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好吗?

  观点激烈交锋的背后,是社会进步的期待……

  2017年已经到来,展望未来,一个名词不约而同地出现在许多媒体上和专家口中——人工智能。有媒体预测,2017年人工智能将可能出现真正的突破,这种突破最先出现的领域,则很可能是翻译,而一旦真正实现,则可能意味着“人工智能涉足人类文明和思维,并与人类深度竞争的开始”。

  真的是这样吗?人工智能代替人的情景,已经离我们如此之近了吗?伴随而来的,是更多人对人工智能代替人、使人失业的担忧,这样的担忧又会不会变成现实?

  关于机器代替人工作、工人失业的担忧,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多次,从蒸汽机时代,到现代智能制造,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会带来类似的担忧。但历史的经验证明,这样的担忧并不成立,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社会的进步,而非相反。蒸汽机时代,人们担心拉车人没有生存的空间,但实际上,运输业的发达,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而且比以前更多。

  所以,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必过分担忧。诚然,人工智能对某些行业、某些领域、某些岗位的就业可能有负面影响,但我们也应该同样看到,新技术同时也会带来新的人才需求、就业需求,它会对人力素养、水准提出新的需求,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简单地说,新技术使得有些岗位消失了,但同时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这些岗位常常会对就业者的素质有更高的需求,劳动者可能短时间内达不到,但它会促进劳动供给向这个方向发展,经过一定的时间,人们的素质提高,自然就能满足新技术产生后的就业需要。

  同时,新技术的革新,也会给社会、政府带来新的工作,即保障这个社会中每个人生存的权益。从历史上来看,新技术确实会使得相当一部分人暂时失业,这迫使政府一方面提供更完善的社会安全网,也就是社保,另一方面则尽快地开辟新的就业机会。

  今天的社会,要比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好。首先,从社保而言,今天世界的社保体系,显然要比过去更完备,同时,在经历过那么多次的技术革新之后,新的局面下,我们也会更加从容,且有经验可以借鉴。

  所以,当我们真的面临人工智能的时候,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迎接它,做好准备,应对新技术带来的问题,而不是担忧,甚至反对技术的革新。具体来说,还是要做好两件事,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同时,政府、社会要对那些第一时间面对人工智能冲击的人施以援手,提升社保水平,使人们能够保持有尊严的生活水准。

  此外,对于个人来说,也应该尽力转变心态,努力提升自己,增强自身素质,抓住新技术时代新的机会。

  社会总要进步,技术总要发展,拒绝进步和发展,显然不是积极的态度,也是不现实的,人工智能肯定会造成某些岗位的消失,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岗位的从业者就必然失去了生存的能力,恰恰相反,不论是社会发展也好,技术进步也好,都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好,更有尊严。比如说,一些特定的岗位失业之后,可以转向对人的服务,也可以提升自我,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现实来看,今天的就业情况,就业总量压力仍旧不小,但同时也存在“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这本身就在促进我们的政府、社会全方位地思考和应对就业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并不能完全改变这样的就业状况,依然有 “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问题,但同时,它也会带来新的机会,促使就业者提升自我,转变就业观念,适应新技术时代的就业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新技术也会带来新的机会,而对就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新机会。

  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机器代替人,从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开始,到复杂的运算,乃至更高级的脑力劳动,都有可能被机器代替。

  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技术的发展是好事,但同时也必须要做好应对“人没事干了”的问题,当人没事干了,就意味着不能赚钱,意味着生存要面临挑战。在今天,这样的局面不是尚未发生,而是已经出现,蓝领失业的情况,人们知道的已经比较多,但实际上,白领也同样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所以,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不是会不会失业的问题,而是如何保障人的基本生存的问题。比如北欧一些社会保障非常发达的地方,一个人一生下来,国家就会给他发钱,一生不变。如果这个人愿意找工作且能找到工作,那么他就多一份收入,可以过得更好一点儿,如果没有工作,也能保证基本的生存。当然,这和他们本身的经济条件更好有关,但同时,也确实和机器代替人的劳动有关,机器代替人,造成了人的大量失业,市场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但他们也一样是有生存权利的人,他们的生存也需要保障。

  我们国家发展很快,经济、技术都是如此,同样的,我们未来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当大量的职位被机器占据时,如何保证人的生存?而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提升,让每一个人都不必面临生存的危机。尤其是一些非常专业的人才,在这里失业,在别处可能就很难找到工作,比如数学家,那位在美国获得数学大奖的华人数学家张益唐,二十多年端盘子、送快递,但依旧没有放弃数学研究,最终取得惊人的成绩。如果这样的人能够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即便失去工作也不必为生存发愁,那么他可能就有更多的精力去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做出更大的成就也未可知。

  这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当前社会中,许多年轻人开始创业,我们知道,创业的过程就好像一个孵化器,最终成功孵化出来并且长大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又如同风险投资,成功的十中无一。他们这些有激情有理想的年轻人,值得鼓励也值得敬佩,但同时,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努力为他们创造最好的环境,使他们免于生存的困境,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创业创新。要有一种保障机制,使年轻人不怕失业,又能够在失业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创造更好的未来。

  在过去很多年,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惯性,即以投资拉动消费、拉动就业,一个大企业可以提供很多就业岗位。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情况不再如此。一个大企业需要生产能力,几条大生产线就能提供,而每条生产线上,可能就需要几个操作者。也就是说,投资大企业,已经不能一下子提供大量的岗位。

  那么怎么办呢?我觉得,养人更划算。如果能够保障每个人基本的生存条件,那么他就可能会去从事更有创造性的活动,创业也好、创新技术也好、钻研学问也好,都可能更专心致志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明成果。这其实就是在提升整个社会的人力素质,我们常说国民素养,也就是这个,有了基本的保障,有就业机会,他可能会去就业,没有机会,他可能就琢磨技能、提升修养、从事创造活动去了。

  善假于物,非役于物

  人创造机器,最初的目的,对人本身的能力加以延伸,去做人原本做不到的事情,车轮是脚的延伸,望远镜是眼睛的延伸,计算机是大脑的延伸。如同《荀子》里说的,“君子善假于物,假舆马者而致千里,假舟楫者而绝江河”。

  人工智能无疑是计算机技术的终极梦想,也是对人计算能力的终极延伸。问题是,人们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想象,并不都是乐观的,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是悲观的,好莱坞电影中的《终结者》《机械公敌》《黑客帝国》等,无不是对人工智能表示担忧的结果。现实中,英国科学协会的调查显示,1/3的人认为,在未来100年中,人工智能的崛起将会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60%的受访者担心机器人将导致未来10年人类可从事的工作越来越少。

  人们猜测的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中,失业只是最普通的一种,比失业更可怕的景象比比皆是。《荀子》里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但两千年后的世界,役物和役于物的区别,绝不仅是君子和小人的差别。

  过去的幻想中,机器替代了一切重复、枯燥的劳动,人类可以自由自在地从事音乐、美术、文学、科学研究等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但究竟怎样才能“役物”而不“役于物”,怎样才能让机器服务于人而不是代替人,已经是一个极其麻烦而又迫切的问题。

}

北京邮电大学是我国著名的“211大学”,也是国内具有全通信领域研究开发能力的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那么,北京邮电大学著名专业有哪些?北京邮电大学的人工智能比清华好吗?


一、北京邮电大学著名专业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北京邮电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被评为A类学科,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获评A+。且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学校的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

在U.S.News公布的2019年世界大学“计算机科学”最新学科排名中,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科位列全球第20名。

可见,北京邮电大学著名的专业有(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机械工程、电子商务、应用物理学以及物联网工程专业。

1、北京邮电大学著名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学校通信工程专业面向通信与信息行业、口径较宽、适应面较广,属于学校的优势专业,是国家级、北京市级特色专业。且学校有着六十余年通信工程专业的办学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办学实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毕业生备受行业青睐,专业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

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去到信息通信相关领域及产业中,从事研究开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网络运营或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

2、北京邮电大学著名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是一个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兼顾的计算机学科宽口径专业。与其他高校计算机专业不同的是,北京邮电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深厚网络背景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

学校拥有国内一流的实验教学环境;专业毕业生适合在新兴互联网产业从事研究、设计、开发等相关工作,就业薪资高。

二、北京邮电大学的人工智能比清华好吗?

答:与清华有差距,但处在国内高水平行列中。

北京邮电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主要位于计算机学院中的“智能科学与技术(AI)专业”之中;清华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主要位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自动化系中的“自动化专业”

两者实力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共有教授23人、副教授44人,其中院士1人;

清华大学:自动化与工业工程大类共有教授60人、副教授77人、其中中国两院院士4人。

北京邮电大学:专业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A”;

清华大学:大类分属的两个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均位居全国第一。

北京邮电大学:学校与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斐济南太平洋大学以及150余所国(境)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清华大学:学校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伯克利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国际交流与人才培养计划。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工智能专业出来干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