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词组,单句,复句有哪些特点,句群是哪一类语言学的内容?麻烦再推荐一相关书籍,感谢!

第四章 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第一节 语法概说一、什么是语法1. 语法【识记】语法是组词造句的规则,是语言中关于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它本质上是一种直觉知识和约定习惯。2. 语法学【识记】语法学即主观认识的语法,即语言学家对人们组词造句时的语感或习惯进行研究后作 出的归纳和说明,也即“语法规则”。3. 语法是一种直觉知识和约定习惯【领会】语法规则本质上是说本族话的人头脑中潜在的一种直觉知识,也可以说是人们说话时 的一种约定习惯。本族人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这种知识,在说话中逐步具有了运用这种知 识的能力。也就是形成了“语感”。你不这样说,别人不懂;别人不这样说,你感觉别扭。这种约定的直觉知识便是语法。经过语言学家概括后便形成了一门学问,叫语法学。 二、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1. 语法的抽象性【领会、简单应用】抽象指对具体东西进行类的概括。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对人们所说的话中的单位、结 构和关系的某种类的概括。你可不必去管一个个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只需要处理一类类的现象。有了抽象的语法规则,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才可能由此及彼,以类相从,在各种类别 构建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框架内造出一句一句“合格”的话来。如“动词+宾语”就是从 无数个像“搬桌子、背书包”这样的结构中抽象出来的。2. 语法的递归性【领会、简单应用】递归指的是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限手 段可以反复使用的规则。你只需重复使用有限的几条规则就能管住大量的现象。有了递归的语法规则,人在说话的时候才可以举一反三,以简驭繁,用有限的规则手段造出无限多 的话来。(1) 小李来过北京了。(句子1=主语+谓语,谓语=动词+宾语)(2) 小王知道小李来过北京了。(句子2=主语+谓语,谓语=动词+宾语(句子1))(3) 小张认为小王知道小李来过北京了。(句子3=主语+谓语,谓语=动词+宾语(句子2)) 3.语法的系统性【领会、简单应用】系统指语法规则具有推导性和解释性。每一条语法规则都不是独立起作用的,一条规 则之外往往还有另一条规则管着,所有的语法规则都是互相联系着共同起作用的。遵照系统的语法规则说出的话才能形散神聚,变而不乱,才能造出一句一句复杂多样但又严密有 序的话来。(说明:有些单一规律不能无限递归,如“我听烦了说教”不能变成“我把说教听烦了”,因为补语“烦”必须与名词“说教”有关,才能使句子成立,但这里的“烦”却指向“我”,而与“说教”无关,所以这个“把”字句不成立。这是把字句的另一条规则。很多条规则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这就是语法的系统性。对比:“我把作业做完 了”)4.语法的稳定性【领会、简单应用】答:稳定指语法规则与语音、语汇这样一些与地域差异社会发展关系十分紧密的语言要素比较起来,变化现象比较少,变化过程也十分缓慢。正是因为语法规则的稳定性,才能使相当时期内人们的说话心照不宣,运用自如,造出一句一句能够顺利进行交际和相互 理解的话来。三、语法和其他语言现象的关系1. 语法和语音的关系【综合应用】(1)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语都有语音形式,语法是组词造句的规则,两者必有联系;(2)有时语音形式影响到语法,如轻重音、停顿、语调都可能影响语言单位的结构 和功能,如“想起来了”,就会因为“起来”轻读和重读分别形成两种意思和两种结构:回想起(动补)/打算起床(动宾)。2. 语法和语汇的关系【综合应用】语法是关于词语组合的规则,因此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往往影响到语法。如“学习文 件”有动宾/偏正两种关系,“学习雷锋”只有动宾关系。之所以有这种差别,与“文件”和“雷锋”属于不同的意义类别有很大关系。(“雷锋”可以是学习的对象,但“学习”不 可能成为“雷锋”的属性:不会有什么用于“学习”的雷锋。)3. 语法和修辞的关系【综合应用】修辞是对语言中表达的要求,语法管“对不对”,修辞管“好不好”。语法是修辞的基础,但有时为了修辞需要可以超出语法规则的限制,如词类活用,句式倒装以及一些辞格 的运用等。如“多美啊,黄山!”是感叹句特定的主语和谓语倒装的格式。4. 语法和语境的关系【综合应用】语境指说话时的环境条件。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比 如“北京一张,上海两张”是说“买一张到北京的车票,买两张到上海的车票”,超出正常的主谓关系,“人到齐了,都”,这也是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易位现象。5. 语法和逻辑的关系【综合应用】逻辑是语言表达内容的规律,语法是语言表达形式的规律,因此两者关系紧密。语法 中的许多概念、分类是以逻辑为基础的,逻辑对语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语言成分之间搭配关系的制约,如只说“吃馒头”不说“喝馒头”。但两者毕竟不同,逻辑是人类思维的规 律,具有共性;语法是社会约定的习惯,具有个性。“恢复疲劳”“打扫卫生”“吃食堂”看起来不合逻辑,却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第二节 语法现象和语法研究一、语法研究的范围和目的1. 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领会】根据语法研究的不同材料,语法研究可分为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1)历时语法:从语法发展变化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和规律。如古代汉语中“之、乎、者、也”等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全部 消失,变成了的“了、呢、吗”等语气词,历时语法研究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及过程。(2) 共时语法: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如现代汉语的研究就是共时语法研究的内容。2. 教学语法和信息语法【领会】根据研究的用处可将语法研究区分为教学语法和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 (1)教学语法: 研究的结果面对的是人,即建立一套用词造句的语法规则体系用来进行语言教学。特点:规范和实用,定义和说明要求具有简明性和可接受性。 (2)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即计算机语法: 研究结果面对的是机器,即建立一套可以自动识别和操作的语法规则体系,用于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 特点:精确和可靠,定义和规则必须具有推导性和可验证性。3. 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领会、综合应用】根据语法研究的理论意义可将语法研究区分为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 (1)普遍语法指对人类语言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同的语法机制;(2)个别语法指对个别语言语法的研究,既包括研究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也包括研究一种语言中与其他语言不同的语法特点,这类研究的意义在于发现各种语言独特的语法现象。 二、语法研究的角度和现象1. 词法和句法【领会】传统语法学把语法分成两个部分:(1)“词法”也称“形态学”,主要指词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则,即跟词的形态变化有关的现象,包括构形、构词、词类(虚词是句法手段) 等 。(2)“句法”又称“造句法”: 主要说明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包括语序、结构等。(3)适用范围:词法和句法的区分是建立在印欧语基础上的,拿来分析汉语不一定适合(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词类问题应全部归入句法)。2. 汉语中如何划分词法和句法。【综合应用】现代汉语本来就没有形态变化,不同词类的区分其实就不再是构形问题,而是句法问 题了。如“房子、木头”中词缀“子、头”都不是严格的名词词尾变化。但受传统语法分类的影响,至今很多语法书仍把构词和词类问题归入词法。实际上,在汉语这样的语言中 词法问题并不像印欧语那么重要,而像语序、虚词、结构等句法问题在语法中占据了更大 的分量,所以汉语的句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3.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领会、综合应用】结构语法学提出把语法分成两种规则:组合规则、聚合规则。就所有语法成分小到语素和词,大到词组和句子之间的关系而言,从线性的不同位置看都是相互如何搭配的关 系,这就是组合规则;从线性的某个位置看都是相互能不能替换的关系,这就是聚合规 则。组合规则实际上是语法结构的构成规则,聚合规则实际上是语法成分的归类规则。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互相依存的。以下是在第一章讲过的例子:我们吃了苹果小王买了梨子农民卖了桃子4. 核心语法和外围语法【领会】核心语法(小语法),外围语法(大语法):现代形式语法学把语法分成两个层面:(1) 核心语法层面:句法结构规则,就是句子是不是合乎结构形式规则;(2)外围语法层面:包括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的搭配(选用什么词)、语义知识(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和语音知识(能不能说出来)。三、语法单位1. 语素、语素组【识记】(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语素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语素组是多个语素组成的有意义的未独立使用的语 言单位。语素组同语素一样,只要还没有进入造句过程,不管其本身能不能成为词,就只是语素组。比如“明信片”这个词,构词成分“明信”就是一个语素组,内部还包含语素“明”和语素“信”。2. 词、词组【识记】词: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词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3. 句子、句组【识记】句子: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句组(句群、语段和篇章):由多个句子组合而成,表达相互关联的比较复杂的意义,书面上表现为一组句子、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的语言单位。4. 各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简单应用、综合应用】(1) 各个语法单位相互之间实际上具有不同的关系:①量变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只 是所含成分数量的增减,但性质和作用不变;②质变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表现为所起作用的差异,但成分数量未必变化。(2) 同级语法单位之间的差别是数量性的量变关系也可以叫做组成关系:语素组一定 包含多个语素,词组一定包含多个词,句组一定包含多个句子;不同级语法单位之间的差 别是功能性的质变关系,也可以叫形成关系:语素和语素组获得造句功能就成为词,词和 词组获得表达功能就成为句子。第三节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一、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关系1.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领会】语法形式是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也可以说,语言中不管是语音的表现形式,词形的变化形式,还是成分的组合和类别形式,凡是能够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都 是语法形式。如动词重叠“看看”,后一个音节轻读,产生尝试性动作义。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体现的意义。也可这样说,语言中不管是词语意义还是结构意 义,凡通过一类形式或共同功能所获得的意义,就是语法意义。如按语法功能划分的词 类。2.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综合应用】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可以说,语法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发现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即抓住一种形式的时候要问这种形式有什么用处,发现一 种意义的时候要问这种意义是怎么来的。各种语言的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都有不同的情况,彼此有错综的表现。比如同样表示动作发生在过去的意义,英语用动词加词缀“-ed”的词形变化形式,汉语就用动词后面加虚词“了、过”的形式。一种语言中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也并非简单对应,相互有复杂的关系。如英语中的“-ing”可能是动名词或表示 进行时的分词形式。二、语法形式的主要手段1. 语法形式的类与语法手段【领会】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但是要了解什么是语法形式,还必须具体说明 语言中到底有哪些语法形式,或者语法形式是一些什么样的形式。人类的语言各种各样,语法形式也就多种多样,为了能理出一个大致的头绪,一般都根据某些语法形式的共同特 点,把语法形式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形式的类就叫作“语法手段”。2. 语法手段包括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领会】语法手段可以分成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凡是通过词的变化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 词法手段。凡是通过结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句法手段。3. 词法手段: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词的重叠【简单应用】(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1) 词形变化:通过词形态变化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包括附加、屈折、异根、 零形式。附加:在词的前面、中间或后头加上词缀(汉语基本上没有)附加词尾:也叫外部屈 折。主要是在词干后面附加成分,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如英语名词后加上“s”表复数,动 词后面加上“ing/ed”分别表示进行体和过去时,原形后加“er/est”表比较级和最高级。英语绝大多数语法意义通过附加词尾表示。屈折:也叫语音交替,即通过词的内部的 词根中的元音或辅音发生变化构成语法形式,如英语名词“woman”的复数,采取内部屈折的方式进行变化,在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变换中,存在大量的内部屈折现象。异根: 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意义,如英语“I”的宾语是“me”,“we”的宾语是“us”,“she”的宾语和所有格是“her”,等。零形式: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 形式,如“book”未加词辍,表示单数,就是用零形式表示的。(2) 词的轻重音: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如“东 西”的两种读音(一个是词,一个是短语)。(3) 词的重叠:通过词或词中某个语素重复使用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如动词 重叠后的“尝试”义。4. 句法手段:虚词、语类选择、语序、句调【识记、简单应用】虚词: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词,它们的语法意义通常在与别的词发生关系时 产生,因此它是一种句法手段。如“和”一般用在并列项之间表示联合关系,而“的”常用来表示领属关系。语类选择: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 式。一定的类只能进入一定的语法位置,如名词、人称代词可做主语,但介词不能。语序:通过句法结构中词语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如果词与词的关系主要靠形态变化表示,语序所起的作用就小;相反如果缺少形态变化,语序的作用就大 些,汉语等大部分汉藏语系语言属于后者。汉语常常利用词语的顺序表示语法关系,如“天气好”是主谓关系,“好天气”是偏正关系。句调: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重音、停顿等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句子的语调和语气词关系密切,各种语言都要利用语调这种形式表达语气意义,一般说,陈述句和祈 使句用低调或降调,疑问句用高调或升调。5. 分析性手段和分析性语言;综合性手段和综合性语言【领会】对于所有语法手段,不同语言并不一定都采用,而是有所取舍或偏重的。一般可以根 据语法手段的不同将人类语言分成两大类:主要使用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等语法手段的语言叫综合性语言,如俄语、德语。相 应地,词法手段又可以称作综合性手段。主要使用虚词、语序等语法形式的语言叫分析性语言,如汉语、英语。因此,句法手 段又可以称作分析性手段。6. 汉语与外语在语法手段上的异同【综合应用】虚词和句调是汉语和外语都具有并使用的语法手段,比如都有介词、连词和语气词, 陈述句和祈使句一般用低调或降调,疑问句用高调或升调等。而其他几种手段则是各有异同,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在词形变化方面,印欧语较多采用这种语法形式,而汉语中基本没有这种语法手 段。附加、屈折、异根等印欧语中常见的词形变化,在汉语中是没有的。2. 在词的轻重音方面,汉语和外语都有都有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而产生一定的语法 意义。但是英语一般多利用词的重音区别不同的词性,如“im'port(输入,动词)/'import入,名词)”;而汉语多利用轻声的形式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如“买卖买·卖”。.在词的重叠方面,则是印欧语系中用得不多,在汉语中较为普遍,例如“人研究研究”。(输 /“研究/4. 在语类选择方面,各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形式有相同的,如汉语的“唱了支歌”是动 宾结构,英语的“to sing a song”也是动宾结构。但不同语言也有不同情况包括对同样词类要求不同位置,像英语的副词可以在动词后面出现,而汉语只能出现在动词前面;也 包括同样位置要求不同词类,英语只能是名词或部分有特定形式的动词和动名词才能作主 宾语,而汉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直接作主宾语。5. 在语序方面,各种语言都要利用语序的形式,但语序的作用有所不同。如果词与词的关系主要靠形态变化表示,语序所起的作用就小,如俄语;如果缺少形态变化,语序的 作用就大些,如汉语。以语序为主的语言中语序的安排也有区别,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谓语动词和宾语的语序。汉语、英语、法语等都是宾语在动词后面,日语、朝鲜语、维吾尔语等语言中则宾语在动词前,前者被称作“SVO”型语言,后者就是“SOV”型语言。 三、语法意义的主要范畴1. 语法意义的类与语法范畴【领会】语法意义就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但要了解什么是语法意义,还必须具体说明语 言中到底有哪些语法意义,或者语法意义是一此什么样的意义。语言中的语法意义也有多种多样的,有的甚至不易捉摸,为了能描写出一个大致的轮廓,一般都根据某些语法意义 的共同内容,把语法意义概括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意义的类就叫作“语法范畴”。2. 语法范畴包括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领会】词法范畴: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体词属性范畴:指由名词的词形变 化形式表示的意义,如“性”、“数”、“格”、“有定和无定”等;谓词属性范畴:指由动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如“时”、“体”、“态”、“人称”(人称与数的 一致)等。句法范畴:主要由结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类别范畴:由语类和语类选择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A 从词的类别看,各种语言都需要词的语法类别意义(名词表人和事物的意义,动词表动作行为的意义);B 从词与词的类别选择看,各种语言也都要求某类词与 某类词组合的意义(支配、陈述)。关系范畴:指通过虚词和语序表示语法结构关系的语法意义:A 通过虚词来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意义(“的”、“和”构成不同词组);B 通过语序变化来确定结构的语法关系意义(stopped talking/talking stopped)。3. 性、数、格、有定和无定【识记、简单应用】“性”是在某些语言中表示人或事物有关性属的一组特征。即所谓的阴性、阳性、中性,阴阳一般与动物的雌雄有关,但动物以外的词语的性在各语言中并不一致,如“太 阳”一词在德语、法语和俄语中分别是阴性、阳性和中性。总的来说,很多语言中,性范 畴的语法作用已不很明显了。“数”是表示事物数量的一组特征。一些语言的数范畴只是把可数的名词分成单数和 复数。一些语言中名词的数与动词的时态有一定的关系。如英语的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 动词就要变成相应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格”是表示名词与其他词的语法关系的一组特征。如俄语语法结构不讲究语序,原 因就是结构中所有的名词都已由词缀(或词尾)给出格的标记。英语名词有所有格,代词 有主格和宾格,相对于俄语而言,英语的格的形式已经相当弱化了。“有定和无定”是表示名词指称性质的一组我下。例如英语“ the book”和“a book”的区别,就是有定和无定的区别。4. 时、体、态、人称【识记、简单应用】“时”是表示动词所反应的动作的发生时间和说话时间的关系的一组特征。例如英语 的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需变换谓语部分的形式来体现。“体”是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的一组特征。常见的有进行体、完成 体和未完成体等。英语有进行体和完成体。“态”是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施受关系的一组特征。主要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两 种。主动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施事,被动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英语的谓语形式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人称”是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一致关系的一组特征。这种范畴的语法作用不明 显。只有少数语言中动词的人称形式必须与主语的人称一致。俄语在这方面比较典型,动 词在单数和复数的三个人称后要发生六种变化。5. 类别范畴【识记、简单应用】“类别范畴”是由语类和语类选择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从词的类别看,各种语言都需要词的语法类别意义,比如建立名词的类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如“工人、英语”;从词与词的类别选择看,各种语言也都要求某类词与某类词组合的意义,比如名词与动词就产生人或事物被陈述的意义,如“工人工作”。6. 关系范畴【识记、简单应用】关系范畴主要指通过虚词和语序表示的语法意义。有些缺少形态变化的分析性语言中 词与词组合构成句法结构时,由于语类意义不是单一的,语类组合也比较灵活,因此就必须通过虚词和语序来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意义。例如汉语。(虚词:学生家长——学生和家 长/学生的家长)7. 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的关系【综合应用】所有语言的语法范畴虽然有一些共同点,但不同的语言在语法范畴上并不完全相同, 所以在不同语言中,相同的语法意义往往归属于不同的语法范畴。一般来说,主要使用形态变化等综合性手段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词法范畴就比较丰富,或者是用词法范畴覆盖 了在另一种语言中属于句法范畴的意义;而主要使用虚词和语序等分析性手段表示语法意 义的语言,句法范畴的内容就比较丰富,或者是用句法范畴覆盖了在另一些语言中属于词 法范畴的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综合性语言和分析性语言在语法范畴方面的差异。例如同样表示作宾语这一语法意义,俄语纯粹依靠格的变化(词法),汉语依靠语序(句法),而英语格和语序的变化兼而有之。8. 汉语与外语在语法范畴上的异同【综合应用】汉语与外语在词法范畴上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性”范畴的意义只在某些语言中使用,比如俄语、德语、法语等,汉语不用词 形变化表示性,表达性别要加上特定的词语,如“男人”。(2) 一些语言的“数”范畴只是把可数的名词分成单数和复数,而汉语中并没有严格 的数范畴。(3) “格”在很多综合性语言中是重要的名词属性范畴,如俄语、英语等。而汉语没 有通过显性的词形变化来表示格范畴,名词的格意义(即施事主语、受事宾语、领属定语 等)靠虚词和语序等隐性的句法形式来确定。(4) 在印欧语系的很多语言中都用定冠词和不定冠词来表示名词的有定和无定意义。 汉语动词后的“数量名”往往是无定的,“买了一本书”中的“一本书”,而动词前的名词,无论什么形式都是有定的,如“这本书买回来了”中的“这本书”。(5) 在“时”范畴意义上,俄语一律用屈折形式表示动词的“时”,英语则是现在时和过去时用附加形式,将来时用助动词形式,汉语没有通过词形变化表示的动词时范畴, 但也可以用语汇形式表示类似意义,如“他将去上海”中的“将”。(6) 在“体”范畴意义上,英语动词主要有进行体和完成体,汉语可以在动词后面加 助词来表示相应的动作状况的意义,如“了”表示完成,“着”表示持续等。(7) 在“态”范畴意义上,有的语言只用动词词形变化表示主动态和被动态,如拉丁 语;有的语言则不限于纯粹的词形变化,而这与汉语主动句和被动句的情况类似。(8) 在“人称”范畴意义上,少数语言中动词的人称形式必须与主语的人称一致,比 如俄语;英语动词与主语名词的人称一致现象不系统。汉语动词与主语名词没有人称的一 致变化。9.汉语与外语在句法范畴上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词的类别看,各种语言都需要词的语法类别意义,但汉语与外语在语类意义上 也有差异。如英语中修饰名词的词一般需变成形容词形式,如“advanced telephone(高级电话)”。但汉语修饰名词的词就不需要词形变化。( 2 ) 英语通过动词的词形变化可以表示不同的结构关系意义( stopped talking/talking stopped),但汉语缺少形态变化,必须通过虚词和语序来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意义。第四节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一、词的聚合:词类1. 词类【识记】“词类”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 的词的类。研究词类主要是要搞清词的各种聚合关系,即某类词所能出现的语法位置,或 者说是词的分布。2. 划分词类的标准:形态的标准、意义标准、分布标准【综合应用】(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今年四月份出过论述题,分值15 分。原题如下:词类划分标准有哪些?评分依据:标准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形态标准,即根据词形变化来区别词类。这种标准对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适 用(4 分)。第二种是意义标准,即根据词的意义来确定词类(4 分)。第三种是分布标准,即根据词的聚合位置来确定词类,词类本质上就是这种聚合关系 的类(4 分)。举例说明(3 分)。(关于举例。形态标准:如英语动词有时、体、态的词形变化,名词有单复数的变化,所以就可以 根据词形变化来区别动词和名词。但这种标准并不适用于汉语,因为汉语几乎任何词类都没有词形变化,即使把“子、儿、头”算作名词词尾,把“了、着、过”算作动词词尾,但“子、儿、头”并非所有的名词都有或都能加上,缺乏普遍性,而“了、着、过”也不 是词形的变化,而是另一个独立的词。意义标准:这个标准对于一般人来说确实感觉很有用。因为说到“桌子、大楼”很容 易想到某种具体的东西,所以是名词;说到“吃、走、玩”很容易想到做什么事,所以是动词。但是根据意义来确定词类不太可靠。比如英语“develop、development”的意思都 是“发展”,但分别是动词和名词;汉语“突然、忽然”意思一样,但一个是形容词,一个 是副词。分布标准:比如汉语中“木头、房子、道路”等名词都可作主语,如“木头很沉”;能作宾语,如“锯木头”;能作定语,如“木头房子”等。这些词还有很多位置不能出现,如 不受“不、很”修饰,不能带“了、着、过”等。把所有这些可能或不可能的位置加起来,就得到了汉语名词的一组聚合位置,这就叫作名词的“分布”,名词可以根据这种分布 来确定。汉语其他词类都可以根据某种分布特点来划分。从整体上说,汉语的词类划分似乎只能用这种标准。)3. 汉语中可以划分出哪些词类【综合应用】由于不同语言中各类词的分布肯定有差异,分出词类的数量就不会完全一样。例如英 语一般认为只有 9 种词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代词、数词、连接词和冠词。但汉语差不多有15 种,除了没有冠词,还比英语多分出状态词、区别词、量词、方位词、助词、语气词等。4. 共同词类和特殊词类【领会】各种语言分出词类的数量不完全一样,各种语言都共同的词类和特殊的词类。人类语 言中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量词是汉语的特殊词类。5. 不同语言存在特殊词类的原因【简单应用】由于不同语言中各类词的分布有差异。这样,各种语言分出词类的数量就不会完全一 样。相同的语法意义在不同语言中可能用不同的语法形式来表达。(例如:汉语中的“着”有类似于英语进行时的功能)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词类可以分得粗一些,也可以分得 细一些,大类和小类不是绝对的,不同的语法体系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各种语言的词类划分结果都可粗可细,无非是根据不同的组合要求建立不同的聚合类罢了。另外,各种 语言中都有一些词是边缘的或跨类的词。6. 词类的大类和小类【领会】各种语言的词类都可以根据某种共性往上归大类,也可以根据某种个性往下分小类。比如一般语言中的词类都首先可以分成两大类,或者说一般语言中的各种词类都可以向上 归为两个大类,即实词和虚词。7. 实词和虚词【识记、领会】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共同点是都可以充当主语、谓语、状语、定语等句 法成分,都有实在的语汇意义,位置不固定,数量开放等;而虚词如助词、介词、语气词、连词等的共同点则相反,一般不充当句法成分,没有实在的语汇意义,位置固定,数量封闭等。8. 体词和谓词【领会】实词和虚词都可以再往下分成次一级的大类,如实词一般可以分成分布性质对立的体 词和谓词两类。体词主要指名词、代词等,常做主宾语,不能做谓语;谓词包括动词、形容词等,主要做谓语,一般不能做主宾语。体词和谓词还可以再往下分成名词、动词等词 类。9. 汉语和英语中的动词可以划分出哪些小类【简单应用】英语的动词根据能不能带宾语可分成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不及物动词包括两 种,即不带宾语的和带表语的,前者如“He died”,后者如“He seems sad”;及物动词也分两类,即只带一个宾语的动词和带两个宾语(双宾语)的动词。汉语的动词也可以这样细分,比如及物动词可以分成带体词宾语的动词和带谓词宾语 的动词,体宾动词可以分成单宾动词和双宾动词,单宾动词可以再分带受事、结果、处所、工具等不同宾语的动词等。10. 跨类词和兼类词【领会】各种语言中都有一些词是典型的某类词,也有一些是边缘的或跨类的词。“table”是 典型的名词,而“water”则是跨类的词,也叫兼类词。二、词的组合:词组1. 词组【识记】词组是词与词的组合,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特定词类与词类的组合。2. 基本词组、特殊词组(简单词组)【领会】简单词组即由两个词构造的只有一种关系的词组。简单词组的组合关系,实际上就是 词的结构类型问题。只要是两个词合规则的结合在一起,就都是简单词组。根据组合时采用语法手段的不同,简单词组可分为两大类: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基 本词组由实词加实词构成,组合时主要利用了语序的语法手段;特殊词组由实词加虚词构 成,组合时主要利用了虚词的语法手段。3. 基本词组(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偏正词组、动补词组、联合词组等)【识记、领 会】(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1)主谓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被说明成分是主语,说明成分是谓语。(他聪明)(2)动宾/述宾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动作和所支配事物的词组,动作成分是述语,被支配成分是宾语。(修理汽车)(3)偏正词组:两个成分间有修饰限制和 被修饰被限制关系的词组,有定中词组和状中词组两种类型。(优秀教师)(4)动补词组/述补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动作行为和补充说明关系的词组,动作成分是述语,补充成分是补语。(洗干净)(5)联合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并列的或互不从属关系的词组,一般都需要用连词连接,前后两个词可以互换位置而意义基本不变。(能源交通)。4. 特殊词组(介词词组、数量词组、“的”字词组等)【识记、领会】“特殊词组”包括英语的冠词词组(冠词+名词)、汉语的助词词组(动词+时态助 词)、汉语的语气词词组(谓语+语气词)、汉语的方位词组(名词+方位词)等,除此之 外,汉语中还有三种比较重要的特殊词组。(1)介词词组:由“介词十名词”构成,如“在墙上(写字)”。(2)数量词组:由 “数词+量词”构成。如“(买了)三本”。 (3)“的”字词组:由“X+的”构成,如“吃的”。5. 分析不同语言的特殊词组【简单应用】(1) 介词词组。汉语常常要用介词来引导表处所、时间、工具、方式、对象等的名词来充当状语,其他许多语言也都有介词词组,它们的区别在于汉语的介词词组做状语更多 出现在所修饰的动词前,如“在墙上写字”,英语等外语的介词词组更多出现在动词后,如“to write on the wall(在墙上写字)”。(2) 数量词组。很多语言中没有专门表示量的词,但汉语数词后必须有量词。另外, 汉语数量词组还可以表示动作的量,如“(看)一眼”;表示时间的量,如“(歇)一会 儿”。(3) “的”字词组。这是汉语中一种作用相当于名词的词组,其他语言没有。6. 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识记】(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体词性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体词的词组,如“微型汽车”是定中偏正词组,但整体相当于名词,是体词性词组。汉语中的体词性词组有“的”字词组、数量词 组、方位词组等。“谓词性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谓词的词组,如“慢慢走”是状中偏正词组,但整体相当于动词,是谓词词组。此外,动宾词组、谓词性联合词组、主谓词组、介 词词组和汉语的动补词组也是谓词性词组。7. 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识记】(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向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中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如“木头房子”的功能等于“房子”,还有动宾词组、动补词组、联合词组也是向心词组。“离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功能的词组,如汉语中“的”字词组、主谓词组、介词词组等。8. 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的异同【综 合应用】(1) 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都是两个词合规则地结合在一起的简单词组。不同点在于:①基本词组中实词都是可以充当句法成分的词类,实词与实词的关系意义比较实在,所以语法分析时都必须作为组成成分;而特殊词组中的实词与虚词的关系意义比较抽象,所以 语法分析时虚词往往可以忽略不计。②基本词组中的实词差不多是各种语言都有的词类,所以这种词组也是各种语言几乎都具有的结构类型。而特殊词组中虚词常常包括各种语言 中专有的虚词词类,所以不同语言就可能有不同的特殊词组。(2) 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都是词组聚合分类的一个角度。不同点在于体词性词组的功能相当于体词的功能,谓词性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谓词的功能; 向心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中心语的功能,离心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9. 复杂词组的层次【简单应用】复杂词组的组合关系实际是词的组合的层次关系。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到词为止;或 从词开始逐层组合,一直到复杂为止,这叫做“直接成分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必须依据两条原则:一是“成结构”,即任何时候切分的两边都必须能互相组 合成词组结构;二是“有意义”,即任何时候切分的两边都不但要有意义,而且必须是本来词组中词语的搭配意义。三、句子的聚合:句类1. 句类【识记】句子是最基本的表达单位,句类就是在表达层级建立的句子的聚合关系类型。句子的 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最重要的有句型类、句式类、功能类和简繁类四种。2. 句子的句型类【识记】句型类即根据主谓词组的形式给句子进行结构分类。所以“句型类”实际是句子的基 本结构分类。3. 句子的句型类划分【领会】(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 句型类主要有完全主谓句、不完全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三种。(1) “完全主谓句”是由主谓词组形成的句子。完全主谓句内部可分成不同的小类,但具体划分各种语言有所不同。汉语的完全主谓句可分成名词谓语句(如“她都大学生了”)、动词谓语句(如“他走了”)、形容词谓语句(如“树叶黄了”)等。(2) “不完全主谓句”是指能够补足缺少的成分而构成主谓句,或者说需依赖一定的 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才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也叫“省略句”。如“(我)有点不舒服”。(3) “非主谓句”指不具有主谓词组的结构形式,但一般又不需要或不能补出成分, 或者说不需要依赖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就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如“禁止吸烟”。4. 句子的句式类【识记】句式类,即句子的变换形式分类。各种语言都可以归纳出相对于“基本句”的一些特 殊的句式,叫做句式类。5. 句式与结构的变换关系【简单 应用】所谓特殊句子形式都是基本句式的变换形式,或者说是通过主谓结构中句法成分的位置变化、或删略、添加等来构造的。句子的变换形式主要有几种情况:(1)移位句:XY → YX(“我认识这个人” →“这个人认识我”);(2)删略句:XY → X (“你进来”→“进来”);(3)添加句:X → XY(“你去上海→你去上海么?”);(4)替换句:X → Xˊ(“你去上海?”→“你去不去上海?”)6. 句子的功能类【识记】句子的功能类是根据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对句子进行的分类。7. 句子的功能类划分【识记】各种语言句子的功能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陈述句,即报导一个事实的句子。“今天星期一”(2)疑问句,即提出问题的句子。“你知道这件事么?”(3)祈使句,即表达一种意志(包括请求、命令、商量等)的句子。“别闹了!”(4)感叹句,即抒发感情的句子。 “太棒了!”8. 句子的繁简类【识记】从一个句子包含的结构是否比较多,表达的意思是否比较复杂的角度看,句子可以分 成单句和复句两大类,这就是句子的简繁类,即句子的单句和复句分类。9. 单句和复句【领会】(1)单句:由一个主谓结构(或省略了某些成分的主谓结构)构成,表达的意思相对 单一的句子。(2)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从属的主谓结构组成,表达多个相互关联的较完整的意义,并且中间有较小停顿,或有特定的联接词联接,句子前后有较大停顿的 句子。复句的判断标准:一是句中的停顿和关联词;二是复句只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句末只有一个语调。10. 复杂结构类和复谓结构单句【领会】某个句子的第一层次是一个主谓结构,充当句子中某个成分的也是主谓结构,如“我听说今年大学扩大招生了”(从属),“妈妈累得心脏病又犯了”(降级)这种句子中还包含着从属或降级主谓结构的句子还是单句,不过是一种内部结构复杂的单句,所以叫复杂结 构单句。某个句子不止一个主谓结构,其中任何一个主谓结构也不是从属或降级的主谓结构,即不能分析为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但这些主谓结构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句子中没有停顿,书面上没有标点,也就是说这几个主谓结构说的差不多是一件事,“我下了课去图书馆”,“老师鼓励我考上大学”,“你一说我就明白了”, 这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关系密切的主谓结构构成的句子也是单句,但是一种内部结构复杂的单句,所以叫 复谓结构单句。11. 复句的类型【领会】复句的主要意义关系类型:A 联合关系复句:a 并列关系复句(既……又……);b 选择关系复句(宁可……也不……);c 递进关系复句(不但……而且……);d 连贯关系复句(……然后……)。B 主从关系的复句:a 因果关系复句(既然……就……);b 转折关系复句(虽然……但是……);c 条件关系复句(只有……才……);d 假设关系复句(如果……就……);e让步关系复句(即使……也……)。12. 如何区别复杂单句和复句【简单应用】复杂结构单句与复谓结构单句是单句形式,句子内部没有停顿;复句的分句之间互不 从属,中间有较小停顿。四、句子的组合:句组1. 句组【识记】句组指的是句子和句子组合所构成的语言单位。2. 句组和话语【领会】对于句子和句子的组合所形成的语言单位,到底是作为语法结构来分析还是作为语用 结构来分析,目前有不同意见。(1)有的认为句组只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单位,因而将之称 为“话语”。他们认为,句组在结构上相当于一个个句子(包括复句)的组合,且相互之间也没有特定的连接词语和严格的连接关系,因此只有表达层面的作用,没有语法结构和语法 关系的问题。(2)有的认为应当从语法结构来分析句组。他们认为句组有一定的语法作 用。一方面,句组对所包含的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会有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句组的表达本身实际上也是一种语法功能,例如句子从表达功能可以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多种类型,这就是一种表达层面的语法问题;同样,句组的表达功能也可以分成若 干类型,这也应该看作是一种语法现象。正因为这样,研究语法也就要讨论句组。3. 篇章和篇章结构【领会】多个单句和复句的组合形式,在语用上就统称为“篇章”,它是句组的一种表现形式, 通俗地说就是一段比较长的话。篇章结构可以从外部和内部发现句子的衔接关系。详见教材P174-175。 4.会话和会话结构【领会】会话是两个或多个人共同说一段话,包括交谈、讨论等。由于在会话过程两个或多个 人要轮流说话或不断互换角色,因此会话结构除了具有与篇章相同的话语结构特点(如会 话也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外,其本身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一是会话的基本单位不同。会话的基本单位叫作“话轮”,即一个人在会话中一次说完 的一句话或一段话。二是会话的衔接形式不同。会话的衔接形式叫作“话轮转换”。话轮转换的基本特点是“A-B-C-A……”这样轮流说话。三是会话的调节手段不同。会话中有故意插话、改正错话、中途停顿、改变话题等现 象,因此话轮之间的相互连接主要利用“预示、修正、岔开”等调节手段。第五章 语言的表达内容——语义第一节 语义概说一、什么是语义1. 语汇意义、语法意义【识记】语汇意义是指实词和固定短语所表达的语义,语法意义是指结构、语序、虚词、形 态、重音、句调等所表达的语义。2. 区别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简单应用】例如“猫”“老鼠”“捉”的语汇意义相同,“猫捉老鼠”和“老鼠捉猫”的不同是由语 序引起的,这种由语序带来的意义就属于语法意义。虚词“的、了、吗”等,其本身没有实在的语汇意义,“吃”和“吃的”之间的差别是 由“的”带来的,这种意义也是语法意义。3. 言内之意、言外之意【识记】言内之意是指一般、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通常所表达的意义。言外之意是指个别的、临时的意义,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因素 的作用下表达出来的意义。4. 区别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简单应用】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意义,通常叫“言内之意”。语言形式在 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得个别的、临时的意义叫“言外之意”。比如“今天有点冷”这句话表示“今天的气温比较低”这是它的一般的、稳定的意 义;在不同的情况下,它还可能表示客人请主人关上窗户,母亲让孩子多穿点衣服等。这 些同特定的情景相联系的意义是这句话的临时的、个别的意义,也就是“言外之意”。5. 理性意义、非理性意义【识记】理性意义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 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二、语义的性质1. 语义具有概括性【领会】概括性是语义的重要属性,无论是词义还是句义都是概括的。(1)词义是一定的语言社会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词义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可以使一类事物区别于其 他事物的特征,同时舍弃同类事物之间的各种差别。正是由于词是概括的,人们才可能用有限的词语去指称它们。(2)专有名词虽然用来指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而不是指称 整类的事物,但它们的词义也是概括的。2. 语义具有模糊性【领会】模糊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语义的模糊性是社会交往的需要,并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这是因为人们在社会交际活动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时时、事事都像科学实验那样,对谈论的对象作出精确的测 定。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语义的模糊性,而是对所有的语义都作出严格、精确的规定, 那么社会交往活动就会难以进行。3. 语义具有民族性【领会】(1) 含义:在通常的情况下,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由于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对客观的概括和分类也会存在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 这就是语义的民族性。(2)表现:语义的民族性集中体现于词义上,可以分三个方面理解:①词的理性意义的差别(如uncle 的涵盖了汉语的多个词的意义);②词语的非理性意义方面(如,不同语言对“狐”的看法不尽相同);③词语的多义化的过程(不同语言的词义演化过程不同,这也是造成语义民族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红——成功;red——流血的 /red battle 血战)。三、语义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1. 为什么要研究语义【综合应用】交际离不开语义,所以语义非常重要。语言的意义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 因此,应该强调语言研究中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在抓住一种形式时,最好能问一下这种形式对于区别意义有什么作用;在解释一种意义时,最好能问一下这种意义有没有办法在 形式上得到证明。这才是对待语言中语义研究的正确取向。2. 语义和语义学的研究内容【综合应用】语义和语义学所要研究的就是各种语言片段表示的语汇意义和语段意义,即词义和句义。其中不包括常识(如“李白用钢笔写诗”)、语法意义(虚词和语序意义等)和语用意义(言外之意),只包括词语和句子所表达的一般的、稳定的言内之意。第二节 词语的意义一、词义的构成要素1. 词的理性意义包括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识记、领会】词的理性意义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认识,是通过人的 抽象思维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种对象的概括的反映。根据概括深度上的差异,可分为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词的通俗意义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词的科 学意义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2. 词的非理性意义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识记、领会、简单应用】(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词的非理性意义是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又叫作词义的“附加色彩”,主要包括 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等三个方面。词义的“感情色彩”是指人们在反映现实现象的同时会一并表现出对该现象的主观态 度。常说的“褒义词”和“贬义词”就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词义的“语体色彩”是指人们在交际中会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使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从 而为词义带来不同的非理性意义。词义的“形象色彩”是指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等 的联想。3. 褒义词、贬义词【识记】带有赞扬、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叫做褒义词(成果);带有贬斥、憎恶、轻蔑等感情色彩的词,叫做贬义词(后果);没有褒贬色彩的词叫中性词(结果)。4. 区别词的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简单应用】理性意义可以表达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与概念相关联;非理性意 义表达的是人们对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5. 词义、语素义【识记】词义即词语的意义。语素义指存在于语素所构成的词或固定结构中的语素的意义。6. 词义和语素义的关系【领会、综合应用】对于单纯词来讲,词义就是语素义。合成词的词义和语素义的关系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词义差不多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例如“美丽”,“美”“丽”“美丽”都是“好看”的意思。二是词义并不能从其构成语素的意义推导出来。“忘记”,其中“记”的意义已经脱 落。7. 义项、义素、义素分析【识记】义项是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义项既包括词的理性意 义,也包括附着在理性意义上面的附加色彩。义项可以进一步分解成一束更小的语义构成成分的集合,由分析义项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叫做“义素”,又叫“语义成分”、“语义原子”。义素分析就是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 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8. 运用义素分析的方法来比较词语的异同【综合应用】义素分析通常有三个步骤:(1)确定对比的范围;(2)比较词义的异同;(3)整理和描写。9. 义素分析在语义研究中的作用【综合应用】(1)义素分析可以清楚、简洁地说明词义的结构,便于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便于揭 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义关系,有利于词义的研究、学习和掌握。(2)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限制条件。(3)可以使语义的描写形式化。二、词义的聚合关系1. 单义词、多义词【识记】一个词的意义可概括反映一类对象,也就是只有一个义项,这类词叫“单义词”。 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几个互相联系的几类对象,也就是包含几个相互联系的义项,这 类词叫“多义词”。2. 本义、引申义、基本义【识记】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总有一个是某个时期 最常用、最主要的,这个意义叫“基本义”。 多义词除本义以外的其他意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本义衍生出来的,这些后来衍生出来的意义叫“派生义”,也叫“引申义”。3. 借代引申、比喻引申【识记】借代和比喻是派生义产生的两个方向,借代利用的是客观对象间的相关性联系,而比 喻利用的是客观对象间的相似性联系。如“西瓜”这个词由指植物到指这种植物的果实,就是利用借代的方式进行的引申;而“包袱”由指背上背的东西到指一种负担,就是利用 比喻的方式进行的引申。4. 本义和基本义的关系【领会】基本义不同于本义,它是就某个时代中多义词各个意义之间关系和使用频率而言的, 而本义则是就多义词各个意义产生时间先后而言的,由于二者的依据不同,本义和基本义 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如“牛”这个词,本义和基本义都是一种哺乳动物,是一致的。“兵”的本义是兵器,基本义却是士兵,它的本义和基本义是不一致的。5.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领会】(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同音词的意义之间则没有任何联系;多义词 是一个词兼有几个互相有联系的意义,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而同音词则是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词,与词义的聚合没有直接的关系。6. 同义词、反义词【识记】以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就是同义词。同义词是指一种语言或方言 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可分为绝对反义词、相对反义词。7. 等义词和近义词的区别【领会、简单应用】两者都属于同义词。等义词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附加色彩)在内的词义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一般来说,等义词在语言中大多不能长期存在)。指理性意义相 同或基本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别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一般所说的同义词绝大多数都属于近义词。8. 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的区别【领会、简单应用】两者都属于反义词。如果两个反义词处于矛盾关系之中,肯定一方就必然否定另一方,否定一方就必然肯定另一方,两者之间没有中间状态存在,这类反义词就叫绝对反义 词。如果两个反义词处在反对关系中,肯定一方就必然否定另一方,否定另一方则未必肯定另一方,二者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这类反义词就叫相对反义词。9. 反义词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综合应用】(1)利用反义词可以帮助我们在编纂词典时确定多义词的义项,可以帮助我们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2)反义词在修辞上有对比作用,可以用来揭示矛盾,突出对立面,增强语言的表现力。10. 语义场【识记】(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语义场是指若干具有共同的类属义素的词语(义项)构成的聚合体,类属义素是指反映 一物所属类别的语义特征。11. 语义场对语义研究的作用【综合应用】(1)语义场研究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语言中的词汇意义,不是把不同的词义看作彼此 毫不相干的个体而孤立地研究单个的词义及其变化。(2)语义场研究可以为义素分析提供一个分析的基础。(3)语义场研究为词义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论和途径。(4) 语义场的研究工作为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语义对应关系提供了一种可以利用的手段和 框架。三、词典和词语的释义1. 词典的类型【领会】词典:顾名思义,当然是解释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工具书。(1)知识词典(百科词典),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所代表的事物的概念知识,这类词典又可以分为:①综合性词典(《永乐大典》,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的百科词典……);②专业类词典(《物理学词典》、《中国历史词典》……);③专名类词典(《欧洲旅游交通词典》、《中国美术家词典》……)。(2)语言词典(语文词典),主要解释某个词本身的意义和用法,也就是词语的语言知识,这类词典又可以分为:①描写词典(作共时描写性解释)(《现代汉语词典》……);②历史词典(作历时关联性解释)(《汉语词典》、《辞源》……);③专业词典(说明特殊类别、专门用途)(《汉语成语小词典》……)。2. 词典释义的方法【领会】(1)同义词、近义词释义;(2)反义词或否定形式释义;(3)用定义释义;(4)用具体的描写和说明释义;(5)用“形容……”和“比喻……”等形式释义。第三节 句子的意义一、句义的种类1. 句义的种类:句子的语汇意义、句子的关系意义、句子的语气意义【识记、领会】句子的语言意义可依据表达形式的不同大致分为语汇意义、关系意义和语气意义三个 主要部分。句子的语汇意义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句子中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如“弟弟吃苹果”与“妹妹吃苹果”),二是句子中词语搭配所产生的意义(如能说“弟弟吃苹果”,但不能说“大树吃苹果”)。句子通常都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词语在组合时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 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我们所说的关系意义。词语之间的关系意义可分为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就是语气意义。语气意义包括陈述、 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在语言中可以通过语调、虚词和语气副词等形式表达。2. 语法关系意义与语义关系意义的区别与联系【综合应用】语法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是语法关系意义,语义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是语义关系意 义。语法关系意义常见的有主谓之间的“陈述”意义,动宾之间的“涉及”意义,偏正之间的“修饰或限定”意义,并列之间的“平等”意义等;语义关系意义常见的有动词和名 词之间的“动作”与“施事”、“动作”与“受事”、“动作”与“工具”、“动作”与“结果”、“动作”与“处所”等意义。二、句子的语义结构1. 论元结构【识记】论元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论元”组成。语言中的“谓词”主要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和表示性质状态的形容词,通常充当一个结构的谓语;语言中的“论元”主要 是谓词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通常充当一个结构的主语和宾语。2. 谓词对论元成分的支配作用【领会】谓词是论元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可以对论元成分起支配作用。一个论元结构中可以有 多少论元以及可以有什么样的论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性质决定的。如“走”涉及一个论 元,“买”涉及两个论元。由此可见,在论元结构中谓词的语义决定了可能出现的论元的数量和性质,从而规定了句子结构的语义框架。3. 论元结构(或述谓结构)的类型:简单论元结构、复合论元结构、降级论元结构、 从属论元结构【识记、简单应用、综合应用】(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论元结构分为四种类型:(1)简单论元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论元构成,其中所有论元都只是名词性成分而不是述谓结构,这样的述谓结构就是简单述谓结构。(2)复合 论元结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论元结构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复合而成,这样的 论元结构就是复合论元结构。例如复句、连动、兼语等结构。(3)从属论元结构:论元结构中的论元本身也是一个论元结构,这种充当其他谓词论元的述谓结构就是从属述谓结 构。例如:“你道歉也解决不了问题。”“小明希望小丽早点儿来。”(4)降级论元结构:论元结构中的论元可以带有修饰限定的成分,以表示论元某方面的特征,充当这类成分的论 元结构就是降级论元结构。(它的作用相当于论元的一个语义特征,又被称作“特征化了的论元结构”)例如:“小明穿上了小丽买的衬衫。”“那个穿红裙子的女生叫小丽。” 4.语义指向【识记】句子中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 成分的语义指向。5. 句子成分间的语义指向【综合应用】(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1)句子中的语义指向可以同句法结构关系一致,如“我吃完了”中的“完”,在句 法结构关系中是动词“吃”的补语,在语义指向上也指向“吃”。(2)语义指向也可能同句 法结构关系不一致,如“我吃饱了”中的“饱”,在句法结构关系中是动词“吃”的补语, 在语义指向上却指向施事“我”;“我吃光了盘子里的菜”中的“光”也是动词的补语,在 语义指向上却指向受事“盘中的菜”。综合练习:“她默默地沏了一壶茶。” “她浓浓地沏了一壶茶。” “她慢慢地沏了一壶茶。”这三句中状语的语义指向是不同的。6. 语义特征、语义角色特征、语义性质特征【识记】语义特征,指词语在句法结构中互相比较时显出的语义特点。语义特征包括两方面内 容:“语义角色特征”和“语义性质特征”。论元结构中的谓词和论元名词之间有多种不同的语义联系,即名词充当不同的语义角 色。如“老王走了”中的“老王”是施事。名词属于哪一种语义角色取决于它和谓词的语义关系,这就是语义角色特征。一个名词在论元结构中属于哪一种语义角色,也同论元自身的语义性质有关。比如动 词“刷”所带的论元名词中,只有具有[+人]这个义素的名词才有资格充当施事论元。这实际上是义素分析在语义结构分析中的推广运用,在语义结构分析中又叫作“语义性质特 征”。三、句子中的歧义(这部分内容出题概率较高)1. 歧义、歧义句【识记】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歧义以语言符号序列的同形为 前提条件。有歧义句子叫歧义句。2. 歧义的特性【领会】首先,歧义不等于模糊。在言语交际中,歧义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来消 除,而模糊始终是模糊的。如“新”是模糊的,与“旧”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新汽车牌照”是歧义,如果换一种说法,说成“新的汽车牌照”或“新汽车的牌照”,歧义就消除 了,但“新”依旧是模糊的。其次,歧义也不等于笼统。笼统来源于语义的概括性特点,是指对同类对象的不同成 员进行抽象概括而产生的。因而尽管在言语交际中,一个笼统的语义的具体所指对象可以 不同,但这些对象都必须能够归纳到这个笼统的语义中。歧义来源于语义和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如“这是车”,没有说明是汽车、火车、自行车等,语义是笼统的;而“我们三人一组”,可以理解为“人们分组,三个人为一组”,也可以理解为“我们三个人分到了一 组”,这句话是歧义的。3. 口头歧义和书面歧义【识记】口头歧义是指语言片段因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所带来的歧义。比如口头上说“这些食 物可以zhìbìng(治病/致病)”。书面歧义是指语言片段虽然读音和书写形式都相同,但仍具有歧义。又分语汇歧义和 组合歧义。4. 语汇歧义、组合歧义【识记】(1)语汇歧义。指由词汇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常见的词汇歧义有两种成因:①同音 同形词。如“你别上”,“别”既可以理解为动词,也可以理解为副词。②一词多义。如“他的包袱很重”,“包袱”既可以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指某种负担。(2)组合歧义。指由词语组合关系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又可分为语法结构歧义和语义结构歧义两 类。5. 语法结构歧义、语义结构歧义【识记、简单应用】(1)语法结构歧义。①结构层次不同,如“两个学校的老师”; ②结构关系不同。如“出租汽车”。(1)语义结构歧义。如“鸡不吃了”,语法上只能理解为主谓短语,但意义 上可以理解为“鸡不吃食了”,也可以理解为“不吃鸡了”。6. 产生歧义的原因【领会、综合应用】(1) 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这件事没有yìyì。”(2) 同音同形的词语造成歧义。“方便的时候”。(3) 一词多义。“菜不热了。”(4) 语法结构层次不同。“两个学校的老师”。(5) 语法结构关系不同。“出租汽车”。(6) 语义结构关系不同。“鲁迅的书”。7. 消除歧义的方法【领会、综合应用】(1) 利用特定的语境。“今天下午学习文件”“请把学习文件拿过来”。(2) 采用停顿、轻重音等语音手段。“北京人多。”(3) 采用替换、添加和变换等语法手段。如“两个医院的医生”变成 “两家医院的医生”就没歧义了。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第一节 语用概说一、什么是语用1. 语用【识记、领会】语用指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2. 信息传递的过程和语言运用的基本条件【简单应用】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A→编码→输出→传递→输入→解码→信息B语言运用的基本条件:交际双方都能理解。3. 语用的基本性质及原因【领会、简单应用】(1) 情境性。语言运用离不开具体的使用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及言辞之外的各种主 客体构成的言语环境。(2) 社会性。语言运用本质上是一种与他人密切相关的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以语 言信息交流为主的社会交际。(3) 规约性。语言运用过程必须遵从语言使用的社会习惯和表达规则。 二、语用研究的范围1. 语用学建立和发展的大致历程【综合应用】(1) 源于莫里斯 1938 年建立的符号学。莫里斯把语言符号研究一分为三:“语形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2) 逻辑学家卡尔纳普于1948 年提出语用学的最初概念。(3)1954 年,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提出要研究词语的指示和指称意义,“指示和指称”首先成为了语用学的研究内容之一。(4)1955 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发表了著名的《论言有所为》系列演讲;1969 年, 美国语言哲学家瑟尔出版了《言语行为》一书。他们建立的“言语行为理论”,使“言语行为”成为了语用学的主要内容。(5)1967 年,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以及“会话合作原则”,这使“会话含义”成为语用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一般认为上述“指示指称”“言语行为”和“会话含义”的研究,为语用学最终成为一 门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框架。(6)1977 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出版发行,正式提出了“语言学的语用学”的概念。2. 语用学【识记】语用学是一个主要研究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和制约语言使用的条件的语言学分支学科领域。3. 语用学的研究范围【领会】离不开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的发出者和理解者(说话人和听话人);二是使用语言的环境;三是语言在语境中产生的临时意义和附加意义。主要集中在与之联系的三个问题:词语的指示和指称问题、会话中特定含义的推导问 题、言语行为问题。4. 语用和语用研究与语音、语法、语义的关系【综合应用】一种看法:两个子系统,一个是语音、语汇、语法和语义,另一个是与之对应的语 用;另一种看法:语音、语汇、语法和语义属于“语言系统研究”,语用是与之对应的“语言使用研究”。语用学与语言学分支学科都是相互交叉和一一对应的。当然,语用学业与其他语言学 分支学科既有密切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否则就没有必要建立独立的语用学了。第二节 语境和语句的意义一、语境的类型1. 言内语境、言外语境【识记】语境指言语交际活动的环境,包括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言内语境即与话语内部的语 言要素相关的语境,言外语境即与话语外部的非语言要素相关的语境。言内语境又称上下文语境,指语言表达中的前言后语或上下文。言外语境指与言语交际活动相关的时间、空间、场景等交际情景和社会情境,与交际主体相关的人际环境和与话题相关的知识背景 等。2. 狭义的语境和广义的语境的区别以及语用学研究的语境的范围【综合应用】 狭义的语境指的是言内语境,广义的语境既包括言内语境,又包括言外语境。语言运用是一种社会行为,各种语境因素都有可能对话语的意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 话语表达的效果。因此,语用学采取的是广义的语境观,它关注的是表达中的各种语境因素。二、语境和语句意义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对语言运用的作用【领会】(1) 言内语境的作用。话语内的上下文语境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制约作 用。言内语境不仅有助于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基本意义,还有助于理解语言表达中词句的一 些变化,补出隐含信息,同时也有助于消除歧义。(2) 言外语境的作用。言外语境主要是用来解释词语的非义项义和句子的非命题义。 具体来说,言外语境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用来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具体所指意义。二是用来解释特殊词义和句义。三是用来解释不但超出了词语的义项义和句子的命题义,而且需要揣摩才能理解的背后意义。三、语境和词语所指1. 语境对分析词语所指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领会】由于语义的概括性,语言形式的具体所指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确定,因此语境对 于语言运用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解释词语的具体所指。“把教室里的同学都叫出来”这里的“教室”“同学”在对话当中肯定是具体的。这些与具体的人或事物联系的所指意义并不是 词语本身负载的,只有在一定语境中才能确定和解释。2. 指示【识记】指示是指词语的所指问题,它是以一个言语活动的各个要素(说话者、说话时间、说 话地点)为参照才能确定的某些词语的所指意义。3. 指示词语和一般名词的区别【简单应用】语言中有指示作用的词语,包括人称代词(我)、指示代词(这)、时间名词(现在)、地点名词(这里),以及有些语言中的定冠词(the)等。指示词语与一般名词的区别主要有:(1) 这类词语的意义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2) 这类词语的意义主要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确定的。4. 指示意义的不同类型【简单应用】根据指示词语的类别,指示意义主要包括“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找出句子中的指示意义的时间、地点、人称:“今天晚上我们在多媒体教室上语言学概 论。”5. 指称【识记】指称主要是一般名词的所指问题,它是指只有当一个词语进入话语行为具体谈论的对 象,即与语境中特定对象发生关联时,才会有具体的所指意义。6. 指称意义的不同类型【简单应用】(1) “有指”、“无指”。有指就是名词有指称性,无指就是名词没有指称性,无指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指 称。“这个苹果跟西瓜差不多大”(苹果-有指;西瓜-无指)“雷锋”——有指;“雷锋(精神)”抽象性质——无指。(2) “任指”、“全指”任指是有指名词与任意的一些或某些对象联系的指称,全指是有指名词与某类对象的 全体联系的指称。“借(本)书看”“书”——任指;“我喜欢书”“书”——全指。(3) “定指”、“不定指”定指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 知道的有指名词与某个或某些对象联系的指称,不定指则至少是听话人不知道的有指名词与某个或某些对象联系的指称。比如“客人来了”(客人——定指);“来客人了”(客人——不定指,至少听话人不知道是谁)第三节 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一、“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1.会话准则言语交际和语言运用的一些基本规则。2. 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识记】合作原则,指在言语交际中,为确保交谈双方相互配合而遵守的语用规则,由美国语 言学家格赖斯于20 世纪 80 年代初提出来的。礼貌原则,指出于相互尊重的需要,交谈双方在言语交际中应该遵守的语用规则,由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等于20 世纪 80 年代初提出,是对“合作原则”的一种补充。3.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具体内容【领会】合作原则的内容:一是质量准则(说真话);二是数量准则(信息适量);三是相关准则(跟话题有关);四是方式准则(清楚、简洁、无歧义)。礼貌原则的内容:一是得体、慷慨(避免有损于他人,有利于自己的表达);二是赞誉、谦逊(少赞誉自己,多赞誉对方);三是一致、同情(减少或避免与对方出现分歧和对 立)。4. 合作原则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作用【简单应用】在某些情况下,尽管交谈双方都期待彼此在会话中合作,但对各个会话准则的执行也 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希望新闻发言人的谈话遵守数量准则和质量准则;新闻发言人希望记者遵守方式准则。二、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这部分内容出题概率较高)1. 为什么一般情况下礼貌原则优先于合作原则【综合应用】一般情况下,如果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之间发生冲突,那么礼貌原则还是应该优先于 合作原则的。因为只有在礼貌的前提下人们才可能进行正常有效的会话合作。(“A:你觉得我画的画怎么样?B:我想我没有这种鉴赏能力。”如果 B 对绘画有一定的研究,虽然违反了质量准则——说谎,但顾及了对方面子——符合礼貌原则(得体))2. 会话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识记、领会】语句背后暗含着的意义叫作“会话含义”。原因:含蓄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例子:A:几点了?B:该熄灯了。——违反了相关准则。会话含义:现在已经很晚了。三、蕴含义和预设义1. 蕴含义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是甲蕴含乙。蕴含的公式表示:甲→乙。如“他踢了小张的腿”蕴含“他踢了小张”。蕴含关系一般都发生在有上下位关系或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句 义之间。蕴含义分成衍推义和隐含义。2. 衍推义、隐含义【识记】衍推义是句子固有和稳定不变的含义,从逻辑的角度讲是指充分不必要关系。 例:老张有三个孩子。——老张有孩子。隐含义则不是语句固有的和稳定不变的意义,有两个特点:一是可消除性,即在特定 的语境里可以被推翻;二是可追加性,即可以明确地补出来。老刘有三个孩子,其实还不止三个。(消除隐含义并不产生语义矛盾) 老刘有三个孩子,只有三个。(追加隐含义并不产生语义重复)3. 预设义【识记】预设义通常情况下指句子包含的背景信息。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是说甲以乙 为预设。如“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预设“他有哥哥”。4. 蕴含义与预设义的区别和联系【领会】预设和蕴含一样,也是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不同的是,蕴含包含在句子的断言 范围内,是句子的基本信息;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5. 为什么预设义的性质介于衍推义和隐含义之间【综合应用】预设义跟隐含义一样在特定会话语境里可以消除。(有隐含义的特点)预设义一般情形 下不能消除,跟衍推义一样是不可追加的。(有衍推义的特点)因此预设义占领了衍推义和隐含义之间的广阔的中间地带。 第四节 言语行为一、言有所为1. 言语行为的基本含义和言语行为理论【识记、领会】言语行为指说话人通过使用语言来实施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引起听话人做出某种心 理上或行为上的反应,实现某种社会交际功能。20 世纪 50 年代,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用语句来做事”的概念,即说出“请求、承诺”等语言的同时,也完成了这些行为,这种行为就叫“言语行为”,而研究语句行为能力的语用学理论就叫作“言语行为理论”。2. 施为句【识记】“施为句”即用语句做事,这类句子不以陈述事实为目的,或者不仅仅以陈述事实为 目的,句子的使用是为了在合适的时候有所行动。可以分为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3. 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的区别和联系【简单应用】前者为叙述句(“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后者是施为句。言有所述不一定能实现言有所为,但言有所为必须以言有所述为前提;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言有所述可以看作是广义 的施为句,通过叙述句而完成了一种“告知”的行为。二、言内、言外、言后(这部分内容出题概率较高)1. 言语行为的不同类型【领会】奥斯汀将语句分为言有所述、言有所为,后者进一步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 行为,对应述事行为、行事行为、成事行为。瑟尔按说话人交际意图的方式不同,把言语行为分成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2. 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识记】言内行为是一种述事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用语言要求传递信息。言外行为又称行事行为,指通过说话来实现说话者意图的行为。例如边说誓言边做出 发誓的动作。言后行为又称成事行为,是指说话带来的效果。真的实现了誓言,便是发誓的效果。3. 区别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简单应用】三种行为分别体现了交际过程的三个方面:编码(编码、信息传送)——交际(言语 表达意图,实施)——反馈(产生的后果或变化)。动作发出者对言后行为有一定的期待, 但是其意图能否达成很难说,但无论听话人的反应如何都是言后之果。4. “言语行为二分说”和“言语行为三分说”的争论的原因【综合应用】原因:“三分说”的成事阶段不由说话人控制。因为听话人可能接受也可能拒绝,或即 使接受,也可能置之不理。学者建议:要么二分,即说出话,然后这话有实行某种行为的能力,这就是言语行 为;要么三分,即使无效,也算是“成事”行为。三、直接与间接的言语行为(这部分内容出题概率较高)1. 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识记】直接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的言语行 为,如说“谢谢!”,就实施了“感谢”的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指说话人的意图不是由字面意思直接表示出来的言语行为。疑问句“你 能不能把门关上?”表达了祈使句的意思“请把门关上!”2. 直接言语行为与句子的表达类型和动词的使用之间的关系【简单应用】相对应的一面:陈述句表陈述,疑问句表询问、疑惑,祈使句表请求、劝告、命令, 感叹句表示感叹;用特定的词语表示相关行为,如动词“保证、提议”就直接实施了保 证、提议等言语行为。不对应的一面:陈述表疑问,如“我不知道这件事跟他有没有关系。”表达“这件事跟他有没有关系?”;不是说话人本身的言语行为,如“他提议吃完饭大家一起去看电影。” 这只是转述。3. 分析语言实例中的规约性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综合应用】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听话人不需要思考就能推出真实意 图,如中国人遇到熟人喜欢说“吃了没有?”这只是一句寒暄语,不必当作真正的询问。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要借助语境才能推出。如“A:下午打球吗?B:我要去接小孩。”看起来答非所问,实际上是因为时间冲突的一种婉拒。这就是违反合作原则的一种会 话含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复句有哪些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