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mol硫酸能腐蚀银吗吗

化学必会知识点总结:酸、碱、盐。

在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中,总少不了要写总结。总结和心得体会相似,但是比较客观一点。每次写下的总结,会在我们心中形成声音: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价值,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那么我们在写总结时可以从哪方面着手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化学必会知识点总结:酸、碱、盐”,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浓盐酸浓硫酸颜色、状态纯净:无色液体工业用盐酸:黄色(含Fe3+)无色粘稠、油状液体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无特性挥发性(敞口置于空气中,瓶口有白雾)吸水性 脱水性强氧化性 腐蚀性用途①金属除锈②制造药物③人体中含有少量盐酸,助消化①金属除锈②浓硫酸作干燥剂③生产化肥、精炼石油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5)盐 + 酸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颜色、状态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放热)白色粉末,微溶于水俗名烧碱、火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性)熟石灰、消石灰制法Ca(OH)2+Na2CO3== CaCO3+2NaOHCaO +H2O== Ca(OH)2用途①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②化工原料:制肥皂、造纸③去除油污:炉具清洁剂中含氢氧化钠①工业:制漂白粉②农业:改良酸性土壤、配波尔多液③建筑:

2、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酸性氧化物+碱 盐+水

(4)盐+碱 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注:①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于碱的通性)

③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四、中和反应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2)pH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读数为整数)

(3)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更多 精选总结阅读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 、al3 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 3al3 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 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 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 so32- 6h =3s↓ 3h2o反应不能共在。h 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5)、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酸性溶液(h )、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 或oh-=1?0-10mol/l的溶液等。

③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⑤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6、审题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溶液的酸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如:fe2 与no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即fe2 、no3-、h 相遇)不能共存;mno4-与cl-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共存;s2-与so32-在钠、钾盐时可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共存。

(2)酸式盐的含氢弱酸根离子不能与强碱(oh-)、强酸(h )共存。

三、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3)号实际:“=”“ ”“→”“↑”“↓”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5)明类型:分清类型,注意少量、过量等。

(6)检查细: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四、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根据元素的化合价

物质中元素具有最高价,该元素只有氧化性;物质中元素具有最低价,该元素只有还原性;物质中元素具有中间价,该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对于同一种元素,价态越高,其氧化性就越强;价态越低,其还原性就越强。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则其对应的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就越弱;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则其对应的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就越弱。

(3)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

注意:①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只与该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得电子能力越强,其氧化性就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就越强。

②同一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①、活泼的非金属,如cl2、br2、o2 等;

②、元素(如mn等)处于高化合价的氧化物,如mno

③、元素(如s、n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 等

⑤、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

化学知识点总结:常考易错知识点盘点

看上去都是oh组成的一个整体,其实,羟基是一个基团,它只是物质结构的一部分,不会电离出来。而氢氧根是一个原子团,是一个阴离子,它或强或弱都能电离出来。所以,羟基不等于氢氧根。

例如:c2h5oh中的oh是羟基,不会电离出来;硫酸中有两个oh也是羟基,众所周知,硫酸不可能电离出oh-的。而在naoh、mg(oh)2、fe(oh)3、cu2(oh)2co3中的oh就是离子,能电离出来,因此这里叫氢氧根。

2、fe3 离子是黄色的

众所周知,fecl3溶液是黄色的,但是不是意味着fe3 就是黄色的呢?不是。fe3 对应的碱fe(oh)3是弱碱,它和强酸根离子结合成的盐类

将会水解产生红棕色的fe(oh)3。因此浓的fecl3溶液是红棕色的,一般浓度就显黄色,归根结底就是水解生成的fe(oh)3导致的。真正fe3

离子是淡紫色的而不是黄色的。将fe3 溶液加入过量的酸来抑制水解,黄色将褪去。

我发现不少人都这么说,其实看溶解性表中agoh一格为“—”就认为是遇水分解,其实不是的。而是agoh的热稳定性极差,室温就能分解,所以在复分

解时得到agoh后就马上分解,因而agoh常温下不存在。和水是没有关系的。如果在低温下进行这个操作,是可以得到agoh这个白色沉淀的。

4、多元含氧酸具体是几元酸看酸中h的个数。

多元酸究竟能电离多少个h ,是要看它结构中有多少个羟基,非羟基的氢是不能电离出来的。如亚磷酸(h3po3),看上去它有三个h,好像是三元酸,

但是它的结构中,是有一个h和一个o分别和中心原子直接相连的,而不构成羟基。构成羟基的o和h只有两个。因此h3po3是二元酸。当然,有的还要考虑别

的因素,如路易斯酸h3bo3就不能由此来解释。XX-10-39:57:00西部化雪

5、酸式盐溶液呈酸性吗?

表面上看,“酸”式盐溶液当然呈酸性啦,其实不然。到底酸式盐呈什么性,要分情况讨论,当其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时,呈酸性,当电离程度小于水解程度

时,则成碱性。如果这是强酸的酸式盐,因为它电离出了大量的h ,而且阴离子不水解,所以强酸的酸式盐溶液一定呈酸性。而弱酸的酸式盐,则要比较它电离出

h 的能力和阴离子水解的程度了。如果阴离子的水解程度较大(如nahco3,nahs,na2hpo4),则溶液呈碱性;反过来,如果阴离子电离出h

就这么说就不对,只要在前边加一个“浓”字就对了。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它的氧化性体现在整体的分子上,h2so4中的s 6易得到电子,所

以它有强氧化性。而稀h2so4(或so42-)的氧化性几乎没有(连h2s也氧化不了),比h2so3(或so32-)的氧化性还弱得多。这也体现了低

价态非金属的含氧酸根的氧化性比高价态的强,和hclo与hclo4的酸性强弱比较一样。所以说h2so4有强氧化性时必须严谨,前面加上“浓”字。

看上去,两者的化学式都相同,可能会产生误会,盐酸就是氯化氢的俗称。其实盐酸是混合物,是氯化氢和水的混合物;而氯化氢是纯净物,两者根本不同的。氯化氢溶于水叫做氢氯酸,氢氯酸的俗称就是盐酸了。

8、易溶于水的碱都是强碱,难溶于水的碱都是弱碱

从常见的强碱naoh、koh、ca(oh)2和常见的弱碱fe(oh)3、cu(oh)2来看,似乎易溶于水的碱都是强碱,难溶于水的碱都是弱碱。

其实碱的碱性强弱和溶解度无关,其中,易溶于水的碱可别忘了氨水,氨水也是一弱碱。难溶于水的也不一定是弱碱,学过高一元素周期率这一节的都知道,镁和热

水反应后滴酚酞变红的,证明mg(oh)2不是弱碱,而是中强碱,但mg(oh)2是难溶的。还有agoh,看ag的金属活动性这么弱,想必agoh一定

为很弱的碱。其实不然,通过测定agno3溶液的ph值近中性,也可得知agoh也是一中强碱。XX-10-39:58:00西部化雪

9、写离子方程式时,"易溶强电解质一定拆",弱电解质一定不拆

在水溶液中,的确,强电解质(难溶的除外)在水中完全电离,所以肯定拆;而弱电解质不能完全电离,因此不拆。但是在非水溶液中进行时,或反应体系中水

很少时,那就要看情况了。在固相反应时,无论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无论这反应的实质是否离子交换实现的,都不能拆。

如:2nh4cl ca(oh)2=△=cacl2 2nh3↑ 2h2o,这条方程式全部都不能拆,因此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有的方程式要看具体的反应

实质,如浓h2so4和cu反应,尽管浓h2so4的浓度为98%,还有少量水,有部分分子还可以完全电离成h 和so42-,但是这条反应主要利用了浓

h2so4的强氧化性,能体现强氧化性的是h2so4分子,所以实质上参加反应的是h2so4分子,所以这条反应中h2so4不能拆。同样,生成的

cuso4因水很少,也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所以也不能拆。(弱电解质也有拆的时候,因为弱电解质只是相对于水是弱而以,在其他某些溶剂中,也许它就变成

了强电解质。如ch3cooh在水中为弱电解质,但在液氨中却为强电解质。在液氨做溶剂时,ch3cooh参加的离子反应,ch3cooh就可以拆。这点

10、王水能溶解金是因为有比浓硝酸更强的氧化性

旧的说法就是,浓硝酸和浓盐酸反应生成了nocl和cl2能氧化金。现在研究表明,王水之所以溶解金,是因为浓盐酸中存在高浓度的cl-,能au配位

生成[aucl4]-从而降低了au的电极电势,提高了au的还原性,使得au能被浓硝酸所氧化。所以,王水能溶解金不是因为王水的氧化性强,而是它能提

1、干冰是固态co2的俗称,它并非是固态的水——冰;因为当它挥发变成气态的co2时,没留下任何“湿”的痕迹,外表又似冰,故把它叫做“冰”。

2、“白铅”是锌而不是铅。因其断面银白,硬度与铅相仿所致。

3、“黑金”是铅的误称,因其断面灰黑且具金属光泽所致,并不是金。

4、“银粉”是铝粉,因其粉末为银白色误称。

5、“金粉”是铜锌合金粉末的误称,因其合金有金黄色金属光泽所误。

6、“石炭酸”并非是酸,它是有机物苯酚的俗称,因它最早从煤焦油中提取又有酸性而得名。w.w.w.k.s.5.u.c.o.m

7、“水银”不是银是汞,因其常温下呈液态且为银白色而得名。

8、过磷酸钙是ca(h2po4)2和caso4混合物的商品名称,其各化合物结构中并无过氧键。

9、纯碱na2co3是盐而非碱,因其水解,溶液呈碱性且水解产物中有naoh而得名纯碱。

10、铅糖并非糖,因其有甜味而得名,它有毒,不可食用,其化学名称叫醋酸铅。

1l、甘油不是油,是多元醇(丙三醇),因其无色、粘稠、有甜味,外观似油而得名。w.w.w.k.s.5.u.c.o.m

12、水玻璃并不是玻璃,而是na2sio3水溶液的俗名,因其无色粘稠,既有粘性(矿物胶)又不能燃烧、不受腐蚀而得名。

13、发烟硫酸并不发烟,而是形成的酸雾。(so3吸收水分形成的小液滴)。

14、不锈钢不是绝对不生锈,它也能因盐酸等强酸腐蚀而“生锈’。

15、酚醛树脂不是酯,而是由苯酚跟甲醛发生缩聚反应生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一种俗称电木的塑料)。

16、王水不是水,而是由浓盐酸跟浓硝酸以3:1的体积比混合的一种能氧化金、铂的强氧化剂。w.w.w.k.s.5.u.c.o.m

17、芳香族化合物并不都有芳香味。因其最早大多是从香精油、香树脂及其它具有香味的物质中发现而得名的。这种以气味作为分类依据是不科学的。其实,就性质而言,凡属芳香族化合物的物质大多无香味。

18、有甜味的并非都属糖,如糖精,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因其甜度远远大于糖类中的单糖而得名;其化学名称是邻磺酰苯酰亚胺。糖类并非都有甜味,如纤维素、淀粉等。

20、甘汞不是汞,而是hg2cl2。

23、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hci,沉淀不溶解,此溶液中不一定含so42-,也可能含有ag ,若加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hno3,沉淀不溶解,此溶液中了一定含有so42-,也可能含有so32-。

24、某气体遇nh3有白烟产生,并不一定是hcl,可能是hno3蒸气或cl2。

25、电石并不产生电,因其在电炉内高温至2500℃左右时由c和cao合成而得名。

26、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不一定为co2,可能为so2。

篇一: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完整版]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

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 溶于水后呈淡绿色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 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 尿素:CO(NH2) 2

氯仿:CHCl3电石:CaC2 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 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 醋酸:冰醋酸、食醋 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 甘油、丙三醇 :C3H8O3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 石炭酸:苯酚 蚁醛:甲醛 HCHO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 HCOOH

草酸:乙二酸 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 Fe2+——浅绿色 Fe3O4——黑色晶体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 Fe (OH)3——红褐色沉淀 Fe (SCN)3——血红色溶液FeO——黑色的粉末 Fe (NH4)2(SO4)2——淡蓝绿色Fe2O3——红棕色粉末 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

Al(OH)3 白色絮状沉淀 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 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 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 KMnO4--——紫色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 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 品红溶液——红色 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 NO2——红棕色气体 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

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

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18、在空气中燃烧: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H2——淡蓝色火焰 H2S——淡蓝色火焰

CO——蓝色火焰 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 S在O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2+3+2+22.有色溶液:Fe(浅绿色)、Fe(黄色)、Cu(蓝色)、MnO4-(紫色)

四、 考试中经常用到的规律:

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

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

5、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2)配平。

6、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注意:当是充电时则是电解,电极反应则为以上电极反应的倒转:

7、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 和估算法。(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 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8、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9、晶体的熔点: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 Si、SiC 、SiO2=和金刚石。 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 金刚石 SiC Si (因为原子半径:Si C O).

10、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11、胶体的带电: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 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15、氨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16、离子是否共存:(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是否生成络离子[Fe(SCN)2、Fe(SCN)3、Ag(NH3)+、[Cu(NH3)4]2+ 等];(5)是否发生双水解。

1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区别溶液与胶体) ②聚沉(加热、加电解质、加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③电泳(胶体微粒带电) ④布朗运动(一切分散系均有的)

3.胶体提纯:渗析(应不断更换清水). 九、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

SO2的漂白是化合作用为可逆; 活性炭吸附作用为物理变化

其中能氧化指示剂而使指示剂褪色的主要有Cl2(HClO)和浓HNO3及Na2O2

1.臭氧层空洞—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被氟里昂等氟氯烃的破坏而减少或消失,使地球生

物遭 受紫外线的伤害。 2.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增多,造成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加速了水的

循环,致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3.光化学烟雾—空气中的污染性气体氮的氧化物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

生成有毒的光化学烟雾。空气中氮的氧化物主要来自石油产品和煤燃烧的产物、汽车尾气以及制硝酸工厂的废气等。

4.赤潮—海水富营养化(含N、p、K等污水的任意排放)污染,使海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 5.水华—淡水富营养化(含N、p、K等污水的任意排放)污染,使水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 6.酸雨—空气中硫、氮的氧化物在氧气和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酸雾随雨水下降,其pH通常

小于5.6。空气中SO2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含硫矿石的冶炼和硫酸、磷肥、纸浆生产的工业废气

7.汽车尾气—主要是由汽油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气态烃等以及气缸中的空气在放电条件

下产生的氮的氧化物等,它是城市大气污染或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

8.室内污染—由化工产品如油漆、涂料、板材等释放出的甲醛(HCHO)气体;建筑材料产生的

放射性同位素氡(Rn);家用电器产生的电磁幅射等。

9.食品污染—指蔬菜、粮食、副食品等在生产、贮存、运输、加工的过程中,农药、化肥、

激素、防腐剂(苯甲酸及其钠盐等)、色素、增白剂(“吊白块”、大苏打、漂粉精)、调味剂等,以及转基因技术的不恰当使用所造成的污染。

十一、常见元素的性质特征或结构特征 (1)氢元素

a.没有中子的原子;b.核外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等于原子序数等于周期数等于族数;

c.失去一个电子即为质子的原子; d.得一个电子就与氦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 e.原子半径最小的原子; f.质量最轻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

g.形成的单质为最理想的气体燃料 h.形成的单质为相同条件下相对密度最小的元素; i.形成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2)氧元素

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核外电子数是电子层数4倍的原子

c.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 d.得到两个电子就与氖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

e.得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电子即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原子;

f.能与氢元素形成三核10e分子(H2O)的元素 g.能与氢元素形成液态四核18e分子(H2O2)的元素;

h.在所有化合物中,过氧化氢(H2O2)中含氧质量分数最高;

i.能与氢元素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或1:2型共价液态化合物的元素;

g.能与钠元素形成阴、阳离子个数比均为1:1的两种离子化合物的元素; k.形成的单质中有一种同素异形体是大气平流层中能吸收太阳光紫外线的元素; (3)碳元素

a.核外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 b.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

c.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总数2/3的原子; d.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e.能与氢元素形成直线型四核分子(C2H2)的元素; f.能与氧元素形成直线型三核分子(CO2)的元素。

g.能与氢元素形成正四面体构型10电子分子(CH4)的元素;

h.形成的单质中有一种同素异形体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 (4)氮元素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形成蛋白质和核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c.能与氢、氧三种元素形成酸、碱、盐的元素d.非金属性较强,但形成的单质常用作保护气的元素

e.能与氢元素形成三角锥形四核10电子分子(NH3)的元素; f.形成的气态氢化物(NH3)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元素; (5)硫元素

a.最外层电子数是倒数第三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 b.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2个电子的原子

c.最外层电子数与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之差等于核外电子数开平方的原子; d.最外层电子数与最内层电子数之和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原子;

e.在短周期同主族相邻周期的元素中,只有硫的核电荷数是氧的核电荷数的2倍,且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氧的相对原子质量的2倍;

f.能与氢元素形成三核18电子分子(H2S分子)的元素; g.气态氢化物与其气态氧化物反应生成黄色固体的元素。 (6)氯元素

a.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1的非金属元素 b.能与氢元素形成二核18电子分子(HCl)的元素

c.形成单质为黄绿色气体的元素; d.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长时间后又变白色

e.形成的单质能使纯净的氢气安静燃烧,并发出苍白色火焰;或形成的单质能与氢气混合

光照爆炸,并在空气中产生大量白雾;

f.在短周期元素中,形成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和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均为强酸的元素; g.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无机酸中最强酸的元素;

h.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或pH试纸)变红,长时间后又变白色; (7)氟元素

a.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一定不显正价的元素;单质氧化性最强的元素; b.第二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在所有原子的半径中第二小的元素;

c.只能通过电解法制得单质的非金属元素;

d.单质在常温下为淡黄绿色气体、能置换出水中氧、能与单质硅、二氧化硅反应的元素; e.形成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为弱酸、常温下能与单质硅、二氧化硅反应、能腐蚀玻璃、盛

f.与银形成的化合物易溶于水,而与钙形成的化合物难溶于水的元素;

篇三:(人教版)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全)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

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 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 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 醋酸:冰醋酸、食醋 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 甘油、丙三醇 :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 石炭酸:苯酚 蚁醛:甲醛 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 HCOOH

草酸:乙二酸 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二、 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 Fe2+——浅绿色 Fe3O4——黑色晶体

Al(OH)3 白色絮状沉淀 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 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 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 KMnO4--——紫色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 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 品红溶液——红色 氢氟酸:HF——腐蚀玻璃N2O4、NO——无色气体 NO2——红棕色气体 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三、 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

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15、在常温下:Fe、Al 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

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18、在空气中燃烧: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H2——淡蓝色火焰 H2S——淡蓝色火焰

CO——蓝色火焰 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 S在O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四、 考试中经常用到的规律:

1、溶解性规律——见溶解性表; 2、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阴

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

6、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

《化学第三节硝酸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化学第三节硝酸教案一等奖

  1、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2、了解实验室制NO2、NO的反应原理

  3、使学生了解硝酸的用途。

  重点:硝酸的氧化性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1、硝酸的物理性质:(直接给出)

  2、从硫酸得到启示,硝酸有什么化学性质?(引导发现)

  【引入】我们学习了氮元素的单质、氢化物、氧化物,接下来我们学习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硝酸。我们首先学习它的物理性质。

  【板书】第四节硝酸

  【展示】63%浓硝酸。

  【展示】发烟硝酸。

  【讲述】质量分数为98%以上的浓硝酸在空气里由于硝酸的挥发而产生“发烟”现象,通常叫做发烟硝酸。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大约是69%。

  【指导阅读】查硝酸的密度,熔、沸点。查常用浓硝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发烟硝酸”

  【导入】比较一下硝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找出其不同点:

  【观察】色、态、气味、掂轻重、打开瓶塞,观察。得出结论: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比水重,能溶于水。

  【观察】空气里挥发而产生“发烟”现象。

  【导入】在化学性质上,浓硫酸的特点是具有强氧化性,硝酸是否也如此呢?下面我们学习硝酸的化学性质。根据硫酸的化学性质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研究硝酸的化学性质。

  【提示】注意与浓硫酸进行比较。哪一个剧烈。

  【总结】初中我们已经学过硝酸的具有酸的通性,硝酸没有吸水性和脱水性。我们今天主要从氧化性来学习硝酸的特性。

  【板书】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与不活泼金属反应

  【回答】酸性、氧化性(与铜、与碳)、吸水性、脱水性,常温下,铁、铝在浓硫酸中钝化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浓硝酸的氧化性】

  【实验:铜与浓硝酸反应】

  现象: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由无色变为绿色。铜在不断溶解。结论:铜和浓硝酸常温下反应剧烈,比铜与浓硫酸反应剧烈,铜与浓硫酸需要加热,铜与浓硝酸反应不需要加热。

  推测产物,试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疑】我们知道稀硫酸不能与不活泼的金属铜反应,稀硝酸能不能与不活动的金属铜反应呢?并与稀硫酸与铜反应进行比较。

  【引导总结】浓硝酸与稀硝酸与铜的作用有何不同;硝酸与硫酸氧化性哪一个较强,从哪几个方面表现。

  【学生实验探究】铜和稀硝酸的反应。

  现象:产生无色气体。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铜在不断的溶解。无色气体遇空气变红棕色。

  结论:此无色气体是NO。因为:此气体遇空气变为了红棕色。

  【总结】浓硝酸生成NO2、稀硝酸生成NO气体。浓硝酸反应速率快,不需加热,稀硝酸反应速率慢,有时需要加热。

  浓硫酸与铜反应需要加热,浓硝酸不需加热。稀硫酸与铜不反应,稀硝酸可以反应。

  可见,硝酸的氧化性比硫酸强。

  【引导探究】冷浓硝酸与铝、铁活泼金属反应的情况怎样呢?

  【引导探究】大家回忆,实验室能否用稀硝酸制取氢气?为什么呢?

  【板书总结】(2)与活泼金属反应

  在不生成稀硝酸中不生成H2、在浓硝酸中铝、铁钝化。

  【讲述】除金、铂以外,其余金属全可被其氧化而溶解。

  【介绍】王水的成分:浓硝酸与浓盐酸的混合物,其体积比为1:3。氧化能力极强,可溶解金和铂。

  【实验探究】与浓硫酸一样,铝和铁都浓硝酸中钝化,即浓硝酸把它们的表面氧化成一层薄而致密的氧化膜,常温下可以用铝槽车装运浓硝酸。

  【回答】不能,因为硝酸的氧化性很强, NO3-起氧化作用。而不是H+起氧化作用。

  【引入】请大家用已学知识,推测浓硝酸能否与碳、硫、磷等非金属单质反应?

  【引导】推测碳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试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2、与非金属反应

  【总结】规律:一般生成最高价酸或氧化物、NO2和H2O。

  【讨论】结论:可以。原因是:硫酸可以氧化单质碳等,所以浓硝酸也应该能氧化碳单质等。

  【讲述】因为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对皮肤、衣物、纸强等都有腐蚀作用,所以使用硝酸时,一定要格外小心,注意安全。万一不慎将浓硝酸弄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用小苏打(NaHCO3)水或肥皂洗涤。

  【展示】利用一瓶久置而发黄的浓硝酸的样品,进行提问为什么发黄。

  【启发】可能有NO2产生,由于NO2溶于硝酸而变黄。

  【启发】如果是有NO2生成,那么硝酸的分解产物还必应有什么物质生成?

  【引导】推测产物,试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不稳定性:

  【提问】硝酸应如何贮存?

  【分析,讨论】发黄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硝酸分解。

  【探究】在HNO3中,由于氢元素和氮元素都处于最高价,又因NO2的生成,是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所以只能是HNO3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因此,可能有氧气生成。

  【回答】避光、阴凉处。

  【小结】硝酸的特性是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共同的特点是由于+5价氮元素得电子,被还原为低价态氮的化合物的缘故。

  1.工业上如何贮存和运输大量的浓硝酸

  2.如何洗净一支内壁镀银的试管?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从节约原料,保护环境的角度来分析,要制取一定量的Cu(NO3)2晶体,下列实验设计中最合理的是

2、化学第三节硝酸教案一等奖

  ①巩固稀硫酸的性质;

  ②掌握浓硫酸的特性及强氧化性;

  ③掌握二氧化硫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通过浓硫酸和碳的反应,了解实验设计的初步方法。

  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思维能力。

  通过实验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学会正确使用浓硫酸,树立

  浓硫酸与铜和碳的反应

  分析比较法和实验分析法结合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品

  [引言]硫酸、硝酸和盐酸是我们常说的三大强酸,它们在组成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相似的性质,又有那些不同的性质?

  [练习]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设问]实验室制氢气时选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和硝酸,为什么?

  我们在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不用浓硫酸和硝酸来制取,说明它们除了具有酸的通性外还具有特殊性质。

  [引言] 浓硫酸和稀硫酸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呢?

  [案例]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用火碱、浓硫酸将北京动物园的五只熊烧伤,其中一头黑熊双目失明。这一故意残害动物的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愤慨!刘海洋为何用浓硫酸残害黑熊?浓硫酸又具有哪些重要性质?

  ①难挥发性:硫酸不容易挥发到空气中,属于难挥发性酸(盐酸和硝酸属于易挥发酸)。

  [提问]实验室制取氯化氢,为什么用浓硫酸与固体食盐共热?利用浓硫酸什么性质?[学生回答]难挥发性。

  ②吸水性:浓硫酸可以吸收其它物质中的现成水,具有吸水性。

  [思考题]在实验室里常用浓硫酸干燥气体,利用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讲解]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作为干燥剂使用。

  [板书]吸水性:吸收现存的水。

  [思考与交流] ①因为浓硫酸难挥发,所以将一瓶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其浓度、质量都不发生变化,这样说对吗?

  ②浓盐酸和浓硫酸在空气中放置都会变稀,它们的变化相同吗?

  ③脱水性:浓硫酸将化合物(主要是有机物)分子中氢、氧两种元素按水的组成比例(2:1)脱去。

  [演示实验] 蔗糖炭化:将一定量的蔗糖放入小烧杯中,加入浓硫酸。

  [实验现象]:①蔗糖由白→黑;②体积膨胀,变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黑色物质;③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解释现象]:①浓H2SO4与蔗糖(C12H22O11)作用,按水分子的组成脱去蔗糖分子中的H、O,生成C和H2O,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现象本质:加载中...

  [分析] 蔗糖炭化现象:②③黑色物质疏松多孔(学生答有气体),气体是怎么形成的,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讲解] 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炭化后,又吸水放热,使其继续被浓H2SO4氧化。

  ①浓硫酸与金属反应:

  [实验4-8] 铜与浓硫酸反应,并检验生成的气体?

  [观察现象] ①固:红→黑;②液:无→棕黑→蓝色;③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使品红溶液退色。

  [思考与交流] (1)铜片变黑,黑色物质是什么?怎么生成的?(铜先变成氧化铜,再继续反应生成硫酸铜)

  (2)怎样鉴别生成的气体?(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

  (3)在上述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各是什么物质?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

  [分析]产生了SO2和Cu2+,硫元素从+6价变成了+4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铜从0价变成了+2价,被氧化。硫酸表现氧化性,作氧化剂;铜表现还原性,作还原剂。浓硫酸与铜反应除了表现氧化性,还表现酸性。

  (4)酸本身可以和金属发生反应表现出氧化性,为什么说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这里的强表现在什么哪里?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Cu是H之后较不活泼的金属元素,稀硫酸不能与Cu反应。实验证明,浓硫酸能把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之后的金属(除Pt,Au)氧化成金属硫酸盐,浓硫酸本身被还原生成SO2。盐酸和稀硫酸具有氧化性,但不能和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之后的金属反应。【顺藤摸瓜】请同学们写出浓硫酸与汞反应、与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设问】Cu,Hg,Ag是H之后的较不活泼的金属,那么H之前的金属是否就更容易被浓H2SO4氧化呢?

  [结论]浓硫酸可以氧化大多数金属,生成物中金属显高价,同时生成二氧化硫。常温Al,Fe钝化。

  [讲述]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教师启发钝化在实际中的应用:铝铁容器盛装浓硫酸。

  [过渡]蔗糖炭化中的刺激性气味?

  ②浓硫酸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问题]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某些非金属,又能氧化大多数金属,那么能否氧化具有还原性的化合物呢?如实验室为什么不用浓H2SO4制取及干燥H2S?

  ③氧化某些还原性化合物:

  说明:浓硫酸不能和亚硫酸及其盐反应,原因是相邻价态不反应。

  [问题]为什么浓、稀H2SO4性质有这么大差别呢?

  [分析]浓H2SO4的氧化性由其分子中S(最高价)引起。稀硫酸也有氧化性,如Zn+2H+====Zn2++H2↑,由H+表现,而Cu+H2SO4(稀)不反应。可见,H+的氧化性比高价S的氧化性弱且还原产物不同。

  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

  (1)难挥发性—制挥发性酸;(2)吸水性;(3)脱水性

3、化学第三节硝酸教案一等奖

  1、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2、了解实验室制NO2、NO的反应原理

  3、使学生了解硝酸的用途。

  重点:硝酸的氧化性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1、硝酸的物理性质:(直接给出)

  2、从硫酸得到启示,硝酸有什么化学性质?(引导发现)

  【引入】我们学习了氮元素的单质、氢化物、氧化物,接下来我们学习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硝酸。我们首先学习它的物理性质。

  【板书】第四节硝酸

  【展示】63%浓硝酸。

  【展示】发烟硝酸。

  【讲述】质量分数为98%以上的浓硝酸在空气里由于硝酸的挥发而产生“发烟”现象,通常叫做发烟硝酸。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大约是69%。

  【指导阅读】查硝酸的密度,熔、沸点。查常用浓硝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发烟硝酸”

  【导入】比较一下硝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找出其不同点:

  【观察】色、态、气味、掂轻重、打开瓶塞,观察。得出结论: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比水重,能溶于水。

  【观察】空气里挥发而产生“发烟”现象。

  【导入】在化学性质上,浓硫酸的特点是具有强氧化性,硝酸是否也如此呢?下面我们学习硝酸的化学性质。根据硫酸的化学性质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研究硝酸的'化学性质。

  【提示】注意与浓硫酸进行比较。哪一个剧烈。

  【总结】初中我们已经学过硝酸的具有酸的通性,硝酸没有吸水性和脱水性。我们今天主要从氧化性来学习硝酸的特性。

  【板书】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与不活泼金属反应

  【回答】酸性、氧化性(与铜、与碳)、吸水性、脱水性,常温下,铁、铝在浓硫酸中钝化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浓硝酸的氧化性】

  【实验:铜与浓硝酸反应】

  现象: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由无色变为绿色。铜在不断溶解。结论:铜和浓硝酸常温下反应剧烈,比铜与浓硫酸反应剧烈,铜与浓硫酸需要加热,铜与浓硝酸反应不需要加热。

  推测产物,试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导】

  【设疑】我们知道稀硫酸不能与不活泼的金属铜反应,稀硝酸能不能与不活动的金属铜反应呢?并与稀硫酸与铜反应进行比较。

  【引导总结】浓硝酸与稀硝酸与铜的作用有何不同;硝酸与硫酸氧化性哪一个较强,从哪几个方面表现。

  【学生实验探究】铜和稀硝酸的反应。

  现象:产生无色气体。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铜在不断的溶解。无色气体遇空气变红棕色。

  结论:此无色气体是NO。因为:此气体遇空气变为了红棕色。

  【总结】浓硝酸生成NO2、稀硝酸生成NO气体。浓硝酸反应速率快,不需加热,稀硝酸反应速率慢,有时需要加热。

  浓硫酸与铜反应需要加热,浓硝酸不需加热。稀硫酸与铜不反应,稀硝酸可以反应。

  可见,硝酸的氧化性比硫酸强。

  【引导探究】冷浓硝酸与铝、铁活泼金属反应的情况怎样呢?

  【引导探究】大家回忆,实验室能否用稀硝酸制取氢气?为什么呢?

  【板书总结】(2)与活泼金属反应

  在不生成稀硝酸中不生成H2、在浓硝酸中铝、铁钝化。

  【讲述】除金、铂以外,其余金属全可被其氧化而溶解。

  【介绍】王水的成分:浓硝酸与浓盐酸的混合物,其体积比为1:3。氧化能力极强,可溶解金和铂。

  【实验探究】与浓硫酸一样,铝和铁都浓硝酸中钝化,即浓硝酸把它们的表面氧化成一层薄而致密的氧化膜,常温下可以用铝槽车装运浓硝酸。

  【回答】不能,因为硝酸的氧化性很强, NO3-起氧化作用。而不是H+起氧化作用。

  【引入】请大家用已学知识,推测浓硝酸能否与碳、硫、磷等非金属单质反应?

  【引导】推测碳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试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2、与非金属反应

  【总结】规律:一般生成最高价酸或氧化物、NO2和H2O。

  【讨论】结论:可以。原因是:硫酸可以氧化单质碳等,所以浓硝酸也应该能氧化碳单质等。

  【讲述】因为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对皮肤、衣物、纸强等都有腐蚀作用,所以使用硝酸时,一定要格外小心,注意安全。万一不慎将浓硝酸弄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用小苏打(NaHCO3)水或肥皂洗涤。

  【展示】利用一瓶久置而发黄的浓硝酸的样品,进行提问为什么发黄。

  【启发】可能有NO2产生,由于NO2溶于硝酸而变黄。【启发】如果是有NO2生成,那么硝酸的分解产物还必应有什么物质生成?

  【引导】推测产物,试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不稳定性:

  【提问】硝酸应如何贮存?

  【分析,讨论】发黄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硝酸分解。

  【探究】在HNO3中,由于氢元素和氮元素都处于最高价,又因NO2的生成,是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所以只能是HNO3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因此,可能有氧气生成。

  【回答】避光、阴凉处。

  【小结】硝酸的特性是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共同的特点是由于+5价氮元素得电子,被还原为低价态氮的化合物的缘故。

  1.工业上如何贮存和运输大量的浓硝酸

  2.如何洗净一支内壁镀银的试管?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从节约原料,保护环境的角度来分析,要制取一定量的Cu(NO3)2晶体,下列实验设计中最合理的是

4、化学第三节硝酸教案一等奖

  1. 纯硝酸是无色油状液体, 开盖时有烟雾, 挥发性酸.

  1. 强腐蚀性: 能严重损伤金属、橡胶和肌肤, 因此不得用胶塞试剂瓶盛放硝酸.

  2. 不稳定性: 光或热

  所以, 硝酸要避光保存.

  3. 强酸性: 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 具有酸的通性.

  4. 强氧化性: 浓度越大, 氧化性越强.

  [实验] 在两支试管里分别盛有铜片, 向两支试管理再分别加入浓硝酸和稀硝酸.

  硝酸能与除金、铂、钛等外的大多数金属反应.

  通常浓硝酸与金属反应时生成no2, 稀硝酸(<6mol/l)则生成no.

  钝化反应: 常温下浓硝酸可使铁、铝、铬(都可呈+3价金属化合物)表面形成具有保护性的氧化膜而钝化. 而稀硝酸则与它们反应.

  王水: 1体积浓硝酸与3体积浓盐酸的.混合溶液.可溶解金、铂.

  与非金属反应: 浓硝酸; 需要加热.

  与有机物反应: 生成硝基化合物和硝酸酯.

  [设问] 生成硝酸的措施有哪些? 对比优缺点.(三种)

  1. 实验室制法: 微热

  [讨论] 1. 反应温度

  2. 氨氧化法制硝酸:

  过程: (1)先将液氨蒸发, 再将氨气与过量空气混合后通入装有铂、铑合金网的氧化炉中, 在800℃左右氨很快被氧化为no. 该反应放热可使铂铑合金网(催化剂)保持赤热状态.

  (2)由氧化炉里导出的no和空气混合气在冷凝器中冷却, no与o2反应生成no2.

  (3) 再将no2与空气的混合气通入吸收塔. 由塔顶喷淋水, 水流在塔内填充物迂回流下. 塔底导入 的no2和空气的混合气, 它们在填充物上迂回向上. 这样气流与液流相逆而行使接触面增大, 便于气体吸收.

  从塔底流出的硝酸含量仅达50%, 不能直接用于军工、染料等工业, 必须将其制成98%以上的浓硝酸. 浓缩的方法主要是将稀硝酸与浓硫酸或硝酸镁混合后, 在较低温度下蒸馏而得到浓硝酸, 浓硫酸或硝酸镁在处理后再用.

5、化学第三节硝酸教案一等奖

  1.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

  2.通过学生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在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对比学习中,渗透“量变和质变”的辨证规律。

  4.通过介绍化学家的故事,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故事导入] 玻尔巧藏诺贝尔金奖章

  丹麦有位叫玻尔的科学家,37岁时他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玻尔被迫离开即将被德军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奖章留在实验室。玻尔把金奖章溶解在盛有王水试剂瓶里。后来,纳粹分子窜入玻尔实验室,那个试剂瓶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从王水中把金还原出来,并重新铸成奖章。而玻尔配制王水的主要组成之一是“硝酸”。

  一、硝酸的强氧化性

  [设疑]硝酸有酸性,能否与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演示]浓硝酸与Cu反应

  [讲解]从实验现象“红棕色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物中是N02而非H2.进一步从氧化还原反应说明反应的本质是+5价的氮得电子能力比H+1强。

  [学生实验]比较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

  1.Cu片:有大量气泡产生

  2.溶液颜色:无色变为绿色

  3.气体颜色:红棕色

  4.反应剧烈程度:剧烈

  5.触摸容器外壁:很热

  1.Cu片:有气泡产生

  2.溶液颜色:无色变为蓝色

  3.气体颜色:无色

  (打开止水夹后)无色变为红棕色

  4.反应剧烈程度:缓慢

  5.触摸容器外壁:温热

  [讲述]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能与所有金属反应;当浓硝酸与浓盐酸按体积比为1:3混合时,就配制成玻尔的“王水”溶液,王水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可以溶解金。铂等不溶于硝酸的金属。

  [设问]比较浓硫酸的性质,浓硝酸能否与非金属反应?

  2.与非金属反应:

  [提问]硝酸与哪些金属及非金属反应?产物是什么?硝酸浓度与还原产物有什么关系?

  [小结]反应规律:

  ①除Au、Pt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可能氧化所有的金属。

  ②常温下Fe、Al等金属在浓HNO3中发生“纯化”。

  ③硝酸越浓,其氧化性越强。如稀HNO3可使石蕊试变红,而浓HNO3可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④一般来说,活泼金属与HNO3反应不生成H2,浓HNO3的还原产物为NO2,稀HNO3的还原产物为NO。活泼金属与极稀HNO3反应时,还原产物复杂,可为NO、N2O、NH4NO3等。

  ⑤非金属单质可被HNO3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或其含氧酸。

  ⑥王水(浓HNO3和浓HCl按体积比1:3配制)具有更强的氧化性,能溶解Au、Pt。

  [强调]反应物或条件不同,硝酸产物发生变化:NO2、HNO2、NO、N2O、N2、NH3 。

  [设疑]浓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是否也剧烈?

  [学生实验]浓硝酸十铝片

  [讲解]钝化原理:铁、铝与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表面被氧化为牢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酸与内层金属进一步反应。

  3.铁、铝与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常温下发生钝化。

  [提问]浓硝酸的运输和贮存可用何种物质制的容器?

  [展示]一瓶呈黄色的浓硝酸,问为什么呈黄色?

  [提问]硝酸应如何贮存?

  [设疑]有人认为,“比较浓硝酸和稀硝酸的还原产物的化合价,浓HN03中的氮从+5降为+4而稀HN03,中的氮从+5价降为+2,从化合价变化可以判断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提示]从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的反应条件。剧烈程度分析。

  [讲述]硝酸用途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在实验室里,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

6、记节化学课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一节化学课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猜测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猜测是化学理论的“胚胎”,猜测是学生感知事物后作出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如,在乙醇的一节课中,我们了解乙醇的分子后,试着让学生写出它可能的简式,再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它的简式,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二、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时,安排了学生操作活动。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对初中化学催化剂的认识起到了升华。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归纳出实验的要点。通过“评评议议”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立足课内,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

  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在于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探究,而不直接给出结论。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当然,本节课有精彩的,也必有糟糕的。糟糕的点滴也因为这节课而牢记我心。

  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一、评价激励不够。

  本堂课的气氛不够活跃,跟教师的激励不够有很大的关系。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比较随意,缺乏激情,自然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

  二、缺乏课堂机智。

  乙醇物理性质学习时,为什么明明有充足的时间,结果却不够用呢,原因在于学生在汇报见解时,以为有所区别,值得一说,有三四个学生一直汇报。当时自己心里虽急,却寄希望下一个汇报时能自觉地讲到教师的设想,如果教师自己当时能主动地说一句“有新主意的自己站起来说一说”这句话,那么时间的安排就更为科学,环节就更为合理。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得再好,若缺乏机智,想上好一堂课,难!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积极地学习并锻炼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以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三:总结得不够简略,有些拖泥带水。

  几种反应的成键与断键方式,直接标注一下实际即可。

  反思到这里,最大的感触就是:精彩与糟糕是每一堂课必经的两道风景,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冷静审视每一堂课,化糟糕为精彩,变精彩为精妙,我们的课堂不就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了吗?

7、记节化学课的教学反思

  一、猜测入手 激发学习兴趣

  猜测是化学理论的“胚胎”,猜测是学生感知事物后作出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如,在乙醇的一节课中,我们了解乙醇的分子后,试着让学生写出它可能的简式,再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它的简式,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二、动手操作 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时,安排了学生操作活动。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对初中化学催化剂的认识起到了升华。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发散验证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归纳出实验的要点。通过“评评议议”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立足课内,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

  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在于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探究,而不直接给出结论。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

  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当然,本节课有精彩的,也必有糟糕的。糟糕的点滴也因为这节课而牢记我心。

  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一、评价激励不够。本堂课的气氛不够活跃,跟教师的激励不够有很大的'关系。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比较随意,缺乏激情,自然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

  二、缺乏课堂机智。

  乙醇物理性质学习时为什么明明有充足的时间,结果却不够用呢,原因在于学生在汇报见解时,以为有所区别,值得一说,有三四个学生一直汇报。当时自己心里虽急,却寄希望下一个汇报时能自觉地讲到教师的设想,如果教师自己当时能主动地说一句“有新主意的自己站起来说一说”这句话,那么时间的安排就更为科学,环节就更为合理。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得再好,若缺乏机智,想上好一堂课,难!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积极地学习并锻炼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以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三:总结得不够简略,有些拖泥带水:几种反应的成键与断键方式,直接标注一下实际即可。

  反思到这里,最大的感触就是:精彩与糟糕是每一堂课必经的两道风景,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冷静审视每一堂课,化糟糕为精彩,变精彩为精妙,我们的课堂不就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了吗?

  在初中学习了硝酸的通性,对于硝酸的氧化性只是简单学习。本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硝酸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从硝酸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导入,介绍了硝酸的两种特性—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硝酸的氧化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时的现象不同,加深学生对硝酸氧化性的认识及对反应产物的记忆,同时也解开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不能选用硝酸的疑惑。并且还能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简单分析硝酸与金属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学生心里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新课程的教学关键,是教师应创设利于学生探索、求新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求知的过程得以快速成长。

  我在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入手,通过硝酸泄露事件让学生探索硝酸的性质,增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研究硝酸氧化性时,渗透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唯物辨证论,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了化学世界的奥妙。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验结果讨论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设计的三个实验,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渗透了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的思想。

  我在课程中穿插了“王水溶解金奖章”的小故事和硝酸用途的'图片介绍,把抽象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硝酸的制备及硝酸的习题课。就本节内容设定教学目标是:

  1、回顾硝酸的性质;

  2、了解硝酸的制备方法;

  3、完成并点评课后练习。

  首先让学生回顾硝酸的物理性质如:色、态、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默写硝酸的化学性质中的重点方程式如:浓硝酸与铜的反应,稀硝酸与铜的反应,硝酸的不稳定性,浓硝酸与炭的反应等。由硝酸的这些性质的回顾,老师再强调指出硝酸的强氧化性,硝酸还可以和一些还原性较强的还原剂反应如:FeO、Fe(OH)2、Fe2+、SO2、H2S、SO3—、S2—等,巩固练习硝酸与FeO、SO2的反应(学生书写,老师点评)。

  其次硝酸的制备,让学生回顾氨的催化氧化:氨与氧气得到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与氧气得到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得到硝酸和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循环利用。硝酸内容结束。点评课后练习,先让学生做一会,老师点评。重点、难点是硝酸与铜的反应计算如:将32.64 g铜与140 mL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的NO和NO2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 L。请回答:

  (2)待产生的气体全部释放后,向溶液中加入V mL a mol·L-1的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Cu2+全部转化成沉淀,则原硝酸溶液的浓度为 _______________mol·L-1。

  (3)欲使铜与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在NaOH溶液中全部转化为NaNO3,至少需要30%的双氧水 ____________g。

  老师点评:硝酸与铜的反应计算方法是电子守恒和元素守恒(氮的守恒)。(1)设反应中产生NO和NO2的体积分别为x、y;则有

  (2)根据反应后的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NaNO3,设原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

  (3)从反应的始态和最终状态看,铜在反应中失去电子,双氧水在反应中得到电子,需要30%的双氧水的质量为m,则(据得失电子守恒有):(32.64/64)×2=[(30%×m)/34]×2,

  最后留5分钟给学生整理。

10、一节化学课引发的思考的教学反思

  自从参与研究“以先学后教为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展示交流预习学习成果,进一步达成预设目标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将这一理念更好的体现在我平时的化学教学中,使新课程理念得以更完美的展现呢?这的确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时间去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的问题。我也一直在进行着尝试,尝试各种形式的“先学”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应该说尝试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因为每一次尝试都凝结着我的思考与进步,这也让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要肯去尝试,肯动脑思考、肯去总结,就是一种成功,成功是一种态度。

  上第三单元课题4“爱护水资源”这节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改变了以往由教师去搜集相关资料,再由教师展示、讲解的做法。

  课前,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目前我国、我市水资源状况如何?

  2、我国人均水量在世界的排列情况如何?这给你什么启示?

  3、水污染的来源有哪些?如何防治水污染?

  4、做为一名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应该如何真正参与、做到“爱护水资源”?

  问题抛出后,把学生分成四个大组,让各组选择一个问题,然后去收集相关资料,上课时拿出来与全班同学共享。

  说实话,我还是有些不放心,自己仍做好了第二手准备,万一学生没有实际行动,或找不到相关资料,那我就按以前的方法自己讲。终于到了上这节内容的时间,走进教室前我的心情是复杂的、不安的。当进入教室,看到学生们兴奋的、迫不及待的表情时,我才放心,心情也变得轻松起来。简单开场后,我便组织各小组展示自己准备的资料,没想到,他们准备的资料还挺丰富,图片、文字都有(遗憾的是本校教学设备落后,学生无法准备、展示音频资料)。当一个小组汇报、展示完后,若其他小组的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有更深层次、更丰富的资料,便会迫不及待的举手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间自发的讨论就这样开始了。而我,只是在一旁认真的倾听,当发现有不足或有遗漏的时候,我便设置一些疑问,引导其他组的同学也参与近来,相互补充,这样,避免发生本组不准备的问题不关心、学习知识出现缺漏等情况,同时也培养他们“协作、共享”的学习习惯。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都非常高涨,直到下课铃响起,他们还意犹未尽。

  这节课,学生在我为他们搭建的平台上充分的展现自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整节课的氛围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在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轻松的掌握了知识。

  因此,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至少应做到:

  1、转变教学观念,把时间留给学生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许多老师课前查阅大量资料,课上滔滔不绝,教得十分卖力,总以为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讲到了,才能得到安慰,才放心,才“对得起学生”。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对此,我们有的老师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感叹: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真难教!其实,问题不在学生,而在老师。主要是因为老师没有采取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法,所以学生“不领情”。新课程标准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不是以教师教了多少作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学了多少掌握了多少作为标准。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改变教学观念,精讲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自学后完全能理解的知识,掌握的知识就不要多讲;只有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才讲;对于需举例分析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完成,不能完成的教师才加以引导。把课堂上的时间节省下来,留给学生去思考、探索。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又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有过形象比喻:“作为心智脂肪储备起来的知识并无用处,只有变成了心智肌肉才有用”。如果我们教师总是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学生真的会对学习感到“味同嚼腊”,失去兴趣,试想谁愿意去嚼别人已经嚼过的甘蔗呢!过去,我们是学生的师长,而今,我们应是学生的“导航员”。

  2、把空间留给学生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欲望。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终究要被淘汰。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关键在课堂上由教师培养,所以教师要营造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知识教“活”,使学生学“活”,最终达到“活”学。

  3、把自由留给学生,但要注意思想引导

  现在学生年龄虽小,但思想敏锐,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有自己的一套,特别是受当前社会上的一些偏激思想的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英雄主义思想不少见,他们对于老师的思想教育内容和书本上的一些精神,往往不以为然。面对这些问题,如果老师不注意正面引导,并及时纠正学生思想观念中的误区,恐怕不仅影响教育效果,更会影响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既给我们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教改的浪潮中,勇当教改先锋,充分发挥教育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11、初三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反思

  进入第二学段,我们开始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教学内容上最大的变化是突然化学方程式多了起来,有了更多的化学方程式,教师教学起来显得更方便了,因为有了一种更加直接表达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语言,从反应物到生成物非常直观,可让学生有点不适应了。

  第三章第一节需要三课时完成,按照教材安排,第一节课学习金属单质与氧气、氯气的反应,做实验、列举了生活中的案例,特别是强调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尤其强调了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产物、反应条件及书写规范等。

  第二节课进入金属与水反应的内容,在新课的引入时,我要求学生默写以下八个化学方程式,并给出以下信息:绝大多数金属都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变价金属与氯气反应,金属都被氧化成高价化合物。

  ⑴钠在空气中表面失去光泽;

  ⑵钠块在空气中加热燃烧;

  ⑶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⑷铜丝在氯气中燃烧;

  ⑸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⑹铁丝在纯氧中燃烧;

  ⑺铝片在空气中成膜;

  ⑻钠块在氯气中燃烧。

  全班同学几乎没有做全对的,主要是反应条件漏写、未配平、产物错误等,我感到非常惊讶,我以为在课堂教学中我强调到位才导致了同学们对化学方程式的陌生。于是我在第二节课金属与水反应的教学中,反复强调了金属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当堂练习,布置任务下去,但过了一个周六和周日,新的一周的第一节课,我再一次让学生默写以下四个化学方程式,同时在任务下达时仍然强调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条件、产物及书写规范,结果更让我失望。

  ⑴金属钠块与水反应;

  ⑵镁条与沸水反应;

  ⑶铁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

  ⑷铝在氢氧化钠存在下与水反应。

  我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学习化学必须重点掌握的语言之一就是化学方程式,不会写化学方程式就像平常人不会说话一样。同学们接受化学方程式为什么那么不容易呢?也许是刚刚接触到这么多的化学方程式,一下子不适应,就像刚会说话的人,一下子让他说的太多,他就会语塞一样。看来化学教学中,真要把化学方程式当作一回事了!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化学第三节硝酸教案一等奖这篇文章共50711字。

:1、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一等奖范文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安全隐患。  2、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3、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

:1、高一政治教案一等奖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适应时代发展,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课程标准》),加强和改进我校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本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硫酸能腐蚀银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