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山东德州籍户口,姓米,18岁,在一次救火过程中为救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牺牲的消

板栗之乡:板栗之乡-概况,板栗之乡-地图 中国板栗之乡_6C社区
板栗之乡:板栗之乡-概况,板栗之乡-地图 中国板栗之乡
板栗之乡:板栗之乡-概况,板栗之乡-地图 中国板栗之乡
板栗之乡即山东费县,费县板栗,以栗果均匀整齐、皮薄易剥、色泽鲜艳、味道甘甜、糯性强等特点,国内外颇负盛名,是山东的名贵土特产。费县地图面积:1927平方公里人口:916695人政府驻地:费城邮编:273400区号:0539民族:汉 回 满 壮 朝鲜族等地理坐标:北纬35&01"一35&33",东经117&36"一118&18"。中国板栗之乡_板栗之乡 -概况费县临沂市辖县。位于山东省南部,蒙山之阳,温河上游,临沂市驻地西部40公里。北纬35&01"一35&33",东经117&36"一118&18"。面积1927平方公里,人口916695人。人口密度为476人/平方公里。有回、满、壮、朝鲜等少数民族。辖12镇113乡,105两个村 (居)民委员会,169三个自然村。县人民政府驻费城。费城位于县境中部,温凉河两岸。北纬35&,东经117&58"。东距临沂城43公里,城区呈不规则状,城区面积13.5平方公里,人口6.4万。县人民政府驻民主街中段路东。费城是一座历史古城,据《费县志·城池》载:“县城在古祊城,元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筑,后移阳口山,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复治此城。因从费国故城(今址西北25华里)迁至此处,故名费城。”费县历史悠久,史称古邱。颜师古曰:“音秘”《通锐》胡注: “费字有两姓,一、音蜚,嬴姓,出于伯益之后;其一,音秘,姬姓,出于鲁季友。按:春秋之初,已有费伯,不必皆出季友也,今山东称费县皆读蜚音,非是。”上古时,属少属地,春秋时为鲁国大夫季友的私邑,称费邑。战国初期,季孙氏不甘在鲁国称臣,遂据自为国,称为费国。西汉初年,始置费县,因费邑得名。今费县境在秦朝为薛郡地,西汉属东海郡,郡都尉治此。东汉,为列侯食邑,即侯国,属兖州泰山郡。三国魏,属徐州琅琊郡。晋朝,属徐州琅琊国。南朝宋泰年间,改隶徐州琅邵郡。北魏永安二年,随琅琊郡改属北徐州。北周时,属沂州琅琊郡。隋开皇间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费县属沂州;大业间改州为郡,费县属琅琊郡。隋末,费县因动乱废。唐武德四年,复置费县,属河南道沂州 (琅琊郡)o宋朝属京东东路沂州(琅琊郡)。金时,属山东东路沂州。元朝,地方设行中书省,今山东地区直属中书省,称腹里。费县属腹里山东益都路沂州。明朝,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仍称行省),费县先后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的青州府和兖州府沂州。清雍正二年,沂州由散州改为直隶州,十二年升为府,费县属山东省沂州府。民国初年,属济宁道。1925年,改属琅琊。1928年直属山东省。1936年,属山东省第三行政区。1944年,原费县分属4个县:岚兖公路以北,汶河以西,为费北县(外加蒙阴2个区);岚兖公路以北,汶河以东,为费东县(外加沂水2个区);岚兖公路以南,西半部为费南县;东半部为温河县。1946年4月温河县改为费县,隶属鲁南行政区第一专区。1948年1月,划归鲁南行政区第三专区。1948年7月费县隶属鲁中南行政区第五专区。1949年7月改台枣专区。1950年5月划属临沂专区。1952年3月撤销蒙山县,上冶、白埠、薛庄、诸满、汪沟五区划归费县。1956年春,朱田区由平邑县划入费县,境域始成现状。县以下行政区划,历代屡有变更。清代设乡、社。民国时期改为区、乡(镇),下辖保甲。1947年费县解放后,废除保甲制,改为区、乡(镇)、村。1956年2月全县共设置一个镇十五个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全县划为二十六个乡(镇)。1958年9月全县成立了16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代替了区乡政权体制。1963年4月,建立区辖人民公社体制,全县划为十三个区88处人民公社。1968年10月,撤区并公社,将原十三个区改名为13处人民公社,撤销原88处公社。1971年12月.,新建立胡阳公社。1976年2月,新设置刘庄、竹园、五圣公社,全县共18处人民公社。1984年5月设区建乡;全县划为十五个区5镇52乡。1985年9月撤区并乡,全县划为七个镇十八个乡。1996年6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朱田乡、新庄乡、汪沟乡,设立朱田镇、新庄镇、汪沟镇,至此全县共辖10镇15乡至今。费县地处鲁中、鲁南山区之间,属中低山丘陵地区。蒙山山脉的东段,是费县与蒙阴、沂南两县的自然分界线。南部属尼山山脉的低山丘陵地带,中部为河谷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丘地占总面积的76.3%。境内共有大小山头1400多座,北部蒙山高峰挂心崛子,海拔1038.1米,是境内最高的山峰。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沂河水系,有大小河流760条,主要有浚、枋、涑、温凉4大河流。有大中型水库8座,小型水库87座。其中许家崖水库为大型水库,总库容2.87亿立方米。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3.4℃,年均降水量856毫米,年无霜期190—200天。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农产以小麦、玉米、番薯、花生、水稻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0%。产黄梨、板栗、苹果、核桃,特产金银花。矿产资源主要有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并有少量的金、银,铁等。园林石储量丰富、造型美观。现有县属工业二十九个,主要以纺织、建材、食品、轻工、化工、机械、电子、工艺美术为主要门类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达几百种。乡镇企业48两个,个体私营企业2289四个。有临沂大学蒙山校区(费县师范),青岛理工大学费县校区两所大学,并有电视广播、函授学校多处。县人民医院2处,中医院l处,乡镇中心卫生院6处,乡镇卫生院19处,另有防疫站、妇幼保健院、急救站,药品检验所各1处。兖(州)石(臼所)铁路自西向东横穿县境,连(云港)荷(泽)、董(官庄)泗(水)、岚(山头)济(宁)三条公路,自西向东从县境中部、东北部和南部通过,蒙 (阴)台(儿庄)公路贯穿县内6个乡镇,日(照)东(明)、京沪高速公路分别从县境北部、东北部穿过。费城与各乡镇均有公路相通,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名胜古迹和纪念地主要有西蒋龙山文化、崮子商代文化遗址、苑上汉墓群、费县故城遗址、玉环山仙人洞等,均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费县革命烈士陵园为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概况费县总面积1903.75平方千米。总人口92万人(2003年)。县人民政府驻费城镇,邮编:273400。行政区划代码:371325。区号:0539。拼音:Fei Xian。中国板栗之乡_板栗之乡 -地图在此处添加文本内容中国板栗之乡_板栗之乡 -行政区划费县辖十八个乡镇,105两个行政村。中国板栗之乡_板栗之乡 -历史沿革历史沿革日,撤销朱田乡,设立朱田镇(鲁政函民字[1996]26号)。日,撤销汪沟乡、新庄乡,设立汪沟镇、新庄镇(鲁政函民字[1996]29号)。日,撤销刘庄乡,设立刘庄镇;撤销新桥乡,设立新桥镇(鲁政函民字[2000]40号)。2000年,费县辖十二个镇、十三个乡。总人口904696人,各乡镇人口: 费城镇 108809上冶镇52944 薛庄镇 40979 方城镇 44946 汪沟镇 46601探沂镇 38344 朱田镇 38087 梁邱镇 54348 新庄镇 46227 马庄镇 30768 新桥镇 51990 刘庄镇 29044 大田庄乡 20564 马头崖乡 11522 南张庄乡 33099 竹圊乡 17387 员外乡 27541 城北乡 30014 胡阳乡 40061 水连峪乡 18656 许家崖乡 17420 芍药山乡 21849岩坡乡20425 石井乡 34251 郝家村乡 28820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年,费县由十二个镇、十三个乡调整为十二个镇、六个乡:费城镇(员外乡)、梁邱镇(郝家村乡)、探沂镇(岩坡乡)、马庄镇、方城镇、新庄镇、汪沟镇(竹园乡)、刘庄镇、新桥镇、石井乡、薛庄镇(马头崖乡)、芍药山乡、湖阳乡、南张庄乡、大田庄乡、城北乡、上冶镇、朱田镇(水连峪乡)。(括号内的为被撤并的乡镇,原出处缺一个乡撤并情况)截至日,费县辖十四个镇、四个乡。日,省政府批复同意将费县汪沟镇石家庄、东石沟、西石沟、后社、三胜庄、永太庄、任家庄等七个村划归临沂市兰山区半程镇管辖。图为:临沂师范学院蒙山校区中国板栗之乡_板栗之乡 -地理气候在此处添加文本内容中国板栗之乡_板栗之乡 -民间艺术在此处添加文本内容中国板栗之乡_板栗之乡 -民风民俗在此处添加文本内容中国板栗之乡_板栗之乡 -交通线路在此处添加文本内容中国板栗之乡_板栗之乡 -美食在此处添加文本内容中国板栗之乡_板栗之乡 -特产山东费县盛产板栗。费县板栗,以栗果均匀整齐、皮薄易剥、色泽鲜艳、味道甘甜、糯性强等特点,国内外颇负盛名,是山东的名贵土特产。费县栽培板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1种营养丰富的上等食品,被誉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板栗含蛋白质10.7%、脂肪7.4%、 淀粉70%。此外,还含丰富的胡萝卜素、 抗坏血酸和多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天然活酶,以及钙、磷、钾、铁等矿物质。自古以来,板栗被人们视为上等食品。《礼记》记载:“子事父母,妇事舅姑,枣栗饴蜜,以甘之。”意思是说:子女孝敬父母,媳妇孝敬公婆,把栗子和枣作为最佳的食品。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把它与莲媲美,说栗子“其仁如老莲肉”。板栗是用途广泛的药用植物。据《本草纲目》、《千金方》等古药籍记载:栗味甘,性温,通脾胃肾经。栗果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之效。宋代文学家苏辙在总结自己高寿的秘诀时,作诗道:“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李时珍读此诗后深为叹服:“此得食栗之诀也。”可见板栗是老年人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栗扶(内果皮)、壳斗(外果皮)、树叶、树皮、栗花、根皆可药用。叶片又可作柞蚕的调料。栗房含有大量单宁及鞣酸,可制烤胶。栗树木质坚硬、丝细直、结构粗、抗湿耐腐,是制作地板、枕木、矿柱、桥梁、车船、船舵、家俱等的优良木材。板栗既可糖炒,又可生食或蒸煮食用,还可制作精美的糕点及加工成多样食品。30年代问世的栗羊羹,是以干栗粉、红小豆为主要原料,外加蔗糖糊精和琼脂配制而成的高级小食品。其口感松沙,甜度适中,栗味纯正,营养丰富,在国内外一直享有盛誉。栗子为菜,可做“五香栗子”、“栗子烧肉”、“栗子甲鱼”、“炒三泥”、“蜜三果”、“栗子鸡”等。中国板栗之乡_板栗之乡 -景点在此处添加文本内容中国板栗之乡_板栗之乡 -历史名人费县的名人1.臧霸 臧霸,字宣高,费县方城镇一带人,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著名大将。曾任琅琊相,类同临沂地区行政长官第一把手。他为人正直义气,李景星在《四史评议#8226;三国志》中,称他为“气节之士”。据《三国志》记载:方城镇古城里村在三国初年是泰山郡华县县城,臧霸的爸爸臧戒在县城当管理牢狱的小官,因为性情刚直,反对泰山郡太守徇私杀人,被逮捕押送泰山郡府。年仅18岁的臧霸听说后,非常气愤,召集了十几个要好朋友前去追赶,在费县西部山道上将爸爸劫回。臧霸勇猛异常,当时100多名押送士兵,无一人敢上前阻拦,纷纷抱头鼠窜,各自逃命。臧霸和爸爸不敢回华县,只得流亡东南郯城一带。为混饭吃,参加了徐州太守陶谦的队伍,不久升为骑都尉。当时,官军和黄巾军作战频繁,有本事的人往往自成一军。臧霸作战勇敢,正直义气,成为一方统帅,士兵敬服归奔,于是拥兵自立,驻扎在临沂市北峨庄一带。曹操讨伐吕布时,霸率部将孙观、吴敦、尹礼助兵吕布,吕布失败,霸隐藏,被曹操寻得,不但不杀他,反而非常喜欢他的勇武,派他招集旧部,并委他为琅琊相,兼理青徐二州。曹操的部将徐翕、毛晖在兖州叛乱,失败后逃奔臧霸,曹操派刘备告诉霸,要他把徐、毛二人的首级送去。臧霸对刘备说:“我所以能自立于世,就是因为不做这样伤仁害义的事。我受曹公不杀之恩,不敢违他命令,但王霸之君可以义告,不可强迫,请你替我向他说明!”曹操听了汇报,后来感叹地对霸说:“这是古人的行为,你能做到,这也是我的愿望呀!”遂不杀徐、毛,反将他们封为郡守。臧霸也以仁义受到曹操的器重。在此后的征战中,臧霸屡建战功,皆得封赏,先后封为都亭侯、威虏将军沛国公等。在讨伐东吴孙权的战斗中,霸顾全大局,舍生忘死,深得曹操赞赏,拜他为扬威将军假节。后来孙权乞降,曹操大军返回,独留臧霸和夏侯淳驻守居巢等地。《三国演义》电视中见不到他,是因为几次重大战役时,他被曹操派到芒砀山区剿办土匪去了。曹操儿子曹丕即位,升这位老前辈为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侯,又为执金吾。国家遇有大事,曹丕就请他拿主意,一时成为朝中重臣。死后,朝廷加封“威侯”。魏志臧霸传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也。父戒,为县狱掾,据法不听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时送者百余人。霸年十八,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送者莫敢动,因与父俱亡命东海,由是以勇壮闻。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遂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于开阳。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既擒布,霸自匿。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太祖之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兖州定,翕、晖亡命投霸。太祖语刘备,令语霸送二人首。霸谓备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备以霸言白太祖,太祖叹息,谓霸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乃皆以翕、晖为郡守。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太祖破袁谭于南皮,霸等会贺。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太祖曰:"诸君忠孝,岂复在是!昔萧何遣子弟人侍,而高祖不拒,耿纯焚室舆榇以从,而光武不逆,吾将何以易之哉!"东州扰攘,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皆封列侯。霸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又与于禁讨昌豨,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有功,迁徐州史。沛国公武周为下邳令,霸敬异周,身诣令舍。部从事謥詷不法,周得其罪,便收考竟,霸益以善周。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张辽之讨陈兰,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使权不得救兰。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当复遣兵邀霸于夹石,与战破之,还屯舒。权遣数万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兰,闻霸军在舒,遁还。霸夜追之,比明,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贼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众。由是贼不得救兰,辽遂破之。霸从讨孙权于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水遂长,贼船稍近,将士皆不安。辽欲去,霸止之曰:"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辽至,以语太祖。太祖善之,拜扬威武将军,假节。后权乞降,太祖还。留霸与夏侯敦等屯居巢。文帝即王位,迁镇东将军,近爵武安乡侯,都督青州诸军事。及践阼,进封开阳侯,徙封良成侯。与曹休讨吴贼,破吕范于洞浦,征为执金吾,位特进。每有军事,帝常咨访焉。明帝即位,增邑五百,并前三千五百户,薨,谥曰威候。子艾嗣。艾官至青州刺史、少府。艾薨,谥曰恭侯。子权嗣。霸前后有功,封子三人列侯,赐一人爵关内侯。而孙观亦至青州刺史,假节,从太祖讨孙权,战被创,薨。子毓嗣,亦至青州刺史。2.颜真卿颜真卿,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祖籍琅琊孝悌里,现费县方城镇诸满六村。存有“孝悌里”牌坊和双忠桥等古迹,是颜真卿出生和成长的地方。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政治家。开元年间中进士,又举制科,历任县尉、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平原太守、尚书等职,经历玄、肃、代、德宗四代皇帝,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后因得罪德宗的宰相卢杞,遭其陷害,被派到叛将李希烈处劝降,遭到长达2年的拘禁,后被李希烈的部下缢杀。他为国殉难,以功业节操,被封为鲁郡开国公,赠司徒,谥文忠,世称“颜鲁公”。颜真卿年幼时就酷爱书法,据传说常用黄土在墙上练字,后来受到草圣张旭和大书法家徐浩的传授,又结合隶书和北魏的笔意开创了自己的风格,被后人尊称为颜体。他的书法端庄浑厚,特别适于作榜书和磨崖书,今人用正楷写匾额时,多用颜体和魏碑体,原因即在此。《宣和书谱》说他的字:“点如坠石,画如烟云,勾如屈铁,戈如发弩,千变万化,各具一体。”书法届公认《祭侄季明文稿》是仅次于《兰亭序》的第二名贴。颜真卿祖籍琅琊孝悌里(费县方城镇诸满六村),颜真卿故居修复包括两部分工程,一是在费县县城中心树立身高四米的颜真卿大型汉白玉大理石雕像,在费县沿河公园重塑了“唐鲁郡颜文忠公新庙记”碑。二是在颜真卿祖籍(方城镇诸满六村)修复了“孝悌里”牌坊和双忠桥等古迹。在颜真卿祖坟地重修颜真卿墓。日至25日,在费县召开了首届全国颜真卿学术研讨会,全国各地104位专家、学者、颜氏后裔参加了会议。3.闵子骞????闵子骞,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今费县汪沟镇闵家寨村人,公元前536年至公元前478年在世。闵子骞是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严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唐朝开元年间封闵子骞为“费侯”,宋朝赠“琅琊公”,后又改称“费公”。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闵子骞以“单衣顺母”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故事是这样的:闵子骞小时候,继母虐待他,冬天用芦花套棉衣给他穿。芦花不御寒风,子骞终日冻得打颤。有一次子骞驾车送爸爸外出,因寒冷翻车,被爸爸呵斥鞭打,结果衣破露出芦花。其父省悟,回家写书休妻。子骞不但不怨恨继母,反而常跪爸爸面前,哀求说:“继母在只有我1个人受冻,继母走了我和弟弟们就都要受冻。”爸爸见儿子如此知礼,去掉休妻念头,继母也非常感动,痛改前非,从此视子骞为己出。古文原文如下: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取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鞭。父察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孔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其实闵子骞绝不单单是孝顺,这其中还包含了善良、宽容和仁爱。?? 闵子骞崇尚节俭,鲁国要扩建新库房,争取他的意见时,他批评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孔子赞成他的意见,赞扬说:“这个人平时不乱说,讲出话来就非常正确。”??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开始时闵子骞不同意,对来人说:“好好给我辞去这个职务,如果再来,我就离开此地到汶上去(暗指离鲁奔齐)。”可是后来经孔子劝说,还是任了费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村名闵子庄(今闵家寨)。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看不惯季氏行为,最后毅然辞职。由此可以看出闵子骞刚正不阿的品格。?? 闵子骞曾随孔子去列国游学,病卒于长清县内。闵子骞葬于何地尚无确址,但他儿子闵沃盈葬在闵家寨却是人所共知。因此,闵家寨闵子祠成为海内闵氏续谱处和祭祀处。其面积约有二十余亩,曾十一次重修,有碑碣百余通。正阳门三间,上悬乾隆皇帝手书“笃圣祠”3个金光大字,今尚有遗址。??济南也有闵子骞的纪念祠堂,坐落于百花公园西侧。推开两扇虚掩的木板门,向南而行,就可看见1个高约两米的坟堆。在坟堆四周,立有数十尊石羊、石马、石狮、石龟、石佛、铜佛。此处还立着刻有“首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据说,文革前(60年代)闵子骞墓规模还很大,当时墓区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200米。墓堆封土直径七八米,高十几米,周围还有合抱粗的古树30余棵,历代碑刻10余尊。文革时整个墓区遭到严重破坏,祠堂被拆掉,碑刻被毁,古树被砍,仅剩两棵,封土被挖去烧砖瓦,空闲处还建了鸡舍。文革后,不少市民多次呼吁,有关部门也做了努力,但至今未能修复。据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的同志介绍,文物部门目前已着手研究方案,准备让沉寂多年的闵子骞墓重见“光明”。4左宝贵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左宝贵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血战疆场,壮烈牺牲的第一位清朝高级将领。由皮匠到将军左宝贵(年),字冠亭,山东费县地方镇(今山东省平邑县地方街)人。他诞生在1个贫苦的回族农民家庭里,少年时父母双亡,靠当皮匠艰难度日。有一次,左宝贵给官兵补马鞍,劳累了一天,官兵不给钱。左宝贵气极了,打伤官兵,被迫逃走。左宝贵背井离乡,四处流浪,无法谋生,只得投奔军营,当了一名清兵,开始了戎马生涯。左宝贵吃苦耐劳,战斗勇敢,积功累晋至建威将军。1875年,他率部随刑部尚书崇实到奉天吉林两省查办事件,从此以客军驻防沈阳。左宝贵一贯“治军严肃,重文士,爱材勇,有奇技异能者,辄罗之麾下。功不吝赏,罚不私刑,士乐为用。”他率领的部队在清军中是战斗力较强的。1880年,左宝贵奉命统率奉军。第二年,清政府任命左宝贵为广东高州镇总兵,仍留驻奉天。左宝贵为人正直,性情慈善,热心办理地方公益事业。在驻军奉天期间,他曾经“先后设立赈灾粥厂、同善堂、栖流所、育婴堂,县治四境,津梁道路,多宝贵捐廉葺修。”平壤保卫战的实际统帅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增兵朝鲜,抢占军事要塞,积极筹划入侵中国。左宝贵洞察日本的阴谋,立即派人到朝鲜汉城侦探敌情,绘制地图,为赴朝抗日作准备。他认为,“朝鲜为中国门户,奉省(奉天省,今辽宁)为扼要之区,所有海防江防宜俱加周密。”因事关重大,左宝贵“禀请添军置炮,预备不虞。”由于朝鲜形势吃紧,清政府于日派遣左宝贵、马玉昆、卫汝贵、丰升阿分别率领部队开赴朝鲜,增援驻守牙山的清军。这四路大军总计29营,13000余人。日晨,日本陆军在朝鲜牙山口外袭击清军运兵船,当天夜里,日本陆军向驻守牙山的清军进攻,甲午中日战争爆发。8月初,四路赴朝援军抵达平壤。左宝贵与诸将商议挥师南下,联络驻守牙山的清军叶志超、聂士成部,南北夹击日军。突然,电讯传来,牙山守军已于7月29日在成欢战败。援军南下的计划破产了。左宝贵得知牙山清军聂士成部拚死抗敌,因势孤力单,不得已突围而出,立刻“派人改高丽装,出探三百余里,始将牙山清军接进平壤。”为了同日本侵略军持久作战,左宝贵积极筹集粮草,并派人回沈阳取棉衣。牙山清军主帅叶志超没有跟敌军交战就绕道数百里于8月下旬逃到平壤。他谎报战功,骗取了清政府的信赖,被任命为平壤各军总统。败将升官,全军震惊,诸将不服。身为两万清军统帅的叶志超,整天吃喝玩乐,对平壤战守漫无部署。9月4日,左宝贵打探到日军分四路进逼平壤。他建议: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一路,以收取各个击破的效果。他的建议受到诸将赞成。左宝贵调集马步兵15营7000人,分左、中、右三路,向平壤南面中和、黄州方向出击;又集合3000兵力,向平壤东面元山方向挺进。当时,“各统领奋勇争先,均挑八成队前赴中和。”这两支出击部队起程不久,叶志超听说日军已进到成川,距平壤不足50公里,平壤后路危急。他火速召回出击部队,放弃了主动进攻日军的有利战机。9月14日,日军完成对平壤的合围。左宝贵找叶志超商议防守计划。叶志超主张弃城逃跑,少数贪生怕死的将领随声附和。左宝贵气愤地骂道:“若辈惜死可自去,此城为吾家矣!”当天晚上,叶志超召集众将会议,正式提出弃城北逃的主张。当时诸将一半赞同,一半反对。左宝贵慷慨陈词说:“敌人悬军而来,正宜出奇痛击,令其只轮不返,不敢再正视中原。朝廷设机器,养军兵,岁糜金钱数百万,正为今日,若不战而退,何以对朝鲜而报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在此一举,至于成败利钝暂时不必计也。”左宝贵的豪言壮语,激励着诸将。为了防止叶志超潜逃,左宝贵派亲兵对叶志超进行监视。“至是叶之威信完全坠地,其号令不行。”左宝贵成为平壤保卫战的实际统帅。翠翎鹤顶城头堕9月15日凌晨,日军对平壤发动总攻。左宝贵率奉军负责防守城北牡丹台、玄武门一线。牡丹台是平壤城的制高点,日军把它作为主攻目标。在牡丹台、玄武门一线,日军集中了进攻平壤总兵力的1/3,企图一举夺取制高点。黎明时分,日军以战斗力最强的朔宁、元山2个支队,分别由东北、西北向牡丹台外侧清军的堡垒攻击。守垒清军顽强抗击。左宝贵“自至城上指挥,我军力御之,倭人死伤无数。”日本军官举着战刀,逼迫士兵冲锋。6时12分左右,“彼我之枪炮最为炽盛,硝烟与朝雾相混,几乎咫尺莫辨。”敌人调集炮火对准清军的堡垒逐个猛轰,“山炮榴霰弹频频在垒上爆炸”,清军“仍坚阵应战”,一直战斗到8时,牡丹台外围的堡垒全部落入日军手中。日军朔宁、元山两支队会合,从东、北、西三面包围牡丹台,实行“三面合击”。牡丹台“据全城形胜”,清军在左宝贵指挥下,凭险据守,用速射炮猛轰冲锋的日军步兵,敌人伤亡惨重,无法前进。为了掩护步兵冲锋,日军集中所有重炮,“专注我牡丹台垒排轰”。敌人的炮火首先把牡丹台堡垒的胸墙炸毁,接着清军的速射炮被击坏,清军伤亡不小。日军乘势蜂拥而上,牡丹台终于陷落了。屹立在玄武门城楼上指挥战斗的左宝贵,见牡丹台丢了,“知势已瓦解,志必死”。他遵照回族礼俗,先期沐浴,然后身着御赐朝服。只见他头戴翠翎鹤顶的红缨帽,身穿黄马褂,“登陴督战,往来指挥。部将杨某劝他摘下头上的翠翎鹤顶①,脱下黄马褂,以免引起敌人注意。左宝贵坚定地回答:“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竞为之死也。敌人注目,吾何惧乎?”左宝贵亲自燃放榴弹巨炮36发。日军发现了左宝贵,枪炮一时密集向他射来。酣战中,一发敌人的炮弹,将清军的榴弹巨炮炸毁,弹片贯穿左宝贵的肋下,血透征衣。左宝贵裹创再战,部下想扶他下城,“宝贵叱之”。阵前将士,在左宝贵视死如归的精神鼓舞下,都下定同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战斗从黎明打到午后,持续了十几个钟头。这时,日军调来野炮轰击玄武门城楼。一颗开花炮弹在左宝贵身边爆炸。左宝贵中弹身亡。左宝贵壮烈牺牲后,平壤失守。部将杨某把左宝贵尸体横在战马上,想从玄武门冲出去,不幸中伏。杨某战死,左宝贵的尸体遗弃在朝鲜平壤的土地上。1895年,在左宝贵的家乡,建造了一座左宝贵的衣冠冢。冢里埋葬着左宝贵生前穿过的一双靴子。墓前的神道上,耸立着一对雕工精巧的华表和两尊雄壮威武的石狮子。如今,山东平邑县已将左宝贵的衣冠冢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供人们凭吊和瞻仰。注释:①左宝贵为记名提督高州镇总兵,二品,赏黄马褂,双眼花翎,冠顶用珊瑚珠,俗称红顶子,转为鹤顶。孝悌里传人颜含颜含,字弘都,费县方城镇诸满村人,东晋著名大臣。颜含四代祖颜盛为东汉尚书郎,黄初年间,任青徐二州刺史东迁,卜居华县城郊,因代传孝恭,号其居处为孝悌里(即今诸满二村)。颜含父颜默,曾任汝阴太守,封护国将军。颜含兄弟3人,排行第三,因双兄早亡无传,成为颜氏大宗。颜含少时,以孝悌闻名乡里。其兄颜畿有病,死于医家,家里人迎丧,在回来的路上,忽然招魂旗缠树不开、领丧人跌倒在地,口称畿言说:“我命不该死,只是服药太多,伤害了五脏,还能复活,千万别埋葬我呀!”家里人都想打开棺材看看,颜默不许。当时颜含还很小,慨然对父母说:“不寻常的事,古来有之,开与不开棺材,痛苦一样大,为什么不打开看看?”父母见他说的有道理,令人开棺,果真有气息微存。颜畿长期卧床不能言语,家人侍养都生倦色,颜含却绝弃一切事务,辛勤侍护,数年如一日。他对哥哥这种友好,古代叫“悌”。江南富豪石崇听说了,非常敬佩,特赠“甘旨”以表敬意。颜畿死后,颜含的二嫂樊氏患病失明,为治疗嫂子的眼病,颜含费尽心机,备受煎熬,终于治愈。为了侍养父母兄弟,颜含十几年足不出户。汉代以后推行“举孝廉”做官制度,颜含孝悌出名,本州推举他当官,不去上任。一直等到父母、两兄全部去世,才走出家门到东海王司马越处作太傅参军,后出补开阳令。司马炎镇守下邳(今江苏邳州),命他为参军。公元307年随司马炎过江,居住南京,屡任要职。曾被委为吴郡太守,宰相王导问他上任后先干什么,颜含回答说:“国家年年打仗,民不聊生,户口减少,南北富豪互相竞争游民,搞得国家穷困,个人暴富。这是掌权人的忧虑啊!应当把游民从有钱人家征出,使他们回到自己的家园和土地上去。不要几年,就会户给人足,礼乐恢复。”虽因故未到任,但其言切中时弊,王导甚为敬服,此后,又任侍中、国子祭酒、加散骑常侍、迁升光禄勋。退休时,晋成帝赞扬他的品行,特加右光禄大夫,门施行马,赐床帐被褥,并派朝官四时致膳,他都一一谢绝。他为人正直,不媚权贵。王导是皇帝的老师,名位隆重,满朝大臣认为应该降礼,派人争取颜含意见,含说:“王公虽重,礼无偏敬,降礼之言,是你们的事,我老了,不识时务!”随后对别人说:“我听说讨伐1个国家不问仁人,有人问佞于我,难道我有邪德吗?”他拒绝强权人物桓温的通婚要求,说他盛满之后会走下坡路,故不能联姻。有人请他评论江南群士优劣,他回答说:“除了周伯仁正义,邓伯道清廉,卞望之气节,剩下的吾不知也。”表示对现实人物胡吹海?行为的蔑视。颜含注重行实,反对浮伪,生前留下遗嘱:死后素棺薄殓。反对当时套棺厚葬,挥霍浪费的恶劣风气。颜含去世后,由江夏人李阐撰碑文述其生平,曾孙颜延之作铭。400多年后,颜含十四孙颜真卿罢抚州刺史,途经南京,为颜含重新立《颜含大宗碑》。1958年,南京颜氏墓群发掘,陪葬物尽是石制物品和砚台,不见金银饰物,足以证明颜含制定的家训“正、清、节”名不虚传。明监察御史王雅量1998年8月,王雅量后裔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 组团到祖先遗泽地山西省阳城县参观访问,受到当地学者和群众的热烈欢迎。时隔400多年, 当地人民还叨念王雅量,说明惠政真可留芳千年!王雅量,字有容,又字襟海,别号左海。成进士后,选授县令,政绩卓异。先后升任广西道御史、辽东监察御史、光禄寺卿等职,是一位令人崇敬的清官。王雅量祖籍青州,五世祖王桓任职费县文学掌故时,携家定居费县城,世代为书香人家。王雅量生而聪明,7岁能作文章,15岁应童子试,考取第一名。23岁成廪生。甲午(1594)年赴省乡试,中举第3名。甲辰(1604)成进士,选授山西阳城县令。上任之前,其父王慎告诫他为官之道,并叮嘱说:“廉生公,公生明,明生断。”王雅量跪受其教,到阳城后广施惠政:公正断案,民无冤情;严禁办事吏员渔肉百姓;铲除虎害,蠲免徭役;除暴安良,救济穷人。他特别注意培养人才,公务之余,教授学生,造就贤士,先后有五名学生中进士,使当地文教兴起。学生张藐谷后官至少司寇、张雨苍官至大中丞,当时泽州太守对他考评是:仁明闾左归心,廉威豪右敛迹。庚戌(1610)年,王雅量以政绩卓异升迁朝中御史,临辞行,阳城士民“攀卧车轵,不得发”。走后,县人立生祠祭祀。王雅量离开阳城20年后,听说百姓还思念自己,甚为激动,写诗一首寄给他们:回首行山梦一场,飞鸿几度意何长。犹怜父老牵裾泪,更入公卿华衮章。自愧劳心输卓茂,敢期遗爱系桐乡。邑人若问吾何状,似旧愁眉鬓又霜。王雅量虽升朝官,但仍是忧国忧民,头发都白了。诗寄阳城后,当地人刻诗于石镶在墙壁上。王雅量离阳城到北京,考授南京御史。侯旨期间父丧回家。丧期满,携带老母到北京御史候补。不久,得到按察辽东圣旨,当时清努尔哈赤久欲侵犯明朝,同事们都为他安全担心。王雅量却神态怡然,当日拜辞朝廷,派人将妈妈送回故里,自己单车就道,抵达行营开原。他到任即训练军士,制作武器装备。努尔哈赤派人来叩拜,王雅量向他陈明双方边境利害关系,并及时将实际情形奏章朝廷。乙卯二年(1616),辽东、山东大饥,群起为盗。王雅量思念妈妈,数次上章始得回籍侍养。在家不久,朝命其按察陕西。当时陕西久缺长官,案件积累满40余筐,王雅量一一清理、如扫落叶。不久家报母病,他上疏疾归,取道阳城,看望旧治地百姓,引起震动。《阳城县志·职官传》载:“邑人士无贵贱老幼,皆争迎道左,如见慈母。”《墓志铭》有:“黄白妇孺率顶盆焚香、喧阗路衢,争迎使君。”王雅量在家侍奉病母,时间不长,又被命为广东参政,这时其母病故,不能赴任。在家守丧满三年,朝廷令补四川道,不久改为京官。因不依附魏忠贤私党,被假借圣旨勒令退休。魏党失败,朝廷起为光禄勋勋寺。他谨慎供职,声望日隆。可王雅量淡于仕进,不久以患病告休回籍。王雅量在家养病,病危时告诫诸子说:“昔曾子易箦时,元抱首、申抱足,至今美谈。以余所遘际,颇相类,更复何憾?第少有志于圣贤之学,生平斤斤自持,虽较之当官浚民、居乡轹里者有间,然于大道概未有闻,以是为块耳!”,语毕,倏然而逝。王雅量去世之日,全城街巷不是哭声即是叹息声。朝廷赐葬,神位入“乡贤祠”。他的文章、诗作,载入县志。是一位载诸青史的贤良方正、爱国爱民的清官。明武英殿大学士张四知张四知,出生于费县城南关儒林巷,明朝天启二年中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升检讨,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是费县有史以来官职最高人物,人称“张阁老”。传说张四知爸爸张渭四十岁尚无子嗣,有一次替穷人打赢官司,人家拿女儿送他当小老婆作为报答。新婚之夜,姑娘啼哭,张渭就要把她送回去,姑娘说送回去人家也不信清白。张渭说,今晚我不在新房睡觉,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行了。新娘感他诚善,转意不再另嫁,次年生一儿子,起名张四知。张四知自幼聪明绝顶,七八岁就会作诗应对,有一回老师见马尾被风吹散,缕缕可观,便信口吟道:“风吹马尾千条线。”只听身后有一孩童朗声对答:“日照龙麟万点金。”老师回头见是张四知,非常惊讶,认为此孩将来必定不凡,自此加意培养。张四知发愤苦读,于天启元年中举人,第二年就在北京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此后步步高升,成为朝廷重臣。崇祯十一年五月入阁,升为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相当正国级别。气势磅礴的李自成起义大军,使明统治者已面临灭亡。崇祯皇帝已无回天之力,张四知等阁老宰相也无补天之术。他虽“居位清谨”,但在倾轧的官场内,仍不断遭人攻击弹劾。秉政四年,于崇祯十五年六月被罢免官职回籍。费县城西南许家崖有玉环山仙人洞,张四知曾在洞里避暑,题有一诗,至今脍炙人口:四面青山一线天,古洞深藏峭壁间。远隔咸阳三千里,避秦何必进桃源?张四知死后,葬于城北南石沟村南二里处。建国初期,石碑遭雷击毁碎,此后坟墓也被平没.幅军军师刘淑愈一九八五年,日本东海大学学报发表了已故山西大学教授江地先生的《捻军人物传》,反清进士、幅军军师刘淑愈从此名扬海外。刘淑愈,字亦韩,山东费县毛家河人。幼时家贫苦读,清道光六年中进士。曾任河北房山县知县,因忤上爱民,被清廷借故革职回家。清咸丰十一年响应太平天国革命,在耿家埠反清举义,后到岐山联合孙化祥共创岐山幅军,任军师。同治二年幅军失败,刘淑愈被清兵逮捕,关押兰山县狱,坚贞不屈,被长庚虐害狱中。刘淑愈智力绝佳,文才出众,科举生涯,一帆风顺。但因出身贫寒,受到乡宦土绅的轻视排斥。他身处基层,深切了解劳动人民的痛苦,从而对反动腐朽的清统治阶级产生了不满。他在《重修旗山寺释迦庙碑序》中写道: “余尝偕二三贤士大夫,登旗山之颠,慨然而动遐思:东望艾山,则柳毅神君传书处,又其东,抵琅琊,为汉武乡候、晋王右军故里;转而北望,蒙山在焉,山之下郁郁乎、苍苍乎,是唐颜常山、颜鲁公三昆仲坟墓。苍松古柏,历历可数,非惟人杰,山亦有灵,假使诸先政而在,虽为之执鞭所欣慕焉。”刘淑愈借立碑之机,历数沂蒙“地灵人杰”,凝集了他热爱故土,思慕先政的思想感情, 流露了对清反动统治的不满。他“困于茅庐”,报国无门,常常是“抱膝长吟”。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他即在鲁南宣传“反清复明”的思想。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他在耿家埠联合廪生李宗棠,公开树旗反清,响应捻军起义。组织武装,同清兵和地主武装展开斗争。他题联明志:圣主本仁慈,都被赃官污吏破败二百年基业;我是真貔貅,全靠强兵猛将扫清十八省山河”。起义失败后,刘淑愈率部突围,在岐山同幅军孙化祥汇合,创建“岐山幅军”,任岐山幅军军师。刘淑愈手书讨清檄文,传示蒙山之阳抱犊之阴,联合数百圩寨,有众数十万,沉重地打击了鲁南各反动地主的武装势力。同时,他协助孙化祥制定了北连淄川刘得培、 西结白莲池文教军、南依捻军的战略方针,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刘淑愈虽年过半百,却雄心勃发, 豪迈地为岐山义军大营题联:东狩获麟,食其肉寝其皮;中原逐鹿,大者王小者霸。此时,刘淑愈已把斗争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完全站到了农民革命的立场上。但由于客观形势的急剧变化, 幅军失去天军和捻军的重要支持,面临着覆灭的危急。1863年(清同治二年)春, 清廷诏令江淮漕运总督吴棠出兵山东,两省“会剿”幅军。 长城(今苍山县长城镇驻地)一战,幅军失利。孙化祥为保岐山大寨,率主力迎敌中村,陷入重围。刘淑愈率老弱残疾坚守岐山, 粮绝兵寡,不幸兵败被俘,押于沂州府兰山监狱。刘淑愈在狱中坚贞不屈,被大地主王殿麟勾结兰山知县长庚虐害,时已67岁。生前有《砚山堂文集》四卷,散佚民间。刘淑愈身为名家进士,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毅然站在劳动人民一边,受到山区人民的爱戴,他的爱国爱民的革命精神成为沂蒙山区人民的骄傲.费县的名人费县最早的共产党员李韶九李韶九(),原名李凤仪,字韶九。费县新庄镇信兴庄人。爸爸李殿一,曾任清政府费县衙门班总。李韶九幼年跟爸爸在费城小学读书,在他12岁时爸爸病故,家境日渐贫寒。妈妈含辛茹苦,供他继续上学读书。他自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学习倍加努力,成绩常常名列前茅。但终因家庭困难,16岁便辍学到梁邱街点心店学徒,后又到临沂县城中西药铺当伙计。李韶九青少年时期,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封建割据的年代。当时兵祸乱,灾荒连年,农村凋零散落,民不聊生,加之各种疾病的常年流行,农民贫困潦倒。极富正义感和同情心的李韶九,不能眼巴巴地看着乡亲们被病魔夺去生命。便买来医学书籍自学,根据民间验方采集中草药为乡亲们治病。后来又到日照普济医院学习西医。由于他刻苦钻研,医术不断长进,很快成为费县南部有名的医生。李韶九通过行医治病,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人士,深受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他清楚地看到,拯救劳苦大众,光靠医术是不行的,只有进行社会变革,才能改变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1925年9月, 李韶九毅然参加了由进步青年教师袁永平等人领导的兰陵农民起义。起义军很快发展到两万多人,并于10月间攻破临沂城,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7年在大革命浪潮推动下,李韶九被推选为临沂县十一区农民协会主任委员,与临沂县白山的宋宜安、漫子的宋慎之和临沂县七区副区长宋道藩一起组织农民协会,与当地的反动势力进行了多次斗争。1929年春,攻打向城税务局是一场很有名的战斗。当时按规定卖每百斤黄烟叶需交3元钱的税款。 因一农民协会会员到向城只卖了70斤烟叶,税务局竟要他交100 元罚款,并把人抓走。李韶九得知此事,怒不可遏,组织了卞庄、兰陵等地农民会员千余人,以铁锨、镢头、扫帚为武器,攻打向城税务局。税务局长逃住临沂。农民到省里告状,迫使省税务局将向城税务局长革了职。这一胜利使农民欢欣鼓舞、扬眉吐气。也使这一带农民运动迅速得到发展。在斗争中,李韶九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就在这年春天,李韶九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李韶九斗争更坚定,斗志更旺盛。他在地方镇开办“惠民医院”时,结识了爱国进步知识分子、地方小学校长王兰斋同志,两人情投意和并借此机会向学生宣传爱国思想,宣传马列主义。在他俩的熏陶下,学生们的脑海里深深留下了“共产党好”的印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我东北三省,全国人民深恶痛绝。李韶九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广泛结交上层进步人士,与抱犊崮山区有名的开明地主万春圃及其长子万国华,梁邱镇魏立久、地方镇马柏华、高桥乡乡长卞永祥结拜为兄弟,他们后来都加入了共产党并成为领导骨干,壮大了革命队伍。1932年,为了开展党的工作,李韶九舍家撇业,辞别妻子儿女,奔赴枣庄,以开办“同春堂药店”为掩护,建立了中共枣庄矿区临时工委。在工委的领导下,枣庄工人举行了“五一”大罢工,并取得了胜利。在此期间,李韶九认识了枣庄矿区工委书记郭子化同志,接上了党的关系。以他的机智勇敢,为党做了大量工作,对党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35年2月,中共苏鲁边区临时特委成立, 这标志着苏北、鲁南地区党的工作和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新的阶段。李韶九看到党的力量在不断壮大,兴奋异常,更加忘我地为党工作,他把开药店的收入全部交给党组织作活动经费,从未顾及家庭。当时他家里有4个孩子,最大的才11岁,妻子种着两亩山岭薄地,生活极为艰苦,只好一年到头在外乞讨,但李韶九从没有向组织谈过自己的家庭生活。1935年4月, 中共苏鲁特委决定创建抱特崮山区根据地。李韶九是当地人,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又领导过农民运动,群众基础好,与上层人士关系也较密切,特委决定派他和郭致远以医生身份进入抱犊崮山区,开辟党的工作。进入抱犊崮山区后,首先到了与李韶九交往较深的开明地主万春圃家里,并发展万的长子万国华入了党。随后他们经过艰苦细致地工作,在大炉、车辋、长新桥、尚岩、信行庄、高桥、梁邱等地发展党员40多名,建立、恢复了党的基层组织。1936年2月,苏鲁边区特委决定,李韶九任峄县县委书记。同年夏天,特委决定成立临沂中心县委,调李韶九任县委书记,统一领导临郯费峄四县的党组织。6月叛徒朱大同带中统特务桑春田,在枣庄“同春堂药店”将特委书记郭子化逮捕,押住徐州。李韶九听说后,不顾人个安危,于当晚赶到徐州,以枣庄药业工会会长的名义出面保释郭子化。他与特务斗智斗勇,终于将郭子化保释,平安回到枣庄。郭子化回到枣庄后,立即召开特委紧急会议。认为特委在枣庄的活动已暴露,应迁住抱犊崮山区,由李韶九安排机关驻地。李韶九利用与高桥乡长卞永祥的朋友关系,找了几间房子,开办了“广德堂药店”。特委书记郭子化以坐堂中医先生为掩护开展工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李韶九先后任四县边联办事处卫生股长、八路军山东纵队卫生部科长,鲁中行署卫生科长,鲁南行署和鲁中南行署卫生局局长。建国后先后任山东省卫生厅处长,烟台市卫生科长,一直战斗在党的卫生战线上。李韶九一生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建国初的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1个马扎直用到去世前,这是他的全部家具。1954年妻子给他做的一条棉裤,他补了又补一直穿到1983年,最后还是妻子再三强迫他换了一条新的。他的工资除了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几乎全部用来买书订报刊,最多时每年订34份。他买的书不单是自己看,相当一部分赠送给了附近商店、学校、解放军干部战士,甚至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1986年在他86岁高龄时,把自己的唯一财产——珍藏多年的3500多册书刊,无偿献给了他曾工作过的临沂市委。用他的话说就是“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理应再还给党。”李韶九一生坚信共产主义,忠于共产党。就是在1953年受到错误处理时,也从没有一句怨言,他仍如往常一样,勤勤恳恳为党工作。 对自己的问题从未向组织提出过。1982年,中共山东省纪委决定,撤销对李韶九的处分,推翻原定错误事实。30年冤情终于昭雪,他对党的坚定信念又一次得到证实。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光明磊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高尚品德,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四化建设”奋勇拼搏。(费县的名人我党宣传战线的好干部王宗一王宗一,山东费县费城镇人,1921年出生于小学教员家庭。爸爸王贽是一位正直、善良的晚清秀才。不满黑暗的封建统治和科举制度,同情康梁变法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后参加了我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任温河县(后为费县)参议会副参议长。王宗一四岁起便被爸爸带进学校,在爸爸的熏陶和教育下,从小接受了进步思想。1932年从县立职业小学毕业。由于严重的灾荒,家庭生活陷入极度困难之中,11岁的王宗一便进入县立平民纺织工厂当学徒。在此期间,因不满厂方的压迫和技师的专横,曾领着小学徒罢工,锻炼了斗争才干。1933年春,到县立第一完全小学学习。王宗一幼年的生活是富足和愉快的,以后经历了家庭的变故、灾荒的打击和童工的折磨,痛苦的磨砺使他早熟,培养了正直、坚强、沉稳和不甘庸俗、勇于进取的品格。对黑暗的社会现状不满,忧郁中期望着新的生活,却又看不到希望,平日只有在旧小说的英雄人物里寻找心灵的慰藉。1934年夏,王宗一以优异成绩考入费县师范讲习所,这使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变化。费县师范讲习所是费县党的组织活动最早和最活跃的地方,1932年便建立了党的组织。当时,中共党员、作家冯毅之是王宗一入校后的第1个语文教师。从冯老师那里,王宗一读到了高尔基和鲁迅的作品,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使他看到了光明的前景。冯毅之离费后,1936年8月,中共山东省委派宣传部长林浩到费县开展工作,也任王宗一所在班的国文教员。林浩(当时化名尹骆饮)在学生中进行了更加深入、广泛的革命宣传和党的组织工作,使王宗一思想进步很快,阶级觉悟迅速提高。1936年10月,经林浩介绍,15岁的王宗一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任党支部委员。11月,中共费县工作委员会成立,王宗一任书记。工委成立不久,林浩奉命返回济南。1937年初,省委又派济南师范党支部书记安波(刘士明)以省委特派员的身份,来费县领导党的工作,任师范讲习所国文和音乐教员。这时党的工作开始从学校,走向社会。学生们组成宣传队,到县城大集、到农村演出进步话剧,演唱抗日歌曲。由于组织周密,虽然反动当局觉察到学校进步气氛浓厚,却又抓不到党的活动的把柄。1937年夏,王宗一毕业,分配到石岚小学任教员。当时正值抗战爆发,王宗一一边教学,一边进行抗日宣传。不久,省委关于建立抗日武装的指示下达。工委在安波同志指导下,着手筹建抗日武装。民间筹备成立抗日自卫队武装,成员有千人之多。但不期而至的费城起义又打乱了工委的部署。起义是由失去关系的党员和个别工委成员参与组织的,失败后,国民党当局大肆抓捕、屠杀共产党员和起义群众,费县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在这种形势下,安波赴济南向省委汇报工作,没有返回。不久,济南沦陷,省委转移他处。各学校相继停办,工委找不到省委,便决定王宗一赴延安。1937年底,王宗一来到西安。由于没有省委的组织关系,经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延安安吴堡青训班学习。不久,先期到达延安的安波得知,即向当时在延安的山东省委书记黎玉汇报,由黎玉向中央组织部证明,恢复了王宗一的组织关系。1938年4月底,王宗一进入延安抗大学习, 担任系党支部干事。9月,转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并任助理员。后任政治处干事、总支委员、宣传科科长、干部教育科副科长。1945年,任张家口华北联大干部科副主任。1946年上半年,在北京《解放报》研究室工作。同年夏,任张家口《北方文化》杂志编辑,9月任新华社编辑、新华社蒋管区新闻编辑组组长。1950年调中央中央宣传部工作,先后担任《时事手册》主编、中宣部资料副主任,时事宣传处副处长,宣传处(即现宣传局)处长。他主编的《时事手册》深受全国基层干部和工农群众的喜爱。他还一直参加《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题解和注释的编写工作,以及《刘少奇选集》的编辑工作,成绩卓著,对宣传毛泽东思想和我党理论建设,作出了贡献。王宗一长期从事党的干部教育工作和新闻工作,因此,总是更加刻苦地学习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刻苦研究党的历史,并在工作中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历史。他一贯坚持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的宣传上,坚持党的正确立场。六十年代,在对待工农群众学习和宣传毛泽东著作问题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学风,旗帜鲜明地反对林彪鼓吹的实用主义和形式主义。因此“文革”中首当其冲,受到残酷迫害,于日含冤逝世,终年45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王宗一同志的沉冤得到昭雪。中共中央宣传部于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追悼会,沉痛悼念王宗一同志和其他被迫害致死的同志。追悼会由黄镇主持,胡耀邦、胡乔木等领导同志参加了追悼会,朱穆之致悼词,肯定了“王宗一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忠实执行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为人耿直,作风朴实,对工作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工作。费县的名人  游击大队长徐子仁徐子仁,原名徐光义,费县马庄镇光山头村人。1900年生,出身赤贫。当年,爷爷挑着他的爸爸徐清运,讨饭来到费县西南部接峪村,在看山的石屋里住了十二年。以后迁到光山头村。徐子仁兄弟5人,他是老小。徐家三代人给邻村下牛田王家地主种地。1908年,19岁的四哥徐光贤因受不了地主的气,独自跑到东北卖苦力。后来投到东北军,由士兵逐级提拔为团长,徐家的生活在他的接济下逐渐好起来。从1911年起,徐子仁读了5年私塾、两年小学,后考入临沂省立第五中学,上了一年便回家教书。1924年秋,只身离家去东北大连,在码头上当搬运工。任东北军连长的徐光贤得知后,把他找到部队当了兵,后来给23旅旅长黄显声当副官。1935年7月,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使大好河山落入敌手。徐子仁痛心疾首,遂于当年秋愤而离开部队,回到鲁南,通过关系在台儿庄分炭厂谋到了收矿税的工作。在枣庄,徐子仁接触了共产党员李韶九、魏立久、万国华,并通过李韶九认识了中共苏鲁边区特委负责人郭子化,了解了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当时,共产党员万国华被国民党临沂专员公署抄家通缉,徐子仁写信,将其介绍到陕西任大荔专区保安副司令的徐光贤处躲避。徐光贤同情共产党的抗日政策,与中共领导人左权、徐海东、舒同以及著名作家丁玲多有来往,为我党做过许多有益的工作,对万国华给予了妥善照顾。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万国华于九月返回鲁南,捎来了徐光贤给徐子仁的信,信中说:共产党、八路军是中国的希望,你等如果抗日,唯有参加八路军才有前途。1937年10月,徐子仁离开台儿庄,回乡抗日。他多方联络,动员群众,筹集枪支。组织了临费边区联庄会,建起了联庄会常备队。在他指挥下,常备队赶走了在崮口山区敲诈百姓的国民党杂牌军薛家彬司令,一时声威大振,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我党周井铺、甘露寺支部尚明、商向前、郭华、陈子未等同志,以及左派民主人士王兰斋、陈发言等多次找徐子仁做工作。1938年10月成立的中共临费县委及稍后成立的鲁南特委,也把争取改造联庄会做为重要工作。同时,打着抗日旗号的国民党杂牌军王洪久、周作庭、王玉良、李以锦等部,也在打这支武装的算盘。他们或以物质引诱,或以说客拉拢,或以武力威胁,使这支武装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但徐子仁一直不为所动。在王洪久大兵压境的紧急关头,我党派遣张岗、钱钧率领八路军山东纵队十二支队,从蒙山前的诸满来到马庄区中牛田,并派1个营驻在光山头村。费县第一游击大队也从地方镇一带来到崮口山区,解除了王洪久部对这支队伍的威胁。徐子仁下决心将这支队伍交给共产党。1938年11月,费县第二游击大队正式成立,对外称八路军山东纵队临费边区第二游击大队。1939年春,吴克华率十五支队从胶东路过鲁南,留下滕胜任教导员,后任政委。1939年5月,原大队长杨法贤叛变,徐子仁正式出任大队长。在我党领导下,二大队由小到大,发展到9个中队,1个教导队(特务队)近千人。它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临费边抗日游击战争,掩护临费县委开展地方工作,保卫鲁中鲁南2大根据地的地下交通。同时为主力部队输送有生力量。二大队从建立那天起,就处在敌伪顽固势力的包围之中。崮口根据地周围,有伪军的7个司令部,而我党领导的武装只有二大队,斗争形势非常复杂。但由于鲁南特委、临费县委的领导,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以及徐子仁良好的社会关系,却一直坚持战斗,成功地保卫了崮口山区根据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胜利地进行了陈家围子伏击战,保卫马庄的岚山阻击战,以及南马庄突围。在115 师罗荣桓政委指导下,参加了讨伐反动县长李长胜和消灭土匪王学礼的战役和战斗。反日伪“扫荡”和反顽固派的“摩擦”斗争更是经常不断。战斗中,徐子仁的侄子徐怀亮和儿子徐怀让先后英勇牺牲。崮口山区处在我鲁中、鲁南2大根据地至延安的交通线上,徐子仁的家就是地下交通站,过往干部、工作人员、交通员,都在这里暂住,休息,了解情况,补充给养。因此,护送过往人员成为二大队的主要任务之一。他们先后安全地护送了八路军第一纵队总指挥徐向前,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郭洪涛,山东纵队指挥张经武,胶东区党委书记潘维舟,十九旅旅长吴克华、政委闫世印等党政军重要领导同志和1大批工作人员。每次护送领导同志过路,交通沿线都要派出武装人员,就连敌人据点里,也通过地下工作者安排了侦察员,随时了解敌情,保证首长过路绝对安全。郭洪涛、张经武路过时与徐子仁亲切交谈,对他参加抗日的正确选择,表示赞赏,并支援二大队法币五百元。徐向前从山东回延安路过,就住在徐子仁家中,对徐子仁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支援二大队现洋六百元。领导的教育和支持,更加坚定了徐子仁追随共产党抗日到底的决心。费县的名人在坚持战斗的同时,二大队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不断向主力部队输送了有生力量。1939年秋末,115师东进支队司令王秉璋、政委黄励将115师工兵连76 人交给二大队作为一中队的骨干,支持二大队和崮口山区的斗争。同时指示徐子仁重点发展工兵连, 1940 年上半年即发展到250多人,回归115师建制,编为2个工兵连。1940年6月,二大队编入四县边联支队,徐子仁任第3大队大队长。在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之后,徐子仁于1940年10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1年9月, 徐子仁所在的四县边联支队编入鲁南军区五团,徐子仁任3大队大队长。在此期间,参加了护送刘少奇返回延安的保卫工作。在1943年的柱子战役中,三次深入敌区侦察,为我军全歼刘黑七匪徒作出了贡献。1944年,徐子仁奉命回到地方,任温河、赵 两县工商局局长,开创了鲁南的工商事业。1945年任八宝山煤矿经理。1946年,任鲁南区工商管理局工矿科科长,鲁南行署秘书科科长。1947年2月,北撤渤海区。10月, 奉命带领80人的精干武装回鲁南开展对敌斗争,严厉打击了国民党“还乡团”,为区党委和行署返回鲁南打下了基础,受到行署主任张劲夫的表扬。1948年10月,接收山东3大煤矿之一的陶庄煤矿,任副经理。当时的陶庄煤矿百废待兴。徐子仁作为主管生产的副经理,为恢复和发展生产,殚精竭虑。他还亲自参加井下劳动,走遍了井下每1个掌子面。掘进任务重,他不顾50多岁的年纪,亲任掘进队长,夜间下井劳动,白天坚持指挥生产,使国民党丢下的烂摊子很快焕发了勃勃生机。1955年8月,任山东省煤矿基本建设局副处长。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徐子仁受到了不公正的处分。1957年,他主动请求支援边远省区建设,调云南省煤炭局任生产处副处长。虽然长期背着错误处分的包袱,但仍然对党忠心耿耿,工作兢兢业业,为云南煤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三中全会以后,党组织为其平反,恢复名誉,恢复党藉,享受正厅级待遇。1983年秋,以83岁高龄抱病来费县参加党史座谈会,为鲁南地区革命斗争史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资料。1985年不幸病逝,享年85岁。国务委员张劲夫,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政委王六生、南京军区副司令钱钧,司法部教育司司长宋子成等领导同志和徐子仁生前战友、同事纷纷发来唁电和唁函,表示深切的悼念之情,对其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费县的名人“九爪龙”孙隆三在费县白埠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九爪龙”的故事,“九爪龙”的名字叫孙隆三。他1880年出生在蒙山前白埠村1个贫苦农民家里,兄弟四人,他是老三,9岁就给人家放牛。15岁时, 铡牛草不慎铡掉一手指,竟不哭不叫,使人惊服。他自幼慷慨正直,人们敬佩他的为人,称他为“九爪龙”。孙隆三有个族兄叫孙隆典,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孙隆三曾多次诚心相劝,要他做个堂堂正正的人,不做伤天害理、祸国殃民、损人利己的事。孙隆典根本听不进去,反而变本加厉,横行乡里。他投靠德国传教士,成为神甫华德胜的忠实走狗,村里都叫他“二鬼子”。孙隆三对孙隆典投靠洋人,欺压乡邻的恶劣行为,早就想寻机教训他一顿。1909年农历9月9日,孙隆典从城里回家,路过白埠集场子1个肉摊前和孙隆三相遇。孙隆三骂他丢尽了孙家祖宗的脸,丧尽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孙隆典气急败坏窜上去就打孙隆三,孙隆三非常气愤,决定为民除害,拔出匕首一下捅入孙隆典的肚子,接着手腕一转,刀子在孙隆典的肚子里转了半圈;只听“哇”的一声,孙隆典摔倒在地,气绝身亡。德国神甫华德胜威逼县长立即逮捕凶手,速杀孙隆三。知县王毓青对孙隆三痛杀洋奴,为民除害的义举很敬佩。王知县对洋人正色相告:“中国有中国的法律,我无权做主杀人。”后来孙隆三在知县的帮助下,逃出山东,直奔东北,避居吉林省桦甸县深山老林,以种地为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孙隆三目睹东北山河沦丧,痛心疾首,毅然拉起一帮人马,树起抗日旗帜加入义勇军。1941年1月,六十岁的孙隆三从东北回到家乡白埠村。回到家乡便积极配合我地方政府发动人民起来抗日。薛庄据点的伪军,经常到河滩上演习,并挖了战壕。一天夜里,孙隆三带两人在河滩里埋上地雷。第二天一早伪军上操时,炸死3人、炸伤5人,炸毁机枪一挺。同年11月,日本侵略军调集5万多兵力, 对我沂蒙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斗争十分严峻。年过花甲的孙隆三再次投入战斗,参加了白埠区区中队。孙隆三虽然是区中队年龄最大的队员,但事事不甘落后,总是抢着执行危险的任务。这天接到县委通知,指示区中队挑选精干老练的队员去蒙山梧桐沟、火红峪一带寻找、联系隐蔽在那里的伤员,并带一些食物。此行要穿过几十里敌人的封锁线,任务十分艰巨,孙隆三坚决要求执行这次任务。在他的再三要求下,批准他和另两名队员一起执行任务。他们三人迅速收拾妥当,冒着寒风,连夜前进。孙隆三一行3人避开大路,涉水攀登,足足走了80 多里崎岖山路,来到火红峪一带,终于在1个山洞里找到濒临绝境的几位伤员。战友相见,激动万分,伤员隐蔽在山洞里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孙隆三把带来的食物分给了伤员,并把反“扫荡”胜利的消息告诉了伤员们,嘱咐大家要安心养伤。此后,孙隆三不顾年迈力衰,山高路险,连续三次往返蒙山里给伤员送食品、药品,保证了伤病员的生活和治疗。反“扫荡”胜利结束后,孙隆三被提升为区中队副队长。1942年秋,日寇再次集结15000余人, 对沂蒙山区进行“扫荡”。孙隆三带区中队插入敌后,在据点附近,宣传我党的政策,警告伪军不要为鬼子卖命。同时坚决打击和镇压那些与人民为敌的民族败类。经过反复紧张的战斗,敌人“蚕食”“封锁”我根据地的阴谋被粉碎。在这场斗争中,白埠区中队共参加大小战斗十多次,打死打伤日军20多人。缴获长短枪10余支。孙隆三在区中队经常背一支“汉阳造”,腰间插着一圈手榴弹,不时在敌伪碉堡、岗楼附近活动,寻机袭击敌人,不同方向地射击敌人,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丢魂丧胆。只要听到枪响,敌人便抱头鼠窜,连声惊叫:“不得了啦!九爪龙又来了!”各个据点的伪军只要听到“九爪龙”的名字就胆颤心惊。1943年9月的一天上午, 孙隆三接到县大队的通知,驻费城的日军纠集1500人到我白埠、薛庄北部根据地“扫荡”。时间紧迫,必须占据咽喉地带平顶崮,扼住敌人的进山之路。否则这一带的群众就要遭殃。不容仔细考虑,孙隆三便先带排长许立堂及两位战友飞跑前进抢占平顶崮,其他队员掩护群众转移,随后急奔平顶崮。他们加速前进,决不能让敌人登上平顶崮。……前面就是平顶崮了,敌人也已离崮不远,孙隆三他们捷足先登,占据了崮顶有利地形。敌人也开始向崮顶爬行,只听“啪”的一声,走在前面的敌人被孙隆三打倒。后面的敌人“哗”的散开,撤到树林里,轻重机枪、迫击炮一齐射向崮顶。一股敌人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已接近崮顶。一阵猛烈的手榴弹,将敌人压了下去,疯狂的敌人又一批涌上来,又一次被打退。这时区中队赶到了,经过激烈的战斗,敌人见进山不成,丢下车马狼狈逃窜了。由于孙隆三年迈力衰,劳累过度,就在他于平顶崮射出最后一粒子弹时,停止了呼吸。威震敌胆的“九爪龙”就这样离开了他的战斗集体。孙隆三同志牺牲的噩耗传开,根据地军民悲痛万分。费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县及白埠区人民武装委员会,在平顶崮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宣布将平顶崮改名为“九龙崮”,以永远纪念这位为国捐躯的老英雄。中共费东县委追认孙隆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巍峨九龙崮,永远铭刻着英雄孙隆三的名字。“九爪龙”的英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沂蒙山人!费县的名人爆破英雄刘光荣刘光荣(),战斗英雄,费县方城镇小义山埠村人。6岁父母双亡,就成了孤儿,9岁给地主放牛、扛活,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42年冬他跟随本村在费东县大队任班长的王德奎,参加了革命。他只有小名没有大名,参军后才起了大名。指导员说:“你姓刘,投奔八路军是件光荣的事,就叫刘光荣吧。从现在起你就是革命战士了,希望你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干出光荣的业绩。”指导员的一席话,说得刘光荣心里热乎乎的,他说:“指导员您放心吧,我一定跟着共产党革命到底!”1943年1月县大队决定挑选18名精明强干的战士组成武工队,准备夜袭石岚敌据点。但是刘光荣未被入选,他就找连首长软缠硬磨,连长终于批准了他的请求。晚上连长率19名武工队员,乘大雪之夜,顺利地摸到敌据点,刘光荣和一名战友迅速轻巧地将门岗抓住,其余同志一齐冲上,将14名伪军全部缴枪。1943年10月,刘光荣来到鲁中军区十一团一营一连当战士。12月4日,驻费县城日伪军900多人,对薛庄一带“扫荡”。我军团长将1营布置在制高点大顶子。拂晓,日伪向大顶子进犯,一营战士奋起还击,连续三次打退敌人进攻。刘光荣虽然是第一次参加这样大规模的战斗,但是表现英勇顽强。日,刘光荣所在部队奉命攻打蒙阴县城。城内驻有日军1个中队和伪军十二个中队,城中设防坚固。战斗打响后,一连主攻东门,由于敌人凭借工事,顽固抵抗,久攻不下,副指导员及多名战士牺牲。第二天晚上,再次发动攻城,连续派上几个爆破手都未成功,情况非常紧急。这时刘光荣来到指导员跟前说:“指导员,让我去!”指导员说:“好!注意隐蔽。”接着命令:“火力掩护!”刘光荣抱起炸药包迅速向敌城门冲去,终于炸开了城门,部队冲进城去,全歼城内之敌。1945年6月, 我军发起讨伐伪鲁东和平建国司令历文礼的战斗。刘光荣随部队攻打临梧镇据点。据点内,防守工事坚固,四周挖有壕沟,筑有两道围墙,制高点建有炮楼并有1个团的兵力把守。6月17日傍晚,1连在西北角发动进攻,敌人借工事,在炮楼上、围墙上疯狂地向我军扫射,顽固抵抗,严密封锁着1连前进的道路, 指导员刘学山当机立断,命第一爆破组前去爆破,机枪掩护。第一爆破组的两名同志跃出战壕,直奔炮楼,途中不幸中弹。“第二爆破组上!”第二爆破组刚炸开铁丝网,爆破手又不幸中弹。刘光荣看着1个1个倒下去的战友,怒火中烧,他爬到指导员跟前说:“指导员,让我去,我坚决完成任务!”指导员同意后,他抱起炸药包跃出战壕,在我军火力的掩护下,很快炸掉了炮楼前的1个地堡。这时敌人强大的火力向刘光荣压来,他沉着地观察地形,向敌人投出两颗手榴弹,顺势滚向左边的1个土堆旁。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敌人炮楼倒塌了。一连战士飞快地冲了上去。刘光荣多处负伤,但他仍冲在最前头,经过一夜激战,全歼临梧镇之敌。由于刘光荣作战勇敢,屡立战功,1945年9 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9月中旬, 鲁中军区命十一团攻打顽匪王洪九的孟家村据点。内有狡诈的王部大队长李常刚,战斗经验较丰富,我军屡攻不下,一营连续8次组织爆破都未成功,1连长命刘光荣率两名战士再次爆破。 途中一战士牺牲,一战士受伤,任务全部落在刘光荣1个人身上。他凭经验,利用地形地势,最终将敌碉堡炸塌。经过激战,全歼李常刚大队10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1000余支。战后部队为刘光荣记大功一次。1946年1月,为彻底粉碎“蒋、日、伪”合流的阴谋,鲁中军区根据上级指示,攻打盘踞博山拒不缴枪的日伪军。十一团和兄弟部队配合,担任攻打博山外围四十亩地日伪据点的任务。日伪据点内的敌人见我军攻势强大,便倾巢出动,向我一连阵地猛扑过来,妄图夺路逃窜。一连战士跃出战壕,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刘光荣在冲杀中被六个鬼子围住了,他凭着平时练就的一身过硬本领,毫不畏惧,沉着应战。首先击毙正面冲上来的2个鬼子,随后又照准就近的鬼子1个突刺,鬼子应声倒地。接着紧跟1个打压刺,又结束了一条鬼命。这时只听刘光荣“杀”声不断,其余鬼子见此情景,不敢再战。这次战斗,歼灭大部敌人,共俘日伪军3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5挺,迫击炮2门。 战后,刘光荣被鲁中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并被提升为一连七班班长。1946年7月,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内战。 为贯彻党中央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7 月下旬刘光荣所在部队奉命攻打博山东部西坡地之敌。刘光荣孤身冲上鏊子顶敌人暗堡,俘虏敌人1个排,缴获六○炮1门,轻重机枪3挺。战后,鲁中军区授予刘光荣“孤胆英雄”称号。为鼓舞斗志,广泛宣传刘光荣的先进英雄事迹,鲁中军区掀起了学习刘光荣的活动,文艺工作者谱写的《刘光荣之歌》传遍全军。日, 刘光荣所在部队奉命攻打安邱城的张天佐部。战斗中为使我军顺利前进,刘光荣率两名爆破手,奋不顾身,扑向敌碉堡。在两位战友牺牲,自己头部严重受伤的情况下,坚持将敌碉堡炸毁。刘光荣为战斗的胜利扫清了道路,同时也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战斗结束后,为表彰和纪念这位为国捐躯的功臣,鲁中军区追授他为“爆破英雄”,将他带领的班命名为“刘光荣班”,将他所在连命名为“安邱连”。费县的名人“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刘加其刘加其(),“华东一级人民英雄”,费县岩坡乡大马山村人。刘加其1943年加入温河县二区区中队, 任通信员,1944年在牛田阻击战中,打死日军军官秋山。1946年11月,刘加其由区中队升级编入新四军一师一团一营三连九班任战士。在宿北战斗中,他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勇敢地冲在最前面。他把一颗手榴弹握在手中,俯身滚到敌人碉堡下面,手榴弹向敌人的射孔投去,顿时敌人的射孔就成了哑巴。这次战斗他一人缴获了敌人两支长枪,一支美式盒子枪。1947年2月莱芜战役中担任机枪手, 他和战友们同敌人顽强战斗6小时,阻击了几十倍于我敌人的轮番进攻,消灭一营多敌人,扼住敌人的后路,粉碎了敌人的突围计划,为保证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刘加其在这次阻击战中,沉着勇敢,表现了人民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勇气概,被纵队誉为“名闻全国的英雄”。《前锋报》和延安新华社分别介绍了他的事迹并向全国播发了消息。刘加其1947年3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5月,他所在部队奉命从敌25师和74师之间插入纵深,实施中间突破,切断敌人之间的联系。他在战斗中英勇善战,战后又记大功一次。7月,刘加其随军攻打费城, 他主动要求执行爆破任务。在炮火的掩护下,他带着炸药包向城墙靠近,右胳膊被子弹打穿,炸药包掉在地上,他便用左手提起炸药包继续前进,终于炸开南门城墙。此后,他在济南、淮海诸战役中,屡立战功。1948年5 月荣获“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1949年4月渡江战役后又多次获奖, 他由班长提升为排长。刘加其1950年11月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人民功臣第一连”一排排长。1951年初,在咸镜南道守卫战中,刘加其带领全排,在极为艰险的情况下孤军奋战,为守住1271高地以十倍于我兵力的敌人战斗。他说:“我们一排是敌人啃不动的硬骨头排,人在阵地在,什么困难也不会压倒我们!”全排在零下40度情况下和敌人英勇作战,子弹、手榴弹拼光了,他便端着刺刀带领战士冲向敌人。直至战斗到最后剩下几名负伤的同志仍坚守阵地。为表彰这种革命英雄主义和无比顽强的战斗精神,刘加其所带领的一排荣立集体二等功,他荣立干部四等功。日晚,刘加其率队抢占在“三八”线附近的华川643.2高地。 他对全排同志说:“我们排是专啃硬骨头排,营首长把这一艰巨任务交给我们一排,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们过去订的‘不怕苦,不怕死,要为中朝人民立大功’的计划,保证要在今天实现!”他先带领三位副班长察看地形,确定进攻路线。午夜两点钟开始行动。当他带领同志们靠近敌人只有20米远的时候,命令大家:“攻其不备,全排猛烈冲上去。”这时一颗罪恶的子弹从侧面飞来,击中刘加其的头部。他断断续续地说:“攻——上——去!”战士们喊着“为英雄排长报仇”,冒着敌人的炮火胜利占领了阵地。这位华东一级人民英雄,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永远闭上了眼睛。费县的名人 人民英雄孙伯启孙伯启,费县员外乡土龙沟村人。1943年11月入伍。194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卫生员、 军医、干事、处长、团政委、守备区副政委、政委、空军成都指挥所副政委等职。孙伯启同志是医务战线上的出色救护英雄。在担任卫生员至军医期间,曾先后十四次带领抢救组,跟随突击连、突击营,抢救伤员600多名。 对工作具有高度的热情和政治责任心,有着不平凡的工作业绩。1944年在鲁南卫校生产劳动中被评为劳动模范;1946年8月在安徽泗州战斗中, 他冒着敌人密集炮火去抢救伤员,当敌人冲到跟前时,他立即组织伤员打退了敌人的反扑,战斗胜利后被评为甲等救护模范;1947年在开展学习战斗英雄曹文选活动中被评为团结模范,在开展创造模范共产党员活动中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同年在山东济宁战斗中,他带伤在火线上一夜包扎抢救伤员四十多名。战斗胜利后被评为华东三级人民英雄并授三级人民英雄奖章一枚;1948年8月河南豫东战役后被评为华东二级人民英雄,并授奖章一枚;1949年1月淮海战役后被评为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并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奖章一枚。同年5月代表二十二军出席全国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1950年至1952年在二十二军政治部被评为机关工作模范,荣立三等功两次,作为二十二军的代表出席华东军区士兵团三野英模代表大会;1951年10月作为二十二军代表赴京参加建国两周年国庆观礼,接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单独接见了他,并为其签字并合影; 1952年6月至1954年6月,在浙江军区速成中学学习文化, 因成绩突出,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被评为模范党员。作为优秀学员代表出席华东野战军学员代表大会;1955年至1959年两次被评为二十二军建军先进分子,荣立两次三等功。现已离职休养,为正军级干部。费县的名人王 俊王俊(?—1651),字小吾,原籍苍山兰陵, 其父迁居费县梁邱,又乾他打死官差,带领饥民造反上山。各路英雄好汉群起响应,先后有苍山县底阁晁家村晁玉光,罗腾乡荣家庄容坦、费县新庄村付曼汉等英雄好汉前去投奔。手下大将又有焦夔卢、夏魁元、李洪斗、李赦斗、相雷朝等。他们相继占领了大苍山、小苍山、花盘山、抱犊崮、尖山、几辈崖、胜山等处。王俊以大苍山为总部,其妹王俏荣据守印盒山。王俊被推为"九山王"。他率部在滕县阳庄截劫江南运往北京的饷银,多次打败了前来镇压的官兵。崇祯十五年春,王俊率部南下台儿庄,拦截运河漕粮,缴获大批粮米和财物,官府震惊,不断调兵遣将,前去围剿,被打得落花流水。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兖州明鲁王朱聿海东逃白颜石门一带抗清,王俊受其影响,转而联合明朝将士反清。清顺治三年,王俊率兵攻打费县城,吓得官绅"枕戈城头"惶惶不可终日。由于地主武装恃险固守,费城久攻不克,义军向北发展受到阻止。四年,王俊联合河南榆园起义军攻占峄县城。六年,王俊又率部独自攻入峄县城,知县跳城逃跑。王俊义军深得民心,所到之处,百姓愿为义军充当耳目。清方军报称:"大军之出,贼即飘遁,师行而南,贼扰东北。"又说:"我出师某地,贼知之;我出师所向,贼知之,而贼避我,我不知也;我行师归, 而贼尾我,我不知也。"顺治八年,清廷因多尔衮死亡, 放松围剿,义军势力大增。王俊第三次南下,兵分两路。 西路袭击台儿庄,东路直逼郯城。台儿庄一路因清兵事先准备,未能攻下,遂议定南下进攻徐州,因在德胜闸截获了清政府运送龙衣的船队,将士欢呼,得胜回山。 东路军攻占郯城后,本欲乘胜东进海州。不料, 清廷急忙起用在浙江养病的明叛将张存仁,任为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正准备向鲁南义军大举进攻。王俊闻讯只得调回东路军、保卫山寨。清兵总结以往失败的教训。采用围困和招降相结合的办法,步步逼进,各个击破。先后攻陷抱犊崮,神山、花盘山、燕尾山、尖山等重要据点,并改燕尾固为海清崮(即今几辈崖),改尖山为胜山。王俊的苍山大寨被孤立,形势十分危急。但是义军誓不投降,凭借山险顽强坚持斗争,清兵数月攻之不下。张存仁为此屡受朝廷斥责。顺治八年三月,清兵进抵苍山大营之下,粮尽水绝的义军再也坚持不住了。王俊设计突围,据说,他派人将山羊绑缚仰卧,上悬皮鼓,羊四蹄乱蹬,敲得战鼓咚咚作响;又给饿马戴上铃铛,马饿弹跳,满山铃响。"羊击鼓、马响铃",吓得清兵前军统帅马光辉不敢冒然进攻。在1个雪夜里,王俊等分几路倒穿草鞋潜下山寨,秘密突围。早晨,清兵看到鞋印,还以为有上人山。等攻上山寨,空无一人,只捡到几十只山羊和饿死的老马。《峄县志》载:"总督张存仁以满汉兵入山捕剿,诸贼相继荡平,独苍山数月乃下,竟一空垒。"至今,鲁南山区仍流传着王小吾"倒穿草鞋"和"悬羊击鼓,饿马摇铃"的动人故事。王俊下山后,向峄山方向突围。可惜此地义军已经失败,清廷给降者以"免死牌",令互相招抚。峄山首领焦二青同苍山王俊为山东巡抚夏玉擒诛(《邹县志》)。当地百姓却说王俊改名换姓,隐匿民间。梁邱西望:苍山、富贵顶巍峨屹立。山上,当年义军遗迹犹存;山下,"九山王"英勇斗争的故事至今在村民中盛传。费县的名人刘黑七刘桂棠(又作刘桂堂),山东费县四区温泉乡锅泉庄人(现属平邑县),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出生,其父刘相云是个巡夜更夫,夏秋之季也看护庄稼。其母在本村地主孙安常家当佣人。刘桂棠[刘黑七]是山东巨匪、流匪。自民国五年[1915年]起,1943年11月被击毙止,他曾流窜华北各地,祸及鲁、苏、豫、冀、晋、察、热等省,他在山东为害尤甚,恶贯满盈。网友也许会说:“1个土匪何足挂齿。”如这样认为可就大错了,的确与张作霖张宗昌等土匪出身的军阀,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影响微不足道。但刘匪不仅自成土匪后,越剿越大,凶狠残暴、令人发指,这样的1个土匪竟存在将近30年是一奇;曾先后投靠何应钦、阎锡山、张学良、伪满洲、日军,先后任过师长、军长、山东警备副司令、第三路军总指挥[伪满]、皇协军前进总司令[汉*]等职,其中有的竟反复投靠又是一奇;被刘峙、韩复榘、宋哲元等国军部队数次消灭,很快又死灰复燃又是一奇。 只有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才将他的武装完全消灭,刘本人也被击毙。刘自十二岁起也为孙家放羊,整整干了八年。因整日驱赶羊在山间奔走,他习练了一身翻山越岭的本领。刘自幼品行不端,当羊信期间即有盗窃和抢劫行为。他20岁(即1912年)时,跑去青岛谋生,在车站、码头当装卸工。年余,复回原籍给孙家当长工。1915年他伙同村中2个恶少拿了一把鬼头刀、一支土枪潜入山中,正式操起土匪营生。以后,他们又联合当地流氓、无赖李满、苏四、夏兴德等,一共八人盟誓结拜。刘桂棠肤色黝黑排行第七,故又有“刘黑七”的浑号。自此以后,八匪即以刘黑为首,绑票勒赌,打家劫舍。他们第一桩较大的抢劫就发生在费县南孝义庄(现属平邑县),刘带领土匪将这个村子抢了个净光。其后,匪势日炽。刘匪活动的区域主要是费、邹、滕、峄等鲁南山区,尤其是峄县属的抱犊崮山区。此地早就是土匪出没的地方。自民国以来,军阀迭更,战争频仍,散兵游勇特多,加上百姓连遭兵祸,纷纷破产也常落草为匪.故鲁南山区土匪活动十分猖獗。刘桂棠趁机扩充势力,至1919年刘匪部扩充到三百多人,武器换上了钢枪。此时他又与鲁南另一股土匪张黑脸(即张家栋,峄县东郭庄人勾结。一九二五年奉系军阀张宗昌督鲁后,曾派1个团到鲁南山区剿匪,结果越剿匪势越旺。原来张宗昌的军队很腐败,刘匪在蒙山上,政府军打上去后,经不起上匪反击,便丢下大批武器败下山来,枪械遂入匪手。土匪为以后再得到武器计,便在战场上流下许多银元,政府军二次上山,见状大喜,便对空胡乱放一阵枪,丢下武器,带上银元,自行下山。以后总是这样。结果政府军得了银元发财而归,而刘匪则得以用政府军送来的枪械装备了自己,队伍强盛了许多。由于张宗昌对土匪失剿,所以在其统治时期,即1925年至1928年间刘匪势力迅速膨胀起来,到处烧杀抢掠、绑架勒索。他们向农村索粮、索钱、索枪,限期缴纳,不得有丝毫折扣,若某村拒缴,刘匪即对该村进行“一扫光”式的烧杀。在张宗昌督鲁时期,蒙山前百里之内被刘匪烧杀的村庄有一千多处,烧毁的房屋有二十多万间,杀害的百姓有一万二千多人。刘匪所到之处,老百姓畏之如虎,纷纷逃难他乡。因此,当时蒙山地区,村落凋敝,土地荒芜,一片凄凉景象。刘匪到哪里,哪里就遭殃。邹、滕、泗水、莱芜、新泰、博山等县的人民,无不惨遭荼毒。1927年3月,刘桂棠率匪众数千窜到莱芜县境.仅在红山寨一处就杀了一千三百多人,被其掳去的男女村民,愿从匪者,可以入伙;不愿从匪者,贫者当即处死;富者被劫持勒赎,不拿钱来赎,也难免一死。刘匪号令部下,*淫掳掠,听其自便,酗酒豪赌,各随所好。因此,地方上的地痞、流氓、逃犯、赌棍纷纷来投,许多小股土匪也自请入伙。至1928年,刘匪所部已发展到一万余人,连同“吃潮水”的(即随同土匪作案分脏而未正式入伙者),已有一万五千余人。费县的名人刘桂棠匪众影响所及,非止山东一省,逐渐引起国民党新军阀的重视。而刘匪自恃力强,谁的势力大就投靠谁。1928年初,驻节河南的冯玉祥的西北军(当时已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二十师师长韩复榘曾拉拢过他。韩赠以一万七千块银元、两千袋面粉,妄图收容他。但刘嫌其势力小,收了礼物并未从韩。同年四月,蒋桂冯阎等新军阀间达成暂时的“妥协”,开始了旨在消灭奉系军阀张作霖的“第二次北伐”。何应钦率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打败了张宗昌的直鲁联军,进驻鲁南,也对刘匪进行拉拢。刘看上了蒋介石国民党的招牌,便投靠了何应饮,所部被编为新四师,刘任师长.随后,刘匪即以“北伐先遣军”的名义,从鲁南开往胶东。五月,日本帝国主义在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后,刘部又开往河南禹县一带。1929年10月,在蒋冯战争进行期间,何应钦命刘匪部向冯玉祥部进攻。刘匪在禹县一带曾击溃冯军一部,获得蒋介石的电贺,称其为“铁四师”,但刘匪却因未能升官发财,对蒋心怀不满,刘部被调往临汝一带驻防。这时,山西军阀阎锡山察其意,便派人通刘,许以高官厚禄,刘颇为所动。紧接着,第二年的四月爆发了蒋桂冯阎中原大战,阎被桂冯阎一方推为中华民国军总司令。刘既惑于阎的笼络,又慕于阎的人多势众,遂叛蒋投阎。阎将刘部改编为二十六军,让刘做军长,并资刘现金二百万元、轻重武器若干,作为见面礼。同年十月,阎桂冯在中原大战中失败。由于张学良在九月十八日发出拥护“中央”(蒋介石)、呼吁和平的“巧电”,令于学忠率东北军第一军入关,占领了平津、河北等地,阎怕山西老巢被东北军占领,便命令所属各部开回山西。此时,刘匪见阎已失败,便不服调动,脱离阎锡山自行率部北上,于1931年7月到达河北大名。刘到大名后,见东北军势大(张学良于日已就任蒋介石的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于学忠于九月被蒋任为平津卫戌司令),便派人同东北军于学忠部联系。东北军自然也乐得收容,张学良遂将刘匪部编为第六混成旅,任刘为旅长,仍驻大名,归于学忠节制。刘匪进驻大名时,适逢驻顺德(邢台)的石友三部在汪精卫广州“国民政府”的支持下举兵反蒋,蒋介石曾令刘峙率中央军会同于学忠部围攻石友三.对于刘桂棠的反复无常,蒋介石十分嫉恨,决意除之,所以在解决了石友三的部队后,蒋便令刘峙指挥3个师又1个旅向刘部进攻。激战数日,刘匪大部被歼,刘桂棠带残兵两千余人突围又回到山东。这时,已是韩复榘主鲁时期(1930年9月韩复榘被蒋委任为山东省政府主席)。刘匪一度窜扰鲁南山区 .同张黑脸合股,匪众号称万人.刘匪滋扰地方,严重威协着韩复榘的统治.韩曾派兵进剿,但收效甚微。有人建议改剿为抚,韩乃派幕僚陈席之去进行是疏通。陈与刘是同乡老相识,经陈游说,刘愿投韩(张黑脸部也曾就抚,但中途又生变)。日,刘派代表赴省府,接洽改编事宜,刘并愿将母、妻送济南为质。谈判条件是:刘部不再扰害地方,部队集结于长清、高唐、夏津待编,名义上是山东警备军,军饷由省府供给。日,省府常会决定:刘部四团一营(一说4个旅)组成山东警备军,韩任总指挥,刘任副总指挥。十四日,韩派其高参、第三路军军事教育团团长程希贤赴高唐点验刘部。点验结果,刘部有枪五千余。程并向刘训话,略谓:英雄不怕出身低微,程咬金、秦琼等皆出身绿林,但位至国公,大家已归正果,望努力平内乱,御外侮云云.但是,刘匪仍不听调遣,不到半年,双方即摩擦起来。韩停止对对刘部的军饷供应,并密谋解除其武装。刘得悉后,便于1932年6月,率部从高唐一带撤出,窜入河北。刘匪过霸县时挖了韩复榘的祖坟(韩是霸县人),以发泄仇恨。旋即跨过河北,打败了热河省政府主席汤玉麟的防军,进入热河,并迫汤让出开鲁、林西一带地盘给刘部驻扎。1933年春,日本侵略者叫嚷热河为“满洲国”国土,长城是“满洲国”的国界,并出兵山海关,很快攻陷热河全省,侵略魔爪伸向长城,要进而侵占华北。此时,刘匪见日寇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便派人去东北伪满洲国联系投靠日伪,而被伪满委为“第三路军总指挥”,下设3个军。刘匪曾配合日本军茂木骑兵旅团侵占沽源等地。五月下旬,冯玉祥、吉鸿昌领导的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崛起。经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原属冯玉样的西北军)的幕僚田家斌与刘联系,刘又倾向抗日,遂于六月二十六日通电参加同盟军。刘被委为第十七军军长,所部约三、四千人。七月间在前敌总指挥吉鸿昌的指挥下,刘部曾参加收复多伦等地的战斗。八月,同盟军在日军和何应钦(北平军委分会主任)军队的联合进攻下失败,刘部又为何应钦收编,刘任察东剿匪司令。十二月,由于同汤玉麟发生冲突,部队哗变,刘又率部南窜。刘匪越过平汉铁路,在平汉、津浦两线之间沿新城、雄县至献县的大道四处抢掠。至枣强后又分两路南窜,一路由大名到濮阳;一路至鲁西。刘在河北受于学忠部的压迫,便窜向河南,占涉县、武平等县,并到山西窜扰。刘与军阀何柱国混战一场后,又向西窜,渡过黄河,占豫西的卢氏,复从卢氏向东,又与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部接战。之后,便越平汉、陇海向鲁西流窜。刘匪所到之处,抢劫勒索,强*妇女,无恶不作。在涉县附近,一日之内虏掠妇女一千余名。日,刘匪二次窜回山东。由于刘匪第二回鲁时同韩复榘结下了不解之冤;同时又由于刘匪曾在津浦线上劫车,绑架了英商,英国向蒋介石提出抗议,蒋乃电韩严剿,因此,韩下了老本,动员了他所属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排长是什么军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