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最近农村测量房屋烟煤买不到是怎麼回事

烧不好煤怎么治得了霾
不久前,京津冀地区经历了“寂静岭”式的雾霾围城,PM2.5严重爆表。短暂“蓝天”后,雾霾今天再度来袭。燃煤污染一直被视为雾霾的最大“元凶”。雾霾治理不好,有人怪清洁煤推广难。为什么会出现推广难?而且,光烧清洁煤就够了吗?
控制燃煤污染以治雾霾,清洁煤成“救星”煤炭散烧对大气污染“贡献大”“成也煤炭,败也煤炭”,这句话是中国的真实写照:我国依赖煤炭能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却牺牲了环境。数据显示,我国煤炭消费比重接近70%,远高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20%左右的平均值。这个数字直接造成了如今“难缠”的雾霾问题。2013年我国能源消耗构成去年,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发布《煤炭使用对中国大气污染的贡献》报告称,约6成的PM2.5由煤炭直接燃烧产生。其中工业过程和民用源是贡献最大的污染源,排放量占比接近60%。而煤炭散烧是最为突出的问题。我国的煤炭集中利用度低,学者刘科曾提到,“世界平均煤炭集中利用度是60%左右,欧美日等能达到90%以上,而我国煤炭集中利用度不到50%”。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汉臣估算,工业锅炉、家庭取暖、餐饮用煤等“散煤”的煤炭消耗量占全国的20%。煤炭散烧很难统一管理,“散煤”的使用者用着价格低廉,但却污染严重的“烟煤”,且不会装任何环保设施,相当于污染直排。笼罩在雾霾阴影下的河北省,“散煤”燃烧问题就很严重。据半月谈10月份的报道,石家庄市农村地区“散煤”使用量大,直接导致“2013年12月到2014年3月采暖期的统计数据显示,市区周边县区的二氧化硫和PM2.5浓度均值分别高于市区均值的52%和8.8%。”正因如此,很多专家认为,治理“散煤”燃烧是治霾的着力点。由此,从上到下纷纷制定洁净煤推广任务,京津冀地区是重点华北地区煤炭消耗量占全国的25%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后,环境保护部等六大部委又出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简称《细则》),重点防治华北地区的大气污染。《细则》提出,“到 2017 年底,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基本建立以县(区)为单位的全密闭配煤中心、覆盖所有乡镇村的洁净煤供应网络,洁净煤使用率达到 90%以上。”目标定下来后,地方层层制定清洁煤推广任务。由此,京津冀地区开始了“散煤”治理、洁净煤推广的工作。但现实中,清洁煤推广阻碍重重相比散用劣质煤,清洁煤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还能提高煤炭利用效率,节煤率在20%以上。但其推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多头管理,造成制度性障碍以河北省为例,该省推广清洁煤已有两年,但却成绩惨淡。据财新网的报道,河北全省2014年的型煤(洁净型煤,也称型煤,是清洁煤的一种)推广任务为200万吨,实际完成52万吨,仅完成目标任务的四分之一。今年河北省仍“咬牙”将任务目标定为700万吨,虽然这看起来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部分人只看结果,将清洁煤推广难的矛头指向农民不配合。这样的分析常见诸报道:农民认为相比型煤,劣质“散煤”性价比更高,不仅便宜,而且燃烧效果更好。清洁煤的多头管理不可否认,农民确有对成本的考虑,但清洁煤接受度低,制度障碍也是“推手”。如上图所示,洁净煤的生产、市场推广、使用、补贴发放等涉及多个部门。多头管理造成两个后果:一是各部门“打架”,导致清洁煤推广做无用功。比如,环保部门负责推广清洁煤,农业部门负责推广炉具,新型炉具推广不及时或不到位,就会让清洁煤购买者产生“不如散煤好用”的误解。据财新网7月的报道,按照政府分工,河北省发改委目前对型煤推广工作负责,省农业厅目前专注于“通用高效节能环保燃煤炉具”的推广工作。但石家庄市农业部门两年来推广的一款环保炉,却受到河北省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局长黄涛的质疑。黄涛认为,石家庄主推的环保炉是为烟煤完全燃烧设计,对型煤并不适用,该环保炉的推广,反而增大了型煤推广的难度。这无疑还间接使得专项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经济》杂志在调查北京市治霾资金的去向时,遭遇了环保局、发改委、财政局互相踢“皮球”,说不清楚治霾资金的具体情况。二是不能环环相扣,致使清洁煤生产企业生存艰难。以石家庄为例,按照石家庄市《2014年城乡居民分散采暖燃煤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清洁煤补贴发放对象是生产企业,购买人则只需支付差价,比如原价880元的型煤,政府每吨补贴360元,购买者只需付520元。而这差价则需企业先行承担,清洁煤要实际销售后,企业才能获得补贴。财政局对清洁煤生产企业的补贴,要到年度终了后,才能按照对付程序进行清算。如果这一年清洁煤遇冷、销售不畅,则生产企业生存艰难。部门之间互相扯皮虽然多个部门都参与到雾霾治理中来,但在多个部门的共同管理下,雾霾天气反而愈演愈烈。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让企业难“奉命行事”上个月,环保部对冀大气污染防治核心区“散煤”洁净化工作进行了专项督查。在随机抽查10家集中供热企业,7家储煤煤质没有达到非电工业用煤标准。对供热企业来说,首要考虑的是成本。一方面,守法成本高。如果要严格执行“限煤令”,企业不仅要更新设备;还要高价购买优质煤。没有甜头可吃,企业就会“阴奉阳违”。以哈尔滨供热企业的现状为例,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由于设备改造和用煤成本的增加,且政府未能及时兑现给企业的补贴,导致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劣质煤与优质煤搀着烧。另一方面,违法成本低,也让企业“放心”违规。集中检查能够发现问题,但平时地方政府却对违规环境污染现状却视而不见。一来是因为型煤供应能力建设还不足,出于社会稳定考虑,政府不可能一下子命令禁止劣质煤的销售,二来是,新环保法虽然提高了中国环保部门执法力度,但实施仍会面临困境,一个供热企业涉及到多头管理,环保部门有牙齿却承担不起环保责任。既然清洁煤推广如此艰难,不如认真考虑“去煤化”国际经验表明,改变整个能源的消费结构是重点主要指标对比(图片来源:《煤炭消费减量化和清洁利用国际经验》)今年初,自然保护协会发布《煤炭消费减量化和清洁利用国际经验》报告,报告选取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四个典型国家作为案例,介绍四国煤炭消费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采取的措施,为中国煤炭消费控制提供经验。整体上看,四国的煤炭消费发展有三个特点:一、从单纯依靠煤炭,到发展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二、从各行业分散用煤、消费量增加,到煤炭集中利用度提到,再到发展替代能源,逐步减量化。三、在减量完成后,发展清洁技术,逐步实现低碳、零碳、负碳的技术升级之路。因此,对中国来说,煤炭“减量化”和“集中化”利用才是重点。单就“散煤”来看,比起推广清洁煤,煤改气也更为现实有效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汉臣认为,“散煤”因其难以集中治理导致单位燃煤治理成本高,应是“以气代煤”的重点。但现实中,火热上马的“煤改气”项目,改造对象却从“散煤”转移到了“大电厂”。比如北京定的目标是,到2017年,建设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全面关停燃煤电厂;天津定的目标是,2015年60%烧煤的发电厂要达到烧燃气的标准;河北省也定下了淘汰燃煤锅炉,提高天然气供应的目标。但已完成和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却受到诸多质疑,被指环境效益不明显,投资成本却过高,而且还面临着天然气供应能力不足的问题。事实上,热电厂“煤改气”项目是地方政府“目标驱动”下的投机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指出,由于国家制定了煤炭“减量”目标,压“散煤”难度很大,但压大企业用煤相对容易,于是一些地方制定减排政策“避重就轻”,将宝贵的天然气资源用在可通过煤炭清洁技术有效减排的地方。还要雾霾多久
清洁煤推广作为暂时性的过渡政策,能够缓解雾霾问题。但现实中推广却面临阻碍重重。与其纠缠“无效”之事,不如放长眼光,分阶段制定计划,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煤炭的“减量化”和“集中化”利用。
治霾是有着落了,可它有四大别的环保紧箍咒
绿色能源虽好,可不谨慎“培养”,也会是个“熊孩子”
中国空军在抗战中功勋卓著,悲壮故事颇多,根本无需杜撰。
“水变油”的把戏,王洪成竟然玩了10余年之久,玩得举国皆知。
联系电话: Email: 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问编辑#
还能输入140字来摆滩卖的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烟煤`在```镜湖``武侠大师傍边有个```
无烟煤````那都有 ``50级以上刷怪的山头
大家还关注【题记】2015年11月,借堂哥结婚一事,我向单位请了几天假回了趟湖南老家农村。除了参加婚事,其余时间我并未闲着,我骑着父亲的摩托车绕着家乡四处拍照。就在我行驶到村庄的最北边时,不远处突然传来了一阵哭泣声和呵斥声,一个小女孩因为阿拉伯数字写得差,她奶奶把她骂哭了,威胁着要送她到在珠三角工地上打工的父母那去。听到这句话,小女孩立马停止了哭声。这让我不由感慨,曾经认为读书无用不如在家挖煤的家乡人因为这点小事大动肝火。近些年来,不少出身农村的文化人写的回乡调查笔记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我已大学毕业一年多,从事媒体工作,尽管能力有限,但作为一个农村人,对这个因煤炭发展起来的小镇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当我再次回到家乡,看到它的一景一物,感慨万千。我叫欧阳志强,我的家乡在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麻田镇,那里曾以盛产煤炭而闻名。曾经繁荣富裕,如今凋零贫穷。少数有能耐的人挣到钱都住在城里了,而事业却还留在农村,等到煤炭资源被榨干榨净,他们便在城里转型做其他投资。绝大多数剩下的农村人则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外地讨生活,成为万千农民工中的一员。看到这样的现状后,我在思考:“过去我们总是向家乡索取煤炭资源,等资源枯竭后,却不顾一切地远走他乡,留下一个被掏空的家乡,为何没有人去想为家乡发展做点事情?”当我把这话告诉一个在外地打工的朋友时,他反驳我,“难道回到麻田耕田种菜?会饿死的!”我被驳得无言以对。现实确实如此,有什么理由放弃在外打工,回到家乡后靠什么生存?时代真的变了,我的家乡人啊,该何去何从?“梅麻浆”人的共性除了麻田镇,在宜章县,还有两个类似的地方——梅田镇和浆水乡,这三个地方的人在县城被统称为“梅麻浆”人。由于产业和语言的相近,“梅麻浆”人通常很团结。从经济条件上来说,其他乡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如梅麻浆,因此,在县城里的人看来,梅麻浆除了能代表一块盛产煤炭的区域,还代表着某种能量的存在,如:煤老板,暴发户等。当我还在梅田读初中时,犹记得英语老师在课堂谈及的一段故事,她老公是外地人,谈及来到梅麻浆地区的第一感受就是:哪里都是黑乎乎的,到处都是“黑珍珠”,挖下来的鼻屎都是黑的,可以当做煤炭卖钱。尽管三地都产煤,但富人只是极少数,他们在当地知名度都非常高,人们在茶前饭后很喜欢谈他们的故事,无外乎两点:一是猜测他们多有钱,有哪些产业,讲述他们的发家故事,流露出羡慕的眼神;二是炫耀同他们的交情,讲述与他们一起时的故事,给自己脸上贴光。据我了解,梅麻浆三地的富人基本上是50后、60后,受限于那个年代,
他们大多小学未毕业。而70后、80后、90后(1990年-1992年出生)则大多读了个初中或者中专、技校。女孩子不少都选择去珠三角打工,到了20岁左右回来后便被安排去相亲;男孩则去煤矿里干活,吃不下苦的人就会想办法成为乡村混混,只有很少数的人会选择读高中甚至大学。普遍来说,“梅麻浆”人的学历是偏低的,这与当地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因为有煤炭资源,大部分家庭都不认可“知识改变命运”,而对于那些混得不错的“混混”,有的家庭会以此为傲。不过,也有重视教育的家乡人,他们大多是不从事煤炭生意的,或很早就从中退出来的,往往会这样激励孩子——以后你读不出书来,就只有回家挖煤!例如我的堂伯父一家。堂伯父在当地算是“高学历”了,高中毕业当过民办教师,毛笔字写得非常好,早年做煤矿生意亏钱回来后,便安下心回到当地电视台从事装线工作,而堂伯母则在赶集日做起卖猪仔的生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家庭条件不如那些挖煤矿的好,他们一家都非常重视教育。如今,他家的五个孩子都读出了书,从事的职业都是律师、公务员、医生等。几个孩子很有孝心,在县城里为父母购置了住房。村里人一谈及这件事,便对他家竖起大拇指。从前,大部分“梅麻浆”人都是从事煤炭生产工作,也有些人专门做小卖部、饭店、木匠,或者开煤矿所需品的生意,如:贩卖铁轨、木头等。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人以农业生产为生,以前大多数家庭还会养猪,后来富起来了就不养了,年前都是去猪场买只猪回来宰杀,但多少会种点菜供自家人吃。曾经富裕的“梅麻浆”宜章县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知名的“煤炭之乡”,位于湖南的南端,与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挨着,由于坪石镇有火车站,通常“梅麻浆”人直接把原煤运往坪石镇,再由火车把煤矿运到珠三角地区。从某种程度上,坪石镇的繁荣有“梅麻浆”人的功劳,包括火车站站点的设置。在这里普及一下梅麻浆地区开采煤矿的历史:宜章县80%的煤炭资源都集中在梅麻浆地区。早在唐代便有开采的记载,清代尤盛,“梅田”之名,就由“煤炭坑”演化而来。建国后,1951年5月,湖南省郴州专署财委会在宜章县第二区开办地方国营梅田煤矿。1962年初,为解决广东省严重缺煤的困难,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提议,将梅田矿区划给广东省开发,成立广东梅田矿务局。上世纪80、90年代中期的最兴盛时期,全局职工及家属超过5万人,因煤而盛的梅麻浆地区到处车流不息、人流如织,一派繁荣。据长辈说,广东曾经想把梅麻浆三地划归乐昌市,但湖南没同意。在梅麻浆地区,除了通过挖煤来获得财富,还有一帮人做运输,这是一个产业链。通常他们把煤炭运到坪石或者宜章,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运到坪石,因为坪石老板给的价格高。在2003年运一车煤能挣到上千元,如果煤源广,基本上可以做到1-2天1趟,甚至1天2趟,一月下来的收入相当可观。当时,县城的房价只有几百元一平方米。县城房地产开发商也很偏爱来自梅麻浆地区的人,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三地的人不差钱,又偏爱县城的商品房,通常一个小区里住的全都是“梅麻浆”人。这些能够住在县城里的人都会购置一台越野车,少有买轿车的,因为他们的事业还在农村矿区,而从县城通往矿区的道路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破破烂烂的。“梅麻浆”人对吃要求不高,有辣椒和肉就行。不过,他们对服饰却很重视。曾经,县城、梅田镇的服装店生意非常好,店铺也是越开越多。从事煤矿工作的人,一旦有了钱,不少人都会高调地炫富,买金项链、金手链、金手表或一辆豪华汽车等。“穷的富不得,富了就了不得”是家乡人常用来警示那些通过煤炭富起来却挥霍无度的人,有钱就到处显摆,难免会重新返贫。那时候,一到过春节,都在比谁家买的烟花多、谁家开财门用的鞭炮大,除夕夜从天黑开始,烟花连续放到晚上11点,那样的“盛景”自从煤窑关停后,再也没看到过。产煤重“症”村子里,通常有些地方会是村民的聚集地,午饭后大家都聚在这里闲聊,你说张家长,我说李家短,各谈见闻。最常谈的是:哪个村谁家的房子又陷进地里去了、谁家的人在煤矿里瓦斯爆炸遇难了或者受伤了、煤老板赔了多少钱等。其实,在煤矿上班是个风险很大的工作,虽然工资不错,但无异于拿生命去挣钱。犹记得,年纪轻轻的邻居因煤矿事故离世后,留下了襁褓之中的孩子,他们一家惊天动地的哀悼声传遍全村。从上初中开始,我对家乡的未来就有深深的担忧。当时,广东梅田矿务局已全面退出,但梅麻浆三地的煤炭生意还算可以,“父辈挖完了煤矿后,我们这一代人还有煤矿可挖吗?”这样的担忧传遍了梅麻浆地区,人人深知煤炭越挖越少,后代前途堪忧,但面对利益的巨大诱惑,谁又会去管下一代呢?我查询了相关文件得知:梅麻浆地区从1950年探明煤炭储量12800万吨开采至今,最肥厚的煤层都基本采完。目前,剩下的都是些零星煤层、瓦斯突出的煤炭了,预计可开采时间不足10年。广东梅田矿务局于2000年12月停产关闭,日宣布破产,其资产、管理划归湖南宜章。随着矿务局的全面撤离,梅麻浆地区由大繁荣转入衰退。全县下大力气进行整治,关闭整合了大量小煤矿,煤矿企业从2006年的86家整合到2014年的17家,其中,梅麻浆地区剩11家。小煤窑遍地生花的情况已不复存在,一批人开始南下打工,而梅麻浆三地也成了老幼妇孺聚集之地,年轻人不再选择留在家乡,觉得那是没有出息的地方。现在的梅麻浆地区只有零星几家煤矿还在苟延残喘,以前的“黑珍珠”成了家乡人难以言说的痛。稀稀落落的行人,四处倒闭的店铺,随处可见的是前往惠州市、深圳市等地的直达大巴宣传单。如今,“梅麻浆”不再是几大产煤重镇,而是患有产煤重“症”之地。当煤炭行业开始出现危机时,那些路子广的煤老板早早选好了出路,比如某村的富人在县城搞房地产开发,专门向“梅麻浆”人出售;同时,还开了一间大型酒店。据我了解,煤老板中转型做房地产商的最多。当然,也有一些富人则把希望全部寄托给了下一代,送其到海外留学,不做其他投资。然而,在梅麻浆地区,大多数人生活条件还是很一般,甚至有的很贫困。当煤炭行业式微后,那些靠煤炭生存但没挣到钱的人慌了手脚,坐吃山空后,不得不前往外地打工,成为农民工。男的通常是去珠三角的建筑工地,因为那里工资高,据说每天能有200-350元;而女的则在饭店里当服务员;年轻点的人由于文化水平低,大多选择去工厂里当流水线工人或保安;而以前开过煤炭车的司机则选择继续做老本行,到外地帮人开货车,收入不菲但很辛苦。不少爷爷辈的50后、60后也拖着年迈的身子出来打工,他们想趁着身体还行时挣点钱。其实,在外打工也有风险,尤其是在工地上干活的,经常会遇到老板拖欠工资的情况,由于缺乏经验,往往束手无策。我的儿伴欧阳统军,1991年出生,一个勤劳又有孝心的人,家庭条件差,父母有重疾。小时候统军从高楼摔下来,脑袋被撞开,医生特别强调他今后要少去高地。后来统军到广州在高地做焊工,因为这个危险的工作报酬高。去年在白云区一座大桥施工中,他不幸摔落身亡。他的父母得到了一笔赔偿款,但丧子之痛至今难以抚平。通常去外地打工都是抱团出去帮人干活,然后,再拉一些家乡人来。比如在广州某连锁饭店里,干活的大多是梅麻浆三地的妇女,她们都是一个带一个出来的;还有惠州某生产电子产品的工厂也类似,每到过年就会有专门的大巴接送梅麻浆三地的人。而留在家乡的也有一些年轻人,他们大多都是做手艺活,很少一部分还在煤矿里干活,比如我们村里的某个80后男青年,他从事的工作就是帮人家建房砌砖,日子过得还可以。不过,大多数剩下来的是老幼病残和妇女。梅麻浆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但由于主要劳动力出去了,很少家庭会从事该项工作,现在,我们村的土地大多都以低价承包给了一个80后煤二代。就在我坐车回家的路上,碰到一位父亲的朋友,聊起“梅麻浆”的未来,他叹息道:“‘梅麻浆’以后将会是最穷的地方!”曾几何时,梅麻浆三地为广东省和宜章县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尤其是为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珠三角地区,输出的煤炭超过1亿吨。如今,梅麻浆三地的辉煌和繁荣已不在,直接的影响就是宜章县的经济发展,在繁盛期,宜章80%以上的财力来自煤炭行业,曾经的湖南省经济强县在梅麻浆三地经济衰退后,也沦落成省级贫困县。转向何方?现在的梅麻浆地区到底怎么了?我能看到和感受到的是:一片片被挖空了的山地,杂草丛生。它的荒芜自有家乡人的看法:搞农业辛苦又不挣钱,来钱慢,挣惯了搞煤矿的快钱,不太愿意搞农业。一个个难团圆的家庭,各奔天涯去谋生,亲戚朋友彼此分离,只有在特殊的节日才能聚首一两次,各叙天涯忧与乐。那些剩在农村的人,天真无邪的孩子、渴望颐享天年的老人、留在后方照料老人和孩子的妇女,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能够和父亲、儿子、丈夫常见,那样的家才像个样。然而,这样的愿望却不得不在生存的压力下低头。“没了煤矿,在家乡我能靠什么生存?怎么让我的孩子、父母、妻子过上好的日子?我也不想离开家乡,没办法!”一个在深圳工厂打工的家乡人曾向我这样抱怨。他抽着烟凝重地望着向北的方向,沉默…..时代真的变了。梅麻浆人,我的家乡人!该何去何从?就此事,我查阅了一些文件,并在家乡走访了解了一下。文件显示:2014年,宜章县委、县政府积极落实“落后小煤矿关闭退出”的战略部署,转型方向是发展农业项目。目前,梅田镇建成2000亩甜竹笋基地、1600亩美国脐橙基地,年出栏牲猪6000头的养猪场和1000亩茶场,农产品大部分外销,已形成生猪养殖、肉牛养殖、果蔬种植三大特色产业。2013年,全镇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种养基地9个、种粮大户4个,完成造林4950亩,创办了兴农、金银花、稻稻香、金桂果蔬等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浆水乡发展了万亩油茶,乡镇企业有煤矿、石材、竹木加工厂,利用大户带动,涉及苗木花卉、荒山造林、土木工程建设等行业。同时,据我了解,在当地政府积极探索转型中,不少煤老板及其儿子看到了机遇,开始转型做起了农业,如麻田镇、梅田镇的煤老板养猪、麻田的煤二代租了几百亩地养牛、浆水乡的开了个油茶基地等。在走访中,一位梅田镇官员告诉我,梅麻浆地区要转型还是存在着许多困惑,不过,要实现从“地下”走向“地上”、从“黑色”变成“绿色”,已经有了一些思路。现在镇政府正与原梅田矿务局子弟谈反哺工作,其中,与深圳一家做新能源的企业谈了有三次,打算在梅田建立一个煤化工企业,专门用来提取甲醇等新能源物质;还打算建一个大型的农产品展览馆,在里面设果园,可以搞亲子游;建一个轻工业园和创业园,吸引更多人回乡创业,并设法吸引珠三角的部分产业进行转移。在他的看法中,我可以体会到,梅麻浆地区转型还是很重视原有的煤矿资源优势,同时,把农业看作未来转型的一大重点。欧阳志强写于日敬陈管见(jingchenguanjian)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日本的年轻贫困女性早早投身与母亲相似的打工生涯,无法为下一代创造良好条件,贫穷因此世代相传。这种社会现象被学界和媒体称为“贫穷代际传递的连锁效应”。因为青壮年外出务工居多,村里的留守儿童缺乏看护,“乡村教育公益行”以淘宝服务站为据点,给当地儿童直播在线英语课程,孩子们有时会在这里呆上一整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能人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孩子在农村被称为“阔少”,有的在校期间就有人来介绍对象。这些90后男孩,无论穿着多么时髦,发型多么夸张,言语多么潮流,身上总有个不可磨灭的印记——乡村印记,他始终记得自己从那里来。于是他变得愤愤不平。导演张撼依来自黄土高原上的农村,电影的大部分场景也来自于他曾经爬过的山坡,穿梭过的树林和民窑;所有演员也都来自于当地村民,说着陕西方言。这似乎是一个农民们团队(纵然张导10岁起离开了农村,后来成为了城市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发出的声音。对人口城镇化的解释,最大名鼎鼎的是有着130多年历史的“推拉理论”。它把影响人口从乡到城流动的纷繁因素,简化为两类:一类是在农村待不下去的因素,把人们推离农村;另一类是在城市活得更好的因素,把人们拉进城市。畬民在国家和资本力量的双重冲击下,会走上怎样的道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畲族精英有着怎样的身份尴尬与认同焦虑?畬民享有“逃离统治的艺术”吗?【题记】2015年11月,借堂哥结婚一事,我向单位请了几天假回了趟湖南老家农村。除了参加婚事,其余时间我并未闲着....在表达城乡差距时,我们往往以“那终将回不去的故乡”作为煽情点。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在一些村庄、小城镇,人可能会变少,但其资源、格局是好的,是否有一种方式,可以让其要素充分体现出应有的价值,让清静的故乡变得可爱一些?贫穷是什么?是吃不饱吗?是看不起病吗?是上不起学吗?是要多生孩子吗?……因为目前各国扶贫的措施基本是从吃得饱饭、看得起病、上得起学、计划生育等方面入手来摆脱贫穷的,但为什么还是有10亿的穷人呢?(按照平均贫穷线为每天每人支出0.99美分的标准划分)在农民眼中,乡村的空心化并非坏事,因为这里隐藏着发展的希望。对农民及其代表的底层社会的关怀是知识分子的担当,是国家的道义所在,但是不切实际的宏愿却有可能事与愿违,农民反受其害。阿周叔这大半生一路走来并不顺当,从一无所有到白手起家,积攒家业,其中的坎坷和艰辛只有他与家人体会最为深刻。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乡村面貌的改善,要感谢一个个家庭默默无私的奋斗,而一个个普通家庭的发展,也得益于中国社会环境的改善。现在的秀,她在上海打工,已经是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今年的春节,也许已经踏上归家旅途,也许正在老家享受团圆之乐,也有可能在上海过年。有着同样的成长记忆,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我们两个的成长故事或多或少的记录和反映了90后的农村女孩子的心路历程。说到民宿,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莫干山,其次是杭州。但随着资本的跟风而来,民宿也从起初的私人化客栈,迅速变了味,成了一个热门的投资项目。人类曾有超过100万年的时间在大自然的蛮荒里游历、觅食,男人学习认识动物,女人认识采摘,跟环境的关系早已烙印在了基因中。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有深深的、来自蛮荒的乡愁。乡土重建仍旧是中国绕不过去的问题。在大理,远方即是故乡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行为不是政府行为。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大多失败,不仅是其发展思路有问题,关键是政府介入本身不合理。农村经济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型产业的出现和兴盛需要多个条件,政府的适宜角色是做好引导、监管和服务,而不是直接参与市场性。。做一个田园梦很容易,但开辟一个田园却很难。能让我们心底柔软、涌起乡愁的乡村,是有情怀、有温度、有梦、有诗意的软乡村。回归这样的乡村所从事的农业,也不再是苦逼、悲情、乏味、牺牲的旧式农业,而是新型的、时 ...12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温铁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杨念群教授、胡恒副教授做客北京彼岸书店,共同讨论近世中国的基层控制。当前如火如荼的儒学复兴浪潮中,仍有乡村儒学这样一种观照乡村与底层的声音,在心系庙堂的政治儒学、消费文化的国学产业之外,致力于开拓新一轮乡村建设之路。新华网12月16日消息,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解读“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专项督导办法”时提到:国家明确了20项底线要求,如一人一桌椅、一人一床位等。乡土不仅是一种略带怀旧感的情怀,更是乡村居民每天要面对的现实,它必须是安全的,最好是经济的(省料的),美观的;而对木构传统的继承也不必局限于榫卯(金属连接件同样是我们的传统)。台湾海峡,最窄仅130公里,但有时候我们却发现两岸所讨论的话题截然不同。同是大学生毕业回乡务农,这边的出发点是“科技下乡、回乡创业”,但是对岸的青年,想的却是单向度的发展指标,让生活变得乏味,而工业化和商业化,又将人从土地上撕裂。【题记】2015年11月,借堂哥结婚一事,我向单位请了几天假回了趟湖南老家农村。除了参加婚事,其余时间我并未闲着....这种乡愁,与俄国导演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乡愁》不同。在当下很多中国人那里,乡愁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文艺的闲愁,更多的是一种生存诗意缺失的焦虑和精神失落的危机感。城镇化急速向前,渐行渐远的,是乡土中国的背影,也是我们共同的过去。东亚“现代化”之后的农业和农村实际上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粮食大量依赖进口,农村的空洞化、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伴随着“新娘短缺”导致的“外籍新娘”的涌入。身处在这些女工中间,你不经意就会得到许多故事。我总的一个感受是:文化程度越低的农村青年,当他们离开乡土到城市打工时,他们的婚姻就越是不稳定。我们不是送历史“下乡”,而是从基层学会“写历史”。怎样让村史计划达到预期的目标?走进田野,聆听村民讲述的故事,阅读民间文献,考察历史景观变迁的历史因由。老人进入老人院,就是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关系重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人不断调节着自己已有的生活习惯,建立与人和空间的关系。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可以看到这种个人的差异性与适应性,而这些行为又型塑着空间的变化。七年里,瑞士人孟牧轩和台湾人庄新眉走访了遍及中国大陆的21个省市自治区的50余个自然村和镇,实地考察建筑、民间艺术、宗教、风水…出版了《中国正在消逝的世界》。一个成功的农村发展策略,需要众多方面综合协调,需要地区与国家乃至国际层面协同,来整合资源、人力、技术和资本。广大的农村正被一张无形的网悄然改变着。11位中国摄影师,历时一个月,实地探访11个县域15个村落,让我们得以透过镜头看到一个只存在于“村庄里”的中国。
多图预警!!!
请WIFI下浏览!!25岁的时候你在干嘛?是在大学里念研究生还是在写字楼里朝九晚六地为工作打拼?25岁的林东东说,我现在在浙江涌泉种桔子。站在朱家角的放生桥上,一边是黛瓦白墙的水乡景致;而在另一边,却是另一番建筑状态,这是一个名叫“尚都里”的当代江南水乡。贫穷是什么?是吃不饱吗?是看不起病吗?是上不起学吗?是要多生孩子吗?……因为目前各国扶贫的措施基本是从吃得饱饭、看得起病、上得起学、计划生育等方面入手来摆脱贫穷的,但为什么还是有10亿的穷人呢?(按照平均贫穷线为每天每人支出0.99美分的标准划分)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的背后,就是这些打工的人。他们的父母贡献了一辈子,现在轮到他们了,但随着经济增长,社会阶层固化也越来越严重,他们曾经有过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机会,但他们的孩子可能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只能延续他们的社会地位。教育制度从建立伊始就从不是为女性而设,现代国家女性拥有平等教育权也不过几十年。一个一直以来围绕男性设计的制度,在女性参与几十年后就突然不适合男性了?杜老活着的时候,清醒地拒绝了这顶高帽子。他去世后,有些媒体不顾杜老的意愿,继续往他头上戴 “中国农村改革之父”的高帽子,笔者期期以为不可。林如珏无法理解老人们留守的深层次原因,她曾一度将此简单地归咎于政府的不作为,后来发现这似乎是很多因素博弈的结果。赵松在人物故事中间穿插篇幅更为短小的抚顺旧景,浑河、北山、耐火厂、姚台子、八大烟囱、北树林……你会发现,这些地方其实像极了你的家乡,它们本身就是中国中小城市急速发展的缩影。在乡村底层群体中,不少人一边花重金送孩子读书,一边默默承认“读书无用论”的存在;一边拼命抵抗就近入学的宿命,一边却不得不直面大学录取、就业中存在的不公。厦大历史系部分师生到泉州做田野调查,走进村子里的祠堂、庙宇,与村民面对面交谈,了解世系和民情,查阅族谱,通过民间历史文献解读背后的历史。“工艺的消亡和断代是没有办法避免和挽救的,唯一可做的就是记录”
布帛菽粟,描绘的都是极其平常又不能或缺的事物。对于深山老林里的少数民族,这样的场景依然是生活的全部。“桥上书屋”本来是希望小学,但村里一批小孩上完课之后就没有学生了;现在变成了旅游景点,很多去喝茶的人,也有很多福建的建筑院校学生把它当成案例研究、现场考察。但这同样也是把社区激活了,村民做农家乐接待游客,经济上有新的试点。jingchenguanjian乡土中国
欢迎交流!热门文章最新文章jingchenguanjian乡土中国
欢迎交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近热播的农村电视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