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动心无万物是什么意思皆不动能信吗?

“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是说想要却得不到,想放弃却做不到,终于得到了却不知道珍惜。这句话出自《仓央嘉措诗歌全集》。“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这三种人生形态,也许是悲哀,不过也应该人的欲望所致,欲望少了,追求的少了,就不会有这些求、得之间的痛苦了。珍惜,总该怀着颗感恩的心的,学会感恩,才不会有说不完的后悔。不管得到什么失去什么,都要继续努力争取。放弃该放弃的,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扩展资料:《仓央嘉措诗歌全集》之《问佛》节选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佛把世间万物分为十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为六道众生;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在体验痛苦的过程中,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凤凰,涅盘。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佛说: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缘起即灭,缘生已空。我也曾如你般天真。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我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佛说: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
2019-01-15 09:30
来源:
佚名
王阳明心学告诉我们的最大真相,是我们根本没看到世界的真相。每个人与世间之间,都不自觉的隔着一堵墙。
因为当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时,我们的心理活动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会一直在行动、想象或思考,心从来没有留下空隙。而只有当我们的心理活动能够停顿下来,我们的心才能感应到世界的真实存在。
对于这个道理,王阳明用八个字做了概括: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八个字,堪称王阳明的“八字真言”,乃阳明心学的最高精华。其背后,则是一种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
心不动——王阳明最可怕之处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还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哲学绝非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可以学以致用的学问。用到政治上,王阳明成了第一流的政客;用到战争上,王阳明则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
他提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八字真言时,正值江西的宁王造反,而他作为当地的最高官员负责平叛。当时,他的一个下属抱着一腔爱国热情,想与宁王奋不顾身地作战,王阳明问他兵法的要义是什么?这个下属答不上来。王阳明随即讲了他的兵法要义,就是这八字真言。
这八个字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此心不动,更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有最富有诗意的表达——“致虚极,守静笃”。随机而动,捕捉到事物的本质而在恰当的时机行动。要做到随机而动,前提是此心不动,先让你的心安定下来。
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绝大多数人却对自己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些没有被觉察的妄动就是潜意识。我们以为,自己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己这样做。
未经开发和修行的潜意识是混乱的,其运作机制是以维护自我为中心,而不是道理和规律,所以充满矛盾、顽固和狭隘。所以当我们被潜意识所控制时,我们就会处于程度不同的失控状态。妄动,就是这种状态。
这时,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被我们的心念加工过的,被我们的成见扭曲过的,而偏离了真实。我们的行动就有点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级错误,甚至滑向深渊。
宁王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后来犯了很多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作为对手,王阳明的心却可以不动,于是他的心就是一面空明的镜子,宁王的妄动会清晰地映照在这面镜子上,其致命缺陷会被王阳明一览无余。结果,王阳明可以随时抓住宁王的漏洞“随机而动”,不仅可先发制人,也可后发制人。
宁王这种问题,即使在强人中也极为普遍。譬如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突袭苏联前,有无数情报被透露给苏联,但斯大林抱定一个念头:“希特勒不会愚蠢到攻击苏联。”所以对这些情报视而不见,并且在战争爆发前一天气急败坏地下令,枪毙了一个反叛到苏联的德军士兵。甚至当德军的大规模闪电战开始后,斯大林仍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没有及时下达反击的命令,结果让苏联红军在战争开始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伊拉克战争期间,萨达姆也是认定布什会像老布什那样,发动战争就是为了教训他一下,当美军攻到巴格达时就会停下来。此外他还故布疑阵,让美国和联合国情报人员,怀疑伊拉克果真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从而投鼠忌器。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斯大林和萨达姆就是“此心已动”,对自己的念头过于执著,结果就不可能及时看到事实的本相。
在“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理念指引下,王阳明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他一生打仗无数,未尝败绩。他去世前一年,两广再次叛乱,其他人无法平叛,朝廷不得已再请王阳明出山。孰料,叛匪一听说鼎鼎大名的王阳明要来,立即就投降了。
试着去了解一下你的内心,你一定会发现,你的头脑中有着仿佛永不停歇的念头。如果你想发现世界的本相,你想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你的心就必须要有空隙。
心中出现了空隙,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应到对方的真实存在,这时就是王阳明的“此心不动”。而心一动,你看见的就只是你的妄念在对方身上的投射,而不是对方的真实存在了。
做到心不动——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
如何做到心不动?答案就是:让念头自然流动。
而我们平常都是怎样的呢?念头起来了,要么跟着它走,被念头绑架;要么是对不好的、自己不认可的念头自责和压制,这就与自己的内心发生了对抗。无论哪种,人往往都是不自觉的,这就是执迷的症结所在。
这两条路,都是不归路。被念头绑架的结果,是在不断造作中加固着自我的执念;压制念头的结果是堵塞情绪出口、积累负面能量,长久必会爆发和崩溃。
怎么才对?看到自己的念头,并且不做任何抵抗,让心中的念头自然而充分地流动。心的澄明,不是没有念头,一念不生,而只是“不住”。所以禅宗《坛经》里六祖慧能说:“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这种念头的流动,王阳明用明镜照物进行了比喻:“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因外境而起的念头也是如此,内心因过去留存的执念而生的念头也是一样。超凡脱俗者心如明镜,念头的流动则是平常人达到心如明镜状态的唯一途径。
无数相互矛盾的念头,以及围绕着这些念头的种种努力组成了我们的“小我”,也即心理学家们所说的“自我”。通常,当你说“我如何如何”时,你其实说的都是这个“小我”。我们很容易执著于“小我”中,这时“小我”就会成为一堵无形的墙,阻碍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我”与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
每个人的“小我”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追求快乐,将快乐视为最重要的事情;有人经常沉溺在痛苦中,视痛苦为必然;有人视助人为绝对原则,有人则将索取视为理所应当……总之,我们都在“小我”之墙所围成的院落内,过着自以为是的生活。
但不管这个院落内所奉行的法则看起来是多么美好或伟大,它们都是我们与其他人、其他存在乃至世间万物,建立真实联系的障碍。
很多人努力修炼自己的谋略或技巧,目的是为了解别人、掌握别人并利用别人。看起来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当这样做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自己。如果自己心中充满种种妄念,那么无论我们掌握多少谋略或技巧,在使用这些东西时都会事倍功半。因为心妄动,人就妄动,事自然也妄动。
所以将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监视自己,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对一个人帮助最大的从来不是他所受的教育,哪个大师或哪本书,而是对自己的反省和认识。并且,当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时,就会感觉双脚踏实地踩在大地上,心里会安宁很多。
当焦点集中在别人身上,结果就只能是不断地猜测和焦虑。男人会说,他的成就感来自于能否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女人会说,她的幸福在于找到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妈妈会说,孩子好好学习,她就快乐;孩子会说,如果父母给他包容与认可,他才能轻松……这些想法都藏着一个共同的含义:我的人生不是我负责,而是另外的人负责的。
真相却是,人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佛不渡人,唯人自渡”。除非我们将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否则我们的人生将永远处在虚妄和悲哀之中。
结语——生命真正的境界
心的阀门打通了,所有我们曾懂得的道理就会如墨水入水,扩散至无穷无尽,包罗万象,世间万物皆可看个通通透透。纯净无垢的洒脱心境该是怎样的呢?那是一种很慢又很快的状态,身心合一,更从容、更专注、更有力量。我们所有的思维、所有的行动训练有素却波澜不惊,中规中矩却无招胜有招。
就如王阳明,这边云淡风轻地讲学育人,那边指挥千军万马剿匪、平定藩王叛乱。这些费脑的事情,就如幼年时他在饭桌上用果核排兵布阵一般,一通百通。
所谓“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大约也就是此种境界吧!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无万物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