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前如何看待我国的人口变化形势?


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主要目标提前实现(附发布会整理文字)
中共中央宣传部于9月7日下午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介绍:国家卫健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主要目标提前实现,健康中国建设开局起步良好、进展顺利。
一是健康入万策,促进健康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探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形成了部门协同、省市县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知识进万家,健康科普“两库一机制”逐步构建。建立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全面普及健康知识。
三是关注全周期,健康维护能力明显提升。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84元。为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等重点疾病患者和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扎实推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步提升。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遏制,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四是生活更健康,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健康生活方式成为新时尚,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5.4%;体育场地面积不断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7.2%。城市生活环境改善明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持续提升;农村卫生面貌焕然一新,自来水普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稳步提高。
五是全民齐参与,健康中国行动的氛围日益浓厚。“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大力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了人人追求健康、维护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
发布会部分文字整理如下:
中共中央宣传部9月7日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秦怀金、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常继乐及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出席,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就有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就介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李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确立了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建设健康中国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之路。
这十年,是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人民健康得到全方位保障的十年。
这十年,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一老一幼”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十年。
这十年,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速破解的十年。
这十年,是公共卫生防护网筑牢织密,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防控更有效有力的十年。
这十年,是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能力与质量水平双提升的十年。
这十年,是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让更多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的十年。
这十年,是卫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更深更广的十年。
总的来说,这十年,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进步最大,老百姓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的十年。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岁,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跃升。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人民群众健康权得到充分保障,更加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们将继续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筑牢健康之基。
如何畅通中医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秦怀金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持续推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采取多种措施,把优质中医药服务送到基层群众身边。
一是不断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截至2020年底,全国85.38%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14%的乡镇卫生院已设置中医馆。9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的乡镇卫生院、90.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4.5%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
二是持续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定向培养、中医全科医生培训、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畅通基层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等措施,扩大基层人才供给。截至2020年底,城乡每万居民拥有0.66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82.4%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58.92%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了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生。
三是广泛推广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各地依托现有中医医疗机构加强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能力建设。截至2020年底,86.04%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1.03%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
四是开展中医药城乡对口支援。统筹403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699家县级中医医院,采取驻点帮扶、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持续提升县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
坚持“动态清零”政策是否影响经济发展?是否会继续坚持下去?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 常继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准防控,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也是中央一以贯之的要求。评价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的成本要算总账,应该将全国作为一个整体,算大的经济账、大的社会账、大的民生账和大的健康账。我国的防控理念一直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防控措施的目的就是最大可能减缓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当然这些措施也难免会对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一些不便,但坚持“全国一盘棋”,在有疫情的地区采取局部的、严格的防控措施,保证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和人群的正常生产生活,保证了供应链的稳定。如果算总帐,我们的防控措施是最经济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当前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病毒还在不断变异,疫情带来的风险和威胁仍然存在。我们必须以坚定不移的战略定力,处理好短期和长期、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因时因地因势不断优化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这既是秉承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基本要求,也是遵循科学规律的现实选择。
深化医改取得了哪些成效?有哪些启示?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制改革司一级巡视员 朱洪彪
党的十八大以来医改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群众看病难问题有效缓解。设置了12个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建设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组建各种形式的医联体1.5万个,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2021年,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关专科的跨省就医较2019年下降了9.3%,就医秩序更趋合理。
二是群众看病贵问题得以减轻。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基本医疗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推进国家组织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已经开展的7批集采中选药品平均降价超过50%,两批耗材集采平均降价超过80%,开展药品谈判议价工作,平均降价超过50%。
三是以健康为中心的改革导向更加突出。以大健康理念为引领,把预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慢性病健康管理,改革完善疾控体系,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开展医养结合,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和工作模式不断创新。
在深化医改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维护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各项医改政策协同联动、落地见效。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针对老龄化问题有哪些规划和举措?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司长 王海东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到中度老龄化,这是个重要的窗口期。“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手段和途径。“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按照“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的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老年人的预防保健。持续开展健康中国行动—老年健康促进行动,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开展老年口腔健康、老年营养改善、老年痴呆防治、老年心理关爱四大行动,提高老年人主动健康的能力。
二是做好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工作。持续推动在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2025年这个比例要达到60%以上。同时加强康复医院、护理医院的建设,大力建设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各项方便老年人就医的举措,切实方便老年人看病就医。
三是做好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工作。我国有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要做好对失能老年人的健康评估工作,为他们提供从专业机构到居家社区的全链条的长期照护服务。
四是继续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将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资源和医疗资源的融合,进一步扩大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提升医养结合服务的质量,壮大医养结合服务队伍。
五是强化老年健康的保障。加强老年健康领域的学科发展,培养老年健康领域的人才队伍,健全老年健康领域的标准规范,强化老年健康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
总之,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致力于建立完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六位一体”的综合连续的、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切实提升老年人的健康获得感。
我国当前的人口形势如何?未来将如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监察专员 杜希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作出逐步调整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等重大决策,先后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全面两孩政策、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占比由政策调整前的35%左右提高到近年来的55%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步趋于正常水平。优生优育水平不断提升,母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普惠托育服务开局良好,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及服务供给体系基本形成。配套支持措施不断完善,切实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
新时代我国人口发展面临一些深刻变化: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生育水平持续走低,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们将顺应人民群众期盼,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加快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切实解决群众后顾之忧,释放生育潜能,保障人口发展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关键词:
健康中国,李斌,健康入万策,健康科普,人口老龄化,糖尿病,高血压,肺结核,儿童近视,健康管理,动态清零}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作为集中打造的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国家文化公园在新时期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更好展现文化内涵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传播力?全国“两会”期间,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策划推出《聚焦两会·国家文化公园》专题访谈,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从规划设计、文化内涵、非遗保护、文旅融合、人口资源等多层面多角度,共同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建言献策。本期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
中国网:今年“两会”,您重点关心哪些话题?
贺丹:作为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我重点关注的还是人口形势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对公共资源配置的影响。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要求,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加快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我们也在关注这方面的治理体系的构建,政策制度框架的研究。
同时,“健康中国建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两大国家战略都涉及到人口发展的最重要环节,怎么样协同推进这两大国家战略也是我们研究关注的一个重点。此外,我也很关心生育支持政策落地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及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各地都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目前我们也在观察梳理各地政策出台后的情况。另外,我们也在加紧研究相关核心制度构建、调研论证工作。
中国网:基于当前人口形势,我国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构建面临哪些困难?
贺丹:据我们调研了解,目前老百姓反映最突出的有几个问题,比如说有些家庭有生育意愿,但是最后没有能实现生育计划,主要因为“养不起”“没人带”“生不出”等这些问题。当前,从国家到地方也已经出台了相关生育支持政策,我们也在跟踪相关政策落实的过程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建议。这些生育支持政策出台后,将会对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应对少子化和低生育率,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调研发现,部分人对国家生育政策有一定的误解,把优化生育政策简单地理解为“三孩政策”,实际上优化生育政策关注的重点是“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对这一轮生育政策调整效果的评价不是生了多少“三孩”,我们最关注的是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建立,生育支持能否覆盖所有出生的孩子,能否覆盖所有的生育家庭,能否覆盖有生育意愿的年轻群体,他们在平衡个人职业发展和家庭育儿这方面的矛盾时,有没有解决他们突出的问题。
我们希望全社会,各级政府的注意力能够聚焦到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构建上。相关部门在制定、出台新政策的时候,能够把“家庭优先”“生育友好”作为优先考虑项,能够给予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支持。我也希望通过这次全国“两会”,进行生育支持政策倡导,促进调研成果转化,能够通过媒体的报道宣传以及委员的意见建议有效传达出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
中国网:您如何理解“建好”和“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有哪些意见建议?
贺丹:非常荣幸作为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委员,从人口发展角度提供意见咨询。我认为,我们的公共服务政策,包括实施的文化项目,都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也是人口研究最关注的问题。我们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文化的主体是人民,公园的主人是人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体现了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国家文化公园的前期规划建设也特别提出来,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里面就包含优秀的传统家庭文化,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关爱,敬老孝亲,这些好的文化要传承下来,在国家文化公园传播的价值理念里要摆在重要地位。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地域的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就是要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让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交流互融互通。同时,我也建议把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的文化价值理念放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养生保健,重视健康生活方式,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该工作,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什么?自我保健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在我们中医体系里都有重要总结,很尊重自然规律。这跟当前健康中国建设倡导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在参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体验游玩过程中,要倡导和宣传这些健康理念。
贺丹委员接受中国网专访
中国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您如何理解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跟“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有何内在联系?
贺丹:中国式现代化第一特征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国情,就是人口规模巨大,不管当前人口怎么变动,14亿级的人口规模总量是摆在那儿的,尽管以后可能会逐步下降,但是10亿级的人口规模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国情。
此外,我们的国土面积非常大,有不同的民族特色,不同的区域文化。也面临着人口分布不均匀,区域发展不均衡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推进共同富裕,也要发挥各自的自主精神,传承和弘扬我们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形成14亿人的磅礴的力量,合力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促进中国长期健康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网:国家文化公园覆盖区域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从人口角度看,当前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贺丹:人口是文化传承传播的一个载体,所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把人口考虑进去是非常重要的。人类所有的价值观念的传递和传承,都是需要有人,以人的存在为前提。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状况也不一样。比如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农耕社会的时候,人口都是沿水而居,水系发达地区是人口聚集的主要地区,也是分析人口分布的一个最重要因素。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的发展,水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不像原来那么大了,所以我们看到,中国人原来传统的聚集区,现在人口稀疏化了,人口减少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还有更多的人聚集在东部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了。这些变化可能是我们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传承文化、寻根历史的时候,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人口变化会不会成为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
贺丹:我觉得人口负增长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因为它主要的驱动力量是老龄化和少子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人活得越来越长了,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了,少生优生成为普遍的流行观念,人口负增长也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但是我们可以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要时刻关注人口变动情况,让人口总量结构不要变化太快,否则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很多政策来不及调整,很多制度还不太适应人口变化。我们主要的价值目标就是避免人口大幅波动,缓慢的变化对社会资源配置,公共服务政策制定是有利的。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的影响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决定性的因素是政策制度和人的能动性。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人口负增长对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不大。更不要担心人口负增长,人口数量不是消费的决定性因素,人口的消费能力、消费方式、消费能级提升才是,我们对旅游服务,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这个是最重要的。
中国网: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如何发挥人口资源优势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贺丹:我觉得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长远的,它比政策制度的影响范围更广。文化的影响上是在百年千年的尺度上来影响本国和周边国家的。我也非常高兴地看到,现在各个层面对我们文化价值的尊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越来越关注了。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它的辐射力,它的影响力,是春风化雨的,是润物无声的,而且传播时间更长、影响范围更广。所以我也希望在总结梳理人口文化、家庭文化等方面能够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能够体现我们中华民族整体的精神气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美好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观。
(记者:胡俊;摄影:尤自秀;摄制:王哲 章震 ;策划:胡俊 高琰鑫;制片:许浩成;监制:詹海涛 任慧;总监制:薛立胜)
}

投资要点
·
核心观点:2022年我国人口减少85万,开始负增长,但短期内不必担心人口总量,据联合国预测2035年仍有14亿,2050年仍有13亿。人口负增长会通过减少劳动供给和资本积累,减缓长期经济增速,此前“十四五规划”隐含到2035年实现年均4.7%的增长,面临挑战加大,需要付出更大努力。人口负增长会加快老龄化,从而对经济结构和资产价格造成较大影响。一是降低储蓄率、投资率,提高消费率,改变内需中消费和投资的结构;二是可能带来“过早去工业化”,对产业结构影响较大;三是养老支出加大财政压力,推高政府债务率;四是资产价格或倾向于“长期低利率、股市低估值”。
·
人口负增长与我国的生育形势:(1)横向对比各省人口自然增长情况,我们发现:①2021年自然增长率较低的主要是人口流出省份,典型的是东北和中部人口流出大省,自然增长率大多为负。②人口自然增速东北最慢、华南较快,2021年黑吉辽分别为-0.5‰、-0.3‰、-0.4‰,而粤桂琼分别为0.5‰、0.3‰、0.4‰。③2021年13个自然增速为负的省市中,除东北三省外,其他省份均是2020年后才开始迎来自然增速的下降。
·(2)低出生率带来人口负增长,四个因素导致低出生率:一是养育成本高,住房、教育等相关育儿成本上升,影响了生育行为,中国大陆2022年房价收入比为34.6,位居全球第四。二是育龄妇女人口十年减少近6000万。三是晚结婚、低结婚率和高离婚率。四是疫情冲击。
·(3)人口总量展望:联合国预测2035年我国总人口仍在14亿以上,2050年仍在13亿以上,此后降幅加快,在2078年末左右跌破10亿。
·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如何影响经济:我们认为(1)人口负增长时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我国老龄化具有如下特点:①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庞大,超美欧日韩总和;②城乡和不同地区老龄化差异大,东北、川渝、苏沪等地老龄化严重;③未富先老的问题十分严峻,当前我国人均GDP水平相当于美日韩在同等老龄化程度时的40%左右。
· (2)人口负增长会通过减少劳动供给而导致长期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及其占比会直接减少,整体劳动参与率也会降低。因此,到2035年实现年均4.7%的增长(翻一番目标对应的增速),压力加大,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3)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会降低储蓄率,带来两方面影响。一是对于长期经济增长而言,储蓄代表着资本积累,长期增长的资本要素投入可能会减少,从而放缓经济增速。二是对于经济的需求结构而言,内需中消费相比投资的重要性提高。
·(4)可能带来“过早去工业化”:供给侧,劳动成本上升、工业部门外迁;需求侧,养老相关产业大多属于服务业,服务消费的需求将超过商品消费,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5)资产价格或倾向于“长期低利率、股市低估值”:一方面,长期经济增速放缓或驱动利率较长时间走低,另一方面股票市场迎来系统性牛市的概率越来越低,A股估值或在经济总需求不足的压力下进入低估值状态。
· 风险提示
联合国与我国统计局人口数据有差异导致预测存在偏差;疫情之后人口形势变化,总人口可能短期内在增长与下降之间反复;其他因素扰动人口对储蓄和经济的影响。
目 录
1.人口负增长与我国的生育形势
1.1. 我国人口增长开启第五阶段
1.2. 人口负增长的原因
1.3. 人口形势展望:2035年仍有14亿,2050年仍有13亿
2. 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如何影响经济
2.1. 人口负增长时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
2.2. 如何影响经济?
2.2.1. 减少劳动供给,长期经济增速放缓
2.2.2. 降低储蓄率,同时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
2.2.3. “过早去工业化”与财政压力
2.3. 如何影响长期资产价格?
3. 风险提示
正 文
1. 人口负增长与我国的生育形势
1.1. 我国人口增长开启第五阶段
根据联合国和国家统计局数据,1950年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经历了五个逐步减速的历史阶段,如图1:
(1)1950-197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位于2%以上,平均值为2.1%;
(2)1974-1993年,降至1%-2%之间,年均1.5%;
(3)1994-2017年,降至0.5%-1%区间,年均0.7%;
(4)2018年-2021年,降至0-0.5%区间,年均0.2%;
(5)2022年-,开启人口负增长阶段,2022年自然增长率为-0.6‰,减少85万人。
横向对比各省人口自然增长情况,我们发现三条结论:一是2021年自然增长率较低的主要是人口流出省份,典型的是东北和中部人口流出大省,自然增长率都为负;此外,华北的河北、天津也都是负增长;东部沿海省份中,只有上海、江苏负增长。二是人口自然增速东北最慢、华南较快,2021年黑吉辽分别为-0.5‰、-0.3‰、-0.4‰,而粤桂琼分别为0.5‰、0.3‰、0.4‰。三是除东北三省外,其他负增长省份均是2020年后才开始迎来自然增速的下降,2021年13个自然增速为负的省市中,辽宁在2011年最早迎来负增长时代,黑龙江、吉林分别从2015、2016开始,内蒙古、上海、重庆、四川从2020年开始,天津、河北、山西、江苏、湖北、湖南从2021年开始。
1.2. 人口负增长的原因
由于我国死亡率基本稳定,自1970年代以来稳定在7‰上下波动,影响自然增长率的主要是出生率,如图3。
近些年来,四方面因素导致了我国的低生育率,从而带来人口负增长。
一是养育成本高,住房、教育等相关育儿成本上升,对生育行为有一定抑制作用。根据Numbeo统计数据,中国大陆2022年房价收入比为34.6,即按平均收入算,需要34.6年的收入才能覆盖购房支出,位居全球第四,仅次于叙利亚、加纳、中国香港,如图4。
二是育龄妇女人口下降近6000万。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写入宪法以来,到2016年放开全面二胎,政策实施34年,有效控制了总人口过快增长,但也带来了一些意料之外的结果。15-49岁育龄女性人口在2010年约为3.8亿,2020降至3.2亿左右,减少了近6000万人。
三是晚结婚、低结婚率和高离婚率。晚婚晚育现象日益突出,2020年平均初婚年龄已经上升至28.7岁。同时,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2021年婚姻登记的粗结婚率降至5.4‰,仅为2013年的一半左右,粗离婚率在疫情前2019年达到3.4‰高点。
四是疫情冲击。过去三年疫情显著降低了我国的出生率。
1.3. 人口形势展望:2035年仍有14亿,2050年仍有13亿
联合国的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22较为准确的判断了我国人口将于2022年末开始负增长,因此我们用这个数据库来看未来我国人口形势的展望。
联合国预计2035年我国总人口仍在14亿以上,2050年高于13亿。2022年进入负增长时代后,在当前约束条件之下,负增长在未来一段时期难以逆转。2023-2060年,总人口下降呈现逐渐加速趋势,2060年后,下降的速度逐步稳定下来。由于人口变动遵从队列规律,即当前人口队列决定了未来人口,因此2050年之前,总人口下降的速度较慢,年均降幅大致在0.5%以内。预计2035年总人口仍在14亿以上,2050年仍在13亿以上,此后降幅加快,在2078年末左右跌破10亿。
2. 如何影响经济与市场
2.1. 人口负增长时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
人口负增长通过影响人口总量与人口结构来作用于经济。据联合国预测,2035年我国总人口仍有14亿以上,总量层面的影响相对滞后,人口结构方面的影响会来的更快,因此我们暂且先聚焦于结构讨论。人口负增长显著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即少子化、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在负增长时代到来之前,我国老龄化加速的问题已经较为严峻,2022年我国老龄化率为14.9%,较上年提高0.7个点。
我国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庞大,超美欧日韩总和。2021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2.01亿,高于同时期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四大经济体总和(1.94亿)。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一方面会带给养老事业带来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国养老相关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将空前庞大。
城乡和不同地区老龄化差异大,东北、川渝、苏沪等地老龄化严重。一方面,随着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城乡老龄化差异增大。从全国看,2020年城市、镇、乡村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10.77%、11.81%、17.72%,城镇仍属轻度老龄化(7%-14%),乡村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14%-20%)。另一方面,各省之间老龄化程度也差异极大,东北、长江流域老龄化程度最高。以65岁人口占比来看,辽宁、重庆超17%,上海、江苏、四川超16%,吉林、黑龙江、安徽、山东超15%;同时,广东、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在10%以下。
此外,我国未富先老的问题十分严峻。比较主要经济体的老龄化与人均GDP水平(2011年国际美元不变价衡量),我国2018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11.9%,人均GDP为1.3万美元,英国、德国、法国在11.9%的老龄化率下,人均GDP与我国基本接近,而韩国、日本、美国在这一老龄化水平时,人均GDP分别为3.4、3.0、3.0万美元。
国际比较来看,当前和未来几年,我国均存在未富先老的隐忧:(1)当前我国人均GDP水平,相当于美日韩在同等老龄化程度时人均GDP的40%左右。(2)我们预计2025年我国人均GDP相当于英法德在同等老龄化程度时人均GDP的50%左右。与英法德相比,尽管当前我国与其在同等老龄化程度下的人均GDP水平接近,但展望未来不容乐观。预计202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6%左右(比2021年年均增长0.5个点左右),人均GDP达到1.7万美元(假设年均增速4%
),但英法德在16%左右的老龄化程度时,人均GDP为3.6万美元左右,如图10。
展望未来,我国老龄化即将迎来近35年的提速期,老龄化率(65岁以上人口占比)在2030年前后将突破20%,2050年前将突破30%。根据联合国预测的中性方案,2020-2055年间我国老龄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6个点,将于2033年达到20.7%,2050年达到30.1%。但由于联合国已经低估了2022年我国的老龄化率,在上述预测下,2022年为13.7%,近期国家统计局披露数据为14.9%,因而老龄化的实际速度可能更快,可能在2030年左右突破20%,2050年前突破30%。
横向比较来看,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未来我国的老龄化率和老龄化速度在主要经济体中仅次于韩国。韩国、中国的老龄化率将先后超过日本,并达到40%以上,大幅领先于美德法英等经济体,如图12。
2.2. 如何影响经济?
2.2.1. 减少劳动供给,长期经济增速放缓
人口负增长会通过减少劳动供给而导致长期经济增速放缓。
一方面,人口负增长下,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及其占比会直接减少。事实上,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例的减少自2010年以来已经发生。根据统计局数据,以两次普查时点来看,2020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相比2010年下降5.9个百分点,减少约3067万人。根据联合国数据,202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为9.86亿,将在2038年降至9亿以下,2048年左右降至8亿以下,但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会在2085年见底回升。
另一方面,人口负增长会带来整体劳动参与率的降低。根据七普和六普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劳动参与率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整体劳动参与率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2010和2020年分别为61.2%和56.9%。二是劳动参与率与年龄的关系呈倒U型,年龄越大,劳动参与率越低。因此,人口负增长带来老龄化,进一步带来整体劳动参与率的降低。
到2035年实现年均4.7%的增长,压力加大,需要付出更大努力。2020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到203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要求到203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或者人均收入要翻一番,对应年均经济增长4.7%左右。但随着2021年七普数据出炉、2022年人口迎来负增长,面向2035年的中长期增长约束条件已发生极大改变,人口负增长提前到来,意味着达到4.7%的中长期增长目标,需要在其他方面付出更大努力。
2.2.2. 降低储蓄率,同时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会降低储蓄率。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在少儿时期,人口消费将大于其收入,为负储蓄;进入青年和中年(劳动年龄阶段),将通过工作而积累财富,到老年再消耗财富。因此,在该理论框架下,随着人口负增长带来老龄化率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消费率将上升、储蓄率将下降。
但现实中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更复杂,老龄化也有提高储蓄率的效果机制,主要因为未来寿命预期提高可能带来储蓄率提高,一定程度抵消人口生命周期带来的储蓄率下降效果。当整体人口的预期寿命提高后,劳动年龄人口会在工作期间增加储蓄,为更长的退休期做准备。因此,老龄化在降低储蓄人口总量(即劳动年龄人口)的同时,也会使得单个储蓄人口增加储蓄,这会抵消储蓄率下降效果。并且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往往是缓慢、长期的,短期内难以观察到趋势性变化。
我们选择一些国家的历史数据来看,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减少对储蓄率的影响并不直接。2010年以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的15-64岁人口占比均在下降,但这些国家的储蓄率并未出现明显下行。
这是因为各国一定时期内的储蓄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1)消费倾向。居民消费倾向下降会带来储蓄率的上升。(2)预防性储蓄。经济下行年份,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转弱时,会增加预防性储蓄。(3)居民债务对储蓄率影响体现为两个方面,具体方向难以直接判断。一是偿还债务利息增加,会减少可支配收入,从而降低储蓄率;二是债务增加到一定程度,会抑制消费,增加储蓄。
尽管存在各种扰动,但以各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和储蓄率的截面数据来验证,二者仍为正相关,即老龄化高的国家通常储蓄率偏低,如图21。在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确实带动了储蓄率下行,二者的拐点在2010年前后同时出现,如图22。因此在展望未来时,我们可以以此作为判断,即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未来会降低我国的储蓄率。但需要注意的是,人口因素对居民储蓄影响较大,企业与政府储蓄与人口因素关联并不显著。并且2018-2020年,国民储蓄率出现了小幅翘尾回升,2021年又下降,这说明短期影响储蓄的因素较多,可能出现波动。
储蓄率降低将带来两方面影响。一是对于长期经济增长而言,储蓄代表着资本积累,长期增长的资本要素投入可能会减少,从而放缓经济增速。二是对于经济的需求结构而言,内需中消费相比投资的重要性提高。投资与储蓄往往同步变动,消费则是储蓄的反面,储蓄率降低的同时,消费率会提高,投资率会降低,如图23。储蓄率下降带动需求结构的变化,在我国已经发生。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和储蓄率的下降,投资率从2010年前后的47%左右降至2020年的42.9%,消费率从49.3%提高到54.7%。
2.2.3. “过早去工业化”与财政压力
人口负增长可能带来“过早去工业化”。从供给来看,老龄化时代,工业部门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加速外迁,寻求低成本。工业产品大多是可贸易品,服务业产品大多是不可贸易产品,因此外迁产业主要是工业部门,导致国内生产中,工业比重加速下降,服务业上升。从需求来看,养老相关产业大多属于服务业,老年人口对服务消费的需求通常大于商品消费,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会带来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从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导致“过早去工业化”。如图24,2010年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的下降与工业占比下降大致同步。
此外,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可能会加大财政压力。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与老龄人口相关的医疗健康、养老保险等公共支出都会增加,财政压力加大。WHO统计了各国2000-2019年医疗健康支出占比,将其与世界银行的老龄人口占比数据匹配,可以明显发现,尽管各国医疗健康支出的水平相差很大,但相同之处在于,各国医疗健康支出占比与老龄化程度成正相关,如图25。
我国养老支出也加大了财政压力。2010-2021年,财政四本账中,一般公共预算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第一本账调拨到第四本账)从1910亿增加到9772亿,增长了4.1倍,而同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仅增长1.7倍。这项补助对财政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2010年仅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1%,2021年已提高至4%。
此外,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还会通过两个途径推高政府债务率,一是上文中财政收支压力加剧,从分子端推高政府债务率;二是通过减少劳动、资本等要素供给,降低长期经济增速,从分母端推高了政府债务率。
2.3. 如何影响长期资产价格?
2022年人口总量负增长,标示着中国宏观经济总量,以及在宏观经济总量变动影响下的资产价格或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过去20年间,中国经济先后经历2010年劳动力人口拐点、2018年出生率系统性下降,中国经济长期增速或也正在逐级下行。在人口存量负增长和老龄化的牵引下,资产价格或倾向于“长期低利率、股市低估值”。
长期经济增速放缓或驱动利率较长时间走低。2018年是中国人口出生率系统性滑落的开始,与之对应的也是从2018年起,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进入逐年下移的过程,并且和市场利率走势一致的是,政策利率在2018年一季度之后至今没有出现过调升。其背后的基础即是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存量增速下降、人口出生率下滑,内生性信用扩张受阻、总需求不足,中国经济潜在增速趋于下移,若这一趋势在未来10-20年延续,那么利率或在较长时间内延续中枢下移的态势。我们站在2022年底怀念2016年-2017年的“高利率”,同样也有较大概率站在2035年-2040年怀念2020年-2022年的“高利率”。长期经济增速下移驱动利率长期走低,债券资产或直接受益于人口时代的变化。
与债券资产不同的是,股票市场迎来系统性牛市的概率越来越低,A股估值或在经济总需求不足的压力下进入低估值状态。我们观察到,2018年之后,A股出现“全面牛市”的时段越来越短,结构性行情更加被市场重视,从人口这一长期影响因素来看,随着人口存量带动劳动力供给下滑,经济总需求面临不足、信用扩张乏力,当越来越少的居民主动加杠杆、扩张债务时,经济总需求下滑对A股估值的“牵制作用”将增大,A股迎来系统性牛市的概率也将随之下降。而从风格上看,当老龄化时代更加追求“稳定”收益时,类固定收益属性的高股息、低估值、成熟且稳定增长的行业或比低股息、高风险溢价、高波动的成长型行业更受市场青睐,从风格上也决定了人口因素或带动A股进入长期低估值的时代。
3. 风险提示
(1)联合国与我国统计局人口数据有差异导致预测存在偏差;
(2)疫情之后人口形势变化,总人口可能短期内在增长与下降之间反复;
(3)其他因素扰动人口对储蓄和经济的影响。
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德邦宏观芦哲&占烁&王洋】人口负增长如何影响经济和市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看待我国的人口变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