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的高新区财政局领导班子的财政健康度如何?

  (2022年2月10日)  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珠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起步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的外部形势,高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省委“1+1+9”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一区多园”营业总收入预计达3450亿元、增长8%;主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6.2亿元、增长9.7%,增速全年稳居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121亿元、增长20.9%;固定资产投资276亿元、增长10.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亿元、增长22.1%;外贸进出口总额512.8亿元、增长34.1%;实际吸收外资0.68亿美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1%的较低水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406人。2021年部署的十项民生实事,已完成或基本完成22项,5项正在推进。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力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进度更快  招商效能持续提升。整合招商资源,成立驻深圳、北京、苏州招商服务联合办公室,重点产业项目“每月有签约、每月有落地”,全年新引进招商引资项目82个、总投资额达476亿元,奥松半导体成功落户高新,有力填补了珠海集成电路产业晶圆制造环节的空白。项目建设加速提质。实行“带方案”“即发证”出让土地等措施,3宗产业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积极扩大有效投资,89个省市重点项目实现投资204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23.4%。商贸环境不断优化。有力落实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超额完成外贸外资目标任务,成功举办商贸流通行业政企交流会,全区首个商业综合体宝龙城顺利开业。  (二)勇当探路尖兵,改革开放活力更足  重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完成“一区多园”首期3000万元园区专项资金考核分配,建成11座珠海国家高新区品牌标志,“五个统筹”工作取得新进展。《珠海经济特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列入2021年珠海市立法计划。顺利完成唐家湾镇党委、纪委和镇人大、政府换届,星湾社区正式挂牌运作,区镇机构改革扎实推进。融入大湾区建设日益深化。后环片区城市设计国际招标工作顺利完成,与华为共建智慧视觉创新示范城。新引进港澳创新创业项目15个,设立首期规模3000万元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专项基金,港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入驻企业43家。珠海中科先进院与澳门大学共建实验室,北师大珠海校区与香港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建省级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政务环境持续优化。政务服务事项实现100%“一窗”受理,84项实现“秒批”,16项高频事项实现“粤省事”移动办理,315项对接用证“免证办”;开办企业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12类93项业务实现24小时自助服务,“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  (三)提升创新水平,科技创新动力更强  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孵化载体系列政策,兑现各类奖补、扶持资金7.79亿元。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累计专利授权量4016件、增长15.5%,有效发明专利3671件,增长25.4%。“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船正式交付,罗西尼、华冠科技、康弘发展等企业获中国专利奖,普生医疗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健帆集团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国家航天局引力波研究中心在中大珠海校区揭牌成立,南方海洋实验室开展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17项。新增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珠海中科先进院新引进孵化企业10家,珠海清华科技园连续5年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A类优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出资9亿元参与设立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设计子基金和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新设力高贰号、志芯基金等6支基金;新增天使基金和产投基金区内投资项目18个、投资超1.5亿元;“成长之翼”助贷平台新增授信额度15.78亿元、增长159.1%。设立全市2021年唯一院士工作站;硅酷科技入选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12个团队项目入选市创新创业团队,获资助总额约1.25亿元。524个团队竞逐“菁牛汇”大赛,签订落户意向项目23个,其中3个项目与区投资机构签订投资协议,投资金额约4000万元。  (四)壮大产业集群,产业发展质量更高  特色产业加快集聚。出台促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专项政策,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规模首次突破百亿大关。海洋经济产业已形成以南方海洋实验室、云洲智能公司为引领的“创新策源平台+产业领军企业”发展模式。智慧视觉产业集聚企业23家,鲲鹏生态辐射省内外企业超170家。高新区获评省级信创产业园。企业质效加速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64.3%、71.1%。高新技术企业219家通过认定、总数达580家,入选市独角兽培育库企业4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37家通过评价,新增安联锐视、炬芯科技和新亚制程上市企业3家,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34家,总数均居全市第一。产业载体迅速拓展。全年供应产业用地17.12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化厂房71.2万平方米,增加孵化载体建筑面积超55万平方米,健帆、广东医谷等新项目即将建成,8家企业进驻IC设计孵化基地,“港湾6号”“工业上楼”示范项目实现投产。双博基地新设“1元创业空间”。“中国芯”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落户高新区。  (五)优化功能品质,民生幸福成果更多  民生服务全面改善。民生支出29.9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6%。新开办幼儿园、小学7所,新增学位5220个,中考屏蔽生人数、示范性高中录取人数较快增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获评“广东省健康促进区”,医疗水平加快升级。新增人才住房1450套,京珠西A组团人才友好青年友好示范社区动工建设。投入1551万元完成“民生微实事”项目372个。市“菜篮子”区级行政首长负责制考核获评“优秀”。持续推进对口遵义市道真县东西部协作,助力化州对口帮扶地区乡村振兴。城区面貌显著提升。动工建设东岸留诗山城市更新项目,旧村改造实现“零”的突破。投入6500万元实施社区“微改造”,红花山森林公园、中山公园等7个公园完成新建改建,唐南路长达20年的最后“堵点”彻底打通。编制高新区全域旅游规划,投资1400万元建成唐家湾博物馆,市文化艺术中心完成设计单位国际招标。做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6个交办案件全部落实处理。河湖“四乱”100%销号,10条问题河涌完成治理。全面建成垃圾分类示范区。社区治理精准高效。按照“一网多格、一格多员、一员多责”推进“社区网格+行业网格”多网融合。前环、淇澳社区创建反走私治理示范点。建设首批城乡社区“1+1+N”综合服务平台,举办社会治理服务项目创投大赛,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  (六)筑牢防控屏障,平安高新保障更实  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坚定落实“四个一”机制和常态化“十控”措施,开展疫情防控综合演练,提高应急实战能力,完成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做到“零院感事件、零感染病例、零感染外泄”。安全生产和“三防”细化落实。深刻汲取“7·15”“7·25”事故教训,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排查整改安全隐患8366处,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在全市率先购买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惠及22.8万人。平安高新成效显著。“平安+”指数良好以上天数占比91%,平安珠海考核获评“优秀”等次。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推进,荣获市先进集体称号。受理来信来访449宗,办结409宗、办结率91%,未发生进京上访事件。  过去一年,我们更严更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成118个“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唐家、淇澳社区获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实现18个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数字政府”改革加快推进,设立区首席数据官,智慧高新数据驾驶舱、青年人才租房补贴业务进驻“粤系列”平台。抓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完成18.6亿元各类专项资金审计,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31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正风肃纪反腐。派驻道真等地挂职锻炼干部14名,招录一批优秀选调生、公务员,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此外,人民武装、双拥、民族、宗教、侨务、残联、档案、海防打私、军民融合、妇女儿童等工作也取得新进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高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是:发展能级量级偏弱,经济总量小,产业规模不大;创新要素集聚水平不够,产教融合、高价值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多;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路网建设有待加快;高水平医疗资源紧缺,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供给紧张;一些领域存在安全隐患,统筹发展和安全任务艰巨;部分党员干部缺乏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精神,存在一定程度不敢为、不想为问题等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2年是珠海国家高新区成立30周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关键一年。市第九次党代会科学擘画了珠海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提出要高质量推进高新区建设,以后环片区为启动区打造未来科技城。今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珠海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和省“两会”精神,以及市第九次党代会、市委九届二次全会和市“两会”精神,认真贯彻省委“1+1+9”决策部署和市委“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的工作总抓手,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按照“勇担使命、当好尖兵”的要求,加快实施“123456”创新发展工作思路,全力打造未来科技城,干出效率、干出速度、干出质量,为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作出高新贡献。  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一区多园”营业总收入达3800亿元;主园区地区生产总值努力实现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10%,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去年持平;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主园区主要创新目标是:全社会研发投入超2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73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620家;企业新组建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超10家;新增孵化器建筑面积(含在建)40万平方米;新增上市挂牌企业3家;新增基金规模超6亿元,完成项目投资超3亿元。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围绕“一个中心”,建设未来科技城,扛起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高新担当”  聚焦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主动扛起建设未来科技城的使命重任。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制定未来科技城战略规划、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搭建新城建设的“四梁八柱”。找准区域辨识度,深入研究未来科技城的科技和产业布局,瞄准人工智能、区块链、6G、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实施技术攻关和产业孵化计划,开展精准的招商引资,推动与前海、南沙等周边区域错位发展、彰显特色,打造未来产业超级孵化器和应用试验场。增强城市标识性,坚持“抓紧定型、谋定后动、分时推进”,在空间规划、建筑风貌、生活业态等方面充分体现未来元素,适应未来产业聚集、应用、研发和生产等各环节,建设公共资源共享集约的“开放空间”,打造集绿色、生态、宜居、智能为一体的未来科技城。  (二)紧扣“两个要求”,奋发有为争先进位,书写高质量发展的“高新篇章”  紧扣国家高新区“又高又新”发展要求,着力将高新区建设成为珠江口西岸创新资源最丰富、创新活力最强劲、创新产业最集聚的创新高地,力争综合评价排名再上新台阶。着眼发展质量更高、城市面貌更新,立足高新区资源禀赋,推动更大力度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坚持唐家古镇品牌打造和产城融合新城建设联动实施,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着眼创新能级更高、产业业态更新,围绕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大力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汇聚一流创新人才,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节点和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基地。着眼干部素质更高、工作理念更新,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战略眼光、专业素质,持续增强干部队伍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成为改革创新的行家里手和攻坚克难的“多面手”。  (三)打好“三张王牌”,深入挖掘资源禀赋,擦亮独具特色魅力的“高新名片”  一是拓展区域协作新空间。以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为引领,研究出台与合作区外贸进出口、高端人才引进、招商平台共建等联动方案,在产业配套、创新资源、载体空间上提供支撑,打造跨境电商新渠道。持续深化深珠合作,加强与深圳等地创新对接、产业链接、空间衔接,聚焦科技创新周期产业突破口,提前布局重点战略性产业,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型商贸平台等专业化平台,推动政务信息网、企业信息网、科研大数据网、城市公共服务网等高效联通,加快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轴带。积极融入港珠澳大桥经济区,发挥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专项基金“以投促引”乘数效应,扩大港澳青年“1元创业空间”范围,支持科技企业赴港上市、赴澳发债,深化与港澳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协作,争取港澳国家实验室在高新区设置分部。  二是焕发唐家文化新光彩。弘扬“奋勇求变、奋力求新、奋发求强”历史传承,推动唐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保护、修缮、开发和利用,推进唐家湾博物馆等文博场馆数字化升级,以“文化+科技”“VR”等形式将古镇文物、历史文学、特色民俗等融为一体,形成沉浸式互动新体验。聘请专业文创公司进行包装宣传,做强做实区级旅游开发公司,串联古镇古村、青春校园、活力赛车等元素,不断扩大会同艺术节、非遗文化节品牌效应。投入超800万元打造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现代工业、大学小镇等旅游专线,结合游戏、文学、动漫、电影、电竞等领域,塑造青年喜闻乐见的唐家文化IP品牌。  三是激活高校资源新潜力。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资源、智力资源和校友资源,形成政校企产业、科研、人才精准对接深度融合新局面。打通“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关键链条,支持建设UIC产学研基地和中大创新科技园,推进众创空间、联合创新中心、孵化器等扩面提质,促进高校科研和学科与区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做强校友经济,定期组织政校企座谈,建立“政府+高校+载体+校友会”的“四方联动”新模式,畅通校友需求反馈、项目洽谈、政策服务、问题协调等全流程服务机制。引导高校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推行高校优秀教师担任社区兼职委员,为社区建设提供专业支持。打造青春律动校园消费生态圈,依托会同、信息港打造集教育科研、时尚餐饮、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大学消费新业态。  (四)实施“四个倍增”,持续壮大能级量级,作出奋进突围蝶变的“高新示范”  坚持提速发展、倍增发展,一体谋划、系统推进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和市级以上人才“四个倍增”。持续做强做大做优实体经济,紧盯大产业大项目精准招商,布局谋划新兴产业集群、重大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重点项目,经济发展规模、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年内地区生产总值超335亿元、力争2025年达540亿元。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公司”梯次培育体系,打造高企“内培外引”系统工程,年内通过高企认定212家、力争2025年总数突破1000家。结合高新区产业优势、科创优势,按照“培育一批、股改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上市工作思路,完善一对一、点对点的深度服务工作机制,年内上市企业总数超过20家、力争2025年总数突破30家。用好市“英才计划”和区“凤凰计划”叠加效应,持续完善人才政策,大力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年内新增市级以上人才120人、力争2025年总数突破1200人。  (五)推进“五大工程”,蹄疾步稳强基固本,打造创新要素集聚的“高新引擎”  一是实施产业培育工程。坚持“产业第一、项目为王”,加速招大引强、培优育强,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坚实基础。着眼招商选资的“精准度”“快速度”,高薪聘用招商专员,打造区领导牵头4队联动,深圳、北京、苏州招商处3点带面,以商招商、全员招商的“4+3”大招商格局,力争年内引进优质项目160个、投资额超480亿元。推进重点项目挂图作战大提速,力争集创北方、美享科创大厦等18个项目一季度开工,推动恒立科创园、新奥林加速基地等14个项目投产运营,加快建设万泽研发总部及产业基地等44个项目,年内投资超166亿元。高标准规划24万平方米前环超级总部基地,借助国际平台进行全球推介和国际招商。做大做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产业集群,建设智慧视觉、无人驾驶等新兴产业应用示范场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推动25家企业实现数字化升级。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电网产业,做强智能电网装备研发和生产制造,试点建设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设施。力争培育2-3家30-50亿级龙头企业,年内新增80家以上入库统计企业,高企数量达到6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50家。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支持智迪科技、纳睿雷达、鸿瑞信息等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坚持创新核心地位,集聚融合高端创新要素,加快打造全市创新发展主战场。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机制,“首购首用”支持辖区企业原始创新,组建政产学研协同联动的“创新联合体”。建优建强创新平台,支持“天琴计划”开展天琴卫星系列关键技术攻关和地面验证、南方海洋实验室研发建设全国首艘智能无人科考船、港湾1号升级国家级孵化器,加快南方软件园二期、清华科技园二期提容扩建。办好全国“双创”活动周广东分会场活动,扩大“菁牛汇”创新创业大赛品牌影响力,对接意向落户科技项目和团队不少于30个。  三是实施人才强区工程。坚持人才第一资源,不断完善全视角引才、全链条育才、全要素留才、全方位用才的发展体系,让青年人才充分施展才华、实现人生理想。高效落实人才友好青年友好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区财政投入人才专项经费不少于3亿元,全方位、多层次打造“近悦远来”的优良人才生态,形成人才“虹吸效应”。深入实施六大“无忧”行动,全面完善人才生活环境基础配套,年内筹措保障性住房1万套,每季度抽签分房,搭建“一站式”综合性人才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住房租房、职业成长、人才奖励、子女入学、教育医疗配套等多元化服务,推动各类人才奖励补贴“免申即享”,实现“零跑动”“秒到账”,精心筹办人才节、“人才峰会”等特色活动,使青年人才工作安心、生活舒心、办事顺心。  四是实施园区提升工程。坚持效益优先,高标准做好传统园区改造升级和新建园区标杆打造,建设“亩均效益”示范园区。全面落实市“园区投入倍增”工程,全面开展低效土地、闲置土地、闲置厂房专项整治,年内改造提升产业用地超54万平方米,2年内投入30亿元推动园区提升,建设4.0版现代化智慧化产业园区。加大孵化空间供给,建设“港湾”系列产业园,建优广东医谷等孵化场地,确保全区孵化面积超200万平方米,吸纳中小企业总数超1500家。加快建设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申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对高成长企业在扶持资金、项目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本地企业增资扩产“首选高新”。  五是实施城市提质工程。坚持品质引领,做足做好产城融合联动文章,持续增强高新区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力争动工建设官塘、河头埔、北沙六组城中村和裕华聚酯旧工业厂房等更新改造项目。落实“有业有住有家”计划和“一老一小”优养优育计划,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加快打造2-3所示范幼儿园和中小学,增加学位2250个,实现户籍学生就读公办学位全覆盖,创建1-2个“名师工作室”,扎实做好“双减”工作。夯实三级医疗体系,按三甲标准建设区人民医院北围院区,与省级医院共建唐家专科医院,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站全覆盖。对接服务深珠城际铁路(伶仃洋通道)、南中珠城际铁路前期工作,打通深中通道至珠海连接线,推进高新互通立交、金琴快线北延线、兴业快线北延线等重要干线建成通车,推进建设唐家港综合交通枢纽。超前布局“5G+”智能基础设施,推进试点智慧停车等应用场景。坚持文化惠民,高标准建设区综合体育馆、青少年宫和16.6万平方米人才公园、社区公园。投入1.2亿元完善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北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推动金凤排洪渠碧道综合整治,持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集体经济效益,探索采用区镇统筹、联建联购方式,试点“村村有物业”“飞地物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菜篮子”稳产保供部署要求,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工作。  (六)加强“六大保障”,营建一流双创环境,争创政务服务质量的“高新效率”  一是加强体制机制保障。出台实施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产学研合作、科技服务机构扶持办法等专项政策,配套制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申报指南和人才“引育留用”政策实施细则,形成产业-人才-创新紧密协同的政策体系。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编制“一区多园”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招商联动、资源共享、重大项目统筹,优化“一区多园”高质量发展模式和高效能治理体系。推动区属国企转型改革,促进国资国企在招商引资、园区改造、城市更新、民生服务等领域担当作为。  二是加强资金支撑保障。全面融入市金融发展“血管网”“信用网”“法治网”,做大“区级产投基金和天使基金-园区引导基金-社会风投基金”基金群,扩大区自主管理基金规模,力争年内新增自管基金规模超6亿元。推动“成长之翼”贷款贴息申报系统和小微企业房租补贴平台上线运行,力争年内助贷授信笔数及授信额度增加20%以上,房租补贴申报数增加10%以上。用足用好政府专项债券,力争新增债券额度30亿元。持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三是加强土地供给保障。严格落实工业用地红线,严禁“工改商”“工改居”或囤地等行为,建立闲置厂房信息数据库,盘活闲置厂房资源。推进实施高新区总部企业管理办法,以“成本+微利”的方式支持企业优惠购租总部用房,出台高新区租赁厂房入园企业管理办法,把好企业入园、评估和管理服务环节。优先保障重点产业项目用地,统筹收储连片可开发用地,年内清理土地2000亩以上。  四是加强营商环境保障。加快建设一站式企业服务中心,建立项目“首席服务官”和项目巡查机制,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完善重点招商项目落地推进工作机制,提前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按照“注册即营业”“拿地即开工”标准,以“先建后验”“抽屉政策”等形式为优质的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现“早落地”“早动工”“早投产”。全面融入“数字政府2.0”建设,推进开办企业“秒批秒办”、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办”,基本实现公安、社保、医保、市场监管等事项“省内通办”“跨省通办”。  五是加强安全防护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抓好疫情防控、安全生产、“三防”等重点工作,以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为主线,持续推进法治高新、平安高新。建立重点领域风险监测机制,抓好房地产等领域风险防范处置工作,全面开展城市风险“体检”。创新高新法治品牌,建设区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中心、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法律服务站。加强食品药品全过程监管和执法力度。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高新样板,全面提升信访工作水平,解决好群众各类矛盾纠纷,建设区专业应急队伍训练基地,实现智感安防小区全覆盖,维护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六是加强政府效能保障。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效,持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政务公开,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突出“效率至上”,落实主要经济指标、项目落地、人才引进等任务分解和流程再造,强化落实督查督办和奖惩机制,鼓励干部“大胆干,干出效率、干出精气神”,在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和艰苦环境、急难险重任务中考察、选用干部。  同志们,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发实干、成就未来,阔步迈进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为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附件  2022年高新区十项民生实事  一、持续完善“民生微实事”服务体系。安排1500万元专项预算经费,加快推进“民微”项目征集和施工,打造“民微”吉祥物、画册、视频等宣传品,大力解决群众身边“小急难”事。  二、推动交通出行更便利更安全。优化路网设置,缩短主要路段拥堵时间。调整优化前环、南北围、金鼎等片区公交线路,加密往来南朗、三乡、坦洲等方向的公交班次。完成“平安村口”建设任务15处。启动改造拱星三巷道路,建设格力学院配套道路、金洲五路和金品二路。新建公共停车位745个以上。  三、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成前环社区卫生服务站、星湾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不少于8个社区开展免费义诊活动,为孤寡老人等有需要群体提供送药送医服务。  四、优化升级基础教育配套设施。新建改建公办中小学4所,新增学位1800个,开办公立幼儿园2所,新增学位450个。为永丰小学、中大附小配备新型午休课桌椅550套。完成12间中小学教室照明改造。为辖区所有中小学校学生每日增加“一蛋一奶”。  五、提升基层综合服务保障水平。建成“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2个,实现“家政服务+培训+就业+维权”一体化服务布局。建成星湾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建长者饭堂3家,实现长者饭堂社区全覆盖。  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改造唐苑新村、唐苑二期等老旧小区7个,视情对停车位、休闲运动设施等进行升级改造。  七、推进食品安全大提升。建设165家餐饮单位“互联网+明厨亮灶”设施。开展食品安全专项培训4场,农渔业安全生产培训2场。  八、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建立区、镇、社区三级群众信访诉求综合服务中心。为高新区户籍0-17岁困难残疾人群提供免费康复训练救助服务。为高新区户籍入伍现役义务兵父母每人每年发放一次性体检费。提高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0-6岁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补贴、白内障手术补贴、残疾人中高等教育生活补助、特困人员生活保障金等5项补贴标准。  九、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再提升。标准化改造生活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亭60座,改造升级垃圾中转站2个。  十、推进三防能力大提升。推进鸡山公交站、港湾大道(电信大厦)、山房路、金星路、金峰中路(金鼎广场)等5处水浸点、内涝点整治,完成年度内涝点整治任务。建设市政道路室外消火栓监测装置750处,为高层住宅小区安装消防主机远程监控系统40个,建立消控室可视化管理系统。为居住出租屋安装独立式智能烟感报警器10000套、智慧微型断路器2500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新区财政局领导班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