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不可知论吗有两个严重缺陷( )。a片面理解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不了解

1.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大理论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2.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去揭示社会的本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阐明了社会与自然的区别与联系。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3.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二者的结合体现了人类思维方法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中的发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4.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5.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它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全面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性质。7.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9.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因而,认识有待扩展。二是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因而,认识有待深化。二、马哲四选三常考点1.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当代价值:第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第二,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第三,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2.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5.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是实践的根本特征。6.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7.价值评价的三个基本特点:①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9.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三、政治经济学中“四选二”常考点1.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货币职能是指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大职能。货币的五大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两种职能。3.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价值所必需的物质条件。5.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6.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7.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为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功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8.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9.在资本积累的发展进程中,一方面,由于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不断地增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另一方面,伴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具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对工人阶级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工人阶级的失业人口增多,生活极度不安定,许多人陷于待救济的境地。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与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内在地、本质地、必然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马克思揭示的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10.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存在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与式中。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的转化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11.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许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1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剩偿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价值补偿,也就是社会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能够通过商品的出售加以实现,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预付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其二为实物补偿,也就是如何买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价值补偿是实物补偿的前提,实物补偿是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关键。)13.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但是,这仅仅是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其二,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式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14.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个它万面: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因而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15.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包括对内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16.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资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导致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不仅给资本主义经济,也给全球经济带来灾难。17.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四、政治经济学中“四选三”常考点1.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三个深刻影响:一是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二是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三是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了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它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从而引起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革。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引起思维变化的最切近的基础即实践。科技革命首先通过改变社会环境来促进思维方式的发展,如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2.价值规律的三大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同时,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三种消极后果:第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第二,阻碍技术的进步。第三,导致收入两极分化。3.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的和历史的三个局限性:第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第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其多党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5.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原因有三:一是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二是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三是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6.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社会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三大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样性变化。7.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的三大表现:第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起经济危机。第三,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些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是不可能根本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8.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民生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三大问题:第一,经济发展“失调”。第二,政治体制“失灵”。第三,社会融合机制“失效”。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根源,归根结底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五、科社四选二常考点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2.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两个主要原因: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3.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或“两个不可避免”)。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4.“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5.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阐述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的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二是坚持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六、科社四选三常考点1.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三个原因: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二是取决于交往;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三大原因: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3.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必须:第一,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第二,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第三,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4.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三大决定因素: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5.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原因有三:第一,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第二,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第三,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6.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1)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消极被动的直观反映论是不科学的。(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人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全面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过程,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3.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认识之所以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是由于实践不仅把客观事物提供给主体作为其认识的内容,而且能为主体提供加工、改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从而把认识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为了深入理解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如何实现的,需要了解认识的结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构性,表现为这两种活动在要素和运作方式上的相似性、一致性,两者的基本要素都是主体、客体以及连接二者的中介——工具、手段等,都是主体运用一定的中介手段作用于客体,表现为主体和客体按一定方式实现的相互作用。本文由敏琳妍薇陶创作,感谢支持与厚爱,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创造美好未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不可知论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