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为什么会降低银行存款利率2023年最新消息?

正当美联储酝酿在北京时间9月22日凌晨宣布新一次加息的时候,今天(9月15日),人民币降息了!
这次降息不是政策利率(MLF)的降息,也不是贷款基准利率(LPR)的降息,而是存款降息。
多家媒体从昨天晚上到今天早上,都发布了这个消息。
另据新华社旗下的中国证券报报道:
1、建设银行APP公布的挂牌年利率显示,9月15日,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1.25%、1.45%、1.65%、2.15%、2.65%,均下降10个基点;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60%,下调15个基点。
2、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也在9月15日对存款降息,其中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5年期的定期存款年利率均下调了10个基点;3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下调15个基点。
银行是做资金生意的。大家到银行存款,等于把钱借给银行,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然后银行把钱贷出去,收取贷款利息。这中间的差价,就是银行的利润来源。
所以,如果银行降低存款利率,意味着其成本下降。成本下降了,一是带来利润上升;二是可以降低贷款利率,向企业让利。
上面的截屏,来自工商银行2022年中报。
可以看出,虽然上半年降息了,存款利率也一度降低(4月份),但工行平均付息率仍然上升了9个基点,存款总利息支出同比大涨了17%。
为什么上半年工行付息率不降反涨?这里面有同业竞争的因素,虽然“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在压低存款利率,但效果并不明显。
如果银行付息率不能降低,LPR即便降息,市场里的真实贷款利率也很难降下来。这就是央行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央行已经不公布存款基准利率了,贷款基准利率也变成了LPR。
理论上,各银行存款利率是自己决定的,外力无权干涉。
但存款利率不降低,贷款利率也降不下来,货币政策的能效就会被抵消。
所以官方推出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让大银行牵头,拉一个群、搞一个市场自律组织,通过这个组织、机制影响存款利率。但说穿了,还是央行在后面发挥作用。
今天四大行再次降息,主要在各档存款利率上降低了10到15个基点,因为活期存款利率已经非常低(比如工行上半年个人客户活期存款利率只有0.34%),只有降低定期存款才管用。
去年三季度以来,随着房地产暴雷、经济受疫情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居民贷款欲望大幅降低,存款欲望不断增强。
全国居民存款从去年7月的99.42万亿元,猛增到了今年7月末的113.28万亿元,1年大增了13.86万亿,增幅高达14.2%。而同期总存款只增长了10.5%。
居民的钱都“窝”在银行里,不消费、不投资,这只能让经济陷入通缩。所以,存款降息、理财产品收益率降低,都如期而至了。
存款降息,不仅有利于银行,更有利于实体经济、楼市和股市。其政策意图就是,把“窝”在银行里的钱赶出来,让他们的“风险偏好”上升,去投资、去消费、去冒险。
目前的CPI是2.5%,而工商银行上半年个人客户存款的平均付息率是1.85%。所以,存款的实际利率为负数。
CPI只是生存指数,很多物价因素没有纳入,更没有体现印钞速度。如果用财富创造速度,也就是GDP增速(上半年是2.5%,全年估计3%到4%)减去印钞速度(12.2%),你今年如果没有9%的收益,你的购买力是下降的。
放在银行存定期,也不过2点多到3点多,钱的购买力缩水是必然的。
政策就是逆周期调节的。当你不愿意贷款、热衷于存款的时候,存款一定是不划算的。
否则,经济的车轮只能越转越慢,出现货真价值的通缩。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钱越来越值钱,其实是非常可怕的。钱按照一定的速度变得不值钱,才是健康的,有利于长远发展的。
这个道理,其实很多人不懂。
总之一句话:你想现金为王,但政策一定是不允许的。
顺便说一句,今天是发布每月最重要政策利率的日子,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和7天逆回购都维持了利率不变。
这意味着, 9月20日公布的本月LPR利率大概率是维持不变。因为美联储即将在9月22日凌晨(北京时间)再次暴力加息,估计是75到100个基点(下图)。为了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人民币利率水平需要暂时观望。
人民币距离破7,已经不远了。第一时间点,看9月22日前后。
人民币适度贬值,对国内经济是利好,可以给货币政策腾出更大的空间。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2020年05月17日 13:5121
当前一条答案
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可能对经济增长、企业投资、家庭消费、进出口等产生以下影响: 提高贷款利率可防止经济增长过热。我国经济自2002年开始加速增长。上调贷款基准利率使货币供给减少,从而使投资、消费减少,最终造成总产出的减少,有利于避免加速的增长演变为经济过热。 首次下调活期存款名义利率,原因在于企业存款、居民储蓄中活期存款所占比重过高,为抑制流动性过剩,下调活期存款利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活期存款。 提高贷款利率对家庭消费将产生一定影响。2001年以后消费需求趋旺,2001年-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0.1%,8.8%,9.1%,13.3%,12.8%,13.7%,2007年预计增长12.5%左右。主要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买房装修、买车为消费热点。这方面的消费需求过于旺盛既较强地推动了重化工业和房地产投资的发展,也可能对稳定房地产市场,对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升息会使贷款买车买房的成本增加,也会使储蓄、债券等收益增加,从而减少消费支出,以引导消费需求适度、稳定增长。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不变。上年结转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由2.88%提高到3.33%,上调0.45个百分点,目的在于缩小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差距,抵消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因负利率造成的缩水。此项举措意在体现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民有所居。但应看到,因实际利率为负,且当年归集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又下调0.09个百分点,因而,此项举措无疑于杯水车薪。 上调贷款基准利率会影响投资。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指出,1月-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达26.6%,增幅仍然偏高;在建规模仍然过大。初步测算,全年在建项目投资规模32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万多亿元;新开工项目仍然较多。1月-10月,各地城镇投资同比增加2.13万个。特别是导致投资增长过快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投资反弹仍有可能。为了继续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合理控制投资增长,着力调整投资结构,注重提高投资效益,货币政策必须着力遏制过热的投资。加息将加重企业负担,尤其生产发展资金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的大中企业,利率变动将直接影响其成本和利润。不过,如果利率上调幅度与通货膨胀率两者之差不大时,对投资量影响不大。因此,央行虽多次温和地上调利率,并不会造成投资大幅下降和经济衰退。 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可预防通货膨胀。近月CPI一直处于高位,8月-11月分别为6.5%,6.2%,6.5%,6.9%,全年可能达4.5%。同时,许多价格上涨较快的消费品并未统计到CPI中,物价涨幅被低估。当然,近期CPI上涨仍属结构性上涨,从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与服务看,价格上涨的有五大类: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以及居住;下跌的有三大类:衣着、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因此,面对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央行必定采取货币紧缩的措施,防止结构性的物价上涨演化为通货膨胀。 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股市的影响。理论上看利率上调对股市而言并非利好消息,然而,现实似乎并非如此。从2006年4月28日到2007年12月21日期间,央行共8次上调利率,从公布第二交易日股市的表现看,股市并未大跌,沪指反而上涨。在投资渠道过于单一等因素影响下,温和的、从紧的货币政策恐暂时难以影响股民强烈的渴望和巨大的热情。因此,虽然反复提高利率,但暂时对股市影响不大。 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仍取决于存贷利差,升息可能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但若利差太大,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水平,则不利于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改善经营状况。因此,采用不同利息调整组合,利于调整不合理的利率结构,促进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增强竞争力。 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是调控工具的有效选择。目前我国央行运用的调控工具主要有四种:信贷计划、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制度、利率政策。虽然四者的效果一样,但是利率政策却比其他调控工具更直接、更有成效,能在更短时间抑制通货膨胀和减少“负利率”。所以,央行今年多次采用利率政策是合理明智的。 总的来说,这几次上调利率利大于弊,是我们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探索工作之一。 但也应看到轮番加息存在的问题,虽然一年六番加息,定期存款实际利率仍然为负;活期存款名义利率首次下调,由0.81%下调到0.72%,下调0.09个百分点。如果再考虑利息税,居民储蓄损失较为严重。 需要指出的是,轮番上调利率会产生累计效应,上调利率使货币供给减少,从而使投资减少,会直接造成总产出的减少,也会间接增加失业人数。麻烦采纳,谢谢!下调利率有助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善自身的财务状况。利率下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预期投资收益率。利率调整与相关的金融新政策,目的就在于解决工商企业和社会再分配等问题。它会影响存款人、金融机构、贷款企业等利益主体的利益调整,也会影响社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发展,更会对相当部分贷款比重较大的上市公司产生积极影响。利率提高和降低,说的是钱在哪里比较划算。这里有一个预期和趋势的问题。到底是谁有预期,谁与趋势对撞。顺应大势者昌盛。否则单纯说高低利率并没有实际意义。降低利率,银行贷款就会增加,市场上的资金就会增多,消费扩大,可以刺激经济增长。而利率上调,就意味着借用资金的成本提高了,所以向银行的贷款就会减少,就说明市场上流通的资金减少了,消费就畏缩了,会抑制经济增长。利率上调,就意味着借用资金的成本提高了,所以向银行的贷款就会减少,就说明市场上流通的资金减少了,消费就畏缩了,会抑制经济增长。相反,降低利率,银行贷款就会增加,市场上的资金就会增多,消费扩大,刺激经济增长一般是不会降低的。贷款申请条件:有合法的居留身份;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有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有贷款行认可的资产进行抵押或质押,或(和)有符合规定条件的保证人为其担保;有购买住房的合同或协议;提出借款申请时,在建行有不低于购买住房所需资金的30%的存款,若已作购房预付款支付给售房单位的,则需提供付款收据的原件和复印件;贷款行规定的其他条件。不会一)利率变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杠杆,这种杠杆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上. 利率水平的变动对资金盈余者的让渡行为有重要影响,它对资金盈余者持有资金的机会成本大小起决定性作用.当利率提高时,意味着人们借款的成本增大,资金短缺者的负担也越重,他们的借款需要就会受到制约. 由于现在股市红火,外面的热钱过多,容易形成泡沫经济,我国中央银行也在不断提高利率.就存款准备金率在今年一年内就提了七次之多. (二)利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从宏观看,居民的全部收入可分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储蓄=收入-消费.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储蓄的多少取决于消费倾向.若居民的消费倾向高,则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大,储蓄就少.居民的消费倾向除了与目前收入水平、未来收入预期、物价水平及消费观念等有关外,还受利率水平的影响.当利率上升时,会一直人们的消费欲望. 再从厂商投资来看,投资代表着社会资金需要.提高利率则使厂商投资成本增加. 当利率水平提高时,一方面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使社会资金供给扩大,从而有可能使社会产出扩大;另一方面,又可能使投资受到抑制,从而使社会产出减少. (三)利率变动对国际收支有重要影响 当发生严重的逆差时,可将本国短期利率提高,以吸引外国的短期资本流入,减少或消除逆差;当发生过大的顺差时,可将本国绿水平调低,以限制外国资本流入,减少或消除顺差.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可能对经济增长、企业投资、家庭消费、进出口等产生以下影响: 提高贷款利率可防止经济增长过热。我国经济自2002年开始加速增长。上调贷款基准利率使货币供给减少,从而使投资、消费减少,最终造成总产出的减少,有利于避免加速的增长演变为经济过热。 首次下调活期存款名义利率,原因在于企业存款、居民储蓄中活期存款所占比重过高,为抑制流动性过剩,下调活期存款利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活期存款。 提高贷款利率对家庭消费将产生一定影响。2001年以后消费需求趋旺,2001年-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0.1%,8.8%,9.1%,13.3%,12.8%,13.7%,2007年预计增长12.5%左右。主要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买房装修、买车为消费热点。这方面的消费需求过于旺盛既较强地推动了重化工业和房地产投资的发展,也可能对稳定房地产市场,对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升息会使贷款买车买房的成本增加,也会使储蓄、债券等收益增加,从而减少消费支出,以引导消费需求适度、稳定增长。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不变。上年结转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由2.88%提高到3.33%,上调0.45个百分点,目的在于缩小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差距,抵消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因负利率造成的缩水。此项举措意在体现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民有所居。但应看到,因实际利率为负,且当年归集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又下调0.09个百分点,因而,此项举措无疑于杯水车薪。 上调贷款基准利率会影响投资。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指出,1月-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达26.6%,增幅仍然偏高;在建规模仍然过大。初步测算,全年在建项目投资规模32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万多亿元;新开工项目仍然较多。1月-10月,各地城镇投资同比增加2.13万个。特别是导致投资增长过快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投资反弹仍有可能。为了继续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合理控制投资增长,着力调整投资结构,注重提高投资效益,货币政策必须着力遏制过热的投资。加息将加重企业负担,尤其生产发展资金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的大中企业,利率变动将直接影响其成本和利润。不过,如果利率上调幅度与通货膨胀率两者之差不大时,对投资量影响不大。因此,央行虽多次温和地上调利率,并不会造成投资大幅下降和经济衰退。 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可预防通货膨胀。近月CPI一直处于高位,8月-11月分别为6.5%,6.2%,6.5%,6.9%,全年可能达4.5%。同时,许多价格上涨较快的消费品并未统计到CPI中,物价涨幅被低估。当然,近期CPI上涨仍属结构性上涨,从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与服务看,价格上涨的有五大类: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以及居住;下跌的有三大类:衣着、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因此,面对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央行必定采取货币紧缩的措施,防止结构性的物价上涨演化为通货膨胀。 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股市的影响。理论上看利率上调对股市而言并非利好消息,然而,现实似乎并非如此。从2006年4月28日到2007年12月21日期间,央行共8次上调利率,从公布第二交易日股市的表现看,股市并未大跌,沪指反而上涨。在投资渠道过于单一等因素影响下,温和的、从紧的货币政策恐暂时难以影响股民强烈的渴望和巨大的热情。因此,虽然反复提高利率,但暂时对股市影响不大。 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仍取决于存贷利差,升息可能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但若利差太大,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水平,则不利于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改善经营状况。因此,采用不同利息调整组合,利于调整不合理的利率结构,促进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增强竞争力。 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是调控工具的有效选择。目前我国央行运用的调控工具主要有四种:信贷计划、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制度、利率政策。虽然四者的效果一样,但是利率政策却比其他调控工具更直接、更有成效,能在更短时间抑制通货膨胀和减少“负利率”。所以,央行今年多次采用利率政策是合理明智的。 总的来说,这几次上调利率利大于弊,是我们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探索工作之一。 但也应看到轮番加息存在的问题,虽然一年六番加息,定期存款实际利率仍然为负;活期存款名义利率首次下调,由0.81%下调到0.72%,下调0.09个百分点。如果再考虑利息税,居民储蓄损失较为严重。 需要指出的是,轮番上调利率会产生累计效应,上调利率使货币供给减少,从而使投资减少,会直接造成总产出的减少,也会间接增加失业人数。拉动经济增长
标签: #利率下降说明什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存款利率2023年最新消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