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女主是法医的破案文厉害的多吗,有多厉害,破案子的速度

左芷津。方圆记者张哲 摄
    实际上,我在与我看不见的人搏斗,这里不讲究丛林法则,不是较量谁的肌肉多谁能打过谁,靠的是意志和学识,把这斗争赢下来
    人物名片
    左芷津,1954年出生,二级警监警衔。199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医学博士学位的警察。2004年调任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任副总队长;2007年起任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曾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获得过“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个法医,左芷津一直都是在和一个看不见的对手在较量。“我不用知道你叫什么名字,我不要知道你是谁,但是我要赢了你。”
    “破案就靠你能不能发现犯罪分子在现场犯的错误。这个犯罪嫌疑人在现场犯的错误被你抓住了,这就是他杀。犯罪分子要是很狡猾,现场什么错误都没犯,或者犯的错误很小,你抓不住这些错误,这案子就破不了。”左芷津说。
    干了几十年法医的左芷津,当过北京市公安局警察训练总队总队长,做过警察学院的院长。在退休前,他将自己经手的案子和办案感悟穿插在一起写成了一本书。今年8月,他的私人手记《当法医遇上警察》正式出版。
    误打误撞成法医
    虽然左芷津干了几十年法医,可他最初中意的职业却不是法医而是气象预报。
    左芷津还记得,他小学毕业后,正好赶上文革,都不上课。到了1968年,左芷津被通知他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左芷津把这事讲给他儿子听,他儿子特别兴奋地说:“那多好呀,一天书都没读,你就上初二了。”其实左芷津初二也没怎么去读书,除了游行,就是去北京郊区下乡劳动,这一去就是俩月。
    1969年,左芷津下乡到湖北当知青,分配到纺织厂当工人。在这段时间里,受够了南方风雨的左芷津,特别想学习气象知识,他幻想着自己能掌握知风雨、晓阴晴的本领。后来,和他一起下过乡的朋友劝他:“不要以为学了气象,就能在城市里捣鼓天气预报,把你分配到大山顶上天天看云雨,测风向、记数据,一待可就是几十年。”因为在农村盖过房,左芷津还想学建筑。后来又有朋友劝他说,盖房子总要跑工地,也是个辛苦差事。
    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左芷津便参加了高考,迫于和应届生竞争的压力,左芷津放弃了气象学院,选择报考一个相对容易考的医学院。当时,他也不懂什么是医学,只是觉得:“学医也不错呀,我在农村在待过,在工厂里干过,和钢铁打过交道,也和水稻也打过交道,终于可以和人打交道,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左芷津很顺利地考上了首都医科大学第一分校,但刚开始学习的东西都是医生如何给人治病,从来没有讲过人死了以后,是怎么回事,会变成什么样。因为对于大夫来说,人死了,殓房的师傅会把人推走,以后就不再是他们的事了。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左芷津在学校图书馆里看到一本棕褐色封皮的精装书《实用法医学》,随手翻看的时候,看到里面的照片和关于法医的故事,才了解到人死后的状态,这也是左芷津第一次接触到法医这个职业。
    左芷津再一次了解法医是在大学毕业,当时因为他们学校负责统一分配工作,每个学生可以按照公布的分配单位进行挑选。令左芷津意想不到的是,分配方案中竟然有北京市公安局招法医,其条件有三:男的,不戴眼镜,三十岁以下。学校老师看左芷津条件都符合,极力推荐他从事法医职业,左芷津就抱着“我是革命一块砖,把我搬哪儿就算哪儿”的心态报了名,而且顺利通过面试。
    “实施上,我对公安局并不了解,倒是和学校的保卫科长比较要好,他主动跑过来和我眉飞色舞地介绍,说我要去的地方号称‘天下第一科’,很是厉害呀!”左芷津说。
    初办命案遇尴尬
    公安局的工作面试通过不久,左芷津就骑着辆自行车,到北京市公安局来报到,一去就发了一大堆衣服,警服、胶鞋、棉鞋、棉袄、棉裤、雨衣样样都有,还弄了个编织袋装着,他当时觉得自己跟个倒爷似的,心里特别开心,嘀咕着,当警察还能发这么多东西。
    他在跟着老法医学习了大概两年时间,主任就和他说:“你来了也有一段时间了,再去一般的犯罪现场就可以‘单飞’了。”听到这话,左芷津心里又兴奋又紧张,心想,第一次“单飞”可要来些简单的案子。
    1985年夏天,左芷津“单飞”的机会来了。北京市公安局刑侦处接报,海淀区温泉乡一位名46岁的男性村民在家死亡。死者的妻子和哥哥到村里报告说,死者前一天在家喝酒,喝多了喝死了。村里的人却纷纷议论:这小子平时从不喝酒,怎么一下子喝酒喝死了呢?有村民把怀疑的传言告诉了派出所。一起死因不明的案子就落到了左芷津的手上。
    左芷津接过案子,一刻不敢怠慢,马上给尸体做了详细的检查,从外表检查看,死者并没有发现任何致命性的外伤,而观察到死者面部隐约有极其细小的小点子,像是没有洗干净,有点儿脏。这时,左芷津想起了一位老法医的话:“被掐死的人,脸上偶尔会见到特别细小,几乎看不见的血点。”法医们把这张“脏脸”称作“掐死脸”。但“掐死脸”并不是每个被掐死的人都有,法医界把这个作为经验在流传,教科书中却没有提及过。
    再观察死者颈部,有一丝青紫色痕迹。对法医来说,颈部是尸检的重点,因为颈部是人体最容易受到外力压迫、受压后最容易引起死亡的部分。左芷津一解剖,更证实了死者生前有被人掐住颈部,导致窒息死亡。
    为了证实死者在生前曾别人掐脖,左芷津和民警一行人来到了死者家,死者的哥哥和民警们一边比划一边描述弟弟死亡的情形:“他脸冲下,趴在床上,头竖在床头中间的两道铁栏栅,两条胳膊也从两旁的铁栏栅伸出来,脖子卡在床板的边缘上,人就卡死了。”
    左芷津听出了破绽:身体一直在床上趴着,支撑上半身的着力点应该是胸脯,而不是脖子。
    左芷津对死者哥哥说:“我怎么就想不出他死的样子,你能给我摆个姿势看看吗?”死者哥哥很爽快地摆出姿势,左芷津伸手按着他的后脑勺,然后用力向下按,想看看这脖子究竟能不能卡在床板的边缘上,结果发现,这样根本卡不到脖子。
    同时,死者的毒物化验结果也出来了,只检验出极少量的酒精,反倒检测出了常用的安眠药。安眠药的量足以让人陷入昏迷状态。
    证据确凿,死者的哥哥承认了和弟媳一起合谋杀死弟弟的全过程,但称给死者服用了磷化锌,刑侦支队要左芷津等人拿出磷化锌的检验报告。
    磷化锌是农村里普遍使用的一种灭鼠药,不溶于水,是靠升华出磷化锌气体杀死老鼠的,所以口服磷化锌中毒死亡的话,解剖尸体时,会看到胃壁上粘有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的磷化锌颗粒。
    左芷津清楚记得,死者的胃壁上光溜溜的,什么都没有。“对于农村的案子,我们会特别注意检查鼠药,如果有,颜色反差会明显,一定会发现的。没办法,我只好接着把胃壁又重新检查了一遍,结果还是什么都没有。”左芷津回忆说。
    侦查员这时说:“案犯都已经招供了,你们检测不出来,是你们不行。”听这话后,左芷津还是不停地和侦查员做解释。侦查员不相信左芷津做的检验结果,要了检材,打算拿去公安局再做检验。
    主管技术科的副处长知道此事后,对左芷津说:“小左,还是要配合人家进一步检验,你们年轻人大学刚毕业,还是要注意谦虚。”左芷津,一听这话,泄气了。
    左芷津回忆说:“当时觉得这事挺伤自尊的,但他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物证是不会变的,但人的口供随时都会变。我们法医行业有句话‘法医不听案情’,做技术的更不能跟着案情走。”后来,刑侦支队果然来话说:“案犯改口了,说没有放磷化锌,放的安定药。”左芷津心想自己的坚持是对的。
    破案就是提问题、找答案
    “法医在和看不见的人在进行较量时,就是在较量能不能抓住案犯留下的证据,你抓住了,就是好样的,你要是抓不住,这个案子就没戏了,犯罪嫌疑人已经高过你了,就像这个《当法医遇上警察》中的黑白鸳鸯一样,当你弄不过他的时候,你只有干着急。”左芷津说。
    2006年春节长假以后,一位曹先生来到北京市房山区公安局报案,说他妻子陈红失踪了好几天。
    左芷津和其他同事都觉得很奇怪,一般家里大人失踪后,最多四五天就会报案,更何况是在春节家人团聚的日子,为什么要等到长假过后才来报案呢?
    左芷津说:“办案就是这个样子,首先要能提出问题,找到答案的过程就是侦查推进的过程,问题解决不了不要急,答案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就会出来。如果提不出问题,案子基本就没有希望了。”
    调查很快就发现了陈红的婚外情,陈红的丈夫在她的办公室抽屉里翻出了许多珍贵的珠宝首饰和名包,还有一本日记,里面记录了陈红与一个名叫许志远的男子交往过程。
    原来,1999年初,20多岁的陈红毕业后,到房山区委办公室当打字员,她的顶头上次是时任区委办公室主任,47岁的已婚男子许志远,之后,两人很快就确定了情人关系。杀人的犯罪嫌疑人找到了,但陈红的尸体没有找到,案发现场也不知道在哪里,左芷津只能从婚外情关系入手,通过技术手段查到了陈红手机的移动轨迹,结果找到了许志远的司机刘晓明一个月前买的涂料厂,在厂里发现了一间新粉刷的办公室。
    左芷津说:“技术破案一定要注意比较,相同条件下出现不同现象就一定有问题,找到原因就有可能接近案件的真相。”将新粉刷的墙皮铲掉以后,左芷津发现办公室旧墙面上有黑色烟熏痕迹,呈黑色,而厨房烟熏痕迹是呈棕褐色,这说明两处燃烧过的物质不同。办公室烟熏痕迹显得很薄,只是附在墙体表面,表明两处烟熏时间不同。但是,DNA在64℃条件下就完全破坏了,没有办法能认定这里燃烧过陈红的尸体。
    再次来到染料厂办公室里,左芷津突然看见窗户玻璃上有一点印渍,就像是擦玻璃没擦干净留下的水渍。左芷津一摸,感觉玻璃上粘了一层薄薄粘手的油渍。环顾现场,纱窗上也有少量的油渍,这不是厨房,哪里来的油渍?
    左芷津马上意识到,这可能发生过焚尸,因为人体油脂在高温作用下,会蒸发成油脂蒸汽,飘散在封闭的房间,当遇到温度低的玻璃时,脂肪蒸汽就会重新变成脂肪。技术人员检验得出,玻璃上的脂肪正是人的脂肪。
    最终,司机刘晓明交代为了不让张红去“打扰”自己的大哥许志远,烧掉了她的尸体。
    左芷津再回想起这个案件仍记忆犹新,“如果我在现场没有发现人油痕迹,如果发现了人油没有办法检测,许志远最多只判个无期,连个死缓都够不上。其实,我们当警察这么拼命,不放弃一切线索,固然有警察的责任感在里面,与看不见的对手的暗中较量,恐怕也是乐此不疲的原因之一。”
    初办命案后,左芷津在做法医检验鉴定工作实践中,感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仍显匮乏,并萌生了继续深造的想法。1986年,左芷津考取了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的研究生,但取得硕士学位的他仍对自己在专业领域的水平和能力感到不满足,于是又在1988年继续攻读博士课程。
    在国际刑警组织工作
    除了在国内当法医,左芷津还曾到国外当过刑警。2000年至2003年,左芷津被派驻法国里昂国际刑警组织总秘书处工作。左芷津说:“刚到国际刑警组织工作时很艰苦,因为不知道该怎样在国际刑警组织工作,也没有老师。自己虽然有些英语基础,但在全外语的环境下还是很不适应。”
    通过强记各国首都和各个部门的概况,左芷津慢慢开始能用流利的英语接听电话、处理公务。后来,在习惯同事们说英语、法语、西拔牙语的情况下,左芷津的工作也步入正轨。
    在国际刑警组织里,左芷津记忆最深的是一起中国留学生被杀的命案。2001年,在杀人案件极少发生的爱尔兰,两名年仅20岁的中国留学生被杀,当地警方初步认定,犯罪嫌疑人也是一名中国人。于是,左芷津作为翻译,到都柏林协助当地警察办案。
    抓捕的过程中,左芷津像电影里常见桥段里的警察,对嫌疑人说了句,“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话将作为呈堂证供”。当然在警车上,左芷津还问了是否需要通知本国的使馆或者领事馆。
    审讯过程中要全程录像,还得确保犯罪嫌疑人吃得好、睡得好,点餐的时候为了照顾嫌疑人的胃口,点的还是中餐。左芷津补充道,“我们都没得吃”。因为在法庭上如果对方律师证明,嫌疑人在接受审讯的时候,意识不清醒或者有疾病的话,他所有的供词、表达都将是无效的。
    而爱尔兰警察的职责也很简单,当地警察约翰扳着指头对左芷津说,他们一是收集尽可能多的证据,证明嫌疑人与案件有直接关系;二是在询问中,只要能证实嫌疑人说了谎就行了,后面就是法官的事了。
    之后,在法庭上作证,无论法官问什么,爱尔兰警察只有两种回答:YES或NO,这让左芷津不思其解。
    在当年的法庭上,左芷津举得这可是一场正义对邪恶的战争。“十多年前,咱们脑子里都是什么形象?都是江姐、许云峰这些革命前辈们,要把敌人的法庭变成审判敌人的战场。所以,我一上法庭就特兴奋,一定要打赢这一仗。我是正义的化身,我是警察,我是执法者,你必须被我执法,你是被执行人。”
    但现在,左芷津发观念发生了转变,他说:“现在想想,法官的作用第一是维持法律秩序,法官决定你能不能发言,什么时候发言,第二就是当陪审团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以后,他需要根据法律的规定来判刑。这些都是法官干的活,没有谁是高高在上的审判者。在庭审过程中,每个人的法律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是正义的化身。”
    “现在我要是出庭,肯定不会跟人干仗了,所以我把这段说出来,也算一段深刻的反思。”左芷津说。
    追求人性的回归
    回国后,左芷津于2004年被调任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任副总队长。日,左芷津又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手中接过“北京市人民政府任命书”,担任北京人民警察学院院长。左芷津告诉《方圆》记者:“当时的心情很复杂,不知道以后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只知道我要离开刑侦工作了。”但左芷津的细致认真劲儿还是一样,他在院长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四年多,直到2011年从北京人民警察学院院长职务上退下了。
    尽管不再在第一线办案,和犯罪者的接触少了,左芷津心里却老放不下以前办案时遇到的小孩。小孩之中有父母犯罪被判死刑的,也有父母被杀害的,所以左芷津想写一些东西来纪念他们,也是为了警示后来人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
    “在案件中,很多悲剧其实都可以避免,如果当事人能换一种思路去思考,就不会做出这么极端的事情,但当所有的错误叠加到一起,铸成了最大的一个错误,我们已无法挽救受害者了。所以我希望借《当法医遇上警察》里的案件,让人们抵制促成犯罪的兽性,找回自己最本质的人性。”左芷津说。
    “尽管还有很多案子,我们没有办法解决。但我要胜过这个看不见的对手,是意志上的较量,也有学识上的较量,他这哪里里搞了鬼,我一定要看出来。实际上,我在和我看不见的人在做搏斗,我们这不是丛林法则,不是谁的肌肉,能打过谁,但是我要靠我的意志和我的学识,抓住凶手。”左芷津说。
    但写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法医遇上警察》的卷首语写道:“专业带来机遇,也带来局限,精于专业的人一生都在机遇和局限间纠结。”
    “隔行如隔山,因为这本书写出来之后,我倒是不自信了,我一直问自己,这是本书吗?更多的是像工作报告,案例总结,后来赶巧,莫言拿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就仔细去研究他的《生死疲劳》,因为莫言说这本书是他的代表作,还买了一本《蛙》,因为这本书牵扯到计划生育,跟医学有沾边,所以我也很敢兴趣,我整个把莫言这两本书看完以后,我仔细看了他每句话几乎都有形容,自从看了那2本书,我把我写的改了不止1遍。我就觉得自信,可能像本书了。”左芷津解释说。
    已经60岁的左芷津把《当法医遇上警察》作为退休礼物送给自己,但他告诉记者,遗憾的是,还有很多故事没有写进这本书里面,比如西安的空难事件等大案子,他希望有机会能再出书,将其他的经历也写进书中。
    问起关于退休后的打算,左芷津表示“计划赶不上变化”,将来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更多地会在家休养,看看书,按自己的心情写写东西。(《方圆》实习生 李礼)26岁女法医4年破案455起:曾凌晨3点解剖尸体
&&&&来源:&&&&
原标题:26岁女法医4年破案455起:曾凌晨3点解剖尸体  法制网记者马超 法制网通讯员朱正连 颜俊杰   她曾经根据蚊子的尸体锁定犯罪嫌疑人,她曾经凌晨3点到殡仪馆解剖尸体,她曾经多次因工作繁忙而放了男友“鸽子”。她就是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公安局的女法医吉林娟,现年26岁。从警不到4年,勘验各类案发现场800多个,破案455起。   抽丝剥茧:蚊子尸体锁定嫌疑人   吉林娟,今年26岁,生在“80后”尾巴上的她打小就有着一个警察梦。2011年11月,吉林娟以优异的成绩从南通医学院毕业后,主动放弃到大城市医院工作的机会,毅然报考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苏北滨海县公安局,当上了一名法医。   “我并不聪明,上学时成绩好,靠的是认真。”吉林娟谦虚地说。确实,“认真”已经成为吉林娟的做事态度和习惯,走上工作岗位后,认真、严谨、细致是她的工作风格。   作为法医,现场勘查是吉林娟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法医对案件的判断往往决定了侦查的方向,而法医的判断来源于对现场痕迹的提取。犯罪现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较大的空间,从哪里提取痕迹,需要认真思考、严谨推理、仔细提取,绝不能漏过任何蛛丝马迹,一个细节的成败往往决定着案件能否侦破。   去年六七月间,滨海县正红镇、五汛镇,响水县小尖镇等地发生多起车内财物被盗案。接到报案后,吉林娟赶到案发现场进行勘查。“现场很乱,嫌疑人留下的痕迹被破坏得很厉害。”吉林娟回忆,但她并没有放弃,几乎是一寸一寸地对现场进行搜索。在勘查即将结束时,被窃车辆挡风玻璃上的一只蚊子尸体进入了吉林娟的视线。   “从蚊子的状态看,被打死时间不长,很可能就是在嫌疑人作案期间。”吉林娟当即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嫌疑人正在作案时,这只讨厌的蚊子狠狠地咬了他一口,而他则恼羞成怒地将其拍死在挡风玻璃上。想到此处,吉林娟立即用棉签提取了蚊子体内残留地血液,装入了勘查袋。经过化验,吉林娟找到了蚊子体内血液的主人――曹某某,而他正是8起系列砸车盗窃案的嫌疑人。   “做事情要对自己有信心,不到最后一刻千万不要放弃。”吉林娟说。去年,滨海县一老人被人用小板凳砸死,现场折断的板凳上有血迹。吉林娟将破碎的板凳装进检材袋子带回来,将板凳拼接好,仔细地提取痕迹,经过5个多小时的提取、检验,终于锁定犯罪嫌疑人,为顺利破案立下功劳。   认真、细心、不放弃,这已经是吉林娟从警不到4年来总结出的小经验,而这些小经验也帮助她破解一个又一个案发现场的犯罪“密码”。截至目前,吉林娟先后勘验各类案件现场800余起、处理现场生物检材3000余份,直接比中犯罪嫌疑人145名,破案455起。她也先后被评为“盐城市十佳刑侦民警”、滨海县打击治理“两盗一骗”专项行动先进个人。   苦累不言:凌晨3点殡仪馆解剖尸体   《鉴证实录》中的女法医英姿飒爽,面对尸体淡然自若,操作仪器进行检验一副“科技派”。但现实中,法医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只有法医自己知道。“我们没有固定的工作岗位,医院、荒野、丛林、河流,甚至是坟墓,哪里有案件哪里就是工作岗位。”吉林娟说,她日常所面对的就是一位位伤者、一具具尸体、一个个血淋淋的现场、一件件现场检材。   去年7月18日傍晚6点左右,犯罪嫌疑人王某涉嫌在滨海县滨淮镇东罾村其住处将一痴呆妇女杀害。这是一起性质比较恶劣的杀人案,犯罪嫌疑人把受害人的肠子割断丢在田地里。民警把受害人的肠子和其他现场检材送给吉林娟,在7月的天气里,这些检材的味道足够让人几天吃不下饭。而吉林娟毫不犹豫地穿上白大褂,戴了手套、头套、口罩开始进行检验,汗水湿透了她的衣服。   也是去年夏天,一起意外伤人致死案发生在深夜。吉林娟和同事凌晨3点赶赴殡仪馆解剖尸体,闷热、阴森的氛围丝毫没有影响她和同事的工作。他们默默忍受着空气中的血腥味,当工作结束时,天已大亮。“也许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法医才能探寻到死亡的密码,捕捉到罪恶的履痕。”吉林娟说,“为死者言,为生者权”,作为法医她义无反顾。   平时工作中,法医接触较多的是非正常死亡案件,比如交通事故、溺水死亡尸体检验等。去年8月的一天下午,有群众报警称,在通榆河内发现一具腐烂的尸体。吉林娟和同事们赶到现场,当时天气炎热,现场周围空气中散发着一阵阵恶臭,戴着防毒面具都不能遮挡,把人熏得喘不过气来。那一刻,她和同事的胃里真是一阵翻江倒海,但为了确认尸体身份,勘验工作马虎不得。   忠孝难全:延迟的婚礼何时才能举行?   在滨海县公安局,法医这个岗位人手少,工作忙,吉林娟经常主动放弃节假日和回家探亲的机会,参加值班备勤,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吉林娟在家是长女,小时候父母就双双下岗,靠着养殖业挣钱供吉林娟和妹妹读书。父母付出很多,而吉林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她难得能回家看望他们。“对家人,我感到孝心不够。但我选择当了一名人民的法医,就意味着奉献和付出。用一名党员的坚守和担当,能为受害人讨回公道,我对家人做的不好,也值得。”吉林娟说。   去年清明节前一天晚上,吉林娟本来准备收拾一些行李,第二天回家给爷爷上坟。晚上9点左右,她正和男朋友在电影院看电影,突然接到单位电话,要她出一个交通事故逃逸的现场。   和《鉴证实录》中的女法医一样,吉林娟也有一个警察男友,他叫陈兵,在基层派出所上班。两人难得一聚,但任务来了,吉林娟没有任何怨言,立即回到单位拿上设备和同事出现场。这一忙就到了第二天清晨5点,犯罪嫌疑人的DNA信息出来了,人抓到了,可吉林娟和男友的约会泡汤了,回家祭奠爷爷也没能赶上。   去年七夕节,吉林娟和男友约好,晚上出去吃饭过个浪漫的情人节。可事与愿违,当天下午,县内发生一起凶杀案,吉林娟和同事立即奔赴现场,展开侦查工作,直至夜里12点才回来。吃了点快餐,她便又投入到痕迹检验工作中了。“其实,吉林娟和男友2013年10月就领证了,可是因为两人都是警察,实在没有时间,婚礼一次次推迟,直到现在还没有举行。”吉林娟的领导、技术中队中队长梁海东说。   什么时候能举行婚礼?对于这个问题,吉林娟笑而不答。不过,多少个深夜,当吉林娟独自在单位刑侦大楼内加班时,男友陈兵只要自己不在派出所值班,便会赶到局里陪着女友加班。吉林娟在里面的工作室忙碌,他就在工作室外默默守候。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被收养的藏族孩子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一直死蚊子让她找到了凶手:当代女法医破案神奇方法揭秘――聚财网
当前位置:& >&& >&& >&
一直死蚊子让她找到了凶手:当代女法医破案神奇方法揭秘
来源:扬子晚报&|& 11:56:24&作者:
一直死蚊子让她找到了凶手:当代女法医破案神奇方法揭秘
吉林娟在工作中。本版由警方提供
香港TVB剧《鉴证实录》中,女法医的风采让人印象深刻。也有人说,法医这么&重口味&的职业,哪是女人干的,那都是瞎编的。其实不然。在江苏省滨海县公安局,就有一位叫吉林娟的女法医,从警不到4年,始终淡然自若地提着法医箱,出现在各类案发现场,寻找蛛丝马迹,让受害人的尸体&说话&,一次次破解着犯罪&密码&,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截至目前,她已经勘验各类案发现场800多个,破案455起。
通讯员朱正连颜俊杰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于英杰
新鉴证实录(第一季)抽丝剥茧
今年26岁的吉林娟,打小就有着一个警察梦。2011年11月,吉林娟以优异的成绩从南通医学院毕业,主动放弃到大城市医院工作的机会,毅然报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盐城市滨海县公安局,当上一名法医。
对于自己,吉林娟有这么一句评价:&我并不聪明,上学时成绩好,靠的是认真&。正因为认真、细心,加上不到最后一刻不言放弃的精神,让年纪轻轻的吉林娟在不到4年的从警生涯中,破解一个又一个犯罪&密码&。
1死去蚊子的&揭发&
去年六七月间,滨海县正红镇、五汛镇,响水县小尖镇等地发生多起车内财物被盗案。接到报案后,吉林娟赶到现场进行勘查。&现场很乱,嫌疑人留下的痕迹被破坏得很厉害。&吉林娟回忆,但她并没有放弃,几乎是一寸一寸地对现场进行搜索。在勘查即将结束时,被窃车辆挡风玻璃上的一只蚊子尸体进入了吉林娟的视线。
&从当时蚊子的状态看,被打死时间不长,很可能就是在嫌疑人作案期间。&吉林娟脑海中立即浮现一个大胆的猜想&&嫌疑人正在作案时,这只讨厌的蚊子狠狠地咬了他一口,而他则恼羞成怒,将蚊子拍死在挡风玻璃上。一想到此处,吉林娟立即用棉签提取蚊子体内残留血液,装入了勘查袋。经过化验,吉林娟找到了蚊子体内血液的主人&&曹某。他,正是8起系列砸车盗窃案的嫌疑人。
2破板凳&见证&血案
作为法医,现场勘查是吉林娟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法医对案件的判断往往决定侦查的方向,而法医的判断来源于对现场痕迹的提取。犯罪现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较大的空间,从哪里提取痕迹,需要认真思考、严谨推理、仔细提取,绝不能漏过任何蛛丝马迹,一个细节的成败往往决定着案件能否侦破。
&做事情要对自己有信心,不到最后一刻千万不要放弃。&吉林娟说。去年,滨海一老人被人用小板凳砸死,现场折断的板凳上有血迹。吉林娟将破碎的板凳装进检材袋子带回来,将板凳拼接好,仔细地提取痕迹,经过5个多小时的提取、检验,终于锁定犯罪嫌疑人,为顺利破案立下功劳。
的相关阅读
大家正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主是法医的破案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