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讲心经所处何地

释星云大师现在在什么庙_百度知道星云大师:如何处贫居富&开采内心的资源
星云大师:如何处贫居富 开采内心的资源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贫穷?我们又如何来认定什么是贫穷?什么是富有呢?有的人高楼大厦,冷气,锦衣玉食,福禄双全;有的人一生劳碌奔波,工作所得极为菲薄,仅能供给一家数口勉强温饱而已。其原因何在?一言以蔽之,都是由于个人宿世善恶业所招感的果报。
就贫富而论,有钱的人,虽然衣食无缺,华盖重裘,但有时候为了人事的困扰,同样日夜不得安宁;没有钱的人,尽管每日难过,依然每日过,无钱一样可以挺起胸膛,安心自在,此即所谓的“人穷志不穷”。这个道理也就是说人生的幸福快乐,贫与富并不构成绝对的条件。佛教对于贫富的看法,认为贫与富对人格的尊严,原没有什么差距。譬如用水洗涤污秽的东西,洗涤之后,与洗涤之前,其实就没有区别;这意思是说,人生数十寒暑,如梦幻泡影,贫富苦乐只在于自己内心的体认罢了。所以,有人粗茶淡饭不改其乐;有人富甲一方,仍然忧愁烦恼。深一层的说,如果心里拥有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即使身无立锥之地,却可感受到最大的富足!
佛陀的生活,就可以作为最确切的证明。佛陀的生活,春夏秋冬皆着一袭粪扫衣,也觉悠哉游哉;披上名贵的金缕衣,也丝毫不感到骄傲。既可以粗茶淡饭,也可以美味佳肴;可以树下露宿,也可以安住于琼楼玉宇;可以自己独处山林,也可与四众弟子共住……。可见佛陀对富贵贫贱、穷通得失、兴衰盛败、美丑善恶,并不系念于心,也不追逐世间的尘欲,只是随缘适应环境!这就是佛陀最大的富有。
且不说佛陀,就是近代的弘一大师,也认为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使他觉得不好。破旧的手巾也好,咸苦的蔬菜也好,跑一整天的路也好,住在小茅屋也好,世界上什么都有味,什么对他都了不得。他少欲知足,别人认为他如此贫穷,简直是在受苦,但他却觉得一切都很好。有一次,夏尊看到弘一大师那种吃萝卜咸菜的愉快情景,颇有所悟,夏先生说:“萝卜咸菜的真滋味,大概要像弘一大师这样的人,才能如实的品尝到。”
我现在举一事来证明:一个有钱人住的是高楼大厦,拥有种种最现代化的高级设备,生活真是富裕豪华。他家邻近有一间破旧小房子,住着一对贫穷夫妇,这对夫妇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夫唱妇随,生活相当愉快。可是住在楼上的有钱人家,总是要为公司的交际应酬感到困扰,为声势名利的维护感到不乐,心里就觉得纳闷:“我这么有钱,为什么那么烦恼,隔邻住破房子的人家,不是歌唱,就是谈笑,为什么他们那样快乐?”
有人就告诉他:“你要卖苦恼吗?只须拿出二十万元送给他们,他们马上就会苦恼。“
二十万元,在有钱的人看来,实在算不了什么,好!就慷慨送给贫穷的夫妻。贫穷的夫妇凭空得到二十万元,最初喜欢得不得了。但是到了晚上却烦恼钱要放到哪里里呢?抽屉吧,不保险!床底下嘛,也不太安全!枕头下面……左思右想,一夜睡不着觉。过了几天,他们又为了二十万元该如何利用而吵嘴,夫妻几乎因此而破坏了多年的感情,后来一反省,才彻悟钱使他们苦恼,终于又把钱还给原来的主人。
这当然是一个寓言,不过寓言有时候却包含着深刻的真理。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名利有时也会为人增加烦恼和危险。从前,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在坟墓间修行也觉得泰然自得;我国古代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这些前例都在说明贫富不能以有没有钱来衡量。人可以穷,但是内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的是,你肯不肯去开采它;你如果肯开采心里的能源,你才是真正的富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星云大师——解密如何处贫居富 取之不尽 - 鑑真圖書館的日志,人人网,鑑真圖書館的公共主页
【扬州讲坛】订票通知 主讲者:蒙曼教授 主题: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修养 讲座日期:日(六)下午2:30~4:30。订票时间:日(六)上午9:00开始,订完即止(恕不接受现场订票)电话订票: 网络订票http:// 领票时间:日 上午9:00~11:30;下午1:30~3:00 领票地点:鉴真图书馆五福堂(扬州市鉴真路1号)
星云大师——解密如何处贫居富 取之不尽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贫穷?我们又如何来认定什么是贫穷、什么是富有呢?有的人高楼大厦,汽车冷气,锦衣玉食,福禄双全;有的人一生劳碌奔波,工作所得极为菲薄,仅能供给一家数口勉强温饱而已。其原因何在?一言以蔽之,都是由于个人宿世善恶业所招感的果报。就贫富而论,有钱的人虽然衣食无缺,华盖重裘,但有时候为了人事的困扰,同样日夜不得安宁;没有钱的人,尽管每日难过,依然每日过,无钱一样可以挺起胸膛,安心自在,此即所谓的&人穷志不穷&。这也就是说,人生的幸福快乐,贫与富并不构成绝对的条件。佛教对于贫富的看法,认为贫与富对人格的尊严原没有什么差距。譬如用水洗涤污秽的东西,洗涤之后,与洗涤之前,其实就没有区别,这意思是说,人生数十寒暑,如梦幻泡影,贫富苦乐只在于自己内心的体认罢了。所以,有人粗茶淡饭不改其乐;有人富甲一方,仍然忧愁烦恼。深一层地说,如果心里拥有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即使身无立锥之地,却可感受到最大的富足!佛陀的生活就可以作为最确切的证明。佛陀他春夏秋冬皆着一袭粪扫衣,也觉悠哉游哉,披上名贵的金缕衣,也丝毫不感到骄傲。既可粗茶淡饭,也可以美味佳肴;可以树下露宿,也可以安住于琼楼玉宇;可以自己独处山林,也可与四众弟子共住。可见佛陀对富贵贫贱、穷通得失、兴衰成败、美丑善恶并不系念于心,也不追逐世间的尘欲,只是随缘适应环境!这就是佛陀最大的富有。且不说佛陀,就是近代的弘一大师,也认为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使他觉得不好。破旧的手巾也好,咸苦的蔬菜也好,跑一整天的路也好,住在小茅屋也好,世界上什么都有味,什么对他都了不得。他少欲知足,别人认为他如此贫穷,简直是在受苦,但他却觉得一切都很好。有一次,夏尊看到弘一大师那种吃萝卜咸菜的愉快情景,颇有所悟,夏先生说:&萝卜咸菜的真滋味,大概要像弘一大师这样的人,才能如实地品尝到。&我现在举一事来证明:一个有钱人住的是高楼大厦,拥有种种最现代化的高级设备,生活真是富裕豪华。他家邻近有一间破旧小房子,住着一对贫穷夫妇,这对夫妇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夫唱妇随,生活相当愉快。可是住在楼上的有钱人家,总是要为公司的交际应酬感到困扰,为声势名利的维护感到不乐,心里就觉得纳闷?&我这么有钱,为什么那么烦恼,隔邻住破房子的人家,不是歌唱,就是谈笑,为什么他们那样快乐?&有人就告诉他:&你要卖苦恼吗?只须拿出二十万元送给他们,他们马上就会苦恼。&二十万元,在有钱的人看来,实在算不了什么,好!就慷慨送给贫穷的夫妻。贫穷的夫妇...
阅读(246)|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十天内免登录
星云大师:禅,遍一切处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我们行道的眼目,度往彼岸的舟航。禅,遍一切处,在此处也在彼处,山林水边,街道马路,都是参透人生公案的美好助缘。
禅,遍一切处林先生接触佛教以后,对于参禅打坐很有兴趣,只要听说那个道场有禅七的活动,他便不辞路途遥远,前往参加。多少年来,他在禅堂里度过无数的寒暑岁月。直到某天,他不再热衷禅七的修行,每天用过早餐后,便神密兮兮的出门。他的太太满腹狐疑,以为他有了外遇,于是就尾随跟踪,一探究竟。林太太跟踪了几天,却只看到林居士站在马路旁,很专注的观看往来的人车。她心中产生疑虑,会不会是先生精神上出问题?这消息不久就在亲友间传开来。家人关切地询问:「为什么要站在马路上,有什么好看的东西?」朋友也说:「老林啊!你是个老参,在禅堂眼观鼻,鼻观心,多少年的修行,怎么不再参禅打坐?反而跑到马路去看花花的世界?」林居士起初都不愿作答,后来实在不忍心亲友的牵挂,终于开口:「我经过禅堂多年的熬炼,有了体会,真正的禅者,不是在蒲团上觉悟成佛的,要和世间的一切众生心意结合。一个禅者,如果眼中没有芸芸众生的悲欢;听不到众生的苦难音声;身心没有贴近众生的脉动;他是顶不到诸佛的万里晴空,踏不着觉悟的琉璃宝地。「马路像蜿蜒的生命河流,漂浮着众生的爱恨情仇,也细说着因缘来去的密意!马路,是人间的大禅堂呀!三世诸佛都在人间成佛,菩提道果,都以众生为种芽。」参禅打坐不是逃避世间的人群。真正的禅者,可以容纳山河大地,一切众生,都在他的身心世界,没有对待,没有隔绝。禅者,如果只是贪恋山林,厌喧求静,充其一生,不过是枯木焦芽!内心滋长傲慢的邪见,把迷悟看成两边,将净秽截为两半,如觅兔角,偏离解脱的大道。任何的修行法门,都意在使我们改心换性,令刚强得柔软,诤论化祥和,瞋恨转慈悲,愚痴成智能,具足健全的人格,所谓「人成即佛成」。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我们行道的眼目,度往彼岸的舟航。禅,遍一切处,在此处也在彼处,山林水边,街道马路,都是参透人生公案的美好助缘。
本文来源:网易佛学
作者:中国佛教网
关键词阅读: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楞严经》传入中国的因缘非常不易,此经未来,盛名先至。隋朝天台智者大师研诵《法华经》而创立一心三观法门,后遇梵僧以止观示之。梵僧阅后告诉智者大师:“此与天竺楞严意旨相符。”此后智者大师便向西方虔心遥拜,希望能一观楞严的意旨。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星云大师:从何处下手学佛法
星云大师(资料图)
文:星云大师
各位应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学习佛法呢?今天,我提供四点贡献给各位:
一.我们学习佛法──从淡处落眼
社会一般人总以为“多”才是幸福,因此汲汲于名利富贵的追逐,以为不如此,人生就没有意义。各位一心学佛,应该从名缰利锁中走出来,从平淡处落眼。
宋朝理学家程颢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
“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明道先生从淡淡的云朵中,体会到一个修道者,应该有超然物外的怀抱,充份表现了他恬淡悠闲的人生态度。在佛教中也有一句话:
“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
有人认为佛门太清淡了,却不知道青菜萝卜往往最下饭,粗茶淡饭正是养身的佳肴。平日吃了多少油腻的大鱼大肉,改换清淡的素食,会觉得更爽口。平淡无味的茶水,能够消除百病,而香馥的烈酒,却能致人于死。
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常人交往,总希望能获得对方的感情,当无法得到同样份量的回报时,用情越深,烦恼就越多。佛教里的一切总是淡淡的,看起来好像无情,其实是大慈悲,这就是“情到深时情转无”的境地。因为从平淡中培养的友情,才能长存,我们感情太浓厚了,好比乌云密布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我们若能将名利心减一分,道念必可增一分,把感情少一分,智慧必能长一分。
这个“淡”字运用在平常的生活里,有无限的奥妙,佛法说:“平常心是道。”我们要制造人生的高潮很容易,而要把人生安放在平淡中却很困难,这需要一颗“不忮不求”的平常心。
一代大师弘一法师,他的一生正是“淡”字的写照。有一次,他的挚交好友夏丏尊先生,发现弘一大师的毛巾太破烂了,要为他换一条新的。大师说:“不必了,还可以用。”他住的地方有臭虫,而大师却能安之若素;粗糙难咽的米饭,大师也甘之如饴,对他而言,再粗陋的物质条件也能觉得满足。从其淡淡的生活中,也能散发出无限的馨香,这是何等的风范。也因此感动夏先生亲近佛法,成为虔诚的佛教护法。
人生或可灿烂如春花,但是终究必归于寂静,我们要从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回归到平淡而永恒的世界。各位来到佛光山,要把过去的一切习气、念头、思想,暂时放下,以清新的心情来接受佛法,大家将会体会出平淡中的甘美味道。
二.我们学习佛法──从无处着手
平时一提到佛教,大家总有一种感觉,以为佛教是消极的、逃避的、空无的。世俗所谓的“空无”等义,也许并不是对佛法的正确理解,但是我们学佛,则要从这个“空”、“无”方面入手。
我们过去所追求的是有形相、有对待的世界,却不知道这个“有”的世界,是虚幻不实,短暂无常的“假有”与“妄有”。平时我们的眼睛总喜欢看五颜六色,鼻子喜欢闻香的东西,嘴巴喜欢吃甘甜的食物,但是却忽略了这些物质享受,容易腐蚀我们纯洁的心性。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佛教所要喝斥的正是这些会染污清净自性的色声香味等尘垢,佛教反对的是人世间的吃喝玩乐,佛教所要“空”的是足以戕害天真的物欲,它向往一种真空不变,真实遍在的妙有世界。
这种“真空妙有”的世界,具有无限的悲心,无限的力量;这种“空无”的世界比“妄有”的世界更丰富,更充实。
我们居家需要房子做为休息的地方,白天四处觅食的鸟儿,天黑了,就飞到巢里来栖息。同样的,我们的心,也要有个安置处,心有所安放,生活才能稳定,办事或做学问才能落实。那么,我们这颗心要安放在哪里呢?《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告诉我们要把心安放在“无”的上面,我们已往总是把心放置于外在和有形的世间,熙熙攘攘于物欲的追求,这是忽略了沧海桑田,瞬息变幻的可怕,或者把心寄托在感情上,然而自古多情往往空余怅恨,感情本身的变化莫测与难以把握,更是致苦的根源。
我们的心中无所企盼,不想获得什么,自然就不会有失去的痛苦,这就是“无”的境界。《心经》上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菩萨有智慧,所以心中没有任何执着与挂碍,这才是远离痛苦的涅槃大道。
这个“无”的世界,并不是没有,“无”是“无限”、“无执”、“无累”、“无求”的意思,证悟到“无”,你尽管有心、有情、有爱,但是不会受人事的障碍,反而更能体会出丰富的内容。好比一面镜子,拭去了镜面上的尘埃,能够将各种东西清清楚楚的显现出来。六祖惠能大师听到《金刚经》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句子时,豁然开悟,他能从“无”中证悟出“有”的无限妙用,这种“无”的世界是遍一切时,遍一切处而存在的。这种不住不着的“自性”,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这种“无”的世界是离诸语言文字,超越对待的。
《维摩经》上描写维摩诘菩萨以默然无言的态度,显示入不二法门的境界,终于获得文殊菩萨的赞叹,可见“无”不是没有,而是离开一切戏论的真理世界。
“无”不是否定一切的,反而是更肯定一切的。“无”本具足一切,不假外求,好比各位放弃了假期,到佛光山来参加夏令营,将来你们就会带着无比的法乐回去。“无”才能“有”,好比口袋空了,才能装进更多的东西。各位来这里学习,也要抱著“空无”的心来学习,这样佛法才能深入大家的心中,各位今后要更用心去体会“无”的妙用,建立新的人生观。
从疑处用心
三.我们学习佛法──从疑处用心
一般的宗教总是要信徒们对教义要有绝对的信仰,不容许丝毫的怀疑,认为信了才能得救,才能上天堂,否则就下地狱。佛教当然也讲信仰。《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仰是一切善行的根据,我们对佛法有正信,自然能够依照佛法所指示的去行善,所以正信是一切美德的发电厂。但是,佛教除了正信之外,还有某些与一般宗教不同的特色,那就是佛教还建立在疑情上面。
我们平常说“学问”,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出疑问,宋朝理学家也说过:“做学问当在不疑处有疑。”我们不断地提出疑问,然后努力去寻求答案,有一天这些疑问获得解决时,我们的见地就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文明的进展,正是建筑在科学家们无数的问号上。儒家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字,就是要我们提出问题,也就是宗的“参”。
禅宗的大德高僧,在禅堂参禅打坐的时候,最重视的是“提起疑情”,有了疑情,才能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好比撞钟,用力小,钟声就小,用力愈大,钟声自然愈大。我们学佛首先就是要产生问题,参透疑情。
佛教为什么要参“话头”?因为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我们虚妄分别心所产生的虚妄世界。是一种虚幻的现象,而不是真如实相。经过一番大疑,就好比倒溯着水流,才能追出它的源头,参话头就是要我们抱着疑情去追究生命最根本的来源,经过这一番大疑大悟之后,能够使我们看到天上那轮皎皎的明月──分开自性,而不是指明月的手指。
那么,大家或许会认为佛教是怀疑主义,事实上,佛教绝不是世俗的怀疑主义。各位要辨别的是佛教所谓的“提起疑情”,并不是邪见,更不是执着愚昧,疑情是必须建立在正信之上的!从信仰中起怀疑,譬如参“念佛是谁?”首先要相信有正知正觉的佛,相信之后才能修此法门,不相信,如何能参透自己的本来佛性?好比生重病的人,不信医生的诊断,即使是灵芝仙草也难救治他。
各位今天抱着对佛法的信心而来求法,更应该提起疑情来学佛求道,抱著“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态度,从疑处去用心。
四.我们学习佛法──从拙处力行
我们为何要笨笨拙拙,不要聪明灵巧?古人说:“大巧若拙。”一个最有智慧的人,他表现在外表的,往往是最笨拙的形态。譬如妇孺皆晓的愚公,发动全家人去移山,大家都讥笑他愚笨,事实上,我们赶不上的正是他锲而不舍的愚笨处。我们形容一个最有智慧的人为“大智若愚”,原因是一般人往往自视甚高,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等聪明的人,于是贡高我慢,恃才傲物。真正聪明的人是韬光养晦,谦恭平和的人,表面看起来平平凡凡,实际上内在有无限的智慧。
我们都知道,孔子的学生当中,颜回算是最聪明的了,但是孔子却赞美他“不违如愚”。颜子之可敬处,正是其“愚不可及”之处,因为“不违”良师善言,正所以使他成圣成贤的主要原因,佛教说“依教奉行”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学佛要从笨拙处力行,这笨笨拙拙就是要我们踏踏实实,稳稳扎扎守住自己的道业。不取巧、不诡诈、勤勤恳恳的修持。譬如排队吃饭,循规蹈矩的排队,一定能吃到香喷喷的白饭。各位做学问也是一样,成就是必须靠平常用功,点点滴滴累积而成的。
太虚大师的弟子会觉法师创办武昌佛学院时,有一次开示同学们说:“我最讨厌自以为聪明的人。”出家人自称为“老拙”,就是老来聪明的意思。这种“拙”并不是真的笨拙,而是内涵充满智慧,而外表所呈现的是一种圆融、随缘的拙朴。我们学佛并不是以乖异的言行来迷惑大众,而是用笨工夫脚踏实地的修行。抱朴守真,从谦卑学起。
我们不妨把宇宙看作有五尺高,我们昂昂六尺之躯,要生活其中,唯有低头才行。抬头行走必定寸步难移,各位今日来学佛,应该先祛除知识份子的优越感、怠慢心,实实在在做一个笨拙的耕耘者。
那么,各位今天上山学佛之后,究竟有什么好处呢?有人认为学了佛法,能够有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神通;又有人说,学了佛法,能够仙风道骨,不食人间烟火,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
我们学佛法,是在于净化身心,脱离烦恼,对万世万物有新的认识。
因为我们被纷纭差别的事相迷惑了,对自己的本性不能了解,执着主观,骑在牛背上,却在找牛,各位来到佛光山,应该好好认识佛光山,不要入了宝山空手而回。
好比一个寻找春天的人,踏破了草鞋,回家偶把梅花嗅嗅,蓦然才察觉“春在枝头已十分”。我们的自性本来具足,我们舍近求远,只有离道越远。
在佛法上能有所证悟的体验,这时候山河大地已经不是石头,不是水流,而是如来清净自性,各位学佛的目的,就是要证悟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能够如此,才不失各位上山学佛的意义。
大家过去或许曾经听过佛光山如何如何,风景如何优美,殿宇如何辉煌,其实这些都是外在的、有形的,大家如果为这些而来就错了,《维摩经》上说:“为佛法而来,非为床座而来。”希望大家在两周的生活里能够大死一番,从“淡”处、从“无”处、从“疑”处、从“拙”处去下功夫,培养新的人生观,最后还要提醒大家,山上的蚊子多,又是多雨季节,大家要注意饮食起居,一切要忍耐,希望大家从忍耐中去培养对佛法的信心。祈求三宝庇护大家。谢谢!
公益推广:
慈慧心灯|酥油灯微商城
无化学添加&保证健康
无烟&无味&清净
&&&&&&诵经加持&真正用来供佛的灯
本厂产品为,原料来自印度尼西亚纯天然植物起酥油,确保无化学添加,无烟无味,保证健康,真正用来供佛的灯!
&用手机微信扫一扫即可免费开店或请购
北京慈慧心灯投资购买了上市公司微购易的微商平台,致力于构建遍布全国各地的线上线下的流通渠道。为了让更多师兄道友在参与流通中积累福德资粮,更好的供养上师三宝,灯厂让出主要利润空间,优惠请灯道友,扶持流通渠道。
我们把渠道理解为功德海中的中转站或服务商。渠道是一个区域,一个系统,或者一个市场内联系众多客户的纽带和桥梁。酥油灯因其物殊的作用,无论是请灯者还是燃灯者,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流通者,都具有同样的功德。
每位加入慈慧微商平台的微友,都可以以最简便的方法申请成为慈慧微商城的分销商,拥有自己的微店,发展自己的微商业务。微营销平台的建立,为广大师兄道友参与到酥油灯的流通中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安全的操作。首先,无论是分销,还是代理,都颠覆了传统的营销模式,开微店无需资金成本,不再需要屯货,也不用自己发货,所有的存储和物流全部由慈慧商城搞掂。我只需要把自己的微店通过微信、QQ、博客、论坛等分享给学佛的道友及有缘的朋友,让更多的朋友进入您的微店购买所需要的商品,您就获得了推广佣金。详情请关注上面的官方微信号!
诚邀广大佛友和有缘分的各位朋友,利用业余时间来做一份利益众生的善业,共同来推广、宣传这款质量可靠、道友喜爱,高品质、低价位的酥油灯品牌,让更多的有缘众生来点亮慈慧心灯,照亮无明黑暗!
让我们以一起来传播供灯文化
一起来累积福德资粮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云大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