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画要看山不是山是什么意思

凤凰号出品
周名德:看山不是山
原标题:周名德:看山不是山时逢九月之时,炎炎夏日的酷暑感似乎还未见消散的迹象!索卡艺术即将在漫长闷热的天气裡,率先为大家带来一股秋意。《此山中─周名德个展》是一档用来消暑的当代水墨艺术展,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周名德,是个拿奖学金并以全国第叁名的好成绩,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水墨画就读的本科学生。年仅31岁的年纪,却有着内心成熟的老灵魂,创作手法不仅细腻,在慢工出细火的创作状态下,年产数量极低,作品也已经多次进出国内外拍卖市场。看山不是山,图像逻辑的置换!长时间曝光在纷扰的环境中,人都会偶有这样一种想要回归襁褓的慾望,去重新回到那个我们来自所处地方的想像,并利用如此被母体保护般的安全感,再次检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自古以来中国的山水画,就是文人抒怀避世的归处。在不断经歷多次改朝换代的流离失所中,安放着我们对国家认同、家族合谐以及朋友情谊间的信任机制与情感託付;周名德喜欢山水的塬因,则来自它散发的天然和善意。《此山中》的作品不如过去纯粹寄情于山水,反而沿着西方绘画系统透视法则的脉络,观察已经蔓延千年的中国山水艺术,并从中赋予作品的当代特性。这一切像游戏,我给它部分规则,也期待你的参与。─ 周名德周名德说全景式的山水我们已看得太多,那是古人的角度,我们现在该有自己的观看方式。他煺到观看的基础,从最普遍的游山经歷出发,将连贯拆解、将完美无缺化整为零,呈现出介于有序与无序之间的状态。周名德熟读歷代名作,解构并重新组合图像,如此过程到后期更开始出现倒置、错置、悬置的构图,颠覆我们对于山水画普遍应有形态的期待,如游戏一般!空白画面的平、淡与无意诗性留白是中国画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白可以是虚无、可以是实体、可以平衡画面结构,也可以丰富型态关係。周名德把白作为一张画的出口,淡化其他一切浓重或物象的写实效果,借用白突出画面的对比性。在中国山水艺术一昧表达山高或水深的结构故事内容裡,周名德则另外重拾我们早已忽略的山水诗性。对于山,有自己的视角!他的绘画语言和丘壑情节更多是透过淡描、积染、层叠的技巧,营造出带着点古木萧寒的神祕色彩,一撇总是浪漫情怀般的文人气息。索卡艺术.台北于9月9日起,至10月15日止所推出的展览《此山中─周名德个展》,即将呈现一幕幕不同以往西方绘画的山水大景。邀请大家深入艺术家擅长有如迷雾气息般的风格中,细细品尝在这些若有似无的空间中,潜藏特有的水墨「湿度」,一解挥之不去的炎炎夏热!
本文来自凤凰号,仅代表凤凰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雅昌艺术网》画山,先看山_网易新闻
画山,先看山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画山,先看山)
盛夏时,去浙江省博物馆观展。无人的展厅里,一个两米多高的玻璃柜内,展出了一幅三四米长的画卷。走近一看,是陆小曼山水画原作。左侧有胡适先生的题诗并附言:画山要看山,画马要看马。闭门造云岚,终算不得画。小曼聪明人,莫走这条路。拼得死功夫,自成真画趣。小曼学画不久,就作这山水大幅,功力可不小!我足不懂得画的,但我对这一道却有一点很固执的意见,写成韵语,博小曼一笑。适之二十.七.八&北京胡适先生此题,言语轻巧,理却硬直。胡适先生与小曼是熟人,坊间还有胡、陆之间各式传闻。但是,一个不懂画的朋友,却要说出这样无从商议、师长式的劝告,陆小曼看了,不知面容还有妩色否?此画是这年夏天由徐志摩去北京时,让胡适看到的,回沪后又带回。此年冬,徐志摩去京遭遇坠机,箧中仍带着此画。可见,徐志摩是喜欢妻子这幅山水画巨作的。现在看到的这幅画,正是“历劫之物”。在空荡的展厅里,我想着胡适先生的秉直和可爱,以及好为人师的随性和洒脱。我们这一代人了解胡适先生,其实是从批判他开始的。那句“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成了家喻户晓的反动言论。留下的警示是:可以多谈主义,问题要少研究,研究多了会出事。后来,国人的眼界开阔了,回头看曾经走过的路,曲折、起伏,充满磨难,无数的问题没有好好研究。有责任感的政治家说,要实事求是,多干实事,少说空话,空话误国。现在,已经没人认为,胡适先生的这句话有什么阴暗的攻击性。但是,我一直好奇,当时批判的理由在哪里?我带着疑问,第一次找到了胡适写于1919年的阐述主义和问题关系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就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通读全文,第一个感觉就是,这篇写于近百年前的文章,提出的是一个观察和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是与当时仁人志士们的一次探讨。还是针对人性的弱点,提出的一种警告。展示的正是实事求是的治学理念和责任感。我在文章中找到的一个“理由”,就是胡适在谈到主义时,提到了“社会主义”。他说:“我们不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社会主义!”当时,正是各种思想学理在社会上热闹争论之时,对“社会主义”的解读也各有不同,他提及的“社会主义”,只是为了对各种“主义”的举例而已,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的排斥。因为提及了“社会主义”一词,就把“主义”与“问题”的讨论,从方法论上升为一种“政治企图”,实在是对胡文原意的曲解和误读。在与文章相关的其他资料中,还找到了批判的第二个“理由”。就是文章发表后,李大钊先生表达了反对意见,并由此引发了论战。李大钊是胡适的朋友,朋友间有不同观点并展开讨论,是一种自由和开放的社会现象,并不能看成是一位共产党的创始人对异己的批判。况且,李大钊当时还未成为中共领袖。以李与胡曾经的争论,找出批判胡适的政治正当性,实际上是掩盖了真实的批判目的。胡适晚年时,在回顾与李的论战时说,所有的主义和学理都是该研究的,但不应该把它们当成绝对的真理和终极的教条。胡适与李大钊的友谊,维持了一生。李大钊遇害后,其灵柩先后停放在北京长椿寺和浙寺。6年后,李夫人找人帮助将丈夫灵柩入土安葬。胡适参加了由北大校长蒋梦麟先生领衔的13人公葬小组,组织捐款、寻找墓地等公葬事宜。观点的异同,并没有影响胡与李之间的友谊。可见,他们的争论,也并非是势不两立的敌我对立。胡适轻视那些高谈主义的人,他说:“高谈主义,不研究问题的人,只是畏难求易,只是懒。”这,大概点到了那些高谈阔论者的痛处。于是,无数靠宏论主义、空谈学理获得地位、名誉、利益的人,便想群起攻之,企望大家都在清谈中有高位、有厚禄,无视国家兴亡,不管人民遭殃。本来,那些“人力车夫”的生计,就不在那些高谈“主义”者的视野之内。胡适先生在日一次酒会的最后讲演中,讲到“我挨了40年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酒会结束时,倒地去世。胡适先生容易遭到批评与围剿,“问题”就出在他秉直的个性和无所顾忌的率真。但是,这该是他受到攻讦的“问题”么?如果我们真要研究他的“问题”,便会发现,其中闪耀的是一位文化伟人的智慧、情趣和特质。很赞赏胡适先生另一位台湾批评者徐观复的举止。胡适曾严厉批评徐观复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新儒家宣言”,斥其为是欺世盗名的鬼把戏。徐观复自然也对“胡博士”大加鞭挞。但是,当胡适先生去世后,徐复观表示收回全部批评胡适的文章,并撰文悼念,称胡适“是一个伟大的书生”。
一位思想家或者学者,他之所以能不朽,是因为他的学识能回答人类普遍的问题,这些问题并非呈现于一时、一地,而是会以不同形态呈现于各个社会阶段和环境中。于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会在他的回答中得到启示,他便在人们的启示中被人念想。胡适正是这样的思想家和学者。对这样一位“伟大书生”的尊敬和包容,会反映一个社会和个人的道德人性。胡适先生题陆小曼的诗与上面这段话一脉相承,就是要人们扎扎实实做事,看熟了山,研究透了马,再下笔。一直自问,如果胡适先生看到的是“劫后之画”,他还会忍不住题诗吗?自我回答是:会的。因为这是他的性格使然,只不过言语会更为认真和柔软。日,胡适先生诞生已经125周年了。
(原标题:画山,先看山)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游山如读史看山如观画是文人墨客对什么赞美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游山如读史看山如观画是文人墨客对什么赞美
我有更好的答案
动植物众多,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为道教圣地,遗址遗迹众多  不是对一个人的赞美,是对黄山的赞美之词,请你参考,这句话是文人墨客对( 黄山)的 赞美!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景区由市直辖),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生态保护完好。为三山五岳中三山的之一,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李白等大诗人在此留下了壮美诗篇。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黄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游山如读史,看山如观画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文人墨客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