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如果生在如今是什么时代这个时代会有所作为吗?

希特勒生前如何评价中国、日本和伊斯兰?
1945年初,战争失败的结局对于德国似乎只是个时间问题,色厉内荏的希特勒在内部不再避讳这个可能性。那年2月,在一次内部讲话中,他在战败的背景下谈未来世界——
照我看来,中国人和日本人在过去从来不是种族意义上的低等民族。他们都属于古老的文化,我得坦率承认他们的传统要比我们的优越。他们完全有理由为此骄傲,就像我们为自己的文化而骄傲一样。
我甚至相信,对于中国人和日本人坚持的对自己种族的骄傲,我不但更容易理解,而且更会认为理当如此...日本将永远是我们的朋友和盟友。这场战争使得我们对日本有了更高的评价,对它更加尊敬...共同的命运将永远把我们(指德国和日本)联系在一起,无论是胜利还是毁灭。
如果宿命选择首先毁灭我们,我很难想象俄国人还会固守他们对日本人许下的'亚洲人团结一致'的诺言...我相信,日本人、中国人和伊斯兰民族将永远比法国这样的民族离我们更近,尽管我们和那个民族(指法国)血脉相连...
'纯种的'日本人:希特勒如何看日本?
希特勒上述这番话表示,他完全懂得苏日中立对于双方都是政治权宜,一旦时移世易,谁也不会把它当回事。所以他相信一旦德国失败,苏联绝不会恪守对日中立的诺言。
但希特勒这番话的主要意思是对日本在战争中的表现的高度评价,这是对他在《我的奋斗》中对日本的看法的重大修正。
《我的奋斗》中多次提到日本,主要围绕两个问题。
第一是有关日本的国际政治地位。希特勒认为一次大战前西方出于对日本现代化成功的承认,接纳它成为帝国主义俱乐部的成员。但一次大战后,德意志帝国被西方的阴谋和犹太人的出卖而搞垮,日本成为国际帝国主义和犹太资本集团的下一个牺牲品,受到西方战后新秩序的压制和排挤(例如华盛顿会议后的九国公约限制了日本在中国和亚太的扩张)。
第二是有关日本在他所谓的种族世界中的地位。希特勒把世界各民族划为文化的创造者、承担者(或传播者)和破坏者这三类,只有雅利安人才是创造者,又以日耳曼人为最优秀,而日本被挑出来作为文化承担者的样板。
他说当他还是个少年的时候,日俄战争日本打败俄国的消息就让他震惊和兴奋-因为这证明了斯拉夫民族的劣等。他认为日本并不仅仅是移植了西方技术,而是把雅利安人的成果内在化了,但这个外在的源泉一旦枯竭,日本在科学和技术上的成功也将很快枯萎。
希特勒和戈培尔一家的合影|摄于1938年
珍珠港事件后,希特勒为'纯种的'日本人让'杂种的'美国人吃了苦头而高兴,但又为日本军队迅速击溃英帝国在东南亚的大军,尤其是轻易攻占其政治经济中心新加坡而叹息。
希特勒一向看重大英帝国,视它为雅利安人在德意志崛起前的优秀代表,在这个意义上,他也肯定美国的成功--因为它是大英帝国的产儿,只不过后来杂种化了。希特勒甚至打算在击败苏联后,要仿效英帝国统治印度的方法来治理俄罗斯,把俄罗斯变成德国的印度。
太平洋战争初期,这样一个雅利安人的优秀种族被一个非雅利安种族轻易打败,不但让希特勒叹息,而且也是对他的种族主义世界观的严重挑战。
然而到了1945年二月,从文章开头引述的这段话来看,日本在希特勒的心目中的地位完全改变了,从第二等种族即文化的承担者一跃而为最优秀的种族,即文化的创造者,甚至比日耳曼人还要优秀。
这样的说法,不要说在《我的奋斗》成书的二十年代,就算是到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时候也还是很难想象的。
这说明日本在二次大战中的表现迫使希特勒至少在一定的公开场合修正了自己在《我的奋斗》中对世界种族的划分,把一个非雅利安种族置于和雅利安人同等的地位。
虚假的“友好”:希特勒如何看中国?
和日本相比,中国基本在希特勒的世界历史视野之外,至少在系统地表达了他的种族主义世界观的《我的奋斗》中是如此。全书只有一处提到中国,原文是这样的:
除非我们接受一个难以想象的谬见,否则,我们不会相信一个黑人或者是中国人——就算举个例子吧——能通过学习德文甚至使用德文或者进而投票给某个德国政党(注:《我的奋斗》成书时德国还是魏玛共和国时期,实行多党民主政治)而变为一个德国人。那样一种日耳曼化其实是非日耳曼化,这一点我们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世界从来就不懂。
希特勒这话,是针对西方国家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对移民问题的态度。当时奥地利的德裔政治家认为可以通过教育把境内大量斯拉夫人融入以德裔为主的民族国家,即所谓的'日耳曼化'。希特勒认为这完全不可能,这样一种日耳曼化只会降低日耳曼人的种族品质。正是在这样一个语境下,他提到了中国。
尽管我们还不能因为这段话把中国人和当时普遍被认为毫无历史和文化可言的黑人放在一起,就认为希特勒蔑视中国,但至少可以说希特勒对中国人不会有很积极的评价,这和他对日本的评论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在他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和后来很长一个时间里,中国几乎从来没有进入他的视野,和日本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1937年,孔祥熙访问德国,希特勒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与一个中国人握了手~~
当然,30年代纳粹执政后,和中国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友好关系。这种友好关系从魏玛时期就开始了,当时在凡尔赛体系下,德国从对外贸易到军事训练都受到很大限制,但德中关系不受这种限制,所以德中往来密切,德国国防军把训练中国军队也作为自己训练不足的某种替补。
国民政府的中央军30年代接受的基本是德国式训练和装备,直到1941年德日缔结军事同盟条约和太平洋战争爆发才转为美式训练和装备。在两国友好关系下,希特勒的公开言论当然不可能公然贬低中国,在他会见中国外交官的时候也一定会逢场作戏地恭维一下东方这个大国(同时也是弱国)。
但《我的奋斗》多次再版,从来没有对中国的地位有过任何明确的说法。我们无法知道在他的三类种族(或三个等级)中,中国究竟属于哪一种(虽然肯定不会是第一种)。
然而在1945年初的这次坦率的内部讲话中,希特勒竟然把中国——当时是德国的敌国——和日本相提并论,明确说中国人也是优秀种族,甚至比德国更优秀,这应该说是很不寻常的。
虽然我们并不具体了解希特勒为什么忽然把中国放到他的种族世界金字塔的顶端,但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唯一可能的历史的合理想象就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艰苦卓绝的精神使得他刮目相看,这就和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独立和几个大国作战一样让他佩服。
希特勒为何说中国和伊斯兰离他更近?
希特勒的这个讲话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先胜后败和世界其他民族的突出表现严重地挑战甚至动摇了他原来的种族主义的世界观。
虽然他仍然是一个种族主义者,种族仍然是他观察世界的一个基点,但他原来的那个种族主义世界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他对于日本和中国的评论可以称之为对原来的种族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希特勒的种族主义理论直接造成了千百万人的死难
世界上很多僵硬狭窄的意识形态和宗教教条都有类似的在现实面前不得不做出某种'修正主义'姿态的历史,并出现变种。
和这个'修正主义'种族观的出现相联系的是另一个很有意思的评论-'日本人、中国人和伊斯兰民族将永远比法国这样的民族离我们更近,尽管我们和那个民族【指法国】血脉相连'。
希特勒是说:法国也属于雅利安人种,但现在看来,倒反而是和我们没有种族血缘联系的日本、中国和伊斯兰世界将来会离我们更近。这就是说,种族云云,可能并不是德国区分敌友的最重要标准。
那么,区分敌友的标准是什么呢?希特勒并没有继续发挥。但他这段话中始终有一个没有出现的主角,这就是西方。
德国、俄国、日本、中国、伊斯兰世界,所有这些国家和文明都是在'西方'这个巨大阴影的笼罩下被希特勒评论的。所谓'离我们更近',显然差不多就是'和我们站在一起'的意思。那么,'我们'站在一起去面对是哪个'他者'呢?
除了西方,恐怕不会有别的对象了吧?
但是,'西方'——至少就英国和法国而言——和德国是同属雅利安人种的。那么,如果把种族因素排除出去,纳粹理论中剩下的,就是对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些'西方意识形态'的憎恶了。
当时的日本,也是把这些'主义'当作洪水猛兽来拒绝和清除的,这充分表现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前文部省向全国学校发行的军国主义爱国手册《臣民之道》中。所以,希特勒所谓的'离我们更近'的意思,在纳粹意识形态的框架下,比较合理的假设,就是对这些西方意识形态共同的拒绝态度了。
希特勒说这些话后几个月,日本战败,接受了民主改造,虽然不如德国彻底,但也算是进入了民主国家和西方阵营的行列,恐怕谈不上'离我们很近'了。
吊诡的是,当今世界上,确实是中国和伊斯兰世界最不买'西方价值观'的帐。当亨廷顿在'文明冲突论'中把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列为当代世界和西方文明格格不入甚至相冲突的两大阵营时,很少有人会想到,在一定意义上,这样的看法,希特勒可能已经说过了。
原载《凤凰周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
[
]①杜甫的忧生,主要表现在生不逢时的忧患 ②他所具有的诗人的认真的个性也使他难于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 ③杜甫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 ④这就使他在诗中时时流露出这种悲哀来 ⑤这个时代未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干实现理想的环境和机会 ⑥杜甫《铁堂峡》中“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等诗句最能说明此种忧患心态 A、①③④⑤②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③⑤②④①⑥ D、③⑤④①②⑥ - 跟谁学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无锡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
[
]①杜甫的忧生,主要表现在生不逢时的忧患 ②他所具有的诗人的认真的个性也使他难于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 ③杜甫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 ④这就使他在诗中时时流露出这种悲哀来 ⑤这个时代未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干实现理想的环境和机会 ⑥杜甫《铁堂峡》中“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等诗句最能说明此种忧患心态 A、①③④⑤②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③⑤②④①⑥ D、③⑤④①②⑥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
[
]①杜甫的忧生,主要表现在生不逢时的忧患 ②他所具有的诗人的认真的个性也使他难于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 ③杜甫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 ④这就使他在诗中时时流露出这种悲哀来 ⑤这个时代未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干实现理想的环境和机会 ⑥杜甫《铁堂峡》中“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等诗句最能说明此种忧患心态 A、①③④⑤②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③⑤②④①⑥ D、③⑤④①②⑥科目:最佳答案
B解析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希特勒穿越到今天 他会疯吗
[摘要]讽刺小说《看谁回来了》在不同国家出版后,引发了两极评论。德国评论家称其有意淡化纳粹罪恶,英美媒体却一片好评。腾讯文化编译 徐娉婷《看谁回来了》封面假设希特勒当年自杀没有成功,沉睡了66年之后,穿越到现在的德国,他能适应这个时代吗?一向瞧不起女性的他看到德国由一个女人掌管又会作何感想?讽刺小说《看谁回来了》是一部讲述德国纳粹头目希特勒21世纪生活的“穿越”小说。这部书2012年在德国上市后迅速登上畅销书排行榜,目前在德国已售出两百万册。最近这部书英文版登陆美国,引发媒体热议。书的封面沿用了原版封面,底色为白色,上面只画了一个人的黑色八字形发型。书的题目则像一簇方形胡子。该书已被翻译成42种语言,包括希伯来语。并将被改编成电影,今年秋季将于德国上映,作者迪姆尔·韦尔梅斯说很多读者呼吁出续集。作品在市场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作者韦尔梅斯自己也始料未及。韦尔梅斯原本是德国小报的时政记者,偶尔还会为小众名人代笔写书。在《看谁回来了》一书中,韦尔梅斯设想了如果希特勒“穿越”到当代德国,看到现在的情形,会有何牢骚。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希特勒在新柏林的尴尬遭遇。他惊讶地发现德国已由一名女性管理,德国境内有数百万土耳其裔居民。他甚至被电视台监制看中,受邀亮相一档著名电视节目。之后,他成为YouTube、facebook上的红人,甚至重新踏上仕途。小说还虚构了希特勒对德国目前犹太人状况的评论:“只有一件事让人高兴:六十年之后犹太人大大削减了。只剩下10万犹太人,大约是1933年的1/5,公众对此没有太多遗憾,而在我看来是非常合理的,虽然我没料到。”这样的笑话会不会淡化大屠杀或者在娱乐中消解曾参与纳粹的德国人的罪孽?韦尔梅斯说不会。“我们不是在嘲笑希特勒,而是和他一起嘲笑当下,这两者有区别。”韦尔梅斯说他写这部小说是受1992年的比利时伪纪录片《人咬狗》启发,这个节目中一群电视工作人员追踪一个连环杀手,最终却卷入了谋杀案。“我想表达这一点,人是有可能对恶棍产生亲近心理的。”他说。二战时德国人视希特勒为绝对领袖,如接受崇拜的神。战后再看希特勒,觉得他不是人,是反人类的魔鬼,是禁忌。从崇拜到禁忌,再到拿希特勒开涮,德国人需要一个过程。此前不久,纳粹历史文献中心在慕尼黑曾经的纳粹总部揭牌。希特勒的政治生涯就是从慕尼黑起步,几十年来,这个城市都不愿意触及这段黑暗的历史。“他们总是能巧妙地回避或者淡化这段历史。”韦尔梅斯说。迪姆尔·韦尔梅斯现在作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触及这段历史。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大多数人厌烦听这些罪恶的东西和思想。那好吧,我们走一条捷径,我们讲同一个故事,但是用幽默搞笑的方式”。“这就好比一场两百万人参与的社会实验,确实能说明点问题。”48岁的韦尔梅斯上周对媒体说。对于作者及其他德国评论家而言,《看谁回来了》一书的成功反映了一种代际变化,意味着二战结束70年后,是时候用新的方式例如黑色幽默来处理这段历史,而不是停留在纪念碑。 如同德国历史学者Klaus Casar Zehrer所说:“希特勒曾经是我们心中的终极恶魔。现在他是我们心中的终极傻X。”事实上,在德国以外,嘲讽希特勒早不是什么新鲜事。战争进行时,卓别林就拿希特勒嘲讽英国的战时新闻部。等战争结束,希特勒就成了喜剧艺人的包袱王:播出于1959年的喜剧《老兄,我没事》中,希特勒式小胡子没少串场。而被称为英式情景喜剧经典的《弗尔蒂旅馆》中,专门用了一集来讲“德国人”,其中的经典台词是“千万别跟他们提二战”,还找来脾气糟糕、老派市侩的旅馆主人模仿希特勒。该书在不同国家出版后,引发了两极评论。美国研究员Yascha Mounk著有讲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德国犹太人生活的《我们国家的陌生人》一书,说韦尔梅斯小说的成功说明了“禁区的诱惑”,买这本书的人可以标榜自己“看我如何越过束缚我们的禁区”。美国犹太学专家Gavriel D. Rosenfeld著有《Hi, 希特勒》,他说:“一些德国读者趋之若鹜,可能是走上了歧途。”但是他相信大多数读者能读出书里的弦外之音:如果我们不能辨识真实的希特勒而把他变成一个红人,那我们就出问题了。英美书评基本上对该书持正面评价。《纽约时报》书评说:“这部小说讥讽不算尖刻,但是既能幽默,又能在捧腹一笑过后让人有些不安。”德国媒体对这部书就没有这么友好了。德国《日报》称其“无聊透顶,毫无幽默可言。只是一个营销噱头”。并且说没有它宣称的那样具有颠覆性。德国一些评论家认为这本小说“有意淡化”了这个大独裁者的罪恶——以让读者捧腹大笑的方式。另一些人则认为书中的讽刺并不高明:“一个平庸的笑话不知怎么就大获成功了。”韦尔梅斯说他觉得这本书证明德国人需要关于历史的一种新的对话。“通过让读者不安、让他们质疑自己的学识,这种经历可能比重复一百遍‘不要杀犹太人’更有用。”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pingtingxu]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希特勒时代周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