采访200师老兵张家福是在9年前,当时,文史资料不如今天。再有,当时,突围,戴安澜身先士卒,是有可能的。因为,士兵走在前面,又不知把队伍带到何处。张家福在当时,就是少校参谋。解放后,老人入狱20多年,因为会木匠才没被枪毙。他完全没有必要说瞎话。200师入缅作战时,师长理所当然在后面指挥。突围,就不一样了。再有,日寇开枪,怎么会拐弯“击中走在后面”的戴安澜呢?一共十几个人突围,如果士兵走在前面,中弹,那么,谁后来轮流抬着负伤的戴安澜向中国方面撤退呢?我们采访抗战亲历者,关键是他们伟大的精神。我对无事生非、无中生有的小人极为蔑视。难道他是《史记》?他是司马迁?他跟着200师的壮士们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状态下撤退来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联络互动官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