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b+1)*(c+1)是什么(a+b)(c+d)公式叫什么?


苏教版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1
  圆的初步认识
  一、圆及圆的相关量的定义(28个)
  1.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4.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
  5.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2个公共点为相交;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6.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2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7.在圆上,由2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成为圆锥的母线。
  二、有关圆的字母表示方法(7个)
  圆--⊙ 半径r 弧--⌒ 直径d
  扇形弧长/圆锥母线l 周长C 面积S三、有关圆的基本性质与定理(27个)
  1.点P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
  P在⊙O外,POP在⊙O上,PO=r;P在⊙O内,PO
  2.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圆心。
  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逆定理: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4.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2个圆心角,2个圆周角,2条弧,2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5.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6.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7.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确定一个圆。
  8.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相等;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边距离相等。
  9.直线AB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OPAB于P,则PO是AB到圆心的距离):
  AB与⊙O相离,POAB与⊙O相切,PO=r;AB与⊙O相交,PO
  10.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
  1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
  外离P外切P=R+r;相交R-r
  三、有关圆的计算公式
  1.圆的周长C=2d 2.圆的面积S=s=3.扇形弧长l=nr/180
  4.扇形面积S=n/360=rl/2 5.圆锥侧面积S=rl
  四、圆的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a,b)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x-a)^2+(y-b)^2=r^2
  2.圆的一般方程
  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移项,合并同类项后,可得圆的一般方程是
  x^2+y^2+Dx+Ey+F=0
  和标准方程对比,其实D=-2a,E=-2b,F=a^2+b^2
  相关知识:圆的离心率e=0.在圆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都是r.
  五、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
  链接: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5)
  平面内,直线Ax+By+C=O与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
  讨论如下2种情况:
  (1)由Ax+By+C=O可得y=(-C-Ax)/B,[其中B不等于0],
  代入x^2+y^2+Dx+Ey+F=0,即成为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f(x)=0.
  利用判别式b^2-4ac的符号可确定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下: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平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
  将x^2+y^2+Dx+Ey+F=0化为(x-a)^2+(y-b)^2=r^2
  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我们规定x1
  当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x1
  当x=-C/A=x1或x=-C/A=x2时,直线与圆相切
  圆的定理: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
  1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希望这篇20xx中考数学知识点汇总,可以帮助更好的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
苏教版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2
  一、 重要概念
  1。数的分类及概念
  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
  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常见的非负数有: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
  3。倒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B.1/a中,a≠0;C.01;a1时,1/a1;D。积为1。
  4。相反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0时,a≠-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苏教版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3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定义:
  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2.性质:
  ①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3.分类:
  ①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a.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b.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4.考点:
  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不等式(组)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③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苏教版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4
  一、初中数学基本知识
  ㈠、数与代数
  A、数与式:
  1、有理数
  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
  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
  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
  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
  ①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
  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20xx年中考数学基础知识总结20xx年中考数学基础知识总结
  B、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
  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的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象与X轴的交点。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1)配方法
  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平方公式,在用直接开平方法去求出解
  (2)分解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积的形式去解
  (3)公式法
  这方法也可以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方法了,方程的根X1={-b√[b2-4ac)]}/2a,X2={-b-√[b2-4ac)]}/2a
  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配方法的步骤:
  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
  (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
  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3)公式法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数为c
  4)韦达定理
  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
  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
  5)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读作“diata”,而△=b2-4ac,这里可以分为3种情况:
  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I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在这里,学到高中就会知道,这里有2个虚数根)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
  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不等式的解集:
  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符号方向:
  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他是随着你加或乘的运算改变。
  在不等式中,如果加上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正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减去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负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不改向;例如:A>B,A*C>B*C(C>0)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改向;例如:A>B,A*C
  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
  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二、函数
  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X,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XB(B为常数,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是X的一次函数。②当B=0时,称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②正比例函数=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③在一次函数中,当〈0,B〈O,则经234象限;当〈0,B〉0时,则经124象限;当〉0,B〈0时,则经134象限;当〉0,B〉0时,则经123象限。④当〉0时,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三、空间与图形
  A、图形的认识
  1、点,线,面
  点,线,面: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20xx年中考数学基础知识总结建造师考试_建筑工程类工程师考试网
  弧、扇形: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2、角
  线:①线段有两个端点。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
  角的比较: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③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平行:①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3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垂直:①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②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③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直平分线:垂直和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平分线。
  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的一定是线段,不能是射线或直线,这根据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有关,再看后面的,垂直平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垂直平分线的时候,确定了2点后(关于画法,后面会讲)一定要把线段穿出2点。
  垂直平分线定理:
  性质定理: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线段2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平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就是角的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平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平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
  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苏教版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5
  中考数学知识点:分式混合运算法则
  分式四则运算,顺序乘除加减,乘除同级运算,除法符号须变(乘);乘法进行化简,因式分解在先,分子分母相约,然后再行运算;加减分母需同,分母化积关键;找出最简公分母,通分不是很难;变号必须两处,结果要求最简.
  分式混合运算法则:
  分式四则运算,顺序乘除加减,乘除同级运算,除法符号须变(乘);
  乘法进行化简,因式分解在先,分子分母相约,然后再行运算;
  加减分母需同,分母化积关键;找出最简公分母,通分不是很难;
  变号必须两处,结果要求最简.
  中考数学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知识点总结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知识点1:同类二次根式
  (Ⅰ)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如这样的二次根式都是同类二次根式。
  (Ⅱ)判断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1)首先将不是最简形式的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再看被开方数是否相同。(2)几个二次根式是否是同类二次根式,只与被开方数及根指数有关,而与根号外的因式无关。
  知识点2: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
  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理论依据是逆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只把它们的系数相加,根指数和被开方数都不变,不是同类二次根式的不能合并。
  知识点3: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则
  二次根式相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二次根式合并,合并的方法为系数相加,根式不变。
  知识点4: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方法和顺序
  运算方法是利用加、减、乘、除法则以及与多项式乘法类似法则进行混合运算。运算的顺序是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知识点5: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则与乘除法则的区别
  乘除法中,系数相乘,被开方数相乘,与两根式是否是同类根式无关,加减法中,系数相加,被开方数不变而且两根式须是同类最简根式。
  中考数学知识点:直角三角形
  ★重点★解直角三角形
  ☆内容提要☆
  一、三角函数
  1.定义:在Rt△ABC中,∠C=Rt∠,则sinA=;cosA=;tgA=;ctgA=.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0°30°45°60°90°
  sinα
  cosα
  tgα/
  ctgα/
  3.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关系:sin(90°-α)=cosα;…
  4.三角函数值随角度变化的关系
  5.查三角函数表
  二、解直角三角形
  1.定义:已知边和角(两个,其中必有一边)→所有未知的边和角。
  2.依据:①边的关系:
  ②角的关系:A+B=90°
  ③边角关系:三角函数的定义。
  注意:尽量避免使用中间数据和除法。
  三、对实际问题的处理
  1.俯、仰角:2.方位角、象限角:3.坡度:
  4.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都缺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时,可用列方程的办法解决。
苏教版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6
  1. 因式分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 a-b=-(b-a); (a-b)2=(b-a)2; (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平方差公式: a2-b2=(a+ b)(a- b);
  (2)完全平方公式: a2+2ab+b2=(a+b)2, 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 提取、二 公式、三 分组、四 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提负号;(3)全变号;(4)换元;(5)配方;(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7)灵活分组;(8)提取分数系数;(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10)拆项或补项.
  7.完全平方式:能化为(m+n)2的多项式叫完全平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x2+px+q, 有“ x2+px+q是完全平方式 ? ”.
苏教版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7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2.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
  二、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
  3.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4.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5.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个问题.
  三、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题。
  2.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讨论。
  4.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5.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方程解与实际问题解的区别。
  6.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7.知识框架
  四、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有四个特点:
  (1)含有一个未知数;
  (2)且未知数次数最高次数是2;
  (3)是整式方程。要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先看它是否为整式方程,若是,再对它进行整理。如果能整理为 ax2+bx+c=0(a≠0)的形式,则这个方程就为一元二次方程。
  (4)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时,应满足(a≠0)
  3.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苏教版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8
  (1)凡能写成 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整数 ②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a0 a是正数;a0 a是负数;
  a≥0 a是正数或0 a是非负数;a≤ 0 ? a是负数或0 a是非正数.
  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6)大数-小数 0,小数-大数 0.
苏教版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9
  一、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征:①不在同一直线上;②三条线段;③首尾顺次相接;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三角形中的三条重要线段:角平分线、中线、高
  (1)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说明: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都是线段;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且都交于一点;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的内部(锐角三角形)、外部(钝角三角形),也可能在边上(直角三角形),它们(或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简写成"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两条腰上的高相等)。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垂直平分线到两条腰的距离相等。
  5.等腰三角形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顶角的一半。
  6.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需用等面积法证明)。
  7.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2)判定
  在同一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定义)。
  在同一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
  三、直角三角形和勾股定理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30度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直角三角形常用面积法求斜边上的高。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勾股数一定是正整数,常见勾股数:3,4,5;5,12,13;6,8,10,;7,24,25;8,15,17;9,12,15。
  方法总结:
  当不明确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应把已知最长边分为直角边和斜边两种情况讨论。无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和线段长表示通常用到勾股定理。翻折题型常用勾股定理(口诀:翻折求边找直角,勾股定理设未知量)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常用于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先确定最大边(可以设为c)。
  四、初中三角形中线定理
  中线定理又称阿波罗尼奥斯定理,是欧氏几何的定理,表述三角形三边和中线长度关系。
  定理内容:三角形一条中线两侧所对边平方和等于底边的一半平方与该边中线平方和的2倍。
  中线的定义: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中线,而且这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并交于一点。
  由定义可知,三角形的中线是一条线段。
  由于三角形有三条边,所以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线。
  且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
  每条三角形中线分得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五、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判定1: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2:若a的平方+b的平方=c的平方,则以a、b、c为边的三角形是以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判定3:若一个三角形30°内角所对的边是某一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以这条长边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判定4: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5: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时可以利用HL,两个三角形的斜边长对应相等,以及一个直角边对应相等,则两直角三角形全等。[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为HL]
  判定6:若两直线相交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互为负倒数,则这两直线垂直。
  判定7:在一个三角形中若它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中线所在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六、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为斜边。
  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可用两小边的平方和与较长边的平方作比较,若它们相等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若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②定理中a,b,c及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可认为是唯一的,如若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那么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是b为斜边.
  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用问题描述时,不能说成:当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时,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七、三角形定理公式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的和。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推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外心)。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苏教版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10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数字或字母的乘积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2.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任何一个非零数的零次方等于1.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5.常数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6.多项式的排列
  (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2)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7.多项式的排列时注意:
  (1)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性质符号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2)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母的多项式,排列时,要注意:
  a.先确认按照哪个字母的指数来排列。
  b.确定按这个字母向里排列,还是向外排列。
  (3)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8.多项式的加法:
  多项式的加法,是指多项式的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即合并同类项)。
  9.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10.合并同类项: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可以合并,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11.掌握同类项的概念时注意:
  (1)判断几个单项式或项,是否是同类项,就要掌握两个条件:
  ①所含字母相同。
  ②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
  (2)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排列的顺序也无关。
  (3)所有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12.合并同类项步骤:
  (1)准确的找出同类项;
  (2)逆用分配律,把同类项的系数加在一起(用小括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13.在掌握合并同类项时注意:
  (1)如果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后,结果为0;
  (2)不要漏掉不能合并的项;
  (3)只要不再有同类项,就是结果(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14.整式的拓展
  整式的乘除:重点是整式的乘除,尤其是其中的乘法公式。乘法公式的结构特征以及公式中的字母的广泛含义,学生不易掌握.因此,乘法公式的灵活运用是难点,添括号(或去括号)时,括号中符号的处理是另一个难点。添括号(或去括号)是对多项式的变形,要根据添括号(或去括号)的法则进行。在整式的乘除中,单项式的乘除是关键,这是因为,一般多项式的乘除都要“转化”为单项式的乘除。
  整式四则运算的主要题型有:
  (1)单项式的四则运算
  此类题目多以选择题和应用题的形式出现,其特点是考查单项式的四则运算。
  (2)单项式与多项式的运算
  
苏教版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11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整数②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0和正整数;a>0a是正数;a<0a是负数;
  a≥0a是正数或0a是非负数;a≤0?a是负数或0a是非正数.
  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苏教版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12
  中位线概念
  (1)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梯形中位线定义: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注意(1)要把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区分开。三角形中线是连接一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而三角形中位线是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2)梯形的中位线是连接两腰中点的线段而不是连结两底中点的线段。
  (3)两个中位线定义间的联系:可以把三角形看成是上底为零时的梯形,这时三角形的中位线就变成梯形的中位线。
  中位线定理
  (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中位线定理推广
  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首尾相接时,每个小三角形面积都等于原三角形的四分之一,这四个三角形都互相全等。
苏教版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13
  函数
  ①位置的确定与平面直角坐标系
  位置的确定
  坐标变换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特征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坐标的符号与点的象限位置
  对称问题:P(x,y)→Q(x,- y)关于x轴对称P(x,y)→Q(- x,y)关于y轴对称P(x,y)→Q(- x,-y)关于原点对称
  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函数的定义
  函数自变量、因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式子有意义的条件、图象法) 56、函数的图象:变量的变化趋势描述
  ②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定义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的图象:直线,画法
  一次函数的性质(增减性)
  一次函数y=kx+b(k≠0)中k、b符号与图象位置
  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一设二列三解四回)
  一次函数的平移问题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图象法)
  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1)一次函数与方程综合(2)一次函数与其它函数综合(3)一次函数与不等式的综合(4)一次函数与几何综合
苏教版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14
  一、代数式
  1. 概念: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与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 代数式的值:用数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
  二、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1. 单项式:1)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可以是两个数字或字母相乘)也是单项式。
  2)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 数字因数及性质符号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 多项式: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2)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3. 多项式的排列:
  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2).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性质符号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三、整式的运算
  1.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叫同类项。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排列的顺序也无关。
  2. 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即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 整式的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4. 幂的运算:
  5. 整式的乘法:
  1)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法则: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其余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因式。
  2)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6. 整式的除法
  1)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上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四、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1) 提公因式法:(公因式――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公共因式)吧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 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作为因式的系数,取相同字母最低次幂的积。公因式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2) 公式法:A.平方差公式; B.完全平方公式
苏教版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15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04-30
高二数学的知识点总结05-01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05-01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0-19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04-30
小学生数学知识点总结06-08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04-27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5篇12-29
人教版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09-25
数学期中考试总结11-20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1-a)(1-b)(1-c)=a+b+c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