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解放前参加革命的工人配偶有啥政策

49年3月参加革命户口在农村拿优抚死后有何补助_百度知道老年配偶照顾者的照顾负荷与福利性政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老年配偶照顾者的照顾负荷与福利性政策研究
【摘要】:老年人的长期照顾问题,是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高龄化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目前及今后很长时间,家庭照顾仍是我国老年照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老龄化、空巢化、高龄化现象的严重,老人失能状况严重及护理型养老院的紧缺,少子化的趋向使得我国的养老文化陷入困境,老年家庭照顾者面临着巨大的负荷。长期的照顾负荷对他们的自身健康、心理调适等方面都存在威胁,而政府、社会对这一照顾者群体却鲜有专门的福利性政策。
国内关于照顾者的福利性政策未形成体系,如社区提供的日间照料、暂托服务等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并非针对照顾者的个性化且复杂的需求制定;而国家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方面给予的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多偏向于老年人,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照顾者的压力,但无法从源头上保障照顾者的福利。故迫切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福利性政策,提高照顾者的生活品质,让照顾者和被照顾者都能健康的生活。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以老年配偶照顾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家庭配偶照顾者的照顾负荷及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并对照顾者照顾资源的使用与福利需求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照顾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对照顾者的风险控制及照顾者的负荷有显著影响,照顾者负荷对照顾者身体状况及抑郁状况影响显著;照顾者对非正式照顾资源的需求主要集中于情感需求;对正式资源的需求多为政府资金方面的补助及服务的需求。
最后借鉴国(境)外对家庭照顾者的福利性政策,如:对照顾者的直接福利性政策——社区照顾中提供的喘息服务、个案管理、照顾者支持小组、家庭辅导等福利政策,照顾者的受益程度较高,缓解照顾压力效果较好;对照顾者的间接性福利政策——政府给予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等方面的法律和资金的支持,虽然这些政策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补充现有正式资源的不足,降低老人的照顾成本,并非真正关切照顾者自身的福利,但照顾者也能间接获得一些协助。结合照顾者的福利需求,本研究从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两个方面探讨对照顾者的福利性政策。在社会政策方面,首先要保障家庭成员的社会权,其次要保障老年妇女的经济安全,最后要正视家庭照顾的国家责任;在社会福利方面,建立替代性照顾服务支持方案,从经济、心理方面给予照顾者支持,最后强调照顾资源的主动介入,以更好的满足照顾者的福利需求。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D669.6【目录】:
摘要3-4Abstract4-8第1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8-14 1.1 研究背景8-11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空巢化、高龄化现象严重8
1.1.2 老人失能状况严重及护理型养老院紧缺8-9
1.1.3 少子化使传统养老文化面临困境9-10
1.1.4 老年照顾者自身的身心健康面临挑战10-11 1.2 研究意义11-14
1.2.1 减轻家庭照顾者身心负荷,提高生活满意度11-12
1.2.2 改善照顾者与被照顾者的关系,促进家庭和谐12
1.2.3 有利于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12-14第2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14-31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14-18
2.1.1 国外长期照顾者研究现状14-16
2.1.2 国外相关的福利性政策概述16-18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18-23
2.2.1 国内长期照顾者研究现状18-21
2.2.2 国内相关的福利性政策概述21-23 2.3 研究方法23-29
2.3.1 文献研究法23
2.3.2 问卷调查法23-28
2.3.3 半结构访谈法28-29 2.4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29-31
2.4.1 技术路线29
2.4.2 论文结构29-31第3章 老年配偶照顾者的特征与照顾负荷31-43 3.1 老年配偶照顾者与被照顾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31-35
3.1.1 谁是照顾者——老年配偶照顾者的特征31-32
3.1.2 谁又是被照顾者——被照顾者的特征32-35 3.2 老年配偶照顾者的照顾负荷及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35-43
3.2.1 老年配偶照顾者的照顾负荷35-39
3.2.2 老年配偶照顾者身心健康状况39-41
3.2.3 老年配偶照顾者的照顾负荷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41-43第4章 日常照顾内容及照顾资源的使用与福利需求43-50 4.1 照顾者日常照顾内容43-45
4.1.1 日常生活活动协助43-44
4.1.2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协助44
4.1.3 情感性支持44-45
4.1.4 安全看护45 4.2 正式照顾资源的使用与福利需求45-47
4.2.1 正式照顾资源的使用46-47
4.2.2 对正式照顾资源的需求47 4.3 非正式照顾资源的使用与福利需求47-50
4.3.1 非正式照顾资源的使用47-48
4.3.2 对非正式照顾资源的需求48-50第5章 老年配偶照顾者的福利性政策研究50-60 5.1 国(境)外家庭照顾者的福利性政策及其启示50-54
5.1.1 对家庭照顾者的直接福利性政策50-52
5.1.2 对家庭照顾者的间接福利性政策52-54 5.2 我国老年配偶照顾者的福利性政策构建54-60
5.2.1 社会政策方面54-56
5.2.2 社会福利方面56-60第6章 结论60-62参考文献62-67致谢67-68附录68-72 老年配偶照顾者调查问卷68-72 半结构访谈大纲7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余飞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唐咏;;[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官玉琴;;[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唐咏;;[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陈树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江侠;;[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陈伟;;[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赵龙桃;柳琴;李宏;吴润莉;李黎;;[J];护理管理杂志;2012年02期
杨宗传;[J];经济评论;2000年03期
陈洁君;;[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嫚;;[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课题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毕磊;[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李瑞娟;杨文明;;[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2期
吕新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王勋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张兴峰;;[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梅盈盈;夏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孙唐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张佳亮;;[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宏芳;;[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俞可;;[A];教育领导研究(第一辑)[C];2009年
李丹婷;;[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五辑2009)[C];2010年
林晓珊;;[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于守艳;王晶;;[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王树新;;[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陈晔;;[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王宏;刘家洁;李雷雷;许红;;[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10年论文集[C];2011年
郭红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刘淑慧;李京诚;李四化;;[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道宇;[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祁峰;[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张红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崔霞;[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陈敏华;[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孙菊霞;[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李素芹;[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杨丽丽;[D];江苏大学;2010年
刘向永;[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李长娟;[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庞飞;[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孙舟燕;[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孙丽影;[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严艳琳;[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郭爱华;[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毛佳怡;[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张舜;[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赵清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王希哲;[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贺艳荣;[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丁美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肖群忠;[J];道德与文明;2001年01期
徐祖荣;;[J];东南学术;2008年05期
李宗华,李伟峰,陈庆滨;[J];东岳论丛;2005年04期
王少萍;[J];中国护理管理;2003年03期
姜小鹰;王丽霞;;[J];中国护理管理;2007年04期
熊芝兰;[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6年01期
杨红燕;[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4年01期
曲莉莎;[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刘素华;王龙;;[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曾莉;周兰姝;;[J];护理研究;2010年17期
石彤;[J];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02期
;[J];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2009年01期
班娟;[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Connie M;[J];美好生活;2010年09期
宇翔;;[J];药物与人;2005年03期
小高;;[J];婚育与健康;2010年25期
冷鲜花;;[J];招商周刊;2006年07期
郑元春;;[J];社会与公益;2011年11期
;[J];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195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晓芳;张华萍;刘伟;彭伟;黄少卿;雷雨;吴新;罗敏洁;黎永亮;;[A];第六届中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大会论文集和专题讲座[C];2010年
沈伟;钟进才;王京娥;刘芳;牛润桂;刘明恒;林维德;;[A];第七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大会论文集和专题讲座[C];2011年
王培;;[A];第14届全国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韩杰;田梓蓉;;[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吴亚楠;史丽芝;侯召香;张伟;;[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石油石化分会成立暨第四届石油石化心理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王进;张瑞;;[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吴艳;;[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王慕兰;姚红萍;马莉;;[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赵丽君;姜喆;陈秀珍;张琛;孙华;;[A];第七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大会论文集和专题讲座[C];2011年
程双云;;[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12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余婉雯 广州利康家属资源中心;[N];中国社会报;2010年
马可·凯勒霍夫
马青;[N];中国社会报;2006年
包颖;[N];中国社会报;2006年
泥颜;[N];中国社会报;2004年
王雪飞;[N];健康报;2008年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
肖世富 (主任医师)
李广智(副主任医师)
盛梅青(主管护师);[N];家庭医生报;2009年
长沙铁路医院
邹新元;[N];大众卫生报;2003年
王越;[N];中国社会报;2006年
吕莉;[N];大众卫生报;2005年
施佳;[N];中国社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小鶯;[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张莹;[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李小云;[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张培宇;[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顾卫东;[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李明川;[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宫晔;[D];复旦大学;2005年
王兴胜;[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陈倩;[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曹剑;[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江芳华;[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周冬梅;[D];复旦大学;2011年
朱莲莲;[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王春洁;[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毕瑨;[D];济南大学;2010年
蒋芬;[D];中南大学;2012年
倪志红;[D];苏州大学;2012年
高瑞;[D];泰山医学院;2012年
谢佳;[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张莉莉;[D];吉林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我父亲1949年1月参军1959年复员。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有离休文件_百度知道何方神圣的繁体字长什么样子_人文学科_16科教网
何方神圣的繁体字长什么样子
编辑: 16科教网 &&&来源:用户发布&&&发布时间:&&&查看次数:24
请帮看下,何方神圣的繁体字长什么样子,谢了。网友回答何方神圣--何方神圣
人文学科相关
更多相关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网友发布,本站无法保证其部分内容的正确性,请用户一定仔细辨别。
[] &&[联系QQ:] &
滇ICP备号&中国年革命到底属于什么性质
中国1919-1949年革命到底属于什么性质
盐城工学院&
词典云:“我国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的革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于当代史学界普遍把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认同为资产阶级革命的观点,笔者甚疑之。现不揣浅薄,就此作出一点分析,与通家商榷。
关于社会革命性质标志的辨析
近现代世界历史上足以影响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社会革命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资产阶级革命,一类是社会主义革命。所谓资产阶级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结果是国家政权由封建地主阶级手中转到资产阶级手中,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所谓社会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的革命。”试比较资产阶级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在概念内涵上质的区别,一般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领导阶级不同,前为资产阶级,后为无产阶级;二是革命对象或革命任务不同,前者革命对象为地主阶级,革命任务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后者革命对象为资产阶级,革命任务是推翻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三是革命的结果和终极目标不同,前为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后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当然,这三个方面之间质的差别是就一般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对世界历史上许多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资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因其各自的特殊性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状态,其内涵也常常不尽相同。这些社会革命内涵的差异性给分辨社会革命的性质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以致有时会造成人们判断上的失误。因此,要想准确地识别社会革命的性质,避免或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很有必要对构成社会革命性质三个方面的因素作出客观的分析,即哪些因素对社会革命性质有本质上的影响,哪些因素对革命性质并无多大影响。明确了影响革命性质的主要因素,就不难辨别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了。
(一)革命对象和革命任务不能作为区分革命性质的标志
首先,革命对象、革命任务相同的革命,有时会出现革命性质不同的情况。第一、同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民族革命,既可能是资产阶级革命,也可能是农民革命,还可能是社会主义革命。如果说1775年爆发的反对英国资本主义殖民者的美国独立战争是资产阶级革命,则1899-1900年反对八国联军侵华的中国义和团运动却是典型的农民革命,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对德国法西斯侵略和殖民统治,恢复、保卫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与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波兰、捷克等东欧国家的卫国战争,就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第二、同为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既可能是资产阶级革命,也可能是社会主义革命。如1640年的英国革命即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颁布“《土地法令》,规定立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全部土地收归国有,交给劳动农民使用”[世近现代史16-17],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革命。第三、同为反对或推翻本国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也不能一概视之为社会主义革命。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掘地派运动,就是农民革命性质的运动;法国大革命时期,吉伦特派推翻大资产阶级统治、雅各宾派推翻吉伦特派统治,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内部各派系之间的斗争及资产阶级革命深入发展的表现,而绝对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如将革命对象与革命任务作为认定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标志,则同样反帝反封建的义和团运动就不应看成农民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农村推行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国有化改革,也不能看成社会主义性质的,都应看成资产阶级性质的。这么一来,农民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还有什么区别可言?
其次,具有相同性质的革命,有时会出现革命对象、革命任务不同的情况。如同为资产阶级革命,在英、法等国,革命对象是本国的地主阶级,任务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革命对象就是英国资本主义殖民者,任务是推翻英国殖民制度;南北战争时期革命对象是南方的奴隶主,任务是消灭南方黑人奴隶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同为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对象是资产阶级,任务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在二次大战时期,苏联与东欧等国卫国战争的革命对象是德国法西斯侵略者,任务是推翻德国法西斯殖民统治,收复被侵占领土,在苏联是恢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东欧各国是抛弃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上述史实确凿表明,在以往发生的社会革命中,革命对象、革命任务相同时,革命的性质不尽一样;在革命性质相同时,革命的对象、任务有时也会不一样。革命对象、革命任务不是影响革命性质的决定性要素,不能作为区分、鉴别革命性质的标志。由此,我们决不能因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就武断地将我国1919-1949年的革命认格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社会革命的结果和终极目标,是区分革命性质的最基本的标志
不同性质的革命体现不同的阶级利益,资产阶级革命主要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社会主义革命主要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在资产阶级革命的一定历史阶段,其革命要求可能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上同时反映其他剥削阶级甚至劳动阶级的利益(如美国废除奴隶制度的南北战争),但因其主要只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我们只能将这一革命,认定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同样,在社会主义革命的某些阶段,其革命要求(如反帝反封建)也可能同时反映资产阶级等剥削阶级某些方面的利益和要求,但因其主要只反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所以我们仍将这一革命,看成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主要反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革命也不可能主要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否则就犯了概念界定或理论逻辑上的混乱和错误。
社会革命主要反映哪个阶级的利益,集中体现在革命的终极目标及社会革命的结果是建立何种性质的政权、进入何种性质的新社会中去。俗话说得好,什么花开结什么果。集中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只会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不会建立其他性质的政权;社会只会转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不会转入其他剥削社会或消灭剥削压迫的社会主义社会。集中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只会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同样绝对不会建立剥削阶级性质的政权,进入资本主义等剥削社会。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革命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结果的,就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结果的,就只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社会革命的结果即诞生的新国家机器及新社会的性质是判别社会革命性质最显著的标志。
有时,革命在一定时期内未必会达到起初所预计的结果,甚而会遭受夭折。这时,革命的终极目标即革命所预期建立的社会性质同样可以证明社会革命的性质。因为社会革命的目标与社会革命的结果互为因果关系。革命的目标是预期的革命结果,革命的结果是实现了的革命目标。革命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社会为目标的,就是资产阶级性质;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的,就是社会主义性质。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我们从它革命的终极目标是消灭剥削与压迫,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仍然可以确定它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社会革命的终极目标也是判别革命性质的基本标志之一。
(三)社会革命的领导阶级不一定是区分革命性质的标志
1.新兴阶级领导革命,其阶级属性决定性地影响着革命的性质。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递次出现、发展、衰亡。受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新、旧生产关系发生剧烈对抗时,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先进阶级就会产生。新兴阶级一旦出现,就要以不可遏止的强大生命力发展、壮大,并根据本阶级的利益,代表时代的要求,发动阶级革命(或改革,在改变社会性质的意义上,改革也是革命),变旧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应本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性质全新的社会。因此,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产生,既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又是新兴阶级发动阶级革命的结果。每当一个新兴阶级出现并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时,其阶级属性必然毫无例外地决定性地影响着革命的性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递次更替,都是由于顺应时代要求而出现的新兴阶级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社会革命的结果。
新兴阶级对革命性质的决定性影响,表现在它只会领导反映时代特征和本阶级阶级利益的革命,绝对不会领导已经过时了的、主要反映其他阶级利益尤其是没落阶级利益的革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衰亡阶级阵营中的部分阶层或其代表人物从旧阵营中脱离出来,领导促使社会性质发生进步性变化的革命或改革,如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启,用武力打败经过民主推荐产生的益而获得王位继承权,建立起奴隶制的夏王朝。春秋末年秦、齐、楚等国的君臣通过一系列政治变革,使自己的奴隶制国家转化为封建性国家。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于1861年领导了资产阶级改革。日本明治天皇“采取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措施,来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新兴阶级领导属于以往时代的过时阶级性质的革命,既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新兴阶级所代表的生产关系,又不符合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还在理论上否定了新兴阶级自身存在及其作为革命领导阶级的合理性。既然资产阶级革命还有存在的合理性,何必要进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资本主义制度是直接压迫剥削无产阶级的社会制度,无产阶级怎么会自套枷锁,领导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呢?所以,历史上任何新兴阶级一旦成为社会革命的领导者,就宣告了此前一切形式的旧式革命的没落,并决定性地影响着社会革命的性质。 
新兴阶级对革命性质的影响,并不因发生革命时的社会性质及革命的阶段性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由此,它可能连带完成任何旧的社会形态中以往阶级所未能完成的历史任务。这些不同性质的社会中不同革命任务的完成,只因有了新兴阶级的领导,革命的结果不会使社会进入其他形态之中而只会进入与新兴阶级的性质和利益相适应的社会中去。如美国南北战争时,南方尚处于奴隶社会,根除黑奴制度,本是地主或农奴主阶级革命的任务。按历史发展的一般轨迹,革命胜利后,美国南部地区当进入封建社会。美国南部地区之所以没有进入封建社会,而是从奴隶社会直接跳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因为资产阶级的领导,决定性地影响了南北战争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再如我国解放初期,鄂伦春、鄂温克族尚处于原始社会,四川大凉山地区的彝民尚处于奴隶社会,西藏地区的藏胞尚处于农奴制社会。变革这些落后社会制度的任务,本应分别由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革命去完成。以上这些少数民族之所以能各自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顺利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因为我国无产阶级掌权的人民政府,领导并帮助这些少数民族开展了社会改革。无产阶级的领导,决定了这些社会改革只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在美国南部地区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这些社会革命或改革中,被改造的社会性质并不影响革命的性质,革命性质直接受革命领导阶级的阶级性质所支配。因此,新兴阶级成为革命领导阶级后,它的阶级属性,直接决定了革命的性质,从而成为革命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
2.进入衰亡时期的奴隶主、地主阶级领导革命,其阶级属性不能影响革命的性质。革命的领导者对革命运动的性质具有决定的影响,但在革命开始的时候,并不一定表现为革命性质同革命领导者阶级性质的一致性。在旧时代中,奴隶主、地主阶级成为走向衰亡的阶级时,它们的某些统治集团为了本阶级或统治集团的利益,也往往会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发动社会革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社会推向更具进步性的形态中去。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以奴隶制国家的君主为中心的政治家们先后发动的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齐国实行的“初税亩”等,都先后把各自的奴隶制国家推向了封建社会。又如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动的“1861年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明治天皇1868年发动维新运动,同样使日本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在沙俄、日本等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起关键性领导作用的恰恰正是走向消亡的奴隶主、农奴主(或地主)阶级及其代表人物。我们不因秦孝公是奴隶制国家的君主而否认商鞅变法的地主阶级改革性质,不因亚历山大二世是沙皇就否认其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相反,它充分证明了奴隶主、地主阶级成为衰亡的阶级后,它们领导革命时,其阶级属性并不能影响革命的性质。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包括资产阶级革命在内的以前一切影响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社会革命,都是由剥削阶级领导的;社会变革的结果,都是以一种剥削社会取代另一种剥削社会。而不同性质的剥削阶级、剥削社会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旧的社会形态中的剥削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某些统治集团甚至家族的利益,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改变剥削、奴役人民方式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当这些革命或变革涉及到社会生产关系即社会性质的变化,旧的剥削阶级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嬗变为新的剥削阶级。
走向消亡的剥削阶级为什么甘于发动革命或改革来加速本阶级的灭亡呢?这是由于一切剥削阶级总是极端自私的。为了某个统治集团、甚至某个家族、某个个体的私利,是不惜牺牲他人、他集团甚至整个阶级利益的。在这些个体或统治集团领导的革命或改革成功后,统治集团原来所在的阶级灭亡了,但统治集团却因这类革命或变革,主导了社会的发展方向,钝化了社会矛盾,他们自身嬗变为新的剥削阶级,并得以继续维持其统治。它的统治地位和剥削利益在这场阶级嬗变中也得到了保持、传承和延续。而其他旧的剥削阶级各个个别的家族或集团,为了保持自己的剥削地位和剥削利益,同样会看风转舵,迅速地转变阶级立场,抛弃原先的阶级阵线,重新站到新的取得胜利的阶级阵营中来。这就是奴隶主、地主等剥削阶级的统治集团敢于发动消灭本阶级、改变社会性质的革命或改革的奥秘所在!正是为了保住统治者家族、统治集团或统治阶层的利益,秦孝公才支持商鞅变法,亚历山大二世才发动1861年改革。每一新的阶级,都是从旧社会脱胎而来。因此,奴隶主、地主等成为衰亡阶级时,有可能跳出或超越阶级的局限性,领导同本阶级的阶级性质无关的革命。在这些衰亡阶级的“自觉革命”中,衰亡阶级在成为革命领导阶级时,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逐渐地发生了蜕变,从旧的剥削阶级利益代表,蜕变为新的剥削阶级利益代表,并引发整个旧剥削制度蜕变为新剥削制度,导致整个社会形态的演变或进化。所以,一切衰亡阶级的阶级属性,并不能影响革命的性质,不能作为区分革命性质的标志。当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时,其阶级属性又何能影响革命的性质呢?
不同的阶级面临不同的历史任务,历史上从未出现过新出现的阶级领导以往过时了的阶级性质的革命。正如地主阶级不会领导奴隶主阶级性质的革命或改革,资产阶级不会领导封建性质的革命或改革,无产阶级怎么会领导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呢?
3.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只领导符合本阶级利益的革命。资产阶级是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级。它处在剥削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是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剥削阶级。资产阶级这个历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只可能领导资产阶级革命而绝对不可能再领导其他性质的革命。因为:第一、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出现时,受生产力水平和自身阶级利益的制约,它不可能领导集中反映以往奴隶主或地主阶级利益的革命。第二、作为走向衰亡的最后一个剥削阶级,它不可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的革命。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不仅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被剥夺了,就连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也被彻底剥夺了。所以,资产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或其统治集团的利益,总是极度害怕、仇视社会主义革命,想尽一切办法来强化其血腥恐怖统治,防止、遏制、镇压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资产阶级既不会领导集中反映以往剥削阶级利益的革命,又不会领导集中反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只可能领导集中反映本阶级利益的革命。所以,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而绝对不可能有其他性质的革命。资产阶级的领导,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显著标志之一。
无产阶级不同于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任何阶级。它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先进最有觉悟最大公无私的阶级。它从诞生的时候起就肩负起神圣的使命:铲除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如前所述,以往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一切剥削阶级都不会发动、领导葬送一切剥削制度的社会主义革命。出于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和局限性,作为小私有者的农民、手工业者也不会领导天下为公的社会主义革命。人类历史上只有无产阶级才会领导解放自己同时也解放全人类的社会主义革命。出于阶级本质、阶级利益的缘故,无产阶级绝不可能领导那些过时的、以建立压迫、剥削本阶级的资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制度为目标的革命。无产阶级在没有觉醒、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之前,可能会追随在资产阶级的身后去参加资产阶级革命,但当无产阶级一旦成为觉悟了的革命领导阶级,它就必然地要为实现自己的伟大目标而奋斗,使革命打上本阶级的鲜明烙印。在历史上,当时代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出召唤时,它也就同时宣告了资产阶级革命必须退出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为摧毁同一个旧世界有可能投入到同一个革命运动中去,在革命的某个时期,他们也可能成为革命的同路人。但在打碎旧世界后,资产阶级所要建立的仍旧是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役牛使马的芦棚,无产阶级所要建立的则是一个人人自由平等幸福的共产主义大厦。不同的终极目标决定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必将分道扬镳,绝对不会领导同一类性质的革命。的确,无产阶级在追求自身和全人类解放、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中,可以会连带完成此前资产阶级、甚至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所未能完成的历史任务,在革命的某些阶段可能同时反映资产阶级等剥削阶级的利益,但因无产阶级革命主要还是反映无产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其前途只会是社会主义,不会导致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等剥削社会的结果,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将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视同资产阶级等剥削阶级性质的革命。无产阶级的领导,决定了社会革命的性质只能是社会主义的。故无产阶级的领导,同样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显著标志。
理清了区分革命性质的标志,我们就可以藉此来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了。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说质疑
当代史学界把我国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判定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有两方面依据:一是1928年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决议,在肯定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指出,“中国革命现在阶段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是毛泽东在本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等观点。毛泽东认为:“既然中国社会还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既然中国革命的敌人主要的还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既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而推翻这两个敌人的革命,有时还有资产阶级参加……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毫无疑义,毛泽东对当时中国社会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内受封建主义压迫的社会现实的揭示,对中国革命对象、任务的确定,对革命过程中可以吸纳资产阶级参加的策略思想,都是正确的。但中共六大和毛泽东依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性质、革命对象(任务)、革命参与者从而得出中国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结论,笔者认为尚值得商榷。因为,依据本文以上理论分析: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不能作为区分革命性质的标志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尚处于奴隶社会,废除黑奴制度,本是地主阶级革命或改革的任务,按历史发展的一般轨迹,革命胜利后,美国南部地区将进入到封建社会。1861-1865年的美国北方资产阶级通过战争对南方奴隶制度发动革命,使南部地区没有经过封建社会,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我国解放初期,东北地区的鄂伦春和鄂温克族尚处于原始社会,四川大凉山地区的彝民尚处于奴隶社会,西藏地区的藏胞尚处于农奴制社会。变革这些落后社会制度的任务,本应分别由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来完成。但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人民政府领导和帮助下,对分别处于原始、奴隶、农奴制社会的鄂伦春族、彝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人民开展社会主义改革,使这些少数民族都各自超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充分证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只有渐进式的,也有跳跃式的。先进阶级在相对落后的社会形态中,可以领导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使社会超越几个社会形态跳跃式向前发展的革命或改革。也就是说,在同一旧的社会形态中,可能开展不同性质的革命;同一性质的革命,也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获得成功。在某一旧的社会形态中开展革命,革命的性质并不受革命所要改造的社会性质影响。据此,从革命所要改造的社会的性质,就根本无法判别革命的性质。从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又怎能得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结论呢?
(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不能作为区分革命性质的标志
一般说来,不同性质的革命,具有不同的革命对象和革命任务。但对处于相对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来说,在某个特定时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具有相同的革命对象和革命任务,即推翻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在这一斗争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可能成为革命的同路人,但其最终的革命目标是不同的。资产阶级的目标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而无产阶级最终是要建立消灭压迫与剥削的社会主义制度。故同样是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对资产阶级来说,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而对无产阶级来说,只是为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扫除前进的障碍而已。从本质上讲,它只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如前所析,同样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其性质可能是资产阶级革命,也可能是社会主义革命。我们决不能因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就武断地将革命性质认格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如将革命对象、革命任务作为判别革命性质的标志,则同样反帝反封建的义和团运动就不应称为农民革命,而应看作资产阶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农村推行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国有化变革,也不能看成社会主义性质的,而应看作资产阶级性质的。这么一来,农民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在理论上还有什么界限和区别可言?
(三)革命的参与者不能作为判别革命性质的标志
毛泽东将中共领导的革命认同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革命有资产阶级参加。革命的参与者能否作为判别革命性质的标志呢?在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中,参加者有资产阶级、工场工人、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等小资产阶级。我们若以参加者作为判别革命性质的依据,是将法国革命确认为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农民革命抑或小资产阶级革命?结论只能是:无从认定!在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工人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了革命,革命不因无产阶级的参与而改变资产阶级的性质;那么,在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919-1949年革命中,怎么会因不是领导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参加就影响了革命性质呢?难道说在革命中作为领导者的无产阶级对革命性质的影响力,反而没有参加者资产阶级大了吗?更何况,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相比,产生的历史时期短,无产阶级产生于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资产阶级产生于七十年代;绝对人数少,力量薄弱;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极强的依附性,缺乏独立性和斗争性。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它怎么可能具有更大的作用呢?如果说资产阶级的参加,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革命的性质,我们为什么不能以中国革命有最广大农民参加而将之认同为农民革命呢?更何况,如我在前文所述,一旦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就以自己鲜明的阶级性决定性地影响着革命的性质。按照唯物辩证法原理,事物的根本性质往往都是由事物内部所固有的那些起决定作用或最重要的因素所决定的。在词典上,参加是相对于领导而言,是指“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而领导是指“率领并引导朝一定方向前进”显然,在任何一次革命运动中,领导者对运动性质的影响,相对于参加者,都具有更加决定性的作用。任何其他参加者都不可能望其项背。判别革命性质不以领导阶级无产阶级而是以参加革命的某个阶级为标志,怎能不使人迷惑、置疑?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革命有资产阶级参加并不能推导出中国革命为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结论;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认同为资产阶级革命的观点,缺乏理论推导的依据和逻辑上的严密性。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就不能不使人怀疑了。那么,1919-1949年中国革命到底是什么性质的革命呢?
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只能是社会主义革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毛泽东云:“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现代汉语词典》释曰: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工人阶级经过自己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如上所述,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及其历史使命决定了它只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而绝对不会领导把剥削压迫的锁链加于己身的资产阶级革命。既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而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它在性质上就只能是社会主义革命,而绝不可能是资产阶级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终极目标及其结果是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通过的第一个党纲就明确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中指出:“中国革命的终极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两个革命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党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毛泽东虽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划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但却明确指出革命的终极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建立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就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始终将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1925.1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发表的《宣言》,就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早在第一次国内战争期间,中共领导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一成功,立即成立了以共产党人汪寿年、罗亦农为核心的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此后,中共领导的革命无论在哪里取得成功,就在那时建立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掌权的革命政权。1927年中共领导“八一”南昌起义,立即成立了以共产党人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恽代英、彭湃、谭云山等人为核心的革命委员会。同年底张太雷等发动广州起义,立即以1871年法国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巴黎公社为榜样,成立了以共产党人苏兆征、张太雷、恽代英、叶挺、杨殷、周文雍等人为核心、全部由共产党人组成的广州公社。在1927至1929年间,毛泽东等中共党人先后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公开打出中国工农革命军旗号,实现了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更在此基础上,仿效苏联在各革命根据地召开苏维埃代表大会,建立一个又一个工农兵政权,直至于1931年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确立中国红色政权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大会选举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63人均为中共党员和红军领导人,这一时期中共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政权,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只具有无产阶级性质。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后,陕甘宁苏维埃政府改为边区政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普遍实行三三制原则,但“抗日民主政权是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对汉奸和反动派的革命专政。”各个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坚持和保证了中共的领导”。共产党在政权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始终没有变。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每解放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立即成立中共直接领导下并由中共军政干部所组成的人民政府或军事管制委员会。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起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解放区政权的构成,要么是清一色的共产党人,要么是在中共领导和组织之下。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直到解放战争,中共始终牢牢地掌握着所控地区革命的领导权,直至民主革命取得完全的胜利。虽然中共长期坚持农村革命斗争,但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按照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在共产国际直接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终于在1949年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目标、理论、实践及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接结果,确凿无疑地证实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三)中国共产党所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社会
毛泽东将中国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而在革命的第一阶段,革命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何为新民主主义社会?首先,从国家性质上看,“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必须要成为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构成和政权构成的基本部分,而无产阶级则是领导的力量。”这样的国家性质同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本质上何其相似?在实践上,中共从苏维埃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直到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苏区苏维埃政权,陕甘宁边区政府,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及解放区人民政府,都是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共产党绝对领导之下。第二,从经济制度上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种种合作经济,也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这与社会主义社会中坚持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经济政策本质上并无二致。在抗日根据地发展国营与集体经济,每解放一地,都剥夺官僚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工矿企业,收归国有,成为新中国经济基础。第三,在文化上,“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毛泽东提出根据地文教建设的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革命一部分的文化,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是什么?“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其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就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本质或其根本属性,都是由这些事物内部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所决定的。这是任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核心或关键。社会主义因素于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本质上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又是什么?为建立这一社会而发动或进行的革命,怎么可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呢?
四、对中国共产党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认同为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辩证思考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政权建设中,一直探索着将我国顺利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国理论。1939-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终于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揭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基本规律,系统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和纲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学说”,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发挥了极为卓越的理论指导作用。即便是中共六大和毛泽东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认同为资产阶级革命这一有着明显缺点的观点,在中国革命史上也是发挥了巨大作用的。这是因为,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个敌人又非常强大,仅凭工人阶级孤军奋战,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国工人阶级要想战胜这两大敌人,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结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城乡小资产阶级因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都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特别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中日的民族矛盾取代了国内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部分大资产阶级从自身利益出发,也可能参加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革命中来。将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认同为资产阶级革命,适应了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钝化了阶级矛盾,团结了国民党左派和各民主党派,争取了国民党中间派和其他爱国人士,孤立和打击了投降派,有利于资产阶级各阶层产生或强化革命的趋同心理,引导他们消除疑虑,积极投身到革命统一战线中来。这样,可将革命的阻力缩减到最小最小,将革命的助力增加到最大最大。对于化敌为友,拓展革命统一战线,团结全国各阶级、各阶层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壮大人民革命力量;对于加快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人民彻底解放的历史进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所以,将实质上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披上资产阶级革命的外衣,不是策略上的极端高明,也是一步歪打正着的好棋。
然而,策略上的高明并不等同于理论上的正确。正如我们不因洪秀全撰写的《原道醒世训》等著作,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起了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就否认其宗教教义的荒诞性;我们同样不能因新民主主义革命即资产阶级革命的观点,在推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突出作用,就违心地否认或掩盖这一观点在理论上的错误。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所引发的思想解放运动已经过去2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首冷峻地反思中国革命的历史,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时,就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分析这一观点,既充分肯定它在策略上的高明和历史上的卓越贡献,又指出其不足,并对之作必要的修正。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更臻完善、严密,并在我国当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继续发挥其深远的影响。毛泽东九泉有知,他会颔首同意的。(此文已发表于某学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革命军第49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