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程序员转型做什么为一线工人做什么怎么做

银行柜员谈转型 来自一线员工的声音
作者:李庶民 罗艳
  柜员,是金融服务最直接的提供者。在当前“+金融”的大趋势下,银行一线柜员的工作状态如何?他们有哪些想法和诉求?近期,本报记者深入基层,走进多家银行网点,倾听他们的声音。  采访中,很多银行柜员表示,外界觉得这是个光鲜的职业,而他们自己更多感受到的则是艰辛的一面,甚至自嘲为“金融民工”――工作时间长,耗费体力、脑力,时刻如履薄冰,一不小心说错话就可能引发客户投诉,一不小心办错业务就得自掏腰包……  记者了解到,银行柜员的辛苦首先表现在工作时间和压力上,“朝九晚五”基本不可能,网点开门前有晨会和营业准备,下班后有例会、培训等,能“朝八晚七”就已不易。目前,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做柜员的一个好处,是有机会在来来往往的客户中见识世间百态,对很多人、很多事的看法没有年轻时那么苛刻了。”身为某国有银行柜员的小A这样说。她在这家银行做柜员已经6年,每天都要面对百余位客户,“已经被磨得没了脾气,现在不管面对怎样的情况,都能做到不急不躁、心平气和。”  营销指标是压在银行柜员头上的“一座山”。小B是某股份制银行柜员,最让她头疼的是柜员要完成一定的营销指标才能拿到考核奖励。“很多客户根本不感兴趣,但不说还不行。之所以能飞速发展,关键在于它的核心理念是从用户体验出发,而银行仍处于思维转变过程中。”小B分析说。  “服务牌”是商业银行赢得客户的一大法宝,近年来,银行服务水平的提升也是有目共睹,但在部分银行柜员看来,有的服务标准可以更灵活些。小B介绍,“暗访让很多柜员感到头疼,很多扣分原因让你欲哭无泪,且没有辩驳的机会。有的时候,你还没有问候客户,客户已经说要存多少钱了;你还来不及说再见,就只能看到客户的背影了,这都被算为服务不到位。”部分银行一线柜员认为,竞争激烈,打“服务牌”没有错,但是过于僵化地执行所谓的“标准化服务”,也会让柜员失去个性和能动性,同时,这些监测指标的评判还存在主观色彩。  良好的收入和发展前景本是外界艳羡银行员工的理由,而在他们自己看来,这些只是“看上去很美”。面对社会上对银行收入高的印象,某城商行柜员小C道出心声:“上班早,下班晚,挣得少,地位低,因为在讲求价值创造的金融企业,一线柜员在创造利润方面没有优势。”  如果银行一线柜员的工作如此艰苦,那么,他们是否考虑自我充电、转型发展?  小C跟很多应届毕业生一样,入行从基层网点柜员开始做起,如今,三四年过去了,即使是名牌大学硕士毕业,却依然干着柜员的工作。“轮岗机会很少,自我提升的空间不大。谁不想学习提升自己?但实现起来太难了。”小C说,现在银行内外部各种考试培训已经多如牛毛,但一轮资格证书还没考齐,之前考的可能就要过期了。随着人员压缩,一些不需要客户临柜的业务,都要利用下班后时间处理。平时还要应对各种内外部检查,一不小心就要被扣分罚钱。“每天疲于奔命,晚上做梦都是上班的事情。”  当银行柜员的工作遇到瓶颈,转型的方向在哪?“不干柜员,一般就去干客户经理。”小B说,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干客户经理。手中有资源的,可直接干营销,柜员中也有出色的转型为基层管理者,但是太少、太难。目前,不同银行之间的人员流动也很频繁,不过,“柜员换工作,换来换去一般还是去银行当柜员,又有什么区别呢?”刚毕业不到一年的小D已经没有了刚入行时的意气风发。  当前,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年轻的银行柜员已经敏锐地发现了传统银行业务发生的变化以及其所面临的转型压力。小A说,现在新入行的柜员们要幸福一些,“不需要记那么多交易码了”。操作系统不断升级,业务流程不断优化,柜员从业务的“处理者”正在向业务的“受理者”转变。但小A也承认,这个工作的可替代性越来越强,柜员不需要知道业务背后的逻辑,只要熟悉基本的操作就可以上岗。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冲击、电子银行的日益普及,很多年轻客户对银行、现金的需求在萎缩。不断压缩运营人员的数量、减少营运成本已是商业银行转型的举措之一。“客户确实没有以前多了,而且多为中老年人。”小C说。  虽然有一些困惑和迷茫,但记者采访到的银行柜员们仍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在银行转型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银行柜员的转型也应该被提上日程,柜员除了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外,还要紧紧抓住互联网金融、混业经营等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转变思维,顺势而为,给自己充电,不断提升自我价值。”他们这样对记者表达着心声。
(责任编辑:HN022)
07/20 14:0007/19 10:03
银行精品推荐
特色数据库:
精品栏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省属企业转型发展新亮点
晋煤21名一线员工成为矿山“名人”
   鼓励创新热情激发创造潜力
   11月27日,50岁的张建平特别兴奋,他所在的晋煤集团长平公司将他琢磨出来的一台设备正式命名为“张建平筛板修复机”,并向全公司推广使用。
  今年以来,晋煤集团不断激发广大干部员工的创新意识,积极应对市场挑战,在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上谋求新突破,组织开展了“降本增效、节支降耗、安全环保”为目标的群众性科技创新“五小”活动和“金点子”活动,并首次推行以员工姓名命名创新成果。员工在操作、管理、工艺等方面有创新、有绝招,不仅能得到物质奖励,还能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创新成果。目前,晋煤集团21名普通一线员工从众多参选人员中脱颖而出,他们的创新成果被正式以个人名字命名,并每人获得5000元奖励。
  据了解,为营造创新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晋煤集团将1-8月份定为各基层区队、生产车间、管理科室科技创新“五小”及“金点子”活动期,区队坚持每月开展一次“五小”活动,两期“金点子”活动,员工参与率达80%以上,进一步为广大员工立足本职岗位,施展聪明才智,开展创新、建言献策提供了舞台。这些创新成果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优化生产工艺、改善作业环境、降低劳动强度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鼓励员工创新热情,激发创造潜力,日前,该公司及时召开了表彰大会,对先进集体、个人以及优秀成果进行了表彰。今年,该公司催生各类“五小”创新成果1018项,征集“金点子”472个。(记者 张毅 通讯员 宋薇)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网络中心Copyright(c) 2011 WWW. All Rights Reserved.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平阳南路101号&&&&& 晋ICP备号清华博士甘当电力一线工人 3年带团队创造27项发明
来源:人民网 1-14
  本科、硕士、博士都在清华大学就读,人称&三清博士&,一个&高大上&的称谓;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继保班&班长,一个基层电力检修的带头人;两个很难联系在一起的不同身份,其实,就是一个人。今年32岁的谢邦鹏,就是这样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一线电力工人。
  &当一线工人,不能只是简单地&流流汗&,更多的应该是&过过心、用用脑&。电力行业也不是简单地接根电线、换个继电器,随着智能电网、物联网、特高压技术、电动汽车等高科技的引入与融合,越来越需要高科技人才进行创新实践。&面对记者的采访,谢邦鹏这样说。
  这不,2015年第一天,谢邦鹏一早就得赶到陆家嘴滨江。他要对6座变电站、2座开关站等设备进行特巡,以确保节日期间陆家嘴区域的用电稳定。
  一名清华大学高材生,甘当一名普通的蓝领工人,而且一干就是6年,是什么吸引了他?这其中又有什么奥秘呢?
  &走进&谢邦鹏,让我们一同来揭秘&&
1.&学霸&做出&意外&选择 圆梦从一线工人开始
  谢邦鹏儿时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工程师。在他小时候就表现出了对电力的浓厚兴趣:用手电筒的干电池搭灯泡,拆了电动玩具车看电路&&5岁上小学,高中时数理化都得过奥林匹克竞赛奖项,谢邦鹏就是人们说的那种&学霸&。
  1999年,他以高出四川录取线40分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那年他17岁,而专业,选的就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大三时,班上很多同学都在为出国做各种准备,但谢邦鹏对此却兴趣不大,学习成绩优异的他被保送为中科院院士卢强的硕博连读博士生。&卢老师是电力系统首席科学家,电力行业的泰斗,能做他的学生,我感到非常幸运。&谢邦鹏告诉大家。
  &电力&能转换成&磁力&,牢牢地吸引住了谢邦鹏。2008年博士毕业,谢邦鹏眼前的职业道路有很多条,但他还是难舍电力;而即便在电力系统,也有多种方向:去高校、科研院所搞理论研究,或到电力公司、发电厂、配套生产电力设备的企业做工程应用方面的工作;可以留在北京,可以回成都,也可到上海。最终,谢邦鹏的选择多少有些令人意外&&到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做一名电力工人。
  对于谢邦鹏的选择,父亲很支持,母亲有点小失落。而谢邦鹏则沉浸在新工作、新生活的憧憬之中。谢邦鹏说,小时候老师问同学们&长大后的梦想&时,他的回答是&工程师&,这个梦想从未改变,他深知,这个 &工程师&必须要深入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2.从&傻站&到&劳模& 一年内完成&博士-菜鸟-达人&转变
  正所谓&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009年初,谢邦鹏第一次跟着继保班的老师傅到一线工作时,&现实&就狠狠地给了他&闷头一棒&&&&三清&博士瞬间变成了一只操作技能&菜鸟&。
  &继保班&是浦东供电公司&运检部&的重要班组之一,主要负责公司管辖范围内&二次设备&、&三次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人们要做的是日常巡视维护检修、故障抢修、新设备投用前的验收等工作。对于这些工作的原理,在清华大学苦读9年的谢邦鹏早已烂熟于心,但第一次进入工作现场、看着师傅们各自忙开时,他却只能&傻站&在一边,因为&什么工作都搭不上手&。
  强烈的挫败感让谢邦鹏觉得自己在现场有点&多余&,好在此时,班里的老师傅给了他鼓励:&万事开头难,你学起来肯定很快的。&这句话让谢邦鹏突然明白,虽然自己有博士学位,但都是理论知识,面对实际工作,除了从零开始,别无他路。谢邦鹏又开始发挥&学霸&的潜能。他一边翻看各种工作规程、说明书,一边主动向班长&要活干&,单位规定下午五点下班,他经常主动加班到晚上七八点。为了提高工作技能,很快他就成了班组里的&劳模&:拧螺丝最多、接线头最多、看图纸最多、做笔记最多。
  从&零技能&菜鸟到操作&达人&,谢邦鹏用了一年时间。时至今日,他仍坚持着工作时&早到晚走&,基本每天都是班组里最晚下班,他说:&已经习惯了。&
3.暴走&丈量&世博供电路径 &本领过硬&还能&随叫随到&
  2010世博年,对谢邦鹏是重要的一年,也是最辛苦的一年。
  世博会期间,浦东供电公司承担着浦东世博区域电网和电网设备的运行维护任务。他从一线班员成长为现场工程师,除了继保班的工作外,还被抽调去参与世博区域变配电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
  作为最基本的保障条件之一,电力对世博区域运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时,谢邦鹏手头有一些前期的资料,但这些资料是不是都能和现场的设备对应得上?认真的谢邦鹏开始了排摸,而排摸的方式很原始&&把浦东世博区域各站点的全部供电路径走一遍。
  &每天走二三十公里肯定有的,一天下来非常累。&除了走路,谢邦鹏还要钻进每一个地埋变电坑道查看设备,坑道里常有积水,经常出来后就是一身泥水,&现场不可能换衣服,湿衣服也要穿一天。&最终,在用双脚&丈量&了浦东世博区域供电路径之后,谢邦鹏和同事精确绘制出了数千条线路的接线图。
  电力工作关系着整个城市的运行和千家万户的生活,一个小故障可能就会使一大片区域陷入&瘫痪&,而作为电力工人,除了要能吃苦、具备过硬的&本领&外,还必须&随叫随到&。
  2012年夏的一天,谢邦鹏凌晨三点接到一个抢修电话:35千伏黄楼站一仓10千伏出线倒闸操作时不能正常送上,他和同事董逸俊立即赶赴现场。黄楼站是一个老站,10千伏开关室里就像一个蒸笼,谢邦鹏和董逸俊进去不到三分钟,衣服就已被汗水湿透。所幸,此时的谢邦鹏已练就过硬的现场处置本领,他很快查明原因,一个小时后,更换完一个继电器,顺利送电。
  类似的紧急抢修任务,这么多年来谢邦鹏完成了无数次。
4.&抱怨&引发创造发明 经历&苦处&方能收获&乐趣&
  经过几年的历练后,2011年,29岁的谢邦鹏当上了继保班的班长,开始带领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共同前行。怎样让班组的工作更上一层楼?这是谢邦鹏思考的问题。在经过多次认真的思考后谢邦鹏想出了&两手抓&:一方面通过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施工加强安全生产;一方面通过绩效考核、教育培训、科技创新等加强班组日常管理,提升班组工作水平。
  在谢邦鹏继保班的工具包里,总能找到一根10多厘米长的小钢管,工人们称之为&套筒&。这根不起眼的&套筒&,却是一项专利产品,而它的&诞生&则来源于班里老师傅的&抱怨&。
  在调换电磁继电器时,因为螺丝的&腿&太长了,用钳子拧非常麻烦,费时又费力。老师傅用土办法接工具,但效果不大好,一般也就抱怨两句。但谢邦鹏听到抱怨后却开始琢磨:既然工具不顺手,为什么不设计一个顺手的?随即,他就带领团队开始了设计,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的工作需求,开发出了一套电气化组合式装卸工具。而就是这个简单、小巧的套筒,解决了一线工人实际工作中存在多年的大麻烦,拆一套设备就能节约一小时。
  而谢邦鹏带领团队的发明创造远不止这一项。从2011年成为继保班的班长到2013年,短短三年间,谢邦鹏就带领团队申请了二十七项发明创新专利,平均一年近十项,同时还发表了七篇EI、核心期刊收录的科技论文。
  2010年,谢邦鹏他和女友黄玲在上海组建了小家庭,是不折不扣的&裸婚&。最近一两年,谢邦鹏不时会听到有人跳槽的消息。面对这些,谢邦鹏显出少有的淡定。2012年谢邦鹏和妻子在浦东临沂新村买了一套老公房,总价170万,贷款110多万,如今除了公积金外,他每月近一半工资要拿来还房贷,&要说没压力,那是骗人的。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我喜欢这份工作,比起赚多少钱,在这个岗位上我有收获、个人能力有成长有进步,更让我得到满足。&谢邦鹏说。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这是谢邦鹏在工作总结中引用梁启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在从&三清&博士转型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力工人的过程中,谢邦鹏经历了一线工作的&苦处&,也在岗位工作的历练中收获到了工作的&乐趣&。
  (本网根据《中国好人榜&&谢邦鹏》、《&好工程师&谢邦鹏:&三清&博士甘当电力一线工人 深入实践3年发明27项专利》等稿件综合,感谢中国文明网&上海浦东站提供素材。)
  面对社会上各种&唯高薪&论,清华博士谢邦鹏用自己&意外&的选择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面对博士去一线是否屈才的疑问,谢邦鹏用六年在基层做出的成绩做出了最好的回答。在他眼里,一线工作的丰富经历,反而给了他更多的收获空间,也赢得了信任和尊重。敬业奉献,贵在行动,重在坚持。谢邦鹏坚守一线,用求真和创新的精神追寻自己的人生和理想,用爱岗和敬业的精神承担了责任与担当。他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什么才是新时代爱岗敬业的&身边好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关一线岗位做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