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的具体历史实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及其实现途径研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及其实现途径研究
||暂无简介
中级统计师|
总评分4.7|
浏览量2478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的位置: >
来源:  作者:王军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逻辑和现实指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阶段性战略目标,对战略全局具有重要的统领和牵引作用。正确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历史演进、现实基础和未来价值,对于党领导人民同心同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的历史延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提出来的,也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提出来的,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康”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大雅·民劳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之后,从孔子到孙中山,很多思想家都把“小康”社会作为美好的社会理想进行了具体描绘,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宽裕殷实生活的美好向往,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的代名词。因此习近平同志指出:“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本文共计7页)          
相关文章推荐
看看这些杂志对你有没有帮助...
单期定价:6.40元/期全年定价:5.12元/期 共30.70元
      【“四个全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分析-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四个全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分析
文章来源:
点击数:1414
更新时间: 14:51:3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总体战略布局,也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效性的必然选择。“四个全面”既有理论探索,又有实践创新。“四个全面”四位一体,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阶段性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手段,全面从严治党是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大愿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末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6年,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此后,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中共十二大首次使用了“小康”概念,并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邓小平同志1987年8月29日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明确阐述了“三步走”战略: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30到50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小康”的意义和内涵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实现总体“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面向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各个方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了具体论述,即:建设一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一个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所谓更高水平,就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大体用20年的时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3万亿美元,人均超过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的新起点,又是亿万人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新期盼。
五年之后,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其中特别强调了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等内容,并将经济发展指标修改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与时俱进,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十八大要求全党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虽然党的三次全会具体的提法不断更新,但是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维度是一致的,即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充分展开论述。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民富国强的中国梦提供了明确的历史方位和清晰的路线图。从“建设”到“建成”,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总而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五个方面一起协同推进。这不仅是简单地兑现一个政治承诺,而且要让每一个中国的老百姓,不论他身居哪一个角落,都要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按照社会工程学的概念,凡是工程必须是可以详尽描述的,凡是工程必须是可设计的,凡是工程必须是可以验收的。既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党确定的重大社会工程,那么必须有相应的衡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否则这些工程届时是否完工,是否符合设计的初衷,就无法检验,无法检验就无法判定一个社会工程是否完成。衡量标准好比建设施工图纸,评价体系就是验收的方法。因此,科学的重大社会工程都是需要一套科学的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概莫能外。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三可(即可报告、可检测、可核实)原则”。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其实社会上已经开展了比较多的研究。对这些代表性研究的回顾,客观上就反映人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也是一个稳中求进的自然社会历史过程。
1991年,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教育部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2000年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16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2000年,中国虽然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那时的总体小康依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是从经济指标上看。按世界通行的标准,人均400美元以下为贫困;400美元至800美元为温饱;800美元至4000美元为中等生活水平,即小康;人均4000美元以上为富裕。显然,我们国家人均收入刚刚达到800多美元,只能算作低水平的小康社会。所谓不全面,是指全面小康社会有多项指标,除经济外,还有政治、文化、法治、教育、卫生、医疗、保健、生态环境等指标,而这些指标还没有全面达到。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都比较大。
2000年,有关部门把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暂定为10个:(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4)恩格尔系数低于40%;(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6)城镇化率达到50%;(7)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8)大学入学率20%;(9)每千人医生数2.8人;(1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确定的原则,建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的16项指标,经济方面4项指标,社会方面7项指标,环境方面3项指标,制度方面2项指标。
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小康项目课题组在大量反复研究和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选择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的五大类,50个指标。这五大类分别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民主法制、资源环境。与国内其他指标体系相比,突出特点有以下几个:一是突出重视人民生活和健康。设计了传染病和艾滋病防治、孕妇和儿童死亡率等指标;设计了食品安全、饮水安全、卫生厕所、生产安全等生活指标。二是突出了民主法制。如廉政建设、法律援助、慈善事业、民间组织发展等指标以反映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是突出反映社会公平。设计了社会服务、收入差距、区域差距等指标。
2009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提出了一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涵盖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的23项指标。预计2020年标准值:(1)人均GDP≥31400元;(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5%;(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0%;(4)城镇人口比重≥60%;(5)调查失业率(城镇)≤6%;(6)基尼系数≤0.4;(7)城乡居民收入比≤2.80;(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60%;(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90%;(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100%;(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12)恩格尔系数≤40%;(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7平方米;(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2‰;(15)平均预期寿命≥75岁;(16)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90%;(17)社会安全指数≥100%;(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16%;(20)平均受教育年限≥10.5年;(21)单位GDP能耗≤0.84吨标准煤/万元;(22)常用耕地面积指数≥94%;(23)环境质量指数=100%。并且,以后几年接连发布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影响比较广泛。
据测算,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80.1%,其中,经济发展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0.3%提高到2010年的76.1%;社会和谐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7.5%提高到2010年的82.5%;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8.3%提高到2010年的86.4%;民主法制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84.8%提高到2010年的93.6%;文化教育事业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8.3%提高到2010年的68.0%;资源环境保护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65.4%提高到2010年的78.2%。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看,2010年,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88.0%,比2000年提高23.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77.7%,提高22.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71.4%,提高18.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为82.3%,提高22.0个百分点。虽然经济进入新常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会低于历史上的年进步率2%,但是只要我们扎实工作,实现预期目标依然是大有希望的。
最近,该方案又做了进一步的修改,一是在指标选取上,认真对照十八大报告,能量化的都尽可能量化;二是在结构体系上,分为五个部分,对应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个方面的新要求;三是在权重确定上,按照“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的要求,降低了经济指标的权重,提升了资源环境指标的权重;四是在目标值的确定上,既考虑了全国的统一可比,又充分考虑各地经济基础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功能定位不同,提出了统一的和有差异的目标值。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经济指标,我们也是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的。最初,党的十六大提“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后来,党的十七大提“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最后,党的十八大提“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其中,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97983亿元,预计到2020年为795966元(2010年不变价);2010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暂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代替)5919元,预计到2020年为11838元(2010年不变价);2010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预计到2020年为38218元(2010年不变价)。
今后,全国和各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过程中都需要全面引入第三方社会评估机制,其中既包括整体评价也包括单项指标的单独评价,既包括客观评价也包括主观评价。从而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到位,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监督,进而提高老百姓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客观满意度。由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涉及政府各个部门,未来在政府发展和改革工作中引进第三方评估是重要的政府工作创新,是迈向现代化政府的重要一步,建议各个部门都予以引用。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第三方机构独立性和专业性优势,清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死角,强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挖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潜力。
总而言之,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能够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举措
发展依然是硬道理,必须牵好经济建设这个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是新挑战也是新探索,我们要善于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系统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开路先锋,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大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当前,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迫切要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自身的改革是下一个重点,政府不仅要转变工作作风,而且要把工作重点转向提供公共服务和加强社会治理,同时要充分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重点激发经济的内在活力和持久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互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具体说来,现在我们要把握好经济建设的总体要求,努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兼顾,真抓实干,在牵动全局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增强发展新动能。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政治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强调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内在目标,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动力和根本保障。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是简政放权,正确履行职能,完善职能体系。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继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携手奋斗。
具体说来,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方面要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另一方面要坚持创新管理,强化服务,着力提高政府效能。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实绩突出的,要大力褒奖;对工作不力的,要约谈诫勉;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
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必须处理好国家物质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做到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我们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固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具体说来,当前的主要工作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重视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
社会建设亟待提速,必须构建新的政府和社会关系。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各级政府神圣而光荣的使命。我们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益、实现公平就业;要做到劳有所得;要不断改善劳动条件;要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明确了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和重大举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一要有更加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二要有更加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三要有更加可及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四要有更加公平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五要有更加高效的行业监管体制。到2020年目标是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具体说来,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对困境儿童、高龄和失能老人、重度和贫困残疾人等特困群体,健全福利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发展社会办医。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必须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推进、系统推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科学布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必须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理念,要在全社会广泛培育节约资源意识,明确确立和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理念;必须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进资源利用方式向集约高效转变;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节约能源是节约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括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建立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化机制;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
具体说来,当前的主要工作是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江河湖海水污染、水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行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做好环保税立法工作。我们一定要严格环境执法,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开发利用页岩气、煤层气。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要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办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开展国土江河综合整治试点,扩大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机制试点,保护好三江源。扩大天然林保护范围,有序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综上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要靠全面改革,二要靠科学发展,三要各地真抓实干。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下,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改革开放,全面依法治国,充分凝聚力量,刻意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按期保质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历史目标。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我们会继续向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发展目标前进,直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杨宜勇,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社会政策、人口与就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社会保障。主要著作有《加速转型期》《公平与效率》《中国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等。)
课程录入:xxzx&&&&责任编辑:xxzx&
上一个课程: 下一个课程:
&&(06-24)&&(06-22)&&(06-18)&&(06-02)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版权所有:中共临沂市河东区委党校 联系我们: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