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注非遗文化传承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吗?怎样才能使非遗文化继续传承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下去,在新时代散发出新的光彩?

  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洛阳市着力保护好、利用好以非遗为主的河洛文化资源,不断加大非遗传承场所建设力度,推动非遗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让非遗文化绽放时代魅力。

  建场所 增强非遗生命力

  近日,在位于龙门大道与古城快速路交叉口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施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该项目包含非遗展示馆、非遗书城、非遗学术交流中心、非遗古街等,将打造集珍品收藏、陈列展览、活态展示、教育研学、互动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更好地传承弘扬非遗文化。

  近年来,洛阳市不断加大非遗传承场所建设力度,全市已建成非遗展示馆36个、传习所31个,并依托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开设非遗公益课堂,切实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传承活力。

  走进位于涧西区兴隆花园社区的李氏彩塑传习所,一件件形态各异的彩塑作品让人啧啧赞叹。依托该传习所,省级非遗项目李氏彩塑传承人李明甫免费向社区居民教授彩塑技艺,让彩塑技艺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守护,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李明甫说,他将把彩塑这门非遗技艺传承好,让非遗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生。

  展魅力 着力讲好非遗故事

  在近日举行的全市乡村(社区)文化合作社优秀节目展演活动中,河洛大鼓、曹屯排鼓等非遗项目作为洛阳市传统文化的代表得到展演,为观众展示了非遗文化的魅力。

  “传统河洛大鼓老戏新唱,让人眼前一亮。”观看演出的河洛大鼓爱好者张先说,一曲《乡村振兴政策好》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了乡村振兴,也展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

  近年来,每逢重要节会和文化演出活动,洛阳市都会挑选一些非遗项目进行展演,在为观众奉上一道道丰富的“文化大餐”的同时,着力讲好非遗故事。

  传承而不守旧,创新才有未来。作为一名“90后”非遗传承人,孟津剪纸传承人畅杨杨曾尝试直播剪纸,吸引众多观众在线观看。他建议,为非遗保护插上“互联网翅膀”,依托公共文化场所和“互联网+科技+非遗”手段传播非遗文化。

  强体系 建设一批非遗特色集市、非遗小镇

  “从民间来,到民间去。”非遗体验设施是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日前出台的《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5)》提出,将实施河洛文化传承体验设施建设工程,完善非遗展示传承场所体系,着力建设一批非遗特色集市、非遗小镇。

  建设非遗特色集市与特色街区。洛阳市将依托洛邑古城、丽景门、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等文化街区和关林步行街等商业街,建设非遗特色集市,引导非遗工作室、非遗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进驻,构建品牌突出、非遗氛围浓厚、民众体验感强的非遗特色街区。

  建设特色鲜明的非遗小镇。洛阳市将继续推动洛宁爱和小镇、汝阳杜康小镇、孟津三彩小镇、伊川青铜小镇建设,规划新建非遗陶瓷小镇。

  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建设乡愁博物馆。洛阳市将选取非遗资源丰富、非遗项目质量较高的传统村落、乡愁韵味特色村落,建设以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农耕文化、家风家训等内容为核心的河洛文化乡愁展示馆;利用3 年左右时间,充分利用洛阳传统村落资源和民间收藏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建设10座左右具有非遗魅力的乡愁博物馆。(记者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掷地有声的表述,在亳州市文化领域引发了强烈反响,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参与者纷纷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寄予了新的期望,大家对今后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充满了信心——

  驻村干部张津瑞: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张津瑞(右一)正在苏湾烈士陵园纪念馆为参观者进行讲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听到这里时,张津瑞非常激动:“我感到这一年多的驻村工作,尤其是在实施文化振兴方面做出的努力,受到了肯定,又增添了我前行的动力。”

  驻村前,张津瑞是省公安厅机场公安局合肥机场派出所所长。带着对乡村的无限热爱和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张津瑞来到利辛县展沟镇苏湾村任第一书记。

  苏湾村因地势低洼,洪涝灾害时有发生,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当地人不屈不挠的精神。驻村以来,张津瑞结合所在村的实际和特点,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改造了苏湾烈士陵园纪念馆,从当地学校和机关单位选拔培养了8名兼职讲解员,让红色故事接续相传。近日,该纪念馆被相关部门拟推荐为亳州市第三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终于有像样的纪念馆了”,苏湾当地群众到改造后的苏湾烈士陵园纪念馆参观以后,发出这样的感慨;也有年轻人说:“这个地方竟然还打过仗!”听到大家的感慨,张津瑞说:“如果我们没有去挖掘这段历史,我们的后辈就会忘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能过上好日子,文化是我们实现由弱到强、由强到盛的根,只有养根护根,才能枝繁叶茂。”

  “在改造了苏湾烈士陵园纪念馆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又建设了抗洪纪念馆和民俗馆,将当地老百姓与洪水斗争、大力实施水利工程、实施旱改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等艰苦奋斗的历史再现。”张津瑞说。

  实施文化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给出了明确目标,张津瑞以及与他一起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村“两委”干部感到信心满满,“下一步,我们将以红色文化为驱动力,发展乡村游、红色游,结合旱改水项目的实施,发展稻米产业,实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的期待。”张津瑞说。(记者 路振杰 文/图)

  非遗传承人王炳华:巧手“剪出”新时代风采

  王炳华创作的剪纸作品

  10月21日早上,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已经过去五天,回想观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时的场景,72岁的王炳华老人仍显得很激动,声音有些颤抖。

  “我是1950年出生的,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王炳华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也不可能在剪纸艺术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王炳华出生农民家庭,他的父亲会扎社火。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学习纸扎和剪纸手艺。从农村搬进城里后,王炳华的剪纸内容更加丰富,大多是反映美好生活的主题,如科学致富、搬出棚户区、敬老院的幸福生活等。

  在王炳华家中,到处是制作精美的剪纸作品。在他的书桌上,一幅《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 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剪纸作品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我有感而发创作的,表达对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期盼和祝福。”王炳华说。

  不远处,还有一幅即将完工的剪纸作品。王炳华说,这是应安徽省文联之邀创作的剪纸作品,主题也是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幅作品用了整整10天时间才创作完成,很多灵感都是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时产生的。”记者看到,整幅作品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为航天成就,下半部分为群众载歌载舞的场面,最中间部分是党徽。“作品的寓意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群众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王炳华说。

  2017年,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王炳华成功申报了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获得了50万元的奖补资金。王炳华的妻子杜娟也是一位剪纸爱好者,几十年来两人相濡以沫,在剪纸艺术上相扶前行。他们用奖补资金出版了《王炳华杜娟剪纸精品集》,很快还将再出版两本剪纸书籍。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将努力创作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优秀剪纸作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王炳华坚定地说。(记者 李鹏 文/图)

  青年志愿者刘俊霞:让“志愿红”成为靓丽风景

  刘俊霞慰问留守儿童

  10月21日上午,市爱心协会副会长刘俊霞与十余名志愿者们早早来到集合地点。当天,他们要赶赴三个乡镇,慰问留守儿童和困境家庭。“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奉献精神,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刘俊霞说。

  10月16日,团市委组织青年代表在市区建安文化广场之意书社集中收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刘俊霞也在其列。“听完党的二十大报告后,我非常激动,也感到无比自豪,因为报告里提到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项工作正是我们多年扎根一线开展志愿服务的目标和追求。”刘俊霞说。

  2015年,刘俊霞在其丈夫的带领下,走上了公益路。多年来,夫妻俩热心帮助贫困儿童、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为他们募集善款和爱心物资,同时积极参与春运服务、爱心送考等各种志愿服务,市爱心协会的每场活动几乎都有他们的身影。因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且组织协调能力强,刘俊霞被选为亳州市爱心协会副会长,她也用行动带动了更多人加入到志愿队伍中。“爱心因传递而温暖,协会需要更多的‘新人’。人越多,公益的能量就越大。”刘俊霞说。

  自疫情发生以来,刘俊霞还主动投身社区抗疫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志愿者和爱心企业捐款捐物。今年夏天,刘俊霞被封控在小区,她第一时间联系社区,并在微信群内动员被封控在小区的志愿者在各自所在小区内参与志愿活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刘俊霞说,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将志愿服务当成终身事业”是她作为志愿服务工作者的初心,更是在实际工作中对自己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让她有了更强的底气和信心继续奋斗。

  “我将和协会成员一起,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使‘志愿红’成为文明城市的靓丽风景。”刘俊霞说。(记者 曾莹莹 通讯员 顾超平 文/图)

  “中国好人”袁兴书: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袁兴书把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记录在教学本上

  “同学们,昨天你们的表现非常好,为了集体的荣誉,大家互帮互助,不轻言放弃……”10月21日,在谯城区大杨镇丁固小学的操场上,该校教师袁兴书正在表扬在学校运动会上表现优异的学生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想把这句话传达给孩子们,可他们年龄比较小,怕他们不容易理解,就结合他们在运动会上的表现表扬了他们,通过身边的小事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袁兴书说,为了更好地给孩子们上好这节课,当天一大早他又把党的二十大开幕会“温习”了一遍。

  除了语言的鼓励,作为一名老师,袁兴书更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多年来,袁兴书和开早餐店的妻子刘颖每周末为光荣院、儿童福利院的老人和孩子送免费油条,长期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的早餐和热水,“最美油条夫妻”的美誉声名远播,他们曾获得“中国好人”、“安徽省第六届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夫妻俩还签署了志愿捐献遗体(角膜)志愿书。

  “育才先育德,育德必须从小抓起。”袁兴书说,自己所在的村小有许多留守儿童,常年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身为一名老师,他着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让他们懂得爱国、团结、自强的精神内涵。

  此外,袁兴书还和几名好人、道德模范共同在丁固小学建设了亳州市首个道德模范工作室,通过交流分享、心理咨询等多种方式,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教师,重任在肩,不仅要当好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指导者,更要成为他们道德路上的引路人。”袁兴书说,今年他也会继续发挥“中国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孩子们的道德修养,帮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稳步前行。(记者 李锦文 文/图)

}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石磊 通讯员 陈小勇 彭丽丽 溆浦报道

传承非遗文化,触摸城市记忆。

近日,湖南省溆浦县大型原创辰河戏《孙学辰》乡镇巡演首场演出走进深子湖镇。感人的故事、精湛的表演,让台下乡亲们流下感动的泪水,并不时报以阵阵掌声。

曾经参与深子湖水库修建、现已是该镇深子湖村支部书记的毛家展是含着泪水看完整个演出的,“演员们用高超的唱功和精湛的表演,完美地演绎了七十年代原县委书记孙学辰带领溆浦人民修建水库的生动故事,非常有感染力。”

辰河目连戏有着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喜迎二十大、唱响新时代”,该县精心编排了大型辰河戏《孙学辰》,6月27日在溆浦县剧院成功首演后,应广大群众强烈要求,又加演5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


大型原创辰河戏《孙学辰》乡镇巡演。

古今辉映 溆浦擦亮非遗文化名片

“可以说,目连戏很好地诠释了修建水库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而《孙学辰》剧目也让目连戏品牌效应不断放大,相得益彰,完美结合。”看过的观众给出这样的评价。在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该县决定组织开展《孙学辰》乡镇巡演,计划用2个月时间演出50场次,把精神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

“非遗文化是溆浦‘根’之所系,‘魂’之所依。”溆浦县委书记郑湘说,保护、传承、利用好文化遗产,不仅能留住历史根脉,更能立德树人,培根铸魂。

该县非遗资源丰富,从耳目一新的花瑶挑花,到拍手叫绝的辰河目连戏,从婀娜多姿的蚕灯舞,到古老神秘的傩戏……可谓种类繁多,精彩纷呈。目前,全县公布“非遗”名录共46项。其中,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2项,列入省级保护名录3项,市级27项,县级14项。

“非遗不能不食人间烟火,要接地气,要让老百姓充分感受体验到非遗的美。”去年,新一届溆浦县委班子上任以来,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通过大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研究、文艺创作、文化价值转化等工程,推动非遗走进乡镇村寨,走近老百姓日常生活,在新时代迸发出强大生命力。

持续加大人财物投入。比如,为做好辰河目连戏的保护传承,该县投入真金白银,启动抢救性保护工作。“辰河目连戏曾一度举步维艰,能上台唱戏的年纪最小也高达53岁,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辰河目连戏代表性传承人周建斌说。

为此,该县成立了溆浦县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安排非遗专项资金,在县职业中专开设辰河目连戏“非遗班”,定向培养了29名“00后”传承学员。“如今他们已成为辰河戏曲保护传承事业的生力军,担起了主角,挑起了大梁。”周建斌很是欣慰。


守正创新 非遗里融入城市精气神

文艺精品是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浓缩了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截至目前,溆浦县通过送戏下乡,辰河目连戏已累计演出650多场次,惠及农民观众达24万人次。2022年,溆浦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被中央宣传部评为“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基层国有文艺院团。

不断健全传承人制度建设。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2人,市级30人,县级98人。都已建立传承人个人档案,签订保护传承协议,每年年底实行考核制度。

传承人个个技艺超凡,能力突出。国家级非遗花瑶挑花传承人奉寨妹,在成都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传统工艺传承新生代艺人竞技活动”,就一举夺得全国“新生代手艺之星”。

建立非遗展示厅和传习所。在溆浦县文化馆设非遗展示厅,全面展出全县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项目,展出各项目的实物100多件。在非遗项目地区建传习所,目前已建国家级项目《花瑶挑花》传习所4个,建立省级非遗项目《溆浦傩戏》传习所3个。同时,还成立非遗保护协会2个,建立非遗项目产业化生产基地4个。

“这些展厅、传习所、保护中心、生产基地,已成为我县重要的文化景点,非遗保护工作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也在不断扩大。”溆浦县文旅局局长金中平介绍。

开展丰富多彩的传承保护活动。每年以春节、腊八节、双端午节、“文化遗产日”等为契机,大力组织开展“腊八节民俗展演”“端午龙舟赛表演”“文化遗产摄影大赛”“龙潭灯艺节”等活动,并逐步打造成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同时,组织“花瑶挑花”传承人前往韩国、西班牙、江苏、广东、上海等地展演,“辰河目连戏”到台湾、广州、深圳等地展演,均受到好评。


文化惠民 溆浦非遗文化魅力无限

“文化遗产要健康长寿,创新是关键。”溆浦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田周说,溆浦不仅注重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更注重让非遗文化走向市场,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盘活梨园茶楼,让传统文化走向市场。2018年,重新修缮废弃茶楼,恢复了可容纳120名观众的小剧场“梨园茶楼”。茶楼每天唱戏时间达三个小时以上,实行自主经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茶楼天天有戏看”已成为溆浦一张文化名片。

非遗进景区,让文化与山水激情碰撞。该县依托非遗资源优势,围绕吃特色美食、赏非遗民俗、寻传统文化,打造了雪峰山雁鹅界非遗集市等众多“旅游+非遗”景点,带动全县近50个非遗项目、近万名非遗传承人参与进来,有力拉动了文旅消费,助力行业复苏发展。

溆浦县委书记郑湘表示,将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发展力度,既让人民群众体验文化遗产之美,也着力养育“培根铸魂”的文化自信,确保非遗文化形成良好传播体系并焕发新时代光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承文化弘扬传统文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