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南浦高中高中邓华老师个人简历

|||||||||||
邓华对渡海作战进行战略部署。
30年前最后一位采访邓华将军的海南记者黄进先的讲述,带我们走近了那些战功彪炳的指战员们
30年前,黄进先还是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记者,被抽调到海南区党委宣传部海南革命文物史料征集小组,从事党史刊物《琼岛星火》纪念海南解放30周年专辑的编写工作。当年他到广州采访了许多解放海南岛战役的亲历者,包括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40军副军长兼参谋长解方等战役前线的高级指挥官,留下珍贵史料。
30年前的字迹在陈旧的采访本上依然清晰,足以把人带入60年前一段辉煌的革命战争史。
“来时伏流去伏流,乘风破浪任我游。劈荆斩棘歼贼寇,俯首甘为孺子牛。”黄进先老人拿出一个小小的采访本,翻开发黄的纸页,是用苍劲的毛笔字体题写的这一首诗,诗尾落款:解方日。
老人说,这首诗正是解放海南岛战役的前线指挥官之一解方亲自创作题写,也是他亲历渡海战役前后的真实写照。“伏流”,就是解放军主力渡海时海潮不涨不落最平顺的时候。正是解放海南的战役,把解方这些来自东北的“旱鸭子”变成了熟谙潮汐规律的“海蛟龙”。
30年前的采访 带入解放海南辉煌战争史
30年前,后来担任了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黄进先还是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记者,被抽调到海南区党委宣传部海南革命文物史料征集小组,从事党史刊物《琼岛星火》纪念海南解放30周年专辑的编写工作。“着重史实,切忌空论,一个月内交稿。”从2月底到4月底的近两个月时间里,黄进先来到广州,在多位亲历者的带领下,沉浸于他以前未曾知道的那段酣畅淋漓的历史。
“脑袋里每天想的就是解放海南(渡海战役)的情况,好像自己回到了那个时代一样。”黄进先说。而引领他的导师,也是采访对象,正是当年战役前线的一批高级指挥官,其中包括前线最高指挥官的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40军副军长兼参谋长解方、128师师长黄荣海、43军机要科长冯学彦、43军侦察科长范华、43军作战科长李治平、127师参谋长郝盛旺、127师381团团长胡海晓、128师383团参谋长纪刚以及琼纵老同志马白山、庄田、陈青山、符荣鼎、陈说、陈岩等。
“43军、40军及38、39、41、44、48、49军的部分炮兵、无线电话队、野司后勤卫生、工兵、运输队共十多万将士投入渡海作战,琼崖纵队一、三、五总队与独立团全力接应。我军在四次偷渡成功后,于日大规模强渡琼州海峡,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突破所谓‘伯陵防线’,仅半个月便解放了海南全岛,开创了我军渡海作战胜利的先例,创造了木船战胜军舰的奇迹。”这些已被30年前的记者黄进先写成文字的故事,在他的讲述里再次鲜活起来。
这些历史的见证者中有不少因为此次采访留下了唯一的关于海南岛战役的回忆,如今已经长辞于世,更显示出30年前这次采访的意义和价值。
邓华将军抱病 40天赶写回忆文章
最让黄进先扼腕叹息,又让他倍感欣慰的,是对60年前的第15兵团司令员、海南军政委员会主任邓华的采访。在《琼岛星火》刊登出邓华将军的回忆录《雄师飞渡天险,踏破伯陵防线》之后仅两个多月,即日,老将军因病在上海辞世。
这是解放海南战役前线最高指挥官、也是解放后海南首任地方长官的唯一一篇关于战役的回忆录,黄进先成为采访邓华将军的最后一名记者。
黄进先至今还保留着一封邓华将军亲属感谢他发去唁电的回信。“其实我见到他的时候,看上去身体已经不太好了,但为了写这篇回忆录,老将军还是跟我一起工作了40多天。”30年前最后一位采访邓华将军的海南记者黄进先的讲述,带我们走近了那些战功彪炳的指战员们
30年前,黄进先还是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记者,被抽调到海南区党委宣传部海南革命文物史料征集小组,从事党史刊物《琼岛星火》纪念海南解放30周年专辑的编写工作。当年他到广州采访了许多解放海南岛战役的亲历者,包括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40军副军长兼参谋长解方等战役前线的高级指挥官,留下珍贵史料。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30年前的字迹在陈旧的采访本上依然清晰,足以把人带入60年前一段辉煌的革命战争史。
&来时伏流去伏流,乘风破浪任我游。劈荆斩棘歼贼寇,俯首甘为孺子牛。&黄进先老人拿出一个小小的采访本,翻开发黄的纸页,是用苍劲的毛笔字体题写的这一首诗,诗尾落款:解方日。
老人说,这首诗正是解放海南岛战役的前线指挥官之一解方亲自创作题写,也是他亲历渡海战役前后的真实写照。&伏流&,就是解放军主力渡海时海潮不涨不落最平顺的时候。正是解放海南的战役,把解方这些来自东北的&旱鸭子&变成了熟谙潮汐规律的&海蛟龙&。
30年前的采访 带入解放海南辉煌战争史
30年前,后来担任了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黄进先还是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记者,被抽调到海南区党委宣传部海南革命文物史料征集小组,从事党史刊物《琼岛星火》纪念海南解放30周年专辑的编写工作。&着重史实,切忌空论,一个月内交稿。&从2月底到4月底的近两个月时间里,黄进先来到广州,在多位亲历者的带领下,沉浸于他以前未曾知道的那段酣畅淋漓的历史。
&脑袋里每天想的就是解放海南(渡海战役)的情况,好像自己回到了那个时代一样。&黄进先说。而引领他的导师,也是采访对象,正是当年战役前线的一批高级指挥官,其中包括前线最高指挥官的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40军副军长兼参谋长解方、128师师长黄荣海、43军机要科长冯学彦、43军侦察科长范华、43军作战科长李治平、127师参谋长郝盛旺、127师381团团长胡海晓、128师383团参谋长纪刚以及琼纵老同志马白山、庄田、陈青山、符荣鼎、陈说、陈岩等。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43军、40军及38、39、41、44、48、49军的部分炮兵、无线电话队、野司后勤卫生、工兵、运输队共十多万将士投入渡海作战,琼崖纵队一、三、五总队与独立团全力接应。我军在四次偷渡成功后,于日大规模强渡琼州海峡,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突破所谓‘伯陵防线’,仅半个月便解放了海南全岛,开创了我军渡海作战胜利的先例,创造了木船战胜军舰的奇迹。&这些已被30年前的记者黄进先写成文字的故事,在他的讲述里再次鲜活起来。
这些历史的见证者中有不少因为此次采访留下了唯一的关于海南岛战役的回忆,如今已经长辞于世,更显示出30年前这次采访的意义和价值。
邓华将军抱病 40天赶写回忆文章
最让黄进先扼腕叹息,又让他倍感欣慰的,是对60年前的第15兵团司令员、海南军政委员会主任邓华的采访。在《琼岛星火》刊登出邓华将军的回忆录《雄师飞渡天险,踏破伯陵防线》之后仅两个多月,即日,老将军因病在上海辞世。
这是解放海南战役前线最高指挥官、也是解放后海南首任地方长官的唯一一篇关于战役的回忆录,黄进先成为采访邓华将军的最后一名记者。
黄进先至今还保留着一封邓华将军亲属感谢他发去唁电的回信。&其实我见到他的时候,看上去身体已经不太好了,但为了写这篇回忆录,老将军还是跟我一起工作了40多天。&
&日上午9时多,我依约来到邓华将军休养所住的广州珠江宾馆留园3号。当秘书隋学方带我到老将军的卧室时,那情景令人不安。墙角竖着一樽氧气筒,70岁的老将军正在吸氧,他抱病见我。他身着粗布便服,头戴圆顶便帽,面庞消瘦苍白,一副普通老人打扮。&
起初,邓华本不愿意用个人名义写回忆录。他性格低调,此前仅与人合作发表过一篇抗美援朝战争的回忆录,还没有关于海南岛战役的文章。后来,邓华在3月底写给海南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的信中说:&你区党委宣传部派人来要我写一篇纪念海南岛解放30周年文章,本不敢献拙,但我是海南战役的参加者和指挥者之一,责无旁贷。&
一旦决定留下历史的记录,老将军就非常认真投入工作。黄进先记得,文章虽然不长,但整整写了40天,前后修改了6次,三易其稿,反复查证电文、资料,还对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写历史要尊重历史,当时是怎样就讲怎样。&
为了弄清一些历史细节和战斗情况,时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邓华还专门托人从北京带来一些重要资料,并帮忙找到当年参加战役的43军老同志回忆战斗场景。&大家一起开了个座谈会,整体情况一下子就采访清楚了。&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黄进先还记得,文章完稿的时候,邓华高兴地开玩笑说:&小黄,现在算是交卷了,整整搞了40天。&为了写这篇回忆录,将军抱病在身,一边输氧一边工作,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秘书还跟他说:&首长天天修改文章,连晚上必看的电视节目都不看了。&
黄进先回忆说,在《琼岛星火》纪念海南解放30周年专辑最初的组稿计划里,本没有关于43军的专门文章,关于琼崖纵队接应作战的内容也不多。是邓华将军,在认真听取了组稿计划后提出了两点建议:一个是琼崖纵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好好写一写;二是渡海作战部队有两个军,40军写了,43军也应该写一篇。&我们搞史料,应注意它的完整性,兵团、渡海作战部队、琼纵、人民支前都要有文章,这样反映战役更完整些。&[!--empirenews.page--]
在黄进先的采访中,从邓华直到团长、营长,都向他强调琼崖纵队在岛内的配合策应对解放海南的重要作用。
《随军纪实》 留下接应大军史录
黄进先说,他的另一个任务就是协助琼崖纵队老干部陈说写作有关接应大军渡海的回忆录。
陈说是海南日报的前身&《新海南报》的第一任社长,解放战争时期曾担任北区地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但他在解放海南战役中的经历却鲜为人知。1949年3月,他到北京参加全国青年民主联合会成立大会,会后留在中央组织部工作,广州解放后回到广东协助15兵团准备渡海事宜,为部队上课讲解海南地形及敌我态势,协助做船工思想工作并当翻译等等。
日,43军127师加强团近4000人分乘80多艘船分三路进行偷渡,陈说和127师政委宋维拭同坐一条指挥船带路,为接应大军作准备。
黄进先采访的时候,陈说正患病在省人民医院住院。他只有每天半小时的采访时间。据黄进先回忆,他采访后发表在《琼岛星火》上的《随军纪实》,就是陈说唯一一篇解放海南战役回忆的历史见证。
众将军亲自审稿 史料弥足珍贵
让黄进先颇为自豪的是,30年前出版的《琼岛星火》纪念海南解放专辑不但采访到了战役前线指挥官邓华、韩先楚、解方等人,而且得到了他们亲自审稿,修改和确认了不少历史细节,留下了一段弥足珍贵的口述历史。
&回想起来,我当时没有经验,对历史也不了解,工作起来很艰难,但是非常值得,为保留战役材料做了一些工作。&黄进先回忆30年前的采访经历,对自己还是十分满意。
黄进先表示,经过30周年专辑的采访,岛内对解放海南战役的研究基本把史料搞清楚了。为了反复印证不同的材料,他特别从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借阅了9份未曾公布的珍贵材料进行比对,包括15兵团的战役总结、两个军的战役总结、上百封电文等等。&都是十分难得的材料,相关内容都是首次发表。&
专辑还广泛查阅了战役前后国共双方报纸对战事的报道。如《南方日报》,及海南国统区的《民国日报》、《大光报》等。在他保存至今的一份&民国39年4月20日&出版的《大光报》复印件上,头版还在高喊&临高角匪已大部就歼&。前一天的《大光报》上,还有在海口召开祝捷大会的消息。而此时也就是解放军主力从临高角登陆已经3天,美亭黄竹决战激战正酣,距薛岳总撤退、海口解放仅2天的时候,反动派的可笑嘴脸从中一览无余。
回想起那些战功彪炳的指战员,黄进先肃然起敬,又不胜唏嘘。&解放海南的很多人随后又马不停蹄去了朝鲜战场,其中就包括邓华、韩先楚、解方等。他们的全部都贡献给了解放事业,值得后人敬仰,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毛泽东对军委扩大会议的情况了如指掌,也自始至终控制着会议。虽然他不相信邓华会反对自己,但跟着彭德怀就是错误。
于是他发了一句话:&邓是彭的人。&这五个字就给邓华定了&终身&。但毛泽东不愧为辩证的大师,他一般说话会兼顾另一面。
他还有一句话是:&但是,邓与彭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这句话,又给邓华留有余地。
批判彭德怀、黄克诚的综合小组在追逼了上述几个问题之后,从9月5日开始,又被划分为五个小组。除第五小组外,其他四个小组都分别交代了任务:第一小组负责清查邓华的问题。
因为开会期间有人给大会主席递了条子,说邓华与彭德怀关系密切。第二小组负责清查万毅的问题。
因为7月22日在庐山开会时,他曾发言表示同意彭德怀的意见书。第三小组负责清查洪学智的问题。
因为他与黄克诚个人关系较深,与彭德怀关系也很密切,会议期间对彭德怀、黄克诚的问题揭发又很少。第四小组就是负责清查钟伟的问题,要查他为什么为彭德怀、黄克诚打掩护、解围。
[!--empirenews.page--]
这四位将军中,被追逼最厉害的是邓华上将。黄永胜主持一个小组开会,搞邓华的所谓&反党反毛主席&和&军事俱乐部&问题。
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小组第一次批斗邓华时,主持会议的黄永胜要他交代问题,虽说语调严肃但说话还留有余地;&你现在还不是反党,把问题讲清楚就行了。&
过了一天,黄永胜主持第二次批斗会时,声色俱厉地说道:&你已经走上了反党反毛主席道路,老实交代你的反党反毛主席罪行。&黄永胜改口,据说是因为林彪看了《会议简报》上对邓华问题的提法大为不满,狠狠批评了黄永胜。
当黄永胜宣读了他主持写的《关于邓华同志问题的小结》之后,邓华实在难以接受,说:&我的错误是严重的,但要说我反对中央和毛主席,说不过去嘛!我自己本心……&
黄永胜说:&高(岗)、彭就是个反党联盟么,彭、黄也是个反党联盟么,高、彭联盟中你是个成员,彭、黄反党集团中你是个重要成员。你的错误性质就是反党反中央的。&
另有追逼者马上附和道:&实质上是这样,不承认不行。&
在战场上、在生死面前都没有流过一滴泪,此时却忍不住流下眼泪,表示其他可以接受,就是&反党、反毛主席&这一条实在没有办法接受。[!--empirenews.page--]
黄永胜说:&邓华同志这条他现在接受不了,我们大家让他考虑考虑再作检讨,我们小组通过《关于邓华同志问题的小结》。&邓华再次表示:&这一条我接受不了。&
黄永胜不耐烦起来,说:&在逻辑上说不过去嘛,我们这个小组就这样了,小组通过。&
回到北京,参加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邓华,自然成了批判对象。一般的批判和责问,他都耐着性子听。
因为批判和被批判者的权力不是对等的,被批判者的任何解释都无济于事,而且还会被看作是&态度不老实&而加重罪行。
但有些话太重了,让这些过去从未折腰的铮铮汉子实在忍不下去,而不得不说话。诸如:&你反党反毛主席,老实交代你的罪行!&
邓华听了一愣,但还是忍住性子,说道:&我18岁就跟着毛主席闹革命,怎么会反党反毛主席呢?&
批判者有批判者的逻辑:&你跟彭德怀打得火热,彭德怀反党反毛主席,你也反党反毛主席。&
邓华喃喃道:&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经过长征,一路下来,我都是在党和毛主席培育教导下成长的,就是把我烧成灰,也找不到一丁一点反党反毛主席的思想。&[!--empirenews.page--]&你心目中只有一个彭德怀!在朝鲜,第三届赴朝慰问团来了,你为什么不去迎接?&
&我去迎接了。&邓华回答。
&喂,邓华,我明白同你讲,&会议的一位秘书长发言了,&你是一位有经验的、难得的指挥员,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比你强的还有,你不要太骄傲了。&这位秘书长语出惊人:&你,十个元帅反了九个!&
这个大帽子可是重磅炸弹,十个元帅反了九个,那还不是地地道道的&反革命&,也自然是只跟彭德怀的&军事俱乐部&成员了。
&老实交代你跟彭德怀的黑关系。&黄永胜火上加油。他可能对九年前邓华取代他任第十三兵团司令员仍有些耿耿于怀。
其他人也围攻上来:&彭德怀爱骂人,许多人都骂到,就是没骂过你,这是为什么?&&你长期跟林总,却是格格不入,为何一到朝鲜就跟彭一拍即合?&
对于这些无端的攻击,邓华能忍则忍,实在不能忍的就解释几句,但批判他的人哪里肯听,邓华不由得火了起来,和一些人争吵起来。
会议组织者立即报告了上级,说邓华态度恶劣。毛泽东闻讯后传下话来:&有些同志对你有意见,开个会让他们说一说,你要硬着头皮,好好听下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
邓华历来十分信任毛泽东,也认为毛泽东是了解自己的,就按照毛泽东的说法,只听不说,埋头做记录。
毛泽东对军委扩大会议的情况了如指掌,也自始至终控制着会议。虽然他不相信邓华会反对自己,但跟着彭德怀就是错误。于是他发了一句话:&邓是彭的人。&这五个字就给邓华定了&终身&。
但毛泽东不愧为辩证的大师,他一般说话会兼顾另一面。他还有一句话是:&但是,邓与彭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这句话,又给邓华留有余地。[!--empirenews.page--]毛泽东给邓华定了性
因为邓华没有参加前期庐山会议,当然无法罗织像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人那样的问题。批判来批判去,也没有抓到什么要害问题,这倒使会议的组织者作难。于是,他们便采取了别的办法。
一天夜里,两位老战友来到邓华住处,先问起居饮食,继之要他好好保重身体。在此时此地能来嘘寒问暖,邓华自然心生近意。
但来人不独为此,几句寒暄便转入正题。
&想不到你跟彭跟得这么紧,怎么跟他个人呢,要紧跟党,紧跟毛主席嘛!&身为会议秘书长之一的老战友有些语重心长。
&彭德怀反党反毛主席,处心积虑,你总不会一点也没有察觉吧。&另一位随声附和。
邓华不语,他已经习惯不开口了。
&你跟彭的黑关系,这是尽人皆知的。&来访者声音大起来。
邓华只好回了一句:&什么黑关系!拉不拉在他,上不上钩在我。&
&彭反党反毛主席,你紧跟他,不就是反党反毛主席吗?&另一位接着说:&不承认反党反毛主席,是过不了关的。&
邓华摇摇头:&我没有这种思想,也没有这种感情,要我承认反党反毛主席,我无论如何接受不下来。&
&咬着牙承认吧,只要承认了就行了,承认了也不要紧。&两位老战友道出他们到此的目的:就是&劝降&。
邓华警觉起来:&你们这不是诱供、逼供吗?&
两位来者有些尴尬,搓手道:&怎么这样说呢,我们只是作为老战友,劝劝你罢了。&
谈话不欢而散。[!--empirenews.page--]邓华谈朝战艰难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7月,中国组建了东北边防军,保卫边境安全,并随时准备渡江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东北边防军以四野的13兵团为骨干力量,中央军委调邓华担任13兵团司令员。
这一年,邓华刚满40岁,正是英年锐气。抗美援朝战争给了邓华这位虎将充分施展军事才华的机会,他的军人生涯达到最辉煌时期。
朝鲜战争一爆发,邓华就密切关注战场的形势。他认真研究过&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知道那位年已70岁的美国老头儿不是寻常人物。
邓华想,如果朝鲜人民军能够在短时间内完全解放南朝鲜全境,这是再好不过了。如果战争时间拖延,朝鲜人民军久攻敌方最后阵地不下,那么麦克阿瑟很可能有大的反扑动作,战场形势也许会发生逆转。
作为边防军兵团司令员,此时此刻要在战略问题上向中央提供决策参考。邓华久思后,给中央军委写了报告:
&……鉴于朝鲜人民军战线南伸而延长,美军凭借其海空军优势,于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大为增加。
显然,如果以朝鲜人民军弱小的海、空军和后方留守陆军,阻止美国从两侧而不是正面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企图是很困难的,况且,朝鲜三面环海,东、西海岸线较长,给人民军集中、重点防守带来不便。&
对美军可能采取的作战方式及方向,邓华指向明确,如果他当时就在朝鲜战场上的话,后来的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就要遇到麻烦了。
邓华接任13兵团司令员职务后,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召见了他。[!--empirenews.page--]邓华坐下后,毛泽东递给他一支烟,说道:&你们的任务是保卫东北边防,但要准备同美国人打仗,要准备打前所未有的大仗,要准备他们打原子弹。他打原子弹,我们打手榴弹,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最后打败他。&
邓华停止笔记,兴奋地说道:&是的,抓住他的弱点,跟着打,美军的武器装备好,火力组织也好,从正面攻击不容易奏效。我军可以从侧翼和侧后迂回、渗透、穿插、包围,打近战、夜战。他打他的优势,我们打我们的优势。&
毛泽东脸上透露出欣喜。邓华把他同美军作战的指导思想,发挥得这样具体明确,无疑是认真研究过同美军作战的战术问题的。毛泽东微微点头,又说:&你的报告说美军可能在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实施登陆作战,很有见地。
8月份可能没有作战任务,要准备在9月上旬作战。我们刚刚给高岗打了电报,要他们在8月中旬召开边防军各军师干部开会,务必在8月内完成一切作战准备工作。你和肖劲光、肖华他们去参加这次会议。&这话透出毛泽东对邓华的信赖和器重。
1950年8月初,朝鲜人民军已经解放了朝鲜南部90%以上的土地和92%以上的人口。
8月15日,金日成发布命令,要求在8月份内完全解放南朝鲜全部国土。但是到8月底,双方仍在南部的洛东江地区激战,敌人最后一道环形防御圈始终未能打破。
也就在此时,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计划获得美国最高当局的批准。
麦克阿瑟的登陆作战计划被批准仅两天,邓华在13兵团领导会上对众人说道:&估计敌人将来反攻的意图,可能以一部分兵力在朝鲜沿海侧后几处登陆,实行扰乱牵制,其主力则于现地由南而北沿主要铁道公路逐步推进。[!--empirenews.page--]另一种可能是以一部兵力于现地与人民军周旋,抓住人民军,其主力则在人民军侧后大举登陆,前后夹击,如此人民军的处境会很困难。&
半个月后,也就是9月15日,在麦克阿瑟的亲自指挥下,&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了。朝鲜人民军的主力被截断在南朝鲜,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朝鲜战争形势由此急转直下。
麦克阿瑟在实施仁川登陆计划过程中,曾不止一次地问他的手下人:&会不会泄密呢?&他最担心的是登陆作战计划被对方知晓,那样的话,他将可能一败涂地。
遗憾的是,当时朝鲜人民军陶醉在胜利之中,或者说被拖在鏖战中,没能注意到麦克阿瑟的冒险之举。9月15日,&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成功,28日即占领了汉城,随后迅速北进。
10月1日南朝鲜军首先越过三八线,10月7日,美军也越过了三八线,与南朝鲜军一同进攻平壤。10月19日,平壤陷落。
本来,麦克阿瑟在10月2日下达的第2号作战命令中,要求美国第8集团军在占领平壤后,与夺取元山的第10军在元山蜂腰部汇合,然后再向北推进。
但是,随着美韩军战果的扩大,麦克阿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在10月17日下达了第4号作战命令,取消原定的两支部队在元山蜂腰部汇合的计划,命令这两支部队继续前进,直到中朝边境的鸭绿江。于是,美军以师为单位,争先恐后地拥向鸭绿江畔。
唇亡齿寒,中国人民不能眼见战火烧到自己的领土上。东北边防军13兵团所部4个军、3个炮兵师、1个高射炮团迅速集结在鸭绿江畔,只待一声令下,立即奔赴朝鲜战场。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前,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沈阳召开了首批志愿军军以上干部会议。这次会议,主要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决策,确定入朝作战的指导方针。[!--empirenews.page--]会议结束已是深夜了,邓华等13兵团领导人仍在一起商讨着,因为有一件大事牵挂在心头:入朝作战的兵力有些不足,必须具备优势兵力才能取得初战胜利。
按原定的作战部署,志愿军先派两个军过江。两个军约12万人,而此时的&联合国军&总兵力已达42万人,地面部队拥有5个军,其中美军为3个军。
除了地面部队外,&联合国军&还拥有作战飞机1000多架,各型军舰300多艘。且不说对方的海空军优势,仅同它的地面部队相比,我军仅出动2个军,也不具备优势。
邓华和洪学智决定面呈彭德怀。彭德怀见邓华和洪学智深夜叩门,知道必有要事,便说:&军中无禁忌,只管说。&邓华直言道:&先过去两个军兵力太少,形不成优势,是不是考虑4个军一起过江?&洪学智接着补充道:&美军飞机已经发现我军在边境集结,一旦他们把鸭绿江桥炸了,我们部队再过江就困难了。&
彭德怀听罢点点头,说:&这个意见很好,我立即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报告。&
第二天,彭德怀即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志愿军部队全部过江。
毛泽东随即复电同意。
历史证明,当时的处置是非常正确果断的,如果志愿军首批仅出动两个军,是不可能取得初战胜利的。
根据敌情和战场形势,邓华认为出动4个军入朝参战仍显兵力不足。当彭德怀在10月11日来到兵团司令部检查出国作战准备情况时,邓华又向彭德怀建议:&我军火力弱,敌人火力强,歼灭美军一个师,我们得用两个军,所以还得向中央建议增调部队。&
彭德怀听取了邓华和洪学智这些意见,并报告给中央军委。中央军委随后紧急调遣驻扎在天津的第66军加入志愿军序列。11月份,又调第9兵团3个军入朝参战。
1953年6月,朝鲜停战谈判的各项议程全部达成协议。6月15日,中朝联军司令部向部队发出命令:从6月16日起,一律停止主动向敌人攻击。
6月16日,交战双方参谋人员按照实际接触线重新划定了军事分界线。双方的文字专家也在逐字逐段地最后审定停战协定的文本。[!--empirenews.page--]为即将到来的和平,在朝鲜战场鏖战了3年的邓华心中是欢欣的。6月16日晚上,他特意吩咐食堂加菜,拿出了茅台酒,与志愿军其他领导人同庆。
然而,6月17日深夜,南朝鲜当局却以&就地释放&为名,在南朝鲜军队的训练中心&就地释放&了2.7万名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按照停战协议,双方战俘都需交还对方。
南朝鲜当局&就地释放&,实际上是扣留战俘,蓄意挑起事端,明目张胆地破坏停战协议。
消息传到志愿军总部,邓华拍案而起,对李承晚当局的猖狂行径极其愤怒,他对身旁的副司令员杨得志说道:&看样子还得给李承晚点苦头吃才行!&
考虑了一会儿,他在巨幅作战图上拍了一下,对杨得志说:&我们在这里狠狠给他一刀!&
邓华巴掌拍击的位置,是李承晚军队当时占据的一个突出部。它位于金城以南,南朝鲜军在此配置了几个师的兵力。从军事角度看,这个突出部对我方威胁较大,而打掉这个突出部,则能将双方实际停火线拉直。
6月20日,准备赴开城办理停战协定签字的彭德怀从北京抵达平壤,在听取了邓华的作战设想后,立即于当天夜里给毛泽东发去电报,请示打击南朝鲜军队一事。
第二天,毛泽东回电彭德怀,表示同意打击李承晚集团。毛泽东说道:&再歼灭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
已经准备和平签字的邓华和志愿军将士们再一次进入紧张的临战状态。
志愿军当时在金城地区有4个军的兵力,为了保证我军兵力和火力上的优势,邓华决定再增加1个军,并增调3个炮兵团。这样,志愿军无论在兵力上还是在火力上都优于对方了。
7月13日21时,金城前线乌云密布,大雨欲来。就在这时,金城反击战打响了,志愿军1000多门火炮突然发起猛烈轰击,顷刻间,南朝鲜军队的防线山崩地裂,成为一片火海。
志愿军6个军同时向南朝鲜军4个师25公里正面发起攻击,1小时内即全部突破其前沿阵地。
在作战室里密切注视前线情况的邓华,此刻是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同时对敌人4个师宽大正面进行战役反击,这真是大仗硬仗啊!这是何等巨大的变化啊![!--empirenews.page--]拿火炮来说,解放战争中天津攻坚战我军发炮7万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是空前的。随后进行的淮海战役,我军一共发炮20多万发。
到了朝鲜战场的上甘岭战役,志愿军一共发射了40多万发炮弹,令许多老战士难以想象。
而现在的金城反击战,志愿军一下子集中了1000多门火炮,准备了70万发炮弹,不到3年时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强大起来了,可以硬碰硬地压制敌手了。
经过3天激战,志愿军在金城地区将战线向南推进了15公里,歼灭了南朝鲜军4个师大部。随后又打退了美军和南朝鲜军7个师的反扑。整个战役歼敌5万多人。
到7月27日,基本拉直了战线,我军的防线向南推进了178平方公里。
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双方谈判首席代表签字后正式生效。燃烧了3年零23天的战火熄灭了。和平降临到了朝鲜大地!
邓华说:&现代战争一定要有必需的现代技术装备。&&技术是科学,仅靠勇敢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这种由鲜血和生命凝结而成的宝贵经验,是对志愿军参加2年9个月现代化作战的科学概括。这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
邓华将军相关信息
邓华将军专题栏目,提供最新新最全的邓华上将_邓华简历_邓华女儿、以及邓华将军等相关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潜江三江锅个人简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