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题目及答案解原式等于的等于号要和题目对齐吗?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上学的时候,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化为一般式为3x2-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3,0)在y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的值为1。  2、当x=3时,函数y=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  6、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1,2)。  7、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2、sin260°+cos260°=1。  3、2sin30°+tan45°=2。  4、tan45°=1。  5、cos60°+sin30°=1。  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  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7、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8、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9、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10、经过圆心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  知识点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  2、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3、弦切角等于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心角。  4、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5、垂直于半径的直线必为圆的切线。  6、过半径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7、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8、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2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1、 生活空间中的八个方向: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2、 地图通常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 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4、 观测点不同,同一物体所在的位置可能会不同。  5、 描述行走路线时,要说明方向与距离。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 除法的验算: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2、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3、 0不可以作除数。  4、 除法的估算方法是多样的,通常我们将被除数(三位数)看成一个接近它的整百整十数,除数(一位数)不变,然后计算。或者按照乘法口诀把被除数估成一个合适的数,再计算。  5、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①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被除数的百位比除数小,再用前两位数一起去除。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  ③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第三单元 统计  1、 平均数: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2、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3、 一个格是表示1个单位还是2个、5个、10个甚至更多单位,要根据数据的具体大小而定。  4、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第四单元 年月日  1、 一年有12个月。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每月有31天,称为大月;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每月30天,称为小月。  2、 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每隔四年闰一日,闰年二月把一加。  3、平年二月28天,全年365天;闰年二月29天,全年366天。  4、 平年或闰年的判断方法: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5、 24时计时法:在一日(天)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6、 经过时间:可以通过观察钟面和用线段表示来计算出简单的经过时间。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 口算整十数乘整百数的方法:  (1)将整十数十位上的数与整百数百位上的数相乘。  (2)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三个0。  2、 两位数乘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1)用两位数乘整百数百位上的数。  (2)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1)将两个或两位数分别看成接近它们的整十数或整百数(一百)。  (2)再将两个整十数或整百数相乘。  4、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所得的积食表示多少个十,所以末位数要写在十位上。  (2)将乘得的积加起来求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5、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位):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这一步乘得的积表示多少个十,所以末位数应在十位上。哪一位相乘的积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2)将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就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第六单元 面积  1、 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  3、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5、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6、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7、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1)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多少米。  (2)小数点右边的数依次表示几分米、几厘米。  2、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1)几元就在小数点的左边写几。  (2)几角就在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写几,几分就在小数点右边第二位上写几,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占位,最后写上单位名称“元”。  3、 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1)先比较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整数部分),这部分数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如果整数部分大小相同,就看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这个数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3)如果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也相同,就看小数点右边第二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4、 用竖式计算小数的加法(一位小数):  (1)两个加数的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小数点对齐)。  (2)先将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进一。  (3)和的小数点要和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4)再将小数点左边的数相加,这部分数按整数的加法来加。  5、 用竖式计算一位小数减法的方法:  (1)被减数和减数的相同数位要对齐(小数点对齐)。  (2)从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开始减起(从右到左),不够减时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3)差的小数点要和被减数、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1、 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 每份个数×份数=总数(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总数÷每份个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个数  3、 含有乘、除法的综合算式从左往右计算。  4、 含有乘法(除法)、加法(减法)的综合算式,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1、 集合:在数学中,集合是指某一类事物组成的整体。  2、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  3、 计算两个队的总人数,不能简单地将两个队的人数相加,要将重复的人数从总数中减去。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3  一、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论  1、平面的基本性质: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2、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直线—平行、相交、异面;  直线与平面—平行、相交、直线属于该平面(线在面内,最易忽视);  平面与平面—平行、相交。  3、异面直线:  平面外一点A与平面一点B的连线和平面内不经过点B的直线是异面直线(判定);  所成的角范围(0,90)度(平移法,作平行线相交得到夹角或其补角);  两条直线不是异面直线,则两条直线平行或相交(反证);  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  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平移法,把异面问题转化为相交直线的夹角  二、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1、直线与平面平行(核心)  定义:直线和平面没有公共点  判定:不在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平行于此平面(由线线平行得出)  性质: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则这条直线就和两平面的交线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  定义: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  判定: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性质:两个平面平行,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3、常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平行四边形对边、已知直线作一平面找其交线  三、空间中的垂直关系  1、直线与平面垂直  定义:直线与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  判定: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的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性质: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推论:如果在两条平行直线中,有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0,90】度,平面内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说成的锐角,特别规定垂直90度,在平面内或者平行0度  2、平面与平面垂直  定义: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是直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一点为端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所成的角)  判定: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性质: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4  导数是微积分中的重要基础概念。当自变量的增量趋于零时,因变量的增量与自变量的增量之商的极限。在一个函数存在导数时,称这个函数可导或者可微分。可导的函数一定连续。不连续的函数一定不可导。导数实质上就是一个求极限的过程,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来源于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一)导数第一定义  设函数 y = f(x) 在点 x0 的某个领域内有定义,当自变量 x 在 x0 处有增量 △x ( x0 + △x 也在该邻域内 ) 时,相应地函数取得增量 △y = f(x0 + △x) - f(x0) ;如果 △y 与 △x 之比当 △x0 时极限存在,则称函数 y = f(x) 在点 x0 处可导,并称这个极限值为函数 y = f(x) 在点 x0 处的导数记为 f(x0) ,即导数第一定义  (二)导数第二定义  设函数 y = f(x) 在点 x0 的某个领域内有定义,当自变量 x 在 x0 处有变化 △x ( x - x0 也在该邻域内 ) 时,相应地函数变化 △y = f(x) - f(x0) ;如果 △y 与 △x 之比当 △x0 时极限存在,则称函数 y = f(x) 在点 x0 处可导,并称这个极限值为函数 y = f(x) 在点 x0 处的导数记为 f(x0) ,即 导数第二定义  (三)导函数与导数  如果函数 y = f(x) 在开区间 I 内每一点都可导,就称函数f(x)在区间 I 内可导。这时函数 y = f(x) 对于区间 I 内的每一个确定的 x 值,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导数,这就构成一个新的函数,称这个函数为原来函数 y = f(x) 的导函数,记作 y, f(x), dy/dx, df(x)/dx。导函数简称导数。  (四)单调性及其应用  1.利用导数研究多项式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步骤  (1)求f(x)  (2)确定f(x)在(a,b)内符号 (3)若f(x)0在(a,b)上恒成立,则f(x)在(a,b)上是增函数;若f(x)0在(a,b)上恒成立,则f(x)在(a,b)上是减函数  2.用导数求多项式函数单调区间的一般步骤  (1)求f(x)  (2)f(x)0的解集与定义域的交集的对应区间为增区间; f(x)0的解集与定义域的交集的对应区间为减区间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5  三角函数关系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六角形记忆法  构造以"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的正六边形为模型。  倒数关系  对角线上两个函数互为倒数;  商数关系  六边形任意一顶点上的函数值等于与它相邻的两个顶点上函数值的乘积。(主要是两条虚线两端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下面4个也存在这种关系。)。由此,可得商数关系式。  平方关系  在带有阴影线的三角形中,上面两个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和等于下面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等于对边比斜边;sinA=a/c  余弦(cos)等于邻边比斜边;cosA=b/c  正切(tan)等于对边比邻边;tanA=a/b  余切(cot)等于邻边比对边;cotA=b/a  正割(sec)等于斜边比邻边;secA=c/b  余割(csc)等于斜边比对边。cscA=c/a  互余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sin(90°-α)=cosα,cos(90°-α)=sinα,  tan(90°-α)=cotα,cot(90°-α)=tanα.  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tan^2(α)+1=sec^2(α)  cot^2(α)+1=csc^2(α)  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中考数学知识点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写成的形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取值范围也是一切非零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它们关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函数y0,所以,它的图像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k的符号k>0k<0图像yO xyO x性质①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①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及诶是的方法仍是待定系数法。由于在反比例函数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需要一对对应值或图像上的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k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式。  5、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  设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一点,过点P作轴、轴的垂线,垂足为A,则  (1)△OPA的面积.  (2)矩形OAPB的面积。这就是系数的几何意义.并且无论P怎样移动,△OPA的面积和矩形OAPB的面积都保持不变。  矩形PCEF面积=,平行四边形PDEA面积=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6  一、 重要概念  1、数的分类及概念  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  1)相称(不重、不漏)  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常见的非负数有: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  3、倒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B.1/a中,a≠0;C.01;a1时,1/a1;D。积为1。  4、相反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  A.a≠0时,a≠-a;  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  C.和为0,商为-1。  5、数轴:  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  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  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  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  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  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  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7  圆的定理: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中考数学知识点复习口诀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  符号跟着大的跑;绝对值相等“零”正好。  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法则不能忘,只求系数和,字母、指数不变样。  去、添括号法则  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  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一元一次方程  已知未知要分离,分离方法就是移,加减移项要变号,乘除移了要颠倒。  平方差公式  平方差公式有两项,符号相反切记牢,首加尾乘首减尾,莫与完全公式相混淆。  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有三项,首尾符号是同乡,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二倍放中央;  首±尾括号带平方,尾项符号随中央。  因式分解  一提(公因式)二套(公式)三分组,细看几项不离谱,  两项只用平方差,三项十字相乘法,阵法熟练不马虎,  四项仔细看清楚,若有三个平方数(项),  就用一三来分组,否则二二去分组,  五项、六项更多项,二三、三三试分组,  以上若都行不通,拆项、添项看清楚。  单项式运算  加、减、乘、除、乘(开)方,三级运算分得清,  系数进行同级(运)算,指数运算降级(进)行。  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题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时候要变号,同类项合并好,再把系数来除掉,  两边除(以)负数时,不等号改向别忘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小大、大小取中间,大小、小大无处找。  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一次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  大(鱼)于(吃)取两边,小(鱼)于(吃)取中间。  分式混合运算法则  分式四则运算,顺序乘除加减,乘除同级运算,除法符号须变(乘);  乘法进行化简,因式分解在先,分子分母相约,然后再行运算;  加减分母需同,分母化积关键;找出最简公分母,通分不是很难;  变号必须两处,结果要求最简。  中考数学知识点归纳: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就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的交点O(即公共的原点)叫做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2、点的坐标的概念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8  考点1: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考核要求:  〔 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知道确定事件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关系;  〔 2〕能区分简单生活事件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考点2: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的概率  考核要求:  〔 1〕知道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能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件的大小并排出大小顺序;  〔 2〕知道概率的含义和表示符号,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和随机事件概率的取值范围;  〔3〕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  〔1〕在给可能性的大小排序前可先用〝一定发生〞、〝很有可能发生〞、 〝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一定不会发生〞等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 2〕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常数,而概率是不确定的,可是近似值,与试验的次数的多少有关,只有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才能更精确。  考点3:等可能试验中事件的.概率问题及概率计算  考核要求  〔1〕理解等可能试验的概念,会用等可能试验中事件概率计算公式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2〕会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会用区域面积之比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3〕形成对概率的初步认识,了解机会与风险、规那么公平性与决策合理性等简单概率问题。  〔1〕计算前要先确定是否为可能事件;  〔2〕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过程中要将所有等可能情况考虑完整。  考点4:数据整理与统计图表  考核要求:  〔1〕知道数据整理分析的意义,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两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及其区别;  〔2〕结合有关代数、几何的内容,掌握用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通过图表获取有关信息。  考点5:统计的含义  考核要求:  〔1〕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一般研究过程;  〔2〕认识个体、总体和样本的区别,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  考点6: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  〔1〕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注意:在计算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时要防止数据漏抄、重抄、错抄等错误现象,提高运算准确率。  考点7: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  〔 1〕知道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 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并能用于解决简单的统计问题。  〔1〕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值时,中位数比平均数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求中位数之前必须先将数据排序。  考点8:频数、频率的意义,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考核要求:  〔 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频率和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2〕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解题时要注意:频数、频率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但也存在差别:在同一个问题中,频数反映的是对象出现频繁程度的绝对数据,所有频数之和是试验的总次数;频率反映的是对象频繁出现的相对数据,所有的频率之和是1。  考点9: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应用考核要求:  〔1〕了解基本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意计算及其应用,并掌握其概念和计算方法;  〔2〕正确理解样本数据的特征和数据的代表,能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  〔3〕能将多个图表结合起来,综合处理图表提供的数据,会利用各种统计量来进行推理和分析,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研究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中问题,然后作出合理的解决。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 ?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9  中考数学知识点:分式混合运算法则  分式四则运算,顺序乘除加减,乘除同级运算,除法符号须变(乘);乘法进行化简,因式分解在先,分子分母相约,然后再行运算;加减分母需同,分母化积关键;找出最简公分母,通分不是很难;变号必须两处,结果要求最简.  分式混合运算法则:  分式四则运算,顺序乘除加减,乘除同级运算,除法符号须变(乘);  乘法进行化简,因式分解在先,分子分母相约,然后再行运算;  加减分母需同,分母化积关键;找出最简公分母,通分不是很难;  变号必须两处,结果要求最简.  中考数学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知识点总结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知识点1:同类二次根式  (Ⅰ)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如这样的二次根式都是同类二次根式。  (Ⅱ)判断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  (1)首先将不是最简形式的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再看被开方数是否相同。  (2)几个二次根式是否是同类二次根式,只与被开方数及根指数有关,而与根号外的因式无关。  知识点2: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  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理论依据是逆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只把它们的系数相加,根指数和被开方数都不变,不是同类二次根式的不能合并。  知识点3: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则  二次根式相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二次根式合并,合并的方法为系数相加,根式不变。  知识点4: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方法和顺序  运算方法是利用加、减、乘、除法则以及与多项式乘法类似法则进行混合运算。运算的顺序是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知识点5: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则与乘除法则的区别  乘除法中,系数相乘,被开方数相乘,与两根式是否是同类根式无关,加减法中,系数相加,被开方数不变而且两根式须是同类最简根式。  中考数学知识点:直角三角形  ★重点★解直角三角形  ☆内容提要☆  一、三角函数  1.定义:在Rt△ABC中,∠C=Rt∠,则sinA=;cosA=;tgA=;ctgA=.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0°30°45°60°90°  sinα  cosα  tgα/  ctgα/  3.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关系:sin(90°-α)=cosα;…  4.三角函数值随角度变化的关系  5.查三角函数表  二、解直角三角形  1.定义:已知边和角(两个,其中必有一边)→所有未知的边和角。  2.依据:  ①边的关系:  ②角的关系:A+B=90°  ③边角关系:三角函数的定义。  注意:尽量避免使用中间数据和除法。  三、对实际问题的处理  1.俯、仰角:2.方位角、象限角:3.坡度:  4.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都缺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时,可用列方程的办法解决。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0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1  中位线概念  (1)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梯形中位线定义: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注意:  (1)要把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区分开。三角形中线是连接一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而三角形中位线是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2)梯形的中位线是连接两腰中点的线段而不是连结两底中点的线段。  (3)两个中位线定义间的联系:可以把三角形看成是上底为零时的梯形,这时三角形的中位线就变成梯形的中位线。  中位线定理  (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中位线定理推广  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首尾相接时,每个小三角形面积都等于原三角形的四分之一,这四个三角形都互相全等。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2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定义:  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2.性质:  ①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3.分类:  ①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a.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b.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4.考点:  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不等式(组)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③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中考知识点总结数学整理01-26苏教版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07-28中考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05-09初中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04-22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07-14中考英语知识点总结11-16生物中考知识点总结06-08中考数学三角形知识点总结02-08中考数学知识点资料复习大全07-30}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题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试题,试题可以帮助参考者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你知道什么样的试题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题,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题 篇1  第1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图中,∠1与∠2互为余角的是( )  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xy)3=xy3 B.x5÷x5=x  C.3x25x3=15x5 D.5x2y3+2x2y3=10x4y9  3.下列命题:①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②若∠1+∠2=180°,则∠1与∠2互为补角;③同旁内角互补;④垂线段最短;⑤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⑥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其中假命题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已知 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则 的值是( )  A.B.C.D.  5.如图,AB∥CD,AE平分∠CAB交CD于点E,若∠C=50°,则∠AED=( )  A.65° B.115° C.125° D.130°  第5题图  6.如图,AB∥CD,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B.C.D.  7.下列计算中,运算正确的是( )  A.(a?b)(a?b)=a2?b2 B.(x+2)(x?2)=x2?2  C.(2x+1)(2x?1)=2x2?1 D.(?3x+2)(?3x?2)=9x2?4  8.下列运算中,运算错误的有( )  ①(2x+y)2=4x2+y2,②(a-3b)2= a2-9b2 ,③(-x-y)2=x2-2xy+y2 ,④(x- )2=x2-2x+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9.小明的妈妈用280元买了甲、乙两种药材.甲种药材每斤20元,乙种药材每斤60斤,且甲种药材比乙种药材多买了2斤.设买了甲种药材x斤,乙种药材y斤,你认为小明应该列出哪一个方程组求两种药材各买了多少斤?( )  A .B.C.D.  10.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题,大意是: 100匹马恰好拉了100片瓦,已知1匹大马能拉3片瓦,3匹小马能拉1片 瓦,问有多少匹大马、多少匹小马?若设大马有x匹,小马有y匹,那么可列方程组为( )  A.B.C.D.  11.如图,直线l1∥l2,等腰直角△ABC的两个顶点A、B 分别落在直线l1、l2上,∠ACB=90°,若∠1=15°,则∠2的度数是( )  A.35° B.30° C.25° D.20°  12.观察下列各式及其展开式  ……  请你猜想 的展开式第三项的系数是( )  A.35 B.45 C.55 D.66  第2卷(非选择题 共102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3.甲型H1N1流感球形病毒细胞的直径约为0.00000156 m,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是_____ ___.  14.如果 是二元一次方程,那么a = .b = .  15.甲、乙两人相距42千米,若两人同时相向而行,可在6小时后相遇;而若两人同时同向而行,乙可在14小时后追上甲,设甲的速度为x千米/时,乙的速度为y千米/时,列出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为 .  16.如图,现给出下列条件:①∠1=∠2,②∠B=∠5,③∠3=∠4,④∠5=∠D,⑤∠B+∠BCD=180°,其中能够得到AD∥BC的条件是 .(填序号)  能够得到AB∥CD的条件是 .(填序号)  第16 题图  17.若a>0且 , ,则 的值为___ .的值为___ .  18.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而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4倍少30°,这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78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9.计算(每小题3分,共12分)  (1) (2)  20.解方程组(每小题3分,共6分)  (1)解方程组: (2) 解方程组:  21.化简求值(每小题4分,共8分)  (1) .其中  (2) .其中  22.尺规作图(本 小题满分4分)  如图,过点A作BC的平行线EF  (说明:只允许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要写结论.)  23.填空,将本题补充完整.(本小题满分7分)  如图,已知EF∥AD,∠1=∠2,∠BAC=70°.将求∠AGD的过程填写完整.  解:∵EF∥AD(已知)  ∴∠2=   (  )  又∵∠1=∠2(已知)  ∴∠1=   (等量代换)  ∴AB∥GD(   )  ∴∠BAC+   =180°(   )  ∵∠BAC=70°(已知)  ∴∠AGD=   ° 第23题图  24.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本小题满分7分)  某工厂去年的总收入比总支出多50万元,今年的总收入比去年增加10%,总支出节约20%,因而总收入比总支出多100万元.求去年的总收入和总支出.  25.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本小题满分8分)  已知一个两位数,它的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的和为12,若对调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字,得到的新数比原数小18,求原来的两位数。  26.(本小题满分8分)  (1)先阅读,再填空:  (x+5)(x+6)=x2+11x+30;  (x-5)(x-6)=x2 -11x+30;  (x-5)(x+6)=x2+x-30;  (x+5)(x-6)=x2-x-30.  观察上面的算式,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结果:  (a+90)(a-100)=____________; (y-80)(y-90)=____________.  (2)先阅读,再填空:  观察上面各式:①由此归纳出一般性规律:________;  ②根据①直接写出1+3+32+…+367 +368的结果 ____________.  27.(本小题满分8分)(请在括号里注明重要的推理依据)  如图,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1=∠2,∠3=∠D,试判断BD与C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8 .(本小题满分10分) (请在括号里注明重要的推理依据)  如图,已知AM∥BN,∠A=60°.点P是射线AM上一动点(与点A不重合),BC、BD分别平分∠ABP和∠PBN,分别交射线AM于点C,D.  (1)求∠CBD的度数;  (2)当点P运动时,∠APB与∠ADB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不变化,请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若变化,请写出变化规律.  (3)当点P运动到使∠ACB=∠ABD时,∠ABC的度数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C B C B A D D A C B B  二、填空题  13.本题每空4分  14.2,2 本题每空2分  15.本题每空4分  16.①④,②③⑤ 本题每空2分  17.72 本题每空2分  18.10°,10°或42°,138° 答对一种情况得2分  三、解答题  19.(1)原式= ......2分.  = .....3分  (2)原式= ......1分  = ......3分  (3)原式= ......1分  = ......3分  (4)原式= ......2分.  = ......3分  20.(1)解:由得:  将代入得:  解得: ...........1分  将 代入得: ......2分  ∴方程组的解为 ..........3分  (2)解:×3+×2得: ..........1分  将 代入得:  解得: ......2分  ∴方程组的解为 ..........3分  21.(1) 解:原式= ..........1分  = .........2分  = .........3分  将 代入得:  原式=..........4分  (2) 解:原式= ..........1分  = ......2分  = ..........3分  将 代入得:  原式=23 .........4分  22.略(作出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内错角或是同位角),  并标出直线EF3分,下结论1分)  23.(本题每空1分)  解:∵EF∥AD(已知)  ∴∠2= ∠3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又∵∠1=∠2(已知)  ∴∠1= ∠3  (等量代换)  ∴AB∥G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BAC+∠AGD=180°(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BAC=70°(已知)  ∴∠AGD= 110  °  24.解:设去年总收入 万元,总 支出 万元.……1分  根据题意得: ……4分  解得: ……6分  答:去年总收入200万元,总支出,150万元.……7分  25.解:设个位数字为 ,十位数字为 .……1分  根据题意得: ……5分  解得: ……7分  答:原来的两位数为75.……8分  26.(本题每空2分) (1) ,  (2) ,  27.解:BD与CF平行 ……1分  证明:∵∠1=∠2,  ∴DA∥BF(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3分  ∴∠D=∠DB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5分  ∵∠3=∠D  ∴∠DBF=∠3(等量代换) ……6分  ∴BD∥CF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8分  (注:没有注明主要理由扣1分)  28.(1)∵AM∥BN,  ∴∠A+∠ABN=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分  ∵∠A=60°  ∴∠ABN=120° ……2分  ∵BC、BD分别平分∠ABP和∠PBN,  ∴∠CBP= ∠ABP, ∠DBP= ∠NBP, ……3分  ∴∠CBD= ∠ABN=60° ……4分  (2)不变化,∠APB=2∠ADB ……5分  证明∴ ∵AM∥BN,  ∴∠APB=∠PBN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6分  ∠ADB=∠DBN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7分  又∵BD平分∠PBN,  ∴∠PBN =2∠DBN ……8分  ∴∠APB=2∠ADB ……9分  (3)∠ABC=30° ……10分  (注:没有注明主要理由扣1分)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题 篇2  一、填空题  单项式:表示数或字母的________的式子叫做单项式,特别地,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________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________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单独一个数字的次数,可以当作________次单项式.  二、选择题  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分别是( )  A.-1、3 B.3 C.3 D.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指数是0 B.a的系数是0  C.(-1)2015是单项式 D.是一次单项式  下列式子:-2x2,ax,1+a,-b,3+2a,其中,单项式共有( )  A.2个 B.4个 C.6个 D.8个  三、填空题  单项式-x的系数是________,次数是________;单项式-22x2y3z的`系数是________,次数是________.  四、解答题  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是单项式,是单项式的写出系数和次数:  (1)x4;(2);(3)-5×102m2n3;(4);(5)2a-3;(6).  五、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项式的系数是,次数是2  B.是二次单项式  C.单项式2a2b的系数是2,次数也是2  D.是二次单项式  已知-是关于a、b的单项式,且|m|=2,则这个单项式的系数是( )  A.±2 B.±1 C.-1 D.0  下列数量关系中,用式子表示的结果为单项式的是( )  A.a与b的平方的差 B.a与x和的2倍的相反数  C.比a的倒数大11的数 D.a的2倍的相反数  六、填空题  写出一个含有字母x、y的五次单项式:________.  已知单项式6x8y的次数等于单项式-2xmy5的次数,则m=________.  若-mxny是关于x、y的一个单项式,且系数为3,次数为4,则mn=________.  邮购一种图书,每册书的定价为a元,另加书价的10%作为邮资,购书n册,总计金额为y元,则y=________;当n=10.8,n=50时,y的值为________.  七、解答题  填表:  列出单项式,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某班的总人数为m,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则该班的男生人数为多少?  (2)某班学生按横m纵n排列座次且坐满,则该班的学生人数是多少?  (3)一辆汽车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40分钟汽车行驶的路程为多少千米?  (4)学校购买了一批图书,共a箱,每箱有b册,将这批图书的一半捐给社区,捐给社区的图书有多少册?  (5)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xcm,另一条直角边长9cm,求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若(m+2)x2m-2(n+1)2是关于x的四次单项式,求m、n的值,并写出这个单项式.  观察下列单项式:-x,2x2,-3x3,…,-19x19,20x20,….  (1)你能发现它们的排列规律吗?  (2)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写出第101个和第102个单项式;  (3)请写出第n个单项式.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题 篇3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各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  )  A.?2与+(?2) B.?(?1)与+(+1) C.(?2)2与?22 D.(?2)3与?23  2.下列各数:?5, ,4.11212121212…,0, ,3.14,其中无理数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某粮店出售的三种品牌的面粉袋上,分别标有质量为kg、kg、kg的字样,从中任意拿出两袋,它们的质量最多相差(  )  A.0.8kg B.0.6kg C.0.5kg D.0.4kg  4.下列代数式:a,?ab,m+n,x2+y2,?1, ab2c,其中单项式共有( )  A.6个 B.5个 C.4个 D.3个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B.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一定是正数  C.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是非负数  D.如果两个数才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相等  6.在算式1.25×(? )×(?8)=1.25×(?8)×(? )=[1.25×(?8)]×(? )中 ,应用了(  )  A.分配律 B.分配律和结合律  C.交换律和结合律 D.交换律和分配律  7.已知:|a|=3,|b|=2,且|a+b|<|a|+|b|,则a+b的值是(  )  A.±5 B.±3 C.1 D.±1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8.x的2倍与y的平方的差是 .  9.如果m与5互为相反数,则|m+3
的值为 .  10.求? 与? 的积除以?2 所得的商,可 列的算式是 .  11.三个连续偶数中间一个是2n,则它的前一个和后一个分别是 .  12.一批冰箱原来 每台售价a元,现在打九折售出了9台,则销售额为 元.  13.已知a,b为两个连续整数,且a<?5  14.据测算,我国每天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5亿元,若一年按365天计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我国一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为 元.  15.比较大小:? (填“>”或“<”号)  16.一个数的倒数的绝对值等于这个数的相反数,那么这个数是 .  17.已知有理数?1,?8,+11,?2,请你通过有理数加 减混合运算,使运算结果最大,则列式为 .  18.已知a,b为有理数,如果规定一种新运算“@”,定义a@b=a2?b2,则6@(?5)的结果是 .  19.若a,b互为 相反数,c,d互为倒数,m为最小的非负数,a+b?(1?2m+m2)÷(cd)的值为 .  20.|a|的几何意义是:数字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例如|?3|=3;|a?b|的几何意义是:数字上表示数a和数b两点之间的距离,例如|6?(?5)|=11,如果x是一个有理数,且|x?2|=4,则x的值是 .  三、解答题  21.画出数轴,且在数轴上表示出下列各数,并用“<”把它们连接起来:2.5,?3,5 ,?2 ,?1.6,0.  22.用简便方法计 算:(?3)×(? )+0.25×24.5+(?3 )×25%  23.已知:a是?(?5)的相反数,b比最小的正整数大4,c是最大的负整数.计算:3a+3b+c的`值是多少?  24.计算:4+50÷22×(? )?|5 ?6|  25.阅读下面的解题过程:  计算:( )2?(?2)×( ? )+ .  解:原式= ?(?2)×( ? )+ …(第一步)  = ?( ?1)+ …(第二步)  = + + …(第三步)  =2…(第四步)  回答下列问题:  (1)上面解题过程中有两处错误,第一处:是第 步,错误的原因是 ;第二处:是第 步,错误的原因是  直接写出正的结果是  26.一天两名同学利用温差测某座山峰的高度.在山脚测得温度是8℃,在山顶测得温度是?1℃,已知该山区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大约下降0.6℃,请你帮这两名同学列式计算:这个山峰的山脚距山顶的高度大约是多少米.  27.出租车司机小李某天下午从A地出发,营运全是在东西的人民大道进行的.如果 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他这天营运的车次和里程如表(单位:千米):  车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里程 +15 ?8 +14 ?11 +6 ?12 +8  (1)在哪次记录中距A地最远?  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时,小李距出发地的距离是多少?  若每千米耗油0.3L,问小李这天下午共耗油多少升.  28.计算:0.252÷(? )3+[?32×(? )2+(?2)3]÷4.【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题】相关文章:数学七年级下册期中试题08-24七年级下册期中数学试题09-092017年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题08-162017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测试题及答案11-14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题11-11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09-06初一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质量监测试题08-122017年初二数学下册期中试题及答案11-122017人教版数学下册期中测试题08-1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题目及答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