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北大的开国少将名单

开国将军们的后代谁最厉害 十大开国将军后代现状(4)
调皮猫猫 &
开国将军们的后代谁最厉害 十大开国将军后代现状(4)
陈知非&&航天部高级工程师,大将陈赓长子
陈知建,陈赓之子,退休前任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
陈知庶&&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副司令员、少将(陈赓之三子)
陈知涯&&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秘书长、军事科学院外军研部研究员、少将(1949生,陈赓之子)
陈知进&&301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陈赓女儿)
罗 箭&&国防科工委后勤部政治委员、少将(大将罗瑞卿幼子)
罗小青&&原国家水利部局级干部(大将罗瑞卿之子)
罗点点&&又名罗峪田,原医务工作者,现作家。1951年生(罗瑞卿小女儿)
张远之&&原国家核工业部四局副局长 (张云逸大将长子)
张光东&&少将 解放军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张云逸次子)
张晓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云逸大将之孙,原国家核工业部四局副局长张远之儿子)
徐文伯&&文化部副部长(大将徐海东之子)
黄 晴&&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原总参谋长黄克诚大将次子)
黄 熙&&原北大某计算机研究中心教授,1944年(黄克诚长子)
黄 浦&&高能物理研究所副主任(黄克诚长女)
黄 梅&&中国科学院外文研究人员(黄克诚次女)  刘秉彦(),河北蠡县人,早年就读保定育德中学,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后投身伟大的抗日战争。历任中国人民自卫军独立第一团特派员、冀中军区第十军分区司令员、华北205师师长、军委防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第八机械工业部常务副部长、河北省委书记(当时设第一书记)、河北省代省长、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1955年授少将军衔。参加“左联”,就意味着参加革命  1932年,保定育德中学有了“左联”组织。1932年,对刘秉彦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共产党在家乡发动农民,组织、领导了著名的“高蠡暴动”,另一件事就是他参加了“左联”。他参加“左联”的介绍人是杨春甫。“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日,“左联”在上海成立,鲁迅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演。以鲁迅为旗帜,“左联”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组织。同时,刘秉彦经郝品芬介绍还加入了“反帝大同盟”。“反帝大同盟”是由法国共产党作家巴塞、作家罗曼·罗兰、苏联作家高尔基、中国宋庆龄等进步人士于1927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发起组织的国际组织。192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该组织在上海建立上海“反帝大同盟”,之后,全国许多地方有了“反帝大同盟”组织。  “左联”活动,有时到莲花池、中山公园(今动物园)开会,有时是读书会,交流近期读鲁迅的书和革命书刊的体会,有时传播“苏区”的信息,每次刘秉彦都感觉如同注入了新鲜血液,增长革命劲头。在育德中学,刘秉彦读了巴金的小说《家》《春》《秋》。后来又成了大戏剧家曹禺的学生。那时曹禺在育德中学教英文,正酝酿写他的名剧《日出》。刘秉彦从小热爱文学,因为家庭的良好影响,中学时代就能写作旧体诗词。  北方“左联”与南方的不同。南方的主要在文艺界,北方的是政治“左联”。到1934年,“左联”的政治性活动更突出了。这时,共产党的活动刘秉彦也知道了,他一直认为介绍他读书的王斐然就是共产党,王斐然是育德中学图书馆管理员,在他的介绍下,刘秉彦读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马克思的《资本论》,还有恩格斯的书。在保定“左联”的革命活动  刘秉彦参加“左联”活动,总是与参加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的。  1932年暑假,刘秉彦在保定,当时他有个同学叫侯平,他们编辑了一个《小小日报》。那时,侯平是育德中学办的平民学校的校长,刘秉彦在高一曾经教过平民学校,一年只交一元钱学费。侯平的妻子是平民学校的学生,叫孙月真,是保属特委的党员,其实是刘秉彦的学生,大家都熟。她知道刘秉彦是“左联”的,住在菊胡同,她说我的数学老师臧雨婷也住菊胡同6号,我们在这里办个小小日报吧。虽说是日报,并不是每天出。这份报纸,1932年就有了,发行量不小,主要在保定第二师范。这样刘秉彦就与保定二师闹学潮的人有了联系。  保定二师,是保定学生革命力量的核心。国民党在“九一八事变”之后采取不抵抗主义,致使东北沦陷,华北危机。保定二师在保定特委领导下,在“左联”、“反帝大同盟”等进步组织的参与下,成为反对国民党不抗日活动的中心,这让国民党大为恼火。1932年下令开除进步学生,镇压革命力量,提前放假、解散学校。二师学生针锋相对,开展了护校运动。反动军警包围了学校,断水断粮,要困死、饿死学生。刘秉彦虽是育德中学学生,也积极参与了二师学潮的斗争。刘秉彦他们从育德中学的东操场把宣传品扔到二师,二师的学生也可以将信息捆绑好扔过来,这样传递信息。他们有时也跑到二师的护城河边,扔宣传品、传递信息。一次刘秉彦接到扔过来的小石头,包裹的传单上写着:要求各校支持二师的护校运动。在护校斗争中,刘秉彦还曾接到过二师扔过来的两条标语,一条是“打倒国民党!”一条是“动员起来,支援第二师范护校运动。”要他们写成标语。经研究,任务交给了刘秉彦,说他胆子大。要他找“左联”成员、同仁中学的王继增一块完成。二人各骑一辆自行车,到寡妇桥,正遇见戴白帽檐的警察。警察说刘秉彦的自行车没铃铛,非罚两块现大洋不可,怎么说都不行,不然,就带到警察局。他们还要去写标语,怎么办?刘秉彦急中生智,说警察局长的儿子“大耳朵”是他的同班同学。警察一听,便马马虎虎把他们放了。他们骑上自行车飞跑,中午也没吃饭,快天黑了,要完成任务呢。到了薛村,他们将自行车放到村公所,两个中学生就围绕村子转悠,物色写标语的地方,到天黑下来,他们便开始在墙上写标语,一条,又一条,写完便急忙离开了。学校规定,学生必须7点前返回学校,不然要受处罚。在北京大学的“左联”活动  1934年暑假,刘秉彦来到北京,并考取了北京大学数学系。北大“五四运动”以来,校风好,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族,有一种责任感。他一到北大,就与北方“左联”接上了头,接头的是英语系学生杨雨民。  1934年下半年,已是救亡运动前夕。“左联”这时提出到部队去搞“军运”。刘秉彦接受了任务,负责北京师大、燕京大学的联系工作。北京师大要做五十三军工作,要去驻地易县西陵。佟麟阁部队驻北平南苑。学生中的“左联”、“反帝大同盟”、“互济会”等已经联系起来。  1935年刘秉彦等还在北京大学创办了地下刊物《浪花》,宣传“左联”、民先的观点与主张,反对南京政府。刘秉彦他们还到军官家属所在地和军官家里去做说服工作。当时的“左联”、民先组织还做万福麟和二十一军下属工作。由于抗日宣传,三十五军提出要北上抗日,对学生有很大的震动。  当时,北京雍和宫前院红房子里有一个小小印刷室,专印“左联”、“学联”、“反帝大同盟”的宣传品。刘秉彦当了三个月的交通,每到周六就将印书品送到清华大学、燕京大学。  1935年下半年,北京学生运动的领导,由“学联”取代。蒋南翔成了学联的领导人,活动中心由北大转到清华。刘秉彦也由“左联”转到学联,他到北京四中、育英中学,以及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联系,组织活动搞集会,宣传群众,呼吁南京政府积极抗日。他亲历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后来投笔从戎,参加了抗战。  为纪念革命先辈、“左联”老战士刘秉彦,我们献上一首诗:  投身左翼自刚强,  国难何须著作郎?  开国将军戎马事,  一生都是好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人气:35869 更新:
人气:33440 更新:
人气:29597 更新:
人气:24756 更新:
莲池周刊的更多文章
大家在看 ^+^
推荐阅读 ^o^
研读丨传统徽州村落社会的日常生活(节选)
聚焦 | "雨露均沾"完整版,你中枪了么.......
【节气养生】 日光長至、日影短至——夏至养生法
这才叫瀑布,你见过的只能算小溪流!
猜你喜欢 ^_^
24小时热门文章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华北大学校友忆激情燃烧岁月:亲历开国大典--湖北频道--人民网
华北大学校友忆激情燃烧岁月:亲历开国大典
&&&&来源:&&&&&
  上千人的大课堂,用扩音器上课
  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1948年10月,晋察冀解放区的华北联合大学与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新校校址定在正定县城。
  新中国成立65周年、石家庄解放67周年前夕,记者采访了多名华北大学老校友,请他们回忆华北大学独特的学习生活,王晋先生是其中一位。
  他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接受记者采访的,他曾是华北大学一部二区队的学生,毕业后留校工作,如今住在中国人民大学家属院,已经86岁但精神矍铄。
  王晋介绍说,华北大学成立初期设四部两院,分别是政治学院、教育学院、文艺学院、研究部以及工学院和农学院。
  “华北大学是全国解放前夕最著名的培养干部的学校,为解放全中国培养、输送干部,是华北大学当时的主要任务。因此,当时学校工作的重心在一部。”王晋说,一部政治学院是华北大学规模最大、学员最多的单位。
  王晋回忆,凡是新到华北大学的学员都要先进入一部学习,每120名至130名学员编为一个班,学制根据形势发展情况和需要有所变化,一般为3至6个月不等。从一部毕业后,大多数人参加了解放区的建设事业,留下的少部分人转到其他部院继续学习。
  1949年2月,华北大学在《人民日报》上刊登招生简章,开始在北平招生。王晋得知消息后,立即准备学历证件,“从报名、统一考试、体检、评卷、录取、出榜和报到,前后不过10日左右。”
  王晋清楚地记得,他报到的日期是日。他和其他同学先是住在北京府学胡同,由于校舍紧张,20多天的学习之后,他们搬迁到正定校址学习。
  “我们当时乘坐的是改装过的运兵车,从前门西站出发,由于当时京汉线不通车,只好绕行天津、德州再到石家庄。”王晋说,车行两日才到石家庄,倒车到达柳林庄站,等下车时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当他们渡过滹沱河,进了正定南门,到达天主教堂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
  初到正定,王晋对这个县城感到十分新奇。他说,正定是一个古城,在当时算是比较大的一个城市。他曾到东隔壁的大佛寺参观,“当时可由木楼梯攀上四五层到佛的头肩部,可站在佛肩上,人与佛耳一比高低。”生平第一次见到这样高的大佛,王晋印象深刻。
  “当时学校主要采取上大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开始是一人讲,几百人听,以后发展到一千多人、两千人的大课堂,最多时一个课堂有四五千人听讲。”回忆起当时的上课情况,王晋说,如果没有教室,就在广场上课,开始时连扩音器也没有,后来有了笨重且音质不好的扩音器,教学设施总算有所改善。
  为了弥补课堂讲授不足的缺陷,华北大学将上大课和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各单位互相交流、外出参观的方式结合起来组织教学。“这种方式培养了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王晋至今推崇这种集体讨论的学习方式。
  从1948年8月到1949年底的一年多时间里,华北大学走出了两万多名学员,参与了新中国的建设。
(责编:关喜艳、王劲松)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从北大走出来的少将谢云晖
从北大走出来的少将谢云晖
  谢云晖():四川省冕宁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京大学学生会执委、北平学联组织部部长。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次年参加新四军。曾任新四军政治部青年科科长、战地服务团副团长,苏北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抗大九分校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一师团政委,华东野战军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第七兵团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苏中、
  谢云晖夫妇
  谢云晖将军全家福照片
  谢云晖将军的书法
  1984年摄于彝海,着彝装中坐者为谢云晖夫妇
&&■编者按:在南京雨花台功德园的红星园里,长眠着唐亮、杜平、饶子健、刘飞、刘先胜、聂凤智等百余位开国将军和老红军。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堪称一部壮丽的史诗,其中的篇章,既有战争年代的叱咤风云,也有和平年代的柔情大爱。《发现》周刊联合《铁军》杂志、雨花台功德园共同推出“红星园·将星闪耀”系列,一一为您介绍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从北大高材生,成为一个革命志士,谢云晖青年时期的这一选择,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黄桥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谢云晖这一生可谓战功赫赫。可长子谢亢威说,父亲在世时并不愿意与子女谈起那些光荣岁月。更多的故事,他也是从父亲家乡为他所出的《谢云晖将军履痕记》中知晓。不过他深深记得父亲送他去当兵时叮嘱他的话,带兵必须知兵,必须和他们想的一样。他知道,这一定也是父亲戎马生涯大半生所身体力行的。□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王凡
&&读北大时参与发起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谢云晖的家乡是四川省冕宁县文家屯村。“谢姓在当地是个小姓,族人为了壮大家族,从姓谢的孩子里挑出几个聪明的送去读书,由族里出钱,我父亲就被挑中了。”谢亢威说。
&&谢云晖起初是读村里的私塾,1927年,考到成都读初中,三年后又考入上海就读高中。“父亲讲过,那时候求学非常艰难,他们是从村里跟马帮一起出来,路上随时可能遇到危险。”经过不断的勤奋努力,1934年谢云晖考入北大经济系,这对他的人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谢云晖写过文章回忆了1935年著名的“
一二·九”学生运动,“当时我们正在红楼上课,听到外边喊口号,我们不约而同地冲出教室参加了游行。‘一二·九’后的第二天,我们就在四斋前的广场上召开了学生大会,成立了‘学生会’。”谢云晖被选为学生会执委会成员之一,当时各校纷纷成立了学生会,中心任务是酝酿第二次‘一二·一六’学生运动。这一次经历,对谢云晖的影响至关重要。
&&随后,由北大等学校组织“南下扩大宣传团”在工农群众中宣传抗日,谢云晖当时负责北大所在一团的庶务,宣传以外,还要用临时筹集的几十块钱管一百多人的吃喝,条件非常艰苦,沿途还要与军警和便衣特务作斗争。在接到北平学联要宣传团撤回北平的决定后,宣传团召开了最后一次全体大会,在这次会议上,学生们决定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先”组织由此诞生。民先队在抗战后,在南方影响是很大的,全国各个地方都有民先队,起过很大作用。就是因为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使得国民党分子在北大一直到七七事变都未成气候。
&&可是,白色恐怖随之而来。北平当局大肆搜捕进步学生,北平17中学学生郭清在狱中受到严刑拷打惨死。学生们随后组织抬棺游行,包括谢云晖在内的54名学生被捕。一个多月后在北平学联的交涉下被释放。出狱后谢云晖担任北平学生救国联合会常委、组织部长,和爱国学生们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还冒险慰问了前线的抗日战士。
&&当过陈毅秘书,还为他牵过“红线”
&&谢云晖曾在1984年的回忆文章中写道,“我从1937年秋天穿上军装一直到现在,戎马生涯大半生。”而他成为一个军人,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陈毅。
&&1937年谢云晖加入共产党后,接受党组织指派,赴皖南川军刘湘所部的第七战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刘湘死后,谢云晖被国民党通缉,陈毅将他安排到新四军工作,历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科长等职,宣传抗日。1940年,谢云晖调到江南指挥部,任陈毅秘书。“陈毅是我党、我军一位能文善武的高级将领,又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文豪诗人,我能在他身边工作,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事。早在我读书时,我就听说陈毅这个名字了。”谢云晖曾这样说过。
&&有意思的是,谢云晖还为陈毅和张茜的婚姻牵过“红线”。那时,陈毅对军部战地服务团演员张茜很有好感,但没有急于找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为他做红娘,而是在相识后与张茜书信往来。但张茜有自己的想法,她认为陈毅是个将才,军事细胞多,怕今后生活不到一起,她想找一个人一起钻研戏剧,一起献身文艺事业,怕跟陈毅在这方面难有共同语言,还担心陈毅年长膝下有子女。犹豫之下,她最终选择了拒绝的做法,找到时任军部战地服务团副团长的谢云晖,传一封绝情信给陈毅,并将陈毅给她的信全部交给了副团长谢云晖,向谢云晖倾吐了自己的苦衷。
&&谢云晖对陈毅非常崇敬,极力劝张茜不要烧掉这些信件,更不要将那封绝情的信交给陈毅。他告诉张茜:“陈毅在少年时代就倾心于文学,1919年1月,他怀着科学救国的志向到法国马赛,勤工俭学。同年底到巴黎,直到1921年10月才回国。两年中,他在研究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广泛地阅读法国文学作品,特别喜欢卢梭和雨果的著作。回国后,他仍然没有放弃他的文学爱好,曾用笔名写了许多诗歌和小说。1925年以后,由于党和革命事业的需要,他中断了文学创作,但并没有改变他对文学的爱好。”至于他的婚姻状况,谢云晖说,陈毅确实结过婚,夫人肖菊英、赖月明为革命牺牲了,没有留下孩子。
&&谢云晖的坦诚介绍,解开了张茜的心结,而且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张茜把写给陈毅的绝交信要过来撕掉了。之后两人通过接触,加深了认识,最终走到了一起。1941年两人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说到与陈毅的渊源,谢亢威还想起一件事来。“一位老首长,过去总跟我父亲开玩笑说:‘你还欠我一个军礼。’在新四军时期,一次大家到军部去开会,这位老首长看到我父亲向他行了一个军礼。”原来,那位老首长是把谢云晖认成了陈毅。其实并不是只有一个人误认过,很多人都觉得谢云晖和陈毅有几分相像。
&&用土飞机撒传单瓦解日军
&&从抗日战争时期的黄桥战役、盐阜反“扫荡”,到解放战争时期的高邮、苏中、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每一场重大战役,都有谢云晖辗转大江南北率部作战的身影。
&&日,朱总司令发布命令,要人民抗日武装向附近的敌伪军发出通牒,命令他们向我军缴械投降。四个月后,华中地区大部收复,可是在解放区的南面还有一个高邮城,仍然被敌伪占据着。谢云晖所在的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奉命强攻高邮城。华东野战军第4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和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都亲临纵队部署战斗。12月19日夜晚,部队对高邮外部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一夜之间高邮城就被我军四面包围,敌伪全部龟缩城内。
&&当时,日军对天皇投降的消息进行了严厉的封锁,不让士兵知道真相。因此8纵队一面积极准备攻城,一面大力开展政治攻势,传播日军天皇的消息,瓦解敌军。时任8纵政治部副主任的谢云晖在回忆文章中说:“那时的政治部宣传科就像一个小印刷厂,一批又一批小传单不断地油印出来。敌人缩在城里,我们就想办法撒小传单。那时候我们没有现代化工具,同志们想出不少办法,有的制作了大弓箭,把传单射到城里去,有的则用迫击炮把成捆的传单打进城里,但最成功的则是用土飞机撒传单了。”
&&土飞机有两米宽,四米长,是用厚牛皮纸糊成一块瓦式的大风筝,在离城两里路远就由几个同志拖着跑。敌人在城上看见了往往会用机枪扫射,有时把同志们的棉衣打穿了,可是同志们还是勇敢地飞跑,大风筝渐渐迎风而起。大风筝捆着一包包传单,每包传单边有一根点燃的线香,先后烧断捆传单的绳子,成千上百张传单雪花似的漫天飞舞,慢慢地落到城里各个角落。但是,敌人仍然坚持不投降。25日晚,第8纵队发起总攻,敌军撤退。
&&谢云晖和8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作为政治部代表来到日军司令部谈判,日军司令官犹豫了很久,最后才慢慢地从身上解下指挥刀,放在桌上,接着叫来了许多日军军官,由日军司令一一命令了他们一番。8纵66团派出了一批干部,到日军各部队去受降。很多日本士兵知道不再打仗了,也非常高兴。据有关史料记载,粟裕也参加了受降仪式,只是没有公开身份而已。之所以我军对这个受降仪式如此重视,是因为高邮战役是我军对日最后一战,也是中国大陆所举行的最后一个日军受降仪式。
&&教育儿子用兵要懂兵
&&新中国成立后,谢云晖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干部部副部长、政治部代主任,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第四次、第五次战役。1952年回国后,先后担任南京军区装甲兵政治委员,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
&&令人不敢相信的是,身经百战的谢云晖却从来没有受过一次伤,“所以很多人说我父亲既是武将,又是福将。”谢亢威说。
&&“我们家里四个孩子都是很小就被送到部队去了。”谢亢威说,父亲送他去当兵时曾嘱咐他,“在部队好好干,一直到你的思维方式、言谈举止全部跟基层官兵一样,被他们同化了才行。”谢亢威说,他知道,在战争岁月,带兵打仗的父亲一定也是这样做的。他听从父亲的话,在基层干了整整20年。
&&谢云晖还擅写四言诗,书法也写得不错,不过谢亢威说,父亲也很少在他面前露一手,正像父亲鲜少谈及自己的战争岁月一般。除了家乡为他出的书里收录了他的几篇回忆文章,父亲没有写回忆录,“他也许是不想老翻过去的光荣。”
&&谢云晖晚年时因为骨质疏松腿部摔伤卧床7年,一位军区老首长去医院看望他,可让那位老首长吃惊的是,谢云晖并没有跟他聊自己的病情,而是谈论国际形势。老首长非常感动,逢人便说:“谢云晖长期卧床,还能天下大事了然于胸,真了不起!”
&&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大规模空袭时,谢云晖还以南京军区离休老战士的名义,给军委写信,建议军委派人到南联盟学习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经验,为我们的军事斗争准备工作所借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迟浩田代表军委回信,感谢他忧国、忧民之心。
&&谢亢威说,他去过四川多次,走进凉山州,看着这里群山环绕,他对父亲的敬佩油然而生,父亲就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革命家。明年正好是父亲诞辰一百周年,谢亢威说,他们会将父亲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这是对父亲最好的怀念。
解放军高级将领——谢亢威
谢亢威少将&&&&&&&&&&&
1950年5月出生,四川省冕宁县人。
1968年3月入伍。
1969年10月入党。曾任南京军区装甲兵坦克教导3团7连战士。
1970年1月任南京军区装甲兵独立3团指挥连报务主任。
1970年5月任南京军区装甲兵独立3团7连排长。
1974年3月任南京军区装甲兵独立3团3连副指导员。
1976年8月任南京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团1连指导员。
1979年2月任南京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团2营副教导员,12月任陆军第50军政治部组织处副营职干事。
1981年10月任陆军第50军149师448团政治处副主任。
1983年4月任陆军第50军司令部装甲兵处副团职参谋。
1984年6月任陆军第60军坦克10师39团副政委。
1986年1月任陆军第1集团军坦克10师编外办公室主任。
1986年11月任军陆军第1集团军坦克10师炮兵团政治处主任。
1988年7月任陆军第1集团军坦克10师炮兵团政委。
1992年9月任南京军区司令部直工部副部长。
1996月9月任南京军区海防12师政委。
1997年12月任陆军第1集团军炮兵9师政委。
2001年3月任浙江省军区政治部主任。
2003年12月任南京军区联勤部副政委。
2005年5月任南京军区联勤部政委。
2003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谢云晖少将之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1955年授少将衔仍在世的开国将军
1955年授少将衔仍在世的开国将军
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这天,最后一位开国中将张震因病逝世,这意味着开国将军中只剩下了少将。从1955年至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计有1614名高级军官获授将帅军衔。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60人。现健在少将49人,其中1955年授衔的开国少将还有19位。
李耀文原名张锡绅,1918年生。山东省荣成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7年在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图为开国少将李耀文。
“七·七”事变后,李耀文响应党的北方局“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遵照胶东特委指示,开始在本地发动、组织抗日武装。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山东军区组织野战兵团。李耀文担任警备第四旅政委,参加了山东军民大反攻。图为李耀文日被授予上将军衔。
李耀文参加过莱芜、孟良崮战役以及淮海战役等。1950年10月中旬,正在负责上海守备任务的26军,奉军委命令,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先后参加了第二次、第四次、第五次战役和平康、金化地区的防御作战。李耀文曾任海军政委,其子李小军也有少将军衔。
1980年10月,李耀文任海军政委。988年3月14日,越南海军三艘舰船突然窜到中国南沙赤瓜礁海区,并派武装人员强行登礁挑衅,首先向中方人员和舰船开枪、开炮,中国海军被迫进行有限的自卫还击。他和张连忠司令员吃住在海军指挥所,实施全程指挥,直至战斗结束。图为晚年的李耀文。
向守志,南京军区原司令员,1917年出生于四川宣汉,祖籍湖北麻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中共第十一届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图为开国少将向守志。
图为年轻时的李耀文。
李耀文资料图
任荣(1917年—)苍溪县彭店乡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特务队队长,红军大学政治部宣传干事兼教员,并参加过长征。 图为开国少将任荣。
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陕甘宁留守兵团警备2团宣传股长、教导员,警备第一旅农场政委,旅整风队政委。1946年至1947年时任十六旅团政委的任荣,曾带领该团随十六旅在辽宁参加了建平县伏击进犯赤峰的国民党军,歼敌—个营,打散一个团,配合强攻乃林之敌,会同十七旅配合攻克宁城,在十八旅的配合下在凌源掩护韩梅村将军起义,配合十三和十七旅参加攻克北票等多次战斗。后又担任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等职。任荣曾受到毛泽东的接见,1959年也是他陪同刘思齐为毛岸英扫墓。
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组织部副部长,志愿军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军政治委员,西藏军区副政治委员,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兼西藏军区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 任荣还是第四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 图为晚年的任荣。
邹衍(1915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中国共产党党员。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崇贤乡霞光村人。历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图为开国少将邹衍。
图为晚年的邹衍。
图为晚年的邹衍。
詹大南1914年生于安徽省金寨。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15军团保卫局科员,第28军直属队特派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二次直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1月随红25军长征。到陕北后,参加了劳山、直罗镇战役。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图为开国少将詹大南。
图为开国少将詹大南,曾指挥志愿军五昼夜全歼美军“北极熊团”。
图为2014年的詹大南。
张秀龙(1914—),湖北沔阳(今仙桃)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湖北省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图为开国少将张秀龙。
图为开国少将张秀龙全身像。
张阳为张秀龙将军祝寿。
王贵德(1914- )福建省上杭县人。一九三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图为开国少将王贵德。
图为开国少将王贵德。
图为晚年的王贵德。
刘居英,1917年出生,吉林省长春市人。参加一二九运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北大团支部书记,后到豫西工作。1937年到山东,自莱芜地区组织抗日武装。1951年入朝,任志愿军铁路管理局局长、中朝联合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司令员。1961年,陈赓逝世后,刘居英继任“哈军工”院长。“文革”后,刘居英担任过海军政治部主任,最终回到铁道兵任副司令员。他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一级解放勋章。
图为开国少将刘居英。
图为2015年的刘居英。
胡继成(1915—),安徽省金寨县人。一九三一年参加六安县游击大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三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图为开国少将胡继成。
图为2014年胡继成将军百岁寿诞时的照片。
贾若瑜,原名贾若愚,四川合江人,1915年出生。1936年加入共产党,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49年任胶东军区司令员,参与青(岛)即(墨)战役的组织和指挥。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首任馆长筹建军事博物馆,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图为开国少将贾若瑜。
贾若瑜,原名贾若愚,四川合江人,1915年出生。1936年加入共产党,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49年任胶东军区司令员,参与青(岛)即(墨)战役的组织和指挥。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首任馆长筹建军事博物馆,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图为开国少将贾若瑜。
图为开国少将贾若瑜。
图为贾若瑜近照。
盛治华(1916—),江西省永新县沙市镇洛溪村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图为开国少将盛治华。
图为2005年的盛治华。
熊兆仁,福建永定人,1912年出生,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图为开国少将熊兆仁。
图为建国初期的熊兆仁与妻儿。
图为岁的熊兆仁。
方槐,出生于1917原名赖芳槐,曾用名赖世禄。江西省于都县人。1932年参加红军,1933年入党。方槐是“航空火种”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军委民航局机航处处长、中国人民航空公司经理、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图为开国少将方槐。
图为开国少将方槐。
图为2009年的方槐将军。
刘中华(1917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中国共产党党员,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区文登营镇西字城村,曾任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第六舰队司令员。图为开国少将刘中华。
图为刘中华全身照。
图为晚年的刘中华。
杨永松,1919年7月生于广东省梅州大埔县。1930年在永定县委参加革命工作。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平型关战斗时任115师685团政治处技术书记。1945年12月底任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1953年1月调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1955年授少将军衔。1957年任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委,1968年任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1981年以副兵团级离休。图为开国少将杨永松(1955年授衔时的杨永松)。
图为1956年的杨永松。
图为2011年93岁的杨永松将军。
李布德(191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四川省营山县人。1933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过著名的百团大战、平津战役、太原战役。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67军199师政委。1964年,李布德升任68军政委,1970年,曾任山西省军区政委。李布德还曾是开国大典阅兵时陆军的排头兵。图为开国少将李布德。
钟炳昌生于1915年,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曾任晋察冀军区分区政委、旅政委、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建国后,入南京军事学院政治系学习。后任军政委、建筑材料工业部政治部主任、四川省革委会常委,中国科学院政治部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图为开国少将钟炳昌。
图为2009年钟炳昌。
廖鼎琳,江西兴国人,1914年出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荣获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历任66军副政委、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政委,24军政委、国防科委训练基地政委,炮兵学院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叁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图为开国少将廖鼎琳。
图为开国少将廖鼎琳。
图为2006年的廖鼎琳夫妇。
黎光(191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三十一军特务营排长。参加了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冀中军区营、团长,晋察冀区军副旅长,华北军区旅长,第二十兵团师长。参加了清风店战役、平津战役。195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长。回国后,历任炮兵副军长,师长,南京军区工程兵副主任、主任,军区司令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图为开国少将黎光。
图为2012年的黎光将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国少将名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