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暴打外国人看外国的书有用吗

为何中国人爱看外国书_百度知道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翻译中国诗,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翻得好?
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许渊冲
  【导读】理解中国诗词歌剧之难,外国人远远不如中国人,而理解后,中国人用英文表达的能力却不一定在英美译者之下。所以徐志摩说:中国诗只有中国人译得好。中国人能否把诗词译成英文,这事有关中国文化能否走向世界,中国梦能否实现的大问题,所以就有了这篇小评论。
  日,中国翻译协会举行“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暨资深翻译家表彰大会”,李肇星(右)和周明伟(左)给本文作者许渊冲颁奖
  《文汇报》在世界读书日发表了一篇关于《汤显祖戏剧全集》中译英的特别报道,报道中比较了外国人白之(Birch)和中国人汪榕培的译文,结论说:“两个译本各有特色,但明显可以看出译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解和感受上的深浅之别。”这就是说:中国译者对汤显祖的戏剧《牡丹亭》理解和感受比外国译者更深,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人的翻译比外国人好。但是外国人有不同的意见。
  《英语世界》2015年第3期第105页上说:“在谈及由中国政府资助并由中国译者翻译出版的英文版大中华文库系列丛书时,美国著名汉学家、《中国文学选集》的编译者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也表达了他的观点。他说:&中国正在花钱把中文典籍翻译成英语。但这项工作绝不可能奏效。没有人会读这些英文译本。中国可以更明智地使用其资源。不管我的中文有多棒,我都绝不可能把英文作品翻译成满意的中文。译者始终都应该把外语翻译成自己的母语,绝不该把母语翻译成外语。"
  宇文所安认为中国不该花钱让中国译者把中文典籍翻译成英文,而应该让英美译者来翻译;中国政府不该资助中国译者翻译出版大中华文库系列丛书。这是一个中国译者能不能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中国人能不能实现中国梦的大是大非问题,甚至是一个世界文化的大问题,非认真讨论不可。
  大中华文库选用了《汤显祖全集》译者汪榕培英译的《诗经》。《诗经小雅采薇》中有四个千古丽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先有英国译者里雅各(Legge),后有中国译者汪榕培的译文,现在抄录如下:
At first,when we set out,(当我们出发时,)
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杨柳一片嫩绿。)
Now,when we shall be returning,(现在我们要回家,)
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in clouds.(大雪纷飞如密云。)
When I set out so long ago,(很久以前我出发时,)
Fresh and green was the willow.(杨柳是嫩绿的。)
When now homeward I go,(现在我回家去,)
There is a heavy snow.(雪却下得很大。)
  比较一下两种译文,第一行相差不大,但汪译押韵,比英译更有音美。第二行英译“杨柳”用复数,意美胜过汪译。第三行英译动词用未来时,不如汪译用现在时。第四行英译形象化,意美胜过汪译。总之,两译各有千秋:汪译理解更好,英国人译文表达力更强。现在再看中国外文出版社的译文:
When I left here,(我离开时,)
Willows shed tear.(杨柳流泪依依不舍。)
I come back now,(现在我回家了,)
Snow bends the bough.(大雪压弯了树枝。)
  比较一下三种译文,第二行“杨柳依依”是依依不舍的意思,第一、二种译文说是“嫩绿”,都没有表达拟人化的杨柳舍不得士兵去打仗的意思,第三种译文根据“垂柳”的英文是weeping willow (哭泣的杨柳),把“依依”译成shed tear (流泪),可以说是远远胜过前两种译文;我读到过多种英美人的译文,没有一种比得上外文社译文的。再看第四行“雨雪霏霏”,第一种译文比第二种更加形象化,第三种不但形象化,而且第二、四行进行了对比,兵士离家时杨柳依依不舍,回家时杨柳又给大雪压弯了树枝,象征着给战争压弯了腰肢的兵士,使景语成了情语,更能传达原诗的意美;其次,原诗有韵,译文也押了韵,传达了原诗的音美;第三,原诗每行四字,译文每行四个音节,传达了原诗的形美。总之,第三种译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远远地胜过了第一、二种译文。为什么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说“绝不该把母语翻译成外语”呢?为什么大中华文库选用了汪榕培的译本,而不选更好的外文出版社的译本呢?这两个问题就是中国文化不容易走向世界,中国文化梦不容易实现的两个原因。
  也许一个例子不容易说明问题,我们再看《文汇报》上《汤显祖戏剧全集》中《牡丹亭皂罗袍》的例子。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See how deepest purple,deepest scarlet,
(瞧,多美的红花绿叶,有的深红,有的浅紫,)
Open their beauty only to dry well crumbling.
(但都只向坍塌的枯井显示美艳。)
Bright the moon,lovely the scene,
(月光照射着美丽的景色,)
Listless and lost the heart.
(令人心荡神迷,)
―where is the garden“gay with joyous cries?”
(但是发出欢乐笑声的花园在哪里呢?)
(汪榕培)
The flowers glitter brightly in the air,
(百花在空中闪闪发亮,光彩夺目,)
Around the wells and walls deserted here and there.
(但到处是坍塌的墙壁和干枯的水井。)
Where is the“pleasant day and pretty sight”?
(愉快的日子和美丽的景色到哪里去了?)
Who can enjoy“contentment and delight”?
(谁能在这里享受到“安逸和欢乐”呢?)
  比较一下两种译文,第一行的万紫千红,白之重复用形容词比汪译只用一个动词显得更有力量,但第二行“断井颓垣”只译了“井”,第三行加了“月”。又不精确。第四行和前三行有什么联系? 两种译文都不清楚。我们来看看中国翻译公司出版的译文吧:
(中国翻译公司)
A riot of deep purple and bright red,
(深紫浅红五彩缤纷争风斗艳,)
What pity on the ruins they overspread!
(可惜百花齐放在一片废墟之上。)
Why does Heaven give us brilliant day and dazzling sight?
(天为什么给人光辉灿烂的日子,绚丽夺目的景色?)
Whose house could boast of a sweeter delight?
(哪一家能显示比这里更甜蜜的欢乐?)
  比较一下三种译文,中译公司第一句用了riot(五彩缤纷)这个名词,可以说远远胜过白之的两个形容词。这就是说,中国译者不但理解母语更深,而且在用英语表达的能力上,也不在英美译者之下。第二句用了ruins(废墟)来译“断井颓垣”,也比白之只译“断井”更加全面,比汪译如何呢?这又有一个理解问题了。“断井残垣”是不是只限于“井”和“垣”,而不可以指别的废墟呢?答案是否定的。所以白之只译“断井”有所不足,而“废墟”却包括“断井残垣”在内,所以译文不在汪译之下,却在白之译文之上。第三、四句的三种译文都不相同,到底谁是谁非?有无高下之分呢?这就要看原书的上下文了。下文说:“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意思是说:园中有这么好的景色,怎么老爷和奶奶从来没有提到过呀?那“良辰美景奈何天”就可能是说:天下怎么有这样好的美景?“赏心乐事谁家院?”也可能是说:哪一家能在这里欣赏美景,尽情欢乐呢?如果这样理解不错,那白之的译文加了月光,问花园在哪里?就显得文不对题了。汪译提出两个问题:问良辰美景到哪里去了和谁能享受安乐,也不知道根据什么?只有翻译公司译文问天下为什么会有这种美景,哪一家比这里更欢乐?和下文更好联系。由此可见理解中国诗词歌剧之难,外国人远远不如中国人,而理解后,中国人用英文表达的能力却不一定在英美译者之下。所以徐志摩说:中国诗只有中国人译得好。
  但是美国译者宇文所安却说不能让中国人把中国诗词译成英文,因为他能把中文译成英文,却不能把英文译成中文。他不知道,英美译者理解中文诗词不如中国译者,中国译者英译中国诗词却不一定不如英美译者。就以宇文所安为例,他译杜甫《江汉》“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把老马识途译成年老的官员了。译李白《月下独酌》“行乐须及春”为The joy I find will surely last till spring(我发现的快乐肯定会延长到春天),把及时行乐都理解错了。表达能力也不见得胜过中国译者,如《独酌》“永结无情游”:“Let us join in travels beyond human feelings.”中国译者译为Our friendship will outshine all earthly love(我们的友谊会使人间的感情黯然失色),outshine就比beyond有力。
(责任编辑:樊雅和 UB004)
&&&&&&</div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读书的作用是不是被中国人推崇过高了?外国人怎么看待读书_百度知道为什么欧美地铁上看书的人那么多
[摘要]看书被视为高逼格的事情,但别被表象迷惑,捧着纸质版《鬼吹灯》比手机上看《百年孤独》更高级吗?不用拿地铁上看不看书一事指责国民,也不用过于羡慕国外,其实差距没有那么离谱。作者:徐娉婷近日,有一群互不相识的年轻人,相约“占领”北京地铁。他们按照约定好的时间和地点排队上车,在同一车厢里,每个人掏出一本纸质书,静静读了半小时,他们说想用这一行为艺术“唤醒阅读”。谈到地铁上阅读,他们脑中理想的样子一定是欧美地铁上书香满车的状态,如下图。再对比一下北京地铁上的“低头族”。纽约地铁上乘客在看书北京地铁乘客在玩手机两图一比照,简直可以开一个国民批判大会,“你们这些人就知道玩手机,你看看人家欧美,都在看书学习”。细想想,其实图片未必能反映阅读率差距的真相。阅读率的差距确实存在2013年,一位印度工程师的文章《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不打电话就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在欧洲,火车的速度也许已经没有中国快,火车站的现代化程度也许不再领先,但大部分人还是在阅读中度过等待的时间。”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和欧美国家国民阅读率是有差距的。世界读书日《全球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的阅读量为4.56本,韩国是11本左右,美国是7本左右,日本是8本左右。为什么会有这种差距,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①经济水平有差距2013年,据《经济学人》公布的数据,美国恩格尔系数最低,人均每周食品饮料消费43美元,占收入的7%;英国人均每周食品饮料消费与美国相同,占收入的9%,这两个国家的恩格尔系数都低于20%,属于极其富裕,中国人均每周食品饮料消费9美元,占人均收入21%,属于富足的范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收入的五分之一都用于解决吃饭问题,那么在精神粮食上的花销自然就少。对于不舍得花钱或者没钱买书的人,借书也是一种途径。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资源匮乏,服务体系不完善。在我国,平均每44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而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每1万人左右就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②从小没有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在应试教育下,教科书或教辅书成为必读书目,而且读这些书毫无愉悦感可言,读书变成了苦差事,人们对“看书”形成了条件反射,产生抵触情绪。不抵触的、有意思的课外书又常常成为多数老师和家长封杀的对象。也就是说,多数老师和家长鼓励为成绩而读书,即便是读点课外书也常常是抱着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一旦不用考试了,书本就成了无用的东西。反观欧美的基础教育,建立在阅读+讨论上,而非授课+考试上。小孩从小阅读量就大,学习主要靠阅读和思考,形成了阅读兴趣和习惯。长大了业余读点轻小说是小菜一碟。(当然也有毕业后不看书的。)③讲求功利和实用作家张抗抗曾对媒体说:中国人爱看报纸、时政新闻、娱乐八卦或是实用性书籍,但不太热衷于读纯文学、诗歌及文史哲。这可能与大家的急功近利有点关系。只要能够有所“获得”,就肯“投入”&#8212;&#8212;比如,走亲访友可以结交或巩固社会关系、对股市的关注可有微利或暴利、微信可以炫耀也可以获得更多信息、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网购可以省钱……对这些“有用”的事情,大家都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反之,如果看起来没有用处的事情,人们就不“舍得”为此支付时间。看书未必在学习,看手机未必在玩如果就地铁上看书的现象就认为中国人不看书,就像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著作《低智商社会》中说:“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这未免只看到表象,一叶障目。通常人们认为看书为学习是上等,为消遣是下等。其实刷手机的也未必在玩,可能在读自媒体的一篇深度好文。看书的也未必在学习,可能在看言情小说。看看2015《全球数字阅读报告》显示的各国人民爱看什么书:美国:科幻小说和爱情小说超 35%英国:西部题材、科幻小说和爱情小说销量最高,达 50% 以上,另外减肥、游戏题材最近两年开始畅销中国:最青睐都市、玄幻、言情小说,份额占据 72%也就是说,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不管你是哪个国家,很多人爱看的还是通俗小说,对于严肃的文学大多数人还是“敬而远之”的。据《卫报》报道,最近一项调查表明4%的英国成人读过《战争与和平》,3%的人读过《悲惨世界》,7%的人读过《白鲸记》。更多的人表示是想读这些名著的,只是因为“缺乏时间和耐心”而作罢。中国读者也是“彼此彼此”。2013年广西师大出版社在网络上对3000多位读者进行一项“死活读不下去的图书”调查,结果令人瞠目:《红楼梦》高居榜首,成为“最难读”之书。中国古代另外三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也悉数上榜。此外,《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不幸”跻身前10名之列。欧美人爱读通俗小说就类似于咱们大众读些琼瑶言情、金庸武侠、《故事会》之类,只不过他们是捧着书读,我们是在网上追连载。所阅读的内容数量和质量上其实没有那么显著的差异。并不是捧一本纸质书才叫读书。在中国的地铁上,用手机、电子书学习的也大有人在。用手机看博尔赫斯和拿着报纸看八卦新闻,谁的逼格更高一些?而且,没有证据表明,通过电子屏幕获取知识的一代,知识面和创造能力比阅读纸质书的人差。电子阅读容量更大、呈现方式更多元,或许更能激发人们的求知和创造欲。客观上,欧美地铁的环境更适合阅读欧美国家的人在地铁上看书的确实不少,但是不看书还能干啥呢?地铁里没信号啊。欧美国家地铁里普遍信号不好,可能与地铁建成时间较早有关。伦敦地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铁,早在 1863 年便已经开通,那个时候当然还没有手机。不过手机普及这么多年了,伦敦地铁升级一下,实现手机信号覆盖也并非难事,但英国人不这样想。据英国当地媒体报道,很多伦敦人是故意拒绝地铁里的手机信号的。一家英国网站此前做过一份民意调查,在 1094 名受访伦敦人中,76% 的人明确反对地铁内覆盖手机信号,其中有 14% 的人直言不想在地铁里听到别人嚷嚷着打电话。因为没信号,地铁里也比较安静。在日本,地铁里不能打电话是人人都知道的 " 铁律 "。日本地铁里老年人多,有些人会安装心脏起搏器,而手机打电话的信号会干扰起搏器,严重的可能会引发生命危险。想象一下北京地铁里的景象:旁边一哥们握着手机在和女朋友褒电话粥,门口上来一男子推推搡搡踩了一女士的脚,两人开始互相问候“你妈”,有时候还会大打出手。地铁里没那么挤的时候,各路真假难辨的乞丐开始活动,有抱着孩子的、有拖着一条腿在地上匍匐前进的、或者一个老婆婆牵着一个“盲人”老头,无一例外的是老远飘来悲情的音乐。还有贴小广告的、吃凤爪的,不一而足。这样的环境下,你还能优雅地看书吗本来爱看书的人就少,没有看书的气氛,加上这种“极端艰难”的环境,这时你掏出一本书,你一定会意识到,周围人没准心里在嘀咕“装×!”为了不虚伪,你还是默默地掏出手机,心安理得地加入了“低头族”。结语:看书被视为高逼格的事情,但别被表象迷惑,捧着纸质版《鬼吹灯》比手机上看《百年孤独》更高级吗?不用拿地铁上看不看书一事指责国民,也不用过于羡慕国外,无论是阅读率还是阅读质量,其实差距没有那么离谱。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pingtingxu]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国人殴打中国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