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北京私立汇佳学校学校干了活不给钱我们能不让他开门吗

回复: [讨论]不去学校的理由
叫停孟母堂真是依法行政吗 11:25:06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刘莘    日,  孟母堂叫停引来众说纷纭。其中以同情孟母堂的占绝大多数。批评的也有,主要是对孟母堂课程内容不足或不完善的意见。从事法律教学多年,我想谈谈孟母堂事件引出的法律思考。   首先,《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有保证适龄子女接受教育的义务。但是立法者没有考虑到无法确保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形。这种情况,往往不是家长不让孩子接受教育,而是无能为力。   在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的奖金与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既没有帮助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允许跟不上趟的学生留级。逼得家长要么让孩子转学,要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在跟不上、厌学的深渊里越陷越深。这正是孟母堂家长声明中所言的“我们的孩子因为特殊原因不能或不愿去教育部门主办的正规学校学习”的原因。   这种情形之下,孟母堂无非是为这些实际上失去学习机会和兴趣的孩子提供了另一种学习途径。从所有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来说,这种途径是对孩子受教育权利的侵害还是保护呢?我想答案是明确的。   有教无类、因人施教,是几千年前已有的总结。“有教无类”强调的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因人施教”强调的是针对不同的受教育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看成是机械化大生产,仅仅为了生产出千人一面的“产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是要培养出拥有自由意志,充满积极性、创造性,具有鲜活个性的人。义务教育制度的存在,是为了保证每个孩子一生中都能够享有最起码的一段时间的教育。义务教育应当是兜底式的教育,也就是说,它是基本保障,但它不应当排斥更适合某些孩子的其他教育。   教育部门与其制裁、扼杀孟母堂,不如认真解决我们义务教育久已存在的应试教育问题。应试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失败,它毁了无数原本可以成为人才的孩子。但为什么这一问题,人人皆知、常讲常在,成了让人无奈的积弊?其实这才是教育部门最应该动脑筋、下工夫、花力气去解决的问题。孟母堂事件如此引人注目,人们的言词如此激烈,正表明人们改变现行教育制度的迫切愿望。   我们无须粉饰,孟母堂确实暴露出《义务教育法》的不足之处――尽管这个法律是两个月前刚刚修改的,但这也许不是坏事。因为路是走出来的,问题暴露得越充分、意见越发积聚,对推动解决问题越有好处。   其实,在孟母堂叫停事件中还要提及一个没有被人议及的情节,就是上海市教委7月24日列举孟母堂几项违法时适用法律不当。因为上海市教委引用的是新修订的、还未生效的、今年9月1日才生效实施的《义务教育法》。
请来我的博克做客.cn/xiandaisishu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浙江嘉兴
回复: [讨论]不去学校的理由
私塾回来了?中午听了一段新闻,是白岩松主持的。讲的是上海教委要取缔一个叫孟母堂的私塾办学资格。白岩松那带死不活的声调,还像报道海湾战争时的样子,听了心里不知地球上哪里又发生了什么大事。听到后来原来是找了几个学者,对孟母堂们的出现谈了自己的看法。学者们倒是坦诚布公,对孟母堂们出现利弊及社会原因谈了自己的看法。节目中也出现了上海教委领导的面孔,倒是貌似公允,没有戏剧中脸谱的奸人像,可谈及取缔孟母堂的依据时,共反复了三次“义务教育法”,俨然是一执法韦驮的形象,威严有加,慈善不足。 听完这段新闻,知道了一个大概:上海出了一个孟母堂,相当于过去的私塾。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因为该私塾没有申请办学资格,认为其违反义务教育法,要依法取缔,于是众说纷纭。 那么,孟母堂到底是一个什么办学模式呢?白岩松说,孟母堂是几家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集中在一起实施教育的一个所在,虽然后来又有加进来的其他学生,但学生数量还是不多,十几二十几个。学的是四书五经,纯传统儒学的一套。据白岩松介绍,全国似这样的学校,数以千万计,且势头有增无减。 至于为什么全国突然冒出了这么多的讲授传统文化的学习机构,甚至出现了与九年义务教育分庭抗礼的传统私塾?家长为什么担着很大的风险将孩子送到这些与未来升学并不接轨的地方学习? 我只能这么说:肯定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教育管理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服务出现了什么问题。 这些年,我们教育的方向就出现了大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从建国后至今,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有的只是个别词语的变动,显现时代的特征而已。可我们的教育方向却几度出现扭曲,不是极端的读书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就是变相的学而优则仕,如今终于导致了千军万马闯独木桥的局面。今天的教育已经不配称作教育了,经过近些年的市场经济洗礼,已经成了缺胳膊断腿的有教少育的畸形怪物了。从理想的憧憬,追求的缺失,到现实的享受,攫取的养成,我们的孩子们就是这样炼成的。 我想,这八成就是孟母们为了逃避我们这个教育现实,像昔日孟母择邻教子那样将孩子们送到孟母堂这样远离现代教育的南山桃源以逃避现实,保护孩子免受不良教育的冲击。 白岩松在节目的结尾不痛不痒地说了一句:新学期就要开始,孟母堂究竟会不会被取缔,我们拭目以待。以上海市教委这个教育巨无霸来踩一个小之又小的家庭式教育作坊,无疑是巨轮碾螳臂,小菜一碟。也许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近些年来熏染过多的官僚主义,早已将自己的职能——服务忘得一干二净了。 我们的教育已经走上了垄断,好像文革时期听过这样一种理论,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一个特点,是腐朽没落的开端。它本来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术语,今天的教育已经渗透了太多的经济因素,逐渐模糊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界限,而在行业上已经成了利润的寡头,所以用垄断这个词很合适。教育的垄断限制了教育的改革,原本应该多样性的教育教学模式被想当然地挤压在一个样式的罐头里盛放着,教育怎会有活力?教育怎会进步? 官僚把握了教育,教育形成了垄断,垄断决定了教育,谁能令教育活起来? 因为我们的教育落后,我们的教育有缺陷,我们的教育需要改革,我们的孩子能够读上书,受到教育,所以才制定了义务教育法。法律并没有固定教育的模式,也没有呆板地限制教育教学内容,倒是大量提倡多种形式的办学。孟母堂并没有违反义务教育法,只是在程序上有不完善的地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本着服务的原则,多加指导,而不应该过多地使用管理机制,动辄挥动法律大棒,一棒置人死地。 我们的教育什么时候能改变被社会被权力牵着走的命运?我们能不能为我们的百姓设计更多的教育模式供他们选择,让他们少走些弯路?而不是在百姓们尝试自己把握自己命运时,挑鼻子挑眼,这也不对,那也不行。我们现行的学校教学模式在吸取了西方办学经验后,我们洋为中用了好多年,我们的先人们在教育上几千年的实践,也有许多宝贵的东西,为什么不可以古为今用一下呢?作者: 发表时间:
请来我的博克做客.cn/xiandaisishu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浙江嘉兴
回复: [讨论]不去学校的理由
[转帖]中国教育格局是绝无仅有的怪胎任南任南 中国公立学校一统天下的格局都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怪胎。现在人们都在埋怨学校太少,因此高考竞争严酷。但人们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私立学校被消灭和压制,才造成了学校太少这种现象。 高考的残酷竞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基础教育。为什么高考竞争如此残酷?正常的理由是,家长都渴望孩子升入大学,社会受教育需求极大,而高等学校有限,教育供给不足,所以高考就成为选拔淘汰学生的必由之路。一考定终生,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成千上万的孩子被挤落桥下。虽然残酷,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人们普遍认为,如果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将来高等教育非常大众化了,大部分人都能进大学,也就不用这样严格了。也就是说,应试教育之罪,就罪在教育供给不足。
那么,为什么会教育供给不足呢?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因为国家太穷。某些分管教育的领导也常说:“穷国办大教育,办不起啊!”真是这么个道理吗?在笔者看来,将教育供给不足归到“国家太穷”,这是从根本上掩盖了现行教育体制之恶。从这样的逻辑会引出这样荒谬的推理:过去为什么要围绕权力搞关系?为什么要搞配给制?为什么要发粮票、发布票、发肉票?为什么百姓难吃饱?为什么要向领导写思想汇报?都是因为国家太穷了。现在为什么出现学生在学习压力下自杀,为什么出现大量的考场作弊现象,为什么中国学生成为世界上最苦的学生,都是因为国家太穷了。一句“国家太穷了”,就能为教育的专横特权赋予合理性吗?
二十多年前,中国很穷,但邓小平想通了国家穷的原因,就是国家权力统得过死管得过多,过多的管制压制了基层的积极性和活力。不能因为穷而要求强化管制,相反,正是因为穷而要求放松管制,因为管制和垄断就是穷困的根源。邓小平因此支持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企业权力下放的改革,从而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序幕。人民公社干部对农民的控制权被消除了,农产品很快就丰富了起来。城市计划部门对工业企业的控制权被减弱了,工业产品很快大批出现在市场之上。邓小平一生的功绩,不就是基于尊重基层的创造力,不就是把政府部门控制的权力逐步下放到社会吗?同样的道理是,中国教育供给短缺,不是因为国家太穷,而是因为教育行政部门全面控制和垄断了教育的权力。1997年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第5条明确规定:“国家严格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教育机构。”这样的规定到现在仍没有任何变化。为什么一定要“严格控制社会力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呢?抬得上桌面的理由是什么呢?根本就不给你一个理由,反正就这么定了。民办高等教育在“严格控制”下如何发展呢?中国改革二十多年了,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的控制和垄断不是被减弱,而是变着法子地更加强化了。教育改革严重滞后,教育行政部门成为中国最后的最大的计划控制的堡垒,这是中国教育供给严重不足的总病根。 从历史原因来说,中国教育供给的严重不足,是从建国后教育的全面公立化改造开始的。
秦朝到满清二千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政府也举办官办学校,但是私立学校总数仍然占绝大多数。到半个世纪前的1945年时,中国205所高等学校中,私立高校仍有81所,占高等学校总数的39%,占高等学校学生的37%左右。5073所中学中,私立中学仍有2152所,占学校总数的42.4%,占高中学生总数的39%左右。这说明即便在兵荒马乱的时代,非政府办学也占学生总数的近40%,社会力量是教育供给的重要依托。按照中国历史的传统,私立学校从来是教育供给的重要来源。建国后直到现在,这起码应该是40%左右的非政府教育供给力量被打掉了,中国教育的供给怎么会不短缺?
在当代富裕的发达国家,私立学校学生总数也仍然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美国私立高等学校占学校总数的58%左右,日本的私立高校占其高校总数的71.1%,韩国的私立高校占其高校总数的80.5%,中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的私立大学也占总数的50%和66.1%。即便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私立学校学生数也超过一半以上。印度私立大学占全国大学入学率的59%,印度尼西亚则高达94%。按照发达国家的特点,私立学校,尤其是私立的高等学校,是教育供给的主要力量。
无论是参照中国历史的教育传统还是参照当代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公立学校一统天下的格局都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怪胎。现在人们都在埋怨学校太少,因此高考竞争严酷。但人们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私立学校被消灭和压制,才造成了学校太少这种现象。按照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当代发达国家的经验,只要开放办学,民办学校的力量将会支持一半以上的高等教育。半个世纪前,中国兵荒马乱,积贫积弱,但是非政府办学尚能达到近40%的全国大学入学率,这说明了非政府办学的社会力量完全可以承担起半边天。但是实际情况是,直到今天,中国民办小学仅占全国小学在校生的1.83%,民办普通中学在校生仅占全国普通中学在校生的4.63%,民办高校在校生仅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的2.19%。所以,中国的高等学校总数不够,根本不是因为什么“国家太穷”,而是因为教育行政部门太专横太垄断,而是因为中国的私立教育在种种压制和打击下发展不起来。 试想想,如果近二十多年中国的私营经济没有发展起来,现有的国有经济如何解决就业!经济如此,教育也如此,逻辑是一致的。一看到教育供给不足,善良的百姓就会想,应当加大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但不妨想想,现在中国大学毛入学率刚突破15%,与此同时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不到3%。按此比例简单推算,中国大学毛入学率要提高到30%,财政性教育投入就应当占到GDP的6%。如果大学毛入学率要达到60%,财政性教育投入就应当占到GDP的12%,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达到这样的财政投入水平。显然,走增加政府教育财政性投入的路,只能解决部分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现在美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其GDP的5~6%左右,而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超过80%,原因是什么呢?是社会教育自主化和社会资金的大量流入,是私立教育的大发展。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控制民办高校发展,一方面又不能保障多数学生上公立大学,造成教师和学生玩了命地投入考试战争,造成了今天中国教育领域的种种弊端。如果让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去管理美国的教育,那么每年占美国GDP高达1.7%的私人和社会资金将会被逼退出教育领域,短缺一出现,美国学生也非得听我们教育行政部门的高考指挥棒走不可!一个活泼泼的社会就会被整死。
专横垄断造成短缺,造成教育精神的衰败,所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令人悲叹的现象:天下混乱,没有政府统一控制的时期,往往是教育百花齐放大发展的时期。二千五百多年前,如果不是天下大乱,政府教育部门控制不了教育,孔子根本不可能开办私学,他的三千弟子(他们都是平民出身,而这之前平民没有权利受教育)不会有受教育的机会。满清王朝结束后的近代时期,兵荒马乱,政府教育控制松驰,中国教育因此而大发展。在教育开放自由的背景下,中国涌现出了以蔡元培、陶行知等为代表的成批的教育家,直到今天,我们主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仍然达不到他们的水平。天下乱,教育兴,这难道不是中国的悲哀吗?这说明集权过度,必然压制民间的教育活力。难道我们就不能找到天下太平和教育兴盛的统一点吗?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天下太平和教育兴盛的统一,我们需要的只能是一个服务型而非管制垄断型的教育行政部门。中外历史的经验都说明一点:政府垄断控制教育,教育数量一定短缺,教育质量一定低劣。说到底,中国教育事业的罪人是谁呢?教育行政垄断就是教育供给短缺和教育质量低劣的罪人。从教育供给数量来说,今天的中国,高考毛录取率超过了15%,教育行政部门大力宣传这个成绩,但不要忘了,今天中国普通初中升高中的比例仅有50%!大量的初中生与高中无缘。今天政府财政预算内拔款也仅占全国教育经费比例的56%左右,所谓的“义务教育”早就义务不了了。而且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一年比一年减少,中国的教育财政投入仍然不到GDP的4%这个印度的水平。从教育质量来说,我们的应试教育摧残学生,因此大量家庭只好将几十万孩子送出国学习,每年大量的外汇流出中国。
中国市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民间积累了大量财富,只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垄断权力被减少,教育独立和自由的空间加大,民间力量一定会迅速补入教育。现在,市场上有各式各样的服装、家用电器,这是政府重视和投入的结果吗?不是,正是政府不重视、不投入和管制减少的结果。中国的教育为什么如此僵死和稀缺?不是政府不重视和不投入,相反,正是政府过于关注和垄断教育投入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心态是,要扩大教育供给,也只能通过我们来做,别人不准进入我们的垄断领域。这是一种占山为王,控制地盘的行径!在1999年秋举行的面向21世纪民办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IFC)驻中国代表马若锦先生在发言中,介绍国际金融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已向11个民办教育机构提供了4400万美元的贷款,但中国还没有,原因是限制因素太多。他提到中国民办教育面临的四个问题:股本投资回报问题;投资义务教育的限制问题;民办教育企业能否上市问题;教育资产的抵押问题。这些问题都抓住了中国民间教育供给限制的要害。到目前为止,惟有第一个问题“股本投资回报问题”被羞羞答答地承认了。说羞羞答答,是因为附加了若干限制条款。供给短缺,是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千方百计将社会的教育热情和力量挡在了教育领地外面,才使得中国教育缺少了百花齐放的活力。社会不是没有扩大教育的热情和力量,而是没有从事教育的足够的权利。远的不说,我们可以近看韩国,它的高考入学率已超过66%,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韩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80%以上来自于社会和企业。现代、三星、大宇这些企业,都是韩国教育的积极投资者。韩国与中国同文甚至同种,它有这样的民间教育热情,我们中国就没有吗?
韩国高等教育供给之所取得迅速提升,不是因为韩国政府的教育财政投入有多高,而是因为韩国没有“国家严格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教育机构”这样的法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办教育在政策歧视和被不断打压中艰难而迅速地成长,就是中国社会教育热情的明证!但为了将社会和银行资金拖进教育领域以扩大教育供给,民办教育投资人为此所吃的苦头,岂是教育部门那些喝茶看报开会过日子的官僚们所能理解的!要解决教育供给不足的困难,不需要祈求教育行政部门重视教育和加大教育投入,而是需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少些管制少些垄断,要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结束垄断,开放教育,给中国的教育投资人和教育者们以从事教育的自由和权利。总之,没有教育的民主化,就没有教育的足量化、高质量化和多样化。来源:光明网 作者:任南
请来我的博克做客.cn/xiandaisishu
UID 173735
阅读权限 6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讨论]不去学校的理由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补充:不上小学,可以不学教材上的数学,不用反复的计算,因为中国不需要那么多的会计.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浙江嘉兴
回复: [讨论]不去学校的理由
引用 zlxmyy @ -07 09:56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补充:不上小学,可以不学教材上的数学,不用反复的计算,因为中国不需要那么多的会计.最近,刚满七周岁的Angella,在数学方面进步很大。七月下旬,小女与Dylan一起进行数学的思维训练,逐渐建立起数学的逻辑推理能力。其中Dylan因故不适退出,Angella则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目前不仅将小学的数学内容大致过了一遍,而且在接触初中内容的代数、几何时,显得思维活跃,越学越有趣,也越学越容易,开始建立起对数学的特殊兴趣。为了避免孩子畏惧麻烦的简单计算,我给她买了计算器。这些天,她玩计算器玩得上劲,不仅小数、分数、百分数、正负数搞得门清,而且还将幂、根、倒数玩得特溜。这些情况充分说明,思维领先的路子完全优于学校的所谓“按部就班”的阶梯式教学。
请来我的博克做客.cn/xiandaisishu
阅读权限 6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讨论]不去学校的理由
因为孩子同名的缘故,总是牵挂你家的宝贝。恭喜Angella取得的好成绩先,接下来俺可要直言不讳了,莫怪:)1、前文中提到小逸是因为四岁时不适应幼儿园生活而离开校园的,那么袁先生觉得,你为小逸选择了这种完全脱离校园生活的模式,有益于小逸的健康成长吗?小逸最后肯定得溶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吧?到时候她能适应吗?现代心理学认为孩子将来的成功与否更倚重于孩子的情商而非智商,所以我觉得一个孩子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与跟不同人群的交往能力相当重要。Sorry,在我看来,我觉得袁先生为小逸提供的是一个完全以小逸为中心的温室。2、袁先生基于对现行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的反感,完全不考虑小逸重归校园的可能性,这一点我觉得很遗憾。我曾提醒过袁先生不要脱离现行教育大纲,参考一下现行的教材,就是感觉小逸可能有一天会否定她六岁时的选择,会渴望回到校园回到孩子们当中去学习玩耍。袁先生,不管有没有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我觉得作为孩子的家长,你都应该为小逸回归校园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她提供这种选择的可能性,从目前你的教学角度来讲,我觉得你为小逸选择的真的是一条不归路。私塾只有袁先生一位老师,可是如果万一袁先生的健康出现了什么状况,小逸怎么办?知道袁先生是很坚持己见的人,所以每每欲说还休。可是,如果你的宝贝Angella是我家的Angella,那么,我会让她在接受家庭教育的同时让她保留随时回归学校的选择权利,并且我会尽自己的努力来确保为她提供这种选择的可能性。说了这么多都是为了Angella,还望袁先生三思。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浙江嘉兴
回复: [讨论]不去学校的理由
《守住教育底线,才有资格管理孟母堂》时间:日16:17 【来源: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南方都市报】  美国来信之薛涌专栏  最近,教育部法制办副主任张文明确指出上海私塾办学的孟母堂违反了教育法的精神。孟母堂的命运危在旦夕。  政府部门出来干预这样的民间私学,于法理上说不通,在政策上不明智,实际上还是固执于计划经济中全能政府管社会的思路,妨碍了中国教育的进步。   首先,“义务教育法”之所以不叫“强制教育法”,因为其目标是保证政府对社会提供必要教育的义务,而不是保证政府在这方面的强制权力。也就是说,纳税人缴了税,政府就应该提供相应的服务,比如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当纳税人不需要这种服务,能够自己解决问题时,政府就不该管闲事。只有当某些家长剥夺了自己的孩子受教育权利时,政府才可以以保护孩子权利的理由出面干涉。也正是因为如此,义务教育法在大部分现代国家都有,但并不与私立学校冲突。  孟母堂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所私立学校。地处依河而建的独栋别墅,屋内全套红木家具,仅12个学生,按年龄分别在不同的教室中学习,秩序井然。这样的办学条件,特别是在师生比例方面,在中国的大城市也算上乘。《义务教育法》要求国家为适龄学童提供基本的教育条件。而目前贫困地区不知有多少学童没有学上,或者在危房里读书。这些问题政府尚无资源解决,怎么会有闲心思来管这么一所教育条件优越的私立学校?  其实,教育部官员在批评孟母堂时,并没有涉及办学条件,主要谈的是教育内容,比如没有军训,学不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等等。我们这些成人都是在爱国主义教育中长大的,都明白这种教育充其量不过是背一些教条而已,实效如何实在很令人怀疑。难道我们不能换一种方法,用“行”而不是“言”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吗?当政府保护老百姓干自己想干的事情的权利,使他们能够按自己的想法教育孩子时,老百姓就体会到国家对他们的意义,就把国家当做自己的保护神;谁侵犯了这个国家,他们就会和谁拼命。这实际上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家长,都是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相反,如果政府逼着老百姓违背自己的意志,让老百姓干不成自己想干的事情,无法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教育孩子,那就将人为地创造国家与人民的对立,削弱社会对国家的认同,使公民丧失爱国情操。中国目前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全球化则更使未来变得变幻莫测。孩子应该怎么为他们的生活做教育上的准备,应该学什么,就更不能靠几个在政府里的官员来计划。最好的办法,还是发挥全社会的创造力,让那些有不同经历,不同视角的家长和老师,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为孩子设计教育目标。大家都这么做,在教育中才可能创造“物种多元”的局面,更有利于生存竞争。一些发达国家,目前越来越强调这种灵活性和多元化。比如,美国的一些高中(甚至包括公立高中和大学),教学内容只包括西方经典读本,连计算机也不教,和孟母堂十分类似。一个有生机的社会,就应该给这样的学校以生存空间,让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展开多元竞争。政府的职能是保证一个底线:让孩子有教室,有老师,有书本,有桌椅板凳,有能遮风挡雨的窗户。如果这些职责无法履行,就更没有资格管民间办得好好的学校了。  中国目前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公立学校能保证教育底线就不错了。政府很难再有资源进行昂贵的教育创新实验。久而久之,我们的教育就僵化,国家就会丧失竞争力。孟母堂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家长觉得学校里教的东西没有用。看看现在高分低能的学生,看看外企空缺的大量高薪白领职位和找不到工作也难以胜任的汪洋大海般的大学生,我们教育的失败早已经成了有目共睹的事实。如今,官办教育失败,民间有了创意和资源要改革,政府反而拦着不让改。这样的政府,实在令人失望。  中国教育的生机,除了义务教育有充足的经费外,还在于出现各种各样的民间教育机构,如孟母堂、雅典学堂、工学堂、理学堂等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教育部门几乎已经成了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这个堡垒不被攻克,我们的市场经济就得不到人才供应。我希望教育界人士在面对未来时,多想想市场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四分之一世纪前,没有人敢想私营企业会在国民经济中占如此重要的地位。如今怎么样?私营企业已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教育改革也是如此。政府要放弃垄断,让民间自己发展。再过四分之一世纪,中国就可能出现一大批质量优异的私立中小学和私立大学。这些学校不仅会弥补公立体系的缺失,而且会通过竞争激励公立学校提高质量。在这个意义上,保卫孟母堂,就是保卫改革开放政策在教育界的落实。  (作者系旅美学者)
请来我的博克做客.cn/xiandaisishu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浙江嘉兴
回复: [讨论]不去学校的理由
引用 子晏妈妈 @ -08 09:08
)因为孩子同名的缘故,总是牵挂你家的宝贝。恭喜Angella取得的好成绩先,接下来俺可要直言不讳了,莫怪:)1、前文中提到小逸是因为四岁时不适应幼儿园生活而离开校园的,那么袁先生觉得,你为小逸选择了这种完全脱离校园生活的模式,有益于小逸的健康成长吗?小逸最后肯定得溶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吧?到时候她能适应吗?现代心理学认为孩子将来的成功与否更倚重于孩子的情商而非智商,所以我觉得一个孩子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与跟不同人群的交往能力相当重要。Sorry,在我看来,我觉得袁先生为小逸提供的是一个完全以小逸为中心的温室。2、袁先生基于对现行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的反感,完全不考虑小逸重归校园的可能性,这一点我觉得很遗憾。我曾提醒过袁先生不要脱离现行教育大纲,参考一下现行的教材,就是感觉小逸可能有一天会否定她六岁时的选择,会渴望回到校园回到孩子们当中去学习玩耍。袁先生,不管有没有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我觉得作为孩子的家长,你都应该为小逸回归校园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她提供这种选择的可能性,从目前你的教学角度来讲,我觉得你为小逸选择的真的是一条不归路。私塾只有袁先生一位老师,可是如果万一袁先生的健康出现了什么状况,小逸怎么办?知道袁先生是很坚持己见的人,所以每每欲说还休。可是,如果你的宝贝Angella是我家的Angella,那么,我会让她在接受家庭教育的同时让她保留随时回归学校的选择权利,并且我会尽自己的努力来确保为她提供这种选择的可能性。说了这么多都是为了Angella,还望袁先生三思。感谢你的“牵挂”,在我“三思”的时候,又去读了你关于女儿的楼帖。知道了另一个Angela的一些近况,对于她各方面的进步,我都很为之高兴。也希望有机会让两位Anhella互相交流。这里就谈点“三思”之后的想法:1,我曾在这个论坛上发言,支持令媛的不断跳级。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令媛经过很好的早期教育,各方面条件(包括天资)都极优,她在现今的学校,实在太为浪费。通过跳级,庶几有所弥补。不过,我相信,如果令媛不去学校,有可能“在家上学”,其发展可能更优。越往后,可能会越是这样。其实从你的楼帖中就已可看出这方面的问题。比如,不得不考虑“小升初”而去学习数奥,等等,以后不得不去做的事还很多、很多。。。。。。既然花一两年可以读完小学,那为什么就不可以根本不去那种学校呢?子宴的一年跳四级,难道不说明学校的教育实在不适合她吗?2,小女的天资,在我看来,远不如令媛,尤其是身体条件相差太远。但我可以说,小女在各方面的发展,目前并不比令媛差,尽管她还小了九个月。这“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当然包括情商。试想一下,一个七岁刚过的孩子,可以基本独立地在网上(通过MNS视频)教一个初二大哥哥的英语,她与人交往的能力会差吗?这样的孩子会不融于社会吗?设定只有通过学校,才能与社会相融,当然是说不通的。别忘了,在美国,在家上学的孩子对社会各种活动的参与,其可比程度是远高于学校孩子的。3,我曾讲过现在学校基础教育的情况不理想,因而不考虑女儿在何时与学校接轨的问题。但我不会不考虑女儿与社会的接轨,特别是与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社会发展接轨的问题。再次谢谢子宴妈妈的关心和坦言。
请来我的博克做客.cn/xiandaisishu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浙江嘉兴
回复: [讨论]不去学校的理由
袁先生的固执,真在我意料之中:)先回答你关于子晏的问题,普通的学校教育也许真的并不是特别适合子晏,可问题是子晏喜欢学校这个环境,她选择了去学校接受教育,这是她的权利,我只有认可并支持她这个选择的份吧?子晏从小就是个固执的人,她第一次去上幼儿园的时候比别人小两个月,被分在了小小班,子晏当时就非常坚决地对老师说:“这个小小班我是不上的,我要上小班。”无奈,接受了她的选择。幼儿园毕业,因年龄差距被辖区小学拒绝,我建议她推迟一年上学,可在家自学一年或者再去上一年幼儿园,子晏同样斩钉截铁地拒绝了我的建议,参加了当地一所小学的入学考试,得以上学。后来子晏因为感觉课业太轻松积极地筹备跳级,也是她自己的主意。袁先生,我也不是不知道,以子晏的自学能力与接受能力如果在家学习的话也许所取得的成绩远不止于目前的状况,可是,子晏从小到大在集体环境中成长,她喜欢每天跟各种各样的孩子在一起,自己面对与新老朋友交往的磨合,自己去适应新的环境,自己去面对各种各样可能存在的挫折,这是她自己的选择,而在我看来,这些平常的经历也是她在成长过程中所应该经历的一些必修课吧?虽然目前我们还是要继续面对各种各样不适应学校教育的问题(如先生所言,中国学校基础教育的情况并不理想),也许有一天,子晏也会像小逸一样接受一段时间的私塾式教育,但这不能成为我现在否定子晏去学校的理由吧?因为子晏爱学校,由此想到小逸有一天也可能会想要回到学校去上学,看到袁先生完全不为小逸留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所以忍不住多事留言,还请勿怪。(子宴妈妈)
请来我的博克做客.cn/xiandaisishu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浙江嘉兴
回复: [讨论]不去学校的理由
子宴妈妈:我确乎没有丝毫见“怪”的意思。到了我这样的年纪,要产生一点新的想法,不容易;要改变一点已经形成的想法,或许更难。“固执”也就只好认了。没想到,小女的固执也如同其父。她认定了学校是不适合她的。我不否认我的看法会对她有种种影响,但异常敏感的她,也确有自己幼时在幼儿园的不快记忆作为否定学校的理由之一。不过,自其离开幼儿园以来,并没有脱离过小朋友的群体。自办英语角以来,每月都有三、五十人的学生来上课,而且这个人群(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在不断地流动,因此处于这样的一个群体中,她与人接触交往的经验并不缺乏。这也说明私塾未必就是封闭。再加上小女的个性十分外向,与人交往方面,我是一点也无须担忧的。我一直没有想通,人之所以“必须”要跨进学校大门,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知识?交往的人群?——这些东西,在哪里没有呢?有人动辄就说私塾是“盆栽”,我也实在不以为然。我倒认为,目前的学校才是十足的单纯饲料“圈养”。课外的家教补充,杂食毕竟有限。有些问题,如能让两位Angella在网上交锋一下,或许能比较充分地表达孩子们的真实看法。只是子宴会囿于学校,没有那么多的自由时间吧。希望两个孩子能有交流的各种机会。
请来我的博克做客.cn/xiandaisishu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浙江嘉兴
回复: [讨论]不去学校的理由
袁先生,我一向觉得,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你的女儿得到了你为她量身定做的教育方式,我觉得很好.可是,小逸的学习或者生活完全在你的监控之中,如节奏所言,小逸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一帆风顺,我觉得给孩子一个太过平稳的环境未必是好事.而且,小逸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有可能有一天会选择回到学校,完全抹杀这种选择的可能性真的对孩子不太公平.我认可子晏选择学校教育的同时,也认可了子晏付出的代价,虽然我知道子晏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但毕竟人这一生不是只有学习知识这一件事。学习知识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独自面对挑战、面对挫折,也是学校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些年集体生活对子晏的磨练,我相信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然如果有一天子晏选择离开学校,那我也会心平气和地接受她的选择。小逸如果有一天在学业方面超越了子晏,我不会觉得那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至于网上交锋,请原谅,袁先生,小逸是个小名人了,而子晏还要在校园里呆很多年,我只想让她在尽量少受干扰的情况下安安静静地按照自己的轨迹成长。(子宴妈妈)
请来我的博克做客.cn/xiandaisishu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浙江嘉兴
回复: [讨论]不去学校的理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定位,自己的子女教育目标,不必强求别人采用自己的方式。一方面的收获必然以其他方面的付出为代价。白雪在前面说过,“不去学校,当然可以有很多理由。但是,去学校,也一样可以有很多理由。”  家长有条件,可以采用在家自己培养的方法。小逸得到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很好。既然坚持走私塾道路,两点经验教训仅供参考。  社交方面,孩子在自家办的私塾里与人交往其实和在学校的交往不同,而在别人的私塾里和在学校的交往差不多。   我父母退休后就开办英语辅导班,小女也在其中一个班里。由于是“主家”的孩子,别人有意无意地另眼相看,其他孩子和家长处于自身需要,特别愿意让孩子与我女儿同班,所以我女儿的社交在这里自然就比别人“顺利”。就像公立学校中教师子弟受到的待遇与非教师子弟不同一样。虽然我父母尽力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但其他孩子和家长却主动把我女儿放在了特殊的位置上。  在学业方面,不妨适当时机引进一些学科专业教师指导小逸。   学校教育效率尽管不高,可是教师也是一个行业,许多老师也是专业出身。例如小女的初中语、数、外、史、地、政、理化、生以及信息等十个主科教师一半硕士毕业。高中的情况又好一点,40岁以下的都是硕士毕业,还有一位博士毕业生。   袁兄你千万别误会,我不是说他们更强。你是博士综合能力强,可他们就是再差,也是专门学了并且集中精力干了该专业那么多年呀。个人能力毕竟有限,集体的力量更大一些。(fanzhen)————————————————————————————————fanzhen兄:十分感谢上面的留言。小女的不适应幼儿园而导致被迫领回家自教,已成为往事,不说也罢。问题是,当她该上学时,她已达到的认知能力,已远远超过她的年龄,国内统一模式的学校也确实难于适合她。于是继续自教了一年。从她现有的认知能力来看,上初中也可以,但毕竟年幼,刚满七岁,生活学习的方式自然没法与大她差不多一倍的孩子相提并论。所以,像子宴大跳级的形式未必适合小女。“适当时机引进一些学科专业教师指导小逸”,也一直是我经常考虑的问题。其实,从一开始,音乐方面我一直请老师教。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前后请过两位老师。最近,小女主动要求加学钢琴,又请了一位老师。至于其他学科迄今未请老师,主要是本人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完全与众不同。比如,我特别强调各学科的融会贯通,现在更注重双语。即便如你讲的那些硕、博士,也未必能够胜任。最近我留意国内的一些所谓双语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货真价实的不多。这么说,似乎狂了一点,但却是实际情况。希望有机缘遇到若干好老师。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也就不多想它了。
请来我的博克做客.cn/xiandaisishu
UID 179440
金钱 19718
阅读权限 8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讨论]不去学校的理由
我觉得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学校教育,也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自己教育的能力
[ 本帖最后由 dixi 于
19:59 编辑 ]
UID 181339
阅读权限 4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讨论]不去学校的理由
我还是觉得,学校固然有他很不好的一些方面,但是让一小孩子从小就脱离社会环境,在太过固定,或者没有挫折的环境里成长,也不一定是好事,现在沟通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况且遇到不满意就选择逃避,一定不是最好的态度,所谓适者生存吧,还是应该尽可能的让孩子在其中能够找到乐趣才好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私立学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