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中物理听得懂,却不会写题的问题?

  高中物理有哪些难点,最难的部分是什么?不清楚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中物理难点在哪里”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

  高中物理哪部分最难

  力学部分最难,学不好力学部分,这个物理都难,所以高中物理,最关键的是力学部分。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动能,动量,这一部分学好了这个高中物理都简单。

  从应试而言,应是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力,运动轨迹,几何特别是圆),电磁感应综合(电磁感应,安培力,非匀变速运动,微元累加,含n递推,功与热)最难,位处压轴之列。当然,牛顿力学是基本功。

  高中化学最难学的和最难教的就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这部分,高中物理是电磁学,高中数学是函数和其它结合的部分,高中生物是遗传学部分,英语和语文比较简单,只是靠积累。

  纵观整个高中物理,最难的地方还是在于力学。如果你是一位十年教龄的老师,相信您绝对认可我的这句话。

  我们的力学模块非常清晰,这也就是为什么多次进行力学体系的改革总是换汤不换药。整个高中物理的力学部分只有三大部分,分别是:

  (1)牛顿动力学(包括直线运动、受力分析与牛顿定律);

  (2)曲线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天体运动);

  (3)机械能与动量。

  1、不要“题海”,要有题量

  谈到解题必然会联系到题量。因为,同一个问题可从不同方面给予辨析理解,或者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陷阱,这样就得有较多的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体现教与学的测试要求,因而有一定的题目必是习以为常,我们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题,才得以消化和巩固基础知识。那做多了题就一定会陷入“题海”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缺乏基本要求,思维跳跃性大,质量低劣,几乎类同题目重复出现,造成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僵化,用定势思维解题,这才是误入“题海”。至于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的题,百解不厌,真是一种学习享受。这样的题解得越多,收获越大。解题多了,并不就一定加重学生负担,只有那些脱离学习对象实际,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的,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虽然题目不多,但积重难返,犹如陷入题海。所以,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和质量,离不开解题,而且要有一定的题量给予保证,并以真正理解熟练掌握为题量的下限。

  2、不求模型,要求思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解题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我们不能用通用模型的方法解多种不同的题。首先,文理科的思维特点有差异,文科侧重理性思维,而理科侧重逻辑思维。数学偏重图文与函数关系的分析推导,而物理突出具体问题高度概括,抽象出物理模型。

  其次,解题方法也是随题而变,不同题目的解题方法一般是不同的,不太可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统揽,或者用几种既定模型搞定。再者,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尽管解题要经历审题(理解题意),解题(具体过程),答题(说明结果)几个环节,但解题的方法是灵活的,因题而变。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也可能是巧妙方法或综合方法的适用。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迷信某种模型解题,它会束缚你发散探索的...

}

有些同学在求解高中物理题时,由于受知识、策略、方法、技巧、心理等方面的影响,经常陷入解题的误区。那么怎样才能减少失误,充分发挥自己平时的水平呢?


一、注意题目条件的变化,防止思维定势

例1. 粗细均匀的电阻围成的正方形线框置于有界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于线框平面,其边界与线框的边平行。现使线框以同样大小的速度沿四个不同方向平移出磁场,如图1所示,则在移出的过程中线框的一边ab两点电势差最大的是( )

析与解:此题求ab两点间的电势差,设正方形一边的电阻为R,由于线圈沿四个方向运动的速度一样,则产生的感应电流也一样,ab间的电阻一定,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思维定势,利用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得出四个图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相等,从而得不出正确答案。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是因为这些考生没有分清内外电路,图(A)中,图(B)中,图(C)中,图(D)中


二、注意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不要张冠李戴

例2. 如图2所示,ad、bd、cd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b、c、d位于同一圆周上,a点为圆周的最高点,d点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初速为0),用依次表示各滑环到达d所用的时间,则( )

析与解:本题主要考查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和几何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有的考生认为斜面越长物体由静止下滑的时间越长,张冠李戴,从而误选(B)。

而此题的物理模型并非纯斜面模型,多一个圆周,各条弦对应同一个直径。设任意一条弦与过d点的水平直线的夹角为θ,圆的半径为R,由几何知识可得弦长为,由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因此下滑时间与θ无关,故正确选项为(D)。


三、注意体会每个字、词的含义,防止审题不细

例3. 一个为0.3 kg的弹性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以6 m/s的速度垂直撞到墙上,碰撞后小球沿相反方向运动,反弹后的速度大小与碰撞前相同。则碰撞前后小球速度变化量的大小△v和碰撞过程中墙对小球做功的大小W为( )

析与解:有些考生不认真审题,没有弄清碰撞前后小球速度变化量的大小与速度大小的变化量有不同的物理意义,从而误选答案(A),实际上前者是矢量而后者是标量。选小球弹回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小球速度变化量,即速度变化量的大小为12 m/s,由动能定理,可知碰撞过程中墙对小球做功的大小W=0,故正确选项为(B)、(C)。


四、注意物理模型的变化,不要盲目套用

例4.物体B放在物体A上,A、B的上下表面均与斜面平行(如图3),当两者以相同的初速度靠惯性沿光滑固定斜面C向上做匀减速运动时( )

A. A受到B的摩擦力沿斜面方向向上B. A受到B的摩擦力沿斜面方向向下C. A、B之间的摩擦力为零D. A、B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取决于A、B表面的性质

析与解:有些考生不假思索,盲目套用,认为斜面粗糙时,B所受的静摩擦力沿斜面方向向下,则光滑时B所受的静摩擦力也沿斜面方向向下,从而误选(B)。实际上从整体上看物理模型与斜面粗糙时不变,而局部略有变化,由于斜面光滑,B的加速度与整体的加速度均为,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B物体不受静摩擦力,故选答案(C)。


五、注意排除干扰因素,不要一叶障目

例5.如图4所示,接地金属球A的半径为R,球外点电荷到球心距离为r,该点电荷的电场在球心处的场强等于( )

析与解:本题主要考查静电平衡的概念以及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的一些特点,金属球的设置遮住了考生的视线,起了较强的干扰作用,许多考生受达到静电平衡的导体内部合场强为0,这一影响误选(A),实际上有金属球与没有金属球存在,点电荷在O点产生的场强是不变的,金属球的存在是干扰因素应排除。点电荷在O点产生的场强为,故选(D)。


六、注意物理模型的迁移,思维不要缰化

例6.如图5所示,一升降机在箱底有若干个弹簧,设在某次事故中,升降机吊索在空中断裂,忽略摩擦力,则升降机在从弹簧下端触地后直到最低点的一段运动过程中( )

A. 升降机的速度不断减小B. 升降机的加速度不断变大C. 先是弹力做的负功小于重力做的正功,然后是弹力做的负功大于重力做的正功D. 到最低点时,升降机加速度的值一定大于重力加速度的值

析与解:此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有些考生思维缰化不会将平时见过的物理模型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来。因而不能顺利得出正确答案。实际上,升降机从弹簧下端触地直到最低点的过程中与我们平时见过的小球从某一高度处由静止下落,碰到固定在地面上的弹簧上,然后向下运动的物理模型和分析方法完全一样。开始时弹力小于重力,弹力做的负功小于重力做的正功;当时,加速度,速度达到最大,后来弹力大于重力,弹力做的负功大于重力作的正功。因此,升降机的速度先增后减,而加速度先减后增,排除(A)、(B)。利用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在最低点加速度一定大于重力加速度,故选(C)、(D)。


七、注意分析问题时思维发散,防止考虑不周

例7.如图6所示,密闭绝热的具有一定质量的活塞,活塞的上部封闭着气体,下部为真空,活塞与器壁的摩擦忽略不计,置于真空中的轻弹簧的一端固定于容器的底部,另一端固定在活塞上,弹簧被压缩后用绳扎紧,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弹簧处于自然长度时的弹性势能为零),现绳突然断开,弹簧推动活塞向上运动,经过多次往复运动后活塞静止,气体达到平衡态,经过此过程(

A.全部转换为气体的内能B.一部分转换成活塞的重力势能,其余部分仍为弹簧的弹性势能C.全部转换成活塞的重力势能和气体的内能D.一部分转换成活塞的重力势能,一部分转换为气体的内能,其余部分仍为弹簧的弹性势能

析与解:有些考生认为活塞最后平衡时受重力、弹簧的弹力,弹簧应处于压缩状态,忽视了理想气体的压力,利用能量守恒误选答案(B)。实际上活塞下部为真空,气体的压力及内能的变化不能忽视,活塞最后平衡时受重力、弹簧的弹力、理想气体的压力,最后平衡时应在原位置之上弹簧原长之下。对于理想气体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内能一定期增大,对整个系统由能量守恒可得弹簧的弹性势能一部分转换成活塞的重力势能,一部分转换为气体的内能,其余部分仍为弹簧的弹性势能,故选(D)。


八、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防止概念不清

例8.简谐机械波在给定的媒质中传播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振幅越大,则波传播的速度越快B. 振幅越大,则波传播的速度越慢C. 在一个周期内,振动质元走过的路程等于一个波长D. 振动的频率越高,则波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所用的时间越短

析与解:有些考生没有弄清波速由媒质决定,以及机械波的特点和波长的物理意义,从而误选(A)、(C)。实际上由于机械波的速度是由媒质决定的与其它因素无关,故排除(A)、(B)。由于波长的物理意义是机械振动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路程,而并非质元走过的路程,从而否定(C)。故正确选项为(D)。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高中物理听得懂,却不会写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