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井有百世快递地址在哪里吗??有的话在哪里

(60)(43)(31)(152)(23)(78)(56)(43)(82)(53)(42)(73)(67)(57)(18)
孔子创办私学,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一说法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下面列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弟子名单及其简要事迹。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1年),享年仅32岁(据熊赐履:《学统》)。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
(公元前536—前487年),字子蹇【骞(qian,音千)】(参看闵子骞),以字广为人知。比孔子小十五岁,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在孔门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称,而尤其以孝行超群闻名于世。
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人。字伯牛。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冉氏族普》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其父不肖。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通称冉有。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字子我,鲁国人。口才极好。因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于是闻名百代。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每拿话来艮他。宰予在齐国混了个临淄大夫的官,后来与田常作乱被夷族。孔子耻之。
公西舆如(《家语》作公西舆)字子上。
司马耕司马氏,名耕,字子牛。春秋末年宋国人。生年史料无征。《左传》记载他在哀公十四年去齐,去吴,至鲁时死于鲁国门之外,即公元前481年。
公西蒧春秋末年鲁国人。公西氏,字子上。
公晳哀公皙氏,名哀,字季次;一说字季沉。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不详。《史记&游侠列传》说他是“闾巷人也,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据此推测,他出身于平民之家,一生潦倒。家境不富裕。
南宫括南宫氏,名适,字子容,通称南容。又称南宫韬(《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春秋末年鲁国人。生卒年不详。《史记》作南宫括。古读“括,适”同音。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孔子曾赞叹道:“这人真是君子啊,这人高尚得很呐!”(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南容三复‘白圭’(三次朗读《诗经》里‘白圭’这首诗),孔子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冶长字子长,齐国人。大肚量,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耻辱。孔子说:“长可妻也”。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
原宪(前525——?)原氏,名宪,字子思,通称原思,亦成原思仲。生于公元前525年,卒年不详。小孔子三十六岁。清静守节,安贫乐道。孔子死后,退隐草泽中。子贡为卫相,摆着大排场去看他,见其衣冠褴缕,耻之,说:“夫子居然乐于过这种生活,真是有病!”原宪答道:“我听说,没钱花是贫穷,辛辛苦苦学了道却不去行道,才是有病。象我,是贫穷,而不是有病。”子贡大惭,为轻易说错了话而后悔了一辈子。
宓子贱(前521?——?)姓宓,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年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少孔子三十岁”。做过单父宰的官,有才智,仁爱,孔子赞他是君子。
澹台灭明(前502——?)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末年鲁国人。其年龄“少孔子四十九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其籍贯,文献没有直接的记载,但从《论语&雍也第六》来看,应是武城(今之山东平邑县南)人。相貌丑恶,孔子薄之。毕业后南游江淮,为人敢与去就,率直重诺,从游弟子达三百人,名闻诸侯。孔子闻之,叹气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颛孙师字子张,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八岁。为人有容貌姿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处不刻意立于仁义之行,门人友之而不敬。
言偃字子游,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以文学著名。做过武城宰的官,管理得不错。他当是孔子晚年的学生。
孔忠春秋末年鲁国人。孔氏,名忠。孔忠(《家语》无之。而有一个"孔弗字子蔑"的,应与之是一个人)。
叔仲会(前501—?)春秋末年人。一说晋人(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郑玄语),一说鲁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叔仲氏,名会,字子期。
原亢藉(《家语》作原[忄亢],字子藉)。
乐欬春秋末年鲁国人。乐氏,字子声。
步叔乘春秋末年齐国人。步叔氏,名乘,字子车。
施之常春秋末年人。施氏,名之常,字子恒。
颜哙春秋末年鲁国人。颜氏名哙,字子声。
秦非春秋末年鲁国人。姓秦,名非,字子之。
左人郢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人氏,名郢,字行。
燕伋春秋末年人。姓燕,字思。
县成春秋末年鲁国人。县氏,名成。字子祺。
颜祖颜氏名祖名襄。
句井疆春秋末年卫国人。句井氏,名疆。
奚容蒧春秋末年卫国人。奚氏,名容蒧,字子皙。
公坚定春秋末年鲁国人(或曰晋人),姓公名坚定字子中(亦说复姓公坚名定)。
公夏首字子乘,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后处春秋末年齐国人。后氏,名处,字里之。《家语》作字里之,应谬。
公良孺春秋末年陈国人。公良氏,名孺,字子正。陈国人,贤而有勇。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赞助了五辆牛车并从游。
任不齐春秋末年楚国人。姓任,名不齐。《家语》作任子齐。应亦为笔讹
商泽字子秀。春秋末年鲁国人。商氏,名泽。
壤驷赤春秋末年秦国人。复姓壤驷,名赤,字子徒。(《家语》作字子从,古"从"字与徒字相近,亦疑为彼此笔误。)
颜之仆春秋末年鲁国人。颜氏,名之仆,字叔。
荣旂春秋末年鲁国人(亦说卫人)。姓荣,字子旂。
申党春秋末年鲁国人。申氏,(《家语》作申续,字子周)。
罕父黑字子索(《家语》作宰父黑,字子黑)。
秦祖孔子弟子,字子南,春秋末年秦国人。
石作蜀春秋末年秦国人。复姓石作,名蜀,字子明。《家语》为石子蜀
公祖句兹春秋末国鲁国人。复姓公祖,名句兹,字子之。(《家语》作公祖兹)生卒年不详。
冉季春秋末年鲁国人。冉氏名季字子产。生卒年不详。
公孙龙(前498—?)春秋末年楚国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少孔子五十三岁。生于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卒年不详。
曹卹(前501—?)春秋末年蔡国人。曹氏名卹,字子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少孔子五十岁。生于鲁定公九年(前501),卒年不详。
冉孺(前501—?)春秋末年鲁国人。冉氏名孺字子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少孔子五十岁。生于鲁定公九年(前501),卒年不详。
颜幸春秋末年鲁国人。姓颜名幸(《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幸”作“辛”)字子柳,少孔子四十八岁,生于鲁定公七(前503),卒年不详。
巫马施(前521~?)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陈国人。姓巫马,名施,字子旗,亦称巫马旗、巫马期。以勤奋著称,《韩诗外传》卷一载,他为单父宰时,“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处,以身亲之”,而使单父治。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鄫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东阿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巫马子”。(《家语》作巫马期,字子期。《论语》亦作巫马期)。
公西赤字子华,鲁国人。小孔子四十二岁。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孔子认为他很谦虚。
梁鳣(前512—?)春秋末年齐国人,姓梁名鳣,字叔鱼。小孔子二十九岁(《家语》作三十九岁)。到三十一岁时,他老婆也还没给他生个儿子出来,于是生心想休了她,后听同门商瞿劝说,未行休事。两年后得子。梁鳣四十二岁才生骢,取名赎字子襄,为曾子门徒。父子皆祀孔庙。汉追子京侯。唐代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梁伯”;宋代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千乘侯”;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梁子”。
有若字子有,鲁国人,(前515—?)字子有,在孔子弟子中,颜渊被尊称为颜子,曾参被尊称为曾子,有若也被尊称为有子。可见其地位不同一般。
小孔子四十三岁(《家语》作三十三岁)。博学强识,雅好古道。长相肖于孔子。孔子死后,门人思之不已,便把他当作孔子,以师礼事之。只是他徒有孔子的长相,没有孔子的学问,众门人有问,他答不出,众人怫然,又把他赶下了师座。
公伯寮春秋末年鲁国人,生卒年不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列为孔子弟子,称“公伯寮字子周”,而且名列第二十四,作为孔子的重要弟子加以介绍。
漆雕开(前540—?)漆雕氏,名开,《史记&仲尼北子列传》《集解》谓其为鲁人。字子开。《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则云:“漆雕开,蔡人。字子若,少孔子十一岁。”则生于公元前540年。卒于何年,史料无征。
高柴高氏名柴,字子羔。亦称子高。春秋末年卫国人(一云齐人)。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少孔子三十岁”。约生于公元前521年,死于何时未见文献记载。
颜无繇颜路(前545—?)名无繇(由),字路,春秋末年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路者,颜回父。父子尝各异时事孔子。”《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云:“颜由,颜回父,字季路,孔子始教学于阙里,而受学。少孔子六岁。”据此推算,颜路生于公元前545年,卒年不详。
商瞿商氏,名瞿,字子木。春秋末年鲁国人。少孔子二十九岁。对《易》极有兴趣,得孔子真传。
曾参(前505~前435),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现山东省今济宁市嘉祥县)人,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生于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蒧曾子皙曾参之父。孔子曾使诸弟子各言其志,独称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潇洒。可是谁想像得到,就是这位高蹈脱俗之人,竟因为一棵瓜秧子差点要了儿子的命!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据裴骃《史记》集解引徐广《尸子》说)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卜商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孔子说“商始可以言《诗》已矣。”鼓励他要做“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死后,于西河行教。治学严谨,敢于怀疑经史之谬误。曾听人说史志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说:“‘三豕’应该是‘己亥’之笔误。”读史志者问诸晋史,果然是“己亥”之误。于是名重天下,卫人以之为圣。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口才同样极好,可是孔子却对他青眼有加。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子贡去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子贡又精通经济,善做生意,银子挣得哗哗的。每次出使,车仆之盛,拟于王侯,又仗着孔门高徒的名份,与诸侯相抗礼。儒学之昌盛,子贡大声势大排场的宣传功不可没。孔子没有白喜欢他。
狄黑春秋末年卫国人。姓狄,名黑,字皙。
廉絜春秋末年卫国人。姓廉,字庸。
漆雕哆孔子弟子,春秋末年鲁国人。漆雕氏,名哆,字子敛。(《家语》作侈)
伯虔(前501—?)春秋末年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伯虔字子析,少孔子五十岁”,生于鲁定公九年(前501),卒年不详。
樊迟(约前505—?)姓樊名须,字子迟,通称樊迟。春秋末年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六岁。曾向孔子请教农业方面的知识。孔子以是薄之。子迟曾问"仁"。孔子答:"爱人"。问智。孔子答:"知人"。
国学遗韵点滴
&习水半坎&任建吉
&&贵州习水县良村镇洋化村内,历史上的半坎私塾,享誉黔北仁邑。在这里,不论是任、袁、赵、杨、穆、卞、何、张、许等姓子弟入学,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
&&半坎私塾的教学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只要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的称为“短学”。他们首先学习的不外乎是《百家姓》、《三字经》、《曾广贤文》、《千字文》、《声律启蒙》之类,懂得做人的筒单道理。
&看重功名的,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开馆,到冬月才散馆,私塾的先生要有名望,其教龄也长开设学习内容的称为“长学”。&
&&半坎任洪友家藏的《易经》片段。
国学《易经》中,“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亘古不便的道理。不知什时侯,由于创新的沉沦,以致把许多机会让给欧洲人、犹太人,再后来是日本人。而我们自己却迷失了方向,不是生搬硬套,就是全部否定,自已错失了许多机会,直到二十世纪末,中华大地才慢慢托起这片蓝天,构建创新型社会,便成了国家和民族的必然选择。
塾师任直三遗存国学片断
自鸦片战争以来,国人积贫积弱。在救国的血雨腥风中,延至“文革”,误将许多古籍文化书籍毁于一旦,令人痛心疾首。而今域乡写照,不由令人感慨:“诗词歌赋国萃丢,&麻将地主博奕举。红白诸事叹沉沦,家常聊天世渐稀!”
&&&&半坎私塾馆至光绪三十(1905)年停止一切乡试、会试以来,虽经历了半坎国民小学、半坎小学等阶段,雕龙画凤早也不复存在。现学校停办,房屋虽存,在历史苍桑见证下早以破烂不堪。黔北教育历史文物的见证,尚须相关政府及早立项维护。
国学精髓中,做人之道有《论语》贯穿始末。“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与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相对立,是对朋友保持着自我独立的评价意识。纵观处世之道,《论语》的原则是诚信、爱人、中庸。“诚信”是基本的信条,爱人是恕心的衡量,中庸至德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此提出合理的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德教化为基础的贤人政治,是人们为政、为商之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实事求是的治学之道,也是善始善终的创新体现。凡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伦理、人际关系等领域,《论语》的核心仁、义、礼、乐、忠、孝、惠、慈、智、信在未来岁月将赋予新的生命力。
当一个人苛且因循时,必将是智慧的终结。如果所有的人都因循守旧,整个社会似乎如行星告别目标,坠落黑暗的深渊。在国学中,“孝悌忠信”是鲁文化,是个人伦理的修养,以农治国;“礼义廉耻”是齐文化,就必须用法律来规范约束,以商治国。齐鲁文化互补,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甚至小到成语、谚语都充满无穷的智慧,历史上国学扎根黔北习水,持盈保泰观念的确难能可贵,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 半坎私塾馆记&
&一、半坎私塾馆概况
&半坎私塾馆位于贵州省习水县良村镇洋化村半坎,距良村镇约12千米,海拔约760多米,串列三间一楼一底木质结构青瓦房,占地面积约1380平方米,高九米,宽八米,长十八米。
&半坎私塾馆造型显然雕龙画凤(村级小学使用时遭到严重破坏),现仅在其穿、挑可见,而梁粗柱大,悠久的教育历史和典型的古民居交相辉映,明晰的黔北文化特色见证了历史沧桑的变迁。
&&&&&&&&二零一四年八月二十五日十时挂牌,任松奎、任栋伍、任松万、陈宗权、任栋华等参与
&&&&半坎任珍妻袁氏,山岔河乡狮子人,于康熙五十六(1717)年在良村镇半坎办私塾一间,自任塾师,后任思斋、任树棠等继之,迄今297年。
&&&&明末清初的习水文化,良村镇半坎私塾文化在黔北有着举足轻重而不可磨灭的光辉历史。半坎任姓始祖任曜,《遵义府志》三代有传,《遵义地区人物志》誉为黔北古代军政名人。明末任曜父子在陕西立下军功后于唐村越数年,任震远力主迁半坎隐居,其私塾馆是在隐居期间开办起来的。相传“珍公袁氏先贤论”,指的是任珍英年早逝,正如《遵义府志》对袁氏赞曰:”母也矢志,而未逮旌;拘限年格,晦苦节贞。穗帷萧萧,练常惸惸;门无近亲,室有弱婴。畴任恤废,而虚侮行;之死谊亮,未亡礼明。晓促课业,宵閟哭声;推袁此事,玉光永清。”
&在最兴旺时期时有人赞云:”半坎私塾三楚闻,辞家求学千里行。珍公袁氏先贤论,学海涛声韶光兴!”“半坎私塾三楚闻”,由于半坎私塾考取功名多,任姓在外做官也不少,因此有江西、湖南、四川等地的同僚子弟前来就读。就近的习水县有山岔河袁锦道,土城袁履和、袁履谦早年曾在半坎私塾馆受业。
&杨涌泉的《贵州民族工业的先驱--袁锦道》说:“富有远见卓识的袁锦道自幼聪慧,青少年时期和他的堂兄袁锦绣、表(叔公)任思正、表侄任之楷等一起在仁怀厅吼滩里半坎(今贵州习水县良村镇洋化村)读私塾,饱读诗书。后来,袁锦绣考中进士,任思正考中拔贡,均分发四川为官,任之楷考取举人,任江西南昌知府。”任思正(1759举人)是任之楷(1810年举人)的祖辈,即老三辈,特此纠正。
&袁履和字乡泉,贫而好学,道光二十七(1847)年土城里岁贡,专以教书为业,为土城里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壬戌岁),石达开一部余七月初二从东皇到土城,劝袁履和入义军,袁履和与任世伦大义责之,义军不服其骂,为义军所杀(习水县土城镇退休干部袁伦口述)。
这里,不仅培养了任思正等进士,州官一名,府官一名,县官17人,秀才38名。以上统计,实际是习水县文化馆第一任馆长赵选钦考察的结果,当然还没有包括少数国子监成为翰林或者南书房象任法打杂刻皇印的那一部分。
&二、半坎学塾教育
&半坎任氏先人历来捐助钱财供学子就学,私塾作为常用词汇是近代的事情,以示与官立或公立新式学堂的区别。
&&&&&&&&&&&&&&&&&&&&&&
&半坎私塾,当时任姓自己实际称为半坎学塾,其他人则称半坎教馆或半坎书屋。半坎私塾,任姓自己有名师宿儒自行设馆招生,不拘姓氏。不论任姓子弟,还是袁、赵、杨、穆、何、张等姓子弟入学,都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
&半坎私塾馆的塾师一般为一至三人,个别情况亦有聪颖的学长所兼,另有一名炊火工。学子自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的居多。学生少则近十人,多则可达三十多人。
&半坎私塾的教学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的称为“短学”。看重功名的,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开馆,到冬月才散馆,私塾的先生要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各地学生慕名前来,为达功名目的开设学习内容的称为“长学”。&&
&&&&&&&&&&&&&&
&半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石达开一部劝袁履和入义军,袁履和与任世伦大义责之,具有正统忠君思想;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
&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
&&&&&&&&&&&
&年幼儿童首重先识“方块字”(书写在一寸多见方纸上的楷书字),教师教读句逗,首重字形、读音,区分四声识至千字左右后,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根据智商高的亦有直接教读“四书”的。教法大多为先教学生熟读背诵,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由塾师逐句讲解。除读书背诵外,有习字课,从塾师扶手润字开始,再描红,再写映本,进而临帖。学童粗解字义后,则教以作对,为做诗做准备。“四书”读完后,即读“五经”,兼读古文,如《东莱博议》、《古文观止》等,并开始学习作文。。因为把《四书》、“五经”读熟,背诵如流,是学作八股文的基本功之一。
&&&&&&&&&&&&&
&从启蒙识字教育,约一至二年;进入读书教育,约三至五年;能够开讲、开笔作文教育,约五至八年;研习八股文完篇、练习揣摩、参加科举考试阶段,约八至十年;五是不断温书,不断练习作八股文,争取考中秀才、举人、进士,这就各人情况不同,期限也不一致了。旧时识字课本《七言杂字》中道:“用上十年好功夫,进个秀才不费难。”大抵六七岁儿童,进书房识字读书,不间断地十年左右,到十六七岁时,就可以读熟“五经”、《四书》、《神童诗》、《唐诗合解》之类,再读一定数量八股名文,就可学会写八股文、试帖诗。聪明一点的人,就可以考中一名秀才了。
&为了追求更高级的科举考试功名,还要把字写的更好,写成馆阁体高级书法艺术水平的字,达到翰林院的标准。能写这种字的人,其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和态度,也就是为学会作八股文所下的基本功,初级阶段,就是读书背书、写字写大小楷、对对子三样。如从时间来分配,如每日八小时,读书五小时,写字二小时,对对子一般只半小时或一小时,带有趣味性,一般都放在下午快放学时进行。以上是前期初级阶段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就要开讲,讲《四书》朱熹的注解,再读八股文选,再开始学写八股文。
&&学写八股文这个格式,先学写“破题”,然后再学写“承题”、“起讲”等部分,直到学会写完整的八股形式的文章,谓之“完篇”,这才算初步学会写八股文了。至于说写的是否好,能否考取秀才,进而考中举人、进士,那是另一个问题。即八股文在形式的掌握上,先有一定难度,有一个会不会的问题,再有在会了之后,还有一熟练不熟练、好不好、有没有法度,有没有思路,有没有见解、精彩不精彩等等,还是一个无限深度的问题。学会写八股文这一形式已经很难,追求深度写出有水平的八股文就更难。
&私塾教育首先是在读熟《四书》、“五经”,明辨四声学会对对子的基础上,教会作八股文的形式,这是中级阶段。会作整篇八股文,然后再温习读过的经书,多读名家的八股范文,经常揣摩练习作各种题目的八股文,准备考试,或未考进秀才,或已人泮之后,再准备考举人,仍在有名教师的私塾中学习,这就是私塾的高级阶段了。&&&
&至于进一步提高,就是如何练的问题了。其标准一是看能否考进秀才、考中举人、进士;二是社会是否赞赏,刻入八股文的各种选本中,供人学习模仿。有的人在形式上虽勉强学会了,但思路展不开,不善思维,因而写不好,写不出起码的水平,连最起码的府考秀才也考不进,这也是很普通的。因为八股文的确是一种很难写的文体,学会其形式已不易;以其形式写出较好的文字,就更不容易了。
&半坎学塾教育有三法:
&第一将一部《四书》节节反身体认。人每谓《四书》是圣贤事,岂知《四书》中惟《中庸》至诚、至圣诸章,《论语》尧曰章,《孟子》见知、闻知章是说圣人本领,此外多是教下学中人之法,并非难知难行之事,特人未尝切实体认,便可惜空空放过。若肯切身体认,不出两三月之久,顿觉此书中步步胜境。一言半句忽然别有天地,顿觉此身中种种乐趣,五官百骸忽然触处灵机。此是真情实境,到此便知我不欺尔。
&第二体会朱注。《四书》经文简质,人或一时不得其中乐趣,但将朱注反覆涵咏,在自己身心中体认,朱子注中纯是一片赤心,劝人语语恳切,读之令人感发流涕,生气凛凛,且其文理盎如太和元气,浑括四时,涵咏之久,不但身心洒然豁开境界,即文章亦自能入妙,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请试尝之,我不欺尔。
&第三是良知之学。朱子体用全备,本末兼赅,人或一时遽难下手。阳明先生又陡发一片赤心,提出“良知”二字,教人自认家宝。盖人之良知得之于天,但有此一口气在,便有此良知在。或清夜平旦之时,或乍感乍触之际,恻隐之心忽动,羞恶之心忽动,恭敬是非之心忽动,只此忽动处,便是良知发见,便是自身至宝,即便认定,不令走失。从此静观方寸,细察生机,忽然觉得我眼何以有明,天与我也;耳何以有聪,天与我也;一身百体何以有知觉,天与我也。我明明与天同此灵性,何故丢却,甘居下流?猛然提起,顿觉平日一切妄念非心应时消灭,浑身活泼泼如在天堂,仁义礼智触处逢原。日日如此,久久如此,真觉大可包六合,小不外方寸,明珠现在,皮囊顿改,浩气可以长存,真性果然各足。
&乐孰有乐于此者乎?易孰有易于此者乎?此千古第一种金丹妙药,向或不能博通今古者,今自可以藏今古;向或不能胸罗万卷者,今自可以破万卷。智慧日启,文艺自工,请试尝之,我不欺尔。
&以上三法随时可做,时时可做,真简捷真容易,人人能悟,个个能行,不劳力不费财,不藉于入,不求于外,当前即是,效速如神。今不惜谆谆为尔诸士告尔,诸士幸欢欣鼓舞听之,毋负我意。
任思正之侄任铭鉮先是中武举,被伯、叔侄奚落后,留京十八载前路过重庆府时,有几天常去杨柳街重庆书院看书,时间长了老板不高兴地问他:“你只是看书,为何不买书?”任铭鉮回答:“你这里的书都在我的心里,没有我要买的。”老板不相信读书人任铭鉮的话,于是刁钻地想出一计说:“我们共同请一个中人,从店中抽出一册书,你若不能背诵,输我300俩银,你若能背诵,我的书院归你。”任铭鉮爽快回答:“好的。”老板心想自己胜算十拿九稳,赶紧把中人找来,双方立下字约,老板又心想怕这个读书人真的能背诵一些四书五经书之类,故意取一册《象吉通书》来,任铭鉮当即倒读,朗朗上口,一一背诵来,这时老板苦着脸,不得不将重庆书院转让给任铭鉮名下。
&&&&任铭鉮留京已满十五载,他在国子监的许多学生前后都中举了,就是自己名落孙山。主考官看任铭鉮可怜,我有一上联你若能对上,就算你中举。主考官当即说到:“为何徒中师不中?”任铭鉮还是不能对上,回到国子监长吁短叹地说:“看来由命不由人!”他的学生知道前因后果后回答道:“这句话你为何不当时说?”任铭鉮整整留京十八载,直至嘉庆庚午科(1810)才中举,文林郎,福建光泽知县,变卖重庆书院,在半坎三台山建有官厅三间。
&&&&三、唐村半坎才俊
任朝显,字广元,贡士,朝显祖为吼滩里里官;娶丁、游氏生曰绳、曰魁、曰牧、曰相。朝显祖墓在罗汉坝村瓦窑坪左一,与朝舒祖共坟,丁、游氏共坟,右三,子山午向。
&&&&任曰绳,字仲文,贡士,赵氏生燕山、位山;曰绳祖吼滩里里官,曰绳、曰魁二祖及其祖妣四室墓穴坐北向南,在吼滩唐村坟窝头,又称唐村院子头,亥山已向兼壬丙有碑记。吼滩唐村定居。
&&&&任位山,贡士,吼滩里里官,赵氏生宗镇、宗武。
&&&&任宗震,字太清,贡士,赵氏生霞、曜,宗震祖墓吼滩唐村院子
头前右石坟,壬山丙向,祖妣居右埂,亥山巳向。
&&&&任曜(),明嘉靖进士,陕西长茅隘游击(正三品,唐
村隐居)诰封武翼将军,墓由泥井迁棕岩沟石围子。
&&&&任震远,字泰宇,世袭参将,墓棕岩沟石围子。
&&&&任珍,字金玉,号贞元,约一六三四年生,赠文林郎,袁氏生永公,墓凤龙湾丰乐园。
任永公,行四,字大行,庠生,生于康熙甲寅年(1674年),敕赠文林郎,曾两次觐见乾隆黄帝。穆氏生于康熙己酉年(1669年)冬月初四戍时,生长女二福、次女正容(适袁文曜)、思明、思聪、思智,亡于甲戍年二月初四未时,先葬通窝,后迁居父之右石坟,壬山丙向;苏氏生于康熙壬戊(1682年)正月十三日卯时生于怀阳厅首洞里下,丙戍年(1705)嫁永公,生思睿、思斋、思智、思中、思正、晚女兼奎(适袁文朝)。永公祖享年六十四岁,卒于乾隆戊午(1738)年,葬上庄宅下,亥山已向;苏氏祖妣卒于乾隆庚午(1750)年七月十四日寅时,享年七十岁,诰赠文林郎,同葬夫之右下,居父之左石坟,亥山已向。外祖公讳国佐,号扶山,为正安府知府。
任思明,字远矣,贡生,岁进士,候选县丞;袁氏生铭诗、铭礼、铭春、铭庸、起。
任淳,嘉庆十三年(1800)岁进士,傅氏生之楷、之槐、之杰、之渠、之相、之标。
任之标,庠生。
任铭礼,岁进士。
任铭孟,生员。
&&&&任之楷字孔圃,嘉庆辛酉科(1801年)举贡,嘉庆庚午科(1810年)举人,《续遵义府志》说,任之楷着有《文集》二卷,未刊印;袁、徐、蒋氏生丙鍨、丙铦、丙錂,任江西永兴知县二十八年,南昌府官三年,葬原籍。&&
任丙铦,字于欧,庠生,赵、罗氏生德培、善培、文培。
任之杰,曾生,府参;袁、罗氏生丙钿、丙鉴、丙林。
任丙钿,庠生,袁氏生再培、泽培、恩培、春培、心培。
任汴,武庠。
&&&&任丙鍨,庠生。
&&&&任丙南,庠生。
&&&&任丙钦,庠生。
&&&&任丙钊,庠生。
&&&&任丙昀,庠生。
&&&&任丙藜,庠生。
&&&&任丙莹,庠生。
&&&&任作舟,庠生。
任庚培,庠生。
任金华,己酉科拔贡。
任铭礼,一七二三年癸卯岁九月廿二日卯时生,字敬,乾隆三十五年(1710)举贡,杨(1720年生)、穆(1727年生)氏生涛。
任涛,贡生,岁进士;何、穆、杨、程氏生之瑮、之琛、之璨。
任铭庸1727年生,字和,监生,侯选州左堂,卞氏1736年生,子瀛、汴、藻、滨。
任思聪,1698年生,号心斋,字德也,贡生,赠文林郎,侯选县丞袁孟玉、冷氏生铭书、铭易、铭伦、铭孟。
任溶字映川,庠生,杜、侯氏生家楹、家茂、家荣、&家枏、家梓、家乐、家李、家栋。
任铭易,胡、梁氏生潼、沨、泽、澯;铭易乾隆五十八年(1791)辛亥科举贡。
任昭培字碧光,仁怀团总,即将升任赤水县长时遭杀害。
任湛,侯选州左堂,&生家桂、家模。
任铭孟,字勉,庠生,袁、汪氏生汪。
任汪,嘉庆三十六年(1818)举贡,岁进士,袁氏生之棨、之楘、之榘。任之榘,江西永兴县知县。
任之楘字素园,道光乙酉科举人,赠文林郎,任四川大邑县知县,妻袁氏,未归,修房造地乐助人。
任之梅,生员。
任思睿癸已1713年10月生,字作圣,文林郎,袁氏1715年生,生铭楠。
任铭楠,字华,文林郎,袁氏生溱铭楠。&
任溱,太学生,袁、吴氏生之桥、之极。
任之桥,字占魁,武生。黄氏生丙观、丙文、丙珪;之桥祖双寿墓丰乐园今公路坎下各一所。
任思斋1720年庚子岁生,字姜谟,生员,授文林郎;卞氏1710年庚寅岁9月20日生,卞氏二1736年丙辰岁11月22日丑时生;卞氏生铭淮、铭注、铭献、铭苏。
任铭淮,约一七四四年生,字安东,庠生,程氏生浚、湶。
任浚字大川,庠生,袁氏狮子后沟人,生树椿、树荣、树衡、树仁。
任树荣,一八00年生,庠生,袁、袁氏生丙嵩、丙歧。
任湶字百川,庠生,袁氏生树槐、树馨、树銮、树楠。
&&&&任铭献生于乾隆八年癸亥一月二十一日,号守愚字哲士,遴选中
试举人,大挑一等,历任直隶保定府平山、怀柔、高阳县知县,卒于
嘉庆十一年丙寅九月十九日。卞氏生法1753年癸酉岁生,乾隆四十二
年(1777)文林郎。
任法,字取上,赠文林郎,工金石,南书房行走,袁氏生树棠、树屏、树藩。
任树棠字阴南,恩进士,文林郎,罗、吴氏生丙盷、丙星、丙晸、丙暾、丙曾、丙銞。
任丙盷祖,庠生,吴、郭氏生懋培、立培
任铭苏,庠生,孔氏生汧、询、涟、洛、沄,原石家屋基,迁仁怀三合土。
任汧字济午,岁进士,袁氏生树声、树萱。
任治培,庠生
任思中字访虞,文林郎,袁氏生铭檀、铭榖、铭秦、铭国、铭廿、铭山、铭鉮。&
&&&&任金芳字继斌,县粮食局民未共和国时期股长,1950年之间对本房族人有功,李氏生洪信、洪烈。
&任铭鉮,武魁。太学生,庚午(1810)举人,文林郎,官光泽知县,罗氏生治隆。
&&&&&任铭谷,岁进士。
&&&&&任丙彝字叙武,庠生,袁、穆氏生尹培、嵩培、仑培。
&&&&&任端林,文林郎。
&任南冈,云骑尉
&&&&&任树绩,庠生。
&&&&&任树琼,庠生。
&&&&&任树珊,庠生。
&任思正,汪氏生铭韩、钟凤,思正生于一七二七年十二月初二,字广平,号舒轩,癸酉年(1753)拨贡,己卯年(1759)举人,文林郎,任什邡知县,旋升州官,平金川粮草官功臣之一,在大邑等地广办书院,任上去世。
&任铭韩,辛未(1751)年正月初四生,字超,号起堂,庠生,岁贡士,侯选通判,敕封承德郎。;卞、殷氏生清臣、清彦、清和、清寅。
&任清和字玉林,翰林院侍诏。
任清臣,辛已(1821)岁道光登极恩科举人,知县,龚氏生树德、树仪、树坊。
任清彦,廪生,毕节县儒学训导,王氏生树煦。
&&&&任金荣,贵州财干校书记,詹少珍生洪武。
任洪武,大学文化,省厅级干部。
&&&&&&&&&&&&&&&&&&&&&&&&&任洪友家《易经》
四、半坎学塾变迁
在什邡,清乾隆六年(1741),知县史进爵捐资建于南门,因县有“方亭”,故名。有大门、前厅、正殿、讲堂、东西斋舍等20余间,置学田10余亩。政事之暇,集诸生讲学,谆谆以德行相勉。二十年,知县胡德琳重修。四十一年,知县任思正重修又增置学田,提学吴省钦撰记。“任思正振兴文教,扶危济贫惠乡里;”任之楷怀阳书院讲学,半坎学塾历经上庄园到新田的变迁,可谓”学海涛声韶光兴”。任铭鉮次子乏嗣,由于上庄园被石达开一部焚毁,其官厅旋当私塾馆使用,迄今近200年。光绪三十(1905)年停止一切乡试、会试,民国初年,祠堂兴起盛行,半坎族人任道培、任碧光、任丙彝、任锡庆遂将私塾馆择改至新田,始有”祠堂”称谓。
半坎私塾馆最后任塾师是任治培和任尧光两秀才。今半坎小学之名,始于民国28年,洋化三台山村民组的村民任金方(字继斌)创建了羊化村第一所国民小学,即国民半坎小学。任直三先生任教师,后来任直三在温水教书,依然是很出名的教师,袁朝中、赵兴中、任金荣等地县级干部都是他的学生。
&半坎私塾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它与官学相辅相成,并驾齐驱,共同为传递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人才,勤苦耕耘,不懈奋斗,为仁怀厅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在黔北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古代习水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对仁怀厅之习水区域教育事业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解放后,国民半坎小学自然地过度为新中国领导下的半坎小学,此时的半坎小学为初级小学,开设一至四年级4个班,有学生80余人;1962年,随着生活的好转,学校规模逐渐扩大,将初级小学改办为高级小学,设一至五年级5个班,有教师5人;1968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仍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办学规模不错,附设初中班,有教师8人),学生近200人;1975年,在任润章、赵崇义等人的主持下,将半坎学校搬至九树坎(今洋化小学),开设小学一至五年级5个班,初中一至三年级3个班,教师13人,学生400余人。
知识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孔子学院发展顺利,西方有识之士都肯定古老的中华文化能够为世界纠偏,是人类未来的福音。在这个问题上,关键在于提高文化中的思维创新含量,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不是随时就能拿到的,这需要我们发掘和整理,整合和创新才能有生命力。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人类命运问题上对中华文明寄予厚望,曾指出“现在各民族中最有充分准备的,是2000年来培育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羊化在遵同乡会:凡是同乡会成员的子女或家庭下一代考取重点大学,同乡会出面组织给予奖励;具体额度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奖励一万元;复旦、浙江、西安大学奖励八千元;省外重点大学奖励三千元;其余二本以上奖励二千元。
下图:同乡会名誉会长张廷财在二零一四年为考取二本学子兑现承诺
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每一个人千年难遇的大好时机,从道理上讲应该是自己去努力而不是别人为我而努力。2007年6月,比利时王储菲利普在清华大学演讲认为,在认识与自然相处方面,西方应向古老的中国学习。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中国的古老文明能帮助人类找到解决之道。这个解决之道并不是孔子说了什么就是什么,也不是老子、庄子说了什么就是什么,而是在他们精髓之上进行独立思维,在实践中取得共识,在文化中求得伟大复兴,一个幸福美满而稳定的软实力才能降临人间,在世界舞台上作出自己的贡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实施条例》相关法律规定,正向习水县人民政府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习水县政协等相关领导的高度肯定,相关程序正在进行中。&&&
五、半坎私塾馆对联
簪缨累世忠孝传家世泽长&&&争号龙门君庭万里荣华章
承儒学正宗&开仁邑先河&时称华夏半鉢&
撷娄山灵秀&攒鳛部精英&地同川黔驰名
四川伴黔北&怀阳坎坡多&私塾居半坎&不是第一争当第一&&
三光世人识&吼滩事迷少&神州明师策&和谐崛起创新崛起
丹霞赤水河&红色胜迹贯海内&&&
进士州府第&儒宦风骚西南中&&
半似风风雨雨&环沟抱山山抱沟&&&&&
坎徐莺莺燕燕&因人传地地传人
耕读无限度&尔有求汝有求&踏实是好&&&
能作份内事&朝可行夕可行&认真不难
求知是良途&创业事用苦心&费思量&苦境终成乐境&&
懈怠非善策&细节处标凡明&深究理&凡人就是能人
&&&&&传家有道惟存厚,诗书经世但率真。
&&&&&能受苦读书好好便好,肯吃亏创业难难不难。
&&&&&善为至宝终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
&&&&&&文章惟读国儒学,得道兼通天地人。
&&&&&读书怡养浩然气,学问融和天地心。
&&&&&慈孝天下吼滩里,锦绣仁邑有上庄。
&&&&&&&礼序承祧延世泽,耕儒务本振家声。
&&&&&远山绿墨千秋画,近水带弦万年春。
&&&&&自古积德不倾择交不败,&从来读书不贱守田不饥。
&&&&&两条正路时读时耕,二字箴言惟勤惟俭。
&&&&&孝悌其心芝兰其室,&诗书为友道德为师。&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交不遗旧言不崇华。
&&&&&敬而不怠满而不盈,清以自修诚以自勉。&&&&&&&&&
&木有本水有源弗忘所在,光于前裕于后长发其祥。
&&&&&&&&&&&&&&&&&&&&&&&&&&&&&&&——遵义&任毅
&&&&&&习水县政治协商会议&习水县良村镇人民政府
&&&&&&良村镇洋化村民委员会&&&半坎文化申报小组&&&&&&&&&&&&&&&
&&&&&&&&&&&&&&&&&&&&&&&&&&&二零一五年八月八日
& 半坎上庄园&&&&&&&&&&&&&&
上庄园是仿什邡乾隆时县城模样,在半坎修建规模浩大,工程宏伟的上庄园。当时任思正无暇顾及,于是委托七兄任思中负责监修,许多工匠开山劈石做地基、砌堡坎,伐木修建花5年时间,于1780年(乾隆辛丑年)完工,占地150亩左右,约2&万多平方米,海拨800米上下不一,距离良村镇约11千米,距今234年。
上庄园建有官厅、学塾馆、文昌阁、朝门、轿厅、茶厅、客厅、仿审判台等一应俱全,属一楼一底青瓦木结构房,有48根屋脊,即现在的48幢房屋。
一、修建上庄园的起因
&&&&任思正生于一七二七年十二月初二,字广平,号舒轩,癸酉年(1753)拨贡,己卯年(1759)举人,文林郎,正如《遵义府志》所说:先任什邡知县,旋升州官,平金川粮草官功臣之一。在大邑等地广办书院,兴文教等义举,政绩颇佳,为后世所乐道。
叶落归根是旧时传统意识,任思正妻汪氏又不愿意回半坎。深知任思正对州牧罗以先等人的乐善好施,没有多少积蓄,于是戏言道:“你要让我到你半坎居住,你必须把什邡县的县城搬到你半坎,那我才跟你去”。谁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任思正找来什邡乾隆时城图绘了一张送回老家,不动声色地建起上庄园。远观上庄园与高升寺、私塾馆正好呈“品”型排列,这是先辈的智慧、不是巧合。
站在上庄园极目眺望,对面的三处山峰成一字型排列。三个等距离、等高度的山峰,半坎的先辈们赋予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支文笔峰”。这是祖祖辈辈的山里人渴望知识,期盼成才的寄托与象征。因此,当地人有个这样的说法:羊化村半坎村民组村民陈宗权说:“半坎人生得尖(聪明),三支文笔透青天。”
人们认为左边有青龙,右边有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选择建上庄园、学塾馆和高升寺的外部因素吧!古人相信:好山、好水、好风光、才算得上“人杰地灵”。
&&&&二、修建上庄园的资金链
&&&&大小金川战争中,汉军镶红旗人张广泗,清雍正、乾隆时将领,由监生捐纳入官,因镇压苗民有功,擢贵州巡抚。十一年三月,金川土司沙罗奔反,授张广泗为川陕总督主持金川军务。六月,小金川土司率众投诚。广泗以土兵为前驱进攻沙罗奔,自己则筑堡固守,坚壁自全,迁延观望,久无进展。高宗复命大学士讷亲为经略前往,又启用岳钟琪至军营效力。讷亲、钟琪俱劾张广泗师老气怯,玩兵养寇,措置乖方,贻误军机,广泗遂被革职解京。高宗亲自在瀛台审讯,拒不服罪,以失误军机罪处斩。
任思正负责西昌铜、铁、盐、毡、马匹后勤采购,诸务应期毕就,深得朝廷赏识。又有德阳、绵阳、彭州三县皇粮被沙罗奔所抢,唯独什邡县安然无恙。三知县哭丧着脸哀求任思正道,“要么你任老爷提着我们的人头去朝廷请功论赏,升官发财,要么我们四县同奏,皇粮均被沙罗奔所抢,我们三县不要你分文,四县令同生死,共进退如何?”在这件事上,任思正可能半江瑟瑟半江红,意外得到一笔横财,同时又顾及同倷性命,可谓一举多得,不得不默许。&&&&&&
大小金川之役,又称平定两金川,是清乾隆年间清军平定四川西北部金川土司两次动乱的合称。当时发生在刷经寺一带的大小战事无数,但尤以乾隆十一年(1746、战事历时3年)及乾隆三十六年(1771、战事历时5年)的两次清剿,史称大小金川之役。&1773年,温福战死,清廷又派阿桂为将军,增兵金川。经多次血战,清军死伤众多,终于于1776年初取胜。历时五年、死伤逾万人、耗银7000万两的第二次金川之役至此结束。战后,清朝在大小金川分置阿尔古、美诺两直隶厅。
1776年初大小金川之役取得胜利,有传言任思正将银子打造为铁链,将七兄任思中捆绑着返家。任思中走到狮子红圈子,气愤至极,命随行家仆将铁链砸掉遗弃。但这个家仆总觉此行有许多迷团不得其解,顺手拾三扣随身返回,最终使上庄园得以建成。
为了解决庄园饮水和良田的灌溉,任思正还把修上庄园没用完的钱,修通了半坎大堰和小堰。
在上庄园的左上方100米处,清澈的龙泉水从石壁的岩缝中流出,常年不干。半坎的先辈在这里修建了1100米左右的半坎小堰,解决40余亩粮田的灌溉与饮用水。在半坎小堰有一处这样的两块石头,当地人谈到,这是古人在半坎小堰设的分水卡,有9寸长和1尺长之分。为了调节用水,避免用水纠纷,先辈设置这种分关卡限量放水,这是先辈的智慧。
在完成半坎小堰的修建后,任思正又捐钱在上庄园的较高地势,凿绝壁,穿悬崖,修建1300米长的半坎大堰,解决200亩的良田灌溉和更多人的饮用水。
&&&&&&&&&&&&&&&&&&&&&&&&&&&&&&&&&&&&&&&&
&半坎大小堰
数百年来,半坎的大堰和小堰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确保这里的粮田“旱无愁、涝无忧”,世世代代都在感恩任思正的智慧与付出。
玉带两条大小堰,乾隆伊始缠半坎。
前人功德谁人晓,旱涝无忧丰年揽。
耕读追随流芳远,楚凤麻城重庆龛。
&&&&&百年等闲旧时髦,独领风骚聚进兼。
&&&&半坎上庄园建好后,任思正并没看到庄园面貌,就在四川病逝。上庄园主要以山取胜,为习水县半坎文化遗迹之一,与习水县山岔河袁锦道实业文化互为依托,人文与丹霞地貌交相辉映。习水县文物管理所原馆长熊洪潘先生和习水政协冯世祥副主席等要求不要在原址建房建筑,予以保留原貌恢复,打造黔北半坎私塾文化游、绿洲红城乡村农家游、羊化风光游活动,让这些地方的村民早日脱贫致富。&
川西王氏,先世王庆陆系江西分宁州人(今江西修水)公于元朝末年迁楚麻城。其妻袁氏携三子入川(现为重庆市江津区)。&贵州仁怀县举人,任四川什邡、三台知县任思正爱女,嫁十五世王锡彀字晋五、如心号愚溪,廪贡任梓潼县教职,例授修职郎;妣例授孺人,享年六十四岁,与晋五祖合葬,生三子(王鞏、王鞠、王鞉);愚溪弟兄八人,排行最末。享年七十三岁,葬杨坝溪双桂园宅后。
有这些历史,引导重庆人到这里避暑,同时又接受私塾文化、农耕文化、鰼茶文化熏陶,可谓一举多得。
三、上庄园烧毁记
&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壬戌岁)六月二十四日,距今152年。如今,居住在这个屋基上的村民原生产队队长陈宗权给我们讲叙了被烧毁的故事:石达开一部派联络官前来提出要二、三斗米,要半边猪肉,上庄园的管家答应说:“行嘛,要米来拉七、八斗去,要猪,杀一两头没问题。”这个联络官见回答这么干脆,又没请他吃饭和给点好处,心想可能是自己说少了,当面又不好反悔,回去就故意反起说,“要米,糠头都没得一粒,要肉,猪毛都没得一根。”
石达开部队本来就喜烧房破屋,有一军爷官听后认为,你上庄园有这么大的规模和条件,要得这么少都不给,一怒之下,于六月二十七日开始派人放火、监督烧毁规模宏大的上庄园。
烧毁上庄园期间,以任丙岐为首的族人不得以与石达开一部相抵抗,多人承受伤亡,使上庄园整整烧了七天七夜,存世82年,遗存石坝三间已改动,模拟审判台已于二零零零年修成晒坝。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公社书记张华廷、袁崇光等人,听信照墙里有金扁担,派人挖了两天,得到几个空坛罐。&&&&&&&&&&&&&&
&&&&&&&&&&&
&&&&&&&&&&&&&&&&&&&&&&&&&&&&&&&&上庄园遗址四十八梯
&&&&&踏沙行
&游上庄园,四八为一;坡凤稲浪连阡陌。
&先贤往事标史册,而今迈步从头越。&&
&身临遐思,时空变迁。山隔晶帘莫等闲;
&声宣蝉翼悌泪憾,仰观环宇心方颜。
如今,随处可见屋基上的条石,村民耕种的玉米地下,随处挖开都是当是时的屋基和条石。
上庄园遗迹考,一是看看什邡乾隆时古城图,二是秋收后砌堡坎地基,尽早再现上庄园真面目。(遵义&任毅)&
&&&&&&&习水县政治协商会议&习水县良村镇人民政府
&&&&&&&良村镇洋化村民委员会&&&半坎文化申报小组&
&&&&&&&&&&&&&&&&&&&&&&&&&&&&二零一五年八月八日
& &任之楷秩事&&&&&&&&&&&&&
&&&&一、任之楷中举文
任淳是任之楷的父亲,嘉庆十三年(1800)中岁进士,妻傅氏生之楷兄弟六人。任之楷是嘉庆庚午科(1810)举人,任江西永兴知县二十八年,任南昌府府官三年,著有《文稿》二卷,未刊印,失传,《续遵义府志》有传。
“学以至善为归,而明新有止境也。夫至善,不在明新外也,大学止之以为道学是云。且学之所谓大者,原非徒兼有之为大也,要以独有之为大。兼有者,学虽备而未纯;独有者,学因纯而更备。古大人内圣外王,胥是道也,岂第明德新民已哉。溯降衷於维皇,人心净,道心著焉;而深宫斧藻,至明还期于至精;去旧染于俗习,风化行大化昭焉。而堂陛敷施,会极犹本于归极,不有至善在乎?善之为言淑也,可以淑身,可以淑世。未至者果其私有未化,刮磨必深;物有未孚,训型必力;将身世咸底于纯粹,而学乃不安小成。善之为言美也,施诸已为美德,施诸人为美政。既至者诚能见天之心,一息不懈见民之情,一夫不失将人已悉纳于范围。而学自见其大备可不有以止之乎?天之象曰乾元,地之象曰坤元,要想像其至高至厚之境,以一极之体为止焉。学止至善,则卷之退藏于密者,放之弥诸六合矣。领其纲而推之不畏难局,安不见异思迁?无损无益,即以至善为九六象之运焉可也。尧舜之隆曰揖让,汤武之隆曰征诛,皆斟酌于惟精惟一之理,以一中之执为止焉。学止于善,则修已而已无不修者,治人而人无不治矣。扼其要而守之名,言念兹在兹,允出兹在兹,不偏不倚,即以至善为十六字之薪传焉,可也。入大学者其知之。”
批语:笔健思精,力能扛鼎,饶具国初风味。庭训评
着笔不多,径寸千丈。玉松
说明:习水县文化馆始建于民国28年[1939],名称为习水县民众教育馆,负责组织本县群众文化活动。1956年更名为习水县文化馆,赵选卿老先生任第一届文化馆馆长。“在止于至善”系赵选卿老先生在良村半坎收集,以下原始资料复印于习水县文化馆。
任之楷自小聪慧,过目不忘。我们从他的科举文意中,“学以至善为归,而明新止境也”。&他不仅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政绩不及任思正,八面玲珑却颇佳,为后世所乐道。&
&&任之楷旧居
& &任之楷故居前合影&&&任正光&摄&
& & 二、吃“包谷”与官不识体辩&&&&
我们常说的玉米,习水人叫“包谷”。其实玉米最初原产地在南美洲一带,在明朝末年传到中国,可能和利玛窦有关联,作为中国人的主要粮食应该是1820年前后。它与中国五谷不同的是有叶包裹着,所以人们形象地尊称为“包谷”,由于它适宜中国南方山地栽培,因此当时推广比较快,对解决国民温饱起积极作用。
有一年夏秋天时节,任之楷在江西永兴和随扈查看民情,老表把“包谷”煮熟首先请任之楷大老爷先吃。任之楷拿起“包谷”立起就咬了一口,实际并没吃到。
在坐的人看到大老爷吃“包谷”的姿态又不敢笑,其中有个胆大的随扈赶忙道:“大老爷,‘包谷’要横着吃,不能立着吃。”任之楷应道:“哦!我从没有吃过‘包谷’,这东西真的稀奇!”
又过了几年,任之楷回家探亲,那个随扈见到吼滩里到处都耕种有“包谷”,灵机笑问道:“大老爷!你说从没有吃过‘包谷’”,指着‘包谷’问“这是什么?”任之楷半真半假说:“那次我觉得‘包谷’好吃,就把种子特意稍带回来让故乡乡亲们耕种”。今天的人多数指责任之楷官不识体,以为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当你仔细结合“包谷”原产南美洲,明后期传播至中国,那就不以为然了。&&&&&&&&&&&&&&&
三、姨表侄深情
袁锦道名翔之,字宗圣,生于清乾隆己未年(公元1739年),怀阳丁里人(清黔播仁厅丁山里,即今贵州省习水县三岔河乡人),祖籍自称江西庐陵。
嘉庆年间,袁锦道虽然在青少年时期在半坎私塾念书,总是无意“金榜题名”,弃文从商,兴办实业,振兴一方实业经济是自己理想。他系袁世盟第20代孙,娶有一妻二妾,妻穆氏,妾傅氏、杨氏,生育8子。其中傅氏与任之楷母亲是亲姊妹,两家家道殷实,多种关系自然成了表侄忘年之交。&
在半坎,姨夫哥任淳以鳛茶礼遇款待袁锦道,他自此萌生了在半坎引进鳛茶,于自己花楼植茶千秼的念头,最终乃至步入茶商行业,花楼鳛茶至今依稀尚存。
袁锦道利用川黔集贸优势和资源优势,面向重庆、江津等地市场,举办厂坊,生产日用品和农用品,如砂锅、木瓢、筷子、扁担、扇子等,先后办起了铜、铸币、纸、铁、砂、锅、银具、蓝靛、算盘等工厂作坊和一间香菌厂共计48间。这些工厂作坊全都分布在三岔河九沟十八岔的岩嵌、幽谷、菁林之中,有的沟的名称都是因当时的厂名而来的,如瓢儿沟、银匠沟等。
袁锦道兴办实业中,值得一提的是他办铸币厂私自铸币,古今都是违法犯罪行为,清律是要处以极刑的。袁锦道为了壮大实力,加快发展,利用其三岔河四周悬崖峭壁、古树参天、十分隐蔽的磨槽滩的地理位置,办了一间铸币厂。不久还是被朝廷察觉了,袁锦道利用任之楷与朝廷实权人物的关系,正好他的干爹就是钦差薜某,于是不仅无罪,还捐得一个征仕郎冠冕堂皇回来。&&&&
&“征仕郎袁公讳锦道,字宗圣,怀阳丁里人也。先籍江西庐陵县,其祖世盟公,曾于宋端平初平蛮入播,显于斯土。迄今文韬武略,衣冠满族,殆不胜屈指。可异者,先生环玮博达,恩周交通,节义自高,豪杰自负。少以为功名之适足劳人也,而乃旷逸以善身;长以为旷逸之不可善身也,而乃经纬以成业。卜宅林泉,栽花种竹;习茶千株,树木万条。辟田土以盈仓廪,修崎岖以利往来。家丰业就,赫赫然与当世英雄驰驱。倘所谓大丈夫,谅不是过耶!况夫玉树交联,丰姿发越,如嗣群者,或成均纪信,或判壁留名,亦皆能自振拔,克绍前猷。此足征流芳之远,更可垂裕之深也。迩时年跻八旬,朝廷重引年之典,荣以顶带,养以珍馐,如仁邑之七里暨蜀江綦诸地,谁不知先生其人者?于戏!人生有此美行,有此厚福,而又有此令闻,宜乎传达之不朽矣。虽然,人所称不朽者,其名耳,其业耳。而先生愿欲不朽其身,并欲不朽其身与嫡之身。
&&习水县山岔河乡望乡台袁锦道墓序
去去冬,有客从先生处来者,为余言日:“先生构一胜迹,其间奇峰峭壁,仿佛蓬莱;云飞雾卷,鹤绕龙吟,真绝境矣。额其名‘望仙台’。鸠工凿石,置遗夫若妇之像于其上。”余闻之,不禁怡然叹日:噫嘻!先生之为此举也,诚有心人矣哉!昔卫文子之登瑕也,则有日:“乐哉,斯丘也,我死欲葬之。”其即此台之谓欤?齐景公之登牛山也,则有日:“古而无死,何乐如之!”其即此望仙台之意欤?至泐石垂像,毋乃如今之绘图传真,使后之人即其面目以想见其为人而已。然未有如斯之美而可久者也。今余游其地,览其迹,且思其义,窃以为先生之形神千古矣,先生之事业亦千古矣!爰操管以为之颂。其辞日:卓哉豪杰,矫矫不群。春风为度,秋水为神。周规折矩,异敏其行。山林肥遯,事业震惊。更夸懿配,维彼硕人。系传阀阅,帚执簪缨。专一敛退,幽娴静贞。有此坤顺,应与干并。刚柔叶吉,兰桂敷荣。德垂后裔,身想前生。达者观化,嵩岳效灵。巍然宛委,壮矣峥嵘。雕镂几度,体态悉呈。古貌无饰,螓首有情。霭霭仪范,滚滚精英。日暄雨润,云蔚霞蒸。遗像在此,永庇子孙。——清&任之楷”
为了掩人耳目,袁锦道到遵义府暂住,捎信回来正是傅氏接到,恰好又是杨氏的生日,来了许多亲戚惊吓了鸡,杨氏胸有成竹又自言自语地说:“公鸡不叫鸡母叫,朝中放出袁锦道”,至今乡间广为流传。&(遵义&任毅)
&&&&&习水县政治协商会议&习水县良村镇人民政府
&&&&&&&&&良村镇洋化村民委员会&&&半坎文化申报小组&&&&&&&&&&&&&&&&&&&&&&
&&&&&&&&&&&&&&&&&&&&&&&&&二零一五年八月八日
& & 追忆半坎文昌阁
&&&&&&&&&&&&&&&&&&&遵义——任毅
良村镇半坎文昌阁,在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壬戌岁)六月二十四日随上庄园被太平天国焚毁以后,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丙子、丁丑岁,由任道培、任碧光、任丙彝等人筹建,任碧光身力主将任永生之柏香树砍伐,由任金榜师徒立造。二楼一底木质结构,占地面积约1190平方米,海拔约710米许。第一层十六柱,独立串列面向八方,第二层八柱面向四方,第三层四面向四方,梁粗柱大,四周雕龙画凤,颇为壮观。
文昌为斗魁上六星的总称,也称文曲星。旧时传说为主文运的星宿,文昌阁正殿供奉梓潼帝君及大成至圣孔子先师尊位。封建社会科举制度认为“流行如瓜,出于文昌。”半坎文昌阁位于三台山下,棕岩沟上侧,又名羊儿堡,面对白虎口。
富有戏剧性的良村镇半坎文昌阁,上庄园前后时间都不长,最后从一九三七年到了一九五四又经任金榜拆毁,虽然有时代性的巧合,人事沧桑的变化不由得想起犹太人的经历:
几经杀戮炼狱路,千年流离自尊存。声震环宇巨富亨,
思想前沿犹太人。科学艺术皆包罗,浪漫传奇百业奔。
回头再看以色列,嗜书如命阅读频。沙漠荒丘产业化,
农庄合作花园谆!出口创汇三占一,一农能养九十人!
从无到有自签证,金钱人生精明春。
现代人思维,文昌阁有与无不是主要问题,正如恢复半坎私塾馆、高升寺倡议书阐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推进国学经典进校园。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做的就是凝聚自觉的力量,冲破思想的藩篱,构建全社会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华传统美德复兴传承体系。我们祈盼同良村羊化有识之士和广大校友朋友们一道,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念,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共同肩负起传承和弘扬半坎私塾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的自我行动。&&&&
部分半坎文昌阁对联、诗词:
1.莫道骚人在三楚&&&&文星今向斗牛明
2.孔孟文章岂薄流连光景辞&杏林榜名兴观治学合深窥
3.文章缘起彦升论&&&书画同澡君谟经
4.天地之大何处求&&&循环渐进便是知
5.枷单塆弯来弯去&&&学真知指近指远
6.烦闷心无知起生事端痛苦不也&&
&&欢快事重视举享和谐喜悦有择
7.山坡羊.&半坎怀古
峰峦如聚,恶水甚怒,吼滩里外长征路。&&&山隔阻,莫踌躇。伤心今朝源流处,不及先辈显老土,兴,耕读苦;亡,耕读苦。
8.半坎怀古
半坎文昌何处寻,三山兀突如戏虎!浴日楼霞梦广宇,十六柱,斑斑苦涩风兼雨。家传慎语叙族礼,悠悠往事春秋去,渝黔怀德颂曜公,攀高处,世凭学识育万树。
9.勤奋品行正
举目黔北四山青,沟谷纵横似有情。凋零路上已止境,
攻读谋职须征程。晚辈应自遵家训,诚信学到慰先魂。
少年勤奋品行正,污泥浊水不沾身。
有道是恶梦醒来是早晨,你说我不行要努力,你说我行还要努力。人无论如何都要学习;没有知识既害了自己,同时也害了家人,等到明天就害了整个国家和民族,应该说今天的无知毕竟成为明天的千古罪人。
自古功成建伟业,自强自砺遂风流。
不进则退辩证法,精益求精学不休!
别忘记良村镇半坎文昌阁,别忘记半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不能崇拜和迷信它,同时也不能忘记根本。我们是习水人,我们是贵州人,我们是中国人,必定这里只有这么一点空间,不要讨论有与无的关系。犹太人的生存力在哪里?可以从五千年前里的《塔木德》智慧中寻找答案,我们中华智慧文化至少五千年,特别是儒家文化同样能够寻找答案,自信世界这么小,文化都有相互融合吸收的过程,千万不要夜郎自大啊!
&名村胜景道不尽,催人立志莫消磨
&虎跃棕岩洞背水,春风常在拨清波!
我们曾经的不幸,正是我们奋起的资本;我们有一定的成就,应该还是刚刚开始,继续走不断巩固、发展、提高之路,逐步提高知识产权含金量,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充满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一字一角印度创,&二字二角由此推;
&准确表达数目类,更正模糊慨念追。
&&&&&&&&&&&&&&&&&&&&二零一五年八月八日
& 杨将村古民居&
杨将村古民居位于习水县良村镇羊化村杨将村坎上,与上庄园左边一沟相隔,同时也在吼滩新寨、茶园的下边,坐北向南,面向凤龙塆、万宝台、九树坎,距离习水县城41千米,良村镇13千米。
一、杨将村古民居的界定
&二零一四年八月二十五日十时挂牌,任松平、任灯明等参与
任毅的故叔曾祖任尧光是半坎最后一个秀才,他的爷爷只知道该古民居是老辈从深山茶林中发现,不知何人亲手立造。
地名查证:此地原名杨将村,相传是播州时期一个杨姓将官住宅,故名“杨将村”;又一说是播州时期一个杨姓匠人住宅,故曰“杨匠村”;民国时期原多数好田好地是属于任金荷地主的,由于“当”给黄姓等耕种,慢慢演变为“杨当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穷苦人翻了身,“当”变成了“旦”,今为杨旦村。播州杨氏土司被平,致使偏僻之地无人,应以杨将村地名较为中肯。
历史查证:翻开黔北发生的重大事变,唯有播州杨应龙在明万历二十五(1597)年丁酉岁,七月攻江津、南川,至庚子岁六月(1600)兵败自杀,时居民逃窜,十里路上无人烟。事隔二十一年即明天启元年,奢崇明起事,据重庆,破泸州、遵义,次年安邦彦应之,在温水、土城均发生激烈战斗,经朱燮元总督川、广、云、贵兵方始安宁,兵荒马乱前后达三十余年。
家谱查证:迁徙半坎的任姓始祖任曜,实际迁入的是任震远。“曜生直、明、季”,“直”其实就是任震远。
1、曜祖封“武翼将军”是明崇祯三年庚午岁以后的事,随即弃官唐村家居越数年。
&2、公元年桂王称帝,敕任震远官袭父职,推病未任,很明显先世避功名于半坎是1650年之间。
3、历三世以后家荣族望,从深山茶林中发现房屋应该在1680年前后。
4、根据以上判断,杨将村坎上古民居立造于黔北发生的重大事变的1550年以前,迄今460多年,所以界定为明代杨将村古民居。
二、杨将村古民居概貌
该古民居是一楼一底木质结构住宅,中柱高约12米,长五间,1845年更为三间,正中是堂屋,两边分列各二间卧室。堂屋正门上镶嵌有两个门章,门章长约25厘米,门章面是鰼鱼图形,门章身是鰼鱼座图案,采用粗放的阴雕技艺,似乎是古鰼国之苍桑延伸见证。堂屋窗户为品、万字形。正房的墙体全是木板拼装,房架是木制排列,川为杉皮封实。占地面积约880平方米,长约十八米,屋沿高约六米,海拔高约850米。
&&&&杨将村古民居,在1840年将长五间更为三间外,一直保持原貌。笔者之高祖任丙嵩生于1825年,他于1840年在任丙珠手中买下该古屋,1958年大办食堂,遭遇黄兴高等人不明就里的严重破坏,1973年培修维护后,至今尚能居住,由于现继承任毅等三兄弟长期工作在外,存在年久失修,房漏坎破现象,相应维护或者保护还不够到位。二零一四年七月十一日,习水政协副主席冯世祥、档案局原局长袁永贵、贵州酒文化博物馆退休干部禹明先同习水电视台发现习水栏目一行来到杨将村古民居前,得到了冯世祥、禹明先等人的高度重视,是习水县人文难得的活化石,冯世祥副主席当即向部分村民发表了激动人心的加强明代杨将村古民居保护的讲话。
&&古民居百年老灶
&&杨将村古民居百年老灶,自1848年以来从未更改,其茶蔸代表着鰼茶文化的缩影。
三、杨将村古民居是历史缩影
明末播州土司的杨将军,那知一去不复返,历经战乱故宅却幸存于深山茶林;
杨将村古民居,诉说了古鰼人对鰼鱼的崇拜;
杨将村古民居,诉说了深山茶林,表明鰼茶是古播州人的经济基础之一,后来诱发清代实业家袁锦道在自己花楼植茶千秼,参与川藏茶马古道经营活动;自任丙嵩、任丙珠兄弟买卖关系以来,传承了“坎上古民居,始肇在大明;自从平播后,此地荒无人。先祖徙半坎,四代业初成;古屋五百载,峥嵘岁月明”的过程。一代又一代在这里“寒来署往无农闲,披星戴月有艰辛。扬将创业米粮出,植树绿化小农耕。护禾建堰身躯献,田土革命为村民。布衣今志德方远,不朽功勋日积新”的缩影。&&
杨将村古民居柿花树,太平天国石达开一部入境,有一人曾于空柿花树内避险看家。2000年许,这稞古柿花树枯萎死去,有一诗如是说:“宅右一柿树,葱茏气象生。吉年雷劈破,从此树空心。天国风云起,树内化凶荫;饥时救人命,凭吊景伤深”作凭吊。
民居的价值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是古民居的情况就不同了。2005年夏秋之间,陕西的一套旧民居被英国人以近20万高价买下,运到英国复制成中国民居,供人们了解中国民居面貌。
任洪英在二零一一年八十岁时对任毅说:“坎上是我们的老业,老辈人分家,爷爷四弟兄培宽、培玉、培凤分出,培芳守老业,到了父辈你们坐坎上,我们到坎下,你想陕西的一套旧民居外国人都要买,我们这个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知根知底的。老房子虽然是你任毅几弟兄的,你们也不靠那几个钱,你们有责任,我们上下左右也有义务把它保护好。你们说它是文物,是名片,这个我不懂,反正这是我们共同的根,我们共同的家园,我是支持保护的”。
四、古民居与鰼茶文化
贵州遵义外贸局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将生长在习水等地的乔木型大树茶,称为习水大树茶。鰼地不见鰼鱼,今习水县人将习水大树茶简称为鰼茶,目的是更好地打造习水品牌。杨将村古民居百年老灶茶蔸,目前至少代表着鰼茶文化最早器物。
普洱茶以大树茶为原料,是全国乃至世界著名品牌之一。无论是古树茶,还是大树茶,都是指栽培过渡型茶树,不是野生茶,这些茶树基本都长在山林里,与其他植物共生,长期以来形成的生物多样性,使茶树具备了较好的抗逆性,较少病虫害,山林的自然肥力,也无需人为追肥,因此,鰼茶具有天然的纯绿色安全性。
&鰼茶标本之一&&
&&杨将村景
在80到200年之间的大树茶、古大树茶,均处于茶树发芽旺盛时期;生长在不同的土壤、不同气候、不同海拨坡地的大树茶、古大树茶,有不同个性特色。茶树树龄长,茶叶的香气较好,滋味的协调性越好,其品质优越于新植茶园茶的滋味独特性。纯料古树茶不是最好喝的茶,却是具有独特风格的茶,宜与新植茶渗合,特色更加珠帘合璧。
古民居周围的一大特色:“除却滇南界缅邦(云南澜沧江拉祜族县邦茂村古茶王),便是故乡大树茶。枝繁叶茂宅左右,种类各异风格尝;味美清新少人识,沿坡沙地多且昌。参差栽培五百年,砂壶烧沸迎宾香。”
&&&&鰼茶风格醇厚,回味悠长,习水应该加大种植力度。过去多年,有的地方抓了小茶毁了大茶,茶马古道仅存普洱大树茶著名品牌,而川藏茶马古道缺乏自已的著名品牌,可谓得不偿失。在清代遵义一年销往西藏150t茶叶,新中国建国后的1955年销售631t,经1956年合作化高潮对大茶树的砍伐破坏,1968年仅收购金玉茶112t,比1955年下降46%倍。仅良村镇境内有茶园村地名,良村村内有茶园地名,在半坎内也有茶园小地名,今可惜有其地名无其茶。
退耕还林是环境保护目的,退耕还茶且是双重循环效益,在退耕还林基础上又更上一层经济发展楼。二零一四年秋冬将开展第二阶段退耕还林工作,在这个机遇上退耕还茶可以说是百年大计,前景功德无量。习水县镇政府主管部门,羊化村民委员会应正面动员、引导村民扩大大树茶植茶面积,积极主动抓住未来商机发展布局。&&&&&
改革开放的中国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绿洲红城,醉美羊化的独特资源,21世纪必定是习水人的世纪,纵观黔北矿产资源丰富、气候适宜,自然灾害比较少,退耕还茶,各方面发展无疑是未来人居最佳环境,保护好明代杨将村古民居和弘扬半坎私塾文化同样有着它很高的历史人文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遵义&任建吉)&&&&&&
&鰼部河中水,吼滩里上茶。
&&&&&&鰼水名士能评水,茶山归来总爱山。
  &&大树茶茗红城透,丹霞喀斯活水烹。
&&&&&&夏夜凉风竹清韵,山中矿泉茗奇香。
&&&&&&高升融通耕读道,古今半坎色味香。
  &山光扑面松涛烹,日铸新茶书声浮。
&&&&&&古屋茶山福禄至,老房名居远客来。
& 习水县政治协商会议
&&良村镇羊化村民委员会
&&&&&&&&&&&&&&&&&&&&&&&&&&&二零一w五年八月八日
& & 半坎大石头
&&&&&&&&&&&&&&&&&&&半坎&任毅
羊化村半坎大石头,海拔约720米,长高约八米,毗邻凤龙塆、万宝台余脉,与九树坎坡脚相望,又泛指半坎其中一脉,蚌贝之上又是一个小蚌贝,三权相扶,奥妙无间。郁郁蓄势挺精神。每当上下南来北往,或者劳作间隙,大都在大石头左右,要么在这里欣赏美丽景色,要么抽烟遐思,领悟山村大石诡异情趣,谈笑风生。
半坎大石天公作,星精泣斗实自然。
春秋暖翠烘朝旭,东西兼济郁旌天。
矗立堪称根基厚,锐气浚空聚暮烟。
护沙巧秀庄严稳,直上凌霄清幽间。
从大石头往西向上过几段田埂约600米,便是高升声,往下过几段田埂约200米,就是半坎私塾馆。
半坎任姓始祖任曜,法公为七世孙,他在留居京师国子监期间,善篆刻,工金石,文林郎。有三人利用任法的特长,四个人在一起,用八双筷子刻成皇印,分而藏之。
嘉庆十一年(1806),直隶库司伪造印鉴案发,时震京师。任法其父任铭献,在乾隆三十年(1765)举贡,时年12岁,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科中举人,任高阳知县。任铭献53岁时,即将升任府台的时候,遇到灭九族或满门抄斩的大事,多少人为此心急如焚。
好在高阳距京师不是很远,任铭献日夜兼程到京师找到纪晓岚,纪晓岚说:“这事我没办法,只有找到和坤,可能有一线希望。”随即来到和坤府第,门官见是纪晓岚与和坤门生任铭献,笑纳了银子,不容禀报就直见和坤,一行说明来意,和坤略加思索着说:“此事老师也没办法,只有下下策的苦肉计一个。”纪晓岚说:“讲来听听。”和坤说:“若求得万岁爷开恩,此事不能让别人知道,你住在我这里,明早你自己负荆请罪上朝,阐明教子不严乃为人父过错,我择机圆场,看万岁爷能否予以宽宥,就看你的造化了。”
&&&&第二天,任铭献如约负荆请罪上朝,皇帝听了任铭献教子不严乃人父过错的陈述,转问爱卿和坤,和坤耳语说:“准奏!”最后真的如愿达成父替子死,临刑时,任铭献感慨地唱曰:“战鼓咚咚响,西山日落霞;千里路上无人户,今晚不晓宿谁家?”的凄凉决语。
&&&&半坎石保婆吉年吉月被毁,附石保公石像:
&&&&任铭献父替子死,立即执行,另外判其居住地半坎大石头决土三尺。任之楷闻讯,为其叔任法通融,托钦差薛某转达半坎先人乃世代书香,且清廉之家,本来决土三尺也很费事,执行人收了好处也就乐得顺水人情,一顿酒饭了结公干。
这时清朝上下已开始腐化坠落,世家子弟纨绔成风,假以上国自居,上庄自居,忽视民生,忽视科学发展,使国家走向百年耻辱,人民贫穷落后,必然与挨打为伍,深刻的历史教训应该引以为戒。
六十一世任治培是半坎大石头人,一九二0(庚申)年四月,八十四岁时,在罗汉坝宗祠写下《任氏续德诗》云:
“显宦高官历有名,琼林赴宴弟和兄;汉代彤廷标伟望,
宋明紫阁着贤声。万里储勋昭后绩,五知树德彪芳清;
陕西奏捷叨封诰,荷宠荣归在大明。思夫远祖与高曾,
默佑儿孙世代兴!展步须同千里马,雄心恰似九霄鹏。
亲疏脉派同宗裕,远见宗支福自增。万世宏麻天宠渥,
承承继继复承承!吾家祖德永流芳,庇荫云仍早发祥,
代代箕裘安且吉,房房斯族炽而昌!麟趾远登剜鹭序,
蠡斯长兆凤銮翔。后裔霓衣游上苑,泥金先报乐安堂。
世代荣华俾炽昌,吾家祖德遍含芳。尊卑贵显名分苦,
远近高曾福孔将!上苑飞声兄弟显,祧场获携祖孙忙!
还乡衣锦人尊羡,济济衣冠拜玉堂。世代荣华不记年,
千秋脉派永绵绵!官声着并家声着,前辈贤传后辈贤。
嗣祖蛟腾兼凤起,云仍鹊舞并蝉联。弟昆趋到凤池上,
世世荆花一色鲜。”
半坎大石头分公母,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美景。
这首诗摘自半坎《任氏家谱》,习水壹玖玖玖版《任氏家谱》录其诗,未置其名是不妥的。
&&&&&&&&&&&&&&&&&&&&&&&二零一四年八月八日
什么是半坎文化遗产?首先是教育培养文化,其儒家文化是办实事、不张扬、有忠孝、讲礼貌的和谐文化。自清朝没落,民国战乱,“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好的传统没有了,消极阴暗的窝里斗现象多了起来,还有什么文化遗产?肯定不可能与时俱进和站在创新前列。
半坎文化遗产拿什么吸引人?半坎文化遗产中,私塾馆、高升寺、上庄园、杨将村古民居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同时还可以结合众多民居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长征文化就是一种硬件资源。让广大青少年在这里接受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才能在习水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半坎任氏家训本身就具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每一个人充满情系桑梓的爱国主义精神,只有这样,半坎文化遗产才能最终吸引千千万万的人。&&&&&&&&
一、半坎任氏家训
&&&&尊师重教,敬长礼朋;宽厚待人,以直抱怨。
&&&&人短莫谈,已长莫夸;责人责已,恕已恕人。
&&&&和睦戒争,多行善事;知耻守法,切莫为非。
&&&&2、立志
&&&&自尊自重,三省慎独;自立自强,穷且益坚。
&&&&惜时如金,物必其用;勤俭笃学,志向高远。
&&&&3、立行
&&&&举止儒雅,谈吐文明;谨慎择友,常伴贤良。
&&&&谦虚礼让,患难相扶;待人以宽,处事贵和。
&&&&穷富莫比,虚荣莫攀;戒妒戒贪,清廉为公。
&&&&不欺弱小,有过必改;忍无可忍,三思而行。
&&&&4、立事
&&&&当识时务,贵通权变;理能屈伸,行敢冒险;
&&&&敬业用恒,求真务实;善假于物,众志成城。
&&&&5、立人
&&&&忠厚诚信,乐观豁达;淡泊宁静,宠辱不惊。
&&&&小事糊涂,大事清醒;明哲保身,知足常乐。
&&&&6、立家
&&&&教子以德,训诫从严;书香门第,积善之家。
不忘祖训,忠孝为人;四时祭拜,明本知源。
&&&&二、为人十德
&&&&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五千年文明有着它的延续性,并不是说否定就否定了的事。当然社会的进步以创新发展为前提,要胆大心细,道德的构建绝不能有半点因循守旧的思想。
&&&&&1、立德
为人立德人之魂,志为思虑志凌云。
高尚情操奔百业,扎根实际重言行。
&&&&&2、明德
为人明德贵之道,活水源头是非明。
人世炎凉悟真谛,悉心质量人格迎。
&&&&&3、行德
为人行德人之则,身教言传始终同。
横纵逆顺自定位,拓展收缩真前程。
&&&&&4、重德
为人重德人之本,以史为镜泾渭明。
困苦富贵性尤重,浮燥急烦游刃行。
&&&&&5、守德
为人守德人之德,立德效德难永恒。
本色春风拂两袖,诚实信用防奸臣。
&&&&6、效德
为人效德人之初,知恩必报重德性。
不懈追求高万仞,并非金钱能说灵。
&&&&&7、严德
为人严德人之责,有规有矩是严情。
同乡同学知心友,方圆爱意原则清
&&&&8、律德
为人律德人之绳,师表为人律自成。
犹太为何绝境立,宽人律尔靠己身。
&&&&&9、扬德
为人扬德人之风,坚忍精神志气凭。
岁月道义扬正气,干坤革新文明荣。
&&&&10、崇德
为人崇德人之智,天下为公贵德鸣。
崇尚道德当天职,赢得世勋作娇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戴埠百世汇通在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