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文化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对吗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二)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解放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必须敢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把实践当做最高权威,不做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奴隶。解放思想通常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这其中既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正确部分的坚持,也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错误部分的纠正;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认识。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第一,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第二,解放思想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基本要求。  第三,解放思想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  四、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第一,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第二,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第三,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也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尤其是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  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实践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了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对象、动力、领导力量。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做了完整的概括,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地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中国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一是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二是它分布集中;三是它的成员中的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中国共产党对此问题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曾犯过“左” 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二)  一、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一个政党的纲领,是公开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是表明党的性质的重要标志。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内容说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就其形式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的,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这样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但当时对于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1927年反动政府对革命者的大屠杀,导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并在这一过程中,潜心研究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三者密不可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思想的提出,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  第一,近代中国内部没有起码的民主,外部没有民族的独立,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第三,近代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现实可能性:  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指出:第一,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第二,国民革命的影响;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两个客观条件;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关键性主观条件),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两个主观条件。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发布于 2018-10-31 15:2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于民族主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