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是货款的,可是,是以手机分期的方式办理的,当时年少不懂君不懂就拿了现金2500感觉自己被骗了,怎么办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贷款审查人?
本人进入银行4年,半年柜员,3年客户经理,主要工作就是发放公司类贷款和小企业贷款,顺带做做贴现和转贴现。目前是一名刚刚换岗的信贷业务审查人,总感觉审业务的思路和做业务的思路有很多不同,有点迷茫,求大神们指点。
按时间排序
作者:匿名用户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其实贷款这方面, 我最近参加了一个课堂,学习到了蛮多知识,了解到可以选择的很多,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利用到。明星产品哪家强,咱们就在直播间里见分晓!昨晚,一场热闹的线上课堂完美收官,参与者票选主题、银行大咖分享、干货知识分享。嘉宾和看官们在长达2个多小时的知识碰撞中,越发热闹。心中的洪荒之力更是越发不能控制。节省各位知友的宝贵时间,本帮姐决定用多年苦练的吸星大法,将所有直播内容来个精华删选,给各位送上一盆诚意满满的干货。明星产品(排名不分先后)1.小微企业贷2.企业贷、工薪贷、月供贷3.新一贷、抵押消费性贷款4.捷算通卡、企业通5.大额消费分期贷6.个人消费贷款、企业经营贷款7.幸福家庭贷、 单身精英计划关于各家的优势就要细细道来。1.小微企业贷(南粤)基本条件:注册2年以上,有实际经营,征信无连3不累6,当前信用贷款不超过3笔,小额贷款当前不超过2笔(含2笔)核心要求:营业收入可核实可计算优势:收入可多种方式认定,灵活度高一言不合,先来个案例就明白了案例1客户A做餐饮连锁,每日现金收银、pos机刷卡,因此流水多为自己存入,可计入交易转账数量较少,传统银行企业融资介入难度高,我们收入核算的方式:1、选取客户每日固定存入现金的网点,该网点当日存入记为前一日营业收入;2、依据绑定店内pos银行卡每日入账记为当日收入。通过统计1和2流水总和计入年度营业额确认可融资额度。也就是说,南粤银行的最大优势在于:收入认定的方式较市面银行优势较为明显,开票可全额认收入,对公走账有货款备注可认收入。私账有ERP系统也是可以认定收入的。客户没有转账流水,但是特点存款的时间,地点固定,因此我们把这种流水记为收入。有的客户付款数据可核实,采用了采购数据来核定。当然,南粤银行也针对性的创新了一个产品:订单融资,融资金额核算依据为订单金额,始于订单签立,终于核心结款。也就是说核心企业支付货款了,借款人就要结清贷款。2.企业贷、工薪贷、月供贷(渣打) 1.企业贷:纯信用,不看房产不用担保,看纳税营业额年300万以上,注册3年以上,深圳或东莞企业都可以。 2.工薪贷:工作3个月以上且工资大于5000深圳上班族,不看户籍不看房产,有6个月以上信用记录就可以,普工(一线工)、公检法、快递等都可以做
3.月供贷:全国按揭房都可以,供一个月(月供大于2500)以上且在深圳上班有社保就行.3.新一贷、抵押消费性贷款(平安)1.新一贷:该产品主要特点为无抵押、无担保、申请门槛低、放款时效快、贷款额度高!其中有五个子产品:房贷月供贷、保单贷、房产信用贷、公积金贷、个人所得税新一贷。2. 抵押消费性贷款优势:1、10年额度随借随还。2、利息最低可到基准利率上浮20%3、信用记录符合近半年内不能有2,近一年内不能有3,近两年内不能有4,近半年内单笔不能有3个1即可。1看的不重。4、可贷评估值的7.5成4.捷算通卡、企业通(广发)捷算通卡改变了以往对公客户必须到开户行柜台办理业务的限制,企业客户持卡可在国内任意银联渠道(包括银联ATM、POS机等)进行对公结算业务办理。其实像这类企业结算卡挺常见的,但其衍生出的明星产品-根据捷算通卡数据基础所研发的“企业通”却优势明显:企业通”产品是配套“捷算通”卡推出的,以客户在广发银行的交易结算数据作为授信额度核定的主要依据,通过信用方式满足优质小企业客户短期、小额、随借随还资金需求的主动授信产品。5.大额消费分期贷(江苏) 1..贷款金额最高30万;利息低,月分期手续0.5%;最快3天放款。2.客户范围广,除了传统优质客户以外,我们银行对在大型民营企业上班代发工资有5000以上的员工也可以准入,对有国家认证的资质的专业人事如律师,会计师,建筑师,审计师等也可准入。部队上尉以上军衔的军官也可准入。3.服务好,客户经理可以上门给客户办理。6.个人消费贷款、企业经营贷款(民生) 优势:审批速度快、3-5个工作日出批复,随借随还、提前还款、无违约金、无罚息!利息:先息后本月息5厘4、等额还款6厘1!7.幸福家庭贷、 单身精英计划(包商)幸福家庭贷年龄23--55岁,已婚。有代发工资。需满足条件(任一即可)。一,机关单位,国企,上市公司等优质单位正式员工,其配偶职业不限。二,女方必须是大专学历或本单位社保6个月以上。利息:优质单位5厘,非优质单位5厘5单身精英计划(单身客户):额度5-20万,23—55周岁,工资代发(打卡)4000元以上,仅限公务员、医生,老师,公检法,街道办,机关单位,事业单位,银行,证券,保险及五百强企业正式员工.普通企业单位要求社保缴费基数达到6090,连续参保一年.最高20万,不看重负债.月手续费6里到6.5里我们的优势在于公务员事业单位机关参保的完全不看负债在征信上显示的也是一张包商信用卡好了,讲了那么多,帮姐也累了,感觉被掏空了。好了,讲了那么多,帮姐也累了,感觉被掏空了。其实啊,这种课堂还有很多,你也可以多学学这种知识。多看一些干货,多参加一些在线课堂。相信收获很多。因为时间问题,你也可以看看这个帖子,讲的更加详细
高票答案对于人员方面的素质要求已经说得相对透彻了,我略微和大家聊聊看关于审查技术应用方面的问题。01 起源德国IPC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设计和实施小额信贷咨询项目的公司。为拉美、非洲及东欧转型经济体制下得许多项目制定了新方法并将方法成功实施。1990年末,IPC组建Pro Credit控股公司,在东欧、中亚、拉美及非洲拥有22家银行。2007年,在Pro Credit业务走向正轨后,IPC咨询团队分离出来,专注于咨询业务。在多年的发展中,创建了一套独特、高效、体系化的信贷技术。联保联贷模式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孟加拉国,发起人是穆罕默德·尤努斯,其初衷是为当地贫困人民解决因缺乏抵押物和担保所产生的贷款难题。其模式在孟加拉国取得巨大成功后,也被美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相继效仿。2006年,尤努斯教授和其领导的格莱珉银行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1997年,联保联贷模式作为扶贫项目被引进我国。信用评分卡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广泛应用于消费信贷,尤其是在信用卡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据的丰富,信用评分卡技术也被用于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评估,最初是拥有大量客户数据信息的大型银行。如富国银行1993年首先在中小企业贷款领域应用信用评分卡技术。目前,美国很多社区银行等中小银行也开始广泛应用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2005年,我国大部分大中型银行开始了打分卡技术的研究。02 原理IPC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信贷员与客户的交流问答,还原小微客户的财务报表与现金流,并通过与客户的互动收集“软信息”,以此评估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联保联贷的重点主要是联保体的组建,从借款人的失信成本出发,利用联保体,对于潜在失信者起到震慑作用,监督借款人履约。打分卡利用历史数据和统计技术,分析各种风险要素对违约率的影响程度,最终形成一个得分,根据该得分,可以区分贷款申请的风险程度。03 风险控制IPC技术(1)贷款流程标准化,IPC建立一套可复制的小微贷款体系,程序标准化克服人为主观意识,培养出掌握标准化信贷技术的高质量信贷员,并在授权审批上,实现矩阵式的授权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审贷委员会,在高效流程的运转下实现流水线操作。(2)交叉验证为判断方法,交叉验证通过“多方面采集信息,多角度验证信息”的立体化收集信息的方法改变了传统贷款调查中只采集客户提供信息的格局。目的是在保证数据可靠的基础上,鉴别借款人的真实需求,确定借款人的真实还款能力。(3)信贷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IPC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一套稳定、劳动密集型的管理制度。信贷员的收入与业绩、贷款规模直接挂钩,这就要求信贷员既要非常重视贷款规模、资产质量,又要严格监控客户以降低违约率。联保联贷(1)自动筛选机制,在联保贷款中,联保小组成员对其他成员承担连带责任,根据经济学“理性人”假设,贷款风险低的客户不愿意承担高于自己贷款风险的额外风险,所以他会更倾向于寻找与自己风险相似的借款人组成联保小组。联保联贷依靠自身制度自动对借款人进行筛选,最终把符合贷款标准、还款能力较强、信誉较好的顾客确定为借款人。(2)双向监督机制,联保贷款将银行与企业之间纵向的外部监督关系转变为联保小组之间的内部横向监督关系。贷前,联保企业之间会将自己了解到的其他成员信息主动反馈给银行,贷后,联保小组成员利用相互信息透明的优势,及时向金融机构反馈贷款资金使用、贷款项目的运作等具体情况,起到了横向监督作用,增加贷款透明度,减少借款人道德风险。(3)共同还款机制,联保贷款中,借款人以社会担保代替物质担保,通过成员们互相约束、互相激励,提高团队的整体责任感,减少道德风险。如果借款人按时还款,会有很好的社会声誉和较多后续贷款额度,如果借款人因各种情况不能按时还款,会收到比较差的社会声誉,较少的贷款额度,甚至后续无法获得贷款。 打分卡(1)贷款审批标准化,信贷员收集相关的借款人资料,不用编写调查报告和申请材料,系统会自动生成信用评分,并自动给出通过、拒绝或需要人工干预的审批结果。传统审批中,放贷结果受审批人员主观意识影响较大,打分卡消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减少了人工审批中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确保了贷款审批流程化、标准化。(2)贷后行为监测,在发放贷款后,开始对客户进行监控并对其行为进行评分。首先,根据行为评分将客户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并采取不同的措施。对高风险客户,要加强监控、追加抵押,必要时甚至可以采取提前请收贷款。其次,根据行为评分对客户的授信额度进行调整,对达到一定标准的客户增加授信额度,对不符合某项标准的客户降低授信额度。最后,当客户出现预期现象时,也可以根据行为评分把客户分为损失低风险、中等风险、高风险三类,然后采取不同的催收手段。(3)临界值的设定,评分卡并不是必然能够降低违约率,但可以通过临界值的设定控制风险水平。如果企业是风险回避型,经营策略以降低风险水平为主要目标,则可以设定较高的临界值,提高贷款审批标准、减少系统自动审批通过数量、增加系统自动拒绝贷款的申请数量,降低违约风险。如果企业是风险偏好型,情况相反,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控制信贷风险。04 在中国的应用IPC 2005年被引进到中国后,IPC与二十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农信社展开合作。尤其是包商银行、九江银行、重庆银行、台州商业银行以及中安信业等金融机构,目前相关业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联保联贷 1997年,联保联贷模式作为扶贫项目被引进我国,为解决农民融资难题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已满足了我国广大农户对资金的需求,并且其贷款额度依然在逐渐上升。近年来,在小贷领域也被广泛运用,虽然业务增长速度较快,但并不是小微企业贷款的主要模式,该贷款模式在小贷行业只占很小的比率。打分卡 2005年前后,中国大部分大中型银行偶读开始了对打分卡的研究,但目前在打分卡的使用上还处于探索阶段,部分单位用于辅助决策,部分单位用打分卡的结果做营销方向选择等。小微金融机构对打分卡还基本上是空白。05 启示三种信贷模式在中国运用的时间不算太长,但它们对中国小微信贷事业影响意义深远。(1)传统信贷理念忽视了对穷人的金融服务,把穷人置于最不利的金融信贷地位。本文的3种模式充分说明,只要进行适当的信贷制度调整、信贷流程创新和风险管理创新,传统的信贷哲学完全可以改变。(2)穷人的信用也值得信赖,“穷”并不意味着“不信用”,“信用”更多的是和“人品”联系在一起,也和全社会的诚信文化联系在一起。从三种模式中获得贷款的弱势群体,大部分是首次从正规的金融系统得到的贷款,在贷款债务的约束和鼓励下,其事业得到了发展,同时金融素质和诚信度也会得到空前的提高,这必然会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诚信度,优化金融生态。关注“SFI普惠联盟”发现更多故事???
干信审四年。压力深重。做不下去了
以前做小微,分行老总就两个字:流水。财报能作假,流水刷不出假(前提么,你得叫客户经理确保给你的流水是真的,方法太多,说多了你家客户经理要恨死我了)
自问自答一下,起初问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是傻傻的小白,现在看看其实信审的能力水平高低简单概括就一句话:识破别人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怎么联系你啊,我刚工作
最好是做业务出身。对三教九流人物都有所接触,对各行各业都有好奇心,对经济形势有一定的判断力。然后最主要的是要,讲政治!!!!什么叫讲政治???????简而言之就是听领导的话!!!!
我只想补充一句,没有承担过全部责任、主要责任、没有下岗催收过的人不会懂得珍惜审批人员的良苦用心。
本人从事银行信贷十几年,我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一谈如何做一位合格的信审员,由于涉及众多的现实案例,之前选择了匿名,但现在我已离开银行圈!信审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这句话是我参加总行资深级风险管理师培训时,总行风险管理部老总开场说得一句话,在这里同样借用一下。关于技术层面的问题我不想说太多,因为这方面的内容大同小异,只要你保持一个好学的心态,终归会掌握一些必要的信审技能,简单一点说就是:看的多了自然就知道怎么看了!但是仅仅懂得去看项目、审项目就够了吗?还差的很远,这只是一名信审员的基本要求,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信审员,甚至一名优秀的信审员,你就必须要知道其中的术!谈到术,大家也许会想到所谓的权术!就像去年的热播剧《琅琊榜》,天下第一奇才江左梅郎靠着自己一步一步的精心策划,终将靖王爷推向权利的最高峰。但我所讲得术,没有这么高深,其实就是如何保护自己的术。为什么要保护我们自己呢?因为我们信审员是时时刻刻与银行风险相伴的,稍不留神你就会陷入风险的漩涡不可自拔。学会保护自己,这是我们作为一名信审员的底线!切记!切记!假按揭贷款我是从支行的现金柜员干起的,在一次新员工座谈会上,由于表现积极,引起了行领导的注意,随后被人力调入风险管理部从事零售信贷审查。当时银行的按揭贷款刚刚兴起,房市远不如现在这么火爆,现实的问题就是很多房地产开发商的房子卖不出去,而另一方面银行每年都有按揭贷款的发放指标要完成,所以银行营销人员和开发商之间就发生了一点暧昧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产物就是假按揭贷款。如果你问我有没有批过假按揭贷款,我可以直白的告诉你有!当时作为学徒的我,每周基本上都会跟着领导参加开发商的各种宴请,刚开始基本装傻,领导让去就跟着一起去,久而久之慢慢明白了各自的需求。那时候的银行不太避讳假按揭,有的就是公开做假按揭,对公开发贷放出去了,房子卖不动,贷款回收有压力,那就做几笔假按揭,把短期对公贷款变成长期零售贷款。当时有几笔对公的不良,行里就是这么操作的(表面谁也不承认)。按揭贷款审得多了,假按揭其实是可以看出来的。比如一个单位的员工集中买一个楼盘,楼盘的售价明显高于市价等等。对于这些有明显特征的按揭,我当时采取的策略就是压降贷款成数,如果客户觉得不合适就去别的银行做,如果领导找我谈话我就说借款人收入偿债比不足。这么做好过你直接毙掉,因为你毕竟没有证据能指出这就是假按揭,而且谁也不想捅破这张窗户纸。大家可能会问,难道没有开发商使用金钱诱惑?确实是有,但是我怕,间接拒绝了。事后几年,行里的假按揭爆发了不良,因为当初的几条压降意见,行里基本上排除了我的审查责任,最后的处理决定是当初办理假按揭贷款的业务老总不得从事与信贷工作相关的业务(几年以后,基本上在银行圈销声匿迹了)。如果你想追问,我的直接领导怎么样?人家高升了!信审经理和客户经理的对抗信审经理的职责多是防守,而客户经理的职责多是进攻。一守一攻,天然的矛盾就摆在了两者之间。职场中的信审经理应该没少被客户经理告黑状,有时做信审真的感觉很累!一方面要防客户的信贷风险,一方面还要防自家的客户经理(真不知是谁家的客户经理)。干信审这么多年,基本上已经见怪不怪了!一方面,该坚持原则的时候还是要坚持原则,该强硬的时候就要强硬,不要怕被告状。因为你要明白不被告状的信审不是一名好信审!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性格和地位的领导要适当的讲究灵活性,发现矛盾提前和直接领导沟通,防止领导听从一线的意见先入为主。因为总被告状的信审肯定不是一名好信审!这里举个实例:以前有位同事是行领导间接推荐,学历、专业能力都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被一线投诉不断。部门领导很是头疼,私下沟通多次希望改进,但是这位同事依旧我行我素,问题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突出。别人告状,她也告状!最后,领导不得不找个理由退回人力,而其他部门没有一个愿意接纳这烫手的山芋,最终的结局是主动离职,另谋高就。大家可能又要问了,行领导推荐的人也敢退?问得好!这个退人的时机是推荐此人的行领导不再分管风险管理部,而新分管的行领导同样对此人不满。所以说,讲原则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同样的道理,适当的讲灵活性也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一把行长的业务批还是不批?信审员只是信贷审批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就决定我们很难完全独立自主的去表达自己的审查意见,或多或少要受到直管领导,甚至是一把行长的强行干预。自己这么多年,一般碰上行长主推的业务,如果不违反大的原则基本都是快速处理,不过多发表个人意见。如果碰上一些打擦边球、甚至违规的业务,还是要多征询部门领导的意见。这个时候真正纠结的不是我们,而是领导自己。对于领导来说,不批的结果就是得罪行领导,直接轮岗下一线;批的话面临的是未来的合规检查和问题追责。举个实例:分行的某位一把行长R行,可以说是独断专行,唯利是图,个人也因为他的原因最终选择离职。离职之前前任部门领导就因为业务方面得罪R行,被下放支行。新的接替者,对R行的要求基本上是说一不二,唯命是从。但好景不长,离职半年之后(确实没想到会这么快),总行因频繁接到分行实名举报(是实名,不是匿名,可见群众的意见有多大),对R展开审计调查,结果确认其任职期间通过虚增资产和信贷规模的手段骗取业绩奖励,同时伙同计财部亲信大量挪用业务费用,用于私用且金额巨大。经过一段时间的专案审计,分行上下该开除的开除、该降职的降职、该调岗的调岗,当年的一批红人全都一夜间变成了过街的老鼠。这件事对我最大的感触是:不管怎么做事,自己内心要有一杆秤,要明白其中的是是非非。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一把行长出了事,对一个分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分行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和适应后,才能重新上路,这个时间短则一年,长则三年。本以为换了一家银行能躲过这个调整期,现在反过来看看,只不过从一个浅坑跳到了另一个深坑!这个坑的结局远远超出了我三观的承受力!风险管理部是一个中后台管理部门,如果把信贷业务比作一辆汽车,那么风险管理部的功能就相当于刹车,对应的业务推动部门相当于油门。但是你听说过哪家分行的风险管理部既要负责踩刹车又要负责踩油门的吗?我服务的第二家银行就出现了这种奇葩的事情,那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信审员几乎不能退件和拒件!(说白了就是一个摆设,没有存在感!)我通常会根据借款人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合理授信,但客户经理报件全都是顶额申请,当我要合理去砍额度的时候,客户经理会说这里重来没有人会砍额度!!上面这些还不是最可怕的地方,顶多说明这家银行的风险偏好度比较激进,重发展、轻风控!当你随着时间慢慢揭开其业务发展的本质时,你会发现还有更可怕的事情等着你!什么事情这么可怕?分行的风险部老总是个两面派,表面上负责分行信贷业务的审查审批,其实背地里干着小微中介的大买卖,从推介、撮合、过桥面面俱到!你说碰上这样的老总可怕不可怕?不用说,迟早要出事!期间的过程就不细说了,最后谈谈结局吧!目前分行的小微授信已变成不良贷款的重灾区,业务发展全面停摆。有人说这是经济大环境不好的必然结果,但我个人认为虽然外部经济环境很重要,但内部的风控失位,职业操守无底线才是不良的根本!最后连我也没想到事情的发展还是牵扯出了一把行长的个人问题,相似的财务问题,相似的假公济私!感觉到哪都一样,看来银行圈不适合我这种人继续待下去了......
本人银行信贷6年,2年客户经理,4年对公审查。我觉得审查现在最难解决的是人际关系。业务上对行业、财务、现场调查有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后会发现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行业方面我认可先广后精,着重研究一些比较常见而且容易出问题的行业。财务方面需要具备审计人员、经侦人员的意识并且对于会计准则有一定的了解,因为不管怎么作假最后都会有不合理地方;这方面我的经验是报表太漂亮了必然有问题,而这时候账表、账账、账实的交叉验证最重要。现场调查则是多看、多聊、7分扯淡3分探实。这些都还好解决,难的是银行内部的各种压力。往往信贷业务牵扯太多的人为因素,审查夹在下面领导和自己领导中间,遇到自己领导风险意识强的那么我们就感天谢地。遇到想通过业务卖人情向上爬的领导我们就只有祈祷别出事了。因为出了事,责任追究最多也就到审查了,因为贷审会的存在就是为领导免责的!6年信贷时间本人只出过1笔问题贷款,且当时我审查时已经多次表明风险,后来出了问题领导就不管了,即便我已经做的很完备,但是别人还是会咬文嚼字的想挑我毛病,这就是悲哀!所以千万要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包括材料,甚至你觉得你已经在报告中提及了,但是制度说要就不能光认为已经披露就可以。越是领导承诺责任不会有审查的事,审查则更不能相信,我的信贷经验就是谁都别信了,风险自己把着指望不了任何人。但是不该沾的千万别抱侥幸心里,我坚持什么都不沾所以话可以说的硬气,只要沾了的肯定说话没法硬气。我在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都呆过,感觉上人为因素都不少,各有好坏。审查的幸福完全看自己所在部门的领导和主管行长是否强势,领导强势则审查强势,则信审压力小些。自己业务水平不怎样,光靠拍马屁或者糊弄就过的短期绝对是所有人眼里的好人,但是这种人是最可能将来出事最多的人!
重试审查工作3年,感觉领导比较喜欢证书加身的信贷审查员,还是多些证书靠谱。
3年信审员,经手业务以个人及微小企业贷款为主。借款额度较小(不超过500w),很多企业无法提供完善的财务资料、完善合规的上下游合作手续,非常考验审核人员素质及细心程度。依据个人经验,总结如下:1.熟练掌握法律法规制度、计划及各项通知
首先保证借款符合法律法规行业制度;不违规违法是基本前提条件。其次,依据行定规章制度;各家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及产品属性,对不同业务设定不同的审核依据,要遵守。再次,依据各经营单位年初经营计划及实际完成情况;风控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业务发展,不要拘泥与教条,否则过分坚持规章制度,或许面临岗位调整啦。2.加强对非财务指标的使用
财务指标相对一些非财务指标更容易获得(尤其是财务制度健全、内控严格的企业),在借款用途及还款来源方面,表现更多的“资合”属性。非财务指标经过面谈、上下游沟通、实地考核等方式,更多的表现为“人合”属性。因而,在决定对微小企业及个体主的授信申请时,对类似于借款人品质及社会关系的考察,显得尤为重要。审查人员在利用财务数据做出分析的同时,还应增加对非财务指标的利用。3.最后,坚持原则。信审人员一定要以全行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保持职业怀疑:客户说的不可全相信,信贷人员有可能与客户同谋,上级贷审会不作为...以上的一切,均以保护自身利益为根本条件。好久未写,有些混乱,见谅
做了十年银行风险管理,说说自己的体会。(十年前年开始在中关村宇宙行做企业贷款,到管理地方小金融机构的全面风险。下面写的很多都是多年工作一种思考与纠结,所见所闻所感,不成体统,没有正确答案,不会传授风控秘籍,只是想到什么写什么,也许都是误导)也在内网看了不少风险管理的政策、文件、以及外部网文,讲座,书籍。风险管理这一块,可谓汗牛充栋,让人应接不暇,还有什么“十八招”“三十六式”,听上去都是头头是道,然后呢?纸上得来终觉浅,不落地,都是浮云。很多人想从事风险管理,觉得这个工作不用低三下四做营销,不用应酬,喝酒。更多的是技术与分析,有积累,成为专家。而且钱多,稳定。权力大,对业务有生杀大权。其实这些多多少少有些误解。 任何企业都是要盈利,一把手都是高度重视市场与销售,对于银行就是公司部。所以有志向做一把手行长的年轻人不妨以此为起点。我们人文环境就是出问题前没有人重视,一出了问题就救火。事后诸葛亮。 风险管理大体上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块。发达国家的银行,至少要用一半的资本抵御信用风险损失,15%-30%抵御操作风险,5%-10%的资本抵御市场风险。先说市场风险,而目前利率工具,信用工具,例如互换,信用衍生品,利率衍生品应用比较少。操作风险,银行这一块刚刚起步,比较专业的模型可以看看工总行。现在损失数据还是不全不完善。可靠的模型谈不上广泛应用,仅仅停留在诸如银行从业几十个严禁这种稽核检查,这种都是基层基础工作,也说不上技术。 现在做全面风险管理,包罗万象,科技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外包风险,政策合规风险,太多了。深感有些事情纯粹是咨询公司创新能力强,不断给银行洗脑,说你看这个风险多么重要,我的工具多么先进。给银监会洗脑,搞一些莫名的新风险,新模型,评估,验收,国外的东西拿到国内,目的嘛,赚钱。于是有了各种行业分析,Var蒙特卡罗模拟,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有,也一直在做,例如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但总感觉意义不大,但银监会的要求,行里转风险部门牵头,也是应付,疲于奔命。所以风险管理变成了打杂,给各个监管部门干活。以前觉得这些技术很牛,现在真正做了,觉得很虚。大家还是按实务的理解,操作风险管理变成了稽核检查,信用风险管理变成了信贷审批。 前台部门,一切都是为了把业务做成,其他部门都要支持,风险管理搞什么呢?说难听点就是有点像擦屁股。问题客户通通移交给风险管理部去做。救死扶伤。类似老军医,包治各种疑难杂症。准备各种诉讼材料,参加法院审理,执行,是主要工作。所以为什么风险管理部有很多律师出身的。市场部是和好客户打交道,都和谐。风险部则是和不那么好的客户打交道,工作的复杂决定了需要更高的交际能力和应酬能力。所谓霸气与匪气。 1.银行的主要风险还是信用风险,其中贷款风险是主要内容。银行要给一个客户做贷款,一般前提是该客户 在银行有较长时间的结算关系,有账户流水,更重要的是日常企业财务到银行对公柜台储蓄柜台办理各种业务透漏出来的一些信息,客户经理会和企业财务聊,从而获知企业的运作情况以及资金需求,传统上一般不和陌生客户打交道。当企业符合一定条件了,银行才开始介入授信放款,包括主动向客户营销信贷产 品或客户主动申请贷款。借款人通过贷款银行进行日常结算,银行通过检查账户往来,可以发现一些信息(不是全部,更多的信息要靠银行与企业日常的打交道聊天,走访获知),例如近期借款人贷款1000万购买100 台汽车,那么1000万支付出去以后,正常情况下后面陆陆续续会有汽车销售收入进账,比如一周进展几十万,那么这就是汽车在销售。如果一个月内没有任何进 账,那么银行就会很紧张!!! 还有借款人缴税、水电费支付都是通过银行代扣代缴、工资通过银行代发。银行通过观察其支付是否中断、是否明显减少等,来判断企业经营是否发生重大变故。分 析账户交易流水本身就是一种本事,流水又和银行系统参数息息相关。这一点和没有结算业务的贷款公司不同,他们没有结算网络,虽然贷款公司可以索取客户的流水,但是一方面流水可以PS,而且不同银行的流水格式参数千差万别,贷款公司又如何识别真伪?就算是真的,又如何识别有效信息? 而且银行系统时不时的更新升级,很多同样一个科目又有各种入账方式,隔行如隔山。流水要分析,但是不是全部。所谓银行信贷风控,就是对每一个细节深入细致的熟悉,而不是空洞的FRM之类的理论。所以要到银行作风控,首先你要熟悉银行的结算系统,对公要熟悉,对私也要熟悉。 不 少互联网公司也有办法,通过一些互联网信息,类似人肉搜索方式做风险控制,运用大数据,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反欺诈等计算,批量化操作。这是一个有意义的 尝试,互联网公司目前都是烧钱期,成熟的商业模式会如何,还未得而知。大数据固然重要,而作为银行人,往往我们要关心的是小数据,与手里的客户相关的小数 据。结算数据类似于抽样,从客户成千上万的变量中抽取最能代表客户风险状况的东西——现金流信息。有时候做好了现金流分析,已经能够判断风险80%,当然 客户的一些社交网络信息,如微博、qq信息,微信信息重要不重要,有时候的确很重要,权当一种预警信息吧。对于那些小微贷款,客户处于社会底层,不在金融 体系里,账户都没有,更别说结算,那么只能用互联网抓瞎,权作一种聊胜于无。对于银行来说,直接放弃这些客户是比较保险的做法。担保方面的熟悉。第一还款来源前面已经谈过了。下面说说第二还款来源。 抵押物:要熟悉各种抵押物,房产,房产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政策风险?抵押登记如何办理?他项权证也有假的哦,我亲历过,房管局和借款人串通起来骗贷几个亿!!!股权质押如何办理,政府哪个部分受理?出了风险如何处置?有哪些障碍?汽车抵押如何控制?如何拖车? 所以银行风险控制,就是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一个小细节失控,就是几个亿的漏洞!!! 2.技术与管理。做了十年风险管理,说说自己的体会。 年 少时,认为要专业,什么VBA\SAS\CFA\FRM\风险案例模型研究一大堆,其实到了后来发现,做好还是要团队,要管理,要整合资源。也即是另一种 能力。专业的知识,可以补救,能力提升则不易。明明知道哪些事情该如何做,但是具体的事情要人去做,手下的人品质出了问题,再强大的风险控制体系,都无济 于事。人防物防技防。现在过于偏重技术,例如用大数据建模筛选信贷客户,用行为模型做贷后管理。其实银行里面,更多的强调人品的作用。太过聪明的人不适合做银行。 例如前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某P2P公司,业务员造假资料,骗贷款。这种事情就是金融机构最担心的事情,一般传统金融机构这一块做的 比较好,员工流动性小,归属感强,比较在意自己的长远职业规划。目前很多新型金融机构,如互联网金融等,对技术的重视程度太高,技术其实是双刃剑,一个金 融机构过于重视技术,人品风险就比较大,人没了人情味,没了感情,对单位没了感情,仅仅为了比较高的薪酬,短期化行为就比较严重。固然,新型互联网金融, 短期内可以发展很大,但是一旦大了,必然面临银行一样的成长烦恼,如何管理人员,如何树立价值观。人员、业务管理不好,本身就是巨大风险。 这时候,一个机构的风险往往不来自于外部,而是内外勾结。员工流动性极大的机构,比如风险极高。到了一定位置,什么样背景的风控总监都有,有的来自政府,人民银行,银监局,有的来自律师,有的就是行内的,如公司部老总调任风险部老总,风险部老总调任支行行长,这种调任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因为必须定期轮岗。 所以年轻的时候,更多的要去历练,多岗位历练,不要一开始就定位,就是风险控制,这样很局限,风险控制要跳出理论框框,不懂业务能做风险控制吗?不懂业务细节,连风险在哪里都不知道,何谈风险控制? 不懂管理能做风控吗?风控措施要执行,如何激励下属去执行? 到了更高层面,一个副行长既要分管个金部,公司部、风险部等等。 谁说你就不能到这个层面呢? 职业可以从行业分,专业分:风险控制、销售、财务、法务、办公室 也可以分为:研究类、决策类、执行类、协调、领导 风控知识,我相信,一年半载就都知道了,但是做好却不容易,很多事情到了风控这里,就是硬骨头,有的人领导能力强,善于协调地方政府、协调上下级,轻松搞定很多硬骨头,而有的人虽然知道事情如何做,就是做不了,协调不下来 为啥干银行要好酒量呢,大家都知道和公安、法院搞好关系,对于风险控制有多么重要!!! 做了那么多调查研究,模型数据分析,最后应该是一页A4纸,上面列出要找谁,解决什么问题,到此为止,切入正题,约出来吃饭,喝酒,酒场搞定问题即可。 模型也好,分析也罢,都是know why,要解决问题,要know who为啥销售也能作风控,就是他不需要知道前面的细节,只要解决掉A4纸上面的问题即可。 找到目标关键人物,投其所好,吃喝玩乐,吹拉弹唱,搞定这个人,又是另外一种本事跳出风控看风控,你会看到另外一个世界。举个例子,一笔抵押贷款,抵押资产是商业房产,但是历经几任行长都没能彻底妥善化解掉。官司打到最高人民法院而且胜诉。但是至今无法执行。其中故事可以写几本书。大家都以为房地产抵押最保险而且银行最多的贷款也是房产抵押贷款,风控处置流程知识大家都知道。但是具体如何操作,真的要靠交际能力,和人民银行银监局地方政府(甚至消防队这种部门)法院媒体地痞流氓方方面面搞好。你处置了这个房产,举报纪委来查你处置流程,虽然是真金不怕火炼,但是搞得行内行外沸沸扬扬,搞得你声名狼藉一身骚,就这样一个最简单的最安全的房产抵押例子,都有这么复杂,更不要说什么担保公司担保汽车抵押股权质押人保货押乃至信用类。这个FRM教材不会写。在银行有很多这样的陈年老帐,风控都不愿意碰。而真正有魄力啃下这些硬骨头的往往是非科班出身的,退伍兵,销售出身之类的,脑子灵活下手够狠。赖账的很多都是狡诈之徒,学历往往不高,大学出来的风控人员按常理出牌反而畏首畏尾,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中国做风险管理,大部分时间消磨在这种人际关系上。做得好的,争取到政府领导的支持,在政府公检法司、宣传、纪检监察的强大攻势下,很多坏账及时化解。所谓妥善处理,就是摆平方方面面的关系。一个方面没有照顾到,留下尾巴,就为更大的风险埋下伏笔。关系处理不好,就是矛盾,迟早要产生风险。风险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斗智斗勇。3、 风险管理本质上还是管人。现在技术发达了,企业上了ERP,银行上了信贷管理系统,加上互联网,大数据横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变大了,贷款从网上手机上申 请,银行也用大数据建模型管理贷款。从原始社会的打架,到现代黑客战,类似于军备竞赛,反欺诈手段高明了,欺诈手段也升级了。信用还是要靠人与人之间的感 情建立的,银行与企业之间没有合作与感情,那么很难说风险管理就很强大。要让企业认为这个银行是值得尊敬的,是有血有肉的,是值得长期打交道的,而不是冷 冰冰的数据与模型。一旦大数据系统检测到企业数据指标不合格,立马停止授信额度,抽贷,断贷,逼死企业。这种大数据征信,防范了一时的风险,但是伤害了企 业。4、趋势。未来是不是银行都要变成互联网技术公司?我感觉传统的银行,人海战术,社区金融,身边的银行,小区银行,这种方式还是有生存空间的。隔壁王二狗要贷点款,填一堆报表,该网点客户经理到网上去录入一大堆数据,电脑自动到满世界去搜索一下王二狗的活动(微博发言、qq记录、大众点评,可穿戴设备数据库看看他几点起床、在哪里吃饭,在哪里活动,有没有出入不良场所,心跳多少,脉搏多少,健康几何),再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技术,给王二狗画一个像?一分钟后,机器说,能批多少多少?这种模式很快,速度快,效率高,机器学习,就是人给机器打工。甚至以后连信息录入的工作都不需要人工了,自助贷款机,的确,我们连身边的活生生的人都不相信了,反而要依靠机器才能认识一个人,王二狗人品如何,邻居说了不算,机器说了算,而且机器可以积累经验,增长智慧。一个审批人的经验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机器学习智慧的积累程度。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了。借用一段时髦的话,“无信任不金融,互联网降低了金融准入门槛,但信任门槛永远在那里。金融的发展基础,是建立在“信任”之上,信任的门槛永远摆在那里,金融机构只有通过服务的方式取得客户信任,才有机会开展金融”。至于该如何获取信任,绝不仅仅是技术。一些贷款公司找来一些大数据科学家和互联网科学家,就说能够取代银行?但是我觉得,做自己能做的事,挣自己应挣的钱!!!短期内,大家还不懂,跨界有红利,但是长期一定会均衡。未来一定会有专业的征信公司,他们是大数据科学家和互联网专家,专门从事资信调查,不仅服务与信贷公司,还服务其他私人调查。当然是要收费的,而且会有很多家不同的征信公司,这些科学家之间会互相竞争,导致价格维持一个均衡。由于模型一旦成熟,这些工作基本上边际成本很低很低,多查询一份,几乎是零成本。所以,这个行业未来,一旦技术公司互相竞争,价格归零,最后得利的还是银行。银行不会自己去生产ATM,ATM厂商会竞争。ATM取代不了银行,而是银行应用了ATM。所以银行大可不必自乱阵脚,专业的事情,让专业机构去做。作为一个金融从业人员,我们不是要变成数据科学家,要做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服务活生生的人。5、对政策法规要相当熟悉。做风险的很多时候要和法律打交道,而法律法规经常变化,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变化,就会导致很多业务翻新。例如,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核心是企业间直接融资渠道的逐步合法化、废除四倍利率上限标准、网络借贷平台担保的合法。大家可能不会太在意这个东西,但是,这个却极大的影响征信模式。这个司法解释,明确了企业借贷的合法性,而目前悲催的是企业之间的借贷未入人行征信而且技术上也不可能纳入!!!依靠征信系统的银行将无法掌握企业的实际负债情况。而且企业法人或负责人的个人借贷行为有可能需要企业承担责任,这一部分在企业的财务报表里无法反映,会增加银行授信调查工作的难度。6、对政府办事流程要相当熟悉。公安、国土、房管、工商、税务、保险、证券、社保、邮政、金融、电信等部门。7、要在银行干,必须懂得社交。很多人会说不善社交,于是躲在银行后勤做风险,而支行的风控要和客户打交道,就躲到分行去做风控,分行要和客户打交道,就躲到总行去,而总行呢,需要更多的管理与协调能力,无穷无尽的会议,与银监会政府沟通请示汇报,下去指导考察调研,讲话,出席活动,比基层更加务虚,很多课题只是牵头,具体都找研究所的科学家,那咋办,去做博士后吧,做课题,做风险模型,达成所愿,但是似乎又太冷门了。就好像本科找不到工作就读研,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就读博。其实呢,要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领导能力,营销能力,交际能力。银行工作就这些,无论哪个层次的风险管理,都是,社交第一。风险管理,有的时候是很强调及时性。过时的信息没意义。体现着资料上的,都是历史信息,什么企业审贷资料。要像情报人员一样去了解信息,而很多谍报人员,都是社交高手。千万不要迷信技术。你说审查技术高,是神仙,掐指一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NO,不会的。你再牛逼,能比银行副总牛吗,老总的社交圈子广,国内国外到处飞,其实国内的商业圈子还是比较小,谁谁谁干了什么事,只有圈内人知道,再牛逼的信贷调查审查毕竟还在一个公 司基层,你的社交圈子决定了你看到的都是文本资料,静态资料。而重要的风险点,往往是从社交场合上观察打探到的。富人圈里传出来,某某某又在哪里投了个啥项目,失败了。层次不一样,看到的东西绝对不一样。所以千万不要局限自己,自作牢笼,坐坐井观天。银行的一切工作,无非就是风险和营销。很不对等的是,客户经理以及审批人员,都 在基层,而决定企业风险的是企业高管。由于这种生活社交的不对等,决定了我们的审批审查了解的信息都十分滞后。而审贷委员会的成员,稍稍能和企业老板一起 出现在一些社交场合,所以你会发现,有时候委员会会说一些新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审查人员是不了解的。有时候,行长说能放的贷款,审查人员是不会理解的。不要窝在办公室,埋头在一堆堆企业申报的材料里,做各种复杂的财务模型,搞来搞去,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好高明,发现了什么风险点。套用我以前老板说的,像个兔子在草丛里面打滚。PAPER WORK。没用的。站的高,才能看得远。所以有的时候,市场部老总调任风险总监,而不是风险经理提拔为风险老总。因为层次在那里决定了他的视野和高度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风险经理对风险的理解。8.看企业,管理很重要。风控这些年,见证大大小小数十个企业集团从兴旺到破产。多少富一代创业艰辛。多少富二代,接班短短几年,败光几十亿家产,负债累累,还锒铛入狱。屌丝不必不妄自菲薄。作为一个董事长,法人代表,要签署太多的合同,这些合同标的不小,创始人一路走来,从几千块的生意做起,商场上的猫腻,驾轻就熟。接班人则一不留神就陷入进退维谷。听谁的,谁可以信任,外面的法律顾问?托孤大臣?其中故事堪比宫廷戏。做风险控制有必要多看看历史书,例如《资治通鉴》。民营企业,要看实际控制人(真正的老板)家庭结构。创业团队成员的契合度。这些信息,要通过一次一次的接触,例如宴会细节,去感悟。第一步是很重要,所谓人生的机遇,第一桶金。企业家,第一个成功案例做出来了,以后就是商业模式(所谓的故事)+资金(贷款、各种基金),在不同城市批量复制,扩张。短短几年,滚雪球一样,迅速做大。这个成功很简单,也很难。第一步很难,实现了“屌丝的飞跃”,很多企业家,搞了几十年,换了无数行业,一直在模仿,从来未超越。创始人,就是经历了无数个0,做成了1,有了这个起点,再招聘职业经理人,员工,就能从1,变成10,变成100。从0到1,其实需要的资金倒不是很多,从1到100,需要大量的资金。当然故事好了,自然有资金找上门。反过来,从我们风险控制的角度看企业。看企业集团,就要从纷繁复杂的集团结构中跳出来,看到他的1在哪里?集团再大,一定有个主业,这个主业有什么风险?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个主业?主业一旦衰败,集团也不长久了。企业家,往往从1到100,就上瘾了,总觉得老天特别青睐自己。比如做超市的,从第一个小超市,做成功了,复制,开了几百家店。这时候,感到飘飘然。既然做超市能从1到100,其他也可以吧(正是因为主业往往有周期,竞争,利润越来越薄,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从风险分散的角度,有必要多领域投资。但是如何实现成功转型,是个难题,运营通过高薪找来职业经理人就可以了吗?行业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招来公关经理就可以了吗?经理人做事和老板做事不一样,特别是转型,意味着创业,需要有一点理想,特别是适合那种一穷二白非成功不可的心态,而不是拿着高薪且待价而沽)!通过这几百家店去融资,资金归集以后,投资房地产、4S店、进军不同的领域。其实转行,光有资金是不行的,无数个0投下去,未见得会做出个1来,而且现在做事的心态与当年做小超市的心态是不一样的(高富帅心态与屌丝心态)。而我们看到那些做出了1的,无不是,摸爬滚打,为伊消得人憔悴,历经无数失败才侥幸成功,创业往往输得起,从小做大,亏也亏不了多少钱。转行拿资金砸的,往往输不起,失败了,直接导致主业资金紧张,最后,资金链断裂,门店被其他收购,多年心血一场空。先写到这里,有空再说====================================================编辑于 作者保留权利
做了快两年了,经常觉得累觉不爱。但就是越难越要上,after all 没什么是太容易的。
毕业工作一年有余,没有做过业务岗,也从并不丰富的信贷审批经验谈谈做信审和做业务~1. 把控得住风险,也要把握的住收益。说起一笔贷款,一线业务人员往往就可能带来的收益blabla讲一通,绝口不提可能存在的问题。信审人员呢,恨不得把每一步可能存在的风险全都披露出来 一字不落 省的事后出问题牵扯到自己。领导常说,一笔贷款可能有它的收益,不然业务人员也不会累死累活去推,有收益的事也不可能没有风险,信审要做的就是把握风险和收益平衡点。要去发现风险,也要想办法、调整方案、增加条件去最小化风险最大化收益。2.审业务中适当地融入做业务的思维。我没做过业务岗,深感实操经验不足。审业务毕竟是贷前,审完了提出来一堆要求,业务人员落实要求才能放款。审业务时候想到理论上最好应该怎样、怎样对还款保障最大,实际操作中却无法落实、或者是变着法子去“落实”。后来工作的时候,会更多地去关注实际中一笔业务是怎样从头到尾做完的,然后参照已有的可行的办法提要求。其次,谈谈自己对如何做好一名信审人员的看法。除了常规的企业分析要看到经营、财务,还款来源等。我觉得1是要关注企业相关的八卦信息,不管是行业的、同行的、高管的、高管老婆的...诸如此类 尤其是对民营企业。也 跟业务人员聊聊这些 。2是一定要放到一个大的环境下 行业或者区域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金融机构 往往觉得没什么信用风险,拆借那些期限又短 应该问题不大;但整个市场发生某个连锁反应 可能就会影响金融机构的还款来源了。再比如持续经营的房地产企业 收入反而不能准确反映它的持续经营能力。总之,觉得信审还是得看得广一点看的远一点看得深一点,加油吧!
题目很好,引出多位同业作答,一气阅毕颇感酣畅。谈到审查想说的很多,反而不知从何说起。信贷是一门权变的艺术,很难简言或量化。还是说两句大白话吧。无论多么复杂的结构和品种,最重要的无非是落实搞清两件事:要钱做什么,拿什么还。简单么?简单,但如果只是翻资料查数据的技术流,怕是连1/3的业务都抓不住。再分别引申出两点,做的事要多少钱,还不了怎么办,如是,用途、额度、还款来源、担保全包括了。都能摸清,审查人的话语权远比看上去大。怎么能做到?10年出个好信贷,勤学多问吧。(大家眼中信贷很多战五渣,一是因为宽进严出,全在自我修养;二是有本事的步步高升,早已不在基层;三是经历多了心累,看那些浑浑噩噩的老家伙,人家其实都在冷眼旁观呢!)谈到这想说说近来的感触。过去一年在技术上没有更多的进境,反而因繁忙变得潦草敷衍。但另一方面,面对真正的违约潮和不良爆发,我很欣慰的看到了两点:1,手下所有逾期或预警问题都是不出我批复范围的,一半以上是点出的风险点全部暴露;2,经历了真正的下行,掌握的东西便开始融会贯通,如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怎么指导一线做业务。(说到这里点一句题外话,一线做业务,一定要掂量好自己的斤两,审查人就算技术上再拙劣,也懂得把业务和人对号入座。营销千难万难,实有切身体会,但是熟练掌握着技术、信息和渠道,能拿出不俗的财务管理与融资方案,绝对可以成为很多企业的座上宾。把自己定位成匠人或是跑腿的自然会心塞;更有甚者拿着企业胡扯的东西跑到我面前掏心掏肺,shame on you.)审查人的自我修养是永无止境的,要有刑侦的逻辑与敏感,诈骗犯的话术与手段。最后,在虚与委蛇与铁面无私间不断切换脸谱。
反正额所在的银行批贷款的人拒绝接地气 只知道扒拉教科书理论 基本天朝除了世界500强里面的其他在他们眼里都是战5渣 对了我是外资行的
本人某大行直辖市下属区支行,放过几十万的住房贷款,几百万的民营企业贷款,几千万的外资企业贷款,几个亿的平台贷款,一直被尽责(我们那儿信审,审贷的叫法)虐待,综合个人期望和业务需要,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首先,为人正直,抵抗诱惑。不要觉得是空话,假话。不是说过于死板,有些礼品可以收,有些酒可以喝,有些领导马屁必须拍,这是生存之道。但是,千万不要迫于诱惑和压力做一些明知后果很严重得事情,例如弄虚作假,掩盖重大问题,害人害己。除非你自认水平极高,雁过不留痕。第二,充分了解真相。在目前这个大环境下,每个企业经营,每个项目运作,难免有些所谓的瑕疵,我们不必过于纠结于此。但往往真正的风险隐藏在华丽的外表之下,所以一定通过各种手段掌握真相,遇到疑点一定刨根问底,不为最终答案,只看每一个回答是否合理(不谈合法),是否自信。第三,走出办公室接触社会。管理办法,信贷指引,信贷政策,核批标准都是理想化的,好比牛顿定律。企业生存于这个混乱又有序的世界,想剖析它们就要和它们同步。第四,最重要的,善待客户经理,他们白天跑户,晚上拼酒,深夜加班写报告,真的很辛苦。。。
第一,在我国,干这个工作,一定要讲原则。第二,原则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股份制银行分行做了四年审查员,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审过五六百笔,大额的有三十亿的,小额的个贷有过十万的。现在去企业转一圈,聊聊天看看报表喝喝茶差不多就能把企业情况摸的差不多。下面从技术和为人两个方面来回答。技术层面1、学习法律知识,包括法律法规、贷款新规、会计制度,以及银行内部规定。其中银行内部规定是重中之重,银行的内部规定会让你发表的很多观点有据可查、有理可依,可以有效的避免合规风险。2、对行业的深刻认识。从网上下载一篇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首先的熟悉什么项目可以归类到什么行业,然后你得慢慢了解每个行业的特征、特点。比如一个酒厂要贷款,你得马上反应过来白酒行业属于弱周期性行业,一般情况下现金充沛,结算方式大都为销售企业预收货款或现款现货。以及行业平均的资产负债率、利润率、资金周转率等财务指标的水平。3、经营情况的分析。比如股东的情况、采购情况、销售情况、管理质量等等。你得深入企业,和他们老板、会计、员工聊天,在聊天之余把问题调查清楚,这才是第一手来源。4、财务分析。分析审计报告及各种财务指标,得保证你看完企业的财务报表之后(真实的报表),就可以知道整个企业经过什么样的发展史,低估和高潮阶段在什么时候,企业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5、担保分析。担保是抵押、质押还是保证,或者国企和上市公司纯粹走的信用。抵押是否合格,是否易于变现,抵押率是否达标,保证人经营状况怎么样,都得分析啊。6、授信用途是什么。申请的金额是否合理,目的是否单纯,走自主还是受托。授信用途和企业经营计划是否相匹配,是否有挪用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
为人方面,自我感觉最难的一点。审查员就是普通科员,但是理论上,你是可以决定一个项目是否通过、过多少、多长时间能过、通过后的附加条件复杂不复杂。因为审查员否掉的项目理论上是不能再上报的。但是你要真把自己当回事的话,那绝对死的透透的。你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尽量去和上级观点一致,尤其是涉及到各方利益方面的时候。客户经理人数庞大,每个人的素质、背景参差不齐。有的客户经理是支行行长,有的是部门老总,还有刚进来的大学生。有的是行长的侄子,有的是总行的亲戚,还有的是当地的二代。中间涉及到的办公室政治太多,玩的转了,会对你的工作前途(有些人的人脉是你想不到的)和生活方面(你懂得)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不愿意惹麻烦事,或者你做不到八面玲珑,那就遵守八个字“照章办事,不卑不亢”。跟客户打交道,最稳妥的做法是,流程化思路,用最短的时间,看最多的东西问最多的话。客户到了你这个流程,基本上已经和客户经理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怎么权衡利弊,到时候心里都有杆秤了。总之,这个岗位,就是让你在好几个鸡蛋上跳舞。舞台很大,看你怎么去发挥,一起加油吧!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时只道是寻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